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土地資源包括什麼
土地資源指的是目前或者可以預見到的將來可供於農、林、牧業或者其它各業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與勞動對象,它具有質和量兩個方面的內容。在土地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有可能需要採取不同程度與不同類別的改造措施。土地資源還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在不同地區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術經濟條件之下,所包含的內容可能是不大一致的。例如,大面積的沼澤因為漬水而難以治理,在小農經濟那時的歷史時期,不適宜被農業利用,不能夠將其視為農業土地資源。但是在已經具備治理與開發技術條件的今天,就稱之為農業土地資源。由此,有學者認為土地資源是包括土地的自然屬性與經濟屬性兩個方面。
二、土地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土地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被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一個由地形、氣候、植被、土壤、岩石和水文等其他因素組合而成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一個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因此,土地資源不僅具有自然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是名副其實的「財富之母」。土地資源的分類有很多種方法,在我國比較普遍的是採用地形分類與土地利用類型分類兩種。
按照地形分類,土地資源可以分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來說,因地制宜。山地比較宜發展林牧業,而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按照土地利用類型分類,土地資源可以分為已經利用土地棗耕地、草地、林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比較宜開發利用土地棗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土地棗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的分類是著眼於土地的開發與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而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已經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質量、數量、分布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目前暫時不能夠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和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最大可能性,對於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的安排生產布局,提供最基本的科學依據。
② 土地和土地資源是同一概念嗎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陸地和水面的總稱,它是由氣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構成的自然歷史綜合體,並包括人類活動的成果。
土地資源(Land Resources)是指土地作為自然要素,於現在或可預見的將來,能夠為人們所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以上是比較權威的說法,通俗的說就是,土地是客觀存在的,不管能否利用,都應該是土地。土地資源是在相對而言的,舉個例子類比一下就是:石油,以前人們不知道用處,所以不算資源,但現在知道用處了算資源了。
③ 土地資源的概念是什麼 誰能回答我 謝謝了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范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范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④ 什麼是國土資源
國土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由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組成的物質實體,通俗地講,即是國家的土地與礦產。國土資源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廣義角度看,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領土主權范圍內所有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總稱;狹義的國土資源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管轄范圍內的自然資源,包括領土、領海和領空。國土資源具有整體性、區域性、有限性和變動性等特點,而且具有數量上的無限性和有限性、分布上的不平衡性、開發利用上的可變性的特性。
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人民生活的場所和生產基地,是國家和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地、水、氣候、生物和礦產資源是最主要的國土資源。國土資源與自然資源最大區別之處在於國土資源有一定的空間地域的限定,也就是主權范圍內的自然資源即為狹義的國土資源。
⑤ 土地和土地資源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而土地資源是可再生資源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陸地和水面的總稱,它是由氣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構成的自然歷史綜合體,並包括人類活動的成果。
土地資源(Land Resources)是指土地作為自然要素,於現在或可預見的將來,能夠為人們所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作為樂觀的存在,地球上僅有那麼多,當然不可再生。土地資源是地球上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而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當然是有待開發的,這一塊資源出現問題,可以尋找在一塊土地資源
⑥ 土地資源類型的種類及其劃分依據是什麼
土地資源類型種類:
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一般分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鎮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礦、鹽場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積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
土地類型利用。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土地、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土地棗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土地資源類型的劃分依據:
景觀法:以景觀形態單元為基礎劃分土地類型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國內外應用尤為廣泛。該方法依據土地因素在各地段的結合方式及憨作用強度的差異,通過綜合分析,選取其中對土地單位個體分異起主導作用的因素確定土地類型個體的空間界線。
參數法:根據土地成分的特徵值劃分土地類型的一種方法。即在選取的相對重要參數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土地單位劃分的方法。
⑦ 土地資源,指人類能夠利用的那一部分土地.主要包括地球表層陸地、海塗和什麼
一般指能供養生物的陸地表層,包括內陸水域,但不包括海域。土地除非農業用地外,還有一部分是難於利用或基本不能利用的沙質荒漠、戈壁、沙漠化土地、永久積雪和冰川、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沼澤等。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有些難於利用的土地正在變得可以逐步用於農業生產。農業用地:農業用地按其用途和利用狀況,可以概分為:①耕地,指耕種農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水澆地、旱地和菜地等。②園地,指連片種植、集約經營的多年生作物用地,如果園、桑園、茶園、橡膠園等。③林地,指生長林木的土地,包括森林或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疏林草地等。④草地,指生長草類可供放牧或刈割飼養牲畜的土地,不包括草田輪作的耕地。中國通常稱北部和西部10個省(自治區)大面積連片的草地為草原,稱南部和中部各省(自治區)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區較為零星的草地為草山、草坡。凡已加利用的草地(也稱草場),按其不同的經營利用方式,分別有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等。⑤內陸水域,指可供水產養殖、捕撈的河流、湖泊、水庫、坑塘等淡水水面以及葦地等。⑥沿海灘塗,又稱海塗或灘塗,是海邊潮漲潮落的地方,位於大潮高低潮位之間,海岸地貌學上稱為潮間帶,是沿海可供水產養殖、圍海造田、喜鹽植物生長等的特殊自然資源。在草地和林地中,適宜於開墾種植農作物或牧草的天然草地、疏林地和其他荒地稱為宜農荒地;適宜於營造森林的疏林草地和荒山荒地則稱為宜林荒山荒地,均屬農業的後備土地資源
⑧ 什麼是土地什麼是土地資源
關於土地,人類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但直到目前尚無確切唯一的概念。人們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對土地有不同的定義。
一般地,我們可以把土地的定義粗略的劃分成廣義的和狹義的概念。
狹義的土地,僅指陸地部分。較有代表性的是土地規劃和自然地理學家的觀點。土地規劃學者認為:「土地是指地球陸地表層,它是自然歷史的產物,是由土壤、植被、地表水及表層的岩石和地下水等諸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自然地理學者認為:「土地是地理環境(主要是陸地環境)中互相聯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組成,包括人類活動影響在內的自然地域綜合體。」
廣義的土地,不僅包括陸地部分,而且還包括光、熱、空氣、海洋……。較有代表性的是經濟學家的觀點。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指出:「土地是指大自然為了幫助人類,在陸地、海上、空氣、光和熱各方面所贈與的物質和力量。」美國經濟學者伊利認為:「……土地這個詞……它的意義不僅指土地的表面,因為它還包括地面上下的東西。」
由於土地概念涉及並影響世界各國,所以聯合國也先後對土地作過定義。197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荷蘭瓦格寧根召開的農村進行土地評價專家會議對土地下了這樣的定義:「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及基礎地質、水文和植被。它還包含這一地域范圍內過去和目前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以及動物就它們對目前和未來人類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1975年,聯合國發表的《土地評價綱要》對土地的定義是:「一片土地的地理學定義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個特定地區,其特性包含著此地面以上和以下垂直的生物圈中一切比較穩定或周期循環的要素,如大氣、土壤、水文、動植物密度,人類過去和現在活動及相互作用的結果,對人類和將來的土地利用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從土地管理角度應當怎樣定義土地呢?原國家土地管理局1992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礎知識》中這樣定義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氣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它包括人類過去和現在的活動結果。」因此,從土地管理角度,可以認為土地是一個綜合體,是自然的產物,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活動的結果。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范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范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從土地管理角度出發,土地資源和土地的概念是相同的,差異僅在於稱謂不同。一般情況下,兩者可以通用。
土地或土地資源是國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⑨ 土地資源與土地資產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一、土地資源與土地資產的聯系:
1、土地資源和土地資產都是對土地內涵的體現,前者是指土地作為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它具有一定的技術經濟前提;後者是指土地作為財產,其有了經濟(價值)和法律(獨占權)意義,它具有明確的法律保障。
2、土地資產不僅可以為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經營者使用並帶來經濟收益,而且還可以進行土地交易,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而土地資源,如果沒有明確界定產權,它具有使用價值,但是卻不能進行交易,不能夠成為商品。
二、土地資源和土地資產的區別:
1、土地資源和土地資產的含義不同土地資源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和一定時間內可為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重要的自然資源。
土地資產是指土地財產,即作為財產的土地。土地作為財產對象實體最重要的屬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佔用性和具有價值。土地資產是具有明確的權屬關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並具有經濟價值的土地資源。它是土地的經濟形態,是土地成為資本的物的表現。
2、土地資源是指土地作為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它具有一定的技術經濟前提;土地資產是指土地作為財產,其有了經濟(價值)和法律(獨占權)意義,它具有明確的法律保障。
3、土地資產不僅可以為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經營者使用並帶來經濟收益,而且還可以進行土地交易,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而土地資源,如果沒有明確界定產權,它具有使用價值,但是卻不能進行交易,不能夠成為商品。
(9)什麼是土地資源擴展閱讀
土地資源與土地資產改革
完善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我國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始於20世紀80年後期的國有建設用地,現已建立比較系統完整的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有效維護了國家所有者權益。
但仍存在國有建設用地劃撥范圍寬、國有農用地有償使用制度缺少國家層面的具體規定、國有農用地使用權概念和權利體系缺乏法律依據等問題。
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我國水資源有償使用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的地方實踐,現已初步建立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對直接取用江河、湖泊或者地下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徵收水資源費,2015年全國徵收總額約為196億元,為實現所有者權益、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⑩ 什麼是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范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范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土地資源指目前或可預見到的將來,可供農、林、牧業或其他各業利用的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和勞動對象,具有質和量兩個內容。在其利用過程中,可能需要採取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資源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即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所包含的內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積沼澤因漬水難以治理,在小農經濟的歷史時期,不適宜農業利用,不能視為農業土地資源。但在已具備治理和開發技術條件的今天,即為農業土地資源。由此,有的學者認為土地資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兩個方面。
土地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一個由地形、氣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因此,土地資源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的分類有多種方法,在我國較普遍的是採用地形分類和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1)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2)按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土地如: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目前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它有如下7個特徵:
(1)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
(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
(3)土地資源的區位存在差異性。
(4)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
(5)土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
(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我國的內陸土地面積為960多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上繼俄羅斯、加拿大之後居第三位。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地12208.27萬公頃;園地1154.90萬公頃;林地23574.11萬公頃;牧草地26214.38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553.09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601.51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30.85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9.87萬公頃;其餘為未利用地。與2004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0.30%,園地面積增加0.31%,林地面積增加0.30%,牧草地面積減少0.21%,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面積增加1.11%,交通運輸用地面積增加3.37%,水利設施用地面積增加0.26%。200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36.16萬公頃。其中,建設佔用耕地13.87萬公頃,另外,查出往年已經建設但未變更上報的建設佔用耕地面積7.34萬公頃;災毀耕地5.35萬公頃;生態退耕39.04萬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23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0.67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建設佔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設用地43.2萬公頃。其中,新增獨立工礦(包括各類開發區、園區)建設用地15.11萬公頃,新增城鎮建設用地9.82萬公頃,新增村莊建設用地6.66萬公頃,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10.76萬公頃。
切實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明確各省(區、市)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責。會同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六部委制定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工作的意見》。下發《關於開展設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工作的通知》,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全面提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水平。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通知》和《2005年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指南》。全年共備案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326個,項目建設總規模129.12萬公頃,其中,位於糧食主產區項目個數和建設規模分別佔47%和53%。下發《關於開展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基礎工作的通知》,採用更加嚴格的措施改進耕地佔補平衡工作。
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開展全國存量用地調查,查明到2004年底,全國城鎮規劃范圍內共有閑置土地7.20萬公頃,空閑土地5.48萬公頃,批而未供土地13.56萬公頃,三類土地總量為26.24萬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總量的7.8%。切實執行建設用地「六個不報批」和「八個必須」要求,核減建設用地4631.9公頃。總結和大力推廣100個節約集約用地典型,制訂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新政策。從嚴控制土地供應總量,嚴格審核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24個。
土地管理為經濟建設服務。全年審批建設用地34.68萬公頃,其中國務院批准用地14.93萬公頃,省級批准用地19.75萬公頃;工礦倉儲、住宅等分批次建設用地16.00萬公頃,交通運輸、水利設施等單獨選址建設用地18.68萬公頃。
土地管理基礎業務建設明顯加強。《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准已正式報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制定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方案。18個省(區、市)開展土地更新調查,1526個縣(市)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城市市區地籍調查完成82.24%。國有土地使用證發證率達76.38%,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發證率達33.19%,集體土地使用證發證率達70.69%。25個省(區、市)開展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其中13個省(區、市)通過驗收。
完善土地市場體系和制度。繼續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覆蓋面。繼續完善國有土地出讓制度。全國共出讓土地面積16.32萬公頃,出讓價款5505.15億元。其中,招拍掛出讓面積和出讓價款分別為5.72萬公頃和3920.09億元,分別占出讓總面積和總價款的35.06%和71.21%。加強土地儲備制度建設。加強土地市場監測和地價管理。根據1000多個縣(市、區)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結果,土地供應來源結構56%屬於存量用地,44%屬於新增用地;用途結構43.33%屬於工礦倉儲用地,30.56%屬於房地產開發用地,26.11%屬於其他用地;房地產開發用地中,商業服務業用房佔29.2%,普通商品住宅佔48.7%,經濟適用房佔9.3%,高檔公寓佔0.2%,其他住房佔12.6%。系統提出房地產市場土地供應政策。
目前我國土地問題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達13.9%。盡管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佔,1984~1991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漠化急劇發展,20世紀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千米,20世紀70~80年代年均擴大到2100平方千米,總面積已達20.1萬平方千米。多年來我國初步治理了50多萬平方千米,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千米。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
我國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超過26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積為168.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和東北等13個省區市。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潰瘍症」,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面,現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相當於1996年西北五省區財政收入總和的3倍,平均每天損失近1.5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有1000萬公頃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糧食損失每年高達30多億千克。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蒸一鍋」。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2200多間,近700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
目前我國耕地的特點是:
1.人均耕地面積小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佔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積大於0.13公頃的省、自治區,主要集中於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低。相對自然和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積小於0.07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廣東和福建等甚至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公頃的最低界限。該組織認為低於此限,即使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也難以保障糧食自給。
2.分布不均勻綜合氣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國耕地大致分布在東南部濕潤區、半濕潤季風區、西北部半乾旱區、乾旱內陸區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區。東南部濕潤區和半濕潤季風區集中了全國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條件差我國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其中高產穩產田佔1/3左右,低產田也佔1/3。其中澇窪地有約400×104公頃,鹽鹼地有約400×104公頃,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頃。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於污水灌溉和大面積施用農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嚴重,都加劇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這一特點使我國耕地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中國依靠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成就。但另一方面,這一現實也表明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耕地不足是中國資源結構中最大的矛盾。
總之,中國單位面積耕地的人口壓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耕地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