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然資源價值及評估方法
自然資源價值評估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當前世界各國學者共同關心的問題。自然資源價值的評估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方法其理論基礎各異,評估的資源類型也有一定的差別,總起來看,自然資源價值的評估方法可歸為:成本核算法、市場價格法和假設市場法。
(一)成本核演算法
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的成本核演算法是對於可開發為市場銷售的資源產品的自然資源而言,根據資源產品開發和自然資源保護過程中的資本、勞動和土地成本推算自然資源產品、自然資源資產和自然資源價值的一種方法。成本核演算法源於會計中的成本核算,也稱為成本效益法。
(二)市場價值法
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的市場價值法相當於一般商品的價值確定,當一些自然資源(如土地資源)本身為商品,且已經形成交易市場、具有較大的交易量和明確的市場交易價格的情況下,根據資源市場的交易價格及其規律,評估確定自然資源的價值的方法。市場價格法是經濟學中最為成熟的價值評估方法,此種方法應用於自然資源的價值評估時,由於資源的地域差異和資源質量的非完全均等性以及市場價格的形成時間與評價時間的不同性等,在根據市場交易價格評估資源價值時,通常要對資源的市場價格進行一系列的修正,如地域修正、質量修正、交易情況修正、時間修正等。
此外,由於自然資源的長期或短期稀缺性以及資源所有權的壟斷性、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影響的巨大性等原因,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各國均受到各種各樣的約束和限制,完全自由的資源市場是不存在的,因而資源市場上的價格往往與其價格之間存在較大偏差也就是必然的結果,馬克思所描述的那種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前提在資源市場中是打了較大的折扣的。因此,運用市場價值法評估自然資源的價值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准確性,這也是此種方法運用於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的最大缺陷。
(三)假設市場法
假設市場法也稱假想市場法,它是在對某些既無市場產品也無產品市場的資源的價值進行評估時,評估者構建一個虛擬的產品市場,既有自然資源的產品供應,也有產品的需求人群,所有的假想產品需求者對這種假想的自然產品進行報價,從而形成產品的假想市場價格,根據這一假想的市場價格來估算自然資源的價值的方法。由於該種方法以假想需求者的意願價格調查為基礎,因此這種方法也稱為意願調查法。假設市場法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盛行於國外,專門用於評價資源的環境價值的方法。該種方法基於福利經濟學中福利變化理論,衡量福利變化的基本指標是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是消費人購買中得到的剩餘的滿足,等於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和實際價格之差。以消費者剩餘衡量的福利變化有四種情形:補償變化、等價變化、補償剩餘和等價剩餘,其中補償變化和等價變化經常用來計量支付意願和接受補償意願。當價格下降時,補償變化是為獲得新的較低價格下的購物數量的最大支付意願,這一支付等於價格降低的好處,使新價格下個人福利不變;當價格上升時,補償變化為防止福利變化個人願意接受的補償。等價變化表示為放棄一個計劃的價格下降,個人願意接受的補償,或者為停止一個計劃價格上升,個人願意支付的價值。
由於各種方法均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足或制約因素,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部分學者提出了一些資源價值評估的新方法,這些新方法主要有影子價格法、非平衡態經濟熱力學方法、資源物理學方法等。
『貳』 資源環境價值指標
資源環境價值核算的核心指標體系包含多個維度,旨在評估其經濟和社會價值。首先,耗減成本反映了生產和生活消耗及自然侵蝕導致的資源環境物質總量減少的價值。核算時,需要對九大類物質指標進行分類統計,如按照地礦部標准統計礦產能源資源,然後核算存量、使用量、耗減量及其價值量。
其次,損失成本即環境惡化成本,涉及因不合理利用、保護不足或人為污染導致資源環境質量下降的經濟損失。核算時,依據質量標准分析分類數據,估算因未達標或超標造成的損失,包括因不可抗力導致的間接損失,這部分需分期計入資源環境損失成本。
恢復和再生成本涉及資源開發過程中對其他資源的污染、破壞,恢復原貌所需的費用。保護成本則涵蓋各種環保措施的支出,如環保項目研發、維護費用、污染治理費用等,旨在維護和提升資源環境質量。
替代成本針對不可再生資源開發時,採用替代資源的額外費用,包括替代資源的開發成本。機會成本則指因環保限制導致的產業調整、產值損失和就業壓力,盡管短期內付出成本,但從長遠看,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最後,改善收入是通過綠色管理與生產帶來的積極影響,包括經濟效益(如綠色品牌提升、銷售收入增長)、生態效益(資源消耗下降,污染減少)和社會效益(環境質量改善,生活質量提高)。這些收益構成了資源環境價值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
(2)如何評估自然資源總價值擴展閱讀
資源環境的產生是由人們自然資源到環境資源對認識的一種深化,幾乎所有的自然資源都構成人類生存的環境因子,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可供人類利用的表現為各種相互獨立的靜態物質和能量。而環境資源則是靜與動的統一體。
『叄』 淺談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及其評估
資產,有其價值的物質或服務之義。長久以來,學術界對自然資源價值認識存有分歧,受傳統計劃經濟影響,自然資源無價觀點曾佔主導地位。改革開放後,自然資源有價觀念逐漸占據上風。重塑自然資源價值理論,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承認並重視自然資源價值,是客觀認識自然資源稀缺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否認自然資源價值,嚴重阻礙了資源節約和有效保護。
自然資源資產概念的提出,包括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幹部離任審計等制度建設,標志著我國自然資源管理的重大轉變,從注重實物形態轉向價值形態,從資源配置轉向資產處置。因此,明確自然資源資產價值意義重大。認識和解決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問題,至少有五大作用:
其一,評估國家或地區的自然資源資產總量,判斷資產增減,或作為自然資本總量評估的基礎。
其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實現從實物量表到價值量表的轉變,扣除資產減少價值,實現「綠色核算」。
其三,動態掌握資源資產開發、利用、保護、修復等環節變化,及時了解價值轉移情況,確保資產保值增值。
其四,資源資產參與經營,通過出售、出租、入股、抵押、擔保等形式,支持經濟增長,確保保值增值。
其五,科學合理確認稅收、規費,實現自然資源資產收益的合理分配。
二、自然資源資產價值是什麼?價值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資源、環境、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組成,其中經濟價值為核心。狹義上,反映自然資源資產價格變化的基準,即經濟價值的真實、具體和穩定體現。
決定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的因素復雜,直接經濟收益是關鍵,環境、生態、文化、社會價值影響重要,供需關系顯著影響價值水平。
三、如何評估自然資源資產價值?評估目的是健康流動或合理處置,確保保值、增值,充分實現價值,均衡分享收益。評估應遵循直接價值為主兼顧間接價值、經濟價值為主兼顧其他價值、分類評估基礎上擴展至綜合評估的原則。
評估方法多樣,成本法基於自然資源資產成本評估價值,收益法基於預期收益,市場法基於市場價格,意願法基於支付意願。各種方法互為補充,共同促進評估工作。
做好評估基礎工作,包括收集市場價格、成本、收益數據,建立信息系統,加強規范化、標准化、制度化建設,提高評估科學性、客觀性、准確性和公正度。
自然資源資產價值評估是理論、方法、規范和政策研究的基礎工作,是加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關鍵環節。研究者與管理工作者應共同努力,推動工作扎實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