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河三灣:風凌渡周邊是不是黃河三灣
風陵渡,在山西省芮城縣西南端,距縣城30公里,與河南、陝西省為鄰。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里,走入秦晉。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風陵渡經濟開發區1992年11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2006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審核公告。省政府批准規劃范圍為風陵渡鎮行政轄區范圍,面積188.5平方公里;遠期(2020年)建設用地17.2平方公里。國土資源部公告規劃面積13.34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面積6平方公里。
Ⅱ 山西有哪些名勝古跡.資源特產.古今名人
山西省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東部。其間高山峻嶺,丘陵縱橫,山環水繞,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氣候適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處處絢麗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邦」的美稱,保留有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築,旅遊界因此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自然美景、歷史文明、革命史跡和新時期建設成就,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古今兼備、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
--------------------------------------------------------------------------------
自然旅遊資源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貴生物等自然景觀,其自然旅遊資源之豐富位列全國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幾乎擁有所有的自然景觀,而鹽池、萬年冰洞、火山群卻是絕大部分省份所沒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嶽、五鎮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當山、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全國十佳自然保護區之一的蘆芽山、五鎮之一的中鎮霍山、保存有華北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的歷山、太行山脈中奇絕險峻的太行大峽谷、王莽嶺、黃崖洞,另有靈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龐泉溝等,山色不同,神態各異,分別以險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勝。有的可游覽觀賞,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訪古尋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數黃河,是山西、陝西兩省的天然分界線,流經山西19個縣,流程965公里,先後匯入18條較大的支流和上千條溪流,晉陝黃河峽谷兩岸秀峰林立,形態萬千,風陵渡一帶的黃河寬達數十里,為黃河最寬處。這些名山大川猶如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形成多處風光寶地,成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旅遊資源。
洞石雄關:山西境內太行、呂梁、中條山中有多處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雲洞、壺關紫團洞、盂縣萬花洞、玉華洞、太原天龍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體廣闊,鍾乳石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有的已對外開放,供人游覽。省內地貌奇特,各大名山處處可見奇峰怪石,如蘆芽山山峰形似蘆芽,直插雲霄;平走冠山頂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頂巨石堆積,名為「龍翻石」、北武當山巨大的「風動石」、靈石縣的「靈石」,殊為奇特。奇峰險壁間形成了娘子關、雁門關、偏關、寧武關、平型關等多處雄關險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資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歷年來又建造了多處水庫、人工湖泊,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三晉大地上。山西泉源數以萬計,分冷泉、溫泉和礦泉三種。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頭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難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臨汾龍子祠泉等等;溫泉有渾源湯頭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營泉、定襄溫泉、盂縣溫泉、夏縣溫泉、新絳溫泉等。礦泉中以般若泉為代表。山西的天然湖泊有五台山北台頂天池、寧武天池、晉祠魚沼、清徐東湖、平泉東湖、西湖、運城伍姓湖、鹽池等;人工修建的水庫有垣曲小浪底水庫、萬家寨引黃工程、磨灘拴驢泉水庫、恆山水庫、汾河水庫、文峪河水庫、澮河水庫、漳河水庫、漳澤水庫等等,這些水資源已成為游覽勝地。
激流瀑布:山西境內名氣較大的瀑布有壺口瀑布、娘子關瀑布、王官谷瀑布、蟒河瀑布。壺口瀑布以壯闊著稱,娘子關瀑布以秀美聞名。激流險灘在黃河中游多處可見,如壺口以下的龍槽激流、龍門「三激浪」,都使人感到雄偉壯觀。
天氣景象:山西氣候季節性強,復雜多變,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又有開展多種溫帶旅遊活動的條件,還可飽覽奇特大氣景觀。五台山東台頂、歷山舜王坪觀「東海日出」可與泰山媲美,黃河孟門山「孟門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寶光」堪稱一絕。
珍稀生物:山西已建成12個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珍禽異獸深藏其中,褐馬雞、獼猴、娃娃魚都是罕見的珍奇動物。
附:山西省風景名勝一覽表
--------------------------------------------------------------------------------
人文旅遊資源
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眾多的古代建築——宮觀寺院、歷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畫、古城關隘、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傳世珍寶及風情民俗、風味名食、烹飪技藝等文化遺產。「山西——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之稱,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認同。
寺廟宮觀:山西現存古代建築,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據統計,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為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等,五代的有平順大雲院、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宋、遼、金代的有近百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晉詞聖母殿,高平遊仙寺、崇明寺、開化寺、大雄寶殿,遼金的大同華嚴寺建築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凈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晉城青蓮寺大雄寶殿,長子崇慶寺萬佛殿,汾陽太符觀和文水武則天廟等。山西元代以後的古建築保留更多。元代的永樂宮、廣勝寺的建築和壁畫均為藝術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於明代的懸空寺驚險奇特,中外獨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築群,作為凈土宗道場的玄中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平遙雙林寺,全國武廟之首的解州關帝廟等,都是明清時期的藝術傑作。此外,孟縣藏山廟、介休後土廟、綿山回鑾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靈空山聖壽寺,臨汾堯廟等,均各有千秋,閃爍著歷史和藝術的光華。
歷代古塔:省內歷代古塔多達280多座,其中以應縣佛宮寺釋達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
石窟造像:據考察,山西境內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以全國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雲岡石窟為最,太原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長治羊頭山石窟、平定開河寺石窟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城垣關隘:山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內外長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等八個地、市境內,約計3500公里。有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等重要關隘。山西古城垣較為完整的有平遙城和娘子關城,平遙城除城牆外,城內鼓樓、城隍廟、街坊、店鋪、民居都保持著明、清形制與風貌。
古代壁畫:山西古建築眾多且大部分屬佛教寺廟和道教宮觀。而這些寺觀,又幾乎全有壁畫。據統計,山西寺觀壁畫,現仍有兩萬七千平方米之多。其中唐代壁畫三十二平方米,五代壁畫二十多平方米,遼代壁畫十五平方米,宋代壁畫八十六平方米,金代壁畫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元代壁畫一千四百三十多平方米,明代壁畫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清代壁畫二千九百一十多平方米。在這些壁畫中,以芮城境內的永樂宮元代壁畫稱最。這些的殿宇全是元代建築,各殿內牆面和拱眼壁上,滿繪壁畫,總面積以單面計算,達一百多平方米。
古代彩塑:山西現有古代彩塑近一萬三千尊。其中唐代八十二尊,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禪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晉城古青蓮寺彩塑等;五代時期十一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鎮國寺彩塑;宋、遼、金時期三百九十四等,最有名的是大同華嚴寺遼塑、太原晉祠、長子法興寺、晉城二仙觀宋塑、朔縣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最有名的是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彩塑;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雙林寺彩塑和隰縣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山西有六千餘尊。
古文化遺址:山西發掘出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多處。屬於舊、新石器時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遺址及合河遺址、襄汾丁村遺址、沁水下川遺址等,夏代以後的重要古遺址和墓葬有太原羅城春秋墓、侯馬晉國古都遺址、朔州漢墓群、高平長平之戰遺址、晉陽古城遺址等。文物、考古部門從這些古遺址古墓葬中發掘出大量錢幣、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貴文物,並不斷有新的發現。
革命歷史紀念地:近、現代的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給山西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故地。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鄉縣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王家峪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平型關戰役舊址、五台縣松岩口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劉胡蘭烈士紀念館等,其它還有黃崖洞保衛戰故址、左權將軍犧牲紀念地、抗日華僑女英雄李林紀念館、長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園、毛澤東故居等,它們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地記錄了如火如茶的革命斗爭史績。
附:山西省歷史名勝一覽表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稱平城,北魏前期國都,遼、金時為陪都,稱西京。素為晉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物古跡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以及上下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縣:平遙,從古城內發現的仰韶彩陶文化證明,遠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時為晉國中都邑,漢為京陵縣。北魏時平陶縣治,因避諱太武帝名而改平遙縣。平遙城內文物遺址甚多。現存的古城牆,是我國僅存的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於西周,明洪武三年擴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城內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城外雙林寺、鎮國寺以其精美的彩塑聞名中外。
代縣:古州代縣是晉北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之重鎮,名勝古跡有雁門關、邊靖樓、阿育王塔、楊家祠堂、趙杲觀等。歷史上陳子昂、李白、王昌齡、王維、李賀,范仲淹、元好問等都曾留下關於代縣名勝古跡的傳世之作。此外,代縣拙中見巧的剪紙藝術,栩栩如生的麵塑製作,精美艷麗的刺綉工藝等民間文化藝術無不光彩奪目,尤其是民間繪畫更為人們所驚嘆。
祁縣:晉中寶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定居。現祁縣縣城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祁縣名人輩出,有祁黃羊、王允、溫嶠、溫庭筠、戴廷式等。聞名中外的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縣古城滿街的古老店鋪和寺廟,滿城的磚雕石刻,油漆彩繪,古色古香。古籍藏書,歷史文物,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祁縣秧歌源遠流長,元宵社火喜聞樂見,臘塑、麵塑、剪紙維妙維肖,都充分體現了古老的黃河文化在祁縣的深厚積沉。
新絳縣:晉南商城,自北魏始設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賈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於一城,主要有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龍興寺內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此外還有絳州鼓樓、鍾樓、樂樓、稷益廟壁畫。新絳人傑地靈,荀子、王之渙、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誕生在這里。
--------------------------------------------------------------------------------
民情風俗旅遊資源
太谷、祁縣、臨汾、陽城、晉城、渾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祁縣民俗博物館、定襄民俗博物館集中反映了晉南、晉中、忻州地區民間傳統的歲時風俗、婚喪嫁娶、禮儀風俗、民間工藝和農業生產、文化娛樂活動等典型北方民俗風情。詳細內容參見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產品、風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麵食、平遙推光漆器、新絳雲雕、漆刻器、大同銅器等產品,具有悠久歷史,聞名海內外。
民歌藝術: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就有很大的成就,《詩經》中「唐風」、「魏風」包括《伐檀》、《碩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余首。山西的民歌不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鮮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藝術風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關一帶的民歌,音調高亢,音行跳躍性大,因此聽起來頗有塞上高原的那種特有的遼闊、雄渾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潑辣,樸素明快之中,又洋溢著詼諧、纏綿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陽高、朔縣民歌,比起河曲民歌來,又各有其特色。左權民歌自成脈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這是其他民歌中所沒有的。祁縣、太谷民歌,還有壽陽、太原民歌,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較為靈活、自由、富於變化。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板,鄉土習俗氣味較重。沁源縣的民歌善於抒發當地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熱烈感情,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
民間舞蹈:許多專家們又稱山西為「民間舞蹈之鄉」。據唐人蘇鶚著《蘇氏演義》載,遠在先秦,太原地區就有以「戰蚩尤」為內容的較為優美的舞蹈流行於民間了。在運城侯村發掘的漢墓中,也曾發現過刻有男女舞伎相對起舞的「百戲樓」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發掘的唐代古墓中,還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間舞蹈種類很多,到現在為止,大約還保留著二百餘種。如:「鼓類舞」就有「花鼓」、「轉身鼓」、「花慶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鑼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種。山西「花鼓」,形式多樣,分高鼓(鼓掛胸前)、低鼓(鼓掛腰間)、多鼓(腰、胸、肩各掛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運城、臨汾地區為盛。如萬榮縣十七個鄉就有十三個鄉有花鼓舞隊。有的鎮上每條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稱為「花鼓之鄉」。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晉。大體可分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風秧歌舞」、「左權小花戲舞」、「侯馬白店秧歌舞」、「臨汾傘秧歌舞』等幾種類型。此外,還有「獅子舞」、「龍舞」、「高蹺」、「旱船」、「背棍」、「抬閣」、「吹彈歌舞」以及各式各樣的「燈舞」等等。山西的民間舞蹈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反映社會生活蘊含深厚,抒發感情細膩逼真,而且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十分默契。二是戲劇性較強。不管那種舞蹈,都穿的是戲劇服裝,臉譜化妝,也均系戲劇式的。在表演內容上也多有藉助戲劇劇情的。三是戲、歌、舞相雜,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還有的是雜技、舞蹈、戲劇的統一。如「高蹺」、「旱船」、「獅子舞」、「龍舞」、「背棍」、「鐵棍」等等。
民間音樂:山西,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和得天獨厚的民間音樂發展土壤。比如中華民族音樂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樂家師曠,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樂師,我國古代《陽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貴的「古典樂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間流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山西民間樂器,也大都是自古傳下來的。這些樂器,以絲竹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嗩吶、琵琶、箏、巴烏、各種鼓器、鐃、鈸、鑼、鑔等,山西的民間樂曲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樂曲」,山西的鼓吹樂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晉中地區的規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縣一帶的《大得勝》及《八大套》等。一類是由各地群眾鬧紅火時用多種樂器演奏的曲調,最有名的是長治的「八音會」和洪洞的「威風鑼鼓」等。一類是由僧道流傳下來的「廟堂音樂」或僧道雜樂。最有影響的要數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廟堂音樂了。山西的民間器樂藝術,往往與說唱藝術結合在一起。象「潞安鼓書」、「襄垣鼓書」、「晉北道情」、「永濟道情」、「陽城道情」、「翼城琴書」、「武鄉琴書」等,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戲曲藝術: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漢代,山西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間,山西各地到處活躍著諸如滑稽戲、影戲、歌舞戲、百戲、技藝戲等多種土戲,這些土戲在當時已是中國戲曲的雛型。後經澤州(今晉城)說唱藝人孔三傳把單宮調改為諸宮調,就把山西實際也是全國的戲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到了元代,戲曲藝術日趨鼎盛,而山西,不僅「名伶輩出」,同時還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僅以元代戲台而論,目前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晉南。如臨汾魏村牛王廟至元二十年建的「樂亭」,臨汾東關村至元五年建的戲台,翼城武池村喬澤廟至元九年建的樂樓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又大膽地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把胡琴、鑼鼓、嗩吶等吸收入戲曲,特別是出於換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棗木梆子,這樣就在山西境內出現了「蒲州梆子」戲。後由蒲州梆子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及風俗人情相結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此外,山西的戲曲劇種繁多,全國三百多個劇種,山西就有五十四個,佔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職業劇團現在有二百多個,從業人員達一萬五千人。在五十四個劇種中,中路梆子博採眾長,再加上地理、歷史等原因,逐漸發展為山西的代表戲曲,所以人們又稱中路梆子為「山西梆子」和「晉劇」。
剪紙藝術:山西的剪紙藝術,從風格上說,基本上分為粗獷、質朴的單色剪紙和婉約柔麗的彩色點染刻紙兩大類。前者遍布晉南、晉東南、晉中、晉西北,後者集中於雁北一帶,其中尤以廣靈稱最。在山西的民間剪紙中,有不少紋樣,是用諧音手法設計的。如用「雞」、「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蓮」、「魚」形象表示「連年有餘」;用「蓮花」、「桂花」等形象表示「連生貴子」等。還有的紋樣是傳說中的象徵物表示的,如「鹿」、「鶴」表示長壽,用「龍」、「鳳」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龍鳳呈祥」。在大量的剪紙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龍」、「蛇」、「魚」、「蛙」為內容的紋樣最多,這正是以龍蛇為圖騰的華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徵。山西民間剪紙不僅寫實生動,而且藝術想像力極為豐富。山西的民間剪紙還和各地群眾的各種民俗活動,包括一年四季的傳統節日、禮俗及生、婚、壽、喪等緊緊相連。
皮影藝術:山西的皮影藝術,早在我國宋代就廣為傳播。皮影多以牛皮為料雕鏤而成,造型極為豐富,從天上到地下,從人物到走獸飛禽無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線構圖,人物全為正側面形,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俱全,與戲劇臉譜、服飾相似。表演時挑簽人以三根小棍操縱皮影人物的身軀及四肢,藉助燈光把影像投射在「紙窗」或「沙窗」上,看起來別有一番風趣。
年畫藝術:山西的木版年畫,始於宋、金時代。其中晉南木版年畫,與河北武強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齊名。山西的木版年畫,內容上多為吉祥喜慶,常見的形式有燈畫、中堂畫、條屏、貢箋、窗畫、門畫、灶龕畫、影壁畫、門頭畫、桌裙畫等多種。山西的木版年畫,構圖飽滿,色澤明快,線條簡練,格調粗獷,而且裝飾性很強。
--------------------------------------------------------------------------------
山西旅遊現狀
在前幾年的一次全國性旅遊資源綜合測評中,山西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但目前山西全省的旅遊業收入處於全國末流,主要原因一是開發力度不夠,這與山西省目前的整體經濟狀況是分不開的;二是缺少宣傳,這主要是政府部門不夠重視以及觀念落後的緣故。另外,山西旅遊資源自身還有一些弱點也制約著山西旅遊業的發展。一、山西景點以歷史名勝為主。這就決定了對此感興趣的往往是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遊客,而他們只佔遊客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許多人都屬於參觀、訪問、考察而不是自費旅遊。二、景點分散、交通不便。山西特殊的地形使得旅遊成為一件較為艱苦的磨練,道路條件和客運經濟的落後使得大部分山西景點只適於自駕車或隨團旅遊而不方便自助旅行,筆者在自助旅行過程中對此深有感觸。三、自然環境惡劣。山西本身就多風沙、多煤塵,而工業污染更是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外地遊客極為失望。
山西旅遊資源分布,按行政區劃可分為太原、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運城、臨汾、長治、晉城十一個地市,按旅遊線路、景點的分布來劃分,則沒有統一的標准,出現過多種劃分形式,本站作如下劃分:
一、大同旅遊區。主要景點有大同市的雲崗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渾源縣的恆山、懸空寺,應縣的木塔、代縣的雁門關、楊忠武祠、邊靖樓、趙杲觀等。
二、五台旅遊區。主要景點為五台山寺廟群、五台山自然風光。
三、壺口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壺口瀑布及沿線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等。
四、晉中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太原市的晉祠,平遙縣的平遙古城、雙林寺,靈石縣的王家大院、綿山,祁縣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縣的曹家大院等。
五、運城旅遊區。主要景點有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鹽池、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飛雲樓、秋風樓、五老峰、王官谷、小浪底等。
六、太行旅遊區。即長治、晉城兩市旅遊區,主要景點有沁水縣的歷山、柳氏民居,陽城縣的蟒河、皇城相府、磨灘,壺關縣的太行大峽谷,黎城縣的黃崖洞,陵川縣的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七、其它旅遊景點。主要有蘆芽山、龐泉溝、娘子關、靈空山等景點。
山西的旅遊景點眾多,大體可分為五大類。
一、傳統王牌景點。這些景點久負盛名,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力,為山西旅遊業的王牌,主要包括: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五台山、晉祠。
二、新興王牌名勝。這些景點雖然馳名全國,但其實大多都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才開始開發並走向全國的,主要包括:壺口瀑布、平遙古城、雙林寺、王家大院、喬家大院。
三、傳統優秀景點。這些景點長期以來均為旅遊名勝,有許多方面並不次於前兩類景點,但由於多種原因制約,它們在全國的影響力還不大,主要包括: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關帝廟、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恆山、娘子關、龐泉溝等。
四、新興優秀景點。這些景點經過近年來的大力開發和宣傳,成為省內旅遊熱點,主要包括綿山、蘆芽山、禹王洞、忻州溫泉、皇城相府、太行大峽谷等。
五、正在開發或准備開發的景點。這些景點風光秀麗,但由於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正處於開發狀態或尚未開發,主要包括歷山、柳氏民居、五老峰、蟒河、磨灘、小浪底、靈空山、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Ⅲ 風陵渡的介紹
風陵渡,在山西省芮城縣西南端,距縣城30公里,與河南、陝西省為鄰。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里,走入秦晉。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風陵渡經濟開發區1992年11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2006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審核公告。省政府批准規劃范圍為風陵渡鎮行政轄區范圍,面積188.5平方公里;遠期(2020年)建設用地17.2平方公里。國土資源部公告規劃面積13.34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面積6平方公里。
Ⅳ 劍俠情緣1風陵渡船上水賊掉哪些東西
走了
Ⅳ 風陵渡地理位置
風陵渡,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西南端,距縣城30公里,與河南省三門峽市、陝西省渭南市為鄰。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
風陵渡經濟開發區1992年11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2006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審核公告。省政府批准規劃范圍為風陵渡鎮行政轄區范圍,面積188.5平方公里;遠期(2020年)建設用地17.2平方公里。國土資源部公告規劃面積13.34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面積6平方公里。
(5)風陵渡有哪些資源擴展閱讀
風陵渡的發展:
近年來,風陵渡鎮黨委因地制宜,變生態劣勢為種植優勢,在沿山沿坡一帶發展花椒生產,建立五萬畝花椒生產基地。同時,舉辦花椒生產技術培訓班提高管理水平,並建設華北最大的花椒貿易市場;在沿灘一帶發展蘆筍生產;
積極實行訂單農業,完善與香料廠簽訂的香紫蘇訂單1000多畝,與聯僑簽訂青刀豆、芋仔訂單1000餘畝,與外商簽訂的韓國梨訂單1000餘畝;著力發展優質雜糧、干鮮果、蔬菜、紅薯等具有特色的比較優勢產業。
Ⅵ 運城的芮城風陵渡開發區是在山區嗎
不是山區
Ⅶ 風陵渡經濟開發區的簡介
山西風陵渡經濟開發區 是1992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發改委審核公告的省級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17.2平方公里,規劃范圍188.5平方公里。這里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資源豐富,政策優惠,環境優良,是一塊亟待開發的處女地。素有「天心地膽」和「黃河金三角」 的美譽。2008年被評為江浙企業家投資中國首選開發區和全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
風陵渡經濟開發區遵循「三為主,兩致力,一促進」的辦區方針,根據「融入西安經濟圈,構建東西部產業對接橋頭堡,打造生產要素集散平台」的發展思路,優化投資環境,狠抓招商引資,突出產業特色,初步形成了生物醫葯、綠色食品、新型材料、電子材料和精細化工等產業。
風陵渡經濟開發區將緊抓新一輪產業梯度轉移和中部崛起的歷史性機遇,堅持「投資者是上帝,納稅人是功臣」的發展理念,積極推行全程代理、限時辦結、勞務協調、封閉管理等一系列服務保障措施,構建人才、中介、金融、科技等四大平台,全力營造政策最優、服務最優、環境最優的低成本投資區域。
Ⅷ 黃河金三角運城是華夏文明發源地!好好重點開發下旅遊資源!
運城:黃河金三角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
運城,古稱河東,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全市轄1區2市10縣3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人口500萬人。2000年10月撤地設市。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這里有4000萬年前的中華曙猿化石和183萬年前人類最早用火遺址;這里流傳著女媧補天、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後稷教民稼穡等優美傳說;這里曾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夏王朝初期的都城;三國名將關羽,思想家荀況,史學家司馬光,建築學家傅說,水利學家李冰,教育家王通,戲劇家關漢卿,文學家柳宗元、王勃、王維、王績、王之渙,以及開中華民族商貿先河的春秋商人猗頓等傑出人物都是這里人;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的聞喜裴氏家庭,曾出現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全市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景點1600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112處。有馳名中外的中華祭祀聖地後土祠、中國死海運城鹽湖、武廟之祖關帝廟、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元代壁畫藝術宮殿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以及舜帝陵、司馬光墓、黃河大鐵牛……
運城大地,人傑地靈。
優越的投資環境
交通運輸便利。運城,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輻射中原,是連接中西部的「橋頭堡」,在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地位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關公機場已經通航,辟有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國內各大城市航線。全市公路里程達到8753公里,公路網密度每平方公里62.5公里,一小時公路圈初步形成。境內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運三(運城-三門峽)、運風(運城-風陵渡)、大運(大同-運城)等4條高速公路,里程312公里,形成了通西北、達中原、到華北的交通骨架。候西鐵路橫亘東西,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客運通往全國各地,貨運可達全國各樞紐。
自然條件適宜。運城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麥棉、果業基地,有「山西的烏克蘭」之稱。小麥、棉花產量和商品量分別佔全省的50%和70%以上;蘋果面積300萬畝,產量32億公斤,分別佔全省產量和商品量的60%和70%,是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蘋果生產基地。
礦產資源豐富。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約54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鐵礦1139.3萬噸,銅388.1萬噸,鋁9868萬噸。芒硝儲量居全國第二。鉛、鎂、石灰石、大理石、硅石等儲量在全省名列前茅。金銀等貴重金屬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鹽湖面積132平方公里,在新石器之前就已被開采利用,唐宋時期每年的鹽稅占國庫收入的1/8到1/6。
基礎設施完善。全市現有電力裝機149萬千瓦,在建電源裝機280萬千瓦,50萬伏和22萬伏電網主架相連,電力供應充足。電子商務和信息化發展迅速,已建成現代化的移動通信和數據通信網路,實現了100%的行政村通油路、通客車。商業、現代服務業等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備。
科技教育發達。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長足發展。基本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現有各級各類學校4242所(其中本科學院1所,專科8所),教師5.4萬人。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1萬人。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1個,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15個,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4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6家,技術力量較為雄厚。醫療衛生機構490個。康中和運中成為新的亮點,2005年高考全省文理狀元均出現在運城。
投資環境優良。近年來,運城市委、市政府一直著力打造誠信運城,全力建設一個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健全透明的法制環境、文明誠信的人文環境,創造「親商、富商、安商、樂商」的投資軟環境。全面推行「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的便捷辦事程序,並開通了網上審批窗口,實行審批內容、審批條件、審批程序、審批時限四公開。對引進項目實行全程跟蹤,提供保姆式服務。設立招商引資投訴辦公室,開通投訴熱線,認真處理客商投訴,切實保障所有投資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喜人的建設成就
運城經濟總量連續9年位居全省前3位。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470.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180美元。財政總收入55.6億元。河津市於2003年跨入全國經濟百強縣市行列。12個縣(市、區)財政收入超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8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6.8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806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8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6.5億美元。「十五」期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1%,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54.6%。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比例調整為11.8:56.8:31.4。
農業產業化格局初具規模。形成了果、菜、畜、麥、棉五大主導產業和紅棗、蘆筍、中葯材、煙葉等特色產業,糧經比例調整為5:5。設施農業達59.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達112萬畝。龍頭企業304家,帶動25萬戶農民從事產業化經營。新絳蔬菜批發市場、粟海、忠民、豐潤4家企業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全市糧食總產15.9億公斤,果品總產27.5億公斤,棉花總產0.9億公斤,肉、蛋、奶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5.6%、2.5%、22.9%。農產品營銷體系和專業市場建設力度加大,市農業會展中心和農產品質檢大樓投入使用。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新成績,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車。小康林業工程進展順利,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6.8萬畝,退耕還林工程7.4萬畝,三北防護林0.8萬畝。
工業成為全市經濟的主導。為把運城建設成「山西省新型加工製造業基地」,運城市大力發展「七大產業」,培育「八大基地」,抓好「三個開發區」,做大做強「十八大旗艦企業」,工業成為全市經濟的支撐,工業經濟連續8年位居全省前三強。這里有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裝備規模居世界第一的運城製版集團、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山西鋁廠、全國第二大銅冶煉基地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鐵道部的龍頭企業永濟電機廠等大型企業。有南風、亞寶、關鋁3家上市企業。鋼鐵產量達到480萬噸;金屬鎂產量達到16萬噸;化工產品元明粉、硫酸鉀、洗衣粉的產量分別佔到國內市場的60%、50%、25%以上;電解鋁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氧化鋁突破200萬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19個,規模以上民營企業420家,海鑫、通達、振興、陽光等4家民企跨入全國民企500強,海鑫集團成為全省最大的民營企業,在全國民營企業中上繳稅金排名第一。
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突出「五千年文明看運城」這一主題,著力打造了華夏覽勝(中國運城)、中華祭地聖境(萬榮後土祠)、關公故里(運城解州)、中國死海(運城鹽湖)、中華名樓(永濟鸛雀樓)、回歸自然(黃河歷山)等旅遊品牌,努力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經濟已成為運城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05年,全市旅遊業總收入達到28.2億元。
城鎮化進程加快。圍繞建設「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的目標,以提升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為切入點,全面推進城鎮化進程,走出了一條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2005年,全面啟動了東部新區、空港新區、鹽湖新區等十大城建工程。努力創建省級園林城市,新增公共綠地74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達到4.17平方米。成功改造老區,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新建東部新區38平方公里、空港新區60平方公里、鹽湖新區3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正在向100多平方公里擴張。科技館、博物館、體育館、圖書館、婦兒中心和水、電、路、氣、熱、通訊、公交、環衛等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日益完善,城市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12個縣城和一批重點小城鎮建設正扎實推進。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5年,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總數達到141家,高新企業總數達到24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農民參合率達到84.3%。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與失業保險並軌工作穩步推進。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率達100%。城鄉低保人數14萬人。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美好的發展前景
2006年是「十一五」發展的開局年、起步年。運城市委、市政府將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培育裝備製造業、新型化工產業、新型材料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中醫葯產業、旅遊文化產業等六大支柱產業。繼續實施大企業戰略,優化企業結構。全力打造四個方陣: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100億元及以上的企業6家,完成銷售收入600億元以上;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50-100億元的企業8家,完成銷售收入400億元以上;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30-50億元的企業10家,完成銷售收入300億元以上;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10-30億元的企業27家,完成銷售收入400億元以上。以上四個方陣共51家企業,將作為全市「十一五」重點培育的骨幹企業,組成運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艦隊,力爭這些企業到2010年的銷售收入達到1800億元左右。同時,要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服務業,力爭到2010年第三產業佔全市生產總值超過40%。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在全市農村免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擴大到6個縣(市),力爭明年13個縣(市)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市,大力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基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水泥(油)路通組達戶、村村循環工程。發展農村通信、遠程教育,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大力推廣農村沼氣使用,力爭2010年50%的農戶用上沼氣。
三、大力推進特色城鎮化,提高城市綜合競爭能力。按照建設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的定位,全面實施十大工程建設。力爭到「十一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60-80萬人,建設3個衛星城市和一批經濟強縣、強鎮,力爭全市3-5個縣(市、區)躋身全省20強,20個鄉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全市發電裝機容量達500萬千瓦以上,電網容量達到400萬千瓦。
四、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增添發展後勁和動力。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市屬國有企業產權股權多元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力爭到「十一五」末,非公有制經濟佔全市經濟的比重達到90%以上。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增強縣級財政自我平衡能力。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06年全市招商引資總量力爭突破100億元大關。
五、大力實施「綠色運城」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快節約型社會建設步伐。大力實施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工程,力爭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城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平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2006年中心城市二級以上天數要達到240天。
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繼續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加大中小學布局調整力度,徹底取消「單人校」和「復式校」;加快建設運城大學和各類高等專科學校,力爭「十一五」期間在全市創辦2-3所綜合性大學。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切實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