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野生動物資源包括哪些
擴展閱讀
石油中有多少種氣體 2025-05-20 09:20:50
小餐飲店產品定位多少好 2025-05-20 09:06:46

野生動物資源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04 17:51:51

『壹』 黃龍自然保護區里有哪些野生動物資源

黃龍自然保護區山高谷深,原始林十分廣茂,是大熊貓等眾多野生動物理想的棲息環境。

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種類繁多。其中獸類71種,鳥類183種,爬行類12種,還有兩棲類、魚類等。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金絲猴、牛羚、雲豹、綠尾虹雉,斑尾榛雞等9種;屬二級保護的有小熊貓、大靈貓、猞猁、兔彌等21種,有的為當地特有種群。

黃龍自然保護區

『貳』 野生動物資源屬( )所有,你知道哪些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的珍稀動物。

野生動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I類保護動物獸類 蜂猴(所有種) 熊猴 台灣猴 豚尾猴 葉猴(所有種) 長臂猿(所有種) 大熊貓 紫貂 貂熊 熊狸 豹 虎 雪豹 儒艮 白暨豚 亞洲象 黑麂 蒙古野驢 西藏野驢 野馬 鼷鹿 白唇鹿 坡鹿 梅花鹿 豚鹿 野牛 野氂牛 普氏原羚 藏羚 高鼻羚羊 台灣鬣羚 赤斑羚 塔爾羊 北山羊 河狸 金絲猴(所有種) 雲豹 中華白海豚 野駱駝 麋鹿 扭角羚 馬來熊 I類保護動物兩棲爬行動物 四爪陸龜 黿 鱷蜥 巨蜥 蟒 揚子鱷 I類保護動物鳥類 短尾信天翁 白腹軍艦鳥 白鸛 黑鸛 朱䴉 中華秋沙鴨 金雕 白肩雕 玉帶海雕 白尾海雕 虎頭海雕 擬兀鷲 胡兀鷲 細嘴松雞 斑尾榛雞 雉鶉 四川山鷓鴣 海南山鷓鴣 黑頭角雉 紅胸角雉 灰腹角雉 黃腹角雉 虹雉(所有種) 褐馬雞 藍鷳 黑頸長尾雉 白頸長尾雉 黑長尾雉 孔雀雉 綠孔雀 黑頸鶴 白頭鶴 丹頂鶴 白鶴 赤頸鶴 鴇(所有種) 遺鷗
編輯本段二類保護動物
II類保護動物獸類 短尾猴 獼猴 藏酋猴 穿山甲 豺 黑熊 棕熊(包括馬熊) 小熊貓 石貂 黃喉貂 水獺(所有種) 小爪水獺 斑林狸 大靈貓 小靈貓 草原斑貓 荒漠貓 叢林貓 猞猁 兔猻 金貓 漁貓 麝(所有種) 河麂 馬鹿(包括白臀鹿) 水鹿 駝鹿 斑羚 藏原羚 鵝喉羚 鬣羚 黃羊 盤羊 岩羊 海南兔 雪兔 塔里木兔 巨松鼠 鰭腳目(所有種) 鯨目(除一類外其它鯨類) II類保護動物兩棲爬行動物 三線閉殼龜 大鯢 綠海龜 凹甲陸龜 玳瑁 大壁虎 山瑞鱉 細痣疣螈 鎮海疣螈 地龜 細瘰疣螈 虎紋蛙 雲南閉殼龜 太平洋麗龜 貴州疣螈 大涼疣螈 棱皮龜 II類保護動物鳥類 角?? 赤頸?? 鵜鶘(所有種) 鰹鳥(所有種) 海鸕鶿 岩鷺 海南虎斑鳽 小葦鳽 彩鸛 白䴉 白琵鷺 黑臉琵鷺 紅胸黑雁 白額雁 天鵝(所有種) 隼科(所有種) 鷹科其它鷹類 黑琴雞 柳雷鳥 岩雷鳥 雪雞 血雉 紅腹角雉 藏馬雞 藍馬雞 原雞 勺雞 白冠長尾雉 錦雞(所有種) 灰鶴 蓑羽鶴 長腳秧雞 姬田雞 棕背田雞 花田雞 小青腳鷸 灰燕 小鷗 黑浮鷗 黃嘴河燕鷗 黑腹沙雞 綠鳩(所有種) 黑頦果鳩 皇鳩(所有種) 斑尾林鴿 鴉鵑(所有種) 鴞形目 灰喉針尾雨燕 鳳頭雨燕 橙胸咬鵑 黑胸蜂虎 綠喉蜂虎 犀鳥科 白腹黑啄木鳥 闊嘴鳥 鶴嘴翠鳥 鸚鵡科(所有種) 小杓鷸 白枕鶴 花尾榛雞 黃嘴白鷺 彩䴉 白鷳 黑頸鸕鶿 八色鶇科(所有種) 黑䴉 藍耳翠鳥 鵑鳩(所有種) 黑嘴瑞鳳頭燕鷗 銅翅水雉 沙丘鶴 黑鷳 鐮翅雞 鴛鴦

『叄』 野生動物資源

1.主要鳥類的生態學特徵及經濟價值

青藏高原的鳥類和野生哺乳動物調查工作始於19世紀。1840年以後,許多國家的探險家和科學家先後以各種名義和目的來青藏高原進行考察和採集標本。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對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研究處於空白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先後組織了多次綜合考察隊,對青藏高原地質、地貌、野生動植物等進行了全面調研。1962年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後,在青海省內進行了多次區域普查和考察,大大充實了青海省鳥、獸區系資料,較全面地研究了有關區系組成及分布(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從1981年開始,農業資源調查和區劃,以及1986~1987年,中、美科學家對青海省三江源及鄰近地區的鳥類、獸類區系、生態行為、地理分布、經濟價值、生存環境和現狀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王祖祥等,1990;蔡桂全等,1992),基本查明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及分布。

研究區常見鳥類的生活習性及經濟價值:

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

別名,黃鴨,是青海省內的主要夏候鳥之一,主要棲息於湖灣、半島、沼澤灘地及小溪邊。赤麻鴨通常上午9時從巢區成對飛往湖灣、多水草的河邊和沼澤地覓食。性機警,人離它約100m即飛起,但不遠離而在空中盤旋並發出粗獷、鳴亮不斷的叫聲,待人離後不多時又回到原地取食,取食時也常成對活動。群體較分散不太密集,往往同斑頭雁在一起活動。該鳥主要取食黃芪的花、莎草種子、嵩草以及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營巢在近水礫石、沙質岩石山洞。6月孵化出幼鳥,幼鳥絨羽黃色雜有褐色,且親鳥帶領4~6 只幼體在水邊覓食。

赤麻鴨雌雄大小及心臟差異極大,心臟約占體重的1.325%。該鳥體形大,肉味鮮美,可與家鴨混群飼養,大量繁殖。絨羽厚而密是很好的防寒保暖填充材料,具有一定的開發利用價值。

黑頸鶴(Crus nigricollis)

黑頸鶴是青藏高原珍稀鳥類之一,數量極稀少。我國已列為一類保護動物。

黑頸鶴畏人和性怯,人可與其保持150m左右距離。清晨日出時該鳥開始活動,並有鳴叫,聲音短而洪亮。

黑頸鶴主要棲息地為沼澤、灘地和河漫灘。

斑頭雁(Anser indicus)

斑頭雁又名白頭雁、黑紋頭雁、麻鵝等。主要棲息在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島、湖灣、河心島及河邊。這些地方多為沙質、礫石基質,四周成半環水、周圍多為安全的湖灣,生長著豐盛的植物,如嵩草、珠芽蓼及莎草科、藜科等植物。群聚數大小不等,最少4隻,最多可達200多隻。

斑頭雁常與棕頭鷗、鳳頭鵬鶥、赤麻鴨一起活動。平時多集群在距水不遠的湖岸覓食、活動。食物全為植物,主要有藏嵩草、早熟禾、水麥冬的花序及珠芽蓼等植物。

斑頭雁在數量眾多、分布較廣,其羽絨是較好的禦寒保暖填充材料;體大肥厚,肉味可口;卵大且數量較多,富含動物蛋白質;性溫和,易飼養;體態優美,是可供開發利用的野生動物資源和觀賞動物。

棕頭鷗(Larus brunnicephalus)

別名,小海鷗。主要棲息於湖泊的島嶼以及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島。這些地方多為沙質、礫石機質,四周環水或半環水,周圍多為湖灣,湖水中有魚類和水生動物等。棕頭鷗在青藏高原湖泊中均可見到。

棕頭鷗於6~7月份為繁殖時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巢址多與斑頭雁在一起。幼鳥可隨親鳥下水游泳。棕頭鷗亦具有群體育幼的習性。其體態優美,可作為觀賞鳥。

2.主要哺乳動物的生態學特徵既經濟價值

西藏野驢(Equus kiang)

別名,亞洲野驢、野馬。西藏野驢是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高寒荒漠草原動物,對高原嚴寒缺氧、乾旱少雨的自然條件有較好的適應,為高寒草原、荒漠地帶有蹄類優勢種之一。該動物體形小於野馬而酷似騾。體背深棕色、赤色或暗紅褐色。唇、腹及四肢內側呈白色或淺灰白色。棲息在海拔4500~5100m之間,因其棲息地通常地勢高、氣候嚴寒,人類在該環境中的生產活動相對較弱,使西藏野驢的棲息地得以較好地保存,亦是其種群繁盛的主要原因。已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西藏野驢常集群活動,群的大小由數頭至數十頭乃至一二百頭不等,但也有單獨活動的個體。野驢群行活動秩序井然,常以縱隊行進,行動路線頗為固定,形成明顯的獸徑。受驚時奔跑迅速,可達60km/h。西藏野驢食譜很廣,以莎草、苔草、針茅、岌岌草、白草、野蔥、嵩草和多種高寒荒漠植物為主。

野氂牛(Poephagus mutus)

野氂牛又名野牛,為世界性珍獸,是惟一生活在高寒荒漠地帶的牛類,對嚴寒缺氧的自然條件具有特殊的適應,為青藏高原特有種。

過去,該動物在研究區分布區較為廣泛,但由於非法捕獵,致使分布區日漸縮小。據調查以往在柴達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東的范圍內,野氂牛的活動相當普遍,但至今已為數不多。該動物一般棲息於海拔4500m以上的高原山地,以海拔4500~5000m之間最為常見。棲居於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等地帶。終年活動於人跡罕至的高山峻嶺、山間盆地等環境中。其體形大,站立時略顯前高後低。

野氂牛喜集群生活,除個別牡獸有時獨居生活外,一般總是雌雄老幼混群活動,集群少則數頭,多則數十頭至數百頭不等。在冬季野氂牛集群的數量大於夏季。覓食通常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為主。

由於人類經濟開發和牧業發展對草場的侵佔,迫使野氂牛分布區逐漸退縮,對其資源增長造成極大的威脅。目前,野氂牛仍有一定種群的數量,但由於肉、皮、毛等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故常被獵殺。已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別名,藏黃羊、西藏黃羊、黃羊、小羚羊,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有蹄類代表動物之一,為青藏高原的特有種和優勢種。藏原羚在研究區主要棲息於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原草原等開闊地帶。棲息地的植被型有以禾本科羊茅為主的草原和以蓼科植物為主的荒漠草原。分布於海拔4500~5100m。

藏原羚喜集群活動,每群少至2隻,大至30餘只不等,較少單獨活動。視、聽覺極為發達,機警靈敏,行動輕捷迅速,速度超過40km/h。藏原羚常在清晨或傍晚進食,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為食。

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

別名,哈拉、曲娃(藏名譯音)。體重4000~9000g,最大者可達10000g,體長500~600mm。體背沙黃褐色並雜以輕微的黑色。喜馬拉雅旱獺為青藏高原特有種,研究區內幾乎各地均有分布。該動物廣見於高原草原、高寒草甸、草甸草原以及灌叢草原帶,棲居海拔3000~5200m,喜在靠近水源、草本植物豐盛的山地陽坡及高山平原上居住。

早獺是群棲性動物,一般數個家族形成一個群聚。其挖掘能力強,洞穴分為主洞和臨時洞,而主洞又分冬眠洞和夏居洞。其取食以苔草、禾本科草類和委陵萊的莖葉為主。

喜馬拉雅旱獺是一種益害兼有的動物,其毛皮、肉及油脂均可利用,是一項重要的毛皮資源,但因其挖掘活動,嚴重破壞草地植被,啃食大量牧草,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昆蟲的宿主動物,危及人類和家畜的健康。因此,必須通過合理的獵捕來控制其種群數量,達到化害為益的目的。

高原鼢鼠(Myospalax leyi)

別名,瞎老鼠、瞎老。體重200~300g,體長160~180mm,體形粗壯,眼小,鼻墊呈三葉形,前足指爪發達,適應地下挖掘活動。除研究區西北部外,其餘地區均有分布。該動物棲息於海拔4500~5300m的草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等生境中。

高原鼢鼠營獨居生活,以植物的地下根、莖為食。在其種群密度較高的地區,草地植被破壞極為嚴重。但高原鼢鼠亦是狐、狼等的捕食對象,在食物鏈中具有重要作用。

『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動物資源屬於什麼所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動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出題:司法部全國普法辦)


A.個人

B.集體

C.國家

參考答案:C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制定本法。經1988年11月8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4次會議修訂通過,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第一章總則第三條中規定:野生動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伍』 我國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有420種獸類,約佔全球獸類總數的11.2%,全球約有獸類多少種

每當人們談起野獸時,很自然想到豺、狼、虎、豹這一類大型食肉動物,他們可能還沒有想到像老鼠、蝙蝠、刺蝟、鼩鼱等這些小型動物也是獸類。

這一類動物均屬於脊椎動物中的哺乳綱,都是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從進化的程度來說,可分為原獸類,如鴨嘴獸、針鼴等卵生動物,它們是獸類中最原始的一類;其次是後獸類,這一類動物雖較原獸類進化程度高些,但也屬於古老低等的一類,如有袋類動物,它們雖然是胎生,但沒有胎盤,幼獸是在母獸的育兒袋中發育成長的;最後是真獸類,它們是現生獸類中最高等的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甚至整個動物界中進化地位最高的類群。據統計,我國現生的獸類共有450餘種,佔世界獸類總數的10.6%,共有14目50科。它們的主要特徵表現在:

①體內有一條由許多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

②身體表面被毛;

③胎生(鴨嘴獸、針鼴除外),哺乳;

④恆溫。在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也能保持體溫的相對恆定,從而減少了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擴大了分布范圍;

⑤腦顱擴大,大腦相當發達,在智力和對環境適應上超過其它動物;

⑥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

⑦牙齒分為門齒、犬齒和頰齒。

獸類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除供應人類肉食、毛皮和役用外,有的還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屬於食蟲目的刺蝟、鼩鼱是獸類中古老而原始的類群,是多種地下害蟲的天敵;翼手目動物是獸類中唯一能夠飛行的類群,多種蝙蝠在飛翔中捕食害蟲;屬鱗甲目的穿山甲全身布滿鱗甲,長著細長的舌頭,以其分泌的粘液取食螞蟻和白蟻,它們都是人類的朋友。屬嚙齒目的各種老鼠,是獸類中種類最多的類群,除麝鼠、松鼠等一些經濟種類外,絕大部分老鼠危害農、林、牧業生產,有些種類還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性疾病的儲存宿主,在目前的科學水平上是我們控制的對象;兔形目所屬的各種野免和外形似鼠、牙齒構造像兔的鼠兔,在適應嚙咬生活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方面都與嚙齒目相似,我們把它們同嚙齒目動物合稱為嚙齒動物。靈長目的各種猿猴都是珍貴的保護動物,其中金絲猴、台灣猴、白頭葉猴等僅見於我國;生有強大裂齒和發達犬齒的食肉動物(包括大熊貓)以及野馬、野駱駝、白唇鹿、海南坡鹿、黑鹿、羚牛、藏羚、高鼻羚羊等有蹄類,多為中、大型重要的經濟種類和珍稀保護動物,有些也是我國特產。人稱美人魚的海牛目動物——儒艮,外形似紡錘形,前肢演變為鰭狀,後肢退化;各種鯨和海豚的身體已進化為流線型,它們的外部形態已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綜上所述,獸類對周圍環境有著高度的適應性,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就必須調整自身與環境的關系方能生存下去。因此,在它的長期進化過程中,獸類幾乎占據了地球上陸地、天空、海洋所有的空間,並使它們在形態、生理、行為等方面產生了很大差異,衍生出許多特化的種類。

一、空中飛行的動物

能在空中展翼飛翔的動物,除鳥類和大部分昆蟲外只有蝙蝠了。蝙蝠是這一類動物的通稱,有人說它是鳥類,也有人說它是老鼠變的,其實都不對,蝙蝠屬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在空中飛行的小型獸類。從種數講,它僅次於嚙齒類,全世界約有900種以上,除極地外部有它的分布。我國獨特的多種自然環境為翼手類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其種數佔全世界種數的10%。翼手類中最大的蝙蝠叫狐蝠,體重約有1公斤,兩翼展開的長度近1.5米,而最小的蝙蝠體重僅5克左右,兩翼展開後的長度也不超出15厘米。

1. 形態 這類動物在形態上有許多適應飛翔的特化,最主要的特徵是前肢已進化為翼,指骨延長,在指和四肢間發展了翼膜,只有拇指不包括在翼膜內,仍保持正常狀態。拇指的爪和後足各趾的爪發達,呈顯著的鉤狀,藉以將自己的身體懸掛在岩壁等處(圖1-1)。有些蝙蝠吻鼻部的皮膚衍生成各種復雜結構的鼻葉,外耳常有耳屏或對耳屏,藉以發射和接收超聲波,進行種內交往、躲避障礙和尋找食物等。根據形態特徵和食性蝙蝠可分為大、小蝙蝠亞目,前者體型較大,多以花果為食;後者體型較小,主要以昆蟲為食,其種數約佔82%。

2.生態 蝙蝠一般夜間活動。它們居住在各類大、小山洞,古老建築物的縫隙、天花板、隔牆以及樹洞、山上岩石縫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還隱藏在棕櫚、芭蕉樹的樹葉後面。蝙蝠大部分是吃蟲的,有的種類還以植物的花粉、果實為食,個別種類還有吸血的。它們取食時,不是依靠視覺,而是靠口腔和吻鼻部發出的超聲波,利用回聲定位來獲得食物。居住在溫帶的蝙蝠有冬眠的習性,冬眠時許多個體聚在一起,倒掛在岩壁上。它們通常秋季交配,春末產仔,每胎1仔。

3.經濟意義 翼手類所屬的各種蝙蝠,因大部分以昆蟲為食而有益於人類,它們的糞便還可做肥料使用。少部分吃植物果實、花粉,極個別種如吸血幅是流行性傳染病的儲存宿主而不利於人類。總之,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是人類的朋友,應加以保護。

二、穿行於樹際的高等哺乳動物

以樹棲為主的哺乳動物,主要包括進化水平最高,屬靈長目的各種猿猴,此外,嚙齒目中的鼯鼠(俗稱飛鼠)、巨松鼠、松鼠、花鼠、睡鼠;樹鼩目中的樹鼩以及食肉目中的小靈貓、豹貓等也在樹上活動。靈長目動物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共有200餘種,我國野生猿猴有18種,約占這一類動物的9%,其中有我國特產動物金絲猴、台灣猴、白頭葉猴。靈長目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體型最大的為大猩猩,體重在200公斤以上;最小的矮狐猴體重僅有50克。

1.形態 靈長目動物的體型中等,大腦高度發達,具有較大的球狀顱腔;手和腳趾能分開,拇指通常能對握,使手和腳成為有力的抓握器官;多數種類鼻短小,有的鼻骨極度退化,如我國特產動物金絲猴形成上仰鼻孔,所以人們又叫它仰鼻猴。靈長目動物的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離也短,不同於其它類動物;他們的指只能同時屈伸,掌與跖面裸出,有軟而寬的足墊,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具扁甲(圖1-2)。

2.生態 這一類動物一般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山林里,棲息的海拔高度隨種類、季節不同而有所差別。它們通常過著樹棲、半樹棲的群居性生活,白天活動,僅有少數種類,如蜂猴、夜猴、指猴等為夜間活動。活動時以家族式群體在一起,有時也結成大群,每群數量不等。群體內有猴王帶領猴群覓食和漫遊,此時雌猴和幼猴排在隊伍中間,以不同動作來傳遞信息,停留時,均有成年猴登高瞭望,發現險情即鳴叫報警,它們憑借高度發達的感覺器官,靈活運動的四肢和適於攀爬和抓拿的手指、腳趾,可在樹際間迅速疾行和跳躍。長臂猿的前肢特長,只需輕輕一悠,就可從一棵樹轉移到數米外的另一棵樹上。猴類靠其能保持身體平衡的長尾,可在森林的樹枝叉間飛快的活動。靈長類動物的食物很雜,主要以水果、穀物為主,也吃竹筍、蘿卜等食物。它們每年繁殖一次,每胎產一仔,偶見2仔,懷孕期在180天左右,所生的幼體在哺乳期中多緊抱母體胸、腹部,有時也爬在母體的背部,由母體帶著活動,一年後開始獨立生活。

3.經濟意義 靈長類動物不僅是觀賞動物,更重要的是醫學、航天事業的實驗動物,在科研上也有極大的研究價值,應予保護。 猴類也侵入農田盜食莊稼,食量雖小但破壞嚴重。人類雖然是它的近親,但給這些動物的威脅也最大。目前由於大面積的砍伐以及濫捕亂獵等原因,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因此,我們除採取措施控制它危害的一面外,還需加強有關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及人工繁殖中心的建設,以利其生存和繁衍後代。

三、食肉的陸棲猛獸

我們俗稱的猛獸或食肉獸,系指哺乳綱食肉目這一大類動物的總稱,如豺、狼、虎、豹、熊、鼬、貂等這些大、中 型獸類。實際上這類動物只能稱做陸棲猛獸,還有一些食肉獸主要生活在水中,以魚、軟體動物為食,例如長著鰭狀腳的海豹、海獅、海象等,它們在動物分類上屬哺乳綱鰭足目。食肉目動物在全世界約有250種(不包括哺乳綱鰭足目動物),其中分布在我國的有55種。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它們也與其它動物一樣,在形態、行為等方面產生很大的差異,最大的北極熊身長有3米,體重達80O公斤左右,而最小的鼬科動物——伶鼬,身長僅16厘米左右,體重不到60克(圖1-3)。食肉目動物下設8科,即犬科、熊科、浣熊科、大熊貓科、鼬科、靈貓科、貓科、鬣狗科。除鬣狗科外,我國都有分布。

1. 形態 食肉目動物體型粗壯或小巧,肌肉發達,四肢的趾端具銳爪,大腦和嗅覺、視覺、聽覺均較發達。它的特點是有著發達的犬齒,便於刺穿捕獲對像,由第4上前臼齒及第1下臼齒構成的1對裂齒是撕咬的工具;裂齒特別銳利,上裂齒內側前後兩個大齒尖和下裂齒外側的兩個大齒尖,在咬合時好似鍘刀的對切,可將韌帶、軟骨切斷。

2.生態 食肉目動物身體矯健,動作靈敏,反應迅速。它四肢的腳爪是捕捉獵物的有力武器,而其中貓料動物的爪,在不便用時還可縮回,它們捕獲的對象小到老鼠、幼鳥,大到各種羚羊、鹿、牛、馬等有蹄類。其捕獵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成群結隊出獵,如獅子,往往由1頭追擊,其它獅子在另一方向等待獵物的到來,其它大型貓科動物如虎、豹多單獨出獵,在襲擊獵物前先靜靜跟蹤,然後用利齒和銳爪進行突然襲擊;中型的鼬科動物則憑借細長的身材、靈敏的嗅覺直接進洞捕食鼠類。雖然如此,食肉獸在捕食過程中也決不是每次都有收獲,因為強弱者之間各有所長,弱者往往以它靈敏的聽覺以及曲折的逃跑路線而逃竄,強者也決不會挑選健壯的成年個體,而是選擇老弱病殘和幼體為獵取對象。多數食肉獸以肉食為主,但豺、狼、貂,大、小靈貓等,除肉食外,還吃一些植物性食物,近於雜食;熊類和小熊貓植物性食物的比重增加,而大熊貓以箭竹、竹筍為主食,在食肉目動物里幾乎成為素食者。食肉獸大部是晝伏夜出,營獨居生活,僅在繁殖育幼時期有短暫的家族式棲聚。每種食肉獸往往有一定的活動領域:獅子由於群居式生活所需空間較小;虎是獨來獨往的猛獸,喜歡游盪,因此,所需空間較大。由於生活環境遭到破壞,食物減少,虎的命運令人擔憂,如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南各地的老虎數量已極為稀少,趨於滅絕。食肉獸中不少種類如虎、豹、大熊貓、小熊貓等都是國家頒布的數量日趨減少需加強保護的一、二類保護動物。

3.經濟意義 食肉獸在人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一直對它們進行狩獵、利用和飼養,如用貂皮、狐皮、水獺皮、貉皮、黃狼皮製成大衣,用熊膽、虎骨、麝香、獾油製成中草葯,用靈貓香、黃鼬(黃鼠狼)尾毛作工業原料等,在裘皮業、中葯界以及工業界中早已馳名國內外,對這部分資源今後應加強保護,恢復種群數量,並在此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利用,在有條件的地區可對某些種類進行人工飼養。

四、四肢有蹄的獸類

一提到有蹄動物,人們自然會想到成群的野驢、黃羊、鵝喉羚、野駱駝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賓士的場面。我國的草原,雨量少、溫差大,不宜樹木生長,但牧草卻分外茂密。豐盛的水草為草原動物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條件。這里的獸類主要以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如黃鼠、布氏田鼠、旱獺、鼠兔等多種嚙齒動物。有蹄類動物種數雖少,但數量大,其中以黃羊最具代表性,歷史上曾出現過上千隻的大群。荒漠、半荒漠地區的自然條件較草原嚴酷得多,雨量稀少、風力強烈,晝夜溫度變化大,植被稀疏,在這里生存的野馬、野驢、野駱駝、高鼻羚羊等有蹄動物,為了獲得食物和水分,常常需要長途跋涉。然而,有蹄動物並非只生活在開闊的原野上,還有出入森林和灌叢的獐、狍、麂、鹿和野豬,以及在山地攀爬的各種羊類。有蹄類動物包括趾數為單數的奇蹄目和趾數為偶數的偶蹄目。奇蹄目世界上共有17種,如馬、驢、貘、犀等動物, 在我國僅分布有野馬、野驢和藏野驢三種;偶蹄目共有194種,我國分布的有41種,其中有不少特產動物,如野駱駝、野氂牛、原麝、馬麝、獐、黑麂、毛冠鹿、白唇鹿、麋鹿、藏羚、羚牛等。

1. 形態 奇蹄目動物體型均較高大,四肢長,它們的側趾退化,中趾發達,末端為蹄(圖1-4),耳大,上下頜都長有門齒和臼齒,胃僅有一個胃室,靠特大的盲腸來幫助消化食物。偶蹄目動物體型中等,善奔跑,第3、4趾發達,均衡地承擔全身體重,第2、5趾小而呈懸蹄或消失,為蹄行性,從趾端的蹄著地面行走(圖1-5)。大部為反芻動物,胃構造復雜,有4室,這是一種縮短取食時間和加強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適應。反芻獸常表現為長腿,長頸的體型。而非反芻獸,如野豬等則表現出腿短,體型粗壯,它們前臼齒和臼齒大而發達,犬齒多退化;頭上具角。鹿類的角有分枝呈季節性生長和脫落(長頸鹿的角終生存在);牛、羚羊等的角不脫落也不分叉,外套有角質硬鞘,有人也將此類動物稱為洞角類。

2.生態 生活在我國的有蹄類動物,多數為陸棲獸類。它們集群生活,多活動於森林、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多種環境中。除野豬等動物為雜食外,其它均以植物性食物為食。每年多在春季繁殖,每胎產1~6仔。草原和荒漠那種開闊的景觀、不良的隱蔽條件以及由於乾旱食物缺少等諸種原因,使得生活在這類環境中的有蹄類都具有銳利的視覺、聽覺和迅速奔跑的能力,以便取得足夠的食物,避免天敵的侵害。如生活在內蒙古草原的黃羊,其奔跑速度每小時達60~80公里。駱駝、野馬、野驢、羚羊這些荒漠和半荒漠動物,由於自然條件的更加嚴酷,除需具備長距離奔跑外,還需有長時間的耐渴能力,它們只能從有限的食物中吸取水分和尋找水源才能維持生命,而其中駱駝是最能適應荒漠生活的動物了。通常這類動物幾頭或十數頭成小群活動,只在秋季交配季節才集成大群。

3.經濟意義 我國的有蹄類動物,除有科研價值或作為觀賞動物外,幾乎都可以列為資源動物,如鹿科中的麝,不但種類多,資源也豐富,居世界之首。在中國傳統的中草葯中,以麝香和鹿茸最為名貴,而我們在古代就有飼養梅花鹿取茸入葯的歷史了。人工養麝和人工取香早在解放初就已經開展,目前已具有一定規模。現代的大家畜如駱駝、水牛、氂牛、山羊、綿羊等也是從野生的有蹄類動物中馴化而來的。目前已有多種此類動物列為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但近年來,由於人們為了獲得皮、肉,取茸、取香入葯而對它們濫捕亂獵,加上人類經濟活動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它們的數量日益減少,有的已瀕臨絕滅,我們應積極進行保護。

五、嚙齒動物和鼠害的防治

各種鼠類、兔子和鼠兔由於形態、習性和生理等的相似,我們統稱為嚙齒動物。它包括獸類中的嚙齒目與兔形目兩個類群,在我國就有180~190種,佔全國獸類種數的1/3強,其個體數量超過其它類群數量的總和。

1.形態 嚙齒動物為小型或中型的獸類,它們共同的特徵是具有一對終生生長的鑿形門齒,沒有齒根,門齒前面有較堅硬的釉質,以適應嚙咬生活,為保持門齒的高度需不斷嚙咬各類物品。嚙齒動物沒有犬齒,在門齒和頰齒間有很大的虛位,我們叫它齒隙。由於長期進化結果,嚙齒動物的形態極為多種多樣,對周圍環境有高度的適應能力。以我國嚙齒動物為例,生活在新疆北部的河狸,體重有11~30公斤,體長在70~80厘米,為適應水中生活,它們的絨毛厚,耳具瓣膜,尾扁平並覆以角質鱗片,是我國最大的嚙齒動物。而廣泛分布在我國南、北各地的巢鼠,其體重僅6~7.5克,體長只有51~55毫米,尾細長能捲曲,可協助四肢攀緣在農作物上取食(圖1-6);長年生活在地下的鼴形田鼠,尾退化到僅有9~11毫米長,耳小,不具外耳廓,前足呈鏟狀;而跳鼠科中的長耳跳鼠,耳長近體長的1/2,達40~46毫米。各種嚙齒動物的毛色差異很大,有的鮮艷,有的單調。

2. 生態 嚙齒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極強,因而在地球表面分布最廣,除生存條件極端惡劣的南、北極外,無論是高山、草原。森林、平原、農田、水域、戈壁都有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全球。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時,就調整自身與環境的關系。嚙齒動物大部營穴居生活,在地下挖掘深而復雜的洞道,如生活在草原地區的旱獺,它們的洞道深達幾米,由於冬季氣溫低,食物缺乏,不利於它們的生存,因此,在冬眠前大量啃食牧草,體內積累了厚厚的脂肪,天氣寒冷時進入洞內冬眠,直至第二年春天才醒來,而生活在開闊景觀的各種跳鼠,為尋找食物和躲避天敵的需要,具有發達的視力、聽力和快速的運動器官,因而進化為眼大,耳長,聽泡大,善跳躍的長腿和控制前進方向的長尾。生理上則表現在對乾旱條件的適應,如充分利用分解食物產生的水,穴居,夜間活動等,而不把水用於調節體溫。嚙齒動物具有許多特殊的進化類型,如鼯鼠在四肢間生有皮膜可在空中滑翔;河狸、麝鼠等,耳有閉水結構,腳趾間生有蹼或半蹼,可在水裡潛游;各種鼢鼠、鼴形田鼠為便於挖掘洞道,前足呈鏟形;營樹棲生活的松鼠具銳利的爪,便於在樹上攀爬。嚙齒動物多以植物的綠色部分、根莖、種籽等為食,但也有一些特化的種類如河狸為適應啃咬和咀嚼樹木而具有銳利的門齒和適於咀嚼木質食物的寬臼齒。

3. 經濟意義 嚙齒動物與人類關系密切,在國民經濟中影響大。我國現存的180多種嚙齒動物中,雖然可做為食肉獸類的食物而在生態平衡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中絕大部分種類卻是害多益少;部分種類如松鼠、旱獺、麝鼠、竹鼠、花鼠等,在經濟生活中雖然可向人類提供毛皮、肉食,用於科研、觀賞對人類有些益處,但也絕不能忽略它們危害的一面。嚙齒動物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農業上它們啃咬青苗,盜食穀物,污染存糧,可以說在整個農作物的生長期內都有它們危害,這些害鼠為躲避人們的追捕,多為晨昏活動。有的害鼠專吃種籽和青苗;有的以植物的根、莖為食;有的種類又喜食糧油作物的種子。林業上的危害還表現在取食樹種、啃咬果樹,傷害苗木的根系,從而影響了固沙植樹、森林更新和綠化環境的工作,有些地區還由於鼠類危害致使直播造林不易成功。牧業上危害則表現在大量啃食和貯藏優良牧草,造成草場退化、載畜量下降。而在沙質土壤地區,由於植被破壞造成土壤沙化,從而加速了土壤的風蝕作用和地表的鹽漬化,嚴重影響了畜牧業的發展和草原建設的進行。鼠類危害最嚴重的還表現在它是流行性傳染病的儲存宿主,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據統計,由鼠類傳播的疾病不下70多種,而其中以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等危害最大,如14世紀鼠疫傳入歐洲,死亡人數達250萬人,為歐洲人口的1/4;我國歷史上也有類似的記載,從17世紀到解放前的300多年裡,死於鼠疫的人數已超過千萬人,直至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才基本控制和杜絕了人間鼠疫的發生。

4. 鼠害防治 鼠害猖獗,這早已是當今世界上存在的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實踐證明,在目前科學技術條件下,想要把任何一種鼠類完全消滅掉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在局部地區或在較小的面積內全部消滅害鼠卻是可能辦到的。老鼠固然可惡,但它們也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成員,是獸類中鼬科動物、鳥類中的猛禽、爬行類中的蛇類等天敵動物的主要食物。因此,鼠害防治工作應主要研究如何把群體數量控制到不至為害的程度,以保持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

『陸』 野生動物有哪些

我國地域遼闊,具有多種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動植物資源豐富,根據中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計劃的數據,我國的哺乳類動物有499種、鳥類1186種,爬行類動物376種,兩棲類動物279種,魚類20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種類的12.5%、13.1%、6.0%、7.0%、12.1%。由於各種原因,我國的野生動物資源同樣呈下降趨勢,有許多種類已處於滅絕或瀕危狀態。如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野馬、豚鹿、葉猴、冠麻鴨等10多種珍貴動物已經滅絕或基本絕跡。另外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海南坡鹿、東北虎、華南虎、亞洲象、野駱駝、白鰭豚、朱繯、黑頸鶴、黃腹角雉、揚子鱷等二十多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

我國已參加《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該公約規定保護的700多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類)和亞種,我國就有100多個種(類)和亞種,佔1/7.根據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的紅皮書,對受威脅的物種劃為滅絕、瀕危、漸危、稀有、未定等級別。我國按保護的級別區分為兩級,分別稱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統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我國目前公布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8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 91種。由於這些被保護的瀕危野生動物通常均處於食物鏈或食物網的頂位,其它野生動物是它們生存的食物,所以我國規定對其它野生動物也應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其資源

『柒』 我國有多少種野生動物

我國幅員遼闊,地貌復雜,湖泊眾多,氣候多樣。豐富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無數的珍稀野生動物,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約有脊椎動物6266種,佔世界種數的10%以上。其中獸類500種,鳥類1258種,爬行類412種,兩棲類295種,魚類3862種。許多野生動物屬於我國特有或主要產於我國的珍稀物種,如大熊貓、金絲猴、朱䴉、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馬雞、黑頸鶴、揚子鱷、蟒山烙鐵頭等;有許多屬於國際重要的遷徙物種以及具有經濟、葯用、觀賞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物種。這些珍貴的野生動物資源既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財富,也是人類生存環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野生動物是指生存於自然狀態下,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或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有瀕臨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物種,非人工飼養的各種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軟體類及其他動物。全世界的野生動物分為瀕危野生動物、有益野生動物(指那些有益於農、林、牧業及衛生、保健事業的野生動物,如肉食鳥類等)、經濟野生動物和有害野生動物等四種。

『捌』 什麼是國家「三有」野生保護動物

所謂「三有動物」,是指有益的、有重要生態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常見的動物主要包括麻雀、青蛙、壁虎、蟾蜍、野雞、野兔和各種蛇類等共計1700多種。

根據國家林業局頒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三有動物」即: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目前,1700多種「三有動物」進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其中,獸類88種;鳥類707種;兩棲類291種;爬行類395種;昆蟲類120屬所有種和另外110種。

警察表示,對於「三有動物」,我國刑法及相關法律規定,私自捕捉1隻(條)就違法,捕捉20隻(條)以上就構成犯罪,捕捉50隻(條)以上就屬於重大刑事案件。

《「三有」保護動物名錄》,是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名錄。是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加強對我國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外的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玖』 野生動物資源屬於〔 〕所有

A、國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九條: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野生動植物資源包括一切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用的野生動物加野生植物的總和。包括食用性資源、工業性資源、生態保護性資源、種植性資源等。野生動植物資源具有很高的價值,它不僅為人類提供許多生產和生活資料,提供科學研究的依據和培育新品種的種源,而且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

(9)野生動物資源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由於農耕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發展,往往造成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破壞,特別是商業目的的追求,人為的濫捕濫殺和過度採集,使野生動植物資源不斷減少,使一些珍貴稀有的野生動植物滅絕或者瀕臨滅絕,從而給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態環境都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因此,必須運用法律手段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為農業生產和人類活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拾』 野生動物的范圍

法律分析: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本法規定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是指野生動物的整體(含卵、蛋)、部分及其衍生物。珍貴、瀕危的水生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法。

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本法規定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是指野生動物的整體(含卵、蛋)、部分及其衍生物。

珍貴、瀕危的水生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

第三條 野生動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國家保障依法從事野生動物科學研究、人工繁育等保護及相關活動的組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