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島奇兵獲得資源島有什麼用
海島奇兵的資源島是會源源不斷地產出資源的,並且會用小船運送到您的主基地。資源島的生產能力、防禦能力隨被攻陷次數的增多而增強。資源島分為產出木材、石材和鋼鐵三種。
如有用請採納。
⑵ 海洋空間資源有哪些 海岸、海島、海面、海洋水層空間資源和()
海洋化學資源
海洋生物資源
海底礦產資源
海洋能源資源總稱海洋空間資源。
⑶ 海島有什麼資源
生物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物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港灣資源、動力資源、旅遊資源等
⑷ 珠海有哪些島嶼
1、萬山島位於廣東省珠海市萬山區,面積約8.1平方公里,海拔443.13米。萬山漁港周圍的海域是全國著名的萬山漁港,有經濟價值的魚類200多種,魚汛以池魚為主。這里創造了全國單網起魚1200擔(120000斤)的最高紀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萬山島,網路-東澳島,網路-外伶仃島,網路-廟灣島,網路-桂山島
⑸ 我國海岸線漫長,擁有廣大海域有什麼好處
海洋是資源的寶庫,海域作為海洋的組成部分,同樣也蘊含著豐富的資源,主要有以下幾類:
1.生物資源。包括海洋動物和植物資源。物種繁多、儲量豐富且可再生的海洋動植物資源,不僅可以彌補陸生食物資源的不足、豐富人類食物的種類和營養結構,還能提煉、製作出多種葯物,並提供多種重要的工業原料。
2.非生物資源。主要包括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和海水資源等。許多區域的海底,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油氣資源和金屬與非金屬礦產資源。在陸地資源日漸匱乏的情況下,這些海底資源的發掘與開采,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海水中,含有鹽、鹵元素和多種金屬元素,可稱得上是「液體礦床」,並且,隨著陸地淡水資源供給的不足和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海水對人類生存的意義日益重大。因此,可以說海水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3.海域空間資源。主要包括:(1)海岸與海島空間資源,可用來發展工業、農業、城建和旅遊等;(2)海面空間資源,不僅可以用來開辟國內、國際航道,而且也是建設海上人工島、海上機場等設施的良好場所;(3)海域水體空間資源,廣闊的水體空間不僅是從事漁業生產的必要場所,而且也是軍用和民用水下交通工具的運行空間;(4)海底空間資源,可用來進行海底電纜和輸油管道等的鋪設、海底隧道的開鑿,還可作為海底倉儲、海底傾廢的場所等。[4]
4.海洋可再生性能源。廣闊的海洋及近海海域中蘊藏有豐富的海洋可再生性能量資源,如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以及海洋風能、溫差能等,資源量十分巨大,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這類能源如能有效地予以控制和利用,將會極大地造福於人類。
(二)我國的海域資源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岸線長度、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面積均列世界前10位。我國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其中有完全主權的內水和領海37萬多平方公里,大陸岸線長18000多公里,島嶼岸線長14000餘公里,沿海灘塗面積有2萬多平方公里,15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有12萬多平方公里。[5]不唯如此,我國廣大的海域,自然條件亦十分優越,非常適於開發利用,海洋經濟的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在我國遼闊的海域中,不僅存在著巨大的空間資源與可再生性能源,而且其它有形資源的蘊藏量和儲量也相當豐富。例如,我國近海海洋生物物種繁多,動物有1.25萬余種,植物達2萬余種(其中藻類1820種),平均生物產量每平方公里3020噸。[6]我國管轄海域內有油氣開發前景的海域面積有100多萬平方公里,已圈定的大中型新生代沉積盆地有16個,據國內外有關部門資料估計,其中蘊藏的石油資源量150~200億噸,佔全國石油總資源量674~787億噸的18.3%~22.5%;天然氣資源量有6萬多億立方米,佔全國天然氣總資源量26萬億~33萬億立方米的19%~24%。[7]我國淺海砂礦資源也比較豐富,已探明有鈦鐵礦、砂金礦、鉻鐵礦、石英砂、建築砂等60多個礦種,12個成礦帶,已掌握的地質儲量有16億多噸。[8]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富饒的海域資源將會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海洋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也將會與日俱增。
⑹ 海裡面都有什麼
自然界的大海
1、簡介
大海(seas and oceans; the ocean; the sea )即海洋。其實海與洋還是有些差別的。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分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2、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3、海洋—21世紀的葯庫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據有關醫學專家預測,人類將在21世紀制服癌症。那麼,人類靠的是何種靈丹妙葯?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後發現,海洋將成為21世紀的葯庫。
海參是一種含有高蛋白的名貴海味。然而,你可能沒有想到,有幾種海參會從肛門釋放出一種毒素,這種毒素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
牡蠣——這種小小的貝類,十分鮮美可口,不過,它更大的價值卻是由於含有一種抗生素。這種抗生素具有抗腫瘤作用。
目前,一些制葯業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從海藻和微小海洋生物提取有毒化合物的實驗,以作為醫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初步實驗表明,從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有毒物質,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從灌腸魚體內提取的某種物質有助於治療糖尿病,美國一位海洋問題專家形象地說:「海洋生物猶如一個可提供有關健康問題解決辦法的咨詢中心。」
在考慮從海洋中采葯的時候,醫學專家們十分重視對珊瑚的開發和利用。實驗表明,從珊瑚礁中提取的有毒物質,和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毒物一樣,也具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而從珊瑚礁中提取的其他物質對關節炎和氣喘病可起到減輕炎症作用。有一種產於夏威夷的珊瑚,它含有劇毒,可用於製成治療白血病、高血壓及某些癌症的特效葯。中國南海一種軟珊瑚的提純物,具有降血壓、抗心率失常及解痙等作用。
鯊魚是一種古老的海洋性魚類,在全世界分布較廣,共有250多種。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許多科學家對鯊魚身體各部分的葯理、化學、生物化學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悉心的研究,特別是對鯊魚體內抗腫瘤活性物質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據有關資料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對鯊魚進行了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後,發現鯊魚幾乎不患任何病變,更極少得癌症,似乎對癌症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些科學家將一些病原菌和癌細胞接種於鯊魚體內,也不能使它們致病。看來,在鯊魚體內有某種特殊的防護性化學物質。
中國的有關專家對鯊魚的研究,幾乎與國際上同步。1985年,上海水產學院和上海腫瘤研究所的專家們,首次發現鯊魚血清在體外對人類紅血球性白血病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這一科研成果為人類從海洋生物資源中尋找抗腫瘤葯物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5、海洋——礦物資源的聚寶盆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1)、油氣田
人類經濟、生活的現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揮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於比較容易開採的陸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業已告罄,有的瀕於枯竭。為此,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
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
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現的第一個中型油氣田,位於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據有關專家估計,天燃氣儲量為260億立方米,凝析油474萬噸,輕質原油874萬噸。
(2)、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9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但是世界上對錳結核正式有組織的調查,始於1958年。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各種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
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目前,隨著錳結核勘探調查比較深入,技術比較成熟,預計到21世紀,可以進入商業性開發階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礦業。
(3)、海底熱液礦藏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洋調查船在紅海首先發現了深海熱液礦藏。而後,一些國家又陸續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三十多處這種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雖然海底熱液礦藏還不能立即進行開采,但是,它卻是一種具有潛在力的海底資源寶庫。一旦能夠進行工業性開采,那麼,它將同海底石油、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砂礦一起,成為21世紀海底四大礦種之一。
6、海洋——未來的糧倉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在海洋中不能長糧食,怎麼能成為未來的糧倉呢?
是的,海洋里不能種水稻和小麥,但是,海洋中的魚和貝類卻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的最重要的物質,它是生命的基礎。現在人類消耗的蛋白質中,由海洋提供的不過5%~10%。令人焦慮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捕魚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種已經呈現枯竭現象。用一句民間的話來說,現在人類把黃魚的孫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糧倉,魚鮮產量至少要比現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國某海洋飼養場的實驗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魚產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貝類,有了貝類就有小魚乃至大魚……海洋的總面積比陸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漁場,大抵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生長需要陽光和硅、磷等化合物,這些條件只有接近陸地的近海才具備。海洋調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豐富,只是它們浮不到溫暖的表面層。因此,只有少數范圍不大的海域,那兒由於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動上升到表面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不可多得的漁場。
海洋學家們從這些海域受到了啟發,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層,而後在那兒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把加工後的貝類飼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一系列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有關專家樂觀地指出,海洋糧倉的潛力是很大的。目前,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摺合成蛋白質計算,只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面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具有商業競爭能力的產量也有16.7噸。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將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么龐大的電力從何而來?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這些能源需要量還無法滿足。
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竅門:他們准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面層和深海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這就是說,設計的海洋飼養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一起。
據有關科學家計算,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一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一電力用於飼養,每年可得各類海鮮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
通過這些簡單的計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是完全可行的。
⑺ 海島概述
4.4.1.1島嶼位置
海島(嶼)是指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上、大小不一、周圍被海水包圍的一塊塊陸地。
本次浙江省海島(嶼)遙感調查的范圍為北緯27°02′34″~30°51′49″、東經120°27′27″~123°09′22″之間,這一區域內的海島(嶼)分布於大陸潮間帶灘地、近岸河口海灣和東海大陸架上,絕大多數位於20m等深線以西的浙江沿海海域。北起馬鞍列島的燈城礁,南至七星島群的橫嶼,西起蒼南縣的老鼠尾島,東至的嵊泗縣的海礁(泰礁),東西跨距267km,南北跨距422km,面積跨度約5萬km2。
縱觀全省島嶼的分布,具以下特徵。
(1)東西成列,南北如鏈,面上成群。從北至南,可分為馬鞍群島、嵊泗列島、崎嶇群島、川湖列島、浪崗山列島、火山列島、七姊八妹列島、中街山列島、舟山群島、梅散列島、韭山列島、魚山列島、東磯列島、台州列島、洞頭列島、大北列島、北麂列島、南麂列島、台山列島、七星島群等。最外側島嶼從北至南依次為嵊泗縣的海礁(泰礁)、嵊泗縣的中塊島(浪崗山),普陀區的兩兄弟嶼、外洋鞍島,象山縣的大青山、積谷山、北魚山和南魚山,椒江區的上大陳島和下大陳島,溫嶺市的洛嶼和大七礁,玉環縣的上浪璫島和下上浪璫島,洞頭縣的虎頭嶼和大竹嶼,瑞安市的關老爺山和北麂山,平陽縣的後麂山和小柴嶼,蒼南縣七星島等。
(2)近岸島嶼數量多、面積大、地勢較高、水淺、島嶼附近海水中泥沙含量高、水動力強、淤泥沉積多,遠岸島嶼散而少、面積小、地勢低、水深、海水中泥沙含量低、水動力弱、淤泥沉積少。
(3)海島除零散堆積平原和近岸淤積外,以丘陵山地為主,地勢低緩,一般為海拔50~200m,海拔200~500m僅見於較大島嶼,岸線以岩石岸線為主。
(4)浙江省海島岸線蜿蜒曲折、港灣眾多、水道交錯。從北至南,發育有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台州灣、隘頑灣、漩門灣、樂清灣、溫州灣、大漁灣等港灣。4.4.1.2島嶼種類
對於島嶼的分類,通常按物質組成可劃分為基岩島、沖積砂島、珊瑚島;按成因劃分,可分為大陸島、海洋島和沖積島。這里結合成因和分布,將浙江省海島(嶼)分為海島、內陸島和河口島三種類型。其中海島是指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上、面積在500m2以上、被海水包圍的小塊陸地;內陸島指與大陸相連的原海島,因人工修橋、圍墾、築堤(壩)等原因,使前期的海島變成海岸線內側的陸域或半島;河口島是指河n線以內水域中的小塊陸地。
4.4.1.3海島調查現狀
由於受自然淤積和人為築堤圍塗的影響,加上各部門在統計時使用的資料和標准不同,浙江省面積在500m2以上的海島數量究竟有多少,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結果。例如,國務院[國發(1975)]78號文件公布的浙江省面積在500m2以上的島嶼個數為2161個,觀測方法和所採用圖紙比例尺不詳;《中國海洋島嶼簡況》(1980年)公布的浙江省面積在500m2以上的島嶼個數為2147個,也沒有交代觀測方法和所採用圖紙比例尺;1981~1985年進行的「浙江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給出的面積在500m2以上海島個數是1921個。對此在該次調查的專業報告(之十三)中說明的調查方法是:①統計是以《中國海洋島嶼簡況》的編號為依據。②其中對近海的主要島嶼利用1∶5萬陸地地形圖,並參考海圖等資料進行重新量算,遠海島嶼則針對實地變化僅對數據作相應的補充調整;1990~1994年進行的《浙江海島資源綜合調查與研究》(1995)公布結果為,浙江省面積在500m2以上的島嶼個數為3061個,限於當時條件,該次調查所依據的資料部分為1∶1萬地形圖,部分為1∶1萬~1∶25萬海圖以及部分地區採用了1∶2萬的航攝照片(1989年攝制)。
我們認為,簡單地利用已有的地形圖、海圖等資料所得到的海島數量只能反映地形圖和海圖測量時的海島(嶼)現狀,並不能完全反映當前浙江省海島(嶼)的真實現狀。近十年來,浙江省圍墾養殖、海塗養殖及海島連橋工程的快速發展,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浙江省的海島現狀,甚至可以這么說,近十年來浙江海島面貌的變化,比過去上百年來的變化都要大得多。因此,要了解浙江省島嶼的現狀,必須採用新的技術方法直接獲取能真實反映海島現狀的信息。
4.4.1.4海島遙感調查任務
本次海島(嶼)資源遙感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利用多時相ETM+和TM衛星多光譜影像數據,局部重點地段使用SPOT-4衛星全色波段數據,調查浙江省沿海及近海島嶼(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上,面積在500m2以上)的位置、形態、數量及分布特徵,編制1∶25萬浙江省沿海島嶼分布衛星影像(海)圖。
⑻ 我國濱海旅遊發展的資源特點有哪些具體點,謝謝。
我國濱海旅遊發展的資源特點-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
(一) 海岸岸線長,但適合度假開發的岸線較少
我國擁有長達32000公里的海岸線,其中包含14 000 公里的島嶼岸線,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橫跨38個緯度(即N42°~N4°),地處熱帶、亞熱帶、溫帶三個氣候帶。礁石灘、灘塗、沙灘各種類型同時存在。但只有熱帶海濱的沙灘比較適合度假旅遊開發。另外,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影響,濱海和海島的冬季旅遊項目開發面臨巨大的挑戰。加之我國的工業項目建設也要佔用大量的優質岸線,因此,在我國真正適合度假開發的海岸線是及其寶貴的資源,真正能夠全天候和全年開發的休閑岸線較少。
(二)海島數量多,但真正海洋島數量極少
一般說來,陸域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稱島;500平方米以下的稱礁。我國擁有14 000 km的島嶼岸線,是一個多島嶼的國家。但海島的面積普遍較小,陸域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下的占絕大部分。我國的海島呈現「一多兩少」的特點:
1、 大陸島多
我國大部分海島分布在大陸沿岸海域,距離大陸不足10 km的海島約佔70%左右。其中基岩島的數量約佔93%,沖積島(泥沙島)數量約佔6%。
2、 海洋島稀少
海洋島(包括珊瑚島和火山島)數量不足1%,主要分布在台灣海峽以南海區。這一部分海島氣候條件優越,非常適合度假項目的開發。但這一區域的海島離目標市場的距離較遠,在開發時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3、 大面積海島少
在我國的島嶼中,陸域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里的有台灣和海南島2個;1000多平方公里的有崇明島1個;200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的4個;100平方公里-200平方公里的9個;5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14個;20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的20多個;10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的有30多個。目前,我國進入開發的只有近百個大面積的海島。
小結:
目前濱海度假旅遊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在看到廣闊市場前景的同時,要對我國濱海資源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國適合度假旅遊開發的海島資源稀缺,適合開發的海岸線也受到其它產業的擠壓。
因此,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濱海度假旅遊將受制於資源條件的限制,市場的發展將存在著較大的變數。國外的熱帶濱海度假產品將分食我國高端市場份額。
⑼ 山東青島的主要海島有哪些
島海島資源豐富,有69個海島,目前,田橫島、靈山島建有部分旅遊設施,遊客可以乘船上島觀光度假。但由於青島的大多海島是無人島,環境容量很小,面積較小,生態環境脆弱,是過境候鳥和留鳥的重要棲息地.田橫島、大小管島、竹岔島等少數島嶼具備旅遊開發的環境條件和資源條件,多數島嶼尤其是無人島不具備開發條件。目前我市大公島、竹岔島和靈山島都建有碼頭,可以乘船到島上遊玩
⑽ 中國如何自掘海島游資源潛力
海島游這一旅遊細分領域,體量正日漸龐大,中國遊客成為重要支撐。
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沿線海島旅遊產品會持續享受國家紅利,將成為一個萬億文旅市場風向標。但與國際海島游火熱形成對比的是,具備豐富特色島嶼資源的中國海島游,在開發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尚處於較初級階段。隨著海洋休閑旅遊市場不斷發展,中國如何自掘海島游資源潛力,成為關鍵。
中國海島游的掘金難題
事實上,就海島總量而言,中國的海島資源很豐富。數據顯示,在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超過6500個,部分島嶼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較為優越,擁有奇特山石、多樣性生物,且保存有諸多歷史文化遺跡、漁鄉民俗風情等歷史文化資源,使得海島游開發的自然和文化存量資源較為充足。
但相對於「熱島」中的普吉島、巴厘島、塞班島和馬爾地夫等著名海島,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島嶼旅遊資源開發依然存在諸多差距。我國海島旅遊業的發展整體處於初級階段,供需結構性錯配較為明顯,目前除海南島部分區域外,其他沿海區域城市的海島游發展相對滯後,區域發展呈現較為明顯的分層跡象。
欒傑分析稱,中國海島游受到季節性影響,和國外部分海島不同,中國海島一般只能營業六個月左右,八九月一過,就要等來年5月再營業。同時,中國不少海島資源因受到污染,水質低劣,帶來的旅遊體驗不是很好。此外,相比國外海島動輒五星級酒店等設施配套,國內海島整體設施還較差,基礎設施、酒店和服務層次比較低,而遊客的要求越來越高,前去度假的動機比較小。
國內海島游產品比較單一也是主因之一,遊客休閑度假的個性化、強體驗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滿足。鷗翎投資合夥人江天一曾表示,中國海島游同質化產品過多,觀光型產品本身體驗差,無法滿足當下消費者需求,市場上內容產品缺口巨大,包括海上娛樂、海島交通、水上運動項目。「去了也不知道玩什麼,只能吃吃海鮮、 游游泳,」 欒傑說,國內很多海島受到客源地的影響,做的是周邊市場,境外海島做的是全球市場。
劉照慧也認為,中國海島游發展面臨多方面挑戰,包括開發層次較低、基礎設施不配套、發展資金不足,自然生態脆弱、體制不健全。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