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川盆地
一、前言
銀川盆地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位於鄂爾多斯盆地西緣,盆地面積7000km2,主要發育古近系、新近系,沉積岩厚度3000~4000m。完成二維地震1146.9km;化探860km2;鑽探探井3口,探井進尺0.894×104m。(表10-17-1)。
表10-17-1 截至 2002 年底銀川盆地勘探工作量表
全國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中銀川盆地的資源評價工作由中石化中原油田完成。銀川盆地勘探程度很低,本次評價主要用成因法評價。
二、地質條件
( 一) 地質概況
銀川盆地的沉積地層為新生界 ( 包括第四系和古近系、新近系) 、中生界和古生界( 包括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 ( 表10-17-2) 。
表10-17-2 銀川盆地井下地層劃分對比表
根據盆地內斷層構造的發育規模、基底結構和基底埋藏深度,可將銀川盆地劃分為三個構造單元,即西部斜坡帶、中部斷陷帶和東部斷階帶(圖10-17-1)。
1.西部斜坡帶
西部斜坡帶西為賀蘭山東麓斷層,東為蘆花台斷層,南北長約120km,東西寬10~30km,呈北窄南寬的長條形分布,面積約1800km2,北部古近系之下分布地層為中生界和上古生界,南部新生界之下為下古生界,呈由東向西抬升的斜坡。
2.中部斷陷帶
中部斷陷帶由蘆花台斷層和銀川斷層所夾持,中部寬兩端窄,南北長近100km,東西寬5~15km,面積約700km2,中部前古近系由於埋藏深度較大,地震反射不清,其時代難以推定;南部基底為中、古生界。古近系、新近系最大埋深達5900m,一般深度在4000m以下,為盆地內埋深最大、新生界沉積最厚的地區。
3.東部斷階帶
東部斷階帶為銀川斷層以東、黃河斷層以西的廣大區域。中部和北部較寬,南部較窄,南北長110km余,東西寬10~30km,面積約2000km2。北部發育一系列的三級東傾斷層,而南部一系列三級斷層則以西傾為主,斷層走向與區域走向一致,多近似平行,形成一系列的斷塊。古近系、新近系底部深度北部較大,可達5500m以下,一般埋藏深度在1000~5000m之間。南部埋深相對較小,在1000~3000m之間,最大為3500m,在黃河斷層下降盤,發育有多個構造,目前發現的主要有:南部的通橋半背斜,通義東半背斜。由於斷層的進一步分割,形成多個斷鼻及斷塊構造。在東部斷塊區的南部,基底中生界的保留相對較厚,上古生界及下古生界皆有保留,地震反射相對較好(如43S測線)。
(二) 烴源岩
銀川盆地具有四套有利生油層系:古近系半深湖相地層、中生代侏羅紀煤系地層、上古石炭系及下古奧陶紀地層。
圖10-17-1 銀川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圖
1. 古近系烴源岩
利用鑽井和地震資料進行了生油岩成熟度 ( TTI) 分析,計算結果表明新近系在盆地內大部均未成熟。古近系漸新統成熟范圍大致與中部斷陷區一致,同時包括部分東部斷階區內埋深較大地區。既便如此,其成熟度也僅為低成熟。現有資料推測盆地內成油門限深度在 3 110 ~3 310m,大量生油的深度為 4 700m。古近系漸新統烴源岩,其有機質豐度較低,類型較差,成熟度較低,總體上屬較差烴源岩。
2. 前古近系烴源岩
銀川斷陷盆地前新生代沉積環境,在早古生代及晚古生代比鄂爾多斯盆地更為有利,烴源岩也優於鄂爾多斯盆地;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鄂爾多斯盆地烴源岩比銀川地區相對要好 ( 表10-17-3、表10-17-4、表10-17-5) 。
表10-17-3 銀川盆地有機質豐度分析結果表
表10-17-4 劃分有機質類型的泥岩分析參數及乾酪根鏡檢結果表
表10-17-5 有機質成熟度分析結果數據表
注: * 括弧內數字為樣品數。
( 三) 其他成藏條件
前期評價與部署研究的結果表明,銀川盆地東緣的鄂爾多斯盆地在古近系、新近系發育多套良好儲集層系。但是由於缺乏實鑽資料,銀川盆地內部,新生界之下的古近系、新近系儲集性能究竟如何,有待以後的勘探來揭示。
前古近系的蓋層,盆地內在盆地斷陷前遭受了不同的剝蝕,其分布特徵目前尚不清晰,蓋層發育特徵也就不得而知了; 盆地內新生界發育的區域性蓋層,主要是古近系漸新統的泥岩、含膏泥岩和新近系中發育的泥岩,目前銀參 1 井、和銀參 3 井都有所揭示,僅古近系漸新統的泥岩和含膏泥岩段的厚度可達數百米之多。因此,盆地內新生界的蓋層條件是具備的。
前古近系原生油氣藏遭受破壞較為嚴重,油氣保存條件較差。前古近系次生油氣藏和次生烴形成的油氣藏及古近系自生自儲形成的油藏,也遭受了後期構造運動一定程度的破壞,油氣藏的保存條件相對仍然較差,但仍是下步勘探的重點。因此,總的說來,盆地內油氣藏的保存條件是較差的,後期構造運動及產生的大量斷層對油氣藏的破壞作用不容勿視。
銀川盆地可以形成兩種儲蓋組合: 古近系自生自儲式組合; 前古近系生和古近系儲蓋組合。
三、資源評價方法與參數
從銀川盆地鑽探情況來看,銀 1、銀 2、銀 3 井均未鑽遇烴源岩,在資源量計算過程中,烴源岩參數只能應用賀蘭山露頭區資料進行估算,烴源岩體積應用露頭區烴源岩厚度向盆地內部的變化進行推測,排烴、聚集系數根據盆地類型進行類比估算得出。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引用《中國石化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報告中准噶爾盆地資源轉化率(修改)和採收率進行計算。
銀川盆地成因法計算遠景資源量參數如下:有效烴源岩面積為1064km2;有效烴源岩厚度為105m;烴源岩密度為2.3g/cm3;氯仿瀝青「A」為2.75%;排聚系數0.9%。
銀川盆地基礎資料相對薄弱,盆地內三口探井均未鑽穿古近系、新近系,目前對前古近系內部尚不明確。評價過程中,依據露頭區和古近系資料,對資源量進行了評價,評價結果整體能夠反應盆地資源狀況,能夠為勘探規劃和油氣勘探提供科學依據。
四、資源評價結果
(一) 油氣資源評價結果
採用成因法計算得出計算生油量69.32×108t、聚集量6210×104t(表10-17-6)。結合準噶爾盆地資源轉化率(30%)和採收率(23%),計算石油地質資源量1863×104t、可采資源量428×104t(表10-17-6、表10-17-9)。
表10-17-6 銀川盆地成因法計算資源量統計表
表10-17-7 銀川盆地石油資源評價深度分布結果表
表10-17-8 銀川盆地石油資源評價層位分布結果表
表10-17-9 常規油氣評價單元石油資源評價結果表
表10-17-10 常規油氣評價單元石油資源評價分層結果表
表10-17-11 常規油氣評價單元石油資源評價深度分布結果表
表10-17-12 常規油氣評價單元石油資源評價地理環境結果表
表10-17-13 常規油氣評價單元石油資源評價資源品位結果表
(二) 油氣資源分布
銀川盆地石油地質資源量分布在新生界(表10-17-7、表10-17-10),地質資源量為0.1863×108t,可采資源量為0.0428×108t;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2000~3500m深度范圍內(表10-17-8、表10-17-11);地理環境主要分布在平原(表10-17-12);均為常規石油(表10-17-13)。
五、勘探建議
(一) 含油氣前景分析
1.層系分布
通過對銀川盆地的綜合研究,銀川盆地發育四套烴源岩層系:下古生界奧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新生界古近系。
目前鑽遇的古近系漸新統的有利烴源岩總體上具有有機質豐度較低,類型較差,成熟度較低的特點,屬較差烴源岩,自身油氣生成量較少,勘探潛力小。但內部構造發育,可以作為古近系、新近系烴源岩生成油氣聚集的有利場所;就奧陶系烴源岩而言,在盆地整體抬升、剝蝕前已經經歷了一次生烴的過程,二次生烴對盆地整體資源量的貢獻不大,不能作為盆地勘探的重點領域。
綜上所述,中生界和上古生界是銀川盆地勘探的主要目的層系。
2.區帶分布
按照目前盆地構造單元的劃分方案,三大構造單元可以看做為三個大的構造區帶(西部斜坡帶、中部斷陷帶和東部斷階帶)。
(1) 斜坡帶。
構造落實程度最低,目前僅有四條測線控制,圈閉發育也較少(金山構造)。另外,該區帶古近系的分布厚度較小,其自身生烴的可能性較小,下步即使在該區帶進行勘探,其主要目的層系也僅為前古近系。由於前古近系埋藏深度較小,西部斜坡區是勘探上、下古生界次生氣藏的有利區帶。
(2) 斷陷帶。
區帶內現解釋有兩個主要圈閉:蘆花台北構造和楊顯橋西南構造。基底埋藏最深,古近系烴源岩的成熟度也最高,但前古近系在盆地斷陷前遭受的剝蝕最為嚴重,生烴物質基礎較為薄弱;前古近系烴源岩厚度處於西部斜坡帶和東部斷階帶之間,但主要目的層埋藏較深,勘探難度較大。
東部斷階帶目前構造落實程度最高,黃河斷層下降盤兩個大的繼承性半背斜隆起,斷階的低部位尚發育一系列的反向斷塊圈閉。由北向南發育三個主要構造:平羅南反向斷塊群、通義東半背斜和通橋半背斜。該區中生界和上古生界烴源岩較為發育,具備油氣生成的物質基礎。同時,區帶總體上是前古近系和古近系油氣運移的主要指向。因此,該區帶是目前鑽探前古近系同時兼探古近系的最有利的區帶。
綜上所述,銀川盆地東部斷階帶為油氣勘探的重點區帶。
(二) 勘探建議
古近系底構造圖反映了盆地基底的起伏狀況。盆地內不同地區不同構造單元內分布著一系列的基底隆起,這些隆起由於斷層的切割作用,大多呈現半背斜、斷塊、斜坡等潛山構造。按照油氣勘探的一般規律,這些基底構造無論是對蓋層進一步發育形成繼承性披覆構造圈閉,還是形成基底潛山圈閉、基底岩層不整合圈閉都較為有利。從油氣的運移來講,也是蓋層內古近系生烴岩成烴後和基底多套生烴岩後期成烴的運移方向,在形成時間上,也與古近系、新近系的二次成烴運移和古近系的成烴運移相匹配。
通過對銀川盆地主要圈閉的面積、高點埋深、圈閉幅度和圈閉落實程度進行綜合分析評價。認為通義東半背斜和通前半背斜為主要勘探目標。通義東半背斜圈閉面積大、埋深淺,所處位置為主要烴源岩發育區,應為勘探首選目標。
六、小結
採用成因法計算了銀川盆地的石油資源量,計算結果,該盆地石油地質資源量1863×104t、可采資源量428×104t。主要為常規石油資源,分布在新生界,2000~3500m深度范圍內。
綜合分析認為,通義東半背斜和通前半背斜為主要勘探目標,其中通義東半背斜圈閉面積大、埋深淺,所處位置為主要烴源岩發育區,應為勘探首選目標。
⑵ 長慶油田在哪個省
長慶油田在陝西省;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長慶油田分公司(PCOC),簡稱中國石油長慶油田、長慶油田公司、長慶油田。成立於1970年4月,總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是中國第一大油氣田。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
發展歷史
從建國初期的1950年代開始勘探,到1970年由蘭州軍區按照國務院、中央軍委70、81號文件,正式組建蘭州軍區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指揮部機關起初設於甘肅省慶陽地區(今慶陽市)寧縣長慶橋村(今長慶橋鎮)。
1971年3月1日遷至甘肅省慶陽地區慶陽縣(今慶陽市慶城縣)北關。
1983年經石油工業部(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批准,更名為長慶石油勘探局。
1998年8月公司勘探局機關及其附屬科研單位整體搬遷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未央區張家堡街道辦事處東部,未央路與鳳城四路十字以東,取名為興隆園小區。
⑶ 地理問題
寧夏平原又稱銀川平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黃河兩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黃土高原,東到鄂爾多斯高原,西接賀蘭山。北部是黃河沖積平原——寧夏平原,面積1.7萬平方公里,滔滔黃河斜貫其間,流程397公里,水面寬闊,水流平緩。沿黃兩岸地勢平坦,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們就鑿渠引水,灌溉農田,秦渠、漢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積的自流灌溉區。
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佔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占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布來看,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亘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為鬱郁蔥蔥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氣候概述
南高北低的地形決定了寧夏南寒北暖的氣候,此外,寧夏地處高緯度,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直射溫度相對較高,晚間氣流掃射余熱溫度明顯降低,夏日晝夜溫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寧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是寧夏天氣和風情的真切寫照。
●相關介紹
寧夏位於黃河上游中段,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西側是雄峻秀麗的賀蘭山,古人稱之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它阻擋了騰格里沙漠東移,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襲,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這里盛產水稻、小麥、平方米、甜菜和瓜果,尤以水稻的優質高產久負盛名,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稱。
秦渠始鑿於秦而得名。渠口在青銅峽北,引黃河水向東北流經吳忠市到靈武縣。漢渠因相傳始鑿於漢而得名。渠口也在青銅峽北,引黃河水向東北流到巴浪湖止。唐徠渠又稱唐渠,相傳始鑿於漢而復浚於唐而得名。渠口在青銅峽附近,引黃河水北流經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到平羅縣止。新中國成立之後,建成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並整理排灌渠道,改良鹽鹼土,擴大灌溉面積,使「塞上江南」更加富饒。
松嫩平原在黑龍江省西南部,南以松遼分水嶺為界,北與小興安嶺山脈相連,東西兩面分別與東部山地和大興安嶺接壤。整個平原略呈菱形。黑龍江省境內面積為10.3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21.61%。松嫩平原在地質構造上是一個凹陷地區,屬於松遼斷陷帶的一部分。凹陷區的西南部現在還在繼續下沉,東北部則有上升現象。第三紀和第四紀的沉積物已上升為台地,當地稱之為崗。松嫩平原的表面具有波狀起伏,因而也被稱為波狀平原。平原表面海拔120-300米,中部分布著眾多的濕地和大小湖泊,地勢比較低平,嫩江與松花江流經西部和南部,漫灘寬廣。平原的西南部為閉流區,有無尾河形成。嫩江東岸,富裕到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一帶有砂丘分布。
松嫩平原主要由松花江、嫩江沖積而成。松嫩平原上分布有嫩江、訥河、依安、克山、德都、五大連池、北安、克東、拜泉、海倫、綏棱、慶安、綏化、望奎、青岡、明水、富裕、林甸、齊齊哈爾、甘南、龍江、泰來、杜爾伯特、大慶、肇源、肇州、安達、肇東、蘭西、呼蘭、哈爾濱、雙城、五常、阿城、賓縣、巴彥、木蘭等37個市、縣(自治縣)。松嫩平原有耕地559萬公頃,土質肥沃,黑土、黑鈣土佔60%以上,盛產大豆、小麥、玉米、甜菜、亞麻、馬鈴薯等,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此外,平原草場集中,畜牧業發達,地下石油資源豐富。
松嫩平原中南部是一片較平坦的地區,地表廣泛發育著黑鈣土,有機質含量4-8%,腐殖質組成以胡敏酸為主,代換性鹽基離子以鈣、鎂為主,屬鹽基飽和土壤,除腐殖質層近於中性外,其他各層為微鹼性,PH值8-8.5之間,質地適中,結構良好,是僅次於黑土的宜農土壤,特別適於甜菜、向日葵等經濟作物的生長。
在小興安嶺和東部山地的山前地帶分布著沖積洪積台地,如克山、拜泉、北安一帶的波狀台地,科洛河和訥謨爾河之間的壟崗狀台地,海倫、綏化一帶的平坦傾斜狀台地以及阿什河以東的丘陵狀台地等。海拔高度約200-300米,相對高度30-100米。地表侵蝕比較嚴重,經流水切割,許多地方溝谷縱橫。松嫩平原的這一地區,其組成物質上部為黃土狀亞粘土,下部為砂礫層,地表廣泛發育著黑土。它是在溫帶濕潤的灌叢草甸或中生雜草類草甸植被,黃土狀母質條件下,經特殊草甸化,即黑土化過程作用下形成的。其有機質含量在墾前高達10%以上。腐殖質組成以胡敏酸為主,其與富里酸的比值在表層為1.38-1.6,最高為2。土壤養分豐富,保水、保肥力強,適合多種作物的生長,是黑龍江省主要的農業土壤資源。
在大興安嶺山前地帶多波狀起伏的侵蝕台地,海拔高度約200-250米。相對高度10-30米。台地上多有風化的碎屑物質和屬於第三紀末到第四紀初形成的白土山組地層的粘土,土壤屬侵蝕淋溶型,土層薄,質地粗,呈酸性反應。
嫩江中、下游兩岸,為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沙丘覆蓋在河漫灘及河流兩岸的一、二級階地上,地勢低平,坡降很小。河漫灘寬10多公里。高出河床平水位幾十公分至三、五米不等。組成物質上部為亞砂土,下部為砂礫石。一級階地高出河床平水位10米左右,地面覆蓋物為黃土狀亞粘土和亞砂土。二級階地高出河床平水位30-50米,組成物為黃土狀亞粘土或砂礫層。這一地區地表有風積的砂崗、沙丘、砂壟和波狀砂地。這些土壤雖有可耕性,但漏水漏肥,風蝕嚴重時易埋藏良田,故宜植樹種草,施有機肥,作為林牧用地,不宜墾殖。
⑷ 中國西北地區的資源
河流:多為內流河,塔里木河為我國最大內流河。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
湖泊:總體較少,主要有以下幾個,青海的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托素湖,察爾汗鹽湖等,新疆的博斯騰湖,羅布泊(已乾涸),阿克賽欽湖,賽里木湖,艾比湖,烏倫古湖,艾丁湖(中國陸地最低點),甘肅的劉家峽水庫等。
農業: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譽。綠洲農業:河西走廊、天山山麓。新疆為主要溫帶水果產地。內蒙古和新疆為糖料作物基地。新疆及內蒙古為重要畜牧業基地。 石油資源:石油天然氣豐富,著名的有克拉瑪依油田。天然氣資源也有分布。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為33.7萬億元。其中煤炭保有儲量達3009億噸,佔全國總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陝西、新疆和寧夏。石油儲量為5.1億噸,佔全中國陸上總儲油量的近23%,新疆是中國21世紀的後備石油基地。天然氣儲量為4354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總儲氣量的58%,其中陝北的天然氣儲量居全國前列。甘肅省的鎳儲量佔到全國總鎳儲量的62%。鉑儲量佔全國總量的57%。中國鉀鹽儲量的97%集中在青海省。
⑸ 寧夏的自然資源
以煤和非金屬為主,金屬礦產較貧乏,已獲探明儲量的礦產種類達34種。寧夏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為中國平均值的163.5%。
煤炭探明儲量300多億噸,預測儲量2020多億噸,儲量位居中國第六位,人均佔有量是中國平均水平的10.6倍,且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分布廣泛,含煤地層分布面積約占寧夏面積的1/3,形成賀蘭山、寧東、香山和固原四個含煤區。
石油、天然氣分布於靈武、鹽池地區,屬中小型油(氣)田。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石膏、石炭岩、白雲岩、石英岩(砂岩)、粘土、磷、鑄型用砂、硫鐵礦、鑄石原料和膨潤土等,其中石膏、石灰岩、石英岩及粘土為我區優勢礦產。
寧夏的石膏礦藏量居中國第一,探明儲量45億噸以上,一級品占儲量的一半以上。同心縣賀家口子大型石膏礦床,石膏層多達20餘層,總厚度為100米左右,儲量達20億噸,為我國罕見的大型石膏礦床。寧夏石油、天然氣有相當儲量,具備發展大型石油天然氣化工的良好條件。寧夏的石英砂岩(硅石)潛在儲量了很可觀,已探明儲量在1700萬噸以上。寧夏的金屬礦產較貧乏,除鎂(煉鎂白雲岩)儲量規模達中型外,鐵、銅、鉛、鋅、金和銀等礦產均屬小型礦床和礦點。 寧夏是中國水資源最少的省區,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貧乏。且空間上、下分布不均,時間上變化大是寧夏水資源的突出特點。
寧夏水資源有黃河幹流過境流量325億立方米,可供寧夏利用40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量195.5萬千瓦。水利資源在地區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絕大部分在北部引黃灌區,水能也絕大多數蘊藏於黃河幹流。而中部乾旱高原丘陵區最為缺水,不僅地表水量小,且水質含鹽量高,多屬苦水或因地下水埋藏較深,灌溉利用價值較低。南部半乾旱半濕潤山區,河系較為發育,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苦水河、葫蘆河、涇河、祖厲河等。 寧夏回族自治區濕地可分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和人工濕地3大類。其中河流濕地和湖泊濕地包括7種類型,主要分布在引黃灌區與南部山區各河流及湖泊之中,並有少量沼澤分布。人工濕地包括庫塘、渠溝、水稻田、魚池,具有數量眾多、類型多樣、集中連片等特點 。
寧夏回族自治區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濕地、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濕地和泛洪平原濕地3個類型,總面積1041平方千米。黃河斜貫中北部,穿過銀川平原,流程397千米,主要支流有清水河、苦水河、葫蘆河等,全區年均徑流量266億立方米。在黃河兩岸和清水河流域形成了豐富的濕地資源。
⑹ 寧夏石油城是指哪一塊兒
是因為那裡石油工人的家屬很多,聽得叫石油城,其實石油在寧夏特別荒郊的地區才有。
⑺ 石油城是哪座城市
石油城指的是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在銀川的住宅及辦公地,也叫燕鴿湖基地,在銀川的東邊。主要是油田職工在裡面居住,有幼兒園、小學、中學、老年公寓、賓館等公共設施,同時建設體系完善,還有長慶油田綠色基地蔬菜銷售點和大型綜合超市。
⑻ 甘肅省的慶陽市藏40億噸油氣資源,對當地有什麼影響呢
石油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資源,尤其從上個世紀開始,很多國家都是開採石油,或是從外進口儲藏石油。中東地區不就有是因為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被很多大國虎視眈眈。還有我們所熟悉的迪拜,由於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而變成了一個非常富有的地方。
甘肅這一城市,藏40億噸油氣資源,被稱"中國迪拜",卻鮮有人知
另外,慶陽市還擁有著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在其境內有著61處旅遊景點,大多數為人文類的景點。不得不提的就是紅色革命旅遊勝地了,是甘肅省唯一的一處革命老區。還曾連續兩年入選到了我國的十大特色休閑城市中。不知道大家對於慶陽還有什麼更多的了解與看法呢?都可以在評論區分享出來哦!
⑼ 寧夏礦產資源有多少分布具體位置有哪些
寧夏的地質構造情況表明,有利於能源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形成。寧夏已經發現各類有用礦藏資源近50種,產地近千處。D級以上儲量的礦產地110餘處,這些礦產儲量大、品質好、易開采。儲量豐富的有煤、石膏、石灰岩、硅石等。
一、煤炭資源
煤炭是寧夏的優勢礦產資源。全區含煤地層分布面積17000平方公里,占寧夏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強。全區19個縣市中,就有10個縣分布有煤炭資源。劃分為賀蘭山、寧東、寧甫和香山4個含煤區。前三個含煤區有厚度大、層位穩定、煤質優良且儲量豐富的特點,是寧夏煤炭資源的主要分布區,香山含煤區則稍次之。寧夏煤炭預測儲量2027億噸,居全國第5位。已探明儲量316.5億噸(不含預測儲量),,居全國第6位,人均佔有量居全國第1位。僅靈武煤田探明儲量270多億噸,相當於東北三省探明儲量的總和。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大型礦區5個,分布在汝箕溝、橫山堡、碎石井、金家渠、萌城和韋州,1~20億噸的中型礦區20個,小於1億噸的小型礦區21個。
寧夏煤種齊全,16類煤炭皆有。焦性煤,如氣煤、肥煤、焦煤、廋煤等主要分布在賀蘭山、寧東(橫山堡、韋州)兩個含煤區,香山亦有分布;低變質煙煤(不粘結煤、長焰煤)大部分集中在寧東、寧南兩個含煤區;無煙煤和貧煤多分布於賀蘭山和寧東含煤區,香山含煤區亦有分布;弱粘結煤分布於香山含煤區下流水、校育川、麻黃溝等地;褐煤主要產於彭陽王窪礦區。寧夏煤品質優良。除石炭井、石嘴山是西北重要的焦煤基地外,賀蘭山汝箕溝無煙煤,出口"太西煤",素有"三低、六高"之盛名,為國內之冠。三低,即灰分低、硫分低、磷分低。六高,即原煤發熱量高、比電阻率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原煤塊煤率高、化學性高,與冶金焦炭相差無幾。汝箕溝"太西煤"自1964年進入國際市場後,暢銷比利時、日本、法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質量可與越南鴻基煙煤相媲美。
寧夏探明環保型煤炭(環保型煤炭也叫綠色煤炭,是指對生物圈、大氣層及各工業生產無(低)污染、無(低)危害、高發熱量煤炭資源,具體指標要求灰分小於15%,硫分小於1%,發熱量大於21兆/焦)164.5億噸,佔全區累計探明煤炭資源量的51.88%。環保煤炭產地共有6處:汝箕溝礦區、碎石井礦區、鴛鴦湖勘探區為最有利開發區,鹼溝山礦區、馬家灘—萌城礦區為有利開發區。
二、石膏
寧夏石膏資源得天獨厚,已探明儲量為24.64億噸,保有儲量12.1億噸,預測儲量3000多億噸。膏鹽地層分布面積廣泛,資源量可觀,僅同心--海原地區分布面積可達1600多平方公里,預測石膏地質儲量超過100億噸,其特點是量多質佳,開採的技術、經濟和交通條件均較優越。尤其是中衛縣甘塘、小紅山規模大,儲量豐富,質地優良,礦體裸露地表,礦區靠近鐵路,采運十分方便。暢銷國內,並出口朝鮮和東南亞等國。
三、粘土礦
寧夏粘土礦種類齊全,分布面廣,按性質和用途可分為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磚瓦粘土和水泥粘土。寧夏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呼魯斯太、中寧、中衛、海原等地。礦層主要是硬質粘土(厚0.5~0.6m)、白色軟質粘土(厚1.5~3.7米)和半硬質粘土組成。僅對中寧和海原部份礦點進行了評價,其遠景儲量為44萬噸。磚瓦粘土全區各地皆有,尤以固原市為佳,其特點是土層厚、塑性好、儲量大、青銅峽大泉礦已探明儲量為222萬噸,目前正在開采利用。水泥粘土在寧夏分布極廣,各地都有貯存,資源豐富。僅石嘴山和青銅峽兩處礦點,其探明儲量為2700萬噸。
四、石灰岩和白雲岩
寧夏石灰岩儲量大,質量佳,種類有水泥石灰岩、熔劑石灰岩、化工大理岩。主要分布在六盤山、雲霧山、天景山、牛首山、馬鞍山、寧衛北山、賀蘭山等地。礦區特點是厚度大,礦體裸露,層位穩定,水文地質條件簡單,開采技術條件好。現已對四個礦區進行了勘探,其探明儲量為3.9億噸。白雲岩與磷礦共生,主要分布在賀蘭山中段,礦層累計厚度80餘米,礦層穩定,礦石質佳,出露較好。已探明儲量1.42億噸,品位很高。
五、石英砂
寧夏石英砂礦層穩定,厚度巨大,一般厚度在50-80米之間,局部可達200米。出露好,純度高。主要產在銀川、石嘴山等地。已探明儲量4900萬噸,遠景儲量約1億噸,品位為C+D級。
六、磷礦和硅
寧夏有工業利用價值的磷礦位於賀蘭山下的蘇峪口、礦區南北長40餘公里,東西寬10~15公里,面積400餘平方公里,礦區特點屬主礦層厚而穩定,地質構造簡單。礦石可選性較強,水文地質及開采技術條件較好。已探明儲量1354萬噸,品位中等。寧夏已在大口子探明硅的儲量1000萬噸,純度約98.5%以上。
另外,寧夏的黃金資源遠景有待進一步研究開發。地質局已初步探明固原、同心有大型鹽礦.
⑽ 中國探明石油儲量分布在哪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從資源深度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 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較少;天然氣資源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比較均勻。
從地理環境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從資源品位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63%,低滲透資源佔28%,重油佔9%;天然氣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76%,低滲透資源佔24%。
截至2004年底,我國石油探明可采儲量67.91億噸,待探明可采資源量近144億噸,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程度32.03%,處在勘探中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處在穩步增長階段;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資源量19.24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可采資源探明程度僅為12.55%,處在勘探早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有望快速增長。
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以下是我國主要的陸上石油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