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茶樹種質資源調查有哪些方法
擴展閱讀
飢餓鯊怎麼無限鑽石 2024-04-16 14:41:10

茶樹種質資源調查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 2023-03-29 12:02:05

❶ 如何通過體細胞雜交獲得茶樹新品種

茶樹無性系選種是指選擇優良單株進行無性繁殖,然後對這些無笥繁殖的後代茶樹進行選擇。其等程序大體如下。
1.優良單株的選拔:根據育種目標橘物,在群體品種中進行個體選擇,對入選單株進行標記,進一步進行觀測。觀測項目主要包括樹姿、生長勢、發芽期、採摘期、抗寒性、單株產量、茶類的適制性(氯仿鑒定)、制茶品質(小量制茶法)等。


茶樹有此游性系選種是指選擇優良單株利用種子進行有笥繁殖,然後對這些有性繁殖的後代茶樹進行選擇。茶樹有性系選種的研究在國外有一些報道,我國進行的研究不多。有性系品種的適應性與生活力往往比無性系品種強,而且易於繁殖,便於推廣,再加上有的茶樹具有較強的母性遺傳能力,因此,有性系選種仍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選種的程序和選擇指標與無性系選種的基本類似,但要注意品系的開花結實性能和主要形狀的整圓扒液齊度。

❷ 雲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古茶樹保護管理條例(2021)

第一條為加強古茶樹的保護,促進古茶樹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雲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縣行政區域內從事古茶樹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古茶樹,指分布於自治縣行政區域內的野生型茶樹、過渡型茶樹、樹齡在一百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樹。第四條自治縣人民政府對分散的古茶樹採取單株掛牌保護;對古茶山和古茶樹集中區域劃定保護管理范圍,實行區域保護,具體范圍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劃定,並將保護管理范圍納入國土空間規劃。

保護管理范圍涉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的,按照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保護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保護管理。第五條古茶樹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應當堅持保護優先、科學管理、合理穗笑毀利用的原則,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第六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古茶樹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將其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所需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編制古茶樹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相關規劃,按程序報批後實施。

自治縣林草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古茶樹的保護管理工作,自治縣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古茶樹的開發利用工作。自治縣其他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古茶樹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做好行政區域內古茶樹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社區應當協助做好轄區內古茶樹保護管理工作。村(居)民委員會可以制定村規民約保護管理古茶樹。第七條自治縣林草行政主管部門保護管理古茶樹的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

(二)制定保護管理具體措施,報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三)設立保護管理范圍的界標、標識;

(四)對古茶樹資源進行調查、登記、監測並建立檔案;

(五)組織、協助對古茶樹保護管理進行科學研究;

(六)其他與古茶樹保護有關的工作。第八條自治縣人民政府設立古茶樹保護管理專項資金,用於古茶樹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

資金主要來源:

(一)縣級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

(二)上級扶持資金;

(三)社會捐贈和其他資金。第九條自治縣對行政區域內的古茶樹建立登記保護名錄,實行分類分級管理。自治縣林草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產業發展等部門編制保護名錄,開展古茶樹管護技術培訓和指導。第十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以勐庫(冰島)為代表的古樹茶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支持相關企業、個人通過申請注冊商標、申請專利、採取防偽標識、電子信息管理等措施,保護古樹茶產品的知識產權。

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有關規定,組織申請古樹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引導符合條件的古樹茶產品生產者申請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

自升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古樹茶產品的追溯體系,實現古樹茶產品的全程可追溯。第十一條自治縣人民政府鼓勵以合資、合作、租賃、承包等方式共同開發利用古茶樹。

古茶樹資產價值評估,應當由具備相應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機構所需資質和評估具體辦法,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二條自治縣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下列開發利用古茶樹猜備的行為:

(一)利用古茶樹種質資源培育新的茶品種;

(二)利用縣域內栽培型古茶樹資源開發特色產品;

(三)建立古樹茶信息平台,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古樹茶品牌,建立企業茶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對古樹茶產品實行信息追蹤;

(四)開展古茶樹利用交流合作,挖掘古茶樹歷史文化,開發古茶樹文化產品、旅遊產品。第十三條古茶樹保護管理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過度採摘古茶樹等影響古茶樹生長,引起古茶樹生長退化的;

(二)在古茶樹保護管理范圍內未批先建、批後加建、私搭亂建構築物;

(三)侵佔和破壞古茶樹種質資源;

(四)有關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❸ 求關於普洱茶的調查報告

對原產地普洱茶生長環境污染狀況調查報告 喝普洱茶你放心嗎?——對原產地普洱茶生長環境污染狀況調查報告 普洱茶種植過程中農葯、化肥的使用狀況及其影響普洱茶根據茶樹不同分為野生普洱茶絕液、喬木普洱茶和台地普洱茶。野生普洱茶是沒有經過人工馴化的,不施肥、不噴農葯,屬於自然生產的茶葉類型,目前野生茶樹數量非常稀少;而喬木普洱茶和台地普洱茶是由人工種植的,但二者的區別在於,台地茶是茶農通過不斷修剪限制台地茶樹的成長,使其不斷發芽,一發芽即被採摘製成茶葉,而喬木茶則不被限制茶樹高度。台地茶的面積大、產量大,但是價格低。我們這次真對喬木普洱茶和台地普洱茶農葯、化肥使用情況做了細致的調查。在調查過程結束後,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分析,了解茶農在對茶樹使用農葯、化肥的情況,可以根據所種植的茶樹種類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茶農獨立經營的台地茶。在勐海縣勐宋鄉勐短拉鄉、曼邁村以及勐海鎮曼襖村曼板小組的茶農種植的是台地茶,屬於茶農獨立經營的茶園,不屬於任何茶廠的基地,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這些地方,農業技術人員對於農戶使用農葯、化肥的指導力度不夠,另外,在保持土壤的肥力方面需要增加施用有機肥(如農家肥--牲畜糞便等),使這些地方的茶葉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從以往的年份來看,茶園里的病蟲害主要發生在4~5月份,如蚜蟲、小綠葉蟬以及薊馬等害蟲,按照往年的茶葉價格,像這樣的台地茶,要保持高的產量,需要適時打農葯來控制這些病蟲害。但由於今年茶葉價格不好,導致大部分茶農放棄對茶園的管理,沒有及時採摘鮮葉,使得茶葉的發芽輪次減少並且產量降低。今年,有82%的茶農為了降低茶葉種植成本、提高經濟收入,對茶園實行不打葯、不施肥,因此盡管茶價很低,但茶葉受化肥、農葯污染的幾率很小,而茶葉的品質要好於往年。而且春茶過後,雨季來臨,小綠葉蟬等蟲害基本上消失了野早,這個時候就不需要任何農葯,所以一般不會出現農葯、化肥污染超標的情況。。2、集約經並脊物營的台地茶。在雲南省茶葉科學研究所附近的曼噴竜村、曼真村和曼賀村種植的是茶科所研究的優勢品種,也屬於台地茶類型。由於這幾個村寨離茶科所比較近,經常有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包括該使用什麼農葯和化肥以及使用量的多少,或者在病蟲少的時候該採用什麼方式進行適當控制等。在使用農葯時以高效少污染和低成本為目標,正確選用對目標害蟲敏感的農葯,堅持控制葯劑濃度和用量,控制用葯次數和合理輪換,控制安全間隔期,同時注意講究施葯方法。因此茶葉生產是符合標準的,也不會出現農葯化肥超標的情況。3、喬木古茶樹。在勐海縣南糯山半坡老寨竹林小組種植的茶葉品種以古茶樹(喬木普洱茶)為主,其中最古老的已有八百多年,遇到乾旱和雨季交替的季節,偶有少量的小綠葉蟬發生,但隨著雨季的來臨這種蟲害大大減少,古茶樹生長的環境非常好,茶樹生長在林中,利用生物多樣性來控制病蟲害,使得病蟲害的數量比較少。所以古茶樹在生長過程中不需要打農葯。靠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保持穩定。另外,古茶樹也不需要施肥,這是因為茶樹生長在樹林中,地上有豐富的枯枝落葉,形成腐質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而且由於遮陰度高,土壤水分散失率低,茶樹的芽葉碩壯,內含物質豐富,不易老化。今年茶葉市場價格不好,對古茶樹採摘較少,對古茶樹資源起到了休生養息和保護作用。古茶樹既不打農葯也不使用化肥,無任何污染並且品質優良,是制普洱茶的上等原料。4、生態茶園和有機茶園。在勐海鄉「雲茶源」、巴達鄉西里村以及勐海茶廠巴達基地,主要品種是台地茶,而且大部分是生態茶園,還有一小部分是有機茶園。可以說在品種質量上(特別是有機茶園)都是很好的。在防治病蟲害方面:生態茶園盡量杜絕使用化學農葯和化學除草劑,即使使用,也要在國家相關規定范圍之內。有機茶園完全杜絕(禁止)使用化學農葯和化學除草劑,一般採用農業、生物的措施來防治茶園病蟲草害。例如,針對春夏之交會發生的小綠葉蟬,出現危害後及時採摘和修剪茶樹,可以改變病蟲生長的適應環境條件,並把部分病蟲枝葉帶出茶園,當雨季來臨,這種蟲害就會自動減少或消除;適時鋤草與耕作減少那些與雜草、土壤發生聯系的病蟲為害,同時減少雜草與茶樹爭肥、爭水和爭光。適當間作增加茶園生態系統生物的多樣性,減輕病蟲為害;合理施肥提高茶樹抗病蟲的抵抗力及補償能力。生態茶園雜草防治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而是使用物理與機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在防治中也要考慮到雜草的有害、有利的兩重性,對茶樹危害較大的如白茅草、蕨類、肛板歸、小竹等宿根性或多年生小灌木要徹底清除,而對一般雜草不必全部防除,低密度的雜草不會對茶樹生長構成影響,反而有利於保持水土。在施肥方面,生態茶園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和增效劑外,還必須遵循生態茶生產施肥原則對各種有機肥進行無害化處理。逐漸達到有機茶園的標准。茶園的採摘和加工很及時,使茶葉正常生長,這里的茶園通過規范化的管理,這樣就保證了普洱茶的品質。勐海縣茶葉生產的工業與生活污染情況普洱茶的生長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很高,只有具有良好的茶樹生長的環境,才能為優質的普洱茶生產提供必要的條件。通過對勐海縣進行實地的調研,我團隊對勐海縣茶葉生長的工業污染情況進行了很好的了解,現介紹具體情況如下。在調查走訪的過程中,對茶園周邊的環境做了細致而深入的調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茶園周邊的工業污染情況。所謂的茶園的工業污染主要是指在茶園周邊是否存在具有工業污染的生產企業,工廠日常生產的污水是否經過處理而作到達標排放,工廠的生產是否有廢氣排出,排放的氣體是否會影響普洱茶的生長和質量,工廠是否有亂丟棄廢氣物的現象,如有,這些廢氣物是否會影響普洱茶的生長,如果有影響,給普洱茶的生產帶來不利的影響程度有多大。二是茶園周邊的生活垃圾的污染情況。主要調查茶園茶樹生長過程中茶園周邊環境是否受到人類的生活垃圾的污染,如果有,是否會對茶葉的生長狀況和茶葉的品質造成不利的影響。經過與環保局科技人員座談、對茶農的問卷調查和對茶園周遍環境的實地考察,發現勐海縣的工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對普洱茶生長的環境造成大影響和破壞,普洱茶的生長狀況優良。工業污染的影響方面:雲南省政府、西雙版納州政府和勐海縣政府對普洱茶的生長環境特別重視,制定了各種環境保護政策和節能減排措施並積極實施,把勐海縣三家能源消耗高的企業(雲南西雙版納英茂糖業有限公司景真糖廠、勐阿糖廠、雲南省黎明農工商聯合公司糖廠)作為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監測、檢察對象,簽訂了節能減排責任書,在企業的大力配合下,各企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同時政府還進一步治理大氣污染,加強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控制,削減SO2排放量。進一步治理水污染,嚴格治理監控超標排放的污水企業,使工業廢水達標排放。對那些在鄉村的小型制磚廠雖然不能時時刻刻的監控,但政府部門也會不定期的對其進行考察,以確保工業生產的合理與安全。通過政府工作的大力投入和企業的積極配合,勐海縣環境治理取得了很好效果,勐海縣的空氣質量優良,植被覆蓋率較高,茶樹的生長環境很好,工業污染沒有對普洱茶的生長狀況和普洱茶品質造成不利影響。生活垃圾的影響方面:勐海縣種植茶樹的主要是一些少數民族,由於雲南地勢主要是山地,所以各個少數民族聚集生活在山區和壩區,由於茶園幾乎都建立在山坡上,而村莊的生活區又在這些山坡的下方,所以生活垃圾往往不會向上去影響茶樹的生長環境。茶葉是勐海縣茶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當地已經有幾千年的種茶歷史,普洱茶文化底蘊濃厚,人民愛茶、珍茶、惜茶,對普洱茶非常的關注和重視,特別注重普洱茶的生長和保護,加之政府對普洱茶生長環境的重視和宣傳,農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的煙塵和氣體,對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微小的。由於當地的森林覆蓋率高,生物多樣性保存良好,環境的自凈能力很強,且勐海縣的雨水充足,所以茶樹的生長只是利用天然降水,不會出現水污染的現象,同時,充足的降水也增強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總之,通過對普洱茶原產地——勐海縣進行調查走訪,我們對普洱茶原產地的茶樹生長狀況有了更加深入而細致的了解。茶園基本都建立在海拔800~2000米以上的山上,茶園周邊的自然環境狀況極佳,沒有受到當地的工業生產的污染,在政府的努力監管下,勐海縣的工業生產沒有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工業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卓有成效,實現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茶農也特別關注普洱茶的生長環境和茶葉品質,人民的生活沒有對普洱茶的生長環境造成污染。

❹ 果樹種質資源考察的內容和方法是怎麼樣的

(一)考察前的准備

1.資源考察的組織工作果樹種質資源的考察應在統一組織下,以聯合考察組或各參加單位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考察前應統一考察的目的、考察的內容和考察方法。考察單位一般應是科研教學單位及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和熟悉情況的群眾,必要時除果樹專業人員外,還應有植物、土壤、氣象方面的專業人員參加。

2.考察的安全准備工作

考察時除帶必須的衣、食、住、行等用品和考察工具外,在考察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地區時,一定要有當地的向導,還要攜帶一些必要的防身武器如槍支等,在考察氣候變化無常的高山、峽谷時,還要帶些防雨、防寒和防洪等設備。

3.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情況的考察

在實地考察前,要由當地有關行政部門介紹,通過抄錄統計部門的資料,查閱地方誌等對當地的農業生產概況、人口組成、自然條件、植被、社會經濟情況有所了解,最好有當地的地形圖、林相圖、植被圖、草場圖、航空片、衛星片等圖象和有關的文字資料。也可通過訪問,了解更多的情況。

(二)環境與生態條件的考察

果樹的生長和發育離不開外界的環境條件,任何一種果樹的分布和生態特性,都是適應並同化了外界條件而形成的。所以,進行種質資源考察時,首先要對果樹所在地的環境條件進行考察,以了解果樹的分布規律和生物學特性,為適地適栽、品種的區域化和引種提供資料。考察內容如下。

1.地形考察

資源考察所在地的地形變化對植被、土壤和氣象等因素有很大影響,也影響果樹的垂直分布帶和小氣候,所以要了解地形結構特點,以確定果樹的生長特性和適應范圍。地形考察包括地形類型(山地、平地、沼澤地、丘陵地、沖擊地)、環境范圍(自然界及行政區界)、山系(山系名稱、海拔高度、走向、支脈及結構特點、耕地及果樹所處最高和最低海拔高度。山頂、山坡構造,土層、岩石分布等)、水系(河流名稱,支流、位置、流域面積,河谷類型、比降、沖擊扇情況等)和平川(類型、地勢、地面平整情況和范圍)等。

2.土壤考察

土壤是果樹生長的基地,因此,土壤的性質、理化特性將直接影響果樹的生長發育和自然分布。土壤考察主要包括土壤形態特徵(土壤類型、成土母岩、土層厚度,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土壤中新生體和侵入體、土壤水位等)和土壤理化特性(土壤酸鹼度、土壤緊密度和空隙度、土壤有效成分、土壤含水量等)等。

3.氣象資料考察

氣象材料的考察主要從當地氣象部門收集,除考察一般氣象要素外,還應特別注意災害性天氣,這方面還可以訪問當地群眾。氣象資料考察主要包括氣溫(年平均溫度,1月和7月份平均氣溫,絕對最高和最低溫度,有效積溫)、地溫(0、20cm、40cm深度的月平均地溫,土壤開始結凍和解凍日期,凍土天數,土壤凍結深度)、相對濕度(年平均濕度,全年相對濕度≤30%、≤50%和≤80%的天數)、日照(各月日照時數,年平均時數,最大值)、蒸發量(最大蒸發量,出現的日期,年平均蒸發量)、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降雪天數,積雪天數和期限,降水集中月份,最長連續降水天數,最長連續乾旱天數)、風(冬季和夏季最多風向,最大風速發生時間)及災害天氣(暴風日數、每次持續時間、強度。冰雹發生月份、年均發生次數、危害程度。早、晚霜出現日期、最低溫度、持續時間、無霜期天數。冷、凍害最低溫度、持續時間及危害程度。大風種類、風力風向、常發生時間和危害程度)。

(三)植被考察

自然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結構、一定的種類和顯著的指示特徵。這些特徵常能反應所在環境的外界條件。對果樹栽培環境的考察,還應包括對果樹分布區植被群落的特徵以及具有指示特徵的植物分布情況的考察。考察植被時,木本植物群落應記載優勢種類、高度、直徑、密度、所佔比例等。草本植物群落應記載優勢科屬的覆蓋度、根系及生長情況等。

(四)果樹概況考察

對落葉果樹種質資源考察前,應對考察地區的果樹生產情況進行訪問、考察,可作為深入考察的基礎。具體考察項目有:

1.果樹概況

包括果樹栽培歷史、樹種或品種的來源,果樹栽培株數、面積,果樹分布地區和分布特點,現有品種及其比例。

2.栽培技術

包括繁殖方法、砧木種類,栽培時期、栽植方式、品種配置,施肥方法、種類和數量,灌水時期、數量和方法,間作情況及對果樹的影響,修剪方法和時間,水土保持措施和病蟲害防治等。

3.果品的貯藏、運輸、銷售和加工情況

包括採收期,貯藏方法,銷售地區及銷售量的近年情況,收購數量和價格,商業部門對果品購銷的具體措施和政策,各個種類和品種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成品的銷售情況等。

4.當地果樹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小年及克服辦法,肥水來源及解決辦法,品種優劣、改良和區域化問題,影響果樹產量和品質的限制性因子等。

(五)果樹種類和品種考察

這是果樹種質資源考察最關鍵的一環,主要記載種類和品種的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物性,經濟器官的利用價值和某些潛在的可利用價值等,記載內容有:

1.整體概況

包括種類、品種名稱、別名、生長地點、編號,生長條件、海拔高度、地勢、坡向、坡度、土壤類型、土壤厚度、植被、間作物、栽植形式,品種來源、栽植年限、比重、分布、當地最大樹齡。

2.植株情況

包括樹齡、生物學年齡時期、繁殖方法、砧木、種類,枝、葉、花、果實、種子形態特徵,樹勢、樹形、樹高、枝展、干周、主枝數目。

3.生物學特性

包括生長習性、結果習性、主要物候期、適應性與抗逆性。

4.經濟性狀和利用價值

包括產量、品質、用途、貯運性及潛在的利用價值。

5.品種和種類的評價

包括優缺點和發展前途。

(六)果樹種質資源考察記載項目表

落葉果樹種類繁多,在進行種質資源考察時應有統一的表格,統一記載項目,以便進行資料的整理和總結分析。下面引用《果樹研究法》一書中列出的幾種有代表性落葉果樹的考察結果,並加以修改(表2-3-1),供資源考察時參考,具體考察時可根據樹種(野生或栽培)進行適當的項目增減。

表2-3-1 落葉果樹資源品種調查項目(續)-1

表2-3-1 落葉果樹資源品種調查項目(續)-2

❺ 種質資源怎樣進行調查

查清和整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范圍內果樹種類和品種的數量、分布、特徵和特性的工作過程。是種質資源研究的基礎工作。

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本國的果樹資源,進行了許多調查工作,以便更好地利用。為了引種、育種方面的需要,還向本國以外地區,特別是各類果樹的栽培起源中心和次生中心進行調查(見栽培果樹起源)。這些調查的目的,一般在於了解資源情況,調查後作出調查報告或進一步編寫果樹志等,供果樹生產規劃決策或開發、利用的參考。調查中雖然也採集、製作植物標本、果實標本等,但並不一定收集和保存活的材料。如中國於1956~1962年曾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果樹資源普查工作,發現和整理了果樹品種多至萬計。除了全國和地區性的普查外,還有一些專門性的果樹資源調查,如野生果樹資源調查、蘋果砧木資源調查等,這些調查結果,都是果樹種質資源研究的基本資料。另一類調查,目的在於提高果樹生產,改進果樹品種,有計劃地調查、收集有用的育種原始材料。在調查的同時就重視收集活的材料,隨後加以選擇、試驗、利用。如蘋果抗寒砧木資源調查、果樹抗病蟲害種質資源調查等。根據既定目標,調查的目的更為具體明確。這類調查雖然收集活的材料,並且加以利用。但由於應用目標很明確,一般並不長期保存它們。

鑒於植物種質資源不斷損失的嚴重性,人們對保存種質資源的工作,日益重視,對各種作物種質資源的調查有了新的發展。美國從1958年起確立了用種子來長期保存種質資源的體系,使調查、收集起到為人類未來需要服務的作用。1970年以後,許多國家相繼設立了種質庫。收集和保存的范圍較過去的一般品種資源圃大為擴大,成為永久性的種質資源保存中心。

比起農作物來,果樹種質資源的調查、探索工作要落後許多。世界上許多果樹的種質在沒有充分利用或沒有被充分調查了解之前就已歸於消失。許多地方品種,加上相當大一部分果樹種質資源,一度曾被調查和收集,隨後又因育種工作者未能從中得到所尋求的性狀而丟失。從豐富種質資源角度看,都有必要長期保存。為了保存包括無性系在內的種質資源,許多國家已建立起果樹種質庫。

根據近代果樹種質資源保存的原則,現在對果樹種質資源調查的要求,其重點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發展。過去的調查大多重視現有栽培品種,忽視近緣野生種和一些有若幹缺點的地方品種。為長遠利益計,近緣野生種和各地發展了的原始栽培品種、地方品種特別值得珍視。過去果樹種質資源調查大部分採用群體的偏倚取樣。調查者尋找的是某些特殊性狀,而這些性狀在自然界是否存在、是根據植株的表現型來判斷的。這種方法完全忽視了雜合性強的果樹植物的隱性基因。種質資源調查的最終目的不僅要求解決當前存在於果樹生產、育種上的各種問題,還要能提供未來的、目前還不能預見的潛在的需要。偏倚取樣的對象,只調查收集那些主觀上認可的表現型性狀和近期所期望的材料,因此這種方法有局限性。為此,果樹種質資源的探索者就推薦了隨機取樣的方法。這一方法做起來雖然較復雜,但對保存種質的多樣性更為有效,特別對於野生果樹和一些至今還用種子繁殖的果樹(如堅果類等)更有必要。但並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偏倚法,因為對於那些在個體價值很容易辨認的情況下,它仍是很簡便有用的方法。

調查、採集和保存果樹種質資源的基本要求是能代表遺傳的多樣性。根據土耳其伊茲密爾農業研究和引種中心的經驗,應該在調查中特別重視有可能獲得特殊種質資源的地區。例如土耳其的9個農業地區都有核桃的分布,表明當地核桃種質有顯著的適應性。而土耳其的4個主要地區有24個不同氣候型,因此在東北部的抗寒型和東南部的耐旱型就值得注意去探索。又如土耳其的歐洲栗的總產量中只有2%來自4個東南部農業區的少數栗樹;但由於當地夏季高溫和少雨,這啟示人們可以從這一地區獲得潛在的抗旱品種和有用的種質資源。調查還要特別重視種質集中地的邊緣地區,那裡的品種、類型常常具有重要的抗病性。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由於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的不同,往往保留不少很有價值的原始栽培品種和特殊類型。古寺廟、陵園、古典園林和名勝區的調查也十分重要。這些地方常保存有古樹名木,在其他地方久已失去這類有價值的種質資源。

與一般引種不同,考慮到果樹種質的多樣性,調查、採集方式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變化很大。按照經典分類及其慣用的方式,對一個分類單位,只調查收集有限幾個樣本已足夠。現在對果樹,特別是野生果樹和地方品種,要很好地調查其變異幅度,再確定取樣採集。從保存種質要求看,調查取樣太少就不能達到目的,所以要求對較大的群體,作細致的調查,才能把變異性保留下來,避免種質損失。

需要同時進行活植物標本採集的調查,以及由於調查區域地理環境,交通情況等估計很難再次進行調查採集的地區,應注意確定最適當的調查時間。通常對熱帶雨林應在雨季後進行:溫帶主要在秋季進行,利於同時收集種子、果實;凡需採集營養器官的,更需注意保障調查,採集到的材料能夠成活。對於抗逆性種質資源的調查,除了前述注意選擇地區外,抓住時機,在出現特殊災害性年份,如大寒、大旱年份之後進行調查,往往可以得到依靠實驗技術多年也難以獲得的可貴資料。

❻ 普洱茶原料之茶樹品種

雲南茶樹資源豐富,按照演化進程,分為野生型茶樹和栽培型茶樹兩種。 

野生型茶樹,亦稱 原始型茶樹 ,典型特徵為樹體高大、花大質厚、果大皮厚、葉片革質,在植物分類學上多屬於大廠茶、大理茶、厚軸茶等。

栽培型茶樹,亦稱 進化型茶樹 ,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脊渣如與人工馴化的條件下形成的,典型特徵為樹體變小,花、果、葉變小,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增加。在植物分類學上多屬於茶、普洱茶和白毛茶。

製作普洱茶的原料多為普洱茶種,按繁殖方式又可分為 有性 和 無性 兩大類。勐庫大葉、邦東大葉、勐海大葉等均屬於 有性群體種 ;雲抗10號、紫娟等則屬於 人工選育的無性扦插種 。

栽培型的茶種與白毛茶種也被用來櫻啟製作普洱,野生型的大理茶種亦被廣泛利用。

邦崴,那棵著名的茶樹,枝葉芽梢為栽培型,花果特徵為野生型,1992年被定義為 過渡型茶樹 ,目前存在學術爭議。

參考文獻:

[1]蔣會兵,唐一春,陳林波,王平盛,蔡新,虞富蓮,楊柳霞,王興華,李崇興,江鴻鍵,王本忠,段學良,李梁禪靜,何月波,王東,李少峰,卜保國. 雲南省古茶樹資源調查與分析[J/OL].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1-16[2019-11-29].

[2]蔣會兵,汪雲剛,唐一春,宋維希,李友勇,季鵬章,黃興奇. 野生茶樹大理茶種質資源現狀調查[J]. 西南農業學報,2009,22(04):1153-1157.

[3]唐一春. 野生茶樹種質創新利用實踐探討[A]. 中國茶葉學會.全國茶業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茶葉學會:,2007:5.

❼ 茶樹的具體種植方法有哪些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 飲茶 的國家,茶樹的栽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想要 種植 好茶樹卻不是這么簡單。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茶樹的種植 方法 ,希望能幫到你。

茶樹的種植方法

溫度

(1)生長起點溫度

引起茶樹萌芽的平均溫度稱之謂生長的起點溫度,在生物學上稱此溫度為最低溫度。多數茶樹品種日平均氣溫需要穩定在10℃以上,茶芽開始萌動。但也有少數品種或者由於其生態環境的不同,在不到10℃時已開始萌動,如浙江的碧雲,龍井43,江西婺源早芽等茶芽萌動的起點溫度是≥6℃,這類屬早芽品種早枝,開采期可比其他品種提早。

(2)最適溫度

茶樹圖片

茶芽萌發以後,當氣溫繼續升高到14-16℃時,茶芽逐漸展開嫩葉。茶樹生長最適溫度是20-30℃之間,鉛昌若在此范圍之內,則茶梢加速生長,每天平均可伸長1-2厘米以上。我國大部分茶區自 清明 (4月上旬)至 霜降 (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氣溫都在20-30℃之間,正是茶樹生長最適溫時期,也是茶葉的採收季節。

在茶樹生長季節生物學有效溫度(日平均氣溫10℃以上)累積值,稱之謂有效積溫。茶樹生長適宜的有效積溫在4000℃以上。我國茶區的年有效積溫一般在4000-8000℃之間,有效積溫越多,年生長期越長。我國南北各茶區由於氣候條件的差別,茶樹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數茶陸激敏區茶樹的全年生育期約為8-9個月,而可采期為7-8個月。

(3)低限溫度

我國大部分山區,進入12月以後至次年2月一般平均氣溫低於10℃,茶芽停止萌發,處於越冬休眠狀態,甚至有時出現嚴重的低溫霜凍,對茶苗、幼樹或抗寒性差的品種還會受到凍害。茶樹能忍耐的絕對最低溫度,因品種、樹齡、器官、栽培管理水平、生長季節而異如當氣溫降到-2℃時,茶花大部分脫落而死亡;氣溫下降到1-2℃時萌發的茶芽也會枯焦,而茶樹的枝梢忍耐低溫的能力較強,喬木型大葉種能忍耐-5℃左右;灌木型中、小葉種能忍受低溫的能力更強一些,一般在-10℃左右,若處於 大雪 覆蓋,則可忍受零下15℃左右的低溫侵襲。又如,不同品種茶樹的抗寒能力固然不同,但同一品種在不同生態條件下表現也不一樣,如政和大白茶在福建能忍耐-7℃低溫,而生長在皖南茶區卻能忍受-8至℃-10℃的低溫。一般說來,低於茶樹所“忍耐”的低溫度限度時,就會產生凍害。茶樹發生凍害的程度,除與溫度高低直接有關外,與低溫持續時間、風速、凍結時間也有密切關系。據浙江氣象局在浙江嵊縣的調查,茶樹越冬期間,當氣溫降至-6℃左右,連續凍結6天,西北風風速每6-8米時,當地的茶樹品種嫩梢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當最低溫度降至-8℃連續冰凍12天以上更會引起嚴重凍害,使茶嫩梢凍死老葉變黃。一般來說,在一定的低溫條件下,低溫和土壤凍結時間愈長,加上乾燥的西北風或早春氣候轉曖後突然降溫等,都會使凍害程度加重。

溫度過低固然會使茶樹遭受凍害而損傷,溫度過高也會引起茶樹的熱害,但遇到的機會不多。如當日平均氣溫到35℃以上時,生長便會受到抑制,日極端最高氣溫到39℃,在降雨量又較少的情況下,有的茶樹叢面成葉出現灼傷焦變和嫩梢萎蔫,這種現象為茶樹熱害。通常是新梢和嫩葉比老化的枝條更容易受到這種逆境的危害。

抗寒性強的品種有祁門種、黃山種、茗洲種、柿大茶、安徽1號、安徽3號、安徽7號、皖農95、樂昌白毛茶、恩施大葉茶、鶴峰苔子茶、高芽齊、白毫早、宜興種、茴香茶、寧州2號、紫陽種、顧渚紫筍、藤茶、水古茶、龍井43、龍井長葉、碧雲、苔香紫、迎霜、青峰、浙農113等。

寒性較強的品種有楊樹林783、黃荊茶、波毫、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本山、大葉烏龍、福雲6號、福雲10號、碧波茶、鋪埔白葉、五嶺紅、臨桂大葉茶、都勻毛尖、黔循601、信陽種、信陽10、宜昌大葉茶、雲台山種、藍山苦茶、江華苦茶、君山種、儲葉齊12、錫茶5、錫茶11、贛茶1號、青山大有、台茶13號、蘋雲、眉峰等。

病蟲防治

茶樹病蟲害無公害防治,要根據病蟲害與茶樹、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因地制宜地採取以農業防治為主,結合進行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的策略,將病蟲害控制在允許范圍內。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重點是控制病蟲基數,創造不利於病蟲發生的環境條件。

1.合理密植。一般採用單行條植法,行距1.5米,叢距0.33米,每叢3株,每畝栽苗4000株。根系帶土移栽,適當深埋,以埋沒根頸為度,舒展根系,適當壓緊,使植株生長健壯,發育良好,抗病蟲能力相應提高。

2.加強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產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少施化肥,盡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適時修剪和清園。每年都要適時修剪,剪去病蟲枝葉,清除枯死病枝;輕修剪深度為3~10厘米,中剪枝為現有樹高的一半,深修剪離地面20~30厘米,台刈為離地面5~10厘米。將病蟲枝深埋或火燒處理,以減少輪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減少茶蚜、茶毛蟲、茶黑毒蛾的越冬蟲卵塊和茶小卷葉蛾、蚧類的殘留基數。三是中耕培土。這項 措施 不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於茶樹根系生長,而且能破壞病蟲越冬場所,殺滅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蟲,深埋枯枝落葉,減少病原基數。四是及時分批留葉採摘。這樣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葉蛾、小綠葉蟬等害蟲的低齡幼若蟲和卵塊,減輕茶枯病危害。五是誘殺害蟲。對一些有趨性的害蟲,用燈光、毒餌、色板誘殺。此法大面積應用效果更明顯。

A.生物防治 這是一項對人畜安全、對茶葉和環境無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強對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蟲的保護。在茶園周圍保留一定數量的植被,重視生物棲息地的保護,保護好赤眼蜂、茶園蜘蛛、紅點唇瓢蟲等害蟲天敵。

2.利用昆蟲激素等生物代謝產物治蟲。例如,對茶小卷葉蛾發生危害的茶園,可連片採用性引誘劑誘殺成蟲。生產實踐中還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

B.化學防治 嚴格按防治指標用葯,不能見蟲見病就急於用葯。對蟲口密度、病情指數超過防治指標的茶園,如茶跗線蟎被害芽佔5%或蟎卵芽佔20%,茶毛蟲每畝7000~9000頭,茶小綠葉蟬百葉蟲量10~15頭時,根據國家無公害茶的生產標准,安全合理使用葯劑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葯,如甲胺磷、甲基對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殺蟎醇等。用葯時,應選准農葯品種,注意使用方法、濃度及安全間隔期。如用Bt制劑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蟲、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葉蛾,安全間隔期3~5天;用0.2%苦參鹼水劑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蟲、茶黑毒蛾、茶小卷葉蛾,安全間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間隔期10天。注意輪換用葯,每種農葯在採茶期只能用1次。這樣既可以防止病蟲產生抗葯性,又可以減少殘留。

茶樹花的價值

出身於茶葉世家的徐紀英女士,首次發現茶樹花營養成分豐富,活性成份極高,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經過20多年的開創性研究,投入數千萬元的研發經費,經過幾十家科研單位的檢測化驗,先後經過38次專家論證會,得到中國國際營養協會和中國自然醫學會的推薦,國家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的肯定和支持……徐紀英 總結 出茶樹花產業開發一整套系統完備的研究資料。

2001年《茶樹花的開發利用》項目通過了中國林科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專家鑒定和評審;2003年《茶樹花加工工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在40多個國家申請了同族國際專利,在全球注冊了《茶樹花》服務商標和37個類別的商品商標;40多個茶樹花產品配方成功問世,即將獲得國家新資源應用證書;2004年《中國茶樹花產業發展 建議書 》呈報國務院審批;2005年茶樹花產業發展項目得到國家和各個相關部委領導的多次批示,同年徐紀英被列入全球千名婦女爭評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之一,被業界稱為“茶樹花之母”。

茶樹花的開發利用價值

全國可採集鮮花300多萬噸,可製成乾花原料50多萬噸。茶樹花是一種無需重新栽培、儲量豐富、年年可再生的天然資源。

茶樹花內含有效成份與茶葉基本相同,只是花與芽葉的生長作用不同而成份含量各有差異。花朵因承擔生命遺傳任務所以其蛋白和糖類物質含量較芽葉高。為此,茶樹花是一種難得的天然復合型原料。

利用茶樹花的加工工藝技術對花鮮花進行深加工提取和分離純化,使其形成各種類別型號的產品中間體原料。由於茶樹花的抗氧化性強、免疫能力高,中間體原料添入到食品飲料、葯品、日用化妝品和婦女 兒童 衛生等產品中,可增加產品的功能性和新穎性。

茶樹花的社會經濟效益

1.茶農利用冬閑收花,每畝可增收400-500元。全國茶區可增收100多億元。

2.翌年茶葉可增產30%,還可提高茶葉的質量和食用安全性。

3.用茶樹花原料進行深加工,價值可增加數倍。

4.不僅讓上億茶農(中國的茶農人口1億多)直接受益,還能創造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就業、創業、轉業崗位。

茶樹凍害的預防措施

1.選用抗寒能力強的品種。栽植茶樹時,如果選用抗旱力強的品種,那麼栽植後茶樹在冬季的抗寒能力也就較強。

2.加強茶園的培肥管理,有利於茶樹生長健壯,積累有機物質,增強抗寒能力。在秋、冬季,施足暖性的農家肥,有提高土溫的作用,施肥時配合施一定比例的磷、鉀肥。

3.進行行間鋪草,並做好樹冠面的覆蓋。

4.灌溉噴水,根際培土。入冬前,要在茶園噴灌一次水,當氣溫降到地面出現結冰時就不能再灌水。結合秋、冬施肥,做好茶樹根際培土,將行間土培到茶樹根部,至第二年春季再將培土扒開。

5.利用地形,營造防護林。茶園在開墾前應選擇有利於越冬的地形,如朝南背風向陽的山坡,在山頂風大的地方及茶園四周營造防護林,以降低風速,阻擋寒流。

6.茶園薰煙。冬季在茶園薰煙能起到防止夜間熱量散失的作用。

7.進行合理採摘和修剪。應提前進行採摘和修剪,以免茶樹大量消耗養分,使其衰弱而受凍。

8.噴灑化學葯物。入冬前,在茶園噴灑葯劑,以促進新梢成熟,加強木質化程度,使茶樹及早進入休眠。

9.進行行間套種綠肥。冬季在茶園行間套種綠肥,有利於提高土溫,有條件的地方也可用高稈作物阻擋寒流。

猜你喜歡 :

1. 茶葉種如何種植

2. 怎樣種植油茶樹

3. 茶樹秋季管理技術

4. 茶葉種植對自然環境的要求

5. 茶花的種植方法及養護

❽ 油茶種植調查規劃

‍‍

第一章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必要性

一、油茶產業發展現狀

(一)油茶主產區分布范圍

我國油茶主產區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北、貴州、安徽、雲南、重慶、河南、四川和陝西14個省(區、市)的642個縣(市、區)。其中,種植面積大於10萬畝的縣(市、區)有142個,種植面積在5~10萬畝的縣(市、區)有97個,種植面積在1~5萬畝的縣(市、區)有142個,種植面積小於1萬畝的縣(市、區)有261個。

(二)油茶主產區林地資源現狀

根據14個油茶主產省(區、市)林地資源統計結果,我國油茶主產區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23067.20萬畝,其中有林地148271.40萬畝,疏林地5327.10萬畝,灌木林地37044.90萬畝,未成林造林地3620.70萬畝,無林地28803.10萬畝。在無林地中,有宜林地25692.00萬畝,其中適宜種植油茶的面積有5380.7萬畝。

(三)油茶主產區油茶種植現狀

目前全國14個油茶主產省(區、市)共有油茶林面積4531.2萬畝,其中:產前期面積180.2萬畝,初產期面積239.6萬畝,盛產期面積1977.7萬畝,衰產期面積2133.7萬畝,分別占總面積的3.97%、5.29%、43.65%和47.09%。受氣候、地貌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油茶種植面積以湖南、江西、廣西3省(區)最大,分別為1778.0萬畝、1120.0萬畝和552.4萬畝,3省(區)面積佔全國現有油茶林總面積的76.2%。2008年全國生產油茶籽97.55萬噸,生產茶油26.25萬噸,平均畝產茶油5.79公斤。

(四)油茶主產區油茶加工企業現狀

全國14個油茶主產省(區、市)現有油茶加工企業659家,油茶籽設計加工能力可達到424.83萬噸,年可加工茶油110.79萬噸,加工能力在500噸以上的企業有178家,具有精煉能力的企業達到200多家,油茶加工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具備一定基礎。油茶副產品綜合開發利用技術進一步成熟,目前可年產茶粕68.39萬噸,茶皂素1.86萬噸,油茶籽利用程度接近100%,資源利用水平較高。

(五)油茶主產區油茶良種種苗生產狀況

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食用油市場供需矛盾的加劇,油茶產品市場逐漸升溫,特別是油茶無性系品種高產優質特性逐步為社會所認識,油茶主產區特別是湖南、江西、廣西等省(區)陸續建立了一批高產無性系(品種)采穗圃基地。據統計,目前湖南、江西、廣西等8個省(區)共建有油茶采穗圃基地33處,現有油茶良種苗木生產能力13610萬株。林業科學研究部門已選育出100多個優良無性系品種,這些良種的測產每畝在35公斤至50公斤,有的畝產茶油已達到75公斤。

1、油茶良種選育狀況

油茶主產區14個省(區、市)中,湖南、江西、廣西、浙江、安徽、湖北、福建、雲南和重慶9省(區、市)通過國家或省級審(認)定的御槐埋油茶良種有174個,其中通過國家級審(認)定的良種54個(詳見附件1),省級審(認)定的良種120個。

2、油茶良種基地生產能力

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福建、湖北、貴州、安徽8個省(區)共建有油茶良種基地33個(30個采穗圃和3個種子園),總面積4414畝,油茶良種苗木現有生產能力約1.36億株,良種穗條現有生產能力約7500萬條。

3、油茶良種種苗鎮螞供應能力

2009年春、秋兩季,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北、貴州、安徽9個省(區)可提供油茶良種苗木5100萬株左右,可供造林約46萬畝。其中,春季可提供油茶良種苗木約2900萬株,可供造林26萬畝;秋季可提供油茶良種苗木約2200萬株,可供造林20萬畝。

2009年冬季和2010年春季9省可生產油茶良種苗木1.2億株,可供造明握林110萬畝。

4、油茶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情況

目前,開展油茶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的有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和貴州省。湖南省林科院從2003年開始,收集保存了200多個油茶優良無性系、家系等。江西省林科院收集保存優良無性系和農家品種100多個。浙江省林木種苗站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合作,在浙江金華東方紅林場建立了油茶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了275個油茶無性系。貴州省黎平縣林木良種繁育中心收集保存了75個優樹的繁殖材料。

二、我國油茶產業發展沿革

我國現有油茶林面積4531.2萬畝,以普通油茶為主,涉及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的14個省(區、市)。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近60年發展變化,曾幾起幾落,直到進入90年代,隨著人們對油茶認識的提高,油茶科研工作的深入和新成果的逐步推廣,特別是油茶優良無性系等良種的大規模示範應用,加之地方政府強有力推動,油茶生產才真正步入了平穩發展軌道。進入21世紀後,產量突破了20萬噸。

(一)油茶生產起步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始於上世紀50年代。建國前,我國油茶生產處於半荒蕪狀態。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油茶生產和其他各項建設事業一樣,得到迅速發展,分到土地的農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大力發展糧棉油生產。在原政務院《關於發動農民增加油料作物生產》的指示下,各省林業部門制定了各項政策,組織山區群眾發展油茶。這一時期,群眾發展油茶的積極性很高,對大面積荒蕪的油茶進行了墾復,產量逐漸上升,1952年全國茶油產量為5萬噸,1956年茶油產量達到8萬噸,比建國初增加了一倍。1958年,全國的油茶產量達到了一個高峰。

這一階段,我國經濟落後,物質匱乏,科技水平低,油茶生產處於原始耕作狀態,油茶造林分散,苗木大多為實生苗,經營管理主要靠「人種天養」,以致油茶產量低,平均每畝茶籽產量只有10公斤左右,茶油產量2.5公斤。這是一個粗放經營的低水平生產時期。但是,油茶生產同大力發展的糧棉生產一樣,同樣為國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緩解了國家食用油不足的困難。

(二)油茶生產恢復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為上世紀60~70年代。1958年以後,受公社化運動和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油茶生產出現滑坡,產量下降。到60年代中期,全國掀起了大面積營造油茶林基地的群眾運動,昔日的荒山變成了大片油茶林。十年動亂,油茶生產受到嚴重的影響,茶山荒蕪,產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1976年產量退到建國初期的水平。從1976年開始至1979年,國家專項撥款1億多元,用於建設以木本油料為主的基地,推動了新林營造和老林改造,油茶林面積迅速增加,產量穩步上升,「六五」期間油茶籽的產量比「五五」期間增長了23.8%,茶油產量達到11萬噸。

這一時期,土地和山場歸集體所有,雖然油茶生產有起有落,但是,由於油茶種植面積擴大,地塊相對集中,撫育管理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特別是油茶科研的加強,油茶示範場的建立,油茶優樹和農家品種選育在生產中得到普遍應用,產量也獲得較大幅度的增加。然而,產量的提高並沒有給廣大農民帶來經濟上的實惠,加上茶油加工產業落後,大規模的油茶基地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使得油茶產業發展緩慢,效益低微。

(三)油茶生產平穩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為上世紀80~90年代。進入80年代以後,更多優惠政策被落實,新品種新技術逐漸推廣,油茶產量逐年增加,出現了不少高產典型,全國油茶林面積比建國時擴大了50%,一度達到6000萬畝的歷史最高水平。之後,由於市場經濟的沖擊和比較效益低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油茶生產再次跌入低谷,不少立地條件較好的油茶林,被改種比較效益好的果樹或其它經濟林、用材林,油茶麵積下降。90年代初開始,油茶低產林改造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項目,加大了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和良種化的推廣應用,並給予一定的經濟扶持,油茶生產有所回升。到上世紀末,由於油茶麵積穩中有升,雖然單產沒有明顯的提高,全國茶油年產量還是穩定在13萬噸以上。

這一時期,廣大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重新回到農民手中,加上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利益為目標的商品生產在農村得到充分體現,哪樣商品賺錢就生產種植哪種商品,在解決了溫飽之後,油茶的發展才在農村得到重視。首先發展起來的是油茶良種繁育,全國油茶良種繁育協作組在湖南、江西等省選育出大量優良農家品種並進行了區域性試驗。但是,由於油茶優良品種繁育基地建設滯後,其推廣應用工作發展緩慢,低質、低產油茶林仍占據著主導地位,難以形成高產油茶林基地。同時,茶油產品生產企業規模偏小,加工技術落後,深度開發能力受到限制,以致油茶產業仍處於低水平徘徊局面。

總之,我國油茶產業幾起幾落,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始終沒能走出低水平、低效益、低產能的發展圈子,與油茶生產經營及其管理體制機制性障礙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制約瓶頸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油茶良種選育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突破性進展和產生質的飛躍,少數省經過努力雖然選育出一些適宜當地生長的優良品種(系),因受資金的限制,在生產中推廣和應用緩慢;二是鼓勵和扶持政策措施不到位,林地權屬不穩定,生產經營主體不明晰,推動力不足,難以充分發揮林農的生產積極性,以致大多數油茶林處於自然生長狀態,生產力低下,既形成不了規模生產,也無法產生規模效益;三是各級政府財力有限,對油茶生產投入嚴重不足,又沒有形成常態的油茶建設扶持資金,致使前期投入要求較高的油茶生產難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經營水平。

三、當前油茶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數十年來,我國的油茶產業雖然在基地建設方面曾有過幾次大的發展過程,但全國油茶產業卻一直沒有發展壯大起來。綜合分析各方面原因,當前制約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

據調查,油茶新造林和老林更新改造的前期一次性投入很大,一般每畝投資約1500元左右;高接換冠,每畝成本約2000元左右;低產林復墾改造,每畝年成本在200元左右。對油茶林新造或改造,如此高的前期投入,一般農戶難以承受。雖然在油茶產業發展中各地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多數地方由於財力限制,對油茶的發展未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

(二)比較效益相對較低

目前,全國現有油茶林大多數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老林,畝產茶油一般在5公斤左右,油茶的每畝產值不超過200元。與其它經濟林相比,效益相對較低。如浙江省的常山縣,其主要的經濟林樹種一常山胡柚,每畝的產值在2000~3000元,大大高於油茶林。因而,造成了近年來常山縣立地條件比較好的油茶林紛紛被改種為胡柚,農民缺少油茶再生產的積極性,其結果是油茶林大面積荒蕪,產量下降,限制了油茶產業的發展。

(三)高產優良品種未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到目前為止,油茶種植大省中,江西、安徽兩省的油茶林大部分還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普通實生苗林,湖南省約有50%以上的油茶林是建國之前就存在的,屬於多代萌生,品種混雜,產量極低,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展的油茶豐產林基地建設,到90年代以來的油茶低產林改造,全省使用良種更新造林的油茶麵積不足150萬畝,僅佔全省油茶林面積的8%左右。其它省區油茶良種應用率更低。油茶林品種老化,經營粗放,在油茶主產區是一個共性問題。只有通過大面積的優良油茶品種更新換代造林,油茶潛在的資源優勢才能轉化為產業優勢。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地選育了一系列油茶高產優良品種(系),其中不乏適宜當地的高產優良品種(系),但大面積推廣應用到生產中卻不多。原因在於大面積的推廣應用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譬如建設油茶種苗繁育基地、良種采穗圃等,由於投資有限,當前還不能做到大批量生產油茶高產優良種苗以滿足生產用苗的需要。

(四)宣傳不到位

油茶與油橄欖、油棕、椰子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茶油具有優質食用油全部功能特性,其化學組成、脂肪酸比例與橄欖油相似,一些指標還要高於橄欖油。然而,人們對橄欖油特性的認識卻遠遠高於對茶油的認識,一般認為橄欖油是高品質油,而對茶油的認識和了解甚少,只是在油茶主產區人們才對其有一定的了解,我國北方和西部大多數地區對茶油基本處於陌生狀態。我國每年進口橄欖油約4500噸,用匯2000多萬美元,除食用外,相當一部分用於製造高檔化妝品和保健品,橄欖油的價值十分可觀。而全國茶油每年僅有少量出口,國際市場認知度極低,這與長期以來人們對茶油停留在自產自用和宣傳上的不到位有直接關系。

四、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的必要性

(一)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保障國家食用油安全的有效途徑

解決我國13億人口的糧油供給安全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發展糧油生產放在突出位置,採取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措施,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糧油供給能力。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國際糧油價格的上漲壓力不斷加大,實現糧油長期供需平衡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目前,進口植物油已佔國內市場的大部分,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進口國,也是世界上油料進口大國。我國有4531.2萬畝油茶林,目前的產出水平很低,每畝僅產油5.8公斤左右。如果將現有低產油茶林全部進行改造,再新造近2500餘萬畝高產油茶林(平均每畝產油40公斤),通過良種和豐產栽培技術應用,使油茶高產穩產,屆時茶油產量有望達到250多萬噸,將大幅提高茶油在現有食用油供給中的比例,緩解日益緊張的食用油供給矛盾,保障國家食用油安全。

(二)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解決國家耕地資源剛性短缺的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耕地剛性短缺已是不爭事實,而對耕地的精耕細作程度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糧油單產提升空間非常有限。作為林地資源,在14個油茶林主產省(區、市)現有2.87億畝林業用地中,適宜種植油茶的宜林荒山荒地面積約為5381萬畝,發展油茶有著雄厚的林地(土地)資源基礎。

經多年的科研和實踐積淀,油茶單產大幅度提高存在巨大空間。經測算,油茶林地的產出水平可以在現有水平上增加10倍左右,油茶籽的產油水平基本相當於同等種植面積的油菜籽。發展油茶具有不與糧食爭地的顯著特點,不僅不佔用耕地,還可以騰出更多的耕地資源來種植其他農作物,從而大大緩解國家耕地資源短缺的壓力。因此,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對國土資源高效利用和維護國家糧油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就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我國69%的國土面積是山區,全國有56%的人口居住在山區,發展山區經濟,解決農民群眾增收問題,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油茶主要栽培區基本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而油茶又是這些地區最具特色的林業資源,發展的基礎條件好。規劃實施後,僅油茶正常經營管理一項,即可長期解決近200萬農民的就業。農戶種植10畝優質油茶林,穩產期每年收入可達2萬元。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是振興我國山區經濟,促進油茶主產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山區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

(四)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優化食用油消費結構,提高國民膳食健康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國食用油消費主要是豆油、菜籽油等普通油品,高檔保健食用油消費比例很低。茶油號稱「東方橄欖油」,是我國的特產。從其食物功能看,其色清味香,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長期食用茶油,對於心腦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已將其作為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高級食用油。因此,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提供品質優良的茶油供應市場,滿足國人對高檔食用油的需求,有助於改善國民食用油消費結構,提高國民身體素質。

(五)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加速國土綠化、實現林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油茶屬於常綠樹種,四季常青,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適生范圍廣,生態效益顯著。大力發展油茶,能夠綠化荒山、保持水土、防火防蟲、改善農村生態面貌和人居環境。同時,由於油茶適生區域大部分又是集體林權改革省份,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對於鞏固和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具有重要意義。對廣大農民來講,獲得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只有把包括油茶在內的木本糧油等林業產業發展起來,農民才有經營山林的積極性,林業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林權制度改革的成果才能長久鞏固。據統計,我國油茶林面積僅佔全國森林面積的1.73%,充分利用山區林地資源,擴大油茶種植面積,提高現有油茶林經營管理水平,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綠化了國土,又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美化山區面貌。

❾ 果樹種質資源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種質資源收集時所選用的材料,有的為枝條,有的是種子,還有的是苗木,也可能是其它器官或繁殖體。這要根據種類和品種、收集時間和地點等因素而定。如果收集的材料為種子,則要求種子成熟、充實、飽滿、具有高度的生活力;如果收集的材料為枝條,則要求採用長勢中等、強壯的枝條,剪去枝條基部和頂部不充實的芽,並要用當地的砧木嫁接繁殖;如果是苗木等繁殖體,要附合其規律和質量等的要求,以保證收集的成功。

資源收集的數量,要根據樹種生長習性和營養面積的大小,繁殖的難易,保存的數量來確定,為了對收集的材料進行選擇、整理,收集的材料原則上應適當多些。

資源的收集工作必須有專人負責,並詳細記載資源名稱、收集地點和日期,收集人名稱、苗木繁殖年月等項。在收集到種苗或材料後,應立刻進行檢疫和消毒,防止霉爛和乾枯。

(一)當地種質資源的收集

當地的優良品種或品系,對當地的自然條件有很大的適應性,並有一些突出的優點(如抗性或耐性強等),這類資源較好收集,往往不存在鑒定或生態適應性等問題,只要採用適當的材料(夏芽、帶根的壓條、插條、萌櫱、休眠接穗等無性系或種子)就地保存即可。但在收集時要根據種質庫的容量等條件選擇有代表性的種質進行收集。

(二)野生種質資源的收集

為了獲取一個屬內全部的有利基因,必須收集這個屬內每個種的野生植物單株,這些植物往往不能直接食用,但具有許多栽培品種缺乏的抗病、抗蟲、抗旱、抗澇、抗寒等抗性遺傳基因,多數可作砧木或作為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種質進行收集。

這類種質資源的收集時間以花期或果實成熟期為宜,因此期能對種質資源的花的類型,開花結果習性,果實經濟性狀等進行鑒定和收集標本。

收集這類種質時應注意某些特定性狀、特別是經濟性狀和抗性。如早熟、矮化習性、抗病蟲害性能以及耐不同土壤條件、耐寒及耐熱能力等。收集區域應注重種類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中心和經常出現某些特異性狀的地區,並盡量收集地理分布、生態分布比較廣泛的野生群體,特別是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依然生存的植株。

(三)外地種質資源的收集

科學地引進外地種質資源,可以豐富本地的資源,是收集落葉果樹種質資源的一條重要途徑。如我國從國外引進的蘋果、葡萄、核桃等現已在我國大面積栽培,並成為重要的果樹樹種。外地種質資源是指從國內外其它地區引入的果樹種質資源,包括簡單引種和馴化引種,這類種質資源的收集比較復雜,收集時要進行調查與生態對比分析,然後再確定是引入種子還是無性繁殖體,一般來講,馴化引種必須收集種子,簡單引種可引進接穗或無性繁殖材料。

1.外地種質資源收集前的考察和研究

外地種質資源在收集前,要對生態型、個別生態因子等進行考察和研究。因為同一生態的品種群,多數屬於在相似的自然環境和栽培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在生育期、抗逆性和適應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點。總體上講,同一生態地區、不同產地的品種或種在氣候適應上具有較多的共性,相互進行種質收集比不同生態型地區間進行收集成功的可能性大。

個別生態因子的研究包括溫度、日照、降水和濕度、土壤理化特性和其它生態因子,這些生態因子在「南樹北移」或「北樹南移」時,往往有某一種生態因子成為主導因子,如在「南樹北移」時極端最低溫度和冬季旬平均氣溫可能成為主要限制因子,在種質收集時一定要注意對此進行詳細研究。

除對上述生態因子進行研究分析外,還應對收集品種的起源與分布、適應性相近品種在本地區的表現、前人收集實踐的經驗教訓等進行研究。對一些抗性種質的收集,可以從病蟲害經常發生的地區收集抗性類型。

2.外地種質的收集方法

(1)可通過調查收集,或通信郵寄進行,也可通過國內、國際間的學術訪問、學術交流的機會收集,收集的數量不宜多(3—5株)。

(2)收集時一定要嚴格遵守檢疫和編號登記制度,特別收集抗病蟲種質時,千萬不要把病、蟲的繁殖體一同帶進,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3)收集後的外地種質要進行中間繁殖,多點試驗,再進行大規模推廣。

(4)對生態適應型以外的種質收集,宜採用種子(大量)多代連續馴化和逐代遷移馴化法進行逐步收集。

❿ 種質資源怎樣進行收集

有目標地匯集種質資源,是資源研究工作內容之一。收集可以通過普查、專類收集、國內徵集、國際交換等途徑進行。收集後的種質資源要置於適當條件下保存。

引種是收集種質資源的一條重要途徑,一些國家長期堅持國外引種頗見成效。美國從1776年起即開展有組織的國外引種,僅1839~1979年就引入各種作物的種質資源43.8萬余份。蘇聯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考察了50多個國家,獲得各種作物的品種資源13萬份。

收集的特點和范圍

種質資源的收集具有廣泛性和長期性的特點。以收集種質資源為目標的引種、與引入良種用於生產不盡相同。種質資源的收集,無論從目的或范圍來說都更為廣泛,著眼於為培育質量更高的新品種提供充分的物質基礎。收集的范圍包括栽培品種中當前栽培和過去栽培的品種;地方品種,近緣野生種、野生種,以及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類型,雜交優系,芽變系等等。種質資源的收集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為充分發掘有用的種質資源,提高收集的效果,要了解它的起源、傳播及分布:預測生產和育種實踐對種質資源的需求。

收集的方法

種質資源收集工作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備,了解情況,制定計劃,避免盲目性。收集的過程中要按資源調查和引種的要求,填寫調查項目記載表。對資源的名稱、特性、產地、立地條件等詳加記載,同時應攝影並採集標本。

果樹種質資源可供收集的材料有接穗、插條;苗木,根櫱,以及種子等。不論收集苗木、枝條或種子,都必須保證純正和具有正常的生活力。收集的時間應在一年當中適宜繁殖的時期進行。一般以冬季引入苗木或休眠枝條,經短期貯存後,春季進行栽植或高接。夏季引入接穗,由於氣溫高,包裝及長途運輸不便,芽接後影響成活。在自然條件發生特殊變化的年份,提供了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收集某些特殊類型的可能性。如在病害發生嚴重的年份收集抗病類型;在冬季嚴寒的年份收集抗寒類型等等。

收集後的工作

資源收集之後,要隔離繁殖,經觀察若干年後才能入圃保存。從國外引入的種質資源,更要嚴格檢疫,經檢疫後再進行隔離試種或高接觀察,防止危險病蟲傳入蔓延。

種質資源的登記

引入種質資源的編號、登記工作十分重要。編號應按統一規定。中國習慣於採用引入年份加引入順序的編號方法。美國從1898年起對從國外引入的各種作物,不分種類統一編植物引種號(Plant Introction Number),簡稱P.I.Nu.編號。日本採用永久編號法,不同作物按種類編號,以六位數字表示;科、屬、種各用兩位數表示。同一作物按品種編號,也採用六位數字,前兩位數代表從何處引入,後四位數為品種編號。從保存名單的編號上,就可以看出該資源材料的分類地位和引入地區。除編號之外,還要在特製的資源引種卡片上進行登記,記載資源的編號、收集途徑和時間、檢疫情況、繁殖及保存情況等有關內容。歐、美許多國家早已採用電腦貯存資料,80年代以來,中國發展也很快,電腦存貯,便於查詢、利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