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整合農村資源
擴展閱讀

如何整合農村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01 18:11:09

A. 如何做資源整合

這樣做資源整合:企業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資源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與配置、激活和有機融合,使其具有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並創造出新的資源。資源整合是優化配置的決策。就是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對有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以突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尋求資源配置與客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目的是要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管理運作協調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B. 農村鄉村合並是什麼意思怎樣進行

從東部的山東、江浙到中部的兩湖再到西部的川渝,南部的兩廣,陸陸續續開展了村莊合並。

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搞好村莊治理規劃和試點,節約農村建設用地

優化了農村規劃布局和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建制村合並前,大多數村莊小而散,有的建制村地域面積小,人口不足1000人,村莊沒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通過建制村合並,為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創造了條件。

夯實了農業農村統籌協調發展的基礎。建制村合並前,各村的山林、土地等自然資源難以有效整合,不利於統籌協調和規模化經營。建制村合並後,有些村通過開發鄉村休閑游,「公司+基地+農民合作社+農戶」等形式,使得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整合,促進了區域范圍內的公共資源共享,為村級統籌協調發展夯實了基礎。

(2)如何整合農村資源擴展閱讀:

部分文件內容

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務公開制度,促進農村基層民主健康發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

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社會事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支持力度。

繼續搞好開發式扶貧,實行整村推進扶貧方式,分戶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提高扶貧開發成效。在全國范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確定低保對象范圍、標准,鼓勵已建立制度的地區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區建立制度,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給予適當補助。

C. 要怎樣快速整合農村綠色資源

要想快速整合了,安農村綠色資源我們還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這樣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D. 如何整合拓展農村教育資源

·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來自農村,這些生存能力都是農村教育獨有的環境所給予的,這是眾多農村教育價值中的一個。 ·農村更接近於生活的「原生態」狀態,原生態給了我們更大的挑戰與戰勝自己的空間,一個有別於城市的空間。 ·農村有著很多天然的資源。農村教育需要開放的心態與觀念,主動地與城市交流學習,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長期以來,我們人為地把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割裂了,於是便給了人們很多錯覺:認為農村教育就是落後的教育,城市教育就是先進的教育。其實,不管是農村教育還是城市教育都是教育,離開誰都不行。 實際上農村教育也是資源的一種;農村教育也是可以讓孩子成長的土壤。我們需要更多地走進農村教育,了解農村教育。 重新審視農村教育,挖掘農村潛在的資源 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來自農村,農村的孩子早當家,農村的孩子早早地就知道了如何生火做飯、如何在大河裡逮魚、如何在崎嶇不平的小路上穩穩地走好。這些生存的能力都是農村教育獨有的環境給予的。 生存是教育的首要,學做飯、學逮魚、學走小路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本身,而是在學習生存的過程中鍛煉孩子的意志品質,這些學習更接近於生活的本身。這不禁使我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所強調的:在農村的生活中學習知識與能力的必要性;也想到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想到了陶行知的:生活皆教育。原來,農村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種,農村也有著許多城市沒有的教育資源,這正是眾多農村教育價值中的一個。 談到學習,我們就會自然地想到「元認知」、「原動力」等一些名詞解釋。而農村更接近於生活的「原生態」,在農村沒有過多的指導,也沒有更多的先進設施,有的只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智慧才能挖掘的「財富」。因為條件的艱苦與物質的貧乏,所以更需要堅強的意志與無窮的創造力。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原生態」吧:學習寫字,可能就是為了不被別人騙,也可能就是「寫一手好字就是有文化的象徵」這些樸素思想的流露。但毛澤東、華羅庚等許多偉人就是從簡單的「寫字」開始,走向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寫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他們身上有著樸素教育思想的因子。 「原生態」給了我們什麼?給了我們更大的挑戰與戰勝自己的空間。缺乏的同時,不也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嗎?落後的同時,也可以讓我們的創造與思想更為廣闊,可以學習更多,超越更多。「原生態」提供給教育的就是一個真實的「場」,農村教育給我們的就是一個更大的空間,一個有別於城市空間的空間。 借城市、社會之石,攻農村之玉 毋庸置疑,城市教育有著許多「先進」的地方,特別是管理機制與人才資源。所以農村教育需要開放的心態與觀念,主動地與城市交流學習,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就師資方面而言,可以借城鄉老師大量交流這一東風,派老師去城市學習他們的先進管理與先進理念,再回來培訓本學校的其他老師,也可以請城市的優秀老師來學校進行交流、研討,更可以通過理論學習、崗位練兵、合作交流等方式來走內涵發展之路。 對於家長,我們也要積極主動地與之交流,以取得共識。可以通過開家長會、家訪等形式與他們交流,但目的不是為了告學生的狀,而應是宣傳最新的辦學理念,引導家長也能去讀書、去學習、去關心孩子的心理發展,從而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生活環境。一句話,用我們的熱情去打動家長,用我們的行動去影響家長。 農村有著很多天然的資源,我們可以通過開辟勞動基地等形式來吸引城市的孩子來農村接受勞動教育,也可以利用學校自身文化優勢吸引家長來校學習,從而得到社會的普遍支持。農村的學校可以與城市聯合辦學,與社會聯合辦學。農村的學校可以是多功能的,它既可以是某所城市學校的實驗基地,也可以是家長學校…… 對於農村教育,我們眼下首先要做的就是拋開陳舊的觀念,不要再把教育割裂成城市與農村,而應把它看作一個整體,充分吸收各自的資源優勢走整合發展的道路。我們可以期待這樣一個局面:在農村教育中有城市教育的先進,在城市教育中有農村教育的朴實,最後在我們的「字典」里沒有了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這兩個名詞,而替代它們的就是「教育」。

E. 合鄉並鎮是否能真正落實有哪些好處

個人認為合村並鎮發展新農村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政府精簡機構,整合農村資源的勢在必行,更有利於民生的重要舉醋。

隨著政府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村和城市以後基本差距不是太大,現在的農村大多數人都湧向城市打工就業,好多為了子女能得到更好教育資源並長期居住城市裡面。


相應農村就是些老人和部分相對家裡經濟條件差些的留守兒童,土地閑置過多,人口陡合村並鎮可以精減政府行政機構,村民辦事也少麻煩,教育醫療在硬體上也進一步大的改善,還有並鎮後土地更容易有利於承包周轉出去,讓土地得到最大利益化,相應農民的收益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合村並鎮是當今重要的農村工作重點。小編認為合村並鎮發展新農村是非常好的一項舉措,不過在實施這項政策之前一定要想考慮怎麼去解決不便之處。

首先好處有:

一、 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得到優化

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上可以集中投入建設,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個村撒胡椒面,也看不出效果。同時在教育、醫療、娛樂等公共服務上的設施也可以重新規劃。比如學校、衛生室、養老院、體育館等。在交通基礎設施、城鎮規劃、環保與污染治理、特色產業等也有支持。

二、 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以「小政府」架構承接「大權力」,最終坐實「大服務」。這樣辦一件事情就不用先到村裡蓋章再到鎮上蓋章等多個手續。在合村並鎮後,鎮政府權力與責任都會加大,在辦事情上會更加高效。創新社區管理,加上民主自治,在基層管理上會有比現在好多事情沒人管要好得多。

F. 如何整合資源形成新的信息化解決方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問題是農民,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收入,收入問題的核心是發展現代農業。我們市裡還有20多萬貧困人口,此外還有一部分低收入者,增加農民的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
一、基礎薄弱,資源分散,制約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間、一年之間,或者是我們在座的縣(市)區長一屆之間,能夠完成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岳陽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從產業發展看,去年全市一產業比重為18.4%,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6.6個和0.6個百分點。這個指標高不是一個好事,說明我們農業的比重還很大,我們二、三產業的發展還有差距。從基礎設施看,農村公路、農田水利設施、電力通迅等設施落後。從農民收入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在擴大,全市農村有27.32萬貧困人口。還有社會事業相對滯後,農民素質亟待提高等等。這些都表明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還相當繁重。
在這樣一個基礎薄弱、任務繁重的情況下,我市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好的成效,各級各部門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迴避的問題,最突出的就是資源分散。如:領導力量分散,很難集中時間和精力真正沉下去研究新農村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辦法,甚至很難真正沉下去搞清楚農民兄弟需要我們做什麼;支農資金分散,特別是在一些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安排上平衡照顧,而不是優先支持產業、支持項目,很難有好的效果;部門資源分散,現在國家安排的支農建設項目有近100個,分散在二、三十個部門,渠道和環節都很多。
資源分散,有體制障礙的原因,也有協調聯動不夠的問題。資源分散的表現形式就是各自為政、互不協調,「各唱各的調」,有的甚至把支農資金的管理與分配作為部門彰顯權力的手段,相互掣肘。資源分散導致的負面影響,就是使用效率低下,形不成拳頭,干不出大事。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資源整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統籌安排。
二、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探索新農村建設途徑整合資源,方方面面都要整合,主要是五個方面:
1、整合支農資金,形成合力干大事。近幾年,各級財政加大了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名目很多。今年,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農」的資金3917億元,比去年增加520億元;湖南省本級安排11.19億元,增長13.3%;岳陽市本級安排8358萬元,增長392%。還有交通、環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條線都有用於農村的專項資金。我們要積極探索將這些資金很好地整合起來,現在財政部門已經在全國26個縣進行試點,把這些資金整合起來,由縣里統一申報項目,統一進行開發,現在已經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希望我們市裡有縣走在前頭,縣長要有魄力,不怕得罪人,從一個地區來講難度比較大,但是先從一個縣開始試點,市裡是支持的。
2、整合產業資源,形成合力干大事。農村產業資源,有傳統農業資源,有傳統旅遊資源、交通業資源、商業資源等等。這些都可以整合起來,對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發揮更大效益。岳陽有很好的旅遊資源,有一個個很知名的獨立景點,比如張谷英村、屈子祠、幕阜山等,湘陰還有靠近長沙的地緣優勢,這些資源應該整合起來。我去年兩次到了張谷英村,看了之後感覺有很大的潛力,作為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旅遊景點,現在的情況:一個是路很爛,交通不便,形象不好;第二個是沿途有兩個鎮,環境很臟;第三個是路程很遠。如果我們的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能在景點周邊或通往景點的道路邊,部署一個或兩個,而且把道路建設好,把沿途鄉鎮的環境衛生搞好,那麼這條線就可以通過產業、通過旅遊全部連起來,然後再向周邊地區輻射,這就是一個資源怎麼整合的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否則,張谷英作為一個旅遊點,屬市旅遊局管,他們不一定考慮得很周到。我們現有的條件較差,不可能拿出很多錢一下子把農村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但是我們整合這些資源,一個點一個片地逐步推進,這就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3、整合政策資源,形成合力干大事。現在到農村的政策很多,但是很分散,農民不了解,甚至我們自己也不完全了解,一號文件出台後,國土、工商、稅務、金融等各部門都出台了一些自己的政策,但這些政策還不完全公開透明,沒有得到整合,要真正建設好新農村,搞好建整扶貧,幫農民兄弟做點事,就要主動把這些政策整合起來,「多予少取放活」,告訴農民兄弟如何用好、用活、用夠這些支農惠農政策,讓農民自己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
4、整合基礎設施資源,形成合力干大事。初期新農村建設,主要是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政府的作用更加明顯。基礎設施建設要整體規劃、逐步推進,擔逐步推進並不是說要逐項推進,要一片一片地推進。比如:農村沼氣池建設與改水廁結合起來,包括農村電網改造,以及農村信息化建設,互聯網、電信網、電視網「三網合一」,等等,很多項目完全可以整合起來,統一開展,象建整扶貧一樣「整村推進」。
5、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合力干大事。新農村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志原者行動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包括單位、團體和社會個人,都可以招募到這面旗幟下來。還可以動員社會資助,引導民間資本,鼓勵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人才支授新農村建設。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專業協會、農民致富帶頭人,引導農民自己行動、自強素質、自我作主。
三、整合資源,形成合力,要解決好三個問題
1、思想要統一,認識要一致。現在,對於「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對於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各方面思想認識很高,工作也很主動。但涉及到資源整合、協調配合,有的很可能就不情願,覺得削弱了他的地位,甚至損害了他的權威和利益。我們的新農村建設,很多部門不願意配合,這就是思想觀念的問題。各級各部門應該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只要有利於推進新農村建設,各個部門都要負責、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增強協作意識。
2、農辦要敢於牽頭,善於協調。農辦是一個地方整合「三農」工作的綜合協調服務部門,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農辦,志願者行動指導小組辦公室也在農辦。所以,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農辦要牽頭負責,牽頭制定完善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牽頭研究探索資源整合的辦法,牽頭督促檢查各項工作的落實。要協調各方主動與農口各局、與其他相關部門一起來研究,真正把政策弄懂、把情況摸清、把問題鑽透、把著力點找准,每年合力干成幾件大事。
3、要有新的考核和激勵機制。這次會議表彰了優秀集體志願者和優秀個人志願者。今年還要把服務新農村建設列入部門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不僅要看該部門這項工作的實績,還要看與相關部門協調聯動的作為。對主動協調、效果明顯、基層和群眾反映好的單位,要進行表彰獎勵;對各自為政、獨行其是、效果不好的單位,要提出批評。要通過政策激勵和輿論導向,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要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使我市新農村建設每年都上一個新的台階。

G. 怎樣盤活鄉下的閑置資源

盤活農村閑置房源的根本在於農民自身去盤活!民宿、農家樂、鄉村游這些都是個例,也是九牛一毛的事情。

H. 如何進一步整合資源不斷提升農村環境長效管護成果

為了盡早改變農村環境衛生「臟、亂、差」的落後面貌,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幸福這個根本目標,針對當前農村環境衛生整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廣泛宣傳,提高認識。要改變農民長期形成的不良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持久的宣傳、教育、引導和管理。一是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在早、中、晚時間反復宣傳,利用報刊、展板、宣傳標語等形式強化宣傳,使環衛知識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二是把農村環境衛生宣傳與開展「改陋習、樹新風」和健康教育活動結合起來,著力培養農民良好的衛生習慣,自覺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定期組織村民參加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自己動手美化生活環境,努力營造大家動手,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四是建立對環境衛生文明戶的獎勵機制,發揮榜樣的示範帶動作用;五是在中小學開設環保、健康教育課,加強對青少年環衛意識的培養,通過「小手牽大手」,帶動家長去改變落後的生活習慣。

二、結合實際,科學規劃。科學的村莊規劃是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取得實際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規劃不合理,勢必影響農村的後序建設與發展,甚至還有可能破壞農村環境衛生。一是要高度重視鄉村規劃工作,將其納入政府工作的大盤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真正實現城鄉規劃管理一體化。二是規劃要充分結合當地實際和農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不僅要有可行性,而且要有操作性,同時還要有實用性。在新村建設規劃時要超前考慮排水、排污、綠化、雜物堆放、家畜飼養等農村實際問題,綜合考慮道路、水溝、公廁、公共場所、公益事業設施、綠化美化等多種因素,使村莊建設科學合理,整潔美觀。

三、加大投入,完善機制。資金問題是制約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瓶頸,關繫到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長久和成敗,地方政府應該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根據實際情況,按照「政府拿一點,群眾集一點,集體補一點」的辦法,多渠道籌集整治資金。一是政府主導。積極爭取上級扶持政策,爭取農村環境保護與污染整治項目資金,落實好地方配套資金。逐年增加對農村環境保護的財政投入和技術扶持,重點支持飲用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等工程。二是財政傾斜。提高財政投入新農村建設、環境建設資金的傾斜比例,安排量化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以物代補等有效形式,確保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運轉。對經濟薄弱村,要增加村莊環境整治專項資金補助力度。三是部門幫建。市、區(縣)各部門要積極參與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提供資金、項目、技術等方面的扶持,為所聯系村解決環境「臟亂差」問題。四是鄉村投資。重視鄉鎮和行政村在農村環境整治投資中的主體地位,全面整合農村各種資源,抓住新農村建設大好機遇,進一步加大項目的申報力度,整合資源,捆綁使用,集中實施,增加整治成效;並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壯大鄉(鎮)級財政和村集體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籌集建設資金,逐步改善農村環衛基礎設施。

四、加強領導,嚴格考核。農村環境衛生整治,事關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的提高,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務必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為此,各地市黨委政府應成立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由市衛生局、發改委、財政局、城建委、規劃局、土地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務局等單位組成,下設辦公室,由市衛生局負責日常事務,安排部署各項工作,重大問題由領導小組會議研究決定。區縣也要成立相應機構,為該項工作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在此基礎上,區縣應將農村環境衛生工作列入年度目標考評的主要內容,明確目標、分解任務、細化指標,使這項工作有安排、有檢查、有考核,切實把農村環境衛生工作落到實處。

I. 如何活化鄉村資源,回歸自然才是硬道理

如何活化鄉村資源,回歸自然才是硬道理


紅屋瓦、半木頭的傳統房舍、群樹叢生、百花齊綻,漫步於德國農村,彷佛錯置於《格林童話》里的某個熟悉場景。

一個古老的國家,一支嚴肅的民族,卻擁有浪漫主義的田野情懷,德國人對於景觀的設計和空間的配置,有著獨到的堅持。

但如台灣一般,工商業的快速發展,造成了農村人力大量外流,尤其在兩德統一後,大量人口自東德湧向西德,加速了農村衰退。為了讓人口迴流,德國政府有系統地推動農村小區重建發展,讓原本凋零的農村重新找回生命力。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境內斷壁殘垣,多處亟待重建。於是地方社團紛紛自願投入整治家園的工作,最初是以植栽和綠化為主要內容,在「德國園藝協會」加入後,逐漸拓展為農村小區美化運動。

一九六一年,德國聯邦農業部更將該運動升級為全國性的農村競賽,當年的主題是「我們的農村應更美」。隨著時代變遷,二○○一年,增加了「我們的農村有未來」作為副標題,至二○○七年,則完全以「我們的農村有未來」作為競賽主題。

從戰後重建的必要性,演變至今日的永續發展基調,這種「由下而上式」(bottom up)的農村競賽與時俱進,並成為德國農村更新計劃的濫觴。

一九六○至七○年代,一連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將農村質朴自然的原始面貌,覆上一層厚重的都市氣息:水泥鋪面、道路拓寬、增闢安全島、金屬線圍籬、混凝土牆⋯⋯等。

農村環境面臨巨幅變遷,天然資源及物種流失,導致大雨過後淹水、交通安全及噪音問題也堪虞。這些驟變讓歐豪(Ottenhausen)村的居民重新思索:自己的住家環境,該如何做才能兼具生態和現代化?

位於北萊茵西伐利亞(North Rhine-Westphalia)邦的歐豪村,是個僅有五百八十位居民的小農村,佔地約四百公頃。一九九○年起,村民終於無法忍受欠佳的生活條件,決定進行生態改造。

一九九三年,歐豪村達成傑出的成果,贏得德國聯邦農村更新金牌獎;一九九六年,歐豪村被歐洲各國選為「歐洲生態示範村」;

二○○○年在漢諾威(Hannover)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它更成為德國展示其在結合生態、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上的傲人模範。

自一九九○年代起,歷時三年的努力,歐豪村的改變包括:1.去除柏油改鋪透水磚;2.縮窄道路、兩側辟綠帶,以吸收地表徑流;3.大量植栽、綠化景觀,還居民一個綠色環境。

農村景觀回歸自然

一個空氣中仍泛著水氣的早晨,農村改造策畫人之一路金(Stephan Lücking)與我們在村裡的一座池塘旁碰面,他懷里抱著一本厚厚的相簿,裡面是歐豪村改造前的模樣。經過一番巡禮和比對後,才獲知這座朴實安逸的小村裡所暗藏的學問。

徒步走在村裡,不難發現現代化的痕跡:停車場和道路由水泥或柏油材質鋪成,但如今已部分鏟除,以植草的地面、透水磚或自然石取而代之,而且車道的縫隙擴大,主要作用是增加透水性。

路金錶示:「我們用水量愈來愈多,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因為水經由排水管排掉了,而不會進入地下水層。如果不用水泥,水就可以回到土壤里。」

一九九○年以前,歐豪村使用的是地下排水系統,混合雨水和家庭廢水,一並排放至污水處理廠。如此一來,可以循環回收的雨水,就浪費掉了。

重現土壤、植物和碎石後,等於設置天然的集水和導水系統,比起混凝土排水溝,更能活化資源及涵養地下水源。道路兩旁辟綠帶,吸收的水分又迴流成地下水再利用,從家家戶戶的水龍頭里流出來。

路金說:「我們喝的水,可能是百年前的人喝的水,為了下一代,我們必須保存地下水。」認真的表情中流露出德國民族一絲不茍的特質。

村裡的公家花園旁有一幢房屋,頂上裝有蓄存雨水的導管。剛才下過一場大雨,捧著雙手置於導管下,收集到的雨水便嘩啦啦地墜入掌心,再流溢至下方的圓桶中,這些雨水可供灌溉那片小花園。此外,村裡的低窪處也劃為濕地或滯留池,保育水資源的同時,也復育當地動植物。

身處寧靜的歐豪村,看不見一輛輛的砂石車呼嘯而過,這是因為水泥路的邊緣已改辟成綠帶,等同於道路內縮,減了兩公尺左右。道路變窄後,自然迫使車子開得較慢,而無需升高路面,同時也除卻許多噪音。

此外,某些路段的人行道也因需求量不大,而只留一座在馬路的一側。「夠用就好」的思維,反應出德國人務實的個性。

在環保上,德國人懂得使用減法;但其境內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也仰賴他們的念舊而保留。路旁的典型干砌石牆就是其中一例,它具透水性,石縫也可作為小型生物的棲地。

而原本由金屬線纏繞做成的圍籬,如今都加種灌木,綠化太過人造的環境。先前種松樹的地方,改種在地的果樹如櫻桃樹,但同時也保留象徵德國精神的老橡樹,兼容並蓄。

路金透露,歐豪村有一千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村裡的房舍或農舍,多為傳統的木造建築,但由於產業結構轉型,農業人口下滑,許多老農舍、畜廄便因而閑置。

更新計劃執行後,村裡的人重新啟用老房子,譬如將畜舍改建成住家或農場咖啡館,空間重新利用,不需再蓋多餘的房子,這除了意謂著無需另鋪水泥外,同時也能節省能源。

路金向我說明這一系列改造過程的轉折:「七○年代,人們因關心衛生而開始鋪設柏油路,他們認為,如果有樹,樹葉掉在地上,就會弄臟街道,而且還要清掃。

八○年代後開始改變心態,了解到綠色環境才是永續之道。而那些贏得的獎項,也誘導了當初沒有參加的農民思考『為何會得獎?』繼而跟著一起致力於農村再生。」

舊空間新利用

同樣位於北萊茵西伐利亞邦的小鎮梅達巴(Medebach),是邦內第二大鳥類保育區,它因保育特有動植物,而在建設、農業方面等都受到相關限制。

譬如:農人只能在鳥離巢後才能收割其作物,因此一年只能一獲;具生態價值或特有物種等地區,禁止開發成農田,但是,他們會得到補助。受限愈多的地區,愈得善加利用它的空間。

梅達巴鎮長諾特(Heinrich Nolte)表示:「保育區延伸到了鎮上建築區的邊緣,也就是說,小鎮是不可能向外擴張的,也不可能擴增建築物。雖然建屋計劃已經制訂,但由於和保育區計劃相抵觸而失效。鎮上的規畫因此變得很重要。」

鎮長駕著車,載著我們親身感受鎮上的空間配置。普遍性的少子化現象,使愈來愈多的房子,在老人往生後,便騰出閑置。諾特鎮長說:「我們不希望這個城鎮看起來像死城,所以與其建設新房子,我們思考如何將舊有建築重新利用。」

一九六九年學校重組後,梅達巴鎮的學校就停止運作。空置幾年後,相關單位將它改建成礦業博物館,因礦業曾是這里的傳統產業,維持生態環境水平的同時,文化遺產也幸而保存延續。

根據《科技發展政策報導》指出,舊建築每年每平方公尺消耗二十至三十公升的加熱用燃油(heating oil),但若透過熱隔絕以及更有效率的能源系統,則可減少超過四分之三的用油量。

而為了幫助屋主更新他們的房子,德國政府自二○○六年起,每年補助約十四億歐元(摺合新台幣約六百七十億元)的金額,用於熱隔絕、更換暖氣系統及窗戶。

在農業型態逐年轉型,以及全球化沖擊與震盪的時代,小農勢必得找尋生計出路。對於只有二十九人的迷你農村艾冰霍夫(Ebbinghof)的居民而言,再生能源遂成為他們未來的希望。

這座擁有七百五十年歷史的小村莊,在一九五○年代,農業是主要收入;七○年起,旅遊業興起,取代農業成為主要收入;而大企業較有生存能力,中小型企業則漸漸式微。

經營家庭式旅館的提格斯(Johannes Tigges)告訴我:「我們只有二十公頃農田,也就是說,除非有特殊性,不然很難生存。所以我們聚焦於家庭式的假日農場,小也成了優勢,客人覺得很溫馨。」艾冰霍夫農村成了旅遊結合農業的好範例。然而,如今它有更大的願景:發展再生能源以增加收入。

活化農村資源

提格斯經營的旅館,附設一間小型馬場,馬場屋頂上,鋪設了三百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它們製造電力,並與德國市電並聯,一度電售價零點四三歐元,保價收購二十年。

提格斯說,他們當初投資了十二萬歐元,爾後獲利穩定。德國政府於二○○○年制訂的〈再生能源法〉,對於再生能源佔比、優先使用權、以及收購價格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因而促進了國內綠能產業的蓬勃發展。

提格斯帶我們來到村子的邊緣,左前方是蓊鬱的森林,右前方則是前年暴風所擊倒的樹群。艾冰霍夫坐擁二百公頃的森林,以遭雷劈倒、或遭蟲害而亡的樹作為原料,燃燒木片來發電。

據估計,一立方公尺的干木片(水分低於百分之二十)可發六百五十度的電,約抵六十五公升的石油功率;而同樣容量的濕木片(水分約佔百分之四十)可發四網路的電,約抵四十公升的石油功率。

眼前的一塊空地上,幾部挖土機正轟隆隆地來回行駛,因為今年年底,這里即將建成一座生質沼氣(biogas)工廠,利用農村豐富的原料——牛和豬的糞便所排放之沼氣發電。

目前為止,艾冰霍夫已自給自足地使用潔凈能源,而在生質沼氣工廠竣工後,售電的行為將讓更多村民獲益,而艾冰霍夫也會因此成為北萊茵西伐利亞邦第一個再生能源村。

增加就業率,是德國積極推展再生能源的動力之一。曾經遭逢歷史巨變的東德,過去重工業十分發達,但兩德統一後,在利伯維爾場經濟結構下失去競爭力,於是政府輔導當地人轉型從事再生能源產業,譬如設置風力發電廠、裝設太陽能板,以及開發生質作物如油菜籽、向日葵等。

德國聯邦交通、建築及住宅部負責輔導東德的重建,任職於該部門的森林工程師杜納蓋(Alexander Dürnagel)說:「有些區域愈漸擴張、有些則縮小,受教育的、年輕的,到發達的地區,其他的則留在鄉下。

為了將人留在某些地方,政府部門會設法提高該地居民的福利,譬如促進農業發展、推行生質能源計劃,以及種植有機在地作物,供應附近的城鎮,如此就減少大老遠進口外地食材的機會,讓資源在地循環。」

位於布蘭登堡(Brandenburg)邦的柏多文(Brodowin),是當地著名的有機農業村,其所製造的農產品,大多銷往柏林及其周遭地區。佔地一千二百四十公頃,柏多文是德國最大的有機農場之一。它的轉型,可追溯至一九九○年、柏林圍牆瓦解的前後。

當東德仍奉行共產主義的時候,柏多文已是突出的農村,這里聚集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作家吉爾森巴(Reimar Gilsenbach),他創辦了藝術家、作家和自然保育者的組織,他們定期於柏多文見面,暢談夾雜批判性的環境、農業等議題,形成「柏多文會談」(Brodowin Talks)。

由於看似是藝術家的聚會,政府和保安部門都束手無策,只能保持觀望,卻無法制止。這種聚會埋下了柏多文實踐環保的種子,並且延續至今。

實踐環保,堅持有機

「柏多文農場自然保育協會」(Naturschutzhof Brodowin)理事長弗拉德(Martin Flade)回憶道:「柏林圍牆倒塌後,柏多文的居民認為應該改變農耕的方式,必須找出與大自然相處的新詮釋,因為他們意識到之前的耕作方式有問題。」

但同時他們仍沿用了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施行的合作社方式,「多數人決定繼續待在一塊兒,而不是分割土地。他們延續合作社農場的經營模式,只是變成有機耕種。」

跟著弗拉德理事長深入柏多文的山林原野,他向我們做了豐富的田野教學:「傳統耕作時,雜草和昆蟲都會被農葯消滅,而這里則有很多雜草。」

他滔滔不絕地繼續說道:「另一方面,如果利用肥料和農葯集約耕作,作物稈會排列得很密集,以致鳥類無法在作物間飛行,此外,也沒有昆蟲棲息,因為缺乏空間、陽光和雜草,導致小動物沒有食物可吃。這里就沒問題,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在柏多文經營有機農場的彭柯(Susanne Poinke)說:「為了符合有機農產品協會Demeter的規范,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是有機、自製,連市面上賣的有機肥料都不用。」彭柯的農場自製混合葯草、植物、動物排泄物的天然肥料,種植蘿卜、洋蔥、色拉葉、南瓜,以及牧草、青貯等牛飼料,哺育五百五十頭乳牛。

彭柯坦言,十二年前開始製造乳製品時,不知今天會這么發達。原本只提供牛奶和穀物,並沒有做成奶油或乾酪,以及其他谷類製品。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業務開始擴張,如今每天都有貿易商的貨車,往返載送農產品至柏林的有機商店。

除此之外,他們也將商品送至柏林的私人住宅,目前一周送牛奶給一千五百戶人家。新鮮、有機的產品,已漸漸擄獲人們的認同與需求。為使資源更加整合,生計更有展望,小農村需和大城市合作。

布蘭登堡邦鄉村發展、環境和消費者保護部因應農業結構調整,研議出三個方向:加強農業競爭力,譬如加強生產結構、增加機械資本、現代化、基礎建設等;以永續的方式延伸自然和景觀,其中包括森林的維護和復育;以及增加生活質量和鄉村經濟多樣化等。

城鄉合作展新局

「為了吸引柏林及其周遭的人來鄉村,並對農業產生興趣,」任職於該部門的考茲(Rotraut Kautz)說,「我們舉辦不同的活動如布蘭登堡田園派對,人們可以來農場,親自看看農產品的製造過程,以及所使用的機器,也可購買當地產品。

我們推出以單車道連結農場和都市的方式,讓人們可騎單車前來,如此就更深入了解鄉村生活。」流經布蘭登堡邦的哈維爾(Havel)河,是德國第二長河易北(Elbe)河的支流,早年為運輸貨物,在兩條河流間開鑿運河。

負責規畫哈維爾河區的景觀設計師葛李布(Susanne Grieb)表示:「開鑿運河造成很大的改變,就是水流得更快了。如果沒有河岸或彎流處,水除了往前流之外沒有別的路徑,這對自然不好,因為自然界需要有水的交流。泛濫對周遭平原其實是有益的,會吸引鳥類前來生活。」

目前,歷史悠久、分會遍布全國的「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也已開始著手,欲將哈維爾河的水泥堤岸拆除,還以草皮取代,恢復其自然原貌,讓水可以依其量多寡自由進出。葛李布表示,希望創造多一點空間給水,將河流改直回彎,能防止大泛濫,與自然取得平衡。

戰爭摧毀了德國的國土地貌,而戰後致力於經濟發展,大肆開發使殘破脆弱的生態雪上加霜。但半個世紀以來,德國的經濟和環境議題已逐漸脫勾,從家園的重建擴展到大環境的重生,代表著德國人從本位主義中脫殼而出,與自然重新融合,推倒長久以來築砌於它和人類之間的高牆。

柏林市的一處天井,屋外植栽綿延、綠意盎然。在老去的市容上,以回歸自然的方式取代塗抹濃妝來掩其斑駁,讓人類與環境和諧共生。

「更新」的概念不再被一味解釋成更高的建築、馬力更強的車輛、或者更加寬大的柏油路,反倒是一種回歸的精神、謙卑的姿態,與自然共存,與萬物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