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經濟地理題,中國六大資源是什麼
中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中國各類型土地資源都有分布;水能資源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擁有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幾乎具有北半球的全部植被類型;礦產資源豐富,品種齊全。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是: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山地多,平原少,耕地與林地所佔的比例小;各類土地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林地多集中在東北、西南的邊遠山區,草地多分布在內陸高原、山區。
耕地
根據1996年農業普查的數據,中國共有耕地13004萬公頃,宜農荒地3535萬公頃。耕地相對集中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東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生產小麥、玉米、高粱、大豆、亞麻和甜菜等。華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棉花、花生等。長江中下游平原生產水稻、柑桔、油菜等。四川盆地盛產水稻、油菜、甘蔗、茶葉、柑桔、柚子等。
但中國耕地資源不斷減少。據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數據,從1996年到2004年中國耕地面積減少660多萬公頃,年均減少67萬多公頃。近兩年國家採取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耕地減少勢頭有所遏制,但年耕地減少量仍然很大。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6年實際建設佔用耕地16.7萬公頃,災毀耕地3.6萬公頃,生態退耕33.9萬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4萬公頃,查出往年建設未變更上報的建設佔用耕地9.1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6.7萬公頃。當年凈減少耕地30.6萬公頃。
林地
根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99~2003年)結果,全國森林面積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活立木總蓄積量136.2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為124.6億立方米。
中國的天然林多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地區,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東部平原,以及遼闊的西北地區,森林卻很稀少。
中國森林樹種豐富,僅喬木就有2800多種,珍貴的特有樹種有銀杏、水杉等。為保護環境和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國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目前,中國人工林面積已達3379萬公頃,佔全國森林總面積的31.86%,已成為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6年完成營造林面積457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完成252萬公頃。林業重點工程完成營造林面積297萬公頃,佔2006年全年營造林面積的65%。全民義務植樹18.9億株。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命名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33個,自然保護區達到239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6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5154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5%。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萬平方公里,新增實施水土流失地區封育保護面積6.2萬平方公里。
東北林區—包括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的林區,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林區,森林面積與木材蓄積量均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木材採伐量佔全國的二分之一。林區主要樹種有興安落葉松和紅松。
西南林區—包括橫斷山區、喜馬拉雅山麓、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等地的林區,是中國第二大天然林區,林木蓄積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林區主要樹種有杉樹,以及紅木、楠木等珍貴林木。
東南林區—包括秦嶺-淮河一線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廣大丘陵山區,是中國最主要的人工林區,主要種植經濟林木,如茶樹、毛竹、馬尾松、漆樹等。
防護林體系—為了抵禦風沙侵襲,防止水土流失,中國營造了許多防護林,如「三北」(東北地區西部、華北地區北部及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沿海防護林體系、太行山綠化工程、平原綠化工程等。其中「三北」防護林體系正在營造長7000多公里的「綠色長城」,范圍約2.6億公頃,佔中國陸地面積的1/4,所以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工程」。
草地
中國現有草地面積40000萬公頃,其中可利用的草地31333萬公頃,是世界草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陰山-青藏高原東麓一線以西以北的廣大地區;人工草地主要在東南部地區,與耕地、林地交錯分布。
四大牧區
內蒙古牧區:中國最大的牧區,優良畜種有三河馬、三河牛等。
新疆牧區:優良畜種有新疆細毛羊、阿爾泰大尾羊和伊犁馬等。
青海牧區:主要畜種是氂牛,還出產馳名中外的河曲馬。
西藏牧區:是氂牛的主要產區。
② 中國地理的土地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enc-bpFhZcKD9iwrEhVpuQ
探秘華夏地理
③ 高中地理方面,問某地的資源優勢有哪些 我想知道,資源優勢共有哪些(比如土地優勢。。)
自然:氣候資源(光熱水風),土地資源(土壤種類及肥沃度,平整的可以種植業,山地畜牧或林業,垂直變化大的可以發展多元農業),生物資源(動植物的品種多少,稀有程度,更新快慢,生長快慢),水資源(地表水,地下水豐富程度,以及各類補給),礦產資源(能源礦,金屬礦,磷等非金屬礦),地熱能、潮夕能等非礦產能源資源。
社會:人力資源(數量,質量),科技資源,基礎設施(交通,通訊等),市場,資金等。
不過我認為,資源一般說的是自然資源加上人力資源,當然有時間防止遺漏,將後面補上也行。
註:資源定義,能為人們所利用,對人有價值的東西。
④ 地理經常考的地點(外國)的河流、山脈、平原、高原、資源!有哪些
河流:恆河,尼羅河,亞馬遜河,密西西比河,鄂畢-額爾齊斯河,剛果河,萊茵河。
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安第斯山脈,乞力馬扎羅山,
平原:亞馬遜平原,美國中央大平原,東歐平原,波德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恆河平原,尼羅河三角洲平原
高原:青藏高原(最高),巴西高原(最大),德干高原(印度),中西伯利亞高原(俄羅斯) ,蒙古高原(蒙古),伊朗高原 (伊朗),衣索比亞高原 (衣索比亞),東非高原 (地跨多國,位於非洲東部),南非高原 (非洲南部),墨西哥高原 (墨西哥),巴西高原 (巴西),科羅拉多高原 哥倫比亞高原 拉布拉多高原(美國),中央高原(法國),南極高原(南極)
=================================
資源多了去了:
世界礦產資源的分布 一般分為能源礦產(或稱燃料礦產)和非能源礦產資源兩大類。能源礦產指石油、天然氣、煤炭、鈾等。非能源礦產資源又分為黑色金屬礦產(或稱鐵、鐵合金金屬)資源,指鐵、錳、鉻等;有色金屬礦產(或稱非鐵金屬)資源,按物理、化學、價值和在地殼中的分布狀況,有色金屬分為五類,即重、輕、貴、半金屬和稀有金屬等。還有非金屬礦產,其中又把鉀鹽、磷、硫等稱為農用礦產資源。目前在世界廣泛應用的礦產資源有80餘種,其價值高、利用范圍廣、在國際市場與佔有重要地位的非能源礦產有鐵、銅、鋁土、鋅、鉛、鎳、錫、錳、金和磷酸鹽等10種,分述如下。 世界非能源礦產資源分布總特徵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少數國家和地區。這與各國各地區的地質構造、成礦條件、經濟技術開發能力等密切相關。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較豐富的國家有:巴西、印度、墨西哥、秘魯、智利、尚比亞、扎伊爾、摩洛哥等。 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 世界上10種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鐵 世界總資源量8500億噸,探明儲量4000億噸,含鐵量930.8億噸。主要分布在巴西(佔17.5%)、俄羅斯(16.8%)、加拿大(11.7%)、澳大利亞(11.5%)、烏克蘭(9.8%)、印度、中國、法國、南非、瑞典、英國等。其中富鐵礦1400億噸,以澳、巴西、俄、烏、印度、瑞典、南非等居多。 銅據國外統計,現銅儲量為6.41億噸(金屬含量),70%分布在4個不同的地質一地理區:①智利和秘魯的斑岩銅礦區,是世界最大銅礦藏區,佔世界總儲量的27%。②美國西部的班銅礦區和砂頁岩型銅礦,約占總儲量的20%;③尚比亞北部與扎伊爾毗鄰處的砂頁岩銅礦帶,約占總儲量的15%,分布在長55公里、寬65公里的帶狀區,是世界儲量最大、最著名的銅礦帶。④俄羅斯、哈薩克各類銅礦佔10%。按國家分,智利居首位(20.9%)、次為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尚比亞、秘魯、扎伊爾、加拿大、哈薩克等。近年波蘭、菲律賓等國也有新的發現,並進入世界前列。 鋁 世界鋁土礦總儲量250多億噸。主要分布在幾內亞、澳大利亞、巴西、牙買加、印度等國。五國合占總儲量的60%。還有中國、喀麥隆、蘇利南、希臘、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等。 鉛鋅 在自然界中多為鉛鋅復合礦床,其消費量僅次於鐵、鋁、銅居第4(鋅)和第5(鉛)位。已探明鉛儲量1.5億噸,鋅1.15億噸。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和哈薩克等國。合計約占鉛儲量的70%和鋅儲量的60%。 錫世界探明儲量1014萬噸。錫礦呈帶狀分布,太平洋地區是主要蘊藏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東亞兩大錫礦帶。東南亞錫礦帶北起緬甸的撣邦高原,沿緬泰邊境向南經馬來半島西部,延伸到印度尼西亞的邦加島和勿里洞島。伴生有鎢,故有「錫鎢地帶」之稱。其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60%。東亞錫礦帶:①西起中國雲南個舊,向東沿南嶺構造帶延伸到廣西:②南起朝鮮北部,經中國東北地區一直延伸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③從中國的海南島起,沿中國東南沿海延伸到香港一帶;④日本本州島北部的小型錫鎢礦,是中國大陸錫礦帶的側端。此外,南美洲安第斯錫礦帶,非洲中部等地也有錫礦分布。從國家看以印尼、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玻利維亞等國儲量較多。 錳 現世界已探明儲量120億噸,集中分布在南非(佔45%),烏克蘭、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中國等國。 鎳 世界總儲量1.1億多噸,集中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亞、古巴、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印尼等國。 金 屬貴金屬。世界總儲量4.1萬多噸,主要分布在南非(69%)、俄羅斯(約佔10%)、美國(9%)、加拿大等國。 磷礦 世界總儲量760多億噸,商品級磷礦石的儲量為155~164億噸左右。多集中在摩洛哥(56.2%)、美國、俄羅斯和西撒哈拉等國和地區。
⑤ 地理課程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地理課程資源包括旨在實現地理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和條件。開發地理課程資源的目的是實現國家所規定的地理課程目標,為地理教師提供各種教學素材、案例、條件和手段,更好地貫徹地理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能夠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廣泛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斷拓展學生的學和深度。
按照地理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將其劃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就利用的經常性和便捷性而言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應當占據主要地位。但從地理課程的學科特點來說校外課程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校內課程資源的補充和拓展,對於學生養成科學的地理觀、環境觀和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電子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地理課程資源極大地豐富化。它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學的視野,擴大了對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活動和太地關系的認識深度;另一方面也更有利於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地理學習和創造性的地理活動。
⑥ 中國地理的自然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enc-bpFhZcKD9iwrEhVpuQ
探秘華夏地理
⑦ 高二地理中國陸地自然資源
重要的煤田有:山西:大同、陽泉、西山;河北:開灤、峰峰;山東兗州、陝西:神府;河南:平頂山;江蘇:徐州;安徽:淮南、淮北;內蒙古:東勝、准格爾、霍林河;遼寧、阜新;黑龍江:雞西、鶴崗;貴州:六盤水等。
著名的油田有:東北黑龍江的大慶,遼寧的遼河。天津附近的華北油田、山東的勝利以及中原油田(簡稱中華勝利了)、甘肅的玉門、新疆的克拉瑪依等。
主要的天然氣田有:陝北靖邊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的長慶氣田(以長慶氣田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輸氣管道);塔里木的輪台(西氣東輸);柴達木的澀北氣田(澀寧蘭輸氣管道);四川的瀘州、自貢威遠、江油、達川和重慶的涪陵、萬州等地(四川盆地環形輸氣管道);南海的崖城13-1氣田(向香港輸氣管道);東海的平湖氣田(向上海輸氣管道)和春曉氣田(供氣寧波、紹興05年建成)
著名的鐵礦有:河北遷安、內蒙古白雲鄂博、遼寧鞍山、本溪、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安徽馬鞍山、海南石碌等
銅礦:江西德興、雲南東川、湖北大冶(銅、鐵);鎢:江西大余;錫:雲南個舊;銻礦:湖南錫礦山;汞礦:貴州銅仁;鎳礦:甘肅金昌;稀土礦:內蒙古白雲鄂博;金礦:山東招遠;鋁土礦:貴州修文、山東淄博、廣西:平果;鉛鋅礦湖南水口山、青海錫鐵山等
對應地圖冊上的那幅中國資源圖來看,和同學之間互相問,強化記憶,多問幾次自己就記住了哈!尤其是最後一段的有色金屬礦。加油!
⑧ 自然資源都有哪些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以淡水資源為例,一些地方十分豐富(如江南水鄉),可以發展淡水養殖(但在一些時段會發生水災),在某些地方就比較缺少(如西北乾旱地帶)。在新疆庫爾勒市,一年的降雨低於200毫米,蒸發量卻達2500~3000毫米;而在江漢平原的四湖流域地帶,地下水位很高,水災是當地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以前,每到汛期,人們為了不受水災危害,往往要耗去很多人力、財力和物力。
(2)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說明現實的自然資源是很有限的,但是開發利用及其轉化是無限的,這與科技水平關系很大。比如能源,如果只用石油或者煤炭作為能源,其儲藏量比較有限,消耗一噸就減少一噸,再生的時間很長。如果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等作能源,不僅來源廣闊,也比較經濟。如太陽能,人們可以用作熱源、發電或作動力等多種用途,也可以借用科技支撐將有限的資源開發出無窮的效益。
(3)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表現在自然資源可以有多種用途。如玉米的秸稈,既可以作為養殖業的飼料喂養牲口,用做肥田的肥料,還可以用作沼氣的生產原料,也可以用作工業原料。
(4)自然資源的系統性
這里主要指的是各種自然資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整體系統,改變其中一種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某種成分,都會形成連鎖反應,從而影響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變化。如地表植被破壞→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損毀→地面蒸發增強→土壤水分減少→地表乾旱→地面空氣乾燥→氣候資源改變。
⑨ 地理知識點:非洲的資源主要有哪些
非洲的資源主要有哪些:
非洲的自然資源包括:農業資源、能源資源、礦產資源等。
農業資源:目前非洲國家尚有大量可耕地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如果加以開發將會產生巨大效益。
能源資源:非洲多個國家擁有煤、石油、天然氣和鈾礦資源,是世界能源市場的供應者。
礦產資源:非洲蘊含著大量的礦產,如鉑、錳、釕、黃金等稀有金屬,銅、鋅、鐵、鑽石、磷酸鹽等礦產資源。而且尚處於開發中。
旅遊資源:非洲國家豐富的人文、地理資源將成為未來的重要旅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