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的水資源的分布情況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顯著,因而造成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和時程變化的兩大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依次可劃分為多雨、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等五種地帶。
由於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造成了全國水土資源不平衡現象,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耕地只佔全國的36%,而水資源量卻佔全國的80%;黃、淮、海三大流域,水資源量只佔全國的8%,而耕地卻佔全國的40%,水土資源相差十分懸殊。
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很大,並有少水年或多水年連續出現。全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東南沿海各省,雨季較長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為黃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區,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超過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北方大於南方,黃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中出現過連續11~13年的枯水期,也出現過連續7~9年的豐水期。有的年份發生北旱南澇,另外一些年份又出現北澇南旱。
(1)我國各分區的水利資源多少擴展閱讀:
水利部預測,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屆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慮節水情況下,預計用水總量為7000億至8000億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當前增長1300億至2300億立方米,全國實際可利用水資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資源開發難度極大。
中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這一指標來衡量,則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一百一十名之後。
缺水狀況在中國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斷加劇的趨勢。全國約有670個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水現象。其中嚴重缺水的有一百一十多個。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水資源
網路-中國水資源
② 中國的水資源量有哪些
中國的水資源十分豐富,是河流與湖泊分布眾多的國家之一。由於受地勢影響,中國大多數河流都直接或間接向東、向南流入海洋,構成了約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的廣大外流區域,其中多數屬太平洋流域,少數屬印度洋流域,只有位於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向西流出國境,屬北冰洋流域。
中國水資源量
1.降水量
2008年我國平均年降水量654.8毫米,摺合降水總量為6200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6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6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322.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7%;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4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4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1244.3毫米,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廣東和海南偏多20%左右;17個省(自治區)的年降水量比常年值的偏少,其中寧夏和黑龍江的降水量偏少10%以上。
2.地表水資源量
200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377億米,摺合年徑流深278.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2%。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區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廣東、廣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間,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間。
2008年,從國境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233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的水量為6057億立方米,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647億立方米;全國入海水量為16101億立方米。
3.地下水資源量
2008年全國礦化度小於等於2克/升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8122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736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683億立方米,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297億立方米。2008年全國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806億立方米,其中北方6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473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補給量的81.6%。北方平原區的降水入滲補給量佔51.2%,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占的比例是36.3%,山前側滲補給量佔7.9%,井灌回歸補給量佔4.6%。
4.水資源總量
200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74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為1057億m,佔地下水資源量的13.0%,也就是說,地下水資源量的87.0%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4601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佔全國的16.8%;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28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佔全國的83.2%。全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29.0萬立方米。
③ 中國水資源分布情況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中國水資源分布情況是南多北少
浙江省水資源利用的現狀和潛力分析
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955億m3,人均佔有量僅為2060 m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8%,全省實際可用水資源為310億m3,人均可用水資源為700 m3,而且全部由降雨補給。從浙江省的天氣氣候特點及全省歷史平均降水量分布情況分析,浙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至7月上旬的梅汛期及7——9月的台風乾旱期(受台風影響),期間出現的降水往往是大到暴雨,雨水流失多,蓄儲率不高。降水具有地域分布不均、旱澇明顯、隨機性大、年際年內分布不均、水資源的分布與經濟區域需水地區不平衡的特點。同時,省內河流源短、流急,大量徑流以洪水形式流入東海。
1、水資源總量
浙江省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2200mm之間,屬於我國的濕潤地區,平均水資源總量約為95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我省人口稠密,人均擁有量只為2060m3,已接近國際所規定的人均年2000m3的中度缺水警戒線。
表2—3 全省流域分區降水量與地表水資源量
流域分區
降水量
地表水資源量(億m3)
mm
億m3
潘陽湖水系
1905.9
9.72
6.01
太湖沿岸
1323.5
162.26
67.71
錢塘江
1648.1
525.85
291.41
浦陽江、曹蛾江、甬江及浙東沿海諸河
1481.3
331.43
174.57
椒江、甌江及浙南沿海諸河
1730.6
581.83
355.31
閩東諸河
1932
23.97
16.02
閩江
1836.9
22.08
12.96
全省
1607.1
1657.14
923.99
根據《浙江省水資源公報》數據整理
浙江省河湖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6.4%,全省按流域分區可劃分為潘陽湖水系、太湖沿岸、錢塘江、浦陽江、曹蛾江、甬江及浙東沿海諸河,椒江、甌江及浙南沿海諸河,閩東諸河,閩江,各流域分區降水量與地表水資源量見表2-3。表2-4是以行政分區的水資源分布,從列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浙江省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水資源總量相對缺少,而經濟欠發達的西南山區降水更為豐富,水資源總量相對寬裕。
洗車浪費的水夠100萬上海人用20天
「上海臨江靠海,不可能缺水!」在多數人的觀念中,上海擁有充沛的水資源,但事實上因為污染嚴重,上海地表水資源中僅有20%的淡水可供使用,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不足200立方米,低於北京,屬於典型的污染型極度缺水城市。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於對水基礎知識和水資源狀況不了解,甚至有誤解,許多企業和個人節水意識淡薄,認為水價便宜,多用點水也花不了多少錢,生產、消費、生活中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屢見不鮮。
僅以上海的洗車行業為例。作為特大型城市的消費新熱點,目前上海各類機動車數量已達150萬輛,預計到2010年將達300萬輛。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加,洗車行業迅速發展。
據上海市水務局統計,上海有70%左右的加油站附設機動車清洗,約為550家至600家;持經營許可證的洗車站(點)為315家;無證經營的洗車攤點約有300家。洗車站(點)的年用水總量約為1000萬立方米。而在數以千計的洗車站(點)中,目前僅有8家安裝使用了機動車污水循環凈化系統。大型公交公司的洗車站雖然具備洗車水循環回用能力,但由於洗車設施不適應公交車結構、機械洗車成本高等原因,大都仍採用耗水量更高的人工清洗。
根據測算,清洗一輛車平均耗水70升至80升。如果使用洗車水循環回用設施,耗水量可降至15升至20升,按全市100萬輛機動車每年清洗50次計算,全市洗車水可節約將近300萬立方米/年。也就是說,目前僅洗車行業浪費的水,就可供100萬上海人20天的生活用水。
在水資源同樣奇缺的北京,除了超過230萬輛機動車所創造出的規模更加龐大的洗車行業外,城市管網漏水造成的水資源浪費也十分驚人。北京市水務局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市管網漏失率近20%,有1/5的供水被白白浪費。北京每年跑冒滴漏所損失的水量,相當於13個北海。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趙國通說:「如果不盡快改變這種『缺什麼,反倒浪費什麼』的尷尬現狀,實現對資源的節約、合理、高效利用,這些資源消費特大型城市將消耗掉自己發展的未來。」
人類有史以來就逐水草而居,水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命脈,決定人的生存環境、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決定國家的發展方向和興衰存亡。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節約用水,珍愛我們共同的家園!
④ 看書學習中國水資源分布的時候,說到南方四區和北方六區,請問哪位大俠知道都是具體指哪幾個區呢謝謝
我國的水資源一級分區分為北方六區和南方四區。
北方六區:松花江區、遼河區、海河區、黃河區、淮河區、西北諸河區。
南方四區:長江區(含太湖流域)、東南諸河區、珠江區、西南諸河區。
⑤ 我國水資源現狀
一、我國水資源的總體特點
(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偏少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算少,但按 2001 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162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25%;畝均水資源量為1900m3,相當於世界畝均水資源量2353m3的81%。
(二)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資源問題與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有密切關系。按全國十個流域位置,將劃分三個不同類型區:南方、北方、西北。
(1)南方,包括長江、珠江、華東華南沿海、西南諸河四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耕地面積只佔全國的35.9%,但水資源卻占總量的81%,人均水資源約為全國平均值的1.6倍,畝均水量為全國平均的2.3倍。
(2)北方,包括長江以北的松花江、遼河、黃河、淮河、海河五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多,經濟相當發達,而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淡水資源只有全國的19%,人均佔有水量只有全國平均值的15%,畝均水量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5%。
(3)西北,除額爾齊斯河外都屬於內陸河流域,涉及土地面積337×104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5%,屬於地廣人稀、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該地區人均水資源不算少,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生態環境的嚴重製約。
(三)氣候變化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
1980年以來,北方乾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形成北旱南澇的局面,初步估計對全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水量的影響不大。但水資源在地區上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北方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資源的區域特徵
我國水資源區域按地區可分為四個區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南方地區。
(一)東北地區
1.總體情況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由於受氣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等的影響,區內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東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幾年來地下水供水連年占總供水量的45%以上,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東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開采量有上升的趨勢,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呈下降的趨勢。總體來看,區內水資源開發利用尚有潛力,但在地區分布上極不平衡,與人口、耕地資源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近年來,東北乃至全國地下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過度的開采已帶來某些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2.水資源狀況
東北地區可利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資源量為397.13×108m3/a,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483.08×108m3/a。黑龍江省水資源量最大,遼寧省平均水資源量最小。東北地區地下水分布廣,水質較好,調蓄能力強,供水保證程度高,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北是我國的老工業區,在工業污染的控制方面雖然作了相當大的努力,但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據東北振興網報道,遼寧境內主要的324家重點污染源(日排廢水百噸以上或日排化學需氧量10kg以上)中,有40%多的重點污染源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其中還有30家重點污染源的廢水直排河流。
多數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標。大量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強度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造成河流、湖泊等水體的嚴重污染。松遼流域城市河段的有機、有毒污染非常突出,主要污染物是高錳酸鹽、揮發酚和氨氮等。
城市地下水資源環境遭受破壞,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城市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已形成明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沈陽市為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嚴重城市之一,市區地下水位1949年平均為3.80m,2006年為35.37m。其中2006年沈陽市地表建設超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很快,甚至在1個月內某些觀測點水位下降超過3m。地下水水位下降可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地面塌陷、加劇土壤沙化;沿海地區導致海水入侵等。大連由於地下水采補失調,導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層,地下水水質受到嚴重破壞,同時水利工程受損嚴重,大量機井報廢。大連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面積達728km2,嚴重影響地下水水質並對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二)西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西北地區系賀蘭山以西、昆侖山和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個省(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北部分。這一區域面積廣闊,山川縱橫,地形十分復雜,地勢西高東低,總面積308×104km2,佔全國面積的1/3,山區面積佔70%以上。就常年降水量而言,大部分屬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和嚴酷。該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水資源平均只有5.3×104m3/km2,不足全國平均值的1/5。降水和地表水時空分布極度不均,降水量分布總體上自南東的1200mm向西北逐漸減少為200mm左右。同時受高程和地形制約,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降水主要分布於山區,山區降水量可達300~700mm,甚至更高。一部分降水在高山堆積成冰川積雪,另一部分匯入河流或侵入地下。西北冰川面積達2.8×104km2,儲水量28.5×108m3,積雪儲水約361×108m3。這些固體水庫和冰雪融水是平原區水資源的重要補給來源,同時對水資源的時空調節起到一定作用。而平原區降水量大都只有100~200mm,盆地中心降水一般小於50mm,而蒸發量達1000~3500mm,乾旱指數可大於50以上,成為極度乾旱區,因此形成山區的「濕島」與平原的「干盆」相間分布的格局。其中降水分布明顯制約著水資源的區域分布,地下水資源各地貧富狀況相差極大,東部外流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5.9×104m3/(km-2·a-1),西部內陸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3.03×104m3/(km-2·a-1)。這與降水、地形及地面水文網密切相關。
氣候特徵和地形特徵決定了西北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西北地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受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春冬缺水嚴重。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西北部一帶最為乾旱,新疆西北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佔全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的93%,而其東南部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僅為7%。
2.水資源狀況
西北全區水資源總量約為2338×108m3,佔全國8.3%。水量較豐富的長江與黃河分水嶺以北流域的山區及瀾滄江源頭區水資源量共計710×108m3,絕大部分難以利用。內陸河區水資源中,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帶約140×108m3的水資源無法利用,跨境河流的水資源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內陸河流域的水資源可利用量不足887×108m3。綜上所述,西北地區在人類經濟活動范圍內用於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水資源量在1070×108m3之內。從地區分布看,缺水量較大的是新疆和關中盆地。從缺水程度看,新疆、關中盆地與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較高。
西北地區水資源基本特點主要是生態環境脆弱,乾旱少雨。西北地區是全國降水最低值地區,也是唯一降雨量少於農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區。時空分布不均衡,水土矛盾突出,不利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轉化頻繁。生態對水分依存度高,生態需水量大、水資源國民經濟可利用量相對較少。
西北地區地下水受人類活動影響相對較小,地下水污染總體較輕。內陸盆地地區的主要污染物為硝酸鹽氮;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鉻、鉛等,以點狀、線狀分布於城市和工礦企業周邊地區。
由於該地區氣候乾旱、降雨稀少、沙漠戈壁廣布,使得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加劇,河湖萎縮、乾涸,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恢復困難。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水資源必須控制在一定的生態利用量,超過該量,就會產生更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地面沉降、地面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三)華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華北地區總面積約185×104km2,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共有大中城市30餘個,總人口3.35×108(2002年),是我國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區,也是重要的經濟區和能源基地。華北地區人口稠密,工業發達,同時又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產區,但水資源的嚴重不足已越來越明顯地制約著這一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甚至對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華北地區水資源主要屬於海河、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1994~2001年,華北地區生產、生活總用水量佔全國用水總量的比例基本在13.3%~14%,用水結構變化情況是: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工業用水比重少許上升。到2001年,開始出現工業用水的比重下降、城鄉生活用水的比重出現快速增長的走勢。
2002年,華北地區工業總產值為29305.1×108元,是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6.45%,糧食產量為1.25×108t,是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7.32%。全區共有耕地面積43995×104hm2,佔全國耕地總面積(154636×104hm)的28.45%,其中灌溉耕地面積為1832.74×104hm,佔耕地面積的41.66%。華北地區是帶動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地區,是解決中國3.35×108人溫飽問題的主要糧食產區,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2.水資源狀況
該區域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平均降水量為547mm,人均水資源量為342m3,不及全國平均數的1/6,世界平均數的1/24,屬嚴重缺水地區。華北平原屬季節性乾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因受中高緯度西風環流周期變化的影響,年際降水量很不穩定,呈現濕潤地區的特點。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是7~8月,其餘為旱季,形成春旱夏澇、秋冬又旱、旱澇交替的特點。這個地區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水資源年際、年內分配不均也增加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加之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致使水資源不足成為該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的矛盾將日益突出。乾旱、漬澇、鹽鹼、鹹水成為華北平原東部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互相影響,交替為害。因此,加強水資源管理,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已成為保持該地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做好廢污水現狀調查分析與防治對策研究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華北地區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趨勢。華北地區人類經濟活動強烈,從城市到鄉村,地下水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氰化物、鐵、錳、石油類等。此外,某些地區地下水總硬度和礦化度超標嚴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總硬度超標。
該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685.2×108m3,其中,地表水1254.1×108m3,地下水873.8×108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為452.7×108m3。目前,由於山區與平原徑流明顯減少,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多年來,華北平原地區採取了大量開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河流域水已嚴重超采。地下水減少威脅華北城市平原地區的安全用水儲備,引起嚴重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已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平原區河道乾涸、湖泊濕地萎縮、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影響到該區水安全,並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四)南方地區
1.基本情況
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十分豐富。近20年來,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認識不足,水環境管理和水資源保護工作滯後,致使當今水環境惡化和水質性缺水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南方地區的水資源量可觀,但由於對於水環境缺乏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長期排入江河和水庫,造成地表水體的嚴重污染。同時,由於地表水與淺層地下水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從而使淺層地下含水層不同程度地受到與地表水相同類型的污染,導致水環境的整體惡化。水環境問題引起的水質性缺水,已由過去的隱性轉化為今天的顯性。
雖然,南方地區水資源存儲量十分豐富,但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不能因為南方的人均佔有水量大而用起水來毫無節制。一方面,雖然南方大部分地區經濟基礎發達,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用於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資金是有限的。同時,水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周期較長,回收效益不高,引進資金相對困難。另一方面,我們在加強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大量的廢污水排入水域或滲入地下,一旦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污染難以逆轉。因此,南方經濟加快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今天,必須未雨綢繆,加緊對水資源的研究,努力把除害與興利、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南方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2.水資源狀況
根據水利部2006年的水資源評價統計數據,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為25330×108m3。其中,北方六區(指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六個水資源一級區)的水資源量為4761×108m3,佔全國的18.8%;南方四區(指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四個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量為20569×108m3,佔全國的81.2%。也就是說,南方的水佔到全國總量的4/5。
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一致性的影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必須體現區域發展需求。我國南方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河道水體污染嚴重,季節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十分明顯。
由於有些地區以森林為主的植被資源遭到大量破壞,以及人們在陡坡地盲目開墾,如在陡山坡上亂砍濫伐樹木用來種茶,從而導致水土流失不斷加重,特別是造成局部地區的生態失去平衡,造成自然災害更加嚴重。由於亂砍濫伐,森林植被遭受大量破壞,由此而引起的洪澇災害的頻率較大。在水資源豐富的皖南山區,由於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同時又缺乏水利工程調節,因此造成比較嚴重的洪澇和旱災。
南方地區地下水局部污染嚴重,但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好。西南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鐵、錳、揮發性酚等,污染組分呈點狀分布於城鎮、鄉村居民點,污染程度較低,范圍較小。中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汞、砷等,污染程度低。東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氨氮、汞、鉻、錳等,地下水總體污染輕微,但城市及工礦區局部地域污染較重。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淺層地下水污染普遍,已出現了因水體污染而導致的水質型缺水。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
(一)供水能力
我國的供水能力從1980年的4432×108m3增加到2000年的5497×108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約4440×108m3;地下水開采量1069×108m3(表1-4)。
表1-4 1980~2002年我國供水能力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4可見,總供水量、地表水供水量在1997年前為逐漸增大的趨勢,在1997年後有所減少,但減少的幅度不大。地下水供水量一直處於增加的趨勢,從1980年的619×108m3到2002年的1072×108m3,可見地下水的開采逐漸加大。隨著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海水淡化為人類提供了新的水源。我國的海水利用出現在2000~2002年間,而且近年越來越得到重視。
(二)用水現狀
我國用水增長迅速,1980年估計約4437×108m3;年達5566×108m3,人均用水450m3;年下降到5498×108m3,人均用水428m3,其中,農業用水佔67.96%,工業用水佔20.77%,生活用水佔11.3%(表1-5)。
表 1-5 1980 ~2002 年我國用水現狀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5可知,全國用水多年來呈持續增長,農業、工業、生活用水一直呈增長的趨勢。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開始進入持續穩定的發展階段。此時,啟動了水費改革,推行了計劃用水,厲行節約用水,這些綜合因素促使全社會用水從高增長轉向低增長(即低於人口增長)。1993年後,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加大節水力度,使全國用水增長率進一步降低。
(三)用水效率
隨著用水量的增加,我國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表1-6)。但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工業萬元增加值平均用水量為120m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節水尚有較大潛力。
表 1-6 1980 ~2002 年用水效率對比表 單位:m3
(四)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
1995年,全球人口57.35億,用水36000×108m3,人均用水628m3(表1-7)。其中,農業人均用水437m3(佔69.6%);工業用水131m3(佔9.7%);生活用水60m3(佔2.1%)。我國的人均用水量低於世界水平,僅為美國用水量的24%。
表1-7 中國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表
續表
注:PPP(Purchasing Power Purity)為購買力評價。
⑥ 現在中國水資源的情況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世界水資源利用率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 5%,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6%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
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目前,全世界有1 /6的人口、約10億多人缺水。專家估計,到2025年世界缺水人口將超過25億。
⑦ 中國水資源的概況
水是維系生命與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雖然有71%的面積為水所覆蓋,但是淡水資源卻極其有限。在全部水資源中,97.47%是無法飲用的鹹水。在餘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高山冰川和永凍地帶的冰雪。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過十四億的兒童、婦女及男人無法獲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來維持他們的基本需求。在許多層面,水資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所做的每項決策事實上都和水、以及水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有關。 降水量。2008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達到654.8mm,摺合降水總量為6200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偏多1.9%。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6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6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4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4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廣東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個省(自治區),其中寧夏和黑龍江的偏少程度超過10%。
地表水資源量。200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377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南方4區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廣東、廣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間,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間。
2008年,從國境外流入中國境內的水量為233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的水量為6057億立方米,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647億立方米;全國入海水量為16101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2008年全國礦化度小於等於2g/L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8122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736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683億立方米,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297億立方米。2008年全國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806億立方米,其中北方6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473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補給量的81.6%。北方平原區的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降水入滲補給量、山前側滲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分別佔36.3%、51.2%、7.9%和4.6%。
水資源總量。200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74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為1057億立方米,佔地下水資源量的13%,也就是說,地下水資源量的87%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4601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佔全國的16.8%;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28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佔全國的83.2%。全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29萬立方米。從總量來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統計,中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2008年對全國500座大型水庫和2980座中型水庫進行統計,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3083億立方米,比年初蓄水總量增加360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2751億立方米,比年初增加345億立方米;中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332億立方米,比年初增加15億立方米。北方6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減少52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區減少35億立方米;南方4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億立方米,其中長江區和珠江區分別增加242億立方米和142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水庫年末蓄水量與年初比較,湖北、廣西、貴州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億立方米,河南、青海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減少,共減少蓄水量70億立方米。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2008年,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對77萬平方公里平原地下水開采區進行了統計分析,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38億立方米。在各水資源一級區中,僅海河區和遼河區地下水儲存量增加,西北諸河區、黃河區、淮河區、松花江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西北諸河區減少32億立方米,其餘3區減少幅度在2億~8億立方米之間。按省級行政區統計,地下水儲存量增加的僅有6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河北和遼寧增加較多,分別增加近5億立方米;儲存量減少的有11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新疆減少最多,達28億立方米,陝西、黑龍江、甘肅、減少幅度在4億~6億立方米之間。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8年,21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進行了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斗81個,漏斗總面積7萬平方公里。在38個淺層(潛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平方公里的共11個,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於20m的共24個。在43個深層(承壓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平方公里的共25個,年末漏斗中心水頭埋深大於50m的共13個。2008年末與年初相比,淺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21個,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個;深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9個,中心水頭下降的有10個。 供水量。2008年全國總供水量5910億立方米,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的21.5%。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1.2%,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3%,其他水源供水量佔0.5%。在4796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佔33.8%,引水工程佔38.6%,提水工程佔24.9%,水資源一級區間調水佔2.7%。在1085億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中,淺層地下水佔80.1%,深層承壓水佔19.4%,微鹹水佔0.5%。
北方6區供水量2622億立方米,佔全國總供水量的44.4%;南方4區供水量3288億立方米,佔全國總供水量的55.6%。南方各省級行政區以地表水源供水為主,大多佔其總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級行政區地下水源供水佔有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個省(直轄市)占總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國直接利用海水共計411億立方米,主要作為火(核)電的冷卻用水。其中廣東、浙江和山東利用海水較多,分別為204億立方米、119億立方米和33億立方米。
用水量。2008年全國總用水量5910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佔12.3%,工業用水佔23.7%,農業用水佔62.0%,生態與環境補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佔2.0%。與2007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91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減少7億立方米,農業用水增加65億立方米,生態與環境補水增加14億立方米。在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有江蘇、新疆、廣東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少於50億立方米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甘肅、海南6個省(自治區),工業用水占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福建、江蘇、湖北、貴州、安徽7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占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慶和天津3個直轄市。
用水消耗量。2008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11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耗水佔74.7%,工業耗水佔10.7%,生活耗水佔12.4%,生態與環境補水耗水佔2.2%。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3%,乾旱地區耗水率普遍大於濕潤地區。各類用戶耗水率差別較大,農田灌溉為62%,工業為24%,城鎮生活為30%,農村生活為85%。
廢污水排放量。廢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產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2008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58億噸。
用水指標。2008年,全國人均用水量為446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價格)用水量為193立方米。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為每日212L,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72L,農田實灌面積畝均用水量為435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為108立方米。按可比價計算,2008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07年下降了7%和9%。
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立方米的有新疆、西藏、寧夏、黑龍江、江蘇、內蒙古、廣西、上海、青海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西藏、寧夏分別達2500立方米、1315立方米、1208立方米;小於300立方米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陝西、山東、河南、四川、貴州、河北、重慶10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最低,僅167立方米。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看,新疆和西藏2個自治區較高,分別為1209立方米和948立方米;小於100立方米的有北京、天津、山東、山西、上海、浙江6個省(直轄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別為30立方米和34立方米。 河流水質。2008年,對約15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Ⅰ類水河長占評價河長的3.5%,Ⅱ類水河長佔31.8%,Ⅲ類水河長佔25.9%,Ⅳ類水河長佔11.4%,Ⅴ類水河長佔6.8%,劣Ⅴ類水河長佔20.6%。全國全年Ⅰ~Ⅲ類水河長比例為61.2%,與2007年基本持平。各水資源一級區中,西南諸河區、西北諸河區、長江區、珠江區和東南諸河區水質較好,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95%~64%;海河區、黃河區、淮河區、遼河區和松花江區水質較差,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35%~47%。
湖泊水質。對44個湖泊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面積佔44.2%,Ⅳ類和Ⅴ類水的面積共佔32.5%,劣Ⅴ類水的面積佔23.3%。對44個湖泊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1個湖泊為貧營養,中營養湖泊有22個,輕度富營養湖泊有10個,中度富營養湖泊有11個。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如下:
太湖:若總磷、總氮參加水質評價,湖體水質均劣於Ⅲ類,Ⅳ類、Ⅴ類、劣Ⅴ類水面積分別占評價面積的7.4%、27.2%和65.4%。若總磷、總氮不參加水質評價,則Ⅱ類水面積佔18.8%,Ⅲ類水面積佔64.5%,IV類水面積佔13.8%,劣Ⅴ類水面積佔2.9%。除東太湖和東部沿岸帶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外,其他湖區均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滇池:耗氧有機物及總磷和總氮污染均十分嚴重。無論總磷、總氮是否參加評價,Ⅴ類水面均占評價水面的28.3%,劣Ⅴ類水面佔71.7%。全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顯重於東半湖。若總磷、總氮不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Ⅲ類,西半湖評價水面為Ⅳ類,總體水質為Ⅳ類。若總磷、總氮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Ⅳ~Ⅴ類,西半湖為劣Ⅴ類,總體水質為劣Ⅴ類。東半湖處於中營養狀態,西半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水庫水質。在監測評價的378座水庫中,水質優良(優於和符合Ⅲ類水)的水庫有303座,占評價水庫總數的80.2%;水質未達到Ⅲ類水的水庫有75座,占評價水庫總數的19.8%,其中水質為劣Ⅴ類水的水庫有16座。對347座水庫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中營養水庫有241座,輕度富營養水庫86座,中度富營養水庫18座,重度富營養水庫2座。
省界水體水質。對全國298個省界斷面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斷面數占總評價斷面數的44.6%,水污染嚴重的劣Ⅴ類佔27.5%。各水資源一級區中,省界斷面水質較好的是西南諸河區和東南諸河區,淮河區、海河區、遼河區省界斷面水質較差。省界斷面的主要超標項目是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揮發酚等。
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狀況。2008年全國監測評價水功能區3219個,按水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評價,全年水功能區達標率為42.9%,其中一級水功能區(不包括開發利用區)達標率為53.2%,二級水功能區達標率36.7%。在一級水功能中,保護區達標率為65.5%,保留區達標率為67.7%,緩沖區達標率為25.9%。
地下水水質。2008年,根據641眼監測井的水質監測資料,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廣東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地下水水質進行了分類評價。水質適合於各種使用用途的Ⅰ~Ⅱ類監測井占評價監測井總數的2.3%,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監測井佔23.9%,適合除飲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類監測井佔73.8%。
⑧ 我國一共有多少水資源
鏈接:
提取碼:427e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簡介: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徑流資源總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國家,1993年全國取水量(淡水)為5255億立方米,佔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國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億立方米還高
⑨ 中國的水資源
一、水資源量 (頁首) 降水量 全國平均降水量713毫米,摺合降水總量67631億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11.3%,屬豐水年。按九大流域片分析,松遼河片降水量616毫米,比常年多20.6%;海河片降水量551毫米,比常年多0.8%;黃河片降水量463毫米,比常年多1.5%;淮河片降水量1005毫米,比常年多18.8%;長江片降水量1216毫米,比常年多11.5%;珠江片降水量1560毫米,比常年多0.4%;東南諸河片降水量1875毫米,比常年多13.5%;西南諸河片降水量1212毫米,比常年多14.4%;內陸河片降水量193毫米,比常年多17.6%。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降水量與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京、鄂、皖、藏、豫、蘇、渝、贛、新、內蒙古偏多15%~35%;偏少的只有6個省,其中甘肅和海南分別偏少9.5%和12%。 地表水資源量 指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即天然河川徑流量。199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32726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345毫米,比常年多24.0%。各流域片地表水資源量與常年相比,松遼河片多49.9%,海河片少25.8%,黃河片少15.8%,淮河片多47.5%,長江片多34.3%,珠江片多9.2%,東南諸河片多29.5%,西南諸河片多15.0%,內陸河片多12.7%。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地表水資源量與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浙、黑、桂、豫、閩、魯、渝、鄂、湘、皖、蘇、贛偏多20%~65%,內蒙古偏多172%;偏少的只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瓊、甘、冀、晉偏少20%~40%。 1998年,從國外流入國內的水量為294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15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823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58億立方米;入海水量為2132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959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 指降水和地表水體入滲補給地下含水層的動態水量。扣除水面和礦化度大於2克/升鹹水的面積後,全國地下水計算面積為944萬平方公里,1998年地下水資源量9400億立方米。北方五大流域片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與上年相比,松遼河片增加18.0%,海河片增加50.5%,黃河片增加17.0%,淮河片增加61.7%,內陸河片增加7.8%。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1998年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與上年比較,增加的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晉、冀、魯、京、豫、皖、吉增加35%以上;只有黑龍江和甘肅兩省分別減少3%和4%。 水資源總量 指評價區內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產水量,不包括區外來水量;由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相加,扣除兩者之間互相轉化的重復量而得。199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3401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0%。全國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50.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35.8萬立方米。 各流域片1998年水資源總量情況是:松遼河片288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1.2%;海河片354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6.9%;黃河片67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0.6%;淮河片1403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4.4%;長江片1312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5%;珠江片5155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20.4%;東南諸河片258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1%;西南諸河片628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4%;內陸河片155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4%。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水資源總量與上年比較,增加的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冀、遼、渝、京、吉、鄂、蘇增加50%~95%,陝、皖、魯、豫、內蒙古、津增加1倍以上;減少的只有桂、黔、粵、瓊4省,其中廣東、海南分別減少32%和39%。
二、蓄水動態 (頁首)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對全國2903座水庫(大型401座)統計,1998年末蓄水總量1805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億立方米;北方5片共增加165億立方米,南方4片共減少155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蓄水量增減情況是:增加的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增加蓄水量229億立方米,其中吉、青、鄂、遼、豫、陝增加較多,分別增加51、42、30、18、18、14億立方米;減少的有12個省、自治區,共減少蓄水量219億立方米,其中粵、湘、贛、浙、瓊、閩、桂減少較多,分別減少50、44、32、28、18、17、16億立方米。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對北方各平原開采區總面積65.8萬平方公里調查分析,1998年末淺層地下水位與上年末相比,約有四分之三面積的水位上升,地下水儲存量共增加80億立方米。上升區(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積佔31.4%,儲存量增加100億立方米;下降區(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積佔11.4%,儲存量減少46億立方米;相對穩定區(水位正負0.5米以內)面積佔57.2%,儲存量增加26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儲存量變化情況是:增加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豫、吉、甘分別增加26、19、14億立方米,內蒙古和遼寧各增加10億立方米,皖、魯、陝各增加約6億立方米;減少的有冀、晉、蘇、新等4個省、自治區,分別減少11、4、3和2.5億立方米。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根據21個省級行政區對81個漏斗調查統計,1998年末與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變化情況是:在45個淺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有30個,下降的為15個;漏斗面積減少的有35個,增加的為10個。在36個深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只有14個,下降的為22個;漏斗面積減少的只有14個,增加的為22個。
三、供用水量 (頁首) 供水量 指各種水源工程為用戶提供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供水量。1998年全國總供水量547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0.8%,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8%,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處理回用和雨水利用)佔0.4%。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為95億立方米。流域間主要的水量調配情況是:海河流域引黃河水51.1億立方米,淮河流域從長江、黃河分別引水10.7和20.2億立方米,山東半島從黃河引水13.5億立方米。 按流域片統計,松遼河片、海河片、黃河片、淮河片的供水量分別為624、424、398、569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分別佔45.4%、61.8%、32.1%、31.0%;長江片、珠江片、東南諸河片、西南諸河片的供水量分別為1679、842、306、8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都佔95%以上;內陸河片供水量546億立方米,地表水佔89%。在各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總供水量90%以上的有滬、閩、貴、渝、浙、蘇、桂、粵、藏、滇、鄂、湘、川、寧、贛、新、瓊、皖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下水源供水量佔40%以上的有冀、京、晉、豫、遼、黑、魯、陝等8個省、直轄市。 用水量 指分配給用戶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用水量。1998年全國總用水量5435億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用水佔64.3%,林牧漁用水佔5.0%,工業用水佔20.7%,城鎮生活用水佔4.7%,農村生活用水佔5.3%。與上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減少13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154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5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18億立方米。 各流域片用水情況是:松遼河片用水量624億立方米,農業佔72.4%;海河片用水量424億立方米,農業佔72.5%;黃河片用水量395億立方米,農業佔77.9%;淮河片用水量567億立方米,農業佔72.2%;長江片用水量1663億立方米,農業佔58.5%;珠江片用水量837億立方米,農業佔65.0%;東南諸河片用水量308億立方米,農業佔65.3%;西南諸河片用水量82億立方米,農業佔78.9%;內陸河片用水量536億立方米,農業佔94.6%。在各省級行政區中,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75%以上的省、自治區有新、寧、內蒙古、藏、瓊、甘、青、冀等8個;工業用水占總用水量25%以上的省、直轄市有滬、渝、蘇、鄂、津、粵、京、貴等8個。 用水消耗量 指在輸水、用水過程中,通過蒸騰蒸發、土壤吸收、產品帶走、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各種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1998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062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56.3%。各類用戶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比例)差別較大,全國平均農業耗水率為65.5%,工業耗水率為24.7%,城鎮生活耗水率為26.1%,農村生活耗水率為 87.7%。由於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氣候因素、水源條件、用水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綜合耗水率有所差別:松遼河片為59%,海河片為66%,黃河片為56%,淮河片為61%,長江片為50%,珠江片為45%,東南諸河片為55%,西南諸河片為70%,內陸河片為76%。
四、水資源利用簡析 (頁首) 全國水量平衡分析 1998年,全國水量的收入項為水資源總量(34017億立方米)、入國境水量(294億立方米);支出項為入海水量(21321億立方米)、出國境水量(8236 億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062億立方米)和非用水消耗量;調蓄項為水庫蓄水變數(+10億立方米)和地下水儲存變數(+80億立方米)。通過水量平衡分析,估計全國1998年非用水消耗量約1600億立方米。 非用水消耗量指河道、湖泊、水庫、沼澤等地表水體的蒸發量(含水面蒸發與土壤浸潤蒸發)和地下水的潛水蒸發量。在南方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於蒸發能力,水資源量主要消耗於用水,非用水消耗量很小;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蒸發能力為降水量的3倍以上,非用水消耗量是水量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流域片進行分析結果:海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7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25%;黃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21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95%;內陸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96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2.4倍。非用水消耗量並非全是無效蒸發,其中一部分為生態環境所必需。 水資源利用程度分析 考慮跨流域調水、水庫蓄水變數和地下水儲存變數等因素的影響,對各流域片1998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佔地表水資源量的百分比)、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資源總量的百分比)進行估算結果:海河片和黃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61.8%和73.7%,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70.2%和44.5%;其次是內陸河片、淮河片和松遼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34.2%、34.9%和16.6%,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26.9%、24.7%和15.4%;珠江片、長江片、東南諸河片和西南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14.0%、12.1%、9.9%和1.3%,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6.6%、6.3%、5.6%和0.9%。松遼河片中的遼河流域利用程度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39.8%,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33.5%。 用水指標 1998年全國平均用水指標值如下:人均用水量為435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價)用水量為683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為488立方米;萬元工業產值(當年價)用水量,含火電為94立方米,不含火電為71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鎮為每人每日222升,農村為每人每日 87升(含牲畜用水)。與上年比較,除城鎮和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標值均略有減少。 因受氣候、人口密度、經濟結構、作物組成、節水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立方米的有新、寧、黑、滬、內蒙古、藏、瓊、粵、桂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寧夏分別為2500和1800立方米;小於300立方米的有渝、晉、陝、津、貴、川、豫、皖、魯9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重慶不足200立方米。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看,大於1000立方米的有寧、新、藏、甘、桂、內蒙古、青、黑、贛、瓊、貴等11個省、自治區,其中寧夏、新疆為4000立方米左右;小於400立方米的有津、京、滬、魯、晉、渝、遼7個省、直轄市,其中天津、北京分別為161和201立方米。從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看,大於800立方米的有寧、瓊、桂、閩、粵等5個省、自治區,小於300立方米的有晉、津、渝、豫、魯、冀等6個省、直轄市。 五、水污染概況 (頁首) 廢污水排放量 1998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共593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佔69%,生活污水佔31%。按流域片統計,長江片189億噸,珠江片155億噸,松遼河片71億噸,海河片55億噸,淮河片47億噸,黃河片32億噸,東南諸河片28億噸,內陸河片9億噸,西南諸河片7億噸。廢污水年排放量大於20億噸的有12個省、自治區。 河流水質 根據1998年水質監測資料,對全國109700公里河長進行評價的結果,Ⅰ類水河長佔5.4%,Ⅱ類水河長佔24.4%,Ⅲ類水河長佔33.0%,Ⅳ類水河長佔13.7%,Ⅴ類水河長佔6.6%,超Ⅴ類水河長佔16.9%。由於1998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水量偏豐,水質總體狀況有所好轉,全國污染河長(Ⅳ、Ⅴ類和超Ⅴ類河長,下同)占評價河長的百分數比上年減少了6.4%。各流域片的水質狀況是:內陸河片、西南諸河片和長江片水質良好,污染河長分別為9.9%、13.6%和14.7%;珠江片和東南諸河片水質尚可,污染河長分別為17.4%和21.9%;黃河片、松遼河片、海河片、淮河片水質較差,污染河長分別為62.7%、64.4%、74.8%、76.6%。 湖泊水庫水質 1998年評價湖泊16個,水質達到Ⅰ、Ⅱ類水標準的湖泊有6個,4個湖泊的部分水體受到污染,6個湖泊水污染嚴重。國家重點治理的三個湖泊中,太湖水質介於Ⅳ類~超Ⅴ類之間,全湖處於中富營養狀態,其中五里湖、梅梁湖富營養化嚴重;滇池草海水質為超Ⅴ類,外海水質為Ⅴ類,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時有腥膻氣味;巢湖水質為Ⅳ類~超Ⅴ類之間,西半湖污染重於東半湖,以重富營養化水體為主,局部水域向極富營養化發展。 1998年,對103座水庫的水質進行評價的結果: 有83座水庫水質良好,達到Ⅱ、Ⅲ類水質標准;在受污染的水庫中,超Ⅴ類水質水庫有吉林太平池水庫、黑龍江東方紅水庫、河南宿鴨湖水庫和貴州烏江渡水庫等4座。從富營養化程度看,大部分水庫處於中營養狀況。 註:《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和澳門地區。
中國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中幼齡林比重大,其面積佔全國林分面積的70%以上,人工林中的幼齡林比例高於85%。
199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的森林面積為1.34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列世界第119位。中國森林總蓄積量為97.8億立方米,佔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世界人均擁有的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2000年,中國全國綠化委員會發布的第一份《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除台灣省外,全國人工林面積達4666.7萬公頃,人工林蓄積量為10.1億立方米,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均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
中國森林資源的消耗
根據《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全國林木年均凈增長量為4.58億立方米,年均凈消耗量為3.71億立方米,林業資源呈現長大於消的趨勢。
中國森林面臨的問題
由於長期亂砍濫伐和毀林開荒,中國寶貴的天然林面積大量減少。在佔中國國土面積50%的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森林覆蓋率不足1%,許多地區無林可言。
在中國,酸雨帶來的酸沉降正導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積上百萬公頃。
2000年,中國全國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為874萬公頃,森林火災受害面積為8.84萬公頃。
⑩ 我國水資源的儲藏量是多少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僅2400m3/年,僅為世界平均¼,在世界上排第110位,被列為全世界人均水資源最缺乏的13個國家之一,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全國水資源量的80%集中在耕地面積僅佔全國36%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我國要以世界8%的水資源總量,養育全世界22%的人口,這是我國水資源緊缺的根本原因,1999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196億立方米,比常年多2.7%。全國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7%,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29.7萬立方米。
九大流域片1999年水資源總量見表3。與常年比較,松遼河片減少28.6%,海河片減少54.3%,黃河片減少15.8%,淮河片減少38.9%,長江片增加17.2%(太湖流域增加120.9%),珠江片減少6.5%,東南諸河片增加16.8%,西南諸河片增加1.3%,內陸河片增加20.0%。水資源量
(一)降水量
我國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呈現北少南多的極不均勻態勢,1999年降水量由於氣候異常而造成這種北少南多的分布狀況更為突出:北方及青藏高原一般為100~600毫米,其中新疆南部和青海西部不足50毫米;南方地區一般為800~1600毫米,部分地區超過2000毫米(見圖1)。將1999年降水量與常年比較,除上海、浙北、皖南、贛北、湘北、滇中、新疆中部等地偏多2~5成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偏少或接近常年,其中東北大部、華北中部、陝西北部、河西走廊、淮河流域大部等地偏少2~6成.
(二)地表水資源量
地表水資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用天然河川徑流量表示。1999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7204億立方米,摺合徑流深286.6毫米,比常年多3.8%,比上年減少16.6%。按流域片計,松遼河片1115億立方米,比常年少34.3%;海河片92億立方米,比常年少64.5%;黃河片524億立方米,比常年少19.6%;淮河片347億立方米,比常年少50.5%;長江片11126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4.8%(太湖流域323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12.1%);珠江片4379億立方米,比常年少6.5%;東南諸河片2240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3.1%;西南諸河片5927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1.6%;內陸河片1455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9.2%。
1999年,從國外流入國內的水量為289億立方米,其中流入新疆、內蒙古境內的為124億立方米,流入廣西、雲南、西藏境內的為165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7106億立方米,其中從新疆流出國境的為267億立方米,從雲南、西藏、廣西流出國境的為6049億立方米,從遼、吉、黑、內蒙古4省(自治區)流入國際界河的為790億立方米;全國入海水量共17461億立方米,其中北方松遼河、海河、黃河、淮河4個流域片的入海水量為362億立方米,南方長江、珠江、東南諸河3個流域片的入海水量為17099億立方米。與上年比較,入境水量變化不大,只減少5億立方米,而出境水量、入海水量分別減少1130、3860億立方米。
(三)地下水資源量
地下水資源量指降水、地表水體(含河道、湖庫、渠系和渠灌田間)入滲補給地下含水層的動態水量。山丘區採用排泄量法計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側向流出量、潛水蒸發量和地下水開采凈消耗量;平原區採用補給量法計算,包括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和山前側向流入量。在確定流域分區或行政分區的地下水資源量時,扣除了山丘區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之間的重復計算量。
1999年全國地下水資源計算面積為939萬平方公里(未包括水面面積和礦化度大於2克/升的鹹水面積),地下水資源量為8387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計算面積為193萬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量為1786億立方米,加上井灌回歸補給量後的總補給量為1856億立方米。
(四)水資源總量
水資源總量指評價區內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產水總量(不包括區外來水量),由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相加、扣除兩者之間互相轉化的重復計算量而得。
1999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196億立方米,比常年多2.7%。全國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7%,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29.7萬立方米。
九大流域片1999年水資源總量見表3。與常年比較,松遼河片減少28.6%,海河片減少54.3%,黃河片減少15.8%,淮河片減少38.9%,長江片增加17.2%(太湖流域增加120.9%),珠江片減少6.5%,東南諸河片增加16.8%,西南諸河片增加1.3%,內陸河片增加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