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亞塞拜然是哪個國家
亞塞拜然是亞塞拜然共和國,簡稱亞塞拜然,國名意為「火的國家」。亞塞拜然位於外高加索的東南部,東臨裏海,南鄰伊朗,北靠俄羅斯,東部與哈薩克、土庫曼隔裏海相望,西接喬治亞和亞美尼亞,湖岸線長456千米,其西南部的納希切萬隔亞美尼亞與本土不相毗連。
亞塞拜然共和國位於歐亞大陸交界處的南高加索地區東部,地處東經44°至52°,北緯38°至42°,面積8.66萬平方公里。
亞塞拜然東瀕裏海,南接伊朗和土耳其,北與俄羅斯相鄰,西傍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大、小高加索山自西向東穿越全境,余脈最終沒入裏海。其飛地—納西切萬自治共和國被亞美尼亞、伊朗和土耳其三國所環繞。
(1)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哪個國家資源多擴展閱讀:
亞塞拜然氣候呈多樣化特徵,中部和東部為乾燥型氣候,東南部降雨較為充沛。首都巴庫緊鄰裏海,冬季溫暖,1月平均氣溫為4℃,7月為27.3℃。北部與西部山區氣溫較低,夏季平均氣溫為12℃,冬季為-9℃。
亞塞拜然人重視家庭,家族觀念濃厚,尊重長輩,愛護子女,婦女承擔全部家務。人們在正式場合及節慶場合講究衣著,家居環境整潔。
男性見面時都會握手致意,女性則習慣相互親吻面頰;較熟悉的同事或朋友見面和分別時,不論性別年齡,還會以相互貼面或親吻臉頰的方式表示尊重和友情。鮮花是應邀正式做客或參加歡慶活動時送女主人的常見禮物。
亞塞拜然人飲食以牛、羊肉以及家禽、魚類為主要食材,喜食燒烤類食品、奶製品、甜食和瓜果。當地人日常飲食較簡單,但喜歡在節日和私人紀念日舉辦聚會和宴請活動;宴請客人時多不勸酒,吸煙講究場合。
㈡ 各個大洲中國家和地區數量最多的是哪個
非洲
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極洲外,都有國家分布,目前共有200多個政區單位,其中獨立國家169個,其餘為尚未獨立的地區。各大洲的國家分布是不均衡的,非洲的國家最多,達51個,其次是亞洲(39個),以下依次為歐洲(34個)、拉丁美洲(33個)、大洋洲(11個)和北美洲(2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面積在1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9個,人口超過5,000萬的共有16個國家。
俄羅斯領土橫跨歐亞兩大洲,是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北臨北冰洋,西臨波羅的海,西南靠黑海、亞速海和裏海,東臨太平洋,隔海與美國阿拉斯加和日本相望,陸地西部與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交界,南部與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中國、蒙古、朝鮮接壤。
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歐洲),只有0.44平方公里.
亞洲(48個國家)
東亞: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 (5)
東南亞: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東帝汶 (11)
南亞: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7)
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5)
西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阿曼、葉門、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塞普勒斯(20)
註:錫金現已並入印度成為其一個邦,所以這里不出現,詳細請看:
歐洲(43個國家/1個地區)
北歐: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 法羅群島(丹)(6)
東歐: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7)
中歐: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8)
西歐: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7)
南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希臘、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墨塞哥維那
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16)
非洲(53個國家/6個地區)
北非:埃及、利比亞、蘇丹、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葡)、馬德拉群島(葡)(8)
東非: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塞席爾(10)
中非: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共和國(即:剛果(布))、剛果民主共和國(即:剛果(金))、聖多美及普林西比(8)
西非: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註:未獨立,詳細請看:)、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加那利群島(西)(18)
南非: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旺(法)、聖赫勒拿(英)(15)
大洋洲(14個國家/10個地區)
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帛琉、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薩摩亞、斐濟群島、湯加、庫克群島(新)、關島(美)、新喀里多尼亞(法)、法屬波利尼西亞、皮特凱恩島(英)、瓦利斯與富圖納(法)、紐埃(新)、托克勞(新)、美屬薩摩亞、北馬里亞納(美)
北美洲(23個國家/13個地區)
北美: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格陵蘭(丹)(4)
中美洲: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7)
加勒比海地區: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安地卡及巴布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格瑞那達、巴貝多、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波多黎各(美)、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安圭拉(英)、蒙特塞拉特(英)、瓜德羅普(法)、馬提尼克(法)、荷屬安的列斯、阿魯巴(荷)、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開曼群島(英)、百慕大(英)(25)
南美洲(12個國家/1個地區)
北部: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5)
中西部: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3)
東部:巴西(1)
南部: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4
㈢ 高加索地區大概包括哪些國家
該地區分為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兩部分。南高加索又稱外高加索,面積約18.5萬平方公里,包括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北高加索又稱內高加索,屬於俄羅斯。達吉斯坦、車臣、印古什、北奧塞梯、卡巴爾達-巴爾卡爾等共和國都分布在這里。
地形地貌
高加索山脈自西北向東南橫貫於黑海和裏海之間,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462米。傳統上把大高加索山脈的主分水嶺作為南歐與西亞之間的分界線。
高加索一詞不僅指山脈本身,而且包括山脈兩側的廣大地區,北側稱前高加索,南側稱外高加索,整個地區佔地面積為44萬平方公里。
高加索地區從庫馬低地和馬內奇盆地向南延伸到俄羅斯、喬治亞、土耳其、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邊境,因而包括俄羅斯的最南部(包括達吉斯坦、車臣、印古什、北奧塞梯等幾個俄聯邦的共和國)、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以及幾個少數民族自治區。
大高加索山脈從黑海北部的塔曼半島向東南延伸到裏海的阿普歇倫半島,長約1200多公里。小高加索山脈位於庫拉河與阿拉斯河谷之間。
歷史
高加索地區是西亞古文明的發源地,曾孕育不少西亞古文明。
在蘇聯解體後,由於當地民族結構復雜,致使分離主義甚囂塵上,因此發生了一連串的戰爭,情況跟1990年代巴爾干半島上多國混戰的南斯拉夫內戰相似,使得高加索成為著名的「火葯庫」;
其中在亞塞拜然共和國境內的亞美尼亞人群居地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俄羅斯境內的穆斯林群居地車臣共和國,和喬治亞境內的俄裔群居地阿布哈茲共和國和南奧塞梯共和國。
歷次沖突包含1988年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發生的第一次納卡戰爭、2008年俄羅斯和喬治亞發生的南奧塞梯戰爭、2020年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爆發的第二次納卡戰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高加索地區
㈣ 亞塞拜然屬於哪個洲的國家
亞塞拜然屬於亞洲的國家。亞塞拜然屬於亞洲西部的一個國家,位於外高加索的東南部;裏海緊鄰該國東界,西邊接壤非得是亞美尼亞、喬治亞兩國,伊朗緊挨南面,北靠俄羅斯,東部隔海相望的是哈薩克和土庫曼。
國家全稱是亞塞拜然共和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石油是該國的整個經濟的重要發展產業,使得該國的的經濟和社會水平快速提高。亞塞拜然基礎設施較為快捷,除了擁有裏海最大港口和外高加索地區最大機場,公路、鐵路、水運和管道運輸等交通方式。
㈤ 亞美尼亞VS亞塞拜然,兩者如今單論軍事實力誰更強
單論軍事力量的話,就比「籌碼」的話,很顯然亞塞拜然更有戰鬥力,實力更強一些。其實這個結論不難解釋,亞塞拜然人口和經濟實力都要比亞美尼亞更強,而且國防預算也要更高。兩個國家的武器裝備大部分來自前蘇聯和俄羅斯,所以質量方面差距並不大,但是數量方面亞塞拜然明顯更占優勢。這僅僅是比拼「籌碼」而已,並非綜合實力。
如果對比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綜合軍事實力的話,兩國武器「籌碼」差距並不大,但是亞美尼亞的人文素質更高,單兵作戰能力和集群組織力更為緊密,戰鬥力顯然更強,兩者不受外來者干預,全憑自身實力「單挑」,亞美尼亞勝出,沒有任何爭議可言。
㈥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領土面積
亞塞拜然國土,為什麼被亞美尼亞一分為二?
中國青年網
10月21日 · 中國青年網官方賬號
亞塞拜然的飛地
從2020年9月底始,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因為「納卡地區歸屬問題」爆發了武裝沖突,使得這兩個不起眼的外高加索國家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
國際上普遍承認納卡是亞塞拜然領土,但納卡實際上是獨立狀態(亞美尼亞支持),亞塞拜然無法行使管轄權
細看外高加索地區的地圖,亞塞拜然的國土被亞美尼亞分成了彼此不相連的兩部分,這部分飛地叫做「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面積5500多平方公里,45萬人中有99%是亞塞拜然人。
亞塞拜然被亞美尼亞分成的兩部分
因納卡問題,亞阿兩國在脫離蘇聯後爆發過戰爭。雖然在1994年達成停火協議,但兩國依然處於敵對狀態。雙方在邊境線實行封鎖,納希切萬與亞塞拜然的本土的聯系變得十分困難,最好的途徑就是舍近求遠從伊朗通過。
那麼,亞塞拜然的納希切萬地區為什麼會遠離亞塞拜然本土呢?這塊被死敵隔開的飛地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緊張的納卡局勢
一、亞阿民族的反復爭奪
在今天,納希切萬地區的居民雖然以亞塞拜然人為主,但亞美尼亞人卻更早在這里定居並建立政權。
亞美尼亞人是高加索地區的古老民族。公元前190年,他們曾在高加索山南麓建立從裏海西岸延伸到地中海東岸的「亞美尼亞王國」,今天的納卡地區和納希切萬地區也在亞美尼亞王國境內。
鼎盛時期的亞美尼亞王國
高加索山脈海拔高,是一個天然屏障,戰略位置重要。亞美尼亞王國成立以後就面臨著周邊列強的覬覦,尤其是伊朗的波斯薩珊王朝。自公元224年建立起政權後,他們不斷通過對外征服的方式,佔領了伊朗高原、中亞以及阿拉伯海部分地區。
與薩珊波斯相比,亞美尼亞的實力弱小,在戰爭中屢屢處於被動地位。公元3世紀後期,亞美尼亞逐漸被波斯人征服,成為波斯的附庸。
薩珊王朝時期(公元224-651年)的波斯帝國
為了鞏固波斯人的統治地位,波斯人強制這里的亞美尼亞人皈依拜火教(當時波斯人信仰的宗教),公元301年,亞美尼亞人為了抵抗波斯人拜火教,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並早於羅馬帝國。
連連的對外戰爭讓波斯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削弱了波斯人在周邊的統治。亞美尼亞隨後又逐漸被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以及後崛起的突厥人征服。尤其是阿拉伯人,他們所到之處都帶著伊斯蘭教傳播。波斯人、西遷的突厥人都在阿拉伯人的影響下皈依了伊斯蘭教。
此後,突厥人的一支在高加索山南部裏海平原沿岸定居,這支西遷的突厥部落皈依伊斯蘭教,在文化上接受了波斯文化,形成了新的民族—亞塞拜然人。
現代亞塞拜然族的分布
在阿拉伯帝國的強勢影響下,大部分外高加索地區的民族皈依了伊斯蘭教,但亞美尼亞人卻拒絕皈依,並宣誓效忠於東羅馬帝國。
為此,大批亞美尼亞貴族遭到了阿拉伯帝國的清算。一些亞美尼亞貴族逃到了東羅馬帝國境內。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衰落,納希切萬地區伊斯蘭化的波斯薩法維王朝佔領,波斯大力推行伊斯蘭教。
波斯薩菲王朝(1501年-1736年)的最大范圍
納希切萬地區的地形以山地為主,擁有豐富岩鹽等礦產資源。為了獨霸這里的資源,波斯將亞美尼亞人驅逐至高原地區。
亞美尼亞人的大量外逃,納希切萬地區出現了人口的空缺。從16世紀開始,波斯鼓勵與其文化相近的亞塞拜然人遷入,改變了納希切萬的人口結構,亞塞拜然人逐漸成為了當地的主要民族。
二、亞塞拜然民族的分離
亞塞拜然因為實力薄弱,選擇了與自己語言、文化相近的波斯作為依靠。然而,沙俄的入侵導致了亞塞拜然民族南北分裂,也導致了沙俄境內亞塞拜然民族分離。
從17世紀完成國家統一後,沙俄就開始對外擴張,尋找溫暖的出海口和山脈作為保衛國家的屏障。大北方戰爭擊敗瑞典奪得北方出海口後,俄國又把目標放在南方的黑海和裏海沿岸。
大北方戰爭,俄國佔領了北方沿海
在當時,這一地區的主權歸波斯所有,薩法維王朝後期的統治者推行什葉派的政策,使得波斯國內的矛盾日趨尖銳。此後波斯經歷了王朝變更,但教派沖突反而使得國力愈加衰弱。
這給了沙俄可乘之機,他們不斷集中兵力南下,兩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
俄國波斯戰爭
19世紀初,俄波戰爭爆發,以沙俄的勝利而告終。沙俄在此地的擴張引起了西方列強的不安。為了防止沙俄獨霸中東,英國不斷出兵干預沙俄的行動。
俄國從波斯手中奪得埃里溫(亞美尼亞首都)
在英國的干預下,沙俄於1828年和波斯簽訂《土克曼恰伊條約》,將波斯北部、高加索以南地區割讓給俄國,包括亞塞拜然地區北部以及亞美尼亞地區。
條約簽訂不僅僅使得亞塞拜然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也導致北亞塞拜然人陷入了分離的境地。
波斯帝國割讓給俄國的地盤(數字為割讓給的年份)
沙俄鼓勵同樣是基督教信仰的亞美尼亞人回遷至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納希切萬地區以及納卡等地區。大量亞美尼亞人的「回歸」使得兩地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改變。
納卡地區的亞塞拜然人大量外逃到東邊的平原地區,亞美尼亞人取代了亞塞拜然人,成為了納卡地區的主要民族。
而納希切萬地區因為地處深山地區,這里的亞美尼亞族和亞塞拜然族人口比重變得十分接近。1905年,亞美尼亞人占該地區人口的45%,亞塞拜然人佔55%。兩個民族因信仰、土地之間的矛盾愈加尖銳。
三、劃分亞塞拜然
1914年,一戰爆發,沙俄參與了協約國一方,與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作戰。沙俄陷入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無暇顧及外高加索地區。
1917年11月,處於矛盾焦點的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當時的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境地。為了退出戰爭,沙俄與德國、奧斯曼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承認外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喬治亞)獨立。
《布列斯特和約》簽訂現場
由於兩個民族在納希切萬的人口比重相當接近,獨立後的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為了爭奪納希切萬地區的主權爆發了沖突。
1918年6月,奧斯曼帝國趁俄國無暇顧及之際,趁機佔領了納希切萬。奧斯曼帝國不僅僅對信仰異教的亞美尼亞人進行種族屠殺,還鼓勵信仰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人對亞美尼亞人進行清算。
亞美尼亞大屠殺
在奧斯曼帝國和亞塞拜然的雙面夾擊下,亞美尼亞人不得不被迫離開納希切萬地區。到1920年,這里的亞美尼亞人比例從45%下降到了10%,亞塞拜然人的比例則從55%上升至85%,成為了這里的主要民族。
在同盟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蘇俄通過幫助外高加索三國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方式,逐步控制了外高加索三國。1922年,外高加索三國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蘇維埃聯盟。
因為歷史緣故,外高加索的民族情況為大雜居,小聚居。而且該地區又位於蘇聯南部邊陲,靠近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解體後的主體)。如何對該地區進行劃分就顯得尤為重要,事關蘇維埃政權的國家安全。
1957年-1991年蘇聯時期的外高加索行政區劃
因為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的矛盾深刻,兩個民族的聚居地犬牙交錯,被相互分割。特別是在兩個地區,一個是納卡地區,當地居民中,亞美尼亞人的比例為75%。另一個是納希切萬,當地居民以亞塞拜然人為主。
為了維護南部邊疆的安定,蘇維埃當局根據民族自決的原則於1920年建立起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並宣布其與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存在特殊緊密聯系。
根據公投結果,90%的納希切萬人希望同亞塞拜然合並。1921年3月,蘇維埃當局和亞塞拜然簽訂《莫斯科條約》,正式承認納希切萬是亞塞拜然的領土。
納希切萬蘇維埃的國旗
然而,亞美尼亞人卻沒有那麼幸運。最初,根據民族自決原則,亞美尼亞獲得了納卡地區的所有權。然而,蘇聯的南部邊疆一直面臨著宿敵土耳其的威脅。
出於安撫土耳其以及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需要,蘇維埃當局把原本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劃給亞美尼亞的納卡地區劃給了亞塞拜然。這一劃分引起了亞美尼亞人的強烈不滿,它為蘇聯解體後的沖突埋下了隱患。
四、亞塞拜然一分為二
憑借蘇聯時期強大的政治權力,亞阿之間的矛盾得到了暫時地擱置,兩國之間的人員流動相對自由。納希切萬地區地處巴庫-埃里溫以及連通莫斯科到德黑蘭的鐵路樞紐優勢,加上本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然而,納希切萬地區的春天卻在20世紀80年代末戛然而止。隨著80年代中後期蘇聯經濟增長緩慢。經過幾代領導人的改革,都沒能改變蘇聯經濟不景氣的現狀,引發了社會危機。
一些原本被壓制的民族矛盾被點燃並釀成了軍事沖突,尤其在納卡歸屬問題上。此時的蘇聯已經無力處理這里的矛盾。
亞塞拜然被一分為二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相繼獨立。納希切萬地區雖然同亞塞拜然本土並不相鄰,但該地的居民以亞塞拜然人為主,成為了亞塞拜然的飛地。
1992年2月,兩國因為納卡問題爆發戰爭,直到1994年5月才在俄羅斯等外國勢力的調停下實現暫時的停火,但這並未改變亞阿之間的對立關系。
納卡戰爭
納希切萬通往亞塞拜然本土的最近距離是途經亞美尼亞。亞阿沖突導致了國境線彼此關閉,這就使得納希切萬地區要想通往亞塞拜然本土,只能通過伊朗。
納卡戰爭後,亞塞拜然已經失去了對納卡地區的控制,納卡當地的亞美尼亞人成立「納卡共和國」。它的成立不僅僅破壞了亞塞拜然的主權,更使得亞塞拜然已經無力打通從本土到納希切萬的直線通道。
納希切萬前往亞塞拜然首都,需要繞行伊朗
納希切萬與亞塞拜然本土相互分離狀況,嚴重損害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大部分納希切萬的居民被迫外出去土耳其或伊朗謀生,而非前往亞塞拜然本土,這使得亞塞拜然隨時面臨著國家再度分裂的局面。
現在,因納卡地區的主權問題,亞阿之間的心結依然難以解開,納希切萬飛地同亞塞拜然隔絕的狀態,短時間內看是無解的。
㈦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哪個和中國好
都差不多。
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與亞美尼亞雙邊貿易額為1.98億美元,其中亞對華出口4060萬美元,同比增長14.3%;自華進口1.575億美元,同比下降5.8%。對華貿易逆差1.169億美元,佔中亞貿易額的59%,中國為亞第二大貿易夥伴。
而據亞塞拜然海關數據,2020年1-8月,亞塞拜然對外貿易額為165.7億美元。其中,中國是亞塞拜然第四大貿易夥伴,佔比為7.9%。由數據來看,中國與亞美尼亞經貿更緊密,但與亞塞拜然也不差。
(7)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哪個國家資源多擴展閱讀: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雙方為了爭奪納卡地區,發生了戰爭。
亞塞拜然,位於東歐和西亞的「十字路口」,周邊與俄羅斯、亞美尼亞、喬治亞、伊朗交界,並與哈薩克、土庫曼隔海相望。
亞塞拜然臨近裏海,首都巴庫就在海邊。亞塞拜然有近千萬人口,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巴庫。
不論是比對面積、人口、經濟、軍事等方面,亞美尼亞都不如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只有4萬多兵力,不及亞塞拜然一半。武器裝備就更落後,不是亞塞拜然的對手。
㈧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原因
近日,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的沖突還在持續,雙方部隊在納卡地區進行了激烈戰斗,傷亡人數進一步上升。目前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都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兩國爆發的武裝沖突消息也成為全球熱點新聞。那麼,同為外高加索地區的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為何會水火不容?
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是一個內陸國家,東為亞塞拜然,以埃里溫為首都。在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有個叫卡拉巴赫的地方(簡稱納卡)。卡拉巴赫位於南高加索,該地區多屬山地與森林,面積約4400平方公里,人口約18萬人(2020年),其中76%為亞美尼亞族人。
歷史上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圍繞對該州的管轄權一直紛爭不斷。早在十九世紀,卡拉巴赫曾受沙俄統治,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和信奉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人在此混居。沙俄在此實行種族地緣政治戰略,通過大規模的移民改變了當地的民族結構,從而埋下了日後沖突的根源。
在沙俄的支持下,亞美尼亞人大量遷入這里,此納卡地區的民族成分發生逆轉,亞美尼亞人逐漸取代亞塞拜然人,亞美尼亞人成為了當地的主體民族。
1917年俄國革命後,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相繼建國。1922年,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蘇聯。1923年,蘇聯出於地緣政治權衡的考慮,將納卡地區劃給亞塞拜然,成為「亞塞拜然蘇維埃共和國」的一個自治州。對此亞美尼亞一直十分不滿,一有機會就要求聯盟中央「糾正」。
由於蘇聯的嚴密控制,納卡地區的沖突消失了數十年,但問題從來沒有得到真正解決。自1987年開始,卡拉巴赫地區的民族主義運動強化起來,以不同方式要求將該自治州歸還亞美尼亞管轄。
20世紀80年代後期,蘇聯陷入經濟危機。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圍繞納卡地區的爭端再度浮現。由於納卡位於亞塞拜然境內,出於對當地經濟和生活條件不滿意,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一直謀求將納卡並入亞美尼亞,要求將這一地區劃歸亞美尼亞共和國管轄,但亞塞拜然方面堅決拒絕變更領土的任何要求。
1989年6月,納卡宣布獨立,亞阿爆發沖突。不久後蘇聯解體,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為爭奪納卡地區的歸屬權大打出手。3萬人在沖突中喪生,亞美尼亞佔領了納卡及其周圍原屬亞塞拜然的部分領土。直到1994年,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才達成停火協議,但雙方的敵意並未消除,圍繞納卡地區的武裝沖突時有發生。
如今,雖然兩國就卡拉巴赫地區地位問題舉行了一系列談判,國際社會參與調解沖突,提出了多種方案,但納卡問題迄今毫無進展。目前納卡實際上處於獨立狀態,但國際上還是普遍認為這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雖然亞塞拜然已經無法對該地區進行任何實質上的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