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養三十萬鐵騎需要多少資源

養三十萬鐵騎需要多少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9-04 11:27:57

⑴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手下有三萬鐵騎,小小的山海關養得起三萬戰馬嗎

其實這個問題將戰馬改成鐵騎更好,因為打仗不單單是只養戰馬,是養士兵和戰馬,用鐵騎顯得更謹慎一些。

接著來回答問題。

吳三桂在山海關停留時間不長。

再者,明朝還有一個區別於其他朝代的軍制,那就是衛所制度,簡單而言,便是這些士卒閑時下地種田,戰時拿刀殺敵,這其實就是屯田制的翻版。當然,盡管到了明朝後期,這種衛所制度已經逐漸的被替代,被拋棄,但是衛所制度中的屯田制在戰亂時期仍然被軍隊所適用。

明朝後期,軍隊士卒逐漸被領袖們的家丁私兵所取代,這也就是家丁制度。這些家丁或許說是私兵和軍隊領袖聯系密切,他們也擁有著自己的土地。

並且因為明朝採用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方式,所以吳三桂的三萬鐵騎很多都是本地人,也是可以自己屯田收獲糧食的。

所以說明朝因為屯田制度的優勢是可以為軍隊提供糧餉的,所以糧餉應該是不缺。


吳三桂之前又是如何供給的?

看到這里很多人會有疑問,那在山海關駐扎時也只是短時間能夠得到保障,在此之前他又靠的是什麼呢?

其實這里我們也存在一個錯覺,那就是吳三桂與崇禎之間並沒有矛盾,作為當時明朝最後的希望,大明朝廷對吳三桂是相當重視的。

——之前有一次吳三桂曾經聽從崇禎皇帝的調令進京勤王,崇禎皇帝就充分表現出了他對吳三桂的器重吳三桂,甚至還賞賜了吳三桂尚方寶劍。

當時崇禎皇帝還沒有死,而吳三桂鎮守寧遠,有數萬大軍,無論是出於何種因素,明朝肯定是對於吳三桂這支邊軍非常重視的,畢竟是對付清軍的大前方,所以糧草軍餉肯定是不缺的。


《明史》記載:"臨、鞏邊餉缺至五六年,數至二十餘萬。靖鹵邊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鎮京運,自萬曆四十七年至天啟六年,共欠銀十五萬九千餘兩。各軍始猶典衣賣箭,今鬻子出妻,始猶沿街乞食,今則離伍潛逃;始猶沙中偶語,今則公然噪喊矣。"
雖然當時明朝的財政陷入了危機,各地軍隊的軍餉有很多都是欠著的,但是對於吳三桂這種鎮守邊疆的重要軍團,就算欠應該也不會很多。所以吳三桂的三萬鐵騎肯定不是靠著吳三桂自己一個人供養的,而是朝廷會從全國抽調糧食送過去。

《愨書·卷十二》記載:“近復有漕帶、遼練等米,除各省直帶運外,復以北直、山東、河南召買米豆可百萬石以給。”
而到了後來,崇禎對他只會越來越倚重,為何這樣說呢?

這是因為在後來清軍乘著明朝內亂,繞過了吳三桂的寧遠,打下了周圍的後所,前屯衛,中前所這三座要地。這幾個城市都是在山海關之外,三座城市的淪陷代表著這個時候的吳三桂相當於孤軍在外,而負責鎮守寧遠已經沒有了什麼戰略意義,他唯一存在的作用,也是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支援京城。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李自成又即將攻入北京,此時手握重兵,離京城最近的吳三桂就更加成為了明朝的救兵,也是最後的希望,所以對於吳三桂更加是百般施恩,以此來保證吳三桂能夠忠心——實際也確實如此,當時崇禎皇帝號召吳三桂進京勤王,並且封了他平西伯德稱號。

對吳三桂施恩了,那麼,對於吳三桂手下的將士,自然也不會不表示一下的。

因此,在明朝滅亡前夕,吳三桂一直都是崇禎皇帝眼前的紅人,那麼糧餉軍餉什麼得肯定是不會缺的,畢竟崇禎皇帝也不傻,他知道吳三桂兵馬對於明朝的重要性,所以這三萬鐵騎其實並不需要他自己的供養,單靠朝廷吃軍餉或許就可以養活了。

⑵ 吳三桂鎮守邊疆時就有三萬的鐵騎,能夠養得起嗎

吳三桂在山海關停留時間不長

提到吳三桂在山海關的補給問題上,我想大家很容易忽略了一個現實因素,那就是最初的時候吳三桂鎮守的是寧遠,並不是山海關,只是因為周圍幾座城市的淪陷再加上皇帝的勤王詔令,吳三桂才撤軍回援,結果到了山海關的時候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身亡,所以吳三桂才選擇停留在了山海關。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李自成又即將攻入北京,此時手握重兵,離京城最近的吳三桂就更加成為了明朝的救兵,也是最後的希望,所以對於吳三桂更加是百般施恩,以此來保證吳三桂能夠忠心——實際也確實如此,當時崇禎皇帝號召吳三桂進京勤王,並且封了他平西伯德稱號。

對吳三桂施恩了,那麼,對於吳三桂手下的將士,自然也不會不表示一下的。

因此,在明朝滅亡前夕,吳三桂一直都是崇禎皇帝眼前的紅人,那麼糧餉軍餉什麼的肯定是不會缺的,畢竟崇禎皇帝也不傻,他知道吳三桂兵馬對於明朝的重要性,所以這三萬鐵騎其實並不需要他自己的供養,單靠朝廷吃軍餉或許就可以養活了。

⑶ 在中國古代可以養100萬騎兵嗎

100萬的軍隊都不好養,別說是騎兵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人數可能會達到,但馬匹就很難實現。騎兵古代相當於野戰部隊,是以速度、出奇制勝的主力軍,並不是多多益善。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通常,蒙古軍隊比它主要敵手的軍隊規模要小。成吉思汗組建的最大一支軍隊是他用來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隊,人數也不過24萬。後來他們用來征服俄羅斯和整個東歐及中歐地區的軍隊也從沒超過15萬。簡潔單一的組織體制是蒙古軍隊的顯著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3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10000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10個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一旦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射箭。
蒙古騎兵為了確保高度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向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後面,行軍途中,甚至在戰斗進行過程中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這樣的話,百萬騎兵部隊的馬匹就更難徵集到了。

⑷ 《雪中悍刀行》中,徐驍的三十萬鐵騎有多厲害

徐驍有30萬北良士兵阻止北芒的進攻。沒有徐驍和他的30萬北良士兵,李陽就不可能像現在這樣穩定。沒有徐驍,李陽可能已經被別人吞並了。徐驍摧毀了九個國家中的六個。這樣的記錄在古代是罕見的。

在屠徐驍的領導下,北梁軍在東北殺死了錦州的匈奴,在南部摧毀了六個國家,屠殺了70多座城市,然後在西南鎮壓了16名野蠻人。它在世界各地運行了幾十年,殺死了大楚和西蜀。它在三大洲的土地上以30萬北梁鐵騎抵抗北芒的力量。北良鐵騎以血和骨鑄就了自己的聲譽。雪地里只有兩種騎兵,一種是北梁騎兵,另一種是其他騎兵。最好用同一句話來評價北良鐵騎!北梁軍開往十個國家,在世界各地勢不可擋。然而,這支軍隊在組建初期遭受了許多失敗。徐驍從來不是那種獲勝的將軍。他屬於那種不會死的人。如果他不能消滅他,他就會被他消滅。鮮血與死亡,是最真實的戰爭,多少次只為一名士兵而戰。

⑸ 熱血三國鐵騎城建設

鐵騎是2000肉和2500鐵加600木頭.你不要按照外面的分配.你在小伺服器裡面的話.找一個沒人的地方.然後佔領一個山地.然後把兵扔進去採集.調整點運糧.依靠這種方法才能爆資源.不然你想靠外面的鐵礦來建造幾萬鐵騎別做夢了.都是採集幾千萬幾百萬的鐵然後爆一兩天的兵然後又去採集.這個方法好而且快但是有一個缺點.如果一旦有人打你.你的所有心血都將付之東流.

⑹ 養一個騎兵需要多少錢

宋代一些士大夫不斷提議減少騎兵,發展步兵,其中原因之一便是騎兵的費用支出較高。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說:「騎兵之費,錢糧、當粟、衣嫌之類,每一指揮,歲費數萬絡。相比步兵而言,騎兵的費用也較高。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國家統計的軍費支出是「騎軍一歲給錢六十八萬余貫……步軍一歲給錢七十一萬余貫」。

所以宋代一些士大夫要求減少騎兵,代以步兵也就不足為奇了。康定元年(1040 > ,張亢曾說:「一馬之費,可養步軍五人。」慶歷五年(1045),張方平說:「邊城一馬之給,當步卒三人。一匹馬的支出相當於三到五個步兵的費用,宋人自然想到了用花費較少的步兵代替騎兵。

⑺ 熱血三國如何養兵

如何養最好的兵

玩三國游戲之熱血三國也有一段時間了,現在相信大家無非是為了聲望,或者如何屯更多兵一直在發愁,現在我就屯兵這個問題來說說自己的經驗吧,屯兵最主要的就是糧草足夠。

什麼兵最好的呢?根據個人經驗,最優秀的兵種無疑是鐵騎!

我的建城結構是7個糧食城市,2個鐵城市,1個木頭城,這樣糧食城市的資源建築全部是9級的話,就會達到每小時400萬糧食產量,這樣我們至少可以屯10萬鐵騎了,如果大家打到圖紙,將糧食資源生產升到10級的話,那樣就能更多的提高產量。

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樣建築的話,造鐵騎的資源又不夠了,的確就城市產的鐵是不夠用來造鐵騎的,但是我們還有黃金收入,經過本人實驗,每個城市每小時會有1萬,那麼一天下來10個城市就會有240萬黃金,按照市場鐵的最低價0.2,250萬黃金=1250萬鐵,再加上2個鐵城市一天1250萬的產量,你就可以暴夠1萬鐵騎一天。同樣大家如果有圖紙升10級建築的話產量就會更多。這樣的速度可能算不上最牛的,但是至少在10萬鐵騎的戰斗中,對方也會損兵折將。

最後再介紹一點,屯兵的小竅門,那就野地:湖泊了。本盟的某些主力在以上的基礎還養了很多兵,就是通過湖泊達到的,具體操作是,派一萬鐵騎加個高級將領去10級別湖泊採集,可能大家會疑問了,採集不是雙倍耗糧么?但是採集所得到的糧食比你消耗的還多。所以這個方法適合經常在線的人屯更多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