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珠海市水資源總量每年是多少
擴展閱讀
涿州石油物探有什麼專業 2025-05-24 14:41:32

珠海市水資源總量每年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4-27 10:25:28

① 哪個城市氣候宜人適合居住

TOP1青島
被譽為「琴島」和「島城」,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四季分明。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山東省近300處優秀歷史建築中,青島佔131處。
TOP2海口
地處熱帶濱海,熱帶資源呈現多樣性,富於海濱自然特色風光景觀。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氣溫24.2℃。陽光、沙灘、海岸,九哥光想想就心馳神往了!
TOP3蘇州
古稱姑蘇,中國華東地區特大城市之一,素有"人間天堂"、"東方威尼斯"、"東方水城"的美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水鄉的確就是養人。
TOP4大連
位於北半球的暖溫帶地區,具有海洋性特點的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
TOP5廈門
屬溫帶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廈門全年盛產海鮮,種類繁多,有龍蝦、鮑魚、螃蟹、螺、貝類等。以廈門菜為代表之一的閩菜位列中國八大菜系,兼帶台灣、潮汕風味。可謂是養人的"吃貨天堂"。
TOP6昆明
著名的"春城",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昆明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由於地處低緯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別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調節著溫濕度,使這里空氣清新、天高雲淡、陽光明媚、鮮花常開。
TOP7揚州
古稱廣陵,是一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也是第7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中國城市。全市共有6處天然養吧,空氣質量上佳。
TOP8成都
出了名的"慢生活城市"。有著大城市的一切元素,同時也擁有小村落的恬靜。
TOP9珠海
珠海生態環境優美,山水相間,陸島相望,氣候宜人,是全國唯一以整體城市景觀入選"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的城市。人居環境一流。
TOP1青島
白帆沙鷗點綴著碧海青天,丈把高的風浪濺起,拍打著礁岩;海底世界裡千奇百艷,無拘無束的游魚穿梭在斑駁的珊瑚之間;這里依舊述說著徐福東渡求仙的故事,流傳帝王賞識道士推崇的嶗山;這里典雅標致的歐式建築,散發出優雅的韻味,悅耳的小提琴聲依舊感染著這美麗的港灣;浪漫的海濱上飄溢著海味,醇香的啤酒,使你流連忘返;徒腳走在濱海木棧道上,看著夕陽愜意的圓暈,感受著水天相交的纏綿……
東方瑞士歐韻之都
青島的歐式古建築非常多,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這里集中俄、法、英、德、美、日、丹麥、瑞士等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因此青島早在19世紀就享有「東方瑞士」的美名。這些風格各異的歐式古建築群尤以「八大關」最為著名。歐洲各國皇室在此引種奇花異草,傾心打造他們頤養的皇家園林。依山傍海,綠樹紅瓦與海天一色相交映是歐式建築的一大特色,具有相互映襯的審美優勢。如外國設計師穆留金、白納德,中國設計師王屏雁的作品,這都是旅遊的一大亮麗特色,是歐式建築風格最好的佐證。
八大關景是集歐韻建築精華之地,這里綠樹雪松緊緊夾在街道兩邊,形成僻靜之所,是情侶們約會的角落,這又被成為「愛情角」。小魚山公園山坡南面的歐式建築設計,圍繞著海的主題,突出魚的圖案造型,在建築風格上頗具特色。青島德國總督府、聖彌愛爾大教堂、俄式花石樓,丹麥公主樓,在信號山蘑菇樓上,可以把這些歐式建築風姿一覽無余。青島歐式建築的最大特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具觀賞性,一座座歐式建築彷彿是一個個凝固的音符,匯聚成一曲曲優美動聽的旋律。
常常想,找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青島的魅力恰好源自它海的浪漫氣息。大海、雕塑、青山、歐式建築……種種元素構築了一個浪漫的城市。「碧海藍天,紅瓦綠樹」,這是康有為極力推崇過的。三面環海,一面靠山是青島的地理特色。依山傍水的青島,依的是嶗山,傍的是大海。不論是從海上望青島,還是從青島去海上,都走不出一個蔚藍色的世界。
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
TOP2海口
海口市地處熱帶海濱,其熱帶資源呈現多樣性,氣候宜人、風光獨特。海口市曾先後榮獲中國十佳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以及「中國人居環境獎」。
海口被譽為是環境最好的城市,其全年有311天空氣質量為優,良好的空氣質量對身體健康十分重要。不僅如此,在全國的海濱城市中,房價最低的也當屬海口,由此可見在這里買房置業並非遙不可及。
TOP3蘇州
蘇州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
蘇州不是個夜生活十分豐富的城市,粉牆黛瓦,小巷幽深,處處流露出安然與閑適,生活成本不太高,是個比較適合生活。
蘇州拙政園庭院深深深幾許
TOP4大連
網民們認為令人最快樂的城市之一,大連地區淡水資源總量為每年37.8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34.2為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8.84億立方米,兩者重復水資源量5.8億立方米。大連市位於北半球的暖溫帶地區,具有海洋性特點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
大連市位於北半球的暖溫帶地區,具有海洋性特點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氣候條件。
TOP5廈門
廈門一年四季花木繁盛。由於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白鷺,形成了廈門獨特的自然景觀,又因為廈門的地形就像一隻白鷺,因此被人稱為「鷺島」。
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可以說這里是全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海水環繞、沙灘廣闊、陽光和煦,由於生態環境良好,廈門的空氣清新,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白鷺,形成了廈門獨特的自然景觀,又因為廈門的地形就像一隻白鷺,它因此被人稱為「鷺島」;除了自然風光優美,廈門的城市環境也非常整潔,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城市。
「未來,廈門在出讓土地時,可能將要求開發商必須建設中水回用設施,使小區生活污水達到零排放;建築的屋頂和外立面也將逐步安裝太陽能電板,可再生能源將逐步取代傳統的化石能源。」這些都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國際能源專家白瑞華為廈門作的低碳城市總體規劃。
TOP6昆明
「七彩雲之南,悠悠春城夢。」昆明,無疑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城市。雲南的氣候、水土,讓昆明四季如春,即便是冬天,這里的鮮花也依然嬌艷欲滴。昆明的物價相對較低,而低廉的物價也確保了昆明人,能在收入水平偏低的情況下,保持較高的生活水準。此外,省會城市的優勢不僅讓昆明交通便利,而且還擁有完善的醫療和基礎設施。
獨特的氣候優勢、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使昆明成為了國內旅遊度假的樂土。
TOP7揚州
揚州是一座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古城,地處富庶的長江下游地區,京杭運河穿城而過,自古就是人傑地靈之地。揚州人極其講究吃喝之道,名列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正是揚州千百年來飲食文化的精髓。2006年,揚州成為第7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中國城市,全市共有6處天然氧吧,空氣質量十分宜人。
歷史上,揚州以「州界多水,水揚波」而聞名;而如今的揚州人也喜歡臨水而居。在揚州,不管是洋房別墅,還是青磚舊屋,只要一開窗戶,就是撲面而來的清新水氣;一出大門,便是溫柔婉約的江南水鄉。「早上無碳健身,晚上悠閑逛街,出門不堵車,街上風景好,逛到哪裡都能買到好吃的」,是揚州一天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而如今這一點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尤其是上海人、浙江(微博)人在揚州買房置業,作為自己的度假之地、養老之所。
TOP8成都
成都宜居,早已是很多中國人的共識,幾乎每一個成都人都能底氣十足地說出同樣一句話:「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城市。」這座城市,四季分明、氣候濕潤。熱,不會令人肝燥冒火;潮,也不會把人悶得發霉。
在這里,想洋則洋,想土則土。想過都市生活,有酒吧、咖啡館、KTV,有一切大城市的元素;想回歸淳樸的村野生活,有花鄉、菜地、山泉,有一切小村落里有的東西。成都更是適合老年人定居的城市,因為由於老年人容易生病,因此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無疑是其在選擇居住地時的重要標准。在這方面成都自然有優勢,其擁有以華西醫院為代表的近20家三甲醫院,醫療水平在國內堪稱一流。
TOP9珠海

珠海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為22.4攝氏度這座安靜、美麗的城市非常舒服,走在情侶路上,會看到珠海市的象徵――珠海漁女的石刻雕像。
目前珠海房價尚可接受,但是必定會漲,如果將來真要定居珠海,就要趁早在珠海買房,退休之後才能在這個浪漫之城生活。

② 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於水。然而,水鄉江南,卻面臨著缺水的困境,「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區,河網縱橫,尤其有錢塘江、太湖和長江水可資利用,看似水源豐富,但近些年來,經濟迅猛發展,用水量已遠超出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資源保護不當,大量水體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這一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江境內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的寧波市,最缺水時一些運水車在日夜不停地奔跑著,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象山縣著名的針織企業巨鷹集團,為了解決缺水困境,僱用了6輛載重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不停地向廠里送水。

位於浙江省東部的舟山市是嚴重缺水的城市,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當地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成本大規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國際商貿城市義烏,市區有時每周正常供水僅9小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據稱,在義烏有兩樣商品最好賣,即水桶和水泵。

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缺水,這一讓水鄉人感到無比陌生和尷尬的事實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蘇錫常平原等歷史上的天府澤國,目前基本上都處於程度不同的缺水狀態,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水資源危機給江南水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增長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許是生在水鄉,感覺不到水的珍貴,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對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為前提的,經濟發展的代價異常沉重。據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統計部門所做的《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測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業廢水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8億噸。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在GDP年均增長9%的情況下,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2倍,屆時,生態環境將面臨異常沉重的壓力。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自然界的報復,江南水鄉遇上了和塞北邊陲同樣的境遇,不僅工業用水,連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不同的是,這里不是沒有水,而是有水卻不能喝。面對嚴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稱,缺水已經擊中了江南水鄉可持續發展的軟肋。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廣東篇

被譽為「空氣中也能擰出水」的廣東,近年來卻面臨著缺水的困擾,到2010年廣東省缺水量將達到82.6億立方米。

廣東地處我國亞熱帶地區,雨量充沛,而且還有我國東南地區最大的水系珠江穿境而過,其水資源總量為4190億立方米,高居全國之首。但全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100立方米,低於全國人均擁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逼近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人均水資源的緊張警戒線。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均擁有量不足2000立方米。粵西湛江地區僅為1500立方米。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幾年連年乾旱,廣東乾旱缺水問題已十分突出。

據統計,全省約有1600萬人飽受水質性缺水之苦。粵東、粵西及沿海地區,以及粵北石灰岩山區已威脅到供水安全,東江流域及周邊地區也潛伏著用水矛盾。廣東省地質勘察局預測,到2010年廣東省缺水量將達到82.6億立方米。

廣東水環境調查

珠江三角洲水網密布,年平均擁有3300億立方米水資源。但是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廣東經濟的迅猛發展,江河水污染日益嚴重,城市河道幾乎「有河皆污」,水生態環境惡化,不少河道已到難以治理的地步。根據民革廣東省委員會對珠江三角洲區域5147家重點工業污染源的調查統計,工業廢水摺合每天的排放量為235.5萬噸;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為每天660.5萬噸,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約240萬噸。這些尚未包括該區域內1000餘萬外來工帶來的負荷。從2003年以來,廣東省的降雨量減少了30%,全省4大河流的水量創歷史新低,嚴重的乾旱又引發了咸潮上溯等諸多問題,破壞了淡水水質。這一切造成全省1600萬人水質性缺水。

中國水質性缺水之損失篇

地表水不夠用或地表水受到污染不能用,人們就轉向地下水。但是,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卻引發地面沉降等環境惡果。

水質性缺水誰來埋單

·環境埋單:長三角的地面沉降之憂

為了應對水質型缺水的困境,在長三角(長江以南)10萬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因為長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區域性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由蘇、滬、浙三省市地質礦產調查部門歷時5年完成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指出,長三角地區1/3范圍內累計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積近1萬平方千米,其中上海市區、江蘇蘇錫常地區、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經形成三個區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計沉降量分別達到2.63、1.08、0.82米,形成了三個大「漏斗」,並且地面沉降在長三角地區有連成一片的趨勢。蘇錫常地區因不均勻沉降,目前已發生22處地裂縫地質災害。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中國發生地面沉降現象最具典型意義的地區之一。如果不考慮極值,依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將會上升40~70厘米,長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變滄海。

·經濟埋單:缺水遏制珠三角發展

2004年襲擊珠江三角洲番禺、東莞、增城、珠海、中山等地的咸潮災害,使得大量的海洋鹹水逼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導致當地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鹹度升高,淡水缺乏。

咸潮性缺水襲擊工業企業

中山市聯成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以生產塑化原料、樹膠製品為主的台資大型企業,年產量10萬噸,占據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該類產品的1/5。

當咸潮襲來的時候,聯成公司盡管頗有準備地啟動了此前花費50萬元人民幣打造的蓄水量3000噸的化工消防兩用儲水槽,造價150萬元的鹹水淡化設備也緊急開動,但產量還是下降了兩成。該公司技術人員表示,以年產10萬噸,360個工作日,每噸產品9000元計,僅減產20%一項就意味著每日公司要白白損失至少54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啟動鹹水淡化設備每日所增加的生產成本

中山市另一飽受咸潮之苦的印染企業老闆郭先生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因為受咸潮性缺水的影響,他的企業目前已前後停工好幾次,損失無法計算。

咸潮襲農:1/3早稻無法下插

咸潮也給「魚米之鄉」的珠三角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在番禺石樓鎮的一些稻田邊,盡管水溝里蓄有一些水,然而田地卻龜裂著。因為咸潮,溝里的水鹹度已達5%o,而如果農作物「飲用」鹹度超過4%o的水,半個月後就會停止生長,甚至枯萎。

水質性缺水對當地農業的影響是明顯的。統計數據顯示:廣州番禺區2005年全區早稻面積計劃完成6.5萬畝,同比減少2.1萬畝,近1/3的稻田無法下插;甘蔗面積5.2萬畝,同比減少0.1萬畝;蔬菜面積11萬畝,同比減少1.8萬畝。

廣東省水利專家表示,華南一帶沿海地區隨著經濟急速發展,工業生產規模擴張,常住人口增長,相應的環保體系沒有及時跟上,導致江河水流量減少,這是當地咸潮入侵日益嚴重的根本原因。其次,近年來珠三角一帶濫采河砂行為愈演愈烈,嚴重破壞河床,導致河流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上溯頻率大大提高,范圍擴大

③ 珠江情況

珠江

自然地理

珠江是我國南方的大河,流經滇、黔、桂、粵、湘、贛等省(區)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東北部,流域面積453690平方公里,其中我國境內面積442100平方公里。

珠江流域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部為雲貴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間,東南部為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流域土地資源共66300萬畝,其中耕地7200萬畝,林地18900萬畝,耕地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擁有土地僅有9.31畝,約為全國人均擁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氣象水文

珠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流域的中部,氣候溫和多雨,多年平均溫度在14~22℃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降雨量分布明顯呈由東向西逐步減少,降雨年內分配不均,地區分布差異和年際變化大。

珠江年均河川逕流總量為3360億立米,其中西江2380億立米,北江394億立米,東江238億立米,三角洲348億立米。逕流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汛期4~9月約占年逕流總量的80%,6、7、8三個月則占年逕流量的50%以上。珠江水資源豐富,全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為4700立米,相當於全國人均的1.7倍,但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勻,致使流域洪、澇、旱、咸等自然災害頻繁。

珠江流域洪水特徵是峰高、量大、歷時長。造成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氣系統主要是峰面或靜止峰、西南槽,其次是熱帶低壓和台風,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現在6、7、8月。

珠江流域枯水期一般為10月至下年3月,枯水逕流多年平均值為803億立米,僅佔全流域年逕流量的24%左右。西江梧州站枯水期出現的最小流量為720立米每秒,北江角石為130立米每秒,東江博羅站為31.4立米每秒。

珠江屬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9千克每立米,年平均含沙量8872萬噸。據統計分析,每年約有20%的泥沙淤積於珠江三角洲網河區,其餘80%的泥沙分由八大口門輸出到南海。

珠江口門的潮汐屬不規則的半日周潮。珠江口為弱潮河口,潮差較小,平均潮差為0.86~1.6米,最大潮差為2.29~3.36米。八大口門漲潮總量多年平均為3762億立米,落潮多年平均值為7022億立米,凈減量為3260億立米。

珠江流域是一個復合的流域,由西江、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諸河等四個水系所組成。西、北兩江在廣東省三水市思賢窖、東江在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匯入珠江三角洲,經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及崖門等八大口門匯入南海。

主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曲靖市境內的馬雄山,在廣東省珠海市的磨刀門企人石入注南海,全長2214KM。西江由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及西江等河段所組成,主要支流有北盤江、柳江、鬱江、桂江及賀江等。思賢窖以上河長2075KM,流域面積35312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積的77.8%。

北江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大茅塬,思賢窖以上河長468KM,流域面積4671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積的10.3%。主要支流有武水、滃江、連江、綏江等。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椏髻,石龍以上河長520KM,流域面積2704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積的5.96%。主要支流有新豐江、西枝江等。

珠江三角洲面積26820平方公里,河網密布,水道縱橫。入注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河流有流溪河、潭江、深圳河等十多條。

社會經濟

珠江流域內有滇、黔、桂、粵、湘、贛等六省(區)及時港澳地區共63個地(州)、市。據1993年資料統計,珠江流域總人口8766萬人(未計入香港、澳門),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91人。人口結構中農村人口約佔69%,城市人口佔31%。人口分布極不均勻,其中珠江三角洲約佔22.6%。

流域內民族眾多,共有50多個民族。主要民族有漢、壯、苗、布依、毛難等,其中以漢人為最多,其次是壯族。

珠江流域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據1993年統計,流域工農業總產值5365.5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為4556.67億元,農業總產值為808.89億元。珠江流域所屬地區貧富差距大,而欠發達地區所佔面積達90%以上。

物產資源

珠江河川逕流豐沛,水力資源豐富,全流域可開發的水電裝機容量約為2512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168億度。其中西江的紅水河落差集中,流量大,開發條件優越,素稱水力資源的"富礦"。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尚少,極待加快開發。

珠江流域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已探明礦種計有58種,儲量億噸以上的有25種,主要有煤、錫、錳、鎢、鋁、磷等。另珠江口外南海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現正在進行勘探開發。

珠江是我國七大江河之一。流域內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穩定,具有良好的航運條件,現有通航河道1088條,通航總里程14156KM,約佔全國通航里程的13%,年貨運量僅次於長江而居第二位。

④ 廣東水資源總量

水源布局
一、概況
深圳市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僅為240m3,約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五分之一, 是一座嚴重缺水的城市。近十年來,通過不懈努力,初步建成了以境外東江引水為主、本地水庫蓄水為補充的水源供應網路,基本保障了我市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截止2003年底,全市已形成的水資源可供能力為15.7億m3,2003年我市實際耗用水資源量為14.25億m3,水資源可供量略有餘地。但是,同時應該看到,2003年我市的城市供水增長率為13.6%,創十年來最高,部分區域由於工程措施原因,仍然存在缺水的局面。根據我市水資源規劃,2010年我市需水量為19.43億m3,其中有15.93億m3將依靠東深供水工程和東江水源工程以東江引入。如果我市城市供水量持續2003年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08年,我市將出現新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因此,無論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解決好水資源供應問題,是關系我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二、我市水資源利用現狀
1、本地水資源概況
我市現有水庫196座,其中中型水庫(庫容1000萬m3以上9座),小一型水庫(庫容100-1000萬m3)65座,小二型水庫(庫容10-100萬m3)121座。最大的水庫為鐵崗水庫,有效庫容僅為4900萬m3。主要供水水庫為中型水庫,總庫容為3.275億m3。
我市地下水資源貧乏,全市地下水可開采總量為1.92億m3,但不具備規模開采條件,可供量約為0.6億m3/年。
全市現狀本地水資源在97%保證率下可供量約為1.96億m3。
2、境外調水工程
省水利廳批准我市可以從東江取水總量為15.93億m3/年,現狀已經形成了12.23億m3/年的供水能力。其中,由粵港供水公司經營管理的東深供水工程可向我市供水量8.73億m3/年,我市東江水源工程已建成的一期工程可供水量為3.5億m3/年。目前正在籌建的二期工程供水規模為3.7億m3/年。
2003年東江供水工程和東江水源工程共向我區供水總量為8.35 億m3。
3、原水輸配水系統
根據水源規劃,圍繞東深和東部二大水源工程建設供水支線,完成輸配水體系,實行境外水源的分配,是保障供水的重要環節。目前已建成的有鐵崗至石岩支線、石岩至松崗支線、坪地支線、橫崗調蓄工程等。正在建議的有梅林支線、筆架山支線、龍茜供水工程、大鵬半島支線、大工業城支線、獺湖支線、鹽田支線和北線引水工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4、城市自來水供水概況
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26家供水企業,水廠58座,自來水生產能力為442.2萬m3/日。2003年全市自來水供水總量為12.28億m3 ,平均每日供水量336萬m3,比2002年增長13.6%,其中特區內供水總量為5.23億m3,增幅5.9%,寶安區供水總量為3.96億m3,增幅15.5%,龍崗區供水總量3.09億m3,增幅26.6%

⑤ 每年要消耗水資源多少噸

據統計地球表面的水儲量大約有140億億立方米,但淡水資源只有3.5億億立方米,在這有限的淡水資源中,僅有0.34%是人類可以利用的,由於分布不平衡,生活浪費,全世界60%的地區供水不足,嚴重缺乏用水,情況嚴
峻。從總的水儲量和循環量來看,地球上的水資源是豐富的,如能妥善保護與利用,可以供應200億人的使用。但由於消耗量不斷的增長和可利用水域的污染等原因,造成可利用水資源的短缺和危機
,到2000年,全世界的用水量將由1985年的3900億立方米增長到6000億立方米。屆時人們將面臨全球性的嚴重水荒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界水資源總量為20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7342立方米/人。1995年,全世界水資源利用量38000億立方米,消耗量21000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量25000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量7500億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3500億立方米;各種損失量2000億立方米。

⑥ 全國最養人的九大城市 國內最養人的九大城市有哪些

TOP1青島
青島 被譽為「琴島」和「島城」,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四季分明。
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山東省近300處優秀歷史建築中,青島佔131處。

中國最養人的9個城市TOP2海口
海口 地處熱帶濱海,熱帶資源呈現多樣性,富於海濱自然特色風光景觀。
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氣溫24.2℃。陽光、沙灘、海岸,光想想就心馳神往了!

中國最養人的9個城市TOP3蘇州
蘇州古稱姑蘇,中國華東地區特大城市之一,素有"人間天堂"、"東方威尼斯"、"東方水城"的美譽。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水鄉的確就是養人。

中國最養人的9個城市TOP4大連
大連 網民們認為令人最快樂的城市之一,大連地區淡水資源總量為每年37.8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34.2為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8.84億立方米,兩者重復水資源量5.8億立方米。
大連市位於北半球的暖溫帶地區,具有海洋性特點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

中國最養人的9個城市TOP5廈門
廈門屬溫帶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
廈門全年盛產海鮮,種類繁多,有龍蝦、鮑魚、螃蟹、螺、貝類等。以廈門菜為代表之一的閩菜位列中國八大菜系,兼帶台灣、潮汕風味。可謂是養人的"吃貨天堂"。

中國最養人的9個城市TOP6昆明
昆明 著名的"春城",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昆明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
由於地處低緯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 氣候,特別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調節著溫濕度,使這里空氣清新、天高雲淡、陽光明媚、鮮花常開。

中國最養人的9個城市TOP7揚州
揚州是一座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古城,地處富庶的長江下游地區,京杭運河穿城而過,自古就是人傑地靈之地。揚州人極其講究吃喝之道,名列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正是揚州千百年來飲食文化的精髓。
2006年,揚州成為第7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中國城市,全市共有6處天然氧吧,空氣質量十分宜人。

中國最養人的9個城市TOP8成都
成都 出了名的"慢生活城市"。
有著大城市的一切元素,同時也擁有小村落的恬靜。

中國最養人的9個城市TOP9珠海
珠海珠海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為22.4攝氏度這座安靜、美麗的城市非常舒服,走在情侶路上,會看到珠海市的象徵――珠海漁女的石刻雕像。
珠海生態環境優美,山水相間,陸島相望,氣候宜人,是全國唯一以整體城市景觀入選"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的城市。人居環境一流。
人民日報社旗下的《民生周刊》公布了"中國最養人的9個城市",海口、成都、大連等城市悉數上榜。 「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美食遍地」是中國最養人的城市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養人」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指某樣事物對人有較大的好處,落實到城市上來看,應該是適宜居住,能夠讓人獲得舒適休閑的生活狀態,對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促進作用

⑦ 關於珠江的資料

珠江概述珠江(the Pearl River)是中國南方(主要在廣東省)最大河系,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松花江、遼河並稱中國七大江河。
舊稱粵江,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公里。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
夜珠江——於廣州人民橋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縣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自治區)、廣東四省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廣東三水與北江匯合,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
珠江中國南方大河。舊稱粵江。原指廣州到虎門一段入海水道,現為西江、北江、東江三江的總稱。流域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六省區,面積45.2萬多平方公里(包括流經越南的1萬多平方公里)。水系支流眾多,水道縱橫交錯。西江是水系主流,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馬雄山。幹流上、中游各段分別稱南盤江、紅水河、黔江和潯江,在梧州以下稱西江。幹流全長2,129公里,流域面積35.5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盤江、柳江、鬱江和桂江。總落差2,130公尺。北盤江上的黃果樹大瀑布水頭高達70公尺。北江的正源是湞水,源於江西省信豐縣。在韶關附近與武水相會稱北江。韶關以上水流湍急,韶關以下河道順直,沿途有滃江、連江匯入,在穿越育仔峽、飛來峽後進入平原,河寬水淺,至思賢窖流入珠江三角洲。幹流長582公里。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大竹嶺。上源稱尋烏水,西南流入廣東省。上遊河窄水淺,兩岸為山地,幹流長523公里。
東、西、北三江各在入海處沖積成一個小型三角洲,連綴而成珠江三角洲,面積1.13萬平方公里。目前各小三角洲的前緣仍以每年約100公尺左右的速度向海中發展。三角洲上河網密布,大小河道百餘條,互相溝通,交織成網,最後分別經由虎門、蕉門、洪奇瀝、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八個口門流入南海。珠江水資源豐富,僅次於長江,航運也很發達。廣州黃埔港以下可通萬噸海輪,千噸輪船溯西江可到梧州,小輪船可上達柳州、南寧。可通行輪船、駁船的航道近5,000公里,航運價值僅次於長江而居全國第二位。桂江上源灕江,通過靈渠可通長江流域的湘江。珠江三角洲是中國糧食、蔗糖、桑蠶和淡水魚重要產地之一。
珠江橫貫中國南部的滇、黔、桂、粵、湘、贛六省(自治區)和越南的北部,全長2214km,流域總面積453690km2,其中442100km2在中國境內,11590km2在越南境內。
珠江流域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部為雲貴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間,東南部為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流域土地資源共66300萬畝,其中耕地7200萬畝,林地18900萬畝,耕地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擁有土地僅有9.31畝,約為全國人均擁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珠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流域的中部,氣候溫和多雨,多年平均溫度在14~22℃,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降雨量分布明顯呈由東向西逐步減少,降雨年內分配不均,地區分布差異和年際變化大。
珠江多年平均河川逕流總量為3360億立米,其中西江2380億立米,北江394億立米,東江238億立米,三角洲348億立米。逕流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汛期4~9月約占年逕流總量的80%,6、7、8三個月則占年逕流量的50%以上。珠江水資源豐富,全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為4700立米,相當於全國人均的1.7倍,但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勻,致使流域洪、澇、旱、咸等自然災害頻繁。
珠江流域洪水特徵是峰高、量大、歷時長。造成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氣系統主要是峰面或靜止峰、西南槽,其次是熱帶低壓和台風,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現在6、7、8月。
珠江流域枯水期一般為10月至下年3月,枯水逕流多年平均值為803億立米,僅佔全流域年徑流量的24%左右。西江梧州站枯水期出現的最小流量為720立米每秒,北江角石為130立米每秒,東江博羅站為31.4立米每秒。
珠江屬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9千克每立米,年平均含沙量8872萬噸。據統計分析,每年約有20%的泥沙淤積於珠江三角洲網河區,其餘80%的泥沙分由八大口門輸出到南海。
珠江口門的潮汐屬不規則的半日周潮。珠江口為弱潮河口,潮差較小,平均潮差為0.86~1.6米,最大潮差為2.29~3.36米。八大口門漲潮總量多年平均為3762億立米,落潮多年平均值為7022億立米,凈減量為3260億立米。 [編輯本段]水系組成珠江水系支流眾多,流域面積1萬km2的支流有6條,即北盤江、柳江、鬱江、桂江、賀江和連江。
2.1 西江水系
西江是珠江的幹流,以南盤江為河源,發源於雲南省曲靖市烏蒙山余脈的馬雄山東麓,自西向東蜿蜒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在廣東省珠海市磨刀門企人石人南海,全長2214km,平均坡降0.58‰,集水面積353120km2,其中341530km2在中國境內。西江平均年徑流量為2300億m3。西江幹流由源頭至北盤江匯口稱南盤江;南盤江與北盤江匯口至柳江匯口稱紅水河;柳江匯口至鬱江匯口稱黔江:鬱江匯口至桂江匯口稱潯江;桂江匯口至三角洲河網區稱西江。南盤江與紅水河段為上游,黔江段和潯江段為中游,西江段及其以下為下游。西江幹流的一級支流中,集水面積1萬km2以上的有北盤江、柳江、鬱江、桂江、賀江。
南盤江從源頭至貴州望漠縣蔗香雙江口,長914km,流域面積56880km2,河道平均坡降1.74‰。集水面積1000km0以上的一級支流有8條,即海口河、巴江(巴盤江)、華溪河(曲江、九甸江)、瀘江、甸溪河、清水江、黃泥河、馬別河(又名清水河,上游為褚場河),其中黃泥河是匯人南盤江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雲南富源縣梁口子,河長278km,集水面積8264km2,天然落差1328m;其次是清水江,發源於雲南丘北縣老陰山,河長181km,集水面積5376km2。
紅水河始於雙江口,止於廣西象州縣石龍三江口,長659km,區間集水面積54870km2,河段平均坡降0.366‰。集水面積1000km2以上的一級支流有11條,即北盤江、漣江(檬江)、牛河(白龍河)、布柳河、清水河(南丹河)、賜福河、良岐河、賓士河、刁江、清水河、北之江。最大支流北盤江,發源於雲南曲靖市馬雄山西北麓,集水面積26590km2,河長444km,平均坡降2.8‰;其次是漣江,發源於貴陽市掌克村,集水面積8607km2,河長241km;再次為牛河,發源於貴州獨山縣戛加山,集水面積5843km2,河長235km。
珠江黔江始於三江口,終於鬱江在桂平縣匯合處,全長122km,區間集水面積2210km2,河道平均坡降0.0625‰。集水面積1000km2以上的一級支流有1條,即柳江。柳江發源於貴州獨山縣南部九十九灘,全長755km,集水面積58270km2。
潯江始於鬱江口,終於桂江在梧州市的匯口處,長172km,區間集水面積20570km2,河道平均坡降0.0968‰。集水面積1000km2以上的一級支流有4條,即鬱江、白沙河(白沙江)、蒙江、北流河。鬱江發源於雲南省廣南縣九龍山,集水面積89870km2(其中中國境內為78280km2),河長1145km,河道平均坡降0.33‰,是西江最大的一級支流。白沙河(白沙江)發源於桂平縣沙坡鄉天頂嶺,河長102km,集水面積1155km2。蒙江發源於金秀縣三山村,河長189km,集水面積3895km2。北流河發源於北流縣三山頂,全長259km,集水面積9359km2。
西江幹流西江段,始於桂江口,終於廣東三水縣思賢滘,河段長208km,區間集水面積43860km2,河道平均坡降為0.086‰。集水面積1000km2以上的支流有桂江、賀江、羅定江和新興江。桂江發源於廣西興安縣貓兒山北老山界南側,全長438km,集水面積18790km2,河道平均坡降0.43‰。賀江發源於廣西富川縣的蠻子嶺,全長338km,集水面積11590km2,平均坡降0.58‰。羅定江發源於廣東信宜縣雞籠山,河長201km,集水面積4493km2。新興江發源於廣東恩平縣大露山,河長145km,流域面積2355km2。
珠江幹流西江上游南盤江流域內分布著許多高原湖泊,主要有撫仙湖、星雲湖、陽宗海、杞麓湖、異龍湖、大屯海、長橋海。這些湖泊總面積為388km2,控制集水面積2742km2,多年平均來水量6.17億m3,總容積197億m3。
2.2 北江水系
北江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其主源稱湞水,源於江西省信豐縣西溪灣,幹流全長468公里,流域面積46710km2,占珠江流域面積的10.3%。其流域面積的92%在廣東省境內,其餘在江西、湖南省境內。北江其主源稱湞水,源於江西省信豐縣西溪灣,幹流全長468公里,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碣大螃山西溪灣,流經廣東的南雄、始興、曲江、韶關、英德、清遠等縣市,在三水縣思賢滘與西江相匯,部分水流向西匯人西江,另一部分水流向東人珠江三角洲。
北江總落差約310米,平均坡降0.26‰。從源頭至韶關市沙洲尾為上游,從沙洲尾至清遠飛來峽為中游,飛來峽至三水縣思賢洛北為下游。北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有:武江、浦江、連江、綏江等。
武江發源於湖南武縣三峰嶺,全長為260km,集水面積為7097km2,平均坡降0.91‰。浦江發源於廣東浴源縣肚東,河長173km,集水面積4847km2,河道平均坡降1.24%,自源頭向西南流經浴源縣城,至英德縣獅子口與小北江匯合。連江是北江最大支流,發源於廣東連縣星子圩磨面石,全長275km,集水面積10061km2,河道平均坡降0.77%。。綏江發源於廣東集縣擒鴉嶺,全長226km,集水面積7184km2,河道平均坡降0.25‰。
2.3 東江水系
東江是珠江流域第三大水系,發源於江西尋烏縣椏髻缽,全長520km,集水面積27040km2,總落差約440米,河道平均坡降0.39‰。源頭稱尋烏江與定南水匯合後稱為東江,源頭至龍川縣合河壩為東江上游,從合河壩至博羅縣觀音閣,是東江中游;觀音閣以下為東江下游。東江幹流流經廣東龍川、河源、紫金、惠陽、博羅、東莞等縣市,在東莞石龍鎮流入珠江三角洲。
東江水系主要的支流有:貝嶺水(亦稱安遠水)、新豐江、西枝江等。
貝嶺水發源於江西省安遠縣大岌崬,流經江西省安遠、定南、廣東省龍川等縣,至龍川合河壩流入東江幹流,全長140km,集水面積2364km2。新豐江發源於廣東新豐縣玉田點兵(七星嶺),於河源市源城區流人東江幹流,全長163km,集水面積5813km2,平均坡降1.29‰。西枝江發源於惠東縣竹坳,於惠州市惠城區匯人東江幹流,全長190km,集水面積4103km2,平均坡降0.6‰。
2.4 珠江三角洲水系
珠江三角洲水系包括西江、北江思賢 以下和東江石龍以下河網水系和入注珠江三角洲河流,集水面積26820km2,佔全流域面積的5.91%。河網區水道總長1600km。
珠江三角洲河網水系把西江、北江、東江的下游納於一體,但其主流泄出後又各成體系。西江從三水縣思賢西口至珠海市企人石河段,分別稱西江幹流水道、西海水道、磨刀石水道,最後經磨刀門人海。北江自思賢北口起,各河段分別稱北江幹流水道、順德水道、沙灣水道,最後經獅子洋出虎門入伶仃洋。東江在珠江三角洲內的河口段是石龍以下的東江北幹流,在增城市的禺東聯圍人獅子洋。
從西向東流的珠江三角洲的河流有潭江(錦水)、 高明河、沙坪水(西勞河)等;從北向南流的三角洲河流有流溪河、增江、沙河、西福河、雅瑤水、南崗河等;從東向西流的三角洲河流有寒溪水等。此外,還有直接流人伶仃洋的茅洲河和深圳河。
潭江發源於廣東思平縣烏豐頂,至新會區銀洲湖出崖門人海,河長248km,集水面積5068km2,平均坡降0.45‰。高明河發源於廣東高明縣托盤頂,最後在高明縣海口碑流入西江幹流水道,全長86km,集水面積1010km2,平均坡降0.45‰。流溪河發源於廣東從縣桂峰頂,在白鵝潭進入珠扛,河長174km,集水面積3917km2,河道平均坡降0.8‰。沙河發源於博羅縣螃峰頂,在東莞石龍流入東江北幹流,河長89km,集水面積1235km2,河道平均坡降0.64%。增河發源於龍門縣七星嶺,在新加埔流人東江北幹流,全長203km,集水面積3114km2,河道平均坡降0.74‰。
2.5 出海口門
珠江水系各河徑流匯集於三角洲後.通過8條水遭注入南海,各水道之出口稱之為「門」。珠江出口門共有8個,稱之為八大口門。東邊注入伶仃洋(又稱珠江口)的口門有4個,從東向西為虎門、蕉門、洪奇門(瀝)和橫門;西邊注入的有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
虎門位於東莞市沙角,通過虎門注入伶仃洋的徑流包括東江的全部徑流,西、北江的部分徑流以及珠江三角洲本身的部分徑流。虎門是個強潮汐作用的口門,潮汐吞吐量居八大口門之首,最大漲潮差2.59m,最大落潮差3.12m。虎門的年徑流量為603億m2,占珠江人海總徑流量的18.5%,年輸沙量658萬t,占珠江人晦總輸沙量的9.3%。
蕉門位於番禺縣廣興圍、虎門江以西約8km處,是蕉門水道的出口。蕉門的年徑流量為565億m3,占珠江人晦總徑流量的17.3%,年輸沙量1289萬t,占珠江出誨輸沙量的18.1%。最大漲潮差2.72m,最大落潮差2.81m。
洪奇門(瀝)位於番禺縣瀝口,是洪奇水道的出海口門。洪奇門(瀝)的年徑流量為209億m3,占珠江人海總徑流量的6.4%,年輸沙量517萬t,占珠江總人海總輸沙量的7.3%,最大漲潮差2.79m,最大落潮差2.57m。
橫門位於中山市橫門山,距洪奇門4km,是橫門水道的出海口。橫門口的年徑流量為365億m3,占珠江人海總徑流量的11.2%,年輸沙量925萬t,占珠江總人海輸沙量的13%。
磨刀門位於珠海市洪灣企人石,是西江徑流的主要出海口門。磨刀門的年徑流量923億m3,占珠江人海總徑流量的28.3%,年輸沙量2314萬t,占珠江入海總輸沙量的33%。磨刀門最大漲潮差1.9m,最大落潮差2.29m。
雞啼門位於斗門縣大霖,鄰接磨刀門內海區的西側,是雞啼門水道的出海口。雞啼門的年徑流量為197億m3,占珠扛人海總徑流量的6.1%,年輸沙量496萬t,占珠江出海總輸沙量的7%。最大漲潮差2.44m,最大落潮差2.71m。雞啼門是1959年泥灣門堵晦工程完成以後形成的出海口門,此前,位於雞啼門上游16km處的泥灣門才是珠江八大出誨口門之一。
虎跳門位於斗門縣蠕蛛仔,是虎跳門水道的出海口門。虎跳門的年徑流量202億m3,占珠扛人海總徑流量的6.2%,年輸沙量為509萬t,占珠扛人海總輸沙量的7.2%,最大漲潮差2.51m,最大落潮差2.66m。
崖門位於新會縣崖南,是銀洲湖的人海口門,它與虎跳門均位於黃茅海灣的頭部。崖門是珠江八大口門中最西邊的一個口門,潭江流域的徑流主要通過銀洲湖從崖門出海。崖門年徑流量196億m3,占珠江總人海徑流量的6%,年輸沙量363萬t,占珠江人海總輸沙量的5.1%,最大漲潮差2.73m,最大落潮差2.95m。它的長度及流域面積居全國第二位。 [編輯本段]流域自然特徵3.1 地貌
珠江位於東經102°14′~115°53′、北緯21°3l′~26° 49′之間。流域周緣為山地環繞,北有南嶺和苗嶺、西北有烏蒙山、西有梁王山等與長江流域分界;西南以哀牢山余脈與紅河流域分界;南以十萬大山、六萬大山、雲開大山、雲霧山脈與桂粵諸河分界;東以武夷山脈、蓮花山脈與韓江流域分界。珠江流域周邊山地以中山為主,個別峰高2000m,最高為烏蒙山,海拔2866m。
流域地勢大體上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前者造成西江及其最大支流郁扛大體呈西一東流向,後者造成東、北兩江幹流以及西江的南盤江、北盤江和一級支流柳江、桂江、賀江等皆白北向南分別流注於珠江三角洲和西扛幹流。
珠江流域主要由3個宏觀地貌單元構成,即雲貴高原、廣西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平原。三大地貌單元間均有山地、丘陵過渡或分隔,其中廣西盆地是流域主體。
珠江流域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種基本類型。山地佔流域面積60%以上,以l000~1500m的中山為主,大部分山脈呈北東一北東東走向。丘陵一般分布於山前地帶,或盆地周邊和河谷兩側,占流域總面積的20%以上,主要分布在流域的東南部。珠扛流域平原面積較小,有海拔較高的中上游山間盆地小塊高平原、河谷平原和誨拔較低的三角洲沖積平原。
珠江流域地層岩性多樣,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均有分布。沉積岩從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以泥盆、石炭、二疊、三疊等系最為發育。岩漿岩集中分布於廣西東部和廣東境內,出露面積占流域面積的22%,其中以花崗岩占絕大多數。
3.2 氣候、水文
珠江流域為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4~22℃之間。年際變化不大,但地區差異大。最高氣溫42℃,最低-9.8℃。多年相對濕度在7l%~82%之間。年平均風速0.7~2.7m/s,最大風速30m/s。多年平均日照時1282~2243h,其中南盤江陸良為2243h,紅水河的天峨為1282h。年內日照分配最多的是7、8月份,每月180h左右;最少為2、3月,每月l00h左右。流域內雨量豐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470mm。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流域內增江上游龍川縣上坪站降水量最大,平均年降水量2574mm;滇東南的蒙自縣雨過鋪站年平均降水量最小,為720mm。
珠江流域河川水資源總量為3360億m3,其中人海徑流總量3260億m3。西江(思賢滘西口以上)年徑流量2300億m3,約佔全流域年徑流量的68.5%;北江(思賢滘北口以上)年徑流量為510億m3,佔全流域年徑流量的15.2%;東江年徑流量257億m3,佔全流域徑流量的7.6%;三角洲諸河年徑流量為293億m3,佔全流域徑流量的8.7%。天然徑流量的變化主要受氣候和下墊面的影響,年徑流深的地區分布與年降水量大的地區分布基本一致。徑流的年內變化受降水支配,汛期降水量集中,徑流量佔全年的75%~85%。
流域各地水面蒸發量的大小與氣溫、濕度、風速等因素有關。流域的多年平均蒸發量為900~1600mm,北部蒸發低,東南部蒸發高。流域的實測最大蒸發量為雲南蒙自縣雨過鋪站1635.5mm,實測最小為廣西樂業站808.9mm。
珠江是我國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全河多年平均含沙量0.27kg/m3,雖然含沙量較小,但由於年徑流量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輸沙量仍達8872萬t。 含沙量的年內變化比較大,汛期4~9月含沙量為0.14~0.53kg/m3,非汛期含沙量為0.02~0.07k8/m3。各水系及河段的含沙量不同,西江水繫上游段地面坡度大,植被較差,是全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段,北盤江上游大渡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達2.61k8/m3,多年平均輸沙量1040萬t,西江水系中游段一級支流多年含沙量在0.067~0.34kg/m3。西江幹流紅水河天峨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91kg/m3。北江和東江的含沙量比西江小,北江石角站和東江博羅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均為0.13kg/m3。含沙量最小的站是廣西清水河的鄒圩站,多年平均為0.067kg/m3。
歷史上造成珠江流域較大水災的洪水出現於1535、1833、1881、1902、1914、1915、1924、1931、1947、1949年及1968、1982年。雲南省自元代起有大水災35次,小水災210次,平均16年一次大水災,2~3年一次小水災;貴州省自明代起有大水災17次,小水災66次,平均27年一次大災,7年一次小災;廣西自漢代起有大水災16次,小水災290次,自元代起每40年一次大水災,2年一次小水災;廣東省自宋代起有大水災33次,小水災402次,平均30年一次大災,2~3年一次小災。
全流域性大洪水以1833年及1915年洪水最嚴重。1833年雲南宣威縣和富源縣受災,貴州省8個縣受災,災民死者無數。廣西蒼梧、桂平、平南、來賓等縣淹沒房舍禾田無數,廣東省廣州、新會、順德、香山、南海、番禺、英德、連縣、清遠、高要、四會、德廣、封川、東莞、龍門、博羅、惠陽及和平等縣受災,損失慘重。1915年洪水是中國南部地區一次特大歷史洪水,包括西江、北江、東江水系及粵西沿海諸河、韓江上游、湘江、贛江上游、閩江的一些支流,面積達50萬km2。西江梧州站水位達27.07m,洪峰流量54500m3/s。這場洪水,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區27個縣(市)受災,面積達43.2萬hm2,災民382萬人,死傷10餘萬人。

⑧ 水資源總量

1、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據估計水的總體積約為13.8億立方公里。

2、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

3、200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954.22萬人。 全年河流入海的水量達4400億立方米,其中珠江的徑流量高達3360億立方米,約佔全國徑流總量的13%。

4、1200多萬人,總庫容4000多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500立方米

老大,好不容易打出來的,反正不選你那30分也沒有了,不如給我把

⑨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較為豐富,但部分城市仍出現缺水現象,原因除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多外,還有什麼

連日來,特大咸潮侵襲珠江三角洲地區。2005年12月28日,位於西江下游的珠海市磨刀門水道的大涌口水閘,每升水含氯度高達7000毫克,超標27倍;12月30日,每升水含氯度高達7520毫克,創歷史之最。珠海、東莞等城市的幾個水廠相繼停產,陷入了「守著珠江無水喝」的尷尬局面。

所謂咸潮,是指由於上游江河來水量少、水位降低,而導致的海水上涌倒灌。近年來,珠三角咸潮呈加劇之勢。2003年年底發生的咸潮在當時被稱為20年來最大的一次咸潮;2004年底持續旱情引發的咸潮,再次「破紀錄」,成為42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咸潮;2005年的咸潮也是來勢洶洶,自9月18日以來就開始襲擊西江下游中山、珠海等市,濃度不斷增大而且始終不退,一直持續到新一年。

廣東素有水資源大省之稱,珠江三角洲地區河流更是星羅棋布,全省年平均降雨量1774毫米,為全國平均值的2.74倍,地表水資源為全國平均值的3.5倍。廣東怎麼也會面臨乾旱威脅,連年喊「渴」呢?

「珠江三角洲的缺水問題,已不是單純的降雨量多少的問題。自然原因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經濟快速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不協調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導致水資源緊張。」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岳中明這樣認為。

據分析,由於近年來珠江流域生態受到人為破壞,沿岸大量的非法采沙致使河床下降,以及工業開發用水量加大,咸潮從過去的難得一見演變成現在的頻頻來襲。而水資源日益緊缺,用水量不斷加大,水污染嚴重,這些威脅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的因素,更加劇了廣東的缺水危機。

數據表明,2004年,廣東年總用水量達464.8億立方米,用水量居全國第三;人均綜合用水量560立方米,遠高於全國427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河源、梅州、韶關等欠發達地區,每萬元GDP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此外,水污染也帶來了水質性缺水,2004年珠江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182億多噸,超過珠江河口的自凈能力。

憂水——農業常年缺水300多億立方米,缺水影響工業產值2000億元

珠三角水資源緊張的現象只是一個縮影。事實上,不只是在廣東,全國的水資源現狀都不容樂觀。

水利部最新發布的《200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顯示,2004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413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減少12.9%;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餘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較嚴重缺水的有110座。

農業用水告急——我國平均每年受旱面積3300多萬公頃,因旱災糧食減產約5%;經濟社會發展大量擠占農業灌溉水源,使農業缺水的壓力進一步增大;正常年份全國農業缺水約300億立方米。

工業用水緊張——正常年份我國工業年缺水至少60億立方米,影響工業產值2000億元。

一方面是乾旱缺水嚴重,另一方面則是浪費水的現象仍比較普遍。統計顯示,我國農業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僅為45%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70%至80%的水平,全國平均每畝實際灌水量達到450至500立方米,超過了實際需水量的1倍左右,有的地區高達2倍以上;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至10倍;萬元GDP用水量差別較大,東、中、西部分別為221、392、645立方米,其中新疆、寧夏、西藏等3個自治區,大於1000立方米。

而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保護不力,還造成了河道斷流、濕地萎縮、草地退化、地下水超采及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態和環境問題。目前,全國湖泊面積比20世紀50年代減少了15%,全國可利用草原中有90%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地下水超采區面積已擴展到19萬平方公里。

節水——量水而行,以水定發展,抓緊建設節水型社會

過去,喊「缺水」的主要是中西部水資源貧乏的省份,現在幾乎是所有的地方都產生水危機。對此,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指出,水生態和水環境問題已嚴重威脅到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今後不論是豐水地區還是缺水地區,都要抓緊建設節水型社會。

據了解,我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5提高到0.5,基本實現全國灌溉用水總量零增長;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173立方米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到2020年,初步建成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節水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零增長。

汪恕誠認為,建設節水型社會,要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以水權制度和水市場建設為重點,創新用水管理制度。其中,明確初始水權是關鍵。比如黃河580億立方米水資源中,有多少用於生態、每個省能分配多少水量,都需要合理分配、統一調控。然後,各地科學分析當地水資源承載力,制定水資源控制指標。當地能夠發展多少工業,發展什麼樣的農業,耗水量是多少,如煉1噸鋼的用水定額是多少、種1畝小麥的定額是多少,都要仔細算賬。節約的水量,可以有償轉讓,超額用水,就要付出成倍的費用。這樣,節水型社會就有了量化指標,水資源的使用就會自動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已開始起步並初見成效。不僅缺水地區在想方設法節水,過去不發愁用水的省份也行動起來。深受咸潮之苦的廣東省已提出,到2010年全省每萬元GDP的取水量由目前的290噸下降到200噸,並明確要通過節水來實現這一目標。天津則在積極推進由行政調控節水向市場配置節水轉變,規定超定額用水要累進加價,最高的是原來標准水價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