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高原為人們提供了哪些資源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高原為人們提供了哪些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09 03:09:10

㈠ 青藏高原地區蘊含了哪些比較豐富的資源

1、太陽能:由於青藏高原海拔較高,空氣稀薄而潔凈,因此太陽輻射能在耗損較少的情況下到達地面;
2、地熱能:由於身處喜瑪拉雅火山地震帶,地下岩漿活動較為強烈、頻繁,因此地熱能豐富;
3、水資源:青藏高原冰川、雪山眾多,大量冰雪融化成雪水後匯合便形成河流,青藏高原也因此成為包括長江、黃河在內的諸多河流的發源地;
4、礦產:富含銅礦、鉛鋅、鐵礦、煤礦、鉀鹽等礦藏.

㈡ 五種地形為人類提供了哪些資源

五種地形為人類提供了陸地及其附近 的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水資源; 生物資源; 礦產資源; 空間氣候資源 海洋資源

㈢ 青藏高原簡介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

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3)高原為人們提供了哪些資源擴展閱讀:

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

1、地質構造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岡底斯、喜馬拉雅、羌塘-昌都等6個構造帶,各構造帶之間為蛇綠混雜岩所代表的縫合帶隔開,大致以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為界。

2、地貌特徵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勢險峻多變,地形復雜,其平均海拔遠遠超過同緯度周邊地區。青藏高原各處高山參差不齊,落差極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占青海全省面積的60.93%,佔西藏全區面積的86.1%。區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4.43米),也有海拔僅1503米的金沙江。

3、氣候特徵

青藏高原氣候總體特點: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氣溫日較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季乾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藏高原

㈣ 有關青藏高原的資料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

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4)高原為人們提供了哪些資源擴展閱讀:

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資源:

1、水資源

青藏高原的水資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種水體形式存在,並以河川徑流為主體。外流水系流域面積占高原總面積的53.56%。青藏高原南部和東南部河網密集,為亞洲許多著名大河發源地,如長江、黃河、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恆河、印度河等。青藏高原地表水以河川徑流為代表,年均總資源量為6383億立方米。

2、土地資源

青藏高原土地資源地域分布明顯,數量構成極不平衡。宜牧土地佔總土地面積的53.9%,宜林土地佔10.7%,宜農土地佔0.9%,暫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積佔34.5%。宜農土地資源主要集中於高原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干支流谷地,東南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干支流谷地,東北部黃河及湟水谷地,北部柴達木盆地周圍。

3、動物資源

低等動物方面,僅西藏有水生原生動物458種,輪蟲208種,甲殼動物的鰓足類59種;昆蟲20目、173科、1160屬、2340種。脊椎動物方面,在整個青藏高原有魚類3目、5科、45屬、152種;陸棲脊椎動物共有3生3屬、1047種,佔中國該類動物總數的43.7%。

4、礦產資源

青藏高原地域廣闊,有著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歷史,有形成於各種環境下的豐富物質。已發現的100多種礦產資源中,已探明部分儲量的有近70種,其中鉻、銅、鉛、鋅、水晶、石棉、鹽湖、水熱礦產儲量較大;銀、金、錫、鉑族元素、稀土元素礦產儲量也比較可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藏高原

㈤ 盆地、高原、平原、山地、邱陵各為人類提供了哪些資源

盆地:一般處於山地中間,一些地方適合耕種,提供耕地資源;氣溫多比周邊高,提供氣候資源;盆地儲水;邊緣油氣資源較豐富。
高原: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一些地位濕潤地區的高原較為乾旱適合生存,耕作等等,一些高原土壤肥沃,提供耕地資源;大多數的高原都適合牧草的生長,適合發展畜牧業,提供生物資源。
平原:絕大多數的土地資源,耕地資源。
山地:礦產資源;生物資源。
丘陵:介於平原和高原之間,兩者兼有之。有時候可以發展林果種植業,也是提供耕地資源吧。
你這個問題問的太大了,只能這樣籠統的回答了。

㈥ 青藏高原的清潔能源有哪些

青藏高原的清潔能源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

1、太陽能

太陽能(solar energy),是指太陽的熱輻射能(參見熱能傳播的三種方式:輻射),主要表現就是常說的太陽光線。在現代一般用作發電或者為熱水器提供能源。

自地球上生命誕生以來,就主要以太陽提供的熱輻射能生存,而自古人類也懂得以陽光曬干物件,並作為製作食物的方法,如制鹽和曬咸魚等。

在化石燃料日趨減少的情況下,太陽能已成為人類使用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斷得到發展。太陽能的利用有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是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廣義上的太陽能也包括地球上的風能、化學能、水能等。

2、風能

風能(wind energy) 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動能。太陽能的一種轉化形式。由於太陽輻射造成地球表面各部分受熱不均勻,引起大氣層中壓力分布不平衡,在水平氣壓梯度的作用下,空氣沿水平方向運動形成風。風能資源的總儲量非常巨大,一年中技術可開發的能量約5.3X10^13千瓦時。

風能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儲量大、分布廣,但它的能量密度低(只有水能的1/800),並且不穩定。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風能可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得到開發利用。風能利用是綜合性的工程技術,通過風力機將風的動能轉化成機械能、電能和熱能等。

3、地熱能

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

地球內部的溫度高達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處,溫度會降至650至1200℃。透過地下水的流動和熔岩涌至離地面1至5公里的地殼,熱力得以被轉送至較接近地面的地方。

高溫的熔岩將附近的地下水加熱,這些加熱了的水最終會滲出地面。運用地熱能最簡單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並抽取其能量。

傳統意義上,清潔能源指的是對環境友好的能源,意思為環保,排放少,污染程度小。但是這個概念不夠准確,容易讓人們誤以為是對能源的分類,認為能源有清潔與不清潔之分,從而誤解清潔能源的本意。

清潔能源的准確定義應是:對能源清潔、高效、系統化應用的技術體系。含義有三點:第一清潔能源不是對能源的簡單分類,而是指能源利用的技術體系;第二清潔能源不但強調清潔性同時也強調 經濟性;第三清潔能源的清潔性指的是符合一定的排放標准。

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生物能(沼氣)、地熱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這些能源。

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國家。

㈦ 黃土高原主要有哪些礦產資源

黃土高原地區探明有儲量的礦產種類共有77種,包括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非金屬礦產三大類。
在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黃土高原地區具有34種。尤其煤炭資源儲量大,分布有大寧(大同、寧武),泌水(陽泉、潞安、晉城、陽城)、神府—東勝、准格爾等特大煤田。此外,還有豐富的鋁土礦、有色金屬、鹽鹼等礦產以及石油、天然氣等,主要礦產的潛在價值幾乎佔中國的一半。從主要礦產資源在中國的地位來看。煤礦產量佔中國的70%以上,煤種齊全,儲存條件好;天然氣資源豐富,是中國陸地最豐富的天然氣盆地之一。鋁土礦儲量佔中國的58%;鉬礦儲量佔中國的36%;稀土礦佔中國的95%;鈮礦佔中國的一半以上;銅、鉛、鋅、鐵、硫鐵、天然鹼、芒硝、沸石、石膏等都居中國重要地位。
黃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橫跨中國青、甘、寧、內蒙古、陝、晉、豫7省區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

㈧ 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各為人類提供了哪些資源

盆地:一般處於山地中間,一些地方適合耕種,提供耕地資源;氣溫多比周邊高,提供氣候資源;盆地儲水;邊緣油氣資源較豐富。
高原: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一些地位濕潤地區的高原較為乾旱適合生存,耕作等等,一些高原土壤肥沃,提供耕地資源;大多數的高原都適合牧草的生長,適合發展畜牧業,提供生物資源。
平原:絕大多數的土地資源,耕地資源。
山地:礦產資源;生物資源。
丘陵:介於平原和高原之間,兩者兼有之。有時候可以發展林果種植業,也是提供耕地資源吧。

㈨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人類提供了多種資源和生存發展的場所,請說一說五種地形各為人類提供了哪些資源

山地:森林資源、旅遊資源、礦產資源(如金屬礦產)、水能資源;
平原:耕地資源、礦產資源(如煤、石油等);
盆地: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耕地資源;
丘陵:森林資源、草場資源;
高原:冰雪水資源、草場資源、旅遊資源。

㈩ 黃土高原的生態資源

黃土高原擁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煤炭資源不僅量大質優,還有較好的開采條件。其中,可供露天開採的煤礦儲量達200億噸。全國探明儲量的特大型煤田,約有一半分布在這里。
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基地。陝西榆林市以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被美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終實現科技融入資源型的中國「能源矽谷」。黃土高原地區地理位置適中,做為全國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提供煤炭和電力,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全國的「鍋爐房」。
但是,在礦藏量巨大的同時,植被量的日益減少已經成了黃土高原的一大災害,截至2000年,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僅為58%左右。 自秦漢以來黃土高原經歷了三次濫伐濫墾高潮。
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的大規模「屯墾」(邊防軍有組織大墾荒)和「移民實邊」開墾。這次大「屯墾」使晉北陝北的森林遭到大規模破壞。
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規模「屯墾」,使黃土高原北部的生態環境遭到空前浩劫。據考證,明初在黃土高原北部陝北(延安、綏德、榆林地區)和晉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強行規定每位邊防戰士毀林開荒任務。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對環境破壞之嚴重。
第三次大墾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獎勵墾荒制度,墾荒范圍自陝北、晉北而北移至內蒙古南部,黃土高原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數以百萬畝計的草原被開墾為農田,使大面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1、帶走肥沃的泥土,使植被更加難以生存,致使惡性循環。
2、增多、擴大並且加深黃土高原上的溝壑。
3、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的泥沙,使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對黃河下游的居民造成了危害。
4、生態環境惡化→制約社會經濟發展→貧困加劇→單純追求多產糧食→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加重→生態環境惡化;
5、人口持續增長→人均耕地減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壞植被,開墾荒地→環境惡化,災害頻繁→農作物產量下降,再擴大荒地開墾→人口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