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球上的水還有供我們使用多少年,用光之後怎麼辦
在生物學家研究的過程當中發現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並且發展到現如今的族群規模。一方面離不開太陽為我們提供的光明和能量,而另一部分就是水資源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進行星際探索的時候,一個星球是否存在液態水成為了衡量生命能否存活的一個重要標准。畢竟失去水資源的話,我們所了解的大部分生物都是沒有辦法存活下去的,人類的日常生活除了需要水的參與,組成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是需要水的。但是我們也知道,地球上的水資源雖然極為的豐富,71%的低保都被海洋占據著,但實際上人類能夠直接使用的水資源確實很少的。要知道,處理水資源是需要一定成本的,如果到時候所有的水資源都遭到污染,而我們的處理設備又跟不上的時候,人類到時候就真的無水可用了。所以在這里要會大家日常生活中還是要節約用水,保護我們的水資源。
② 世界上水資源能用多久
能用多久,
這個問題是活的
但也是死的。
活的是不是具體時間,有可能人類改善了條件
也有可能人類認識到水資源的匱乏,
也有一種可能就是能有一種資源
全面代替水資源。
而死的就是
總有一天水會用光的。
除非你長了魚腮
可以去喝海水//
③ 地球水資源還能用多少年
這要看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速度,在地球自己調節的自然情況下,淡水永不消失,但人類發展的負作用會破壞大自然的調節能力,快的話,已知水源將在兩三百年後全部受污染,像降雨,降雪都會降酸雨,地球將失去自我調節能力,人們會到南北兩極開發淡水,這又將供給人類大約一千年的淡水,總的來說,如果現在不加強管理和制理,我們最多到1500年後,就無水可用了。
水是人類發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是人類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當今世界,水資源不足和污染構成的水源危機成為任何一個國家在政策、經濟和技術上所面臨的復雜問題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1992年1月聯合國在冰島舉行了水和環境國際會議,呼籲尋找新的途徑,對淡水資源作出評價、發展和管理。1993年,世界銀行提出了有關水資源的新課題。糧農組織最近成立了一個關於水和持續農業發展的國際項目(LAP-WASAD),這些信息表明,水資源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分兩大類:一類是從水資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滿足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後,數量有所消耗,質量有所變化,在另外地點回歸水源。另一類是取用水能(水力發電)、發展水運、水產和水上游樂,維持生態平衡等,這種利用不需要從水源引走水量,但是需要河流、湖泊、河口保持一定的水位、流量和水質。本節所討論的水資源利用情況主要是第一類用水形式。
3、水資源的重要作用
1) 調節氣候。水是大氣的重要成分。雖然大氣中僅含全球水量的百萬分之一,然而,大氣和水之間的循環相互作用,確定了地球水循環運動,形成支持生物的氣候。大氣中的水幫助調節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環運動起著不同地區的能量傳輸作用。
2) 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態。流動的水開創和推動土地地貌的形成,重排地表景觀以及三角洲形成等。水是形成土壤的關鍵因素,也在岩石的物理風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3)水具有物質運輸的功能。水可以輸送多種多樣材料和營養物質。水輸送物質的形式有兩種:溶解的礦物質和整體物質。大氣中的各種顆粒物質可以沉降到水體,然後由水輸送。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到,水可以把環境污染物輸送、擴散到更遠、更廣泛的區域。
4) 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質。生命的形成離不開水,水是生物的主體,生物體內含水量占體重的60~80%,甚至90%以上。水是生命原生質的組成部分,並參與細胞的新陳代謝,還是生物體內外生物化學發生的介質。因此,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水與生物以各種方式相互作用。在一個區域范圍內,水是決定植被群落和生產力的關鍵因素之—,還可以決定動物群落的類型、動物行為等。
5)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生產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水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不論是生活或是生產活動都離不開水這一寶貴的自然資源,水既是人體的重要組成,又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介質,人體的水含量占體重的2/3,維持人類正常的生理代謝,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工業生產、農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但是,隨著人口和經濟活動的加劇,全球的水循環已大大偏離了它的自然狀態,水的流動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口迅速增長,加快了對水資源的消耗,工農業生產發展嚴重污染了水體,森林破壞改變了蒸發和徑流方向等,這些人類活動造成了水資源的嚴重破壞,使世界面臨著水危機。
1、世界水資源概況
世界各地自然條件不同,降水和徑流相差也很大。年降水量以大洋洲(不包括澳大利亞)的諸島最多;其次是南美洲,那裡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氣候區內,水循環十分活躍,降水量和徑流量均為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歐洲、亞洲和北美洲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接近,而非洲大陸是世界上最為乾燥地區之一,雖然其降水量與世界平均值相接近,但由於沙漠面積大,蒸發強烈,徑流量僅為151mm。相比之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最為乾燥,與降水量761mm相對其徑流量僅為39mm,這是由於澳大利亞的有2/3地區為荒漠、半荒漠所致
2、世界水資源的供給與利用
通常人們將全球陸地入海徑流總量作為理論上的水資源總量,即全球水資源總量為47000km3,而這一水資源數量在全球分布又是不均勻的,各國水資源豐缺程度相差很大。人類在早期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在農業、航運、水產養殖等方面,而用於工業和城市生活的水量很少,直到本世紀初,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仍只佔總用水量的12%左右。隨著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長以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大。世界用水量逐年增長,1900~1975年間,每年以3~5%的速度遞增,即每20年左右增長一倍。到2000年,世界總用水量將達到6000億m3,佔世界總徑流量的15%。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對水資源的需要量越來越大,1985年用水量為1950年的3.5倍。其中農業用水占總水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78.2%下降到1985年的61. %5;而工業用水與城市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22.7%,增加到1985年的34.6%。但可供人類使用的水資源卻不會增加;甚至會因人為的污染等因素而使其質量變差,可利用數量減少。加之,世界淡水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人們居住的地理位置與水的分布又不相稱,使水資源的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很大,尤其是在工業和人口集中的城市,這個矛盾更加突出。據統計,近40年來,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僅增加了2倍、工業用水增加了7倍,而生活用水增加的更多。
3、水危機產生的原因
從總的水儲量和循環量來看,地球上的水資源是豐富的,如能妥善保護與利用,可以供應200億人的使用。但由於消耗量不斷的增長和可利用水域的污染等原因,造成可利用水資源的短缺和危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自然條件影響:地球上淡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極不均勻分布,並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致使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可用水量甚缺。例如我國長江、珠江、浙、閩、台及西南諸河流域的水量占總水量的81.0%,而這些地區的耕地僅佔全國的35.9%;而華北和西北地處於干早或半乾旱氣候區,其降雨和徑流都很少,季節性缺水很嚴重。北非和南撒哈拉地區、阿拉伯半島、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西印度是年降雨長期平均變化最大的區域,其變化幅度超過40%。美國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非洲西南部、巴西最東端以及智利部分地區也是如此。因此,世界許多地區會出現區域性的供水危機.
1、概況:我國江河眾多,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1000km2以上的約有1500多條。但受氣候和地形的影響,河流分布很不均勻,絕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國東部濕潤、多雨的季風區,西北內陸氣候乾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國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個,總面積7187 km2,約占國土面積的0.8%;湖水總儲量約為7088億m3,其中淡水量佔32%。
我國還有豐富的冰川資源,共有冰川43000餘條,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總面積58700km2,占亞洲冰川總量的一半以上,總貯量約52000億m3。
我國平均年降水量為61889億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徑流量27115億m3,合徑流深284.1mm。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補給,由冰川補給的只有500億m3左右。我國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為8287.6億m3。
根據分析計算,我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別為27115和8288億m3,扣除二者間的重復量7279億m3後,則我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8124億m3。
2、我國水資源特點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可通過降水、蒸發、徑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人均和地均擁有量少
我國多年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m3,其中河川徑流約佔94%,低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約佔全球徑流總量的5.8%,居世界第6位。平均徑流深為284mm,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可見,我國的水資源量還是比較豐富的。然而,我國人口眾多,按12億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每年佔有的河川徑流量2260m3,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分別是美國人均佔有量的1/6,前蘇聯的1/8,巴西的1/19和加拿大的1/58。我國地域遼闊,平均每公頃耕地的河川徑流佔有量約28320m3,為世界平均值的80%。所以,人我國水資源量與需要不適應的矛盾十分突出,以佔世界7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著世界上22%的人口。
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工業化以及灌溉對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紀將出現許多用水緊缺問題。在可供淡水有限的情況下,應積極採取措施保護寶貴的資源。一般採取以下幾種措施。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開辟第二水源
這是目前解決水資源緊張的重要途徑,主要方法有:
1) 降低工業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降低工業用水量的主要途徑是改革生產用水工藝,爭取少用水,提高循環用水率。如煉鋼廠用氧氣轉爐代替老式平爐,不但提高了鋼的質量,而且用水量降低了86~90%。
現在世界上許多工業發達的國家都把提高工業重復用水率作為解決城市用水困難的主要手段。有的國家還輔設了專門供工業循環用水的管道,效果很好。我國近幾年來,對水的重復利用也逐步開展起來。在一些水源特別緊張的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如大連市為79.5%,青島為77.3%,太原為83.8%,但整體水平還比較低,平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為20~30%。
如果把全國工業用水的平均重復利用率從目前的20%提高到40%。每天可節水1300萬t,相應地節省供水工程投資26億元,節水量和經濟效益都是相當可觀的。
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僅是合理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措施,而且減少了工業廢水量,減輕了廢水處理量和對水體的污染。
2) 實行科學灌溉,減少農業用水浪費
全世界用水的70%為農業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費嚴重。據估計,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於作物生長,其餘63%都被浪費掉了。因此,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潛力所在。
渠道滲漏是世界各國在發展灌溉事業時遇到的共同問題。據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的統計,灌溉水滲漏損失量一般為15~30%,高的甚至達到50~60%。我國滲漏損失一般為40~50%,高的甚至達到70~80%。由於大部分灌區的渠道沒有防滲措施,我國南方長江、珠江、東南沿海等地渠道水利用系數平均為0.6,其它各片為0.5。估計全國渠道滲漏損失的水量可達到1700多億m3。因此,防滲渠道和暗管輸水等工程技術的應用可以得到明顯的節水效果。
灌溉方式的改進,是農業節水的重要途徑。60年代在以色列發展起來的滴灌系統,可將水直接送到緊靠植物根部的地方,以使蒸發和滲漏水量減到最小。當前,國外灌溉節水技術的發展趨向是採用完整的灌溉排水管道系統,它具有能源消耗少,輸水快,配水均勻、水量損失小,不影響機耕等優點。此外,一些國家還研究了新的灌溉技術,如涌流灌溉、水平畦田灌溉、採用自動升降豎管等。內布拉斯加農業和自然資源研究所設計了一種灌溉計算機程序,利用各小型氣象站收集來的數據計算各地區生長的不同作物的蒸發蒸騰率,指導農民調整灌溉日期。自動灌溉技術,利用計算機控制流量、監測滲漏、調節不同風速和土壤濕度條件下的用水量,並使肥料用量最佳化。我國最新的研究表明,覆蓋滴灌對水的利用效率更高,是適合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新型灌溉技術。
3) 回收利用城市污水、開辟第二水源
回收和重新使用廢水,使其變為可用的資源是另一種提高水使用效率的方法。在東京,城市水回收中心通過三級水處理廠慢沙過濾回收廢水,氯化消毒後用於沖洗高層建築的廁所。北京也曾修建過類似的「中水道」系統。
2、調節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前述水資源緊張的第一個原因是自然條件的影響,如氣候、地理位置,淡水分布不均勻等問題。人們試圖通過調節水源流量、開發新水源的方式加以解決。
1) 建造水庫: 建造水庫調節流量,可以將豐水期多餘水量儲存在庫內,補充枯水期的流量不足。不僅可以提高水源供水能力,還可以為防洪、發電、發展水產等多種用途服務。目前,各國在江河上建造的庫容超過1億m3的水庫共有1350個,總蓄水量達到4100km3。
然而,在很多工業發達國家,隨著建庫地址的選擇日益困難,增加新蓄水設施的成本迅速提高,水庫發展的速度明顯減慢了。發展中國家的水庫建造仍處於全盛時期。在建庫時,還必須研究對流域和水庫周圍生態系統的影響,否則會引起不良後果。
2) 跨流域調水: 跨流域調水是一項耗資昂貴的增加供水工程,是從豐水流域向缺水流域調節。由於其耗資大、對環境破壞嚴重,許多國家已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流域間調水。巴基斯坦的西水東調工程和澳大利亞的雪山河調水工程以及我國近年來相繼完成的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和引灤入唐等工程都是從豐水流域向缺水流域供水的大工程,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也已開始動工。
3) 地下蓄水: 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在積極籌劃人工補充地下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地方水利機構每年將25億m3左右的水貯存地下。到1980年,該州已有3450萬m3的水貯存在兩個水利工程項目的示範區內;其單位成本平均至少比新建地表水水庫低35~40%。美國國會於1984年秋通過立法,批准西部17個州興建蓄水層回灌示範工程。在荷蘭,實現人工補給地下水後,解決了枯水季節的供水問題,每年增加含水層儲量200~300萬m3。
4)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可解決海濱城市的淡水緊缺問題。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總能力為2.7km3/a,不到全球用水量的1‰。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等國家海水淡化設備能力佔世界的60%,在沙烏地阿拉伯還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管道引水工程。
5) 拖移冰山: 此工程在近期內還不可能實現,仍處於計劃階段。據估計,南極的一小塊浮冰就可獲得10億m3的淡水,可供400萬人一年的用量。
6) 恢復河、湖水質: 採用綜合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恢復河湖水質。即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水體自凈、污水處理規模、污水處理效率與水質目標及其費用之間的相互關系,應用水質模擬預測及評價技術,尋求優化治理方案,制訂水污染控制規劃。採用這種方法治理的河流,如美國的特拉華河、英國的泰晤士河、加拿大的聖約翰河等水質都得到恢復,增加了淡水供應。
7) 合理利用地下水: 地下水是極重要的水資源之一,其儲量僅次於極地冰川,比河水、湖水和大氣水分的總和還多。但由於其補給速度慢,過量開采將引起許多問題。在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時,應採取以下保護措施:
(1) 加強地下水源勘察工作,掌握水文地質資料,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統一考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綜合利用,避免過量開采和濫用水源;
(2) 採取人工補給的方法,但必須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
(3) 立監測網,隨時了解地下水的動態和水質變化情況,以便及時採取防治措施。
④ 世界上的水資源還能用多長時間
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 000千米3。
世界上的水資源還能用500多年時間
⑤ 地球上的水可以供人類用多少年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體類別 體積(萬立方公里) 占總量%
海洋 132000 9702
河流 0.125 0.0001
淡水河泊 12.5 0.009
鹹湖與內海 10.4 0.008
土壤水 6.7 0.005
淺層地下水 4.17 0.31
深層地下水 4.17 0.31
冰冠與冰川 2920 2.15
大氣水 1.3 0.001
生物體內水 0.6 0.0005
總量約 136000 100
水資源情況
地球上水的總量約為14億立方公里,其中淡水只佔總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兩極的冰雪中。目前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淡水平線、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總和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77%,除去不能開採的深層地下水,人類實際能夠利用的水只佔地球上總水量的0.2%左右。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約8700億立方米。水資源人約27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5%,居世界第88位。我國的淡水佔全球的8%,人均佔有量是世界人均佔有是的30%。 我國水的時空分布極不合理,如占國土面積過半,佔全國耕地面積64%的長江以北只佔全國18%的水資源,尤其是華北,人均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6。
地球上的水資源
地球擁有的總水量約為136億億噸,其中,含鹽的海水約為132.2億億噸。由於鹽份問題,海水不能被陸地上的生命作為水源來利用。地球上水量的分布大致是:海洋佔97.2%,極地冰山佔2.15%,地下水佔0.632%,湖泊與河流佔0.017%,雲中水蒸氣佔0.001%。
⑥ 地球上的水估計還能使用多少年
不到100年
但是……
海洋面積佔地球表面的71%,如果將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勻地鋪蓋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就會形成一個厚度2700米的
水圈
。所以有人說地球的名字起錯了,應該叫作「
水球
」。從地球上
生命的起源
到人類社會的形成,從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到科學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人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水既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又是
社會生產
必不可少的
物質資源
。沒有水,就沒有人類社會的今天。水與空氣、食物是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人體重量的50-60%由水組成,兒童體內的水分更高達80%。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但地球上的
淡水資源
只佔
地球水資源
總量的3%,在這3%的淡水中,可供直接飲用的只有0.5%。所以說,水是人類的寶貴資源,是
生命之泉
。自古以來人們就逐水草而居。大約在50億年前的
原始地球
,天空烈日似火,電擊
雷轟
;地面熔岩滾滾,
火山噴發
。這種自然現象成了生命起源的「催生婆」。巨大的熱能,促使原始地球各種物質激烈地運動和變化,孕育著生機。原始地球由於不斷散熱,灼熱的表面逐漸冷卻下來,原來從大地上「跑」到天空中去的水,凝結成雨點,又降落到地面,持續了許多億年,形成了
原始海洋
。在降雨過程中,氫、二氧化碳、氨和甲烷等,有一部分帶入原始海洋;雨水沖刷大地時,又有許多礦物質和有機物陸續隨水匯集海洋。廣漠的原始海洋,諸物際會,氣象萬千,大量的有機物源源不斷產生出來,海洋就成了生命的搖籃。機物——氨基酸。同時,用
紫外線照射
也能得到
有機化合物
。我國科學家於1965年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質——胰島素,這是我國在探索生命起源的征途上的一大步。
水大原始地球由於不斷散熱,灼熱的表面逐漸冷卻下來,原來從大地上「跑」到天空中去的水,凝結成雨點,又降落到地面,持續了許多億年,形成了原始海洋。在降雨過程中,氫、二氧化碳、氨和甲烷等,有一部分帶入原始海洋;雨水沖刷大地時,又有許多礦物質和有機物陸續隨水匯集海洋。廣漠的原始海洋,諸物際會,氣象萬千,大量的有機物源源不斷產生出來,海洋就成了生命的搖籃。
只在愛護環境,地球上的水是可以循環利用的。
⑦ 世界上的水還能用多久
世界上的水用不了多少年了。雖然現在污水處理,海水凈化一定程度減輕了用水的壓力。但是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所佔的比咧太少,只有百分之三。這百分之三裡面又有百分之七十是冰山,地下水。所以可以供我們人類直接飲用的水資源很少,加上現代人對水的浪費。所以地球上的水資源岌岌可危。
⑧ 地球上的水資源可以維持多久
對於地球上的水資源可以維持人類多久呢之話題,我個人認為,只要有地球的存在,就會有水資源的自然存在,地球存在多久,水資源就能存在多久。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大大超標,不能吃用。部分地區出現淡水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這對這些地區人類的正常生存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人類應在經濟建設發展的同時,認真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只有很好地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才能確保人類恆久的良性生存。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准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一起討論與學習。
⑨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還能用多久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但是也不會憑空消失,只是會隨著環境污染和降解速度變慢而可以直接飲用的越來越少。
至於現在淡水能用多少年,這個還真的說不準,保護得越好的話,天然的淡水會維持得更久,甚至尤其能夠長期循環。如果繼續破壞污染的話,可能幾百年之後,能夠直接飲用的淡水就很少了。
不過不用擔心,至少現在還是夠用的,政府也會想辦法保護原生態淡水資源,而且人口城市化之後,淡水得到恢復的機會就會越大。
⑩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還能供人類使用多久
雖然地球的70%面積覆蓋著水,但只有2·5%的水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目前11億人未能用上安全飲用水,24億人缺乏充足的用水衛生設施。聯合國警告說,到2025年,世界將近一半的人口會生活在缺水的地區。現在缺水或水資源緊張的地區正不斷擴大,特別是北非和西亞尤為嚴重。
據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供的資料,農業用水佔用了全球淡水資源的約70%,聯合國預計在未來的20年裡,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農作物以滿足人類對糧食的消費,加上工業用水、家庭用水和市政供水,到2025年,整個淡水供給需要增加40%。水危機已經嚴重製約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類不合理利用也造成水資源的萎縮。過度用水、水污染和引進外來侵略性物種造成湖泊、河流、濕地和地下含水層的淡水系統的破壞,已經給人類帶來嚴重後果。在美國、印度和中國的一些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水床沉降而無法補充河流的水源,常常造成河流斷流而使下游乾涸,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和中國的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