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黑龍江的水資源有多少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黑龍江的水資源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5-13 19:57:31

㈠ 黑龍江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黑龍江省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經度最東的省份,西起121°11′E,東至135°05′E,南起43°26′N,北至53°33′N,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2個熱量帶;東西跨14個經度,3個濕潤區。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

2、地形地貌

黑龍江省地貌特徵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勢大致是西北、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構成。西北部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小興安嶺山地,東南部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脈。

3、氣候特徵

黑龍江省屬於寒溫帶與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從南向北,依溫度指標可分為中溫帶和寒溫帶。從東向西,依乾燥度指標可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

4、水文概況

黑龍江省境內江河湖泊眾多,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綏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2881條,總長度為9.21萬千米。

(1)黑龍江的水資源有多少擴展閱讀:

植物資源

黑龍江省連綿起伏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老爺嶺構成了全省以山林為主的自然景觀,全省林地面積占整個土地面積的近一半。此外,還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這些復雜的地域中分布著2100餘種的植物,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有1000餘種。

這些植物資源按用途可分為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澱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飼料植物、木材植物、樹膠植物、樹脂植物、纖維植物、環保植物、觀賞植物、農葯植物、蹂料植物等17大類。

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國十分珍貴的紅松、黃菠蘿、核桃揪、水曲柳、東北紅豆杉等,黑龍江省林區每年都為國家生產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黑龍江省野生經濟植物中分布較多、貯量較大的一類,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產量為最大。

動物資源

黑龍江省野生動物共476種,其中獸類88種、鳥類361種、爬行類16種、兩棲類1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獸類有東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種,鳥類有丹頂鶴、大鴇、白獾、中華秋沙鴨等12種;

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獸類有馬鹿、黑熊、棕熊、雪兔等11種,鳥類有大天鵝、花尾榛雞、鴛鴦等56種。其中有許多都是黑龍江省乃至全國十分珍貴的野生動物,如東北虎、紫貂、梅花鹿、馬鹿等。鳥類中久負盛名的「飛龍」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雞。

㈡ 黑龍江的長度是多少千米

黑龍江:全長約5498公里

1、黑龍江是亞洲流經蒙古, 中國和俄羅斯的大河之一,中國在古代被稱為黑水,浴水、望建河,黑龍江有南北兩個源頭。俄中界河流域面積184.3萬平方公里,長2854公里,其中中國的流域面積89.1萬平方公里。黑龍江有一個巨大的分水嶺,包括中國,俄羅斯,蒙古、朝鮮和15個一級行政區。河源是蒙古地帶,大部分下游地區位於大小興安嶺林區的低山和平原上。這條河水資源豐富,航運的條件更好。

2、南部的源額爾古納河是河源,全長4440公里。它在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流入鄂霍次克海峽。黑龍江全長4370公里(有差異,與測量時間有關),總排水面積184.3萬平方公里。它橫跨中國,前蘇聯和蒙古,從海拉爾河的河源算起。我國全長3474公里,流域面積88.7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

㈢ 東北有一大河流經四國,含水量比黃河高7倍,為何卻一直不被重視呢

早在殷商時期,黃河就已經被先人記錄下來,它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其流域面積約有752443平方公里,遍布九個省市,在我國境內河流中排名第二,而長江則是我國排名第一的河流,當然它也是亞洲的第一長河。和黃河一樣,長江也發源於青藏高原,流域面積足足有180萬平方千米,流經我國11個省市。

黑龍江落日風景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額爾古納河一共分為南北兩個源頭,河流全長一共有4440公里。額爾古納河的右岸是茂密的森林山野,而它的左岸則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還有傳言說,此處也是成吉思汗的家鄉。若是在清朝最為輝煌鼎盛的時期來看的話,黑龍江總長足有5498公里。

㈣ 東北地區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分析

邸志強1苗英1金洪濤1賈偉光1,2

(1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沈陽,110032;2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沈陽,110004)

摘要該文在分析研究東北地區水資源現狀的基礎上,核算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600.65×108m3/a,水資源可利用量為880.21×108m3/a,其中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483.08×108m3/a;指出從整體來看水資源似乎尚有潛力,但是與人口、耕地資源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致使相當大的國土面積水資源短缺,可持續利用的基礎已經非常脆弱;將東北地區地下水過量開采誘發的環境問題,歸納為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地面變形等,提出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並重的對策。

關鍵詞地下水資源環境問題東北地區

前言

地下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所不可替代的戰略性經濟資源。我國東北地區幅員遼闊,水資源總量雖然比較豐富。但水資源時空分布的極不均勻,人口、資源、生產力布局的嚴重失衡,造成局部地區嚴重缺水;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理清東北地區水資源現狀,分析研究其環境問題,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水資源現狀

1.1水資源總量

東北地區地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134.65×108m3/a,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量多年平均為766.98×108m3/a,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重復計算量為300.98×108m3/a,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1600.65×108m3/a(表1)。

由於受氣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區內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黑龍江省水資源量最大為653.12×108m3/a,遼寧省平均水資源量最小為273.92×108m3/a。水資源量排序為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東部>遼寧省。

全區人均擁有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8,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2,為中度缺水地區。按人均佔有水資源量排序為內蒙古東部>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其中遼寧省為重度缺水地區。

表1東北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08m3/a)統計表[1]

註:據1999~2002年《全國水資源公報》和《中國地下水資源——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計算。

全區可利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資源量為397.13×108m3/a,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483.08×108m3/a。

1.2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東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見表2。由於不同地區人口、產業結構、城市規模和布局不同,而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一。1999~2002年黑龍江省平均水資源利用量最大,為295.94×108m3/a,內蒙古東部平均水資源利用量最小,為70∶34×108m3/a。水資源利用量排序為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內蒙古東部(表2)。

表2東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及其用途分析表[1]單位:108m3/a

註:據1999~2002年《全國水資源公報》數據編制。

近年來,在東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開采量有上升的趨勢,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呈下降的趨勢(圖1)。

圖1東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分析圖

從總體來看,區內水資源開發利用尚有潛力。但地區分布上極不平衡,與人口、耕地資源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因此,有相當大的國土面積水資源短缺,可持續利用的基礎已經非常脆弱。

2環境問題分析

2.1水資源短缺

隨著生產經濟活動的加劇和城(鎮)人口的急增,城(鎮)供水緊張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東北地區許多城市以地下水作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供水水源,城市化的提高擴大了對水資源的需求,造成城市水資源短缺,導致地下水過量開采,誘發地下水環境問題。

部分地區因不合理開采地下水,出現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形成區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且降落漏斗面積不斷向外圍擴展,對水資源的正常循環產生了不利影響。致使部分供水水源地和一些供水井吊泵趨於癱瘓[2]。2001年度,東北地區普遍降雨量較小,主要城市開采量增加,造成地下水水位急劇下降,與2000年度相比,大部分地區下降幅度在1m左右。

遼寧鞍山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35.71×108m3,市區人均佔有水資源量126m3,僅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1%。本溪市區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4.36×108m3,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51m3。此外,不合理利用破壞了地下水流場,造成地下水資源浪費。如撫順西露天礦坑年排水量達3000×104~4000×104m3,老虎台礦年排水量700×104~900×104m3

大慶地表水資源貧乏,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為2.3×108m3/a,現用水已達3.9×108m3/a,地下水處於超采狀態。局部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水位持續下降,產生地下水降落漏斗,降落漏斗影響面積達5560km2,水位埋深達45m,同開采初期相比平均年降幅為0.96m。

同時,地下水水質惡化,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程度。

2.2水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以及農葯化肥的大量使用,遠遠超越了區域環境容量,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松遼流域三廢排放總量62.87×108t,其中松花江流域為32.75×108t,遼河流域為30.12×108t。三廢的排入,致使松花江、遼河流域的江河水質受到較嚴重污染。地表水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硝酸鹽氮、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砷、汞和生化需氧量。

據資料分析,2002年全年期評價總河長14869.4km,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Ⅰ、Ⅱ類水質河長1438.3km,僅占總評價河長的10%;Ⅲ類水質河長5017.6km,占總評價河長的34%;屬於Ⅳ類以上水質河長8413.5km,占總評價河長的56%。可見地表水質量總體上比較差。而且近年來的監測結果表明Ⅰ、Ⅱ類水質和Ⅳ類水質在減少、Ⅲ類水質呈增加的趨勢(圖2)。

圖2東北地區地表水水位變化曲線圖

隨著地表環境的污染,地下水污染日趨嚴重。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城鎮周圍、地表污染水體分布區及引污農灌區等;地下水環境污染呈現出由點向面、由城市向農村擴展的趨勢。淺層水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硝酸鹽氮、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砷、汞等,並且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多數超過飲用水標准。

大慶油田目前有開採油井2萬余眼,採取注水採油新工藝。采出的油水混合物在地表初步分離凈化後,一部分水又被回注到地下,含油水進入潛水含水層,造成地下水污染;一部分水與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到地表水體,致使地表水體污染,同時地表水體與地下水相互滲透、補給,造成地下水污染。

撫順市地下水化學類型在人為活動作用下改變了其天然狀態,由重碳酸型變化為硫酸型、重碳酸硫酸型、硫酸氯化物型等多種復合類型。SO4-2最高值達11449.5mg/l,超標41.8倍,超背景值80.6倍;NO3-最高含量達714.15mg/l,超標8.1倍,超背景值22倍;礦化度最高值達25283mg/l,超標25.3倍,超背景值51.4倍。大面積堆放的煤矸石經降水淋濾、入滲使附近地下水受到污染,而地下水流場的變化加速了污染物的擴散,地下水的污染更趨嚴重。據監測分析,阜新礦區大新線鐵路以南新邱至韓家店一帶,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已由原來重碳酸鈣型水逐漸變為重碳酸硫酸鈣型水、硫酸重碳酸鈣型水和硫酸鈣型水。新邱露天礦煤矸石山周邊地區地下水總硬度高達2170mg/1,硫酸鹽高達710mg/l,遠遠超出背景值。

沿海地區的大連、營口等地區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破壞了地下淡水與海水的壓力平衡,引起海水內侵,導致地下水水質惡化等。

2.3生態環境惡化

區域地下水位下降還使生態可用水量減少、濕地萎縮或消失、地表植被破壞,土地荒漠化,導致生態環境退化。洪河保護區地下水埋深2002年與1999年同期比較平均下降了1.2m左右[3]。水位下降加劇了濕地水量與地下水的交換,使濕地水體大量補給地下水,以達到新的水量平衡,致使濕地面積衰減。黑龍江省原始濕地面積達850×104ha,現存濕地面積434×104ha[4]。又如,20世紀60年代初松嫩平原草原面積280×104ha,80年代減少到223.3×104ha,平均每年減少1.87×104ha。目前,松嫩平原沙化土地面積已達5960km2,每年還在以100km2的速度擴展[5]

河流水質的嚴重污染,濕地也面臨著嚴重威脅。

農田大量施用農葯化肥,水土受到污染。據統計,三江平原每年施化肥量約32×104t,農葯量約0.46×104t[6]。由於病蟲害時有發生,會進一步加大農葯用量從而對水土產生污染。

污染物隨著水循環過程的運移,濕地水土受到污染,致使濕地功能下降,進一步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

2.4地面變形

平原區第四系發育較厚,結構松軟,加之近年來持續超量開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局部水位下降至含水層頂板以下,靜水壓減小,破壞含水層的應力結構,產生土體重力壓縮變形,從而引起地面下沉。由於下沉不均勻又造成地裂縫。大慶採油一廠樓區,個別樓基已下沉了20cm以上[7]

3對策

3.1綜合規劃,科學管理

根據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水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結合國民經濟區域發展布局和生態環境建設需要,以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及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為目標。綜合規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技術保障體系,以實現區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2聯合調蓄,統籌兼顧

水資源調蓄要實行地表、地下聯合調蓄的戰略,堅持地表水、地下水資源,上、中、下游用水統籌兼顧的原則。充分發揮地表水庫和地下水庫各自的優勢,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顧及生態環境用水,使水與自然資源得以良性循環、永續利用。

3.3開源節流,綜合利用

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全面節約水資源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的重要措施。要把節約用水放在首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節水型產業,建設節水型社會;要科學開源、多渠道開源,大力提倡開發利用雨水、海水和微鹹水,實行分質用水,綜合利用水資源,實現污水資源化。

3.4優化環境,保護水資源

自然環境是生命的搖籃,而環境的優劣則直接影響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水資源的可利用性包括水質和水量兩方面內容,沒有合格的水質,就等於沒有水量。優化自然環境,保護水資源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所在。

要進行全民水資源價值觀教育,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加強環境保護,改善和優化環境,保護水資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污染源的綜合治理,從源頭治起,嚴格限制廢棄物排放,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改善並重。

4結語

東北幅員遼闊,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600.65×108m3/a;水資源可利用量為880.21×108m3/a;其中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483.08×108m3/a;地下水現狀開采量為266.69×108m3/a。各地區之間自然條件的差異,導致水資源豐富程度出現顯著的差別。從整體來看水資源似乎尚有潛力,但在地區上分布極不平衡,它與人口、耕地資源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地下水過量開采,誘發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地面變形等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已經非常脆弱。要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前提,採用綜合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優化自然環境,開發利用與保護改善並重。

參考文獻

[1]邸志強,苗英,賈偉光.東北地區水資源現狀及可持續利用對策.地質與資源,2004,13:112~115.

[2]賈偉光,邸志強等.松遼西部地區缺水現狀及對策.地質與資源,2003,12:233~236.

[3]劉正茂,馬志傑.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資源需求研究.水資源保護,2003,5:23~26.

[4]程嶺,孔祥偉等.黑龍江省濕地保護與生態旅遊開發.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3:57~58.

[5]孟令欽.松遼流域沙塵暴天氣的起因與防治對策.中國水土保持,2001,6:26~27.

[6]那守海,張傑,莽虹.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環境建設芻議.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4,3,32(2)78~80.

[7]韓成滿,馬曉龍.大慶油田采礦區環境現狀及治理建議.黑龍江國土資源,2002,3:23~24.

㈤ 黑龍江的簡介——最好從農、林、濕地、水資源、野生動植物等方面來說。

網路呀!
生物資源:
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後備資源均佔全國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農民人均經營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現有耕地990.5萬公頃,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全國其它地區,黑土、黑鈣土和草甸土等佔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黑龍江省盛產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
全省草原面積約433萬公頃、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適於發展畜牧業。其中松嫩草場是世界三大羊草地之一。
森林資源:
全省林業經營總面積3175萬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3。有林地面積2007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3.6%,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國家最重要的國有林區和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森林樹種達100餘種,利用價值較高的有30餘種。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林業省份之一,林業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天然林資源是黑龍江省森林資源的主體,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及完達山。
動植物:
全省野生動物共476種,其中獸類88種、鳥類361種、爬行類16 種、兩棲類1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獸類有東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種,鳥類有丹頂鶴、大鴇、白獾、中華秋沙鴨等l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獸類有馬鹿、黑熊、雪兔等ll種,鳥類有大天鵝、花尾榛雞、鴛鴦等56種。其中有許多都是本省乃至全國十分珍貴的野生動物,如東北虎、紫貂、梅花鹿、馬鹿等。鳥類中久負盛名的「飛龍」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雞。全省有東北虎l0隻、紫貂2100隻、貂熊60隻、原麝920隻、馬鹿2200隻、駝鹿4600隻、丹頂鶴500隻、黑嘴松雞l 200隻、大鴇l20隻、白鶴90隻。
黑龍江省連綿起伏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老爺嶺構成了全省以山林為主的自然景觀,全省林地面積占整個土地面積的近一半。此外,還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這些復雜的地域中分布著大約2100餘種的植物,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達l 000餘種。這些植物資源按用途可分為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澱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飼料植物、木材植物、樹膠植物、樹脂植物、纖維植物、環保植物、觀賞植物、農葯植物、蹂料植物等l7大類。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國十分珍貴的紅松、黃菠蘿、核桃揪、水曲柳等,本省林區每年都為國家生產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本省野生經濟植物中分布較多、貯量較大的一類,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產量為最大。
水資源:
黑龍江省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和綏芬河四大水系,有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和五大連池4處較大湖泊及星羅棋布的泡沼。全省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l 918條,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686.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297.44億立方米,扣除兩者之間重復計算量l73.14億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810.3億立方米,人均水量2160立方米,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006年全省年平均降水深為523.0毫米,摺合水量2378.57億立方米,比上年多4.3%,比多年平均少2.O%,為平水年份。全省年平均徑流深為l32.4 毫米,摺合水量為602.24億立方米,比 E年少l.6%,比多年平均少l2.2%。 全省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l71.59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ll9.51 億立方米,山丘區與平原區重復計算量為11.85億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資源量為279.2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與地表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l25.69億立方米,全省水資源總量為727.93億立方米。全省總用水量為286.2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水量l71.82 億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114.41億立方米。
環境保護
2006年,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年末全省環境保護系統共有職工4447人,各級環境監測站106個。建成煙塵控制區285個,總面積1139.7 平方公里;建成噪音達標區238個,達標區面積911.3 平方公里。8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准;2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標准。松花江流域綜合治理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主要治污工程開始啟動。

㈥ 中國有一條河,水資源是黃河6倍,它是哪條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這是著名歌手張明敏曾在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的《我的中國心》。歌曲一經唱響,便火遍了大江南北,幾乎成為了每個中國人的必會曲目。長江、黃河都是我國的長河之一,它們見證了中華民族起源與發展,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然而,中國有一條河流,水資源總量是黃河的7倍,流域面積比長江還大,但是卻鮮有人知。

黑龍江幹流上有許多沖積而成的島嶼,包括古城島、鷗浦老街基島、撫遠三角洲等。其中最著名的島嶼就是撫遠三角洲,撫遠三角洲又稱「黑瞎子島」,它是一個三面環水的封閉島嶼,也是代表中俄兩國友誼的島嶼。

㈦ 現在中國水資源的情況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世界水資源利用率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 5%,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6%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

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目前,全世界有1 /6的人口、約10億多人缺水。專家估計,到2025年世界缺水人口將超過25億。

㈧ 我國水資源現狀

一、我國水資源的總體特點

(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偏少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算少,但按 2001 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162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25%;畝均水資源量為1900m3,相當於世界畝均水資源量2353m3的81%。

(二)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資源問題與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有密切關系。按全國十個流域位置,將劃分三個不同類型區:南方、北方、西北。

(1)南方,包括長江、珠江、華東華南沿海、西南諸河四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耕地面積只佔全國的35.9%,但水資源卻占總量的81%,人均水資源約為全國平均值的1.6倍,畝均水量為全國平均的2.3倍。

(2)北方,包括長江以北的松花江、遼河、黃河、淮河、海河五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多,經濟相當發達,而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淡水資源只有全國的19%,人均佔有水量只有全國平均值的15%,畝均水量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5%。

(3)西北,除額爾齊斯河外都屬於內陸河流域,涉及土地面積337×104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5%,屬於地廣人稀、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該地區人均水資源不算少,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生態環境的嚴重製約。

(三)氣候變化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

1980年以來,北方乾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形成北旱南澇的局面,初步估計對全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水量的影響不大。但水資源在地區上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北方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資源的區域特徵

我國水資源區域按地區可分為四個區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南方地區。

(一)東北地區

1.總體情況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由於受氣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等的影響,區內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東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幾年來地下水供水連年占總供水量的45%以上,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東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開采量有上升的趨勢,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呈下降的趨勢。總體來看,區內水資源開發利用尚有潛力,但在地區分布上極不平衡,與人口、耕地資源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近年來,東北乃至全國地下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過度的開采已帶來某些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2.水資源狀況

東北地區可利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資源量為397.13×108m3/a,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483.08×108m3/a。黑龍江省水資源量最大,遼寧省平均水資源量最小。東北地區地下水分布廣,水質較好,調蓄能力強,供水保證程度高,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北是我國的老工業區,在工業污染的控制方面雖然作了相當大的努力,但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據東北振興網報道,遼寧境內主要的324家重點污染源(日排廢水百噸以上或日排化學需氧量10kg以上)中,有40%多的重點污染源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其中還有30家重點污染源的廢水直排河流。

多數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標。大量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強度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造成河流、湖泊等水體的嚴重污染。松遼流域城市河段的有機、有毒污染非常突出,主要污染物是高錳酸鹽、揮發酚和氨氮等。

城市地下水資源環境遭受破壞,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城市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已形成明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沈陽市為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嚴重城市之一,市區地下水位1949年平均為3.80m,2006年為35.37m。其中2006年沈陽市地表建設超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很快,甚至在1個月內某些觀測點水位下降超過3m。地下水水位下降可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地面塌陷、加劇土壤沙化;沿海地區導致海水入侵等。大連由於地下水采補失調,導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層,地下水水質受到嚴重破壞,同時水利工程受損嚴重,大量機井報廢。大連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面積達728km2,嚴重影響地下水水質並對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二)西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西北地區系賀蘭山以西、昆侖山和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個省(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北部分。這一區域面積廣闊,山川縱橫,地形十分復雜,地勢西高東低,總面積308×104km2,佔全國面積的1/3,山區面積佔70%以上。就常年降水量而言,大部分屬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和嚴酷。該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水資源平均只有5.3×104m3/km2,不足全國平均值的1/5。降水和地表水時空分布極度不均,降水量分布總體上自南東的1200mm向西北逐漸減少為200mm左右。同時受高程和地形制約,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降水主要分布於山區,山區降水量可達300~700mm,甚至更高。一部分降水在高山堆積成冰川積雪,另一部分匯入河流或侵入地下。西北冰川面積達2.8×104km2,儲水量28.5×108m3,積雪儲水約361×108m3。這些固體水庫和冰雪融水是平原區水資源的重要補給來源,同時對水資源的時空調節起到一定作用。而平原區降水量大都只有100~200mm,盆地中心降水一般小於50mm,而蒸發量達1000~3500mm,乾旱指數可大於50以上,成為極度乾旱區,因此形成山區的「濕島」與平原的「干盆」相間分布的格局。其中降水分布明顯制約著水資源的區域分布,地下水資源各地貧富狀況相差極大,東部外流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5.9×104m3/(km-2·a-1),西部內陸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3.03×104m3/(km-2·a-1)。這與降水、地形及地面水文網密切相關。

氣候特徵和地形特徵決定了西北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西北地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受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春冬缺水嚴重。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西北部一帶最為乾旱,新疆西北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佔全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的93%,而其東南部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僅為7%。

2.水資源狀況

西北全區水資源總量約為2338×108m3,佔全國8.3%。水量較豐富的長江與黃河分水嶺以北流域的山區及瀾滄江源頭區水資源量共計710×108m3,絕大部分難以利用。內陸河區水資源中,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帶約140×108m3的水資源無法利用,跨境河流的水資源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內陸河流域的水資源可利用量不足887×108m3。綜上所述,西北地區在人類經濟活動范圍內用於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水資源量在1070×108m3之內。從地區分布看,缺水量較大的是新疆和關中盆地。從缺水程度看,新疆、關中盆地與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較高。

西北地區水資源基本特點主要是生態環境脆弱,乾旱少雨。西北地區是全國降水最低值地區,也是唯一降雨量少於農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區。時空分布不均衡,水土矛盾突出,不利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轉化頻繁。生態對水分依存度高,生態需水量大、水資源國民經濟可利用量相對較少。

西北地區地下水受人類活動影響相對較小,地下水污染總體較輕。內陸盆地地區的主要污染物為硝酸鹽氮;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鉻、鉛等,以點狀、線狀分布於城市和工礦企業周邊地區。

由於該地區氣候乾旱、降雨稀少、沙漠戈壁廣布,使得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加劇,河湖萎縮、乾涸,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恢復困難。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水資源必須控制在一定的生態利用量,超過該量,就會產生更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地面沉降、地面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三)華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華北地區總面積約185×104km2,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共有大中城市30餘個,總人口3.35×108(2002年),是我國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區,也是重要的經濟區和能源基地。華北地區人口稠密,工業發達,同時又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產區,但水資源的嚴重不足已越來越明顯地制約著這一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甚至對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華北地區水資源主要屬於海河、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1994~2001年,華北地區生產、生活總用水量佔全國用水總量的比例基本在13.3%~14%,用水結構變化情況是: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工業用水比重少許上升。到2001年,開始出現工業用水的比重下降、城鄉生活用水的比重出現快速增長的走勢。

2002年,華北地區工業總產值為29305.1×108元,是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6.45%,糧食產量為1.25×108t,是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7.32%。全區共有耕地面積43995×104hm2,佔全國耕地總面積(154636×104hm)的28.45%,其中灌溉耕地面積為1832.74×104hm,佔耕地面積的41.66%。華北地區是帶動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地區,是解決中國3.35×108人溫飽問題的主要糧食產區,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2.水資源狀況

該區域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平均降水量為547mm,人均水資源量為342m3,不及全國平均數的1/6,世界平均數的1/24,屬嚴重缺水地區。華北平原屬季節性乾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因受中高緯度西風環流周期變化的影響,年際降水量很不穩定,呈現濕潤地區的特點。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是7~8月,其餘為旱季,形成春旱夏澇、秋冬又旱、旱澇交替的特點。這個地區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水資源年際、年內分配不均也增加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加之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致使水資源不足成為該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的矛盾將日益突出。乾旱、漬澇、鹽鹼、鹹水成為華北平原東部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互相影響,交替為害。因此,加強水資源管理,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已成為保持該地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做好廢污水現狀調查分析與防治對策研究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華北地區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趨勢。華北地區人類經濟活動強烈,從城市到鄉村,地下水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氰化物、鐵、錳、石油類等。此外,某些地區地下水總硬度和礦化度超標嚴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總硬度超標。

該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685.2×108m3,其中,地表水1254.1×108m3,地下水873.8×108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為452.7×108m3。目前,由於山區與平原徑流明顯減少,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多年來,華北平原地區採取了大量開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河流域水已嚴重超采。地下水減少威脅華北城市平原地區的安全用水儲備,引起嚴重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已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平原區河道乾涸、湖泊濕地萎縮、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影響到該區水安全,並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四)南方地區

1.基本情況

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十分豐富。近20年來,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認識不足,水環境管理和水資源保護工作滯後,致使當今水環境惡化和水質性缺水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南方地區的水資源量可觀,但由於對於水環境缺乏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長期排入江河和水庫,造成地表水體的嚴重污染。同時,由於地表水與淺層地下水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從而使淺層地下含水層不同程度地受到與地表水相同類型的污染,導致水環境的整體惡化。水環境問題引起的水質性缺水,已由過去的隱性轉化為今天的顯性。

雖然,南方地區水資源存儲量十分豐富,但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不能因為南方的人均佔有水量大而用起水來毫無節制。一方面,雖然南方大部分地區經濟基礎發達,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用於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資金是有限的。同時,水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周期較長,回收效益不高,引進資金相對困難。另一方面,我們在加強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大量的廢污水排入水域或滲入地下,一旦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污染難以逆轉。因此,南方經濟加快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今天,必須未雨綢繆,加緊對水資源的研究,努力把除害與興利、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南方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2.水資源狀況

根據水利部2006年的水資源評價統計數據,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為25330×108m3。其中,北方六區(指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六個水資源一級區)的水資源量為4761×108m3,佔全國的18.8%;南方四區(指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四個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量為20569×108m3,佔全國的81.2%。也就是說,南方的水佔到全國總量的4/5。

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一致性的影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必須體現區域發展需求。我國南方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河道水體污染嚴重,季節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十分明顯。

由於有些地區以森林為主的植被資源遭到大量破壞,以及人們在陡坡地盲目開墾,如在陡山坡上亂砍濫伐樹木用來種茶,從而導致水土流失不斷加重,特別是造成局部地區的生態失去平衡,造成自然災害更加嚴重。由於亂砍濫伐,森林植被遭受大量破壞,由此而引起的洪澇災害的頻率較大。在水資源豐富的皖南山區,由於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同時又缺乏水利工程調節,因此造成比較嚴重的洪澇和旱災。

南方地區地下水局部污染嚴重,但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好。西南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鐵、錳、揮發性酚等,污染組分呈點狀分布於城鎮、鄉村居民點,污染程度較低,范圍較小。中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汞、砷等,污染程度低。東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氨氮、汞、鉻、錳等,地下水總體污染輕微,但城市及工礦區局部地域污染較重。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淺層地下水污染普遍,已出現了因水體污染而導致的水質型缺水。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

(一)供水能力

我國的供水能力從1980年的4432×108m3增加到2000年的5497×108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約4440×108m3;地下水開采量1069×108m3(表1-4)。

表1-4 1980~2002年我國供水能力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4可見,總供水量、地表水供水量在1997年前為逐漸增大的趨勢,在1997年後有所減少,但減少的幅度不大。地下水供水量一直處於增加的趨勢,從1980年的619×108m3到2002年的1072×108m3,可見地下水的開采逐漸加大。隨著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海水淡化為人類提供了新的水源。我國的海水利用出現在2000~2002年間,而且近年越來越得到重視。

(二)用水現狀

我國用水增長迅速,1980年估計約4437×108m3;年達5566×108m3,人均用水450m3;年下降到5498×108m3,人均用水428m3,其中,農業用水佔67.96%,工業用水佔20.77%,生活用水佔11.3%(表1-5)。

表 1-5 1980 ~2002 年我國用水現狀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5可知,全國用水多年來呈持續增長,農業、工業、生活用水一直呈增長的趨勢。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開始進入持續穩定的發展階段。此時,啟動了水費改革,推行了計劃用水,厲行節約用水,這些綜合因素促使全社會用水從高增長轉向低增長(即低於人口增長)。1993年後,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加大節水力度,使全國用水增長率進一步降低。

(三)用水效率

隨著用水量的增加,我國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表1-6)。但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工業萬元增加值平均用水量為120m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節水尚有較大潛力。

表 1-6 1980 ~2002 年用水效率對比表 單位:m3

(四)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

1995年,全球人口57.35億,用水36000×108m3,人均用水628m3(表1-7)。其中,農業人均用水437m3(佔69.6%);工業用水131m3(佔9.7%);生活用水60m3(佔2.1%)。我國的人均用水量低於世界水平,僅為美國用水量的24%。

表1-7 中國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表

續表

注:PPP(Purchasing Power Purity)為購買力評價。

㈨ 全國各省水資源總量排名

河流長度超過
1000km
的有
10
條,依次為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
雅魯藏布江、
瀾滄江、
怒江、
遼河、
淮河及海河。
如果按流域面積大小排位,則為長江、
黑龍江、黃河、松花江、珠江、淮河、海河、雅理藏布江、遼河。
中國主要河流年徑流總量及其它特徵值

(
水利系統按
1956

1979
年同步期資料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