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伊朗的水資源有多少
擴展閱讀
英雄聯盟韓服鑽石多少錢 2025-05-20 14:02:51
石油佳禾園怎麼樣 2025-05-20 13:48:28

伊朗的水資源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5-03 08:57:51

①  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

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質界關注的現實問題,因為全球約1/3的陸地面積被劃歸為乾旱地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7、1979年資料)。通常認為年降雨量在0~50mm為極度乾旱區,50~200mm為乾旱區,200~500mm為半乾旱區。世界上近一半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乾旱的影響,如中東、北非、南非、納米比亞、澳大利亞中西部、南美的秘魯、阿根廷、歐洲的西班牙、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原蘇聯中亞等國、伊朗、巴基斯坦、蒙古以及中國的西北、華北地區乾旱都比較嚴重。

由於乾旱區的地表水源有限,水質又差,且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因此,分布較廣,不易因蒸發受損失,水量、水質相對穩定的地下水,就成為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重要供水水源,甚至有時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深層地下水由於補給有限,基本上屬非再生性的水資源,且找水難度較大,因此許多乾旱國家或地區十分重視加強地下水的勘查研究並取得了成效。

1)進展和突破

近幾十年來,在乾旱、半乾旱區地下水資源的研究取得不少重要進展和突破。哈薩克編制了乾旱區自流水和潛水預測圖,發現和評價了70個自流水盆地和大量潛水,總面積達150×104km2;高質量地下水儲存量達8×1012m3/a,其天然補給量為450×108m3/a,預測其可采資源為1960m3/s。在中東和北非地下水已成為該區最主要的水資源,如撒哈拉大沙漠盆地深部地下水儲存量達15×1012m3/a,天然總補給量可能超過250×108m3/a,可灌溉70×104hm2沙漠土地。美國亞利桑那州60年中在該區各含水層中共采出2250×108m3的水,其中90%為深部地下水。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中本世紀內已開采出350×108m3以上的深部地下水。伊朗抽出的地下水不少於1600~1700m3/s,灌溉著約250×104hm2的土地。一些阿拉伯海灣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和阿聯酋等)自50~60年代以來,所採取的地下水相當於其用水總量的70%以上。美國西南部的高平原區,包括8個州,從深部奧格拉拉含水層抽取的地下水,有95%都用來灌溉近447×104hm2的土地,使其成為美國最重要農業產區之一。

中國的西北、華北乾旱、半乾旱區屬溫帶和暖溫帶,是世界中緯度乾燥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的地下水成因有現代溶濾水和古代沉積水兩種類型,以前者為主。現已查明西北乾旱區地下水可采資源為470×108m3/a,僅佔全國地下水可采資源總量的1/6,而西北地區面積約330×104km2,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35%。近年來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區、寧夏南部山區、陝北能源開發區、內蒙古額濟納平原等地找到了可供直接飲用的優質地下水,獲得乾旱地區找水新的突破。

1996年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設有「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專題討論會,有不少論文討論了乾旱區地下水研究的總體戰略思想以及利比亞、波札那及中國的華北、西北等乾旱區的研究實例。實例突出的是擴大乾旱、半乾旱地區井群采水效率的方法。但是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有其特殊的問題存在,需要從理論上、勘察技術方法上、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深入研究解決。

2)深部地下水的形成和評價問題

哈薩克水文地質學家結合他們的實踐突破了原有對乾旱區地下水形成理論的認識。按照以前沙漠區地下水為水汽凝結形成和原生(封存)形成理論,在沙漠地區只能形成儲量有限的透鏡體狀水體。通過深入研究「查明地下水的主要補給區和補給源大部分位於潮濕的山區,成功地證實了自流水型和潛水型地下水徑流和水資源是由大氣降水滲透而形成的」。這一理論觀點的突破為在沙漠區預測和查明大規模地下水儲量奠定科學的基礎。

在世界大多數乾旱地區下面普遍分布有大型的沉積盆地,如撒哈拉大沙漠盆地、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塞納-內蓋夫盆地等。其中蘊藏有豐富的地下水。但對其運移機制有不同認識,即是否存在水力連續性問題。採用不同的水文概念模型,即採用徑流模型(以水力連續性為基礎),還是採用滯留模型(以水力不連續性為基礎),其研究結果不同,其計算年齡可超過一個數量級。加拿大J.Toth是第一個持有水力連續性觀點的學者,法國P.J.Margat,英國J.W.Lloyd以及美國等水文地質學家亦以水力連續性作為基礎研究沉積盆地的地下水。但在石油領域中一些學者,以以色列E.Mazor為代表的學者在1995年即提出,在地下深部,隨著溫度、壓力、岩石壓實作用的影響加大,不同含水層之間的相互聯系幾乎不存在,因此採用滯留(Stagnant)含水層的概念來研究沉積盆地中地下水的圈閉體。有關沉積盆地水力連續性及滯留含水層是否普遍存在的問題,直到今日仍是地下水理論與實踐以及科學問題研究的主題和焦點。它涉及到乾旱區大型沉積盆地地下水的評價、開采以及水資源的管理,它與較開放的淺部含水系統有很大的不同。

對乾旱區深層地下水的評價方法目前有:①同位素方法。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機制、補給來源、流動路徑及可能發生的入滲、混合及水-岩相互作用。如D、T、14C、18O、36Cl仍普遍用來研究地下水的補給機制。鍶的同位素在深層地下水評價中逐漸顯示出其重要作用。②數學方法。如以色列採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聚類分析法和混合單元模型等,對零散的多變數信息進行整理、評價和建立模型。③現象學方法。以直接觀測和測定地下水系統的物理、化學、地質和水文等特徵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可獲得較全面的認識。

3)乾旱區地下水勘探技術和管理

由於乾旱區地下水埋藏深,找水有相當的難度。近年來勘探技術有了很大進展。如藉助遙感與GIS技術來確定地下水開采有利地區,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布井成功率。英國、瑞典、美國、德國都有成功的經驗。此外,從英國和歐美一些國家在非洲結晶岩基底地區找水經驗來看,採用先進綜合性的勘探技術方法,如磁測、甚低頻、激發極化法、電阻率測深、核磁共振(NMR)和測井方法等,亦可較快較好地找到地下水。

對於乾旱區寶貴的地下水資源,如何合理科學地開發利用和管理,必須是在弄清水資源的分布規律和特徵及對水資源作出正確的評價基礎之上,否則將帶來資源枯竭、生態環境和水質惡化等嚴重的不良後果。當前一些水文地質學家認為乾旱半乾旱區地下水資源科學管理的核心是加強能力建設。所謂能力建設是指「提高全民素質,動員社會共同參與的一個向決策層提供信息服務和必要的水問題科學宣傳,向用戶及群眾提供科學普及服務並進行宣傳教育,向水資源工作人員進行技術傳授、培訓和提高等各個方面工作的系統建設」。

在乾旱地區為了擴大供水量,需修建一些地下水工程,如集水井、人工補給蓄水壩、池等。但聯合使用、合理調配地表水與地下水是乾旱區水資源管理的主要發展方向。

② 伊朗的發展如何

伊朗目前的經濟數值和各方面工業用品的儲量產量基本都處於世界前30的位置,很多工業用品,比如汽車、鋼產量,發電量都是世界前20的水平,這還是在十年殘酷的兩伊戰爭和十幾年的制裁影響下打到的,以波斯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光輝歷史,以及伊朗的國土、人口、資源、位置,經濟和綜合國力成為世界前十並非遙不可及(事實上,70年代巴列維王朝時代,伊朗經濟總量曾經是世界前十)伊朗在巴列維時已經開始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伊朗的國土面積大,耕地面積不小,糧食基本能自給,除了石油,天然氣,銅和天青石等各種礦產儲量也不少,這些因素支撐著伊朗,讓他能夠在嚴酷的制裁下,保持國家基本穩定而不崩潰,同時受制裁期間,某些技術無法獲得,不得不自立更生,因此工業體系越發完備,有些類似於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的狀況。隨著制裁的解除,外資和新技術的湧入,有望讓伊朗的經濟和工業提升到新的層面。

中東地區面積較大(僅次於沙特),資源最豐富、最富有多樣性的國家,從石油、天然氣,到金屬寶石礦,一應俱全;中東地區地形最富多樣性的國家,從丘陵、沙漠到高原,一應俱全。因此具有發展工農業的有利條件,伊朗大部分糧食都能夠自給,廣袤的國土和豐富的自然環境是主要原因,農業基礎和比較完善的工業能力是伊朗能夠頂住西方那麼多年制裁的主要原因。中東地區自然地理條件能接近伊朗,而且擁有足夠人口的國家,唯有土耳其。

北連中亞和高加索,東接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連中東土耳其,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貿易要到,伊朗地區的古國帕提亞和薩珊就依賴此交通要道而獲益頗豐,如今,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中,伊朗的地理位置也會給他帶來重要的地位。弊端:伊朗的水資源並不豐富,如果人口進一步增加,可能還是會有壓力的,重要的地理位置給伊朗帶來地緣政治的影響力,也會讓他成為大國覬覦的目標。

③ 伊朗 水資源

伊朗的水資源好像還可以吧,貌似沒多大污染,很多地方自來水他們都直接喝,水污染最嚴重的我覺得是南亞那些國家吧,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等,當然中國有些地方也夠水準了

④ 伊朗水資源短缺對農業的影響

由於伊朗水資源短缺,所以農業的影響就是農業不可能非常的發達,很多地方都沒有辦法進行農業生產,造成伊朗的食品糧食短缺。

⑤ 伊朗的水資源豐富嗎

伊朗國土大體分為三部分,北部裏海沿岸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中東部高原乾旱少雨,南部沿海屬於西風帶控制的沙漠半沙漠氣候。裏海沿岸氣候濕潤,水資源比較豐富。中東部夏季乾旱少雨,冬季雨雪較多,因此水資源主要是依賴高山雪水,及季節性河流。南部地區海拔只有10米左右,夏季乾旱,冬季波斯灣的濕潤氣流北上與冷空氣相遇引起降雨。

⑥ 全球水資源分布

水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和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水資源短缺已演變成世界倍受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甚至有人預言,未來戰爭的起因很可能就是由於對水資源的爭奪。

世界水資源

地球上的水量是極其豐富的,其總儲水量約為13.86億立方公里,大部分水儲存在低窪的海洋中,佔96.54%,而且其中97.47%(分布於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為鹹水,淡水僅占總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與永久積雪(佔68.70%)之中和地下(佔30.36%)。如果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能力,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雪儲量,理論上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總水量1%,實際上,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量遠低於此理論值,主要是因為在總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無人居住的地區如南極洲,或者降水集中於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地流入海洋之中。由此可見,盡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盡的,但適合飲用的淡水水源則是十分有限的。

世界水資源供需狀況並不樂觀。1996年5月,在紐約召開的「第三屆自然資源委員會」上,聯合國開發支持和管理服務部對153個國家(佔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資源,採用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人均國民經濟總產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將世界各國分為四類,即水資源豐富國(包括吉布地等100多個國家)、水資源脆弱國(包括美國等17個國家)、水資源緊缺國(包括摩洛哥等17個國家)、水資源貧乏國(包括阿爾及利亞等19個國家)。按此種評價法目前世界上有53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南部、達爾馬提尼亞沿岸、希臘、土耳其、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鮮、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帶、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國西南部、中國。目前的趨勢和預測已經表明,到21世紀初,水危機將成為幾乎所有乾旱和半乾旱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聯合國發表的《世界水資源綜合評估報告》預測結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將增加至83億,生活在水源緊張和經常缺水國家的人數,將從1990年的3億增加到2025年的30億,後者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面積也將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資源、控制對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凈化後的水,否則,全世界將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

中國水資源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如果按水資源總量考慮,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若按人均水資源量計算,人均佔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按149個國家統計,統一採用聯合國1990年人口統計結果),已經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全國年降水總量為6188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即河川徑流量)為127115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8288億立方米,扣除重復利用量以後,全國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應該指出的是,我國水資源南北差異較大,形成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格局。水資源是水資源量與水質的高度統一,在一特定的區域內,可用水資源的多少並不完全取決於水資源數量,而且取決於水資源質量。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水資源功能,決定著水資源用途,例如,優質礦泉水,具有良好的水質,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有較高價值,與此相反,嚴重污染的污水不僅沒有任何使用價值,而且能夠給人帶來各種危害(破壞景觀、影響健康、帶來各種經濟損失等)。因此,在研究水資源時,水質是非常重要的,是決不能忽略的,只考慮水量或者水質的作法都是不科學的,必須予以糾正。

多年來,我國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水環境持續惡化,由於污染所導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斷發生,不僅使工廠停產、農業減產甚至絕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和較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地威脅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了人類的生存。根據全國水環境監測網水質監測資料,2000年對全國主要江河700多條河流的水質進行了評價,在評價的11.4萬公里的河長中,Ⅰ類水佔4.9%,Ⅱ類水佔24.0%,Ⅲ類水佔29.8%,Ⅳ類水佔16.1%,Ⅴ類水佔8.1%,劣Ⅴ類水佔17.1%。枯、豐水期水質變化不大。全國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占總體價河長的59%。全國重點湖泊、水庫的水質良好,部分湖泊處於富營養狀態。

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嚴重,地下水資源污染也不容樂觀。「八五」期間水利部組織有關部門完成了《中國水資源質量評價》,其結果表明,我國北方五省區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無論是農村(包括牧區)還是城市,淺層水或深層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區(主要是城市周圍、排污河兩側及污水灌區)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污染呈上升趨勢。

具體而言,根據北方五省區(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1995眼地下水監測井點的水質資料,按照《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在69個城市中,Ⅰ類水質的城市不存在,Ⅱ類水質的城市只有10個,只佔14.5%,Ⅲ類水質城市有22個,佔31.9%,Ⅳ、Ⅵ類水質的城市有37個,占評價城市總數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至於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更是令人觸目驚心,2015眼地下水監測井點的水質監測資料表明,符合Ⅰ-Ⅲ類水質標准僅有443眼,占評價總數的22.0%,符合Ⅳ和Ⅵ類水質標准有880和629眼,分別占評價總井數的43.7%和34.3%,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飲用水衛生標准進行評價,在評價的總井數中,僅有328眼井水質符合生活標准,只佔評價總數的31.2%,另外2/3以上到監測的井水質不符合生活飲用衛生標准。

總之,我國水環境總的態勢是局部有所好轉,整體持續惡化,形勢十分嚴峻,前景令人擔憂。

中外水資源數量差異

我國河川徑流量27115億立方米,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居世界第六位。

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比較,我國水資源總量是可觀的,但是由於人口眾多,導致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於上述主要國家,也大大低於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從單位耕地面積水量來看,也遠遠小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們用全世界7.2%的耕地,養育了全球1/5的人口,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的水土資源是多麼稀缺。應該特別強調的是,由於我國國土遼闊,各地區之間自然條件存在很大差異,導致水資源豐富程度出現顯著的差別。全國水資源80%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3490立方米,畝均水資源量4300立方米,屬於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長江流域以北廣大地區的水資源量僅佔全國14.7%,人均水資源量770立方米,畝均約471立方米,屬於人多、地多,經濟相對發達,水資源短缺的地區,其中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短缺尤為突出。(2002/5/16)

⑦ 現在世界上的淡水資源還剩多少

世界淡水生態系統評估

占據著少於1%地球表面的河流、湖泊和濕地的世界淡水生態系統,僅容納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0.01%。然而,據一些水資源專家估算,這個重要的系統卻給全球工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提供了相當於幾萬億美元巨大價值的服務。

淡水生態系統最重要的服務是以水的供給為中心的,它不僅通常保持較高的水質不斷填充保證地下水供給的蓄水層,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家庭日常生活和農業灌溉所需,而且也提供許多其他關鍵產品和滿足其他需要,例如作為魚的棲息地、調節洪水、保持物種多樣性、分解和稀釋廢棄物、為休閑娛樂提供條件和運輸物品的通道,通過運用水壩提供一種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可以再生的能源——水電等。

在20世紀以前,全球對淡水系統所能提供的物品和服務的需求並不多,淡水也並未被人們認為是短缺資源。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工業化和灌溉農業的擴張,對與水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急劇增長,形成了對淡水生態系統承受力的巨大壓力。

一、世界面臨水資源危機

水作為人類生活必需品和社會生產力的要素,很顯然是淡水生態系統提供的最重要的產品。人類每年從河流中汲取4000km3的水,大約是全世界自然流動的水的44%,在乾旱地區和人口稠密地區,這個比例更高。從1900—1995年,人類對水的汲取量增加了6倍,為同期人類增長速度的兩倍,全球平均年徑流總量大約為39500—42700km3。然而,這些水量絕大多數以洪水的形式出現或者不能為人類所利用。事實上,大約只有9000km3的徑流可供人類使用,還有另外3500km3儲存在各類水庫中。

由於有限的淡水供給和人口的不斷增加,世界人均可用水量正在日趨減少,已從1950年年人均可用水量的16800m3減少到2000年6800m3,這是基於全球計算所得結果。然而,這樣的全球平均用量並不能確切地描繪出世界水量及其利用的現狀。水的供給在全球是不均衡分布的,有些地區水量充裕,有些地區水資源卻非常有限。例如,乾旱地區和半乾旱地區盡管占據了世界上40%的面積,但僅獲得全球徑流的2%。全球約有1/3的人生活在面臨從輕度到較高的「水需求壓力」的國家,毫無疑問,隨著人口和人均需水量增長,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長。

為了更好地理解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有關專家使用了和先前的研究不同的方法,對水資源匱乏進行了一項新的分析。他們計算了在單個地域中而不是基於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地區可供使用的水量和相應的人口,選擇的目標是那些人均可用水量少於1700m3/年的地區。專家定義人均可用水量少於1700m3/年的地區為面臨「水需求壓力」地區。在人均可用水量少於1000m3/年的地區,這種水短缺的後果會更加嚴重:食品短缺,衛生狀況和人類健康狀況惡化,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當然這種情況不包括那些足夠富裕而能夠使用新的科技來保存水或者循環利用水的地區。

據專家分析,世界人口的41%即23億人,生活在「水需求壓力」的地區。在這些人中,17億人生活在高度「水需求壓力」地區,即人均可用水量只有1000m3/年。隨著人口的增加,預計在下一個10年,淡水資源匱乏問題將會更加嚴重。到2025年,至少有35億人或者世界48%的人將會生活在「水需求壓力」地區,其中24億人將生活在高「水需求壓力」狀態。甚至一些通常水供給量在短缺水平以上的地區,在乾旱季節也會面臨嚴重的水短缺。這些地區主要分布在巴西的東北部、非洲南部、印度中部、土耳其東部、伊朗西北部和亞洲東南部大陸。

據聯合國水資源世界評估項目2003年3月4日發表的一份報告,到本世紀中葉,將有60個國家的近70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將有48個國家的20億人口缺水。受水資源危機影響最嚴重的群體依然是最貧困國家的人民,因為有50%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面臨著已經被污染的水資源所帶來的危險。

目前全球每天有200萬t垃圾被倒進河流、湖泊和小溪中,每1L廢水正在污染8L淡水。此外,所有流經城市的亞洲國家的河流都已經被污染。在美國,1998年評估的有水資源的地方已經有40%的面積被加工食品的廢料、金屬、肥料和殺蟲劑污染。與此同時,歐洲55條大河中只剩下5條河流目前還沒有被污染。

世界上對水資源的需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而世界上可供消費的水資源正在急劇減少。可以預測,在今後20年中,世界上人均水資源消費量將會減少1/3。在目前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水資源儲量位於前10位的都是人口較少、經濟相對落後的寒帶或熱帶國家和地區。而最後10位卻包括了新加坡和一些儲油豐富但卻異常乾旱的海灣國家和地區。

二、人為活動和系統的變化

人們通過改造河道、排干濕地、建築水壩、灌渠以及運河來跨流域調水等方式來不斷改變著河流湖泊。盡管這些措施提高了農作物產量、預防了洪水泛濫和提高了發電量,但同時他們也明顯地改變了世界上多數水流域的自然水文系統。

人類為各種目的對河流施予的行為極大地改變了河道,誘發了洪水並改變了對地形沖積的方式。對淡水生態系統產生最主要影響的水壩減緩了河流系統中水流的速度,改變了泥沙沉積和營養物質流動的方式,影響了魚類的遷徙及繁育規律,改變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為外來物種創造了新的遷徙路線,並對入海口、三角洲海岸生態系統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影響。

1、修築大壩

從1950年到現在的50多年間,世界河流上的大型水壩(超過15m高)的數量增長了7倍多,從5750個增加到41000個。目前水庫里所蓄的淡水佔世界徑流水量的14%。盡管水壩建設的速度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放緩,但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亞洲諸多國家,政府對修築水壩仍具有很強烈的要求與願望,該地域的許多河流還正在規劃,有待開發。到1998年,全世界有3489座高於60m的水壩已建或在建。正在大規模修建水壩的地區有土耳其、中國、日本、伊拉克(由於美伊戰爭而暫停)、伊朗、希臘、羅馬尼亞、西班牙和位於南美的Parana流域。在中國長江上建造的大壩是最多的,已達38座,位於中東地區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上共有19座,歐洲的多瑙河上有11座。

有關方面的科學家在對227個主要水域研究中發現,大壩及人工運河對流域的分割程度使37%的水域受到嚴重影響,23%輕微地受到影響,惟一沒有被人類活動影響的大型河流均處在北美及俄羅斯的苔原地帶或在非洲及南美洲較小的濱海流域。

人工築壩對河道水流的減緩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水的分流和汲取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深深地影響了水的自然流動。幾乎在每一塊大陸上,主要河流的自然流動都減弱了,以至於在乾旱季節形成長距離的斷流,水流不能自然入海;科羅拉多河、黃河、恆河、尼羅河、錫爾河和阿姆河在乾旱季節經常出現此種現象。阿姆河和錫爾河在1960年以前每年傾入鹹海550億m3水,但是在1980—1990年期間灌溉分流使這個數量減少到70億m3,僅是原來的6%。

水庫對水流及泥沙的蓄滯作用還影響到水質及水對有機污染物的凈化能力。在水庫中緩慢流動的水流是分層的,這就使得上下層水流不能得到充分混合。因此,底層水的含氧量很低。這種含氧量低的水可能產生一種亞硫酸氫鹽類氣體。這種氣體使水質降低。而且,由於河水對有機污染物的凈化能力與其含氧量有直接的關系,這種含氧量低的水在流出水庫後要經過100km的流程後才能恢復其原有的對有機污染物的凈化能力。

2、濕地減少

濕地包括各種鳥類棲息地,從被洪水浸泡過的森林和平原到淺湖和沼澤地。它們是淡水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濕地可以起到調洪、蓄積營養物質、存儲碳元素等作用。同時濕地還為人類提供許多種食物及礦產資源,如魚、貝類、木材、纖維等。

濕地被人們認為是潛在的農業用地,也有人擔心濕地孕育著各種疾病,因此,現在全世界的濕地資源都面臨著被改造的危險,其後果必將造成嚴重的生態及社會經濟問題。基於各種歷史的記錄和資料,有關專家估計全世界大約一半的濕地在本世紀將消失。某些地區或國家已經開始對濕地的變化進行追蹤調查,例如,從1780—1980年全部濕地的53%已在美國的48個州消失。在歐洲濕地消失更為嚴重;排乾和轉化為農業用地使濕地面積減少了60%。

3、水資源污染

全球對於水資源短缺的關注不僅僅包括地表水資源,也包括地下水資源。有15億人口依靠地下水資源從事生產和生活,每年汲取大約600—700 km3的水,大約是全球水汲取量的20%。被硝酸鹽、殺蟲劉和化學物質污染的蓄水層也經常影響地表淡水系統的水質。

淡水系統,尤其是濕地,通過過濾污染物和幫助分解和分散有機廢物,在水質保持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濕地和其他棲息地的過濾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會因為人類生活廢物、農業流出物或者工業污染物的過度排入而崩潰。實際上,水質通常被大量的垃圾污染而降低,這些垃圾包括污水、食品製造和造紙廢棄物、肥料、重金屬、微生物載體、工業溶劑、有毒的油和殺蟲劑、沖洗的鹽、酸雨和沉渣等。

100年以前,主要的污染是來自於人類未經處理的廢物和早期工業的附帶產品等排泄物污染和有機污染物。但目前傳統污染源和新的污染物比如殺蟲劑問題已經合並到一起,嚴重降低了水質,特別是靠近城市工業區中心和發達工農業區此類問題更為突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農經所 樊萬選)

⑧ 中 以兩國水資源分布異同點

水是人類發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是人類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當今世界,水資源不足和污染構成的水源危機成為任何一個國家在政策、經濟和技術上所面臨的復雜問題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1992年1月聯合國在冰島舉行了水和環境國際會議,呼籲尋找新的途徑,對淡水資源作出評價、發展和管理。1993年,世界銀行提出了有關水資源的新課題。糧農組織最近成立了一個關於水和持續農業發展的國際項目(LAP-WASAD),這些信息表明,水資源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分兩大類:一類是從水資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滿足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後,數量有所消耗,質量有所變化,在另外地點回歸水源。另一類是取用水能(水力發電)、發展水運、水產和水上游樂,維持生態平衡等,這種利用不需要從水源引走水量,但是需要河流、湖泊、河口保持一定的水位、流量和水質。本節所討論的水資源利用情況主要是第一類用水形式。水資源的重要作用1)調節氣候。水是大氣的重要成分。雖然大氣中僅含全球水量的百萬分之一,然而,大氣和水之間的循環相互作用,確定了地球水循環運動,形成支持生物的氣候。大氣中的水幫助調節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環運動起著不同地區的能量傳輸作用。2)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態。流動的水開創和推動土地地貌的形成,重排地表景觀以及三角洲形成等。水是形成土壤的關鍵因素,也在岩石的物理風化中起著重要作用。3)水具有物質運輸的功能。水可以輸送多種多樣材料和營養物質。水輸送物質的形式有兩種:溶解的礦物質和整體物質。大氣中的各種顆粒物質可以沉降到水體,然後由水輸送。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到,水可以把環境污染物輸送、擴散到更遠、更廣泛的區域。4)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質。生命的形成離不開水,水是生物的主體,生物體內含水量占體重的60~80%,甚至90%以上。水是生命原生質的組成部分,並參與細胞的新陳代謝,還是生物體內外生物化學發生的介質。因此,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水與生物以各種方式相互作用。在一個區域范圍內,水是決定植被群落和生產力的關鍵因素之—,還可以決定動物群落的類型、動物行為等。5)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生產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水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不論是生活或是生產活動都離不開水這一寶貴的自然資源,水既是人體的重要組成,又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介質,人體的水含量占體重的2/3,維持人類正常的生理代謝,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工業生產、農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但是,隨著人口和經濟活動的加劇,全球的水循環已大大偏離了它的自然狀態,水的流動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口迅速增長,加快了對水資源的消耗,工農業生產發展嚴重污染了水體,森林破壞改變了蒸發和徑流方向等,這些人類活動造成了水資源的嚴重破壞,使世界面臨著水危機。1、世界水資源概況世界各地自然條件不同,降水和徑流相差也很大。年降水量以大洋洲(不包括澳大利亞)的諸島最多;其次是南美洲,那裡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氣候區內,水循環十分活躍,降水量和徑流量均為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歐洲、亞洲和北美洲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接近,而非洲大陸是世界上最為乾燥地區之一,雖然其降水量與世界平均值相接近,但由於沙漠面積大,蒸發強烈,徑流量僅為151mm。相比之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最為乾燥,與降水量761mm相對其徑流量僅為39mm,這是由於澳大利亞的有2/3地區為荒漠、半荒漠所致2、世界水資源的供給與利用通常人們將全球陸地入海徑流總量作為理論上的水資源總量,即全球水資源總量為47000km3,而這一水資源數量在全球分布又是不均勻的,各國水資源豐缺程度相差很大。人類在早期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在農業、航運、水產養殖等方面,而用於工業和城市生活的水量很少,直到本世紀初,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仍只佔總用水量的12%左右。隨著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長以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大。世界用水量逐年增長,1900~1975年間,每年以3~5%的速度遞增,即每20年左右增長一倍。到2000年,世界總用水量將達到6000億m3,佔世界總徑流量的15%。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對水資源的需要量越來越大,1985年用水量為1950年的3.5倍。其中農業用水占總水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78.2%下降到1985年的61.%5;而工業用水與城市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22.7%,增加到1985年的34.6%。但可供人類使用的水資源卻不會增加;甚至會因人為的污染等因素而使其質量變差,可利用數量減少。加之,世界淡水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人們居住的地理位置與水的分布又不相稱,使水資源的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很大,尤其是在工業和人口集中的城市,這個矛盾更加突出。據統計,近40年來,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僅增加了2倍、工業用水增加了7倍,而生活用水增加的。3、水危機產生的原因從總的水儲量和循環量來看,地球上的水資源是豐富的,如能妥善保護與利用,可以供應200億人的使用。但由於消耗量不斷的增長和可利用水域的污染等原因,造成可利用水資源的短缺和危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自然條件影響:地球上淡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極不均勻分布,並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致使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可用水量甚缺。例如我國長江、珠江、浙、閩、台及西南諸河流域的水量占總水量的81.0%,而這些地區的耕地僅佔全國的35.9%;而華北和西北地處於干早或半乾旱氣候區,其降雨和徑流都很少,季節性缺水很嚴重。北非和南撒哈拉地區、阿拉伯半島、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西印度是年降雨長期平均變化最大的區域,其變化幅度超過40%。美國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非洲西南部、巴西最東端以及智利部分地區也是如此。因此,世界許多地區會出現區域性的供水危機。1、概況:我國江河眾多,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1000km2以上的約有1500多條。但受氣候和地形的影響,河流分布很不均勻,絕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國東部濕潤、多雨的季風區,西北內陸氣候乾燥、少雨,河流很少。我國有1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個,總面積7187km2,約占國土面積的0.8%;湖水總儲量約為7088億m3,其中淡水量佔32%。我國還有豐富的冰川資源,共有冰川43000餘條,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總面積58700km2,占亞洲冰川總量的一半以上,總貯量約52000億m3。我國平均年降水量為61889億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徑流量27115億m3,合徑流深284.1mm。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補給,由冰川補給的只有500億m3左右。我國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為8287.6億m3。根據分析計算,我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別為27115和8288億m3,扣除二者間的重復量7279億m3後,則我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8124億m3。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工業化以及灌溉對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紀將出現許多用水緊缺問題。在可供淡水有限的情況下,應積極採取措施保護寶貴的資源。一般採取以下幾種措施。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開辟第二水源這是目前解決水資源緊張的重要途徑,主要方法有:1)降低工業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降低工業用水量的主要途徑是改革生產用水工藝,取少用水,提高循環用水率。如煉鋼廠用氧氣轉爐代替老式平爐,不但提高了鋼的質量,而且用水量降低了86~90%。現在世界上許多工業發達的國家都把提高工業重復用水率作為解決城市用水困難的主要手段。有的國家還輔設了專門供工業循環用水的管道,效果很好。我國近幾年來,對水的重復利用也逐步開展起來。在一些水源特別緊張的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如大連市為79.5%,青島為77.3%,太原為83.8%,但整體水平還比較低,平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為20~30%。如果把全國工業用水的平均重復利用率從目前的20%提高到40%。每天可節水1300萬t,相應地節省供水工程投資26億元,節水量和經濟效益都是相當可觀的。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僅是合理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措施,而且減少了工業廢水量,減輕了廢水處理量和對水體的污染。2)實行科學灌溉,減少農業用水浪費全世界用水的70%為農業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費嚴重。據估計,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於作物生長,其餘63%都被浪費掉了。因此,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潛力所在。渠道滲漏是世界各國在發展灌溉事業時遇到的共同問題。據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的統計,灌溉水滲漏損失量一般為15~30%,高的甚至達到50~60%。我國滲漏損失一般為40~50%,高的甚至達到70~80%。由於大部分灌區的渠道沒有防滲措施,我國南方長江、珠江、東南沿海等地渠道水利用系數平均為0.6,其它各片為0.5。估計全國渠道滲漏損失的水量可達到1700多億m3。因此,防滲渠道和暗管輸水等工程技術的應用可以得到明顯的節水效果。灌溉方式的改進,是農業節水的重要途徑。60年代在以色列發展起來的滴灌系統,可將水直接送到緊靠植物根部的地方,以使蒸發和滲漏水量減到最小。當前,國外灌溉節水技術的發展趨向是採用完整的灌溉排水管道系統,它具有能源消耗少,輸水快,配水均勻、水量損失小,不影響機耕等優點。此外,一些國家還研究了新的灌溉技術,如涌流灌溉、水平畦田灌溉、採用自動升降豎管等。內布拉斯加農業和自然資源研究所設計了一種灌溉計算機程序,利用各小型氣象站收集來的數據計算各地區生長的不同作物的蒸發蒸騰率,指導農民調整灌溉日期。自動灌溉技術,利用計算機控制流量、監測滲漏、調節不同風速和土壤濕度條件下的用水量,並使肥料用量最佳化。我國最新的研究表明,覆蓋滴灌對水的利用效率更高,是適合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新型灌溉技術。3)回收利用城市污水、開辟第二水源回收和重新使用廢水,使其變為可用的資源是另一種提高水使用效率的方法。在東京,城市水回收中心通過三級水處理廠慢沙過濾回收廢水,氯化消毒後用於沖洗高層建築的廁所。北京也曾修建過類似的「中水道」系統。2、調節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前述水資源緊張的第一個原因是自然條件的影響,如氣候、地理位置,淡水分布不均勻等問題。人們試圖通過調節水源流量、開發新水源的方式加以解決。1)建造水庫:建造水庫調節流量,可以將豐水期多餘水量儲存在庫內,補充枯水期的流量不足。不僅可以提高水源供水能力,還可以為防洪、發電、發展水產等多種用途服務。目前,各國在江河上建造的庫容超過1億m3的水庫共有1350個,總蓄水量達到4100km3。然而,在很多工業發達國家,隨著建庫地址的選擇日益困難,增加新蓄水設施的成本迅速提高,水庫發展的速度明顯減慢了。發展中國家的水庫建造仍處於全盛時期。在建庫時,還必須研究對流域和水庫周圍生態系統的影響,否則會引起不良後果。2)跨流域調水:跨流域調水是一項耗資昂貴的增加供水工程,是從豐水流域向缺水流域調節。由於其耗資大、對環境破壞嚴重,許多國家已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流域間調水。巴基斯坦的西水東調工程和澳大利亞的雪山河調水工程以及我國近年來相繼完成的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和引灤入唐等工程都是從豐水流域向缺水流域供水的大工程,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也已開始動工。3)地下蓄水: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在積極籌劃人工補充地下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地方水利機構每年將25億m3左右的水貯存地下。到1980年,該州已有3450萬m3的水貯存在兩個水利工程項目的示範區內;其單位成本平均至少比新建地表水水庫低35~40%。美國國會於1984年秋通過立法,批准西部17個州興建蓄水層回灌示範工程。在荷蘭,實現人工補給地下水後,解決了枯水季節的供水問題,每年增加含水層儲量200~300萬m3。4)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可解決海濱城市的淡水緊缺問題。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總能力為2.7km3/a,不到全球用水量的1‰。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等國家海水淡化設備能力佔世界的60%,在沙烏地阿拉伯還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管道引水工程。5)拖移冰山:此工程在近期內還不可能實現,仍處於計劃階段。據估計,南極的一小塊浮冰就可獲得10億m3的淡水,可供400萬人一年的用量。6)恢復河、湖水質:採用綜合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恢復河湖水質。即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水體自凈、污水處理規模、污水處理效率與水質目標及其費用之間的相互關系,應用水質模擬預測及評價技術,尋求優化治理方案,制訂水污染控制規劃。採用這種方法治理的河流,如美國的特拉華河、英國的泰晤士河、加拿大的聖約翰河等水質都得到恢復,增加了淡水供應。7)合理利用地下水:地下水是極重要的水資源之一,其儲量僅次於極地冰川,比河水、湖水和大氣水分的總和還多。但由於其補給速度慢,過量開采將引起許多問題。在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時,應採取以下保護措施:(1)加強地下水源勘察工作,掌握水文地質資料,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統一考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綜合利用,避免過量開采和濫用水源;(2)採取人工補給的方法,但必須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3)立監測網,隨時了解地下水的動態和水質變化情況,以便及時採取防治措施。

⑨ 請問:中東水資源分布有哪些特點

1、中東地區氣候乾旱,河流稀少,還有大面積的沒有河流的沙漠地區。

2、中東水資源分布特徵:中東地區的水資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尼羅河谷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以及約旦河等地區,許多河流是跨國界的國際河流,多國共有。

3、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