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廣州土地資源有多少
擴展閱讀
tdd模式下rb資源如何分配 2025-05-21 17:10:37
表格價格不同怎麼計算 2025-05-21 17:00:30
中石油卡號為什麼19位 2025-05-21 16:50:47

廣州土地資源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4-29 22:47:25

① 廣州市面積多大

廣州市總面積為7434.4平方千米,其中農業耕地面積11.85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30.92萬公頃。廣州市土地資源數量有限,但土地類型多樣,適宜性廣,地形復雜,地勢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東北部為中低山區,中部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沖積平原,系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受各種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樣的土地類型,根據土地垂直地帶可劃分為以下幾種: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廣州市的東北部山區,一般坡度在20度~25度以上,成土母質以花崗岩和砂頁岩為主。這類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基地,宜發展生態林和水電。2.丘陵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下垂直地帶內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間,在增城市、從化市、花都區以及市區東部、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質主要由砂頁岩、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這類土地可作為用材林和經濟林生長基地。3.崗台地。是相對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於15度的緩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從化市和白雲、黃埔兩區,番禺、花都、天河區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質以堆積紅土、紅色岩系和砂頁岩為主。這類土地可開發利用為農用地,也很適宜種水果、經濟林或牧草。4.沖積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沖積的廣花平原,番禺沿海地帶的沖積、海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地肥沃,是廣州市糧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產基地。5.灘塗。主要分布在番禺區南沙、萬頃沙、新墾鎮沿海一帶。

② 廣州有多大面積

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全省政治、科技、文化中心。地處本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范圍為東經112度,北緯22度間圍,瀕臨南海,毗鄰香港和澳門,是華南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交通通訊樞紐,是中國的「南大門」。2000年6月,番禺、花都兩縣級市撤市設區後,廣州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海濱城市。廣州市轄十區和兩縣級市,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總人口720.62萬人,共設117個街道辦事處、64個鎮。市區平均每天流動總人口達292多萬人。

③ 如何總結廣州地理位置的優勢

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是華南地區的海陸空交通中心。

中國第三大港口廣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華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港,現已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黃埔新港和新沙港位於廣州東部、珠江的出海口,均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蓮花山港、南沙港、廣州開發區穗港碼頭和增城新塘港已開通往返香港的客、貨輪,花都區開通往返香港的貨輪。 內河可沿東、西、北江航道溝通廣東省各地和廣西省,與100多條河道相連接。

(3)廣州土地資源有多少擴展閱讀:

一、位置境域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中國南海,東連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三水、南海和順德。

北靠清遠市區和佛岡縣及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國的「南大門」,是廣佛都市圈、粵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二、地貌

廣州屬於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區,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狂藏東北部為中低山地,有被稱為「市肺」的白雲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為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

④ 廣東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廣東省國土資源系統在國土資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依法行政,保持政令暢通,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條主線,全省國土資源系統上下同心同德,邊學習邊提高、邊整頓邊發展、邊改革邊完善、邊保護資源邊保障發展,國土資源管理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全省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總體成效可概括為「五個有」:一是思想認識有進步;二是國土資源深化改革、奮發創新有突破;三是治理整頓國土資源市場秩序有成效;四是保護資源、保障發展和保持穩定的能力有提高;五是黨風廉政建設有加強。主要表現在:

●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得到有效落實;

●嚴格耕地保護措施,努力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努力保障發展用地;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

●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扎實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和規范工作;

●努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和抗災救災工作,地質遺跡保護管理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全面完成「十五」基礎測繪任務,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有新的進展;

●繼續推進依法行政工作,不斷加大執法監察力度;

●省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順利完成,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全面鋪開;

●積極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促進黨風政風建設。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據2005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2005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7 975 653.14公頃(含國家下達我省未能核定的島嶼灘面積11 564.90公頃)。其中,農用地14 940 675.85公頃,建設用地1 715 297.74公頃,未利用地1 319 679.55公頃。與2004年相比,農用地增加4 381.39公頃,建設用地增加30 038.9公頃,未利用地減少34 420.29公頃。2005年全省土地利用現狀見圖1。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5年全省農用地14 940 675.85公頃,其中,耕地2 952 743.93公頃,比2004年減少84 121.01公頃,減少的原因主要是農業結構調整、建設佔用和災害毀地;園地924 823.18公頃,比去年增加73 504.98公頃,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農業結構調整由耕地改種或挖塘而成為園地和養殖水面;林地10 157 374.09公頃,比2004年減少18 398.46公頃,減少的原因主要是改林種果、建設佔用和林地因長期或多年未利用而丟荒,開發耕地等因素也佔用了部分林地;牧草地27 556.09公頃,比2004年減少382.65公頃;其他農用地878 178.55公頃,比2004年增加33 778.53公頃。

續表

3.土地二級市場

2005年全省轉讓土地50 865宗,面積為6 937.44公頃,轉讓金2 622 545.06萬元;出租土地 22宗,面積 157.77公頃,租金 1 276.08萬元;抵押土地 37 318宗,面積30 421.73公頃,抵押價款17 853 840.62萬元,貸款金額10 405 944.82萬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建設

2005年,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繼續積極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深化礦產資源配置制度改革,認真貫徹實施國土資源部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和廣東省實施辦法,對礦產地和采礦許可證進行清理,落實采礦權有償出讓計劃。重點完善礦業權交易規則和制度,規范出讓程序,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礦業權交易制度。對重要礦區的礦業權出讓,實行出讓公示和聽證制度,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5年全省探礦權出讓5宗,合同金額8 335萬元,礦種為鐵礦、鉛鋅礦;采礦權出讓792宗,合同金額13 232.31萬元,其中招標、拍賣、掛牌出讓243宗,出讓價款8 661萬元。出讓的主要礦種為水泥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灰岩、建築用砂、陶瓷土、磚瓦用粘土、建築用花崗岩、片麻岩等。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2005年全省探礦權轉讓6宗,比2004年增加2宗,礦種為地熱、鉛鋅礦和銀礦,價款2 491萬元;采礦權轉讓1宗,比2004年減少5宗,礦種為花崗岩,價款30.43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1.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把認真查處國土資源違法案件作為一項工作重點。2005年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行為4 082件,比2004年下降了32.56%,土地違法行為涉及土地面積1 768.07公頃,比2004年上升了22.68%,其中耕地636.55公頃,比2004年上升了35.75%,反映出全省經過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後土地違法行為得到了初步遏制。

2005年全省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2 850件,涉及土地面積1 634.54公頃,結案2 651件,結案率為90.97%。在查處土地違法案件中,全省共拆除違法建築物67 300.38平方米,沒收違法建築物97.18萬平方米,收回土地59.32公頃(耕地36.16公頃),收取罰沒款6 787.68萬元。

2005年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動態巡查發現土地違法行為3 011件,涉及土地面積619.86公頃(其中耕地267.58公頃),及時制止土地違法行為2 147件,涉及土地面積400.6公頃(其中耕地174.31公頃),挽回經濟損失996.28萬元。土地違法責任人受行政處分的17人,受黨紀處分的41人,受刑事處罰的22人。

2.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處礦產資源違法行為364件,比2004年提高了41.09%,反映出全省在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中加大了對礦產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

全年礦產違法案件結案280件,結案率為73.68%。在查處礦產違法案件中,吊銷采礦許可證17件,收取罰沒款2 184.27萬元。礦產違法責任人受黨紀處分的3人,受刑事處罰的8人。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5年全省收到行政復議申請141件,比2004年增加21%,受理120件;審結129件(含上年未結案件9件),比2004年增加25%,其中維持92件、撤銷18件、撤回申請10件,未審結21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5年省、市、縣(區)三級國土資源管理從業人員5 657人,其中行政編制人員4 066人,占從業人員的71.88%。從業人員中,研究生及以上284人(佔5.02%),大學本科及大專3 754人(66.36%),高中及中專1 467人(25.93%),初中及以下152人(2.69%)。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人員佔了71.38%。

2005年全省國土資源行政經費收入總額 77 138.9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66 427.56萬元,其他收入10 711.37萬元。全省參加各種院校培訓人數達2 572人次,其中參加黨校學習1 025人次、行政學院學習140人次,學歷教育447人,本年獲學位8人。

七、問題與建議

(1)尚未擺脫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今後應進一步提高用地效益、節約集約用地、提高用地成本,不斷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嚴格控制將耕地尤其是耕種條件好、質量高的耕地轉為建設用地。立足內涵挖潛,努力盤活消化存量土地,滿足科學發展用地需求。

(2)對有關國土資源管理的信息化成果的整合利用還不夠,今後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進一步提升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水平。

(3)在土地市場體系建設方面,應盡快制訂出台全省國有土地協議出讓最低價標准,對工業項目用地實行公開交易,對經營性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用地實行有償使用制度。

(4)在礦業權市場建設方面,要深化礦產資源配置機制改革,完善礦業權交易規則,規范出讓程序,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礦業權交易機制,促進礦業權市場建設,早日實現礦業權百分之百招拍掛出讓。

(5)在測繪市場建設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測繪統一監督管理,大力整頓和規范測繪市場,依法開展測繪資質審批,嚴格管理,完善機制,營造公平、公正的測繪市場環境。

⑤ 廣東省有多少平方千米

廣東省面積為17.97萬平方千米。

廣東,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廣州。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2個副省級城市),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

自1989年起,廣東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居全國第一位,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8,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廣東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

(5)廣州土地資源有多少擴展閱讀:

廣東省的主要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廣東省面積為17.977萬平方公里,其中宜農地434萬公頃,宜林地1100萬公頃。廣東是中國國內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2008年全省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全省未利用地130.05萬公頃(1950萬畝),其中未利用土地69.79萬公頃(1000萬畝),其他土地60.26萬公頃(900萬畝)。

2、水資源

廣東水資源相當豐富,年降水總量3194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1819億立方米,加上鄰省從西江和韓江等流入廣東的客水量2330億立方米。

3、金屬資源

廣東為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之鄉,全省己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的有88種。其中高嶺土、泥炭土、冶金用脈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鍺、碲的儲量列中國第一位,銀、鉛、鉍、鉈、鈾礦、獨居石、磷釔礦、玻璃用砂、油頁岩、飾面用大理岩和輝綠岩列第二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東省

⑥ 廣東省內的各個城市的佔地面積是多少

廣東省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
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2個副省級城市),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2個副省級城市),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廣東人的祖先大多數是從中原遷入的漢族,同時把中原較為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帶到嶺南地區,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融合,並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文化 。廣東通行粵語、客家語和閩語,而且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 。廣東也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廣東人民從秦漢開始,就通過海洋走上與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發源地 。改革開放後,廣東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引進西方經濟、文化、科技的窗口,更廣泛、深刻地進入與西方接觸、交流、吸收和融合的過程,取得驕人的成績。
自1989年起,廣東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居全國第一位 ,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8,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廣東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 。2016年,廣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9857家,總量居全國第一 ;廣州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820家,增量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 。廣東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5年領跑全國。
廣東珠三角9市將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並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地理位置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東起南澳縣南澎列島的赤仔嶼,西至雷州市紀家鎮的良坡村,東西跨度約800公里;北自樂昌縣白石鄉上坳村,南至徐聞縣角尾鄉燈樓角,跨度約600公里。北回歸線從南澳—從化—封開一線橫貫廣東。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居全國第一位。按照《聯合國海洋公約》關於領海、大陸架及專屬經濟區歸沿岸國家管轄的規定,全省海域總面積41.9萬平方公里
土地資源
廣東省面積為17.977萬平方公里,其中宜農地434萬公頃,宜林地1100萬公頃。[42] 廣東是中國國內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2008年全省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全省未利用地130.05萬公頃(1950萬畝),其中未利用土地69.79萬公頃(1000萬畝),其他土地60.26萬公頃(900萬畝)。[43]
水資源
廣東水資源相當豐富,年降水總量3194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1819億立方米,加上鄰省從西江和韓江等流入廣東的客水量233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深層地下水60億立方米,可供開採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達4735立方米,大大高於中國平均水平。[42]
主要河系為珠江的西江、東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韓江水系,其次為粵東的榕江、練江、螺河和黃崗河以及粵西的漠陽江、鑒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獨流入海河流。廣東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43] 珠江通航能力僅次於長江,居中國的第二位,居中國江河水系的第二位,長度及流域面積均居中國第四位[44] 。
金屬資源
廣東為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之鄉,全省己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的有88種。其中高嶺土、泥炭土、冶金用脈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鍺、碲的儲量列中國第一位,銀、鉛、鉍、鉈、鈾礦、獨居石、磷釔礦、玻璃用砂、油頁岩、飾面用大理岩和輝綠岩列第二位。[42]
動植物資源
廣東動植物種類繁多。屬於國家1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銀杉和虎顏花3種,屬於2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此外,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很高。被列入國家1級保護的動物有華南虎、雲豹、熊猴和中華白海豚等22種,列入2級保護的有金貓、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95種。

⑦ 廣州地理位置

廣東省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陸地面積17.8萬平方公里,海島面積1600平方公里,南臨南海,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公里,島嶼眾多。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2122公里長的珠江為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地形 廣東省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全省土地面積18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2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1025萬公頃,荒草地面積57萬公頃。其中,山地佔全省面積31.7%,丘陵佔28.5%,台地佔16.1%,平原佔23.7%。
氣候 全省地處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366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100毫米,屬濕潤地區。年平均氣溫22℃,年日照時數1828小時。全年草木蔥綠,生機盎然。
礦產資源
廣東礦產資源豐富,已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89種。全省煤、鐵礦石、硫鐵礦保有儲量分別為5.47億噸、5.53億噸和4.45億噸。其中有34種居全國前5位,泥炭、脈石英、高嶺土、粗面岩、鍺、碲等居首位。2004年全省已發現的礦種為17種。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共計13種。其中能源礦產3種,金屬礦產9 種,水氣礦產5種。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5處。有1處礦產新增查明資源儲量。
生物資源
全省森林覆蓋率57%,活立木蓄積量3億立方米。廣東海域遼闊,河網縱橫,水庫眾多,魚塘遍布,水產資源豐富。全省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8萬公頃,淡水養殖可養面積43萬公頃。農業主產水稻、蔬菜和水果,湛江是最大的劍麻基地,茂名是最大的水果產地。主要林木有松、梓、杉、桉等,水果有200多種,其中菠羅、香蕉、荔枝、龍眼和柑橘被譽為嶺南佳果。
水資源
全省水力理論蘊藏量1073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容量666萬千瓦,已開發約60%。
旅遊資源
全省已開發成旅遊點的省級以上森林公園40個,自然保護區30個。繼廣州、深圳、珠海、肇慶之後,又有中山、佛山、江門、汕頭、惠州及南海市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其中中山、南海市分別位居該批全國地級市和縣級市的第一、二名。粵港澳大三角旅遊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務院批准在珠江三角洲和汕頭等10市實施"144小時便利簽證"。廣州白雲山和香江野生動物世界、深圳華僑城和觀瀾高爾夫球會、珠海圓明新園、中山孫中山故居、肇慶星湖、佛山西樵山、韶關丹霞山、清遠清新溫礦泉、陽江海陵島大角灣等11家景區(點)被評為全國首批最高級別的4A級旅遊區。
環境狀況
及問題
2004年全省21個地級市中,有19個市空氣質量良好,達到國家二級標准,但局部地區空氣質量有所下降,城市酸雨污染較嚴重。全省城市區域和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基本穩定,有52.4%的城市區域聲環境較好,77.3%的監測路長雜訊達標。全省建成煙塵控制區175個,面積3256.7平方公里;環境噪音達標區 235個,面積1740.4平方公里。

人 口
人口統計 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03.72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49.50萬人。受常住人口總量增大的影響,全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出生率13.13‰,死亡率5.12 ‰,自然增長率8.01‰,分別比上年下降0.53、0.19和0.34個千分點。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全國56個民族中廣東就有53個,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總人口的0.7%,以壯、瑤、畲、回、滿等為主。
文化程度 2004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48萬人,比上年增長27.6%;在校研究生3.7萬人,畢業生0.69萬人。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6.46萬人,增長17.2%;在校生72.69萬人,增長23.7%;畢業生12.5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4.65萬人,增長5.7%;在校生65.54萬人,增長3.9%;畢業生19.0萬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50.8萬人,在校生131.31萬人,畢業生31.8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28.0萬人。全省初中招生158.6萬人,在校生449.55萬人,畢業生131.4萬人。普通小學招生168.5萬人,在校生1049.62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7%。幼兒園在園幼兒213.2萬人。

經 濟
國內生產
總值 初步核算,2004年全省生產總值16039.46億元,比上年增長14.2%。
三種產業
比重 200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245.42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8890.29億元,增長18.4%;第三產業增加值5903.75億元,增長10.4%。
財政收入 2004年財政總收入達3539.5億元,不考慮出口退稅因素為4343.18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8.1%;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416.87億元,增長16.1%;一般預算支出1852.59億元,增長9.3%。
外貿狀況 2004年全年進出口總額3571.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0%。
外資利用
狀況 2004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資新簽項目8322宗,增長18.2%;合同外資193.6億美元,增長43.6%;實際使用外資100.12億美元,增長34.1%。全年新批總投資和凈增資超1000萬美元的項目844宗,合同外資110億美元,分別增長34.6%和12.9%。截至2004年底,登記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5.53萬家。
貧困人口及扶貧計劃 省財政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財政困難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及調整工資專項補助總額為43.2億元,其中補助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12.l億元;全省從去年10月起實行對行政單位和教師等人員工資集中支付制度,保證工資按時發放。 從2001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3億多元,建立免收農村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制度,去年已有60萬農村困難家庭子女享受了全免費教育。省財政專項撥款支持山區和欠發達地區中小學開展信息技術與英語教育試點。 改善山區、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環境。重點加強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公路建設。加快建設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連接中心城市的高等級公路網,確保2003年清遠、韶關、河源、梅州4個山區市高速公路連通珠江三角洲。
支柱產業 家電、塑料製品、食品、服裝、紡織、電子、電力、冶金。

電 訊
電話擁有量 2004年新增固定電話用戶395.33萬戶,年末達到2962.33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2135.47萬戶,鄉村電話用戶826.86萬戶。新增行動電話用戶1312. 11萬戶,年末達到5367.07萬戶。年末全省互聯網用戶達到1111.15萬戶。
電台電視台 2004年廣播電台22 座,電視台24 座,縣級廣播電視台7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6.1%和96.4%。有線電視用戶986.8萬戶,自製與合制生產電視劇17 部。

交 通
鐵路 有4個鐵路公司,有京九、京廣、廣梅汕、三茂等鐵路干線。
公路 2004年新建四級以上公路9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7公里;改建公路4349公里。新(擴)建港口碼頭泊位11個,年吞吐量1747萬噸。
水路 有港口100多個,主要有黃埔、湛江、蛇口、赤灣等。2003年新(擴)建港口碼頭泊位5個,年吞吐量240萬噸。
航空 有民航機場8個,白雲機場是全國客流量最大的三大國際機場之一,國內航線23條,地區航線5條。

摩星嶺的高度是海拔372.4米。(廣州市最高的山---白雲山)

廣州市總面積為7434.4平方公里,佔全省陸地面積的4.18%。

⑧ 廣東省多大面積和人口

截止2019年12月,廣東省全省總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全省常住人口1億1346萬人。

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廣東是太古「南海盤古國」所在地。 考古證實廣東於先秦已存在高度文明,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 。廣東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發源地 。改革開放後,廣東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引進西方經濟、文化、科技的窗口,取得驕人的成績。

廣東的人口分屬56個民族,廣東人亦稱粵人,其中漢族人口有9030萬人,占總人口的98.02%;少數民族人口164萬人,佔1.98%,主要有壯族、瑤族、畲族、回族、滿族等;還有近年從全國各地移居到廣東。

(8)廣州土地資源有多少擴展閱讀

廣東的歷史

東漢沿西漢舊制,湞陽、含洭2縣同屬荊州桂陽郡。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省陽山縣入含洭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清遠市英德市一帶成為東吳的疆域。在三國時期,湞陽、含洭2縣屬東吳荊州始興郡。

公元280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後,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南朝梁時期,改衡州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縣,含洭縣屬西衡州陽山郡,湞陽縣仍屬東衡州始興郡。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改湞陽縣為貞陽縣,改屬循州,含洭縣屬廣州。

⑨ 白雲區的自然資源

1996—2000年,白雲區的土地總面積1042.7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4.03%,在城區老八區中居第一位。豐富的土地資源是白雲區經濟發展的突出優勢,為廣州市的城市發展、產業布局的調整、基礎設施的建設、房地產的開發等提供了廣闊的地域空間。
5年間,白雲區的耕地面積逐年減少,1995年全區耕地面積18831公頃,自1996~2000年,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全區耕地面積依次減少為18587公頃、18451公頃、18209公頃、17602公頃和16921公頃;2000年和1995年相比,全區耕地面積減少了10.14%。 水資源也是白雲區的一項自然資源優勢。全區農業、工業、生活用水等合計,開發利用當地水資源50%以上。至2000年,全區蓄水工程128宗,總庫容達7600多萬立方米,分布在區內10個鎮。

⑩ 廣州地理介紹

廣州別名羊城,簡稱穗,廣東省省會。廣州是華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是我國著名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廣州四季常青,風光旖旎,一年四季均有鮮花盛開,素有「花城」的美譽。廣州市地處中國大陸南方、廣東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圍是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市,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

由於珠江口島嶼眾多,水道密布,有虎門、橫門、磨刀門等水道出海,使廣州成為中國遠洋航運的優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進出口岸。廣州又是京廣、廣深、廣茂和廣梅汕鐵路的交匯點和華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極為密切。因此,廣州有中國「南大門」之稱。

廣州市總面積為7434.4平方公里,其中農業耕地面積12.27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30.92萬公頃。廣州市土地資源數量有限,但土地類型多樣,適宜性廣。地形復雜,地勢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東北部為中低山區,中部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沖積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

廣州地處南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典型的季風海洋氣候。由於背山面海,海洋性氣候特別顯著,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溫差較小、夏季長、霜期短等氣候特徵。由於水熱同期,極利於作物的生長,但自然災害威脅也較大。

栽培作物具有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鮮明特性,是全國果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包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大類、40科、77屬、132種和變種共500餘個品種,更是荔枝、橙、龍眼、烏(白)欖等起源和類型形成的中心地帶。蔬菜向以優質、多品種著稱,共有14類近400個品種。花卉、盆景是本市的特產,包括觀花、觀葉和觀葉賞果三大類,主要有白蘭、桂花、茉莉、米仔蘭、含笑、劍蘭、菊花、金桔、四季桔等150餘個品種。

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為主。廣州是「水果之鄉」,共有500多個品種,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蘿譽稱「嶺南四大佳果」。畜禽、水產和野生動物種類也很多,且不乏名優特品種。

廣州市轄十區和兩縣級市,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總人口725.19萬人,共設118個街道辦事處、63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