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性價格指的是什麼
擴展閱讀
兼職資源怎麼獲得 2025-07-29 22:02:37

資源性價格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03 20:07:10

❶ 國家資源性收費與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定義及區別

資源性產品,主要是指水、能源、礦產、土地四大類產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當前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格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資源性產品價格市場化程度不高,除了礦產資源和部分商用土地價格全面實現市場化以外,水、能源等資源性產品價格至今仍大多由政府集中管制;水、能源等產品價格水平總體偏低,不能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水、能源等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資源開發使用的外部成本沒有內部化;能源產品之間比價關系不合理。此外,我國環保收費也存在收費水平低、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不能起到遏制污染排放的目的。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存在的問題,與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增強資源保障能力,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很不適應,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改革進程。行政性收費是指國家機關、司法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機構,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省以上財政部門的規定行使其管理職能,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收取的費用。行政事業性收費是指依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或經省以上財政部門批准, 提供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服務所收取的費用。包括檢測、計量、鑒定、勘察、設計、咨詢、培訓、學雜費等方面的收費。事業單位因提供服務收取的經營服務性收費不屬於行政事業性收費。行政事業性收費執行中央和省兩 取消和停徵百項行政事 級審批管理制度。實行收費許可證制度,按照現行財政管理體制,行政事業性收費一部分納入預算管理,另一部分按預算外資金管理。在《關於公布取消和停止徵收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通知》中,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聯合要求,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統一取消和停止徵收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

❷ 煤礦資源價款是指什麼

煤炭資源是屬於國家的,開採煤炭資源是要向國家交稅的,這種稅的名稱叫「煤礦資源價款」。

❸ 資源性產品的簡介

資源性產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而且絕大部分是有限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減少。如何獲得並高效利用資源,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突出問題。 資源性產品主要指:水、電、石油、天然氣、煤炭、土地等產品。
這些國計民生最基礎最重要的產品,目前越來越受到重視,近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發表了《積極穩妥推進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點擊)的重要文章,表明我國將對資源性產品價格進行重大改革。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對資源的需求不斷擴大,而且由於長期以來資源價格不合理,造成的資源浪費和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資源緊張的態勢正日益顯現,資源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瓶頸。了解中國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形成機制,分析此類產品的價格變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建立合理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快中國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步伐,對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❹ 油藏資源價值評估

一、油藏資源價值構成與計算[94]

油藏資源資產價值構成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油藏資源的資源性底價;二是資源的補償價值油藏資源底價,是指油藏中蘊涵的石油資源所賦予其的價值,其大小由油藏資源的特性決定。一方面,資源性資產不論是優等的還是劣等的,只要能被利用,由於其獨占性和有限性,都能在社會平均利潤之上加價;另一方面,資源性資產因其反映資源稟賦的等級不同,較高級的自然生產要素,可以帶來較多的超過平均利潤的差額收益底價,計算原理是:根據在油田開發過程中,通過市場價格估算出該油藏開發將獲得的全部收益,在扣除一切成本耗費後,求得資源本身的固有的效用價值,即該油藏的底價資源的補償價值是維持資源的再生或開發替代資源,以及補償資源保護、開發的追加勞動所需耗費價值,主要由礦產資源開發的補償費、地勘的補償、生態破壞的補償三部分構成。石油資源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迫於經濟持續發展的需求,國家對石油資源開發收取資源稅費,用於對其替代開發,以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均衡發展,在計算中把它作為礦產資源開發的補償費。地勘的補償價值由地勘成本決定。地勘成本即油田勘探投資,油田勘探投資是指在區域勘探、圈閉預探和油田詳探三個階段所採用的一些勘探手段和方法所發生的全部費用。一般採用分項工程累計法,即先計算單項工程的實際投資,然後累計求和。生態破壞的補償:主要是指油田開發徵用土地及油田開發生產中的環境影響造成經濟損失費用。油藏資源價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4-3-1)中,P為油藏資源價值;Pd為油藏資源底價(相當於開采價值或毛利潤或附加勞動價值+向國家購買的開采權利金);Pb為油藏資源的補償價值;L為石油的商品價格;Q為該油藏的總商品油產量;B為該油田生產開發的總成本;Hb為生態環境破壞的補償費;Kb為地勘的補償費;Zb為礦產資源補償費。

二、實例[94]

運用油藏資源價值的計算公式,對大慶頭台油田油藏價值底價進行計算:根據開發方案預測,頭台油田商品油產量為487.85萬t,1992年頭台油田石油的商品價格為773元/t,油田總生產開發成本為149936.54萬元,頭台油田油藏資源底價計算如下:

Pd=QL-B=773(元/t)×487.85(t)-149936.54(萬元)=227171.51(萬元)

資源補償價值的計算:根據有關規定大慶頭台油田資源稅為24元/t,則資源補償費為1170.814萬元;頭台油田地勘的補償費為9869.173萬元;頭台油田開發的生態補償費經計算為13331.43萬元。

將求出的各項數據代入油藏資源價值公式,計算如下:

P=Pd+Pb=Pd+Hb+Kb+Zb=227171.51+13331.43+9869.73+1170.814=250483.37萬元

則得出大慶頭台油田油藏資源價值為250483.37萬元。

❺ 根據經濟生活的知識,談談一種資源性的產品合理的價格應反映哪些因素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❻ 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因素


資源性產品價格是資源被開采或出售的產品價格。由於石油、天然氣、煤炭、水和土地等戰略性資源都具備需求剛性、稀缺性及開發邊際成本遞增等一些很難由市場定價的特性,資源價格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1)資源性產品的自然屬性和資產屬性。不同種類資源的自然屬性不同,其生產、流通的技術和組織體系特徵差別較大,各自的價格形成機制也不盡相同。即使對同一種資源,其上中下游的產業技術、產業組織和市場需求的特點也不一樣,不同環節的定價機制也存在較大的差別。
2)資源性產品的分布。中國的資源分布極不平衡,60%的煤炭資源分布在華北,主要集中在乾旱缺水和遠離消費中心的地區;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和西部地區,天然氣和水電資源則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區;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由於降雨的時空分布和年內分配的差異,南北相差懸殊,北方水資源貧乏,南方水資源較豐富。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就會影響資源的定價。
3)資源性產品的生產成本。資源的生產成本就是開發利用資源的成本,是組成自然資源價格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貨幣形態,也即自然資源產品形成過程中所投入的勞動時間如勘探、開采以及生產提煉等各階段的全部成本貨幣化,是資源採掘、開發以及運輸中的各項成本。
4)資源性產品的補償成本。資源價格中的成本很難通過直接投入勞動量的多少來確定,具有較強的虛擬性,原始森林的開發、礦產資源的開采、處女地的開墾、太陽能的利用等除了核算其直接勞動投入外,還要核算其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成本、安全生產成本以及資源枯竭後的退出成本等一些補償價值和生態價值,兼顧考慮後代人的需求,使後代人不至於喪失與當代人平等的發展機會。
5)資源性產品的環境成本。資源的無度消費已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2005年來開始重視對環境稅的徵收問題。從狹義上講的「環境稅」是指同環境污染控制相關的稅收手段,包括排污稅、產品稅(消費稅)、稅收差別、稅收減免等,以此來體現國家對環境資源使用中的價格扭曲現象的干預和糾正。

❼ 資源性,資產性,資本性。分別是什麼意思

  1. 資源性資產(resources assets) 是由人們發現的有用途和有價值的物質,由於資源具有量、質、時間和空間等多種屬性,因而它應當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系統研究自然資源的生態循環及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循環規律便成為我國經濟學科領域的一個新課題。

  2. 資本性收入是區別於經營性收入的,是指籌建期間發生的各種收入.

  3. 資本性支出是指通過它所取得的財產或勞務的效益,可以給予多個會計期間所發生的那些支出。因此,這類支出應予以資本化,先計入資產類科目,然後,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轉入適當的費用科目。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供長期使用的、其經濟壽命將經歷許多會計期間的資產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都要作為資本性支出。即先將其資本化,形成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而後隨著他們為企業提供的效益,在各個會計期間轉銷為費用。如:固定資產的折舊、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的攤銷等。

❽ 資源性產品的觀點

看法(1)
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絕非單個部門和產業的內部事務,離不開國民經濟其他相關部門的配合和支撐,其中金融部門首當其沖,其創新和發展將有利於提高社會整體對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適應性。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牽動著每一個老百姓的心,改革既不是「漲價」的代名詞,也不應影響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不能成為資源性壟斷企業高工資和高福利的盛宴。
看法(2)
資源性產品是指一種有限的產品,比如現在鑽石、黃金、水等。都是比較短缺的資源。有一些有限的資源就算有錢也買不到,所以我們對資源性產品要珍惜。現在地球的可飲用的水源越來越少,如果大家還是這樣浪費水,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沙漠,我們的地球已經大部分沙漠化。只有大家節約水才能延續地球的生命。

❾ 經濟學中說「資源的稀缺性表現為資源具有正的價格」,「資源具有正的價格」是什麼意思:-)

就是在資源市場交換中由供求競爭形成,反映資源價值水平,是資源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資源價格包括資源市場價格和資源影子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