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濕地的水資源如何使用

濕地的水資源如何使用

發布時間: 2022-08-30 23:35:12

① 濕地的作用及成因

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

濕地的作用

(一)提供水源: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二)補充地下水:我們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三)調節流量,控制洪水: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濕地的成因

濕地一般是因為「蒸發量小於降水量;且地勢較低平,排水不暢」而形成。此外,熱帶地區還因為「降水豐富,排水不暢」形成濕地。如印度尼西亞。高原地區還因為「海拔高,氣溫低,蒸發弱;冰川融水較多,而地表水較豐富,且凍土廣布,而水難以下滲;易積水的低窪處易形成濕地。如青藏高原。高緯度地區還因為「氣溫較低,凍土廣布,而水難以下滲,並且氣溫低,蒸發弱,地勢地平,排水不暢,也易形成濕地。

② 濕地的作用

一)提供水源: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二)補充地下水:我們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三)調節流量,控制洪水: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四)保護堤岸,防風: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被可以抵禦海浪、台風和風暴的沖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和海岸,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如果沒有濕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會遭到海浪的破壞。
(五)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濕地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此外,一些濕地植物像蘆葦、水湖蓮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再現實生活中,不少濕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地,這一過程能夠提高水的質量,有益於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六)保留營養物質:流水流經濕地時,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被濕地植被吸收,或者積累在濕地泥層之中,凈化了下游水源。濕地中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
(七)防止鹽水入侵:沼澤、河流、小溪等濕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於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過多抽取或排干濕地,破壞植被,淡水流量就會減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減少了人們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的淡水供應。
(八)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濕地可以給我們多種多樣的產物,包括木材、葯材、動物皮革、肉蛋、魚蝦、牧草、水果、蘆葦等,還可以提供水電、泥炭薪柴等多種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氣候:濕地可以影響小氣候。濕地水份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氣,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十)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濕地是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徒、越冬的場所,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物種。
(十一)航運:濕地的開闊水域為航運提供了條件,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主要依賴於此。
(十二)旅遊休閑: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蘊涵著豐富秀麗的自然風光,成為人們觀光旅遊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價值:復雜的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的動植物群落、珍貴的瀕危物種等,在自然科學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

③ 濕地的水文功能

濕地的水文功能主要包括調蓄洪水、補充地下水、提供水源、保持或改善水質、調節氣候等功能。
(一)水分供給
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泥炭沼澤森林常可以成為被淺水水井利用的水源。
(二)調節氣候
濕地可以影響小氣候。一方面,濕地的熱容量大,異熱性差,使濕地地區氣溫變幅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小氣候另一方面,濕地積水面積大,或者濕地的潛水位較高,地下水面距離濕地表面的高度在毛管力作用范圍內,大量水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地表;同時,濕地特殊地熱學性質使濕地源源不斷地為大氣提供充沛的水分,增加大氣濕度,調節降水。
(三)調蓄水量
濕地能貯存大量水分,是巨大的生物蓄水庫,它能保持大於其土壤本身重量3~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時間內蓄積洪水,然後用較長的時間將水排出。這與沼澤土壤具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質有關。此外,濕地植被可減緩洪水流速,避免所有洪水在短期內下泄,一部分洪水可在數天、幾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從水儲存地排放出來,一部分則在流動過程中蒸發或下滲成地下水而被排除。當海洋暴風雨上岸時,沿海鹽沼和紅樹林濕地可作為巨大的暴風雨緩沖器,在第一位置減輕它的狂暴襲擊。
(四)補充地下水
濕地的補水功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補給地下水。濕地作為一種長期存在的有著豐富水資源的自然生態系統,它與區域地下水聯系密切。濕地的地表水可以作為地下水的補給源,當水從濕地流入地下蓄水系統時,蓄水層的水就得到了補充。從濕地流到蓄水層的水可作為淺層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可為周圍地區供水、維持水位,或最終流入深層地下水系統,成為長期的水源,還可抬高地下水位。另外一種情況是一塊濕地可以向其它濕地供水,或向地表水承泄區排水。許多水庫都是傍濕地而建。
(五)水質凈化
濕地由於其特有的自然屬性而能減緩水流,從而利於固體懸浮物的吸附和沉降。隨著懸浮物的沉降,其所吸附的氮、磷、有機質以及重金屬等污染物也隨之從水體中沉降下來。

④ 濕地都有哪些作用

濕地的作用有:提供水源、補充地下水、調節洪量控制洪水、保留營養物質、防止鹽水入侵和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故人們把濕地稱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

濕地的作用

(一)提供水源: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二)補充地下水:我們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三)調節流量,控制洪水: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四)保留營養物質:流水流經濕地時,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被濕地植被吸收,或者積累在濕地泥層之中,凈化了下游水源。濕地中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

(五)防止鹽水入侵:沼澤、河流、小溪等濕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於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過多抽取或排干濕地,破壞植被,淡水流量就會減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減少了人們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的淡水供應。

(六)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濕地可以給我們多種多樣的產物,包括木材、葯材、動物皮革、肉蛋、魚蝦、牧草、水果、蘆葦等,還可以提供水電、泥炭薪柴等多種能源利用。

世界上最大的濕地

潘塔納爾(Pantanal)沼澤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濕地。它位於巴西馬托格羅索州的南部地區,面積達2500萬公頃。沼澤地內分布著大量河流、湖泊和平原。其中的濕地、草原、亞馬遜和大西洋森林都是南美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

潘塔納爾沼澤地除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外,沼澤地內還棲息著650種鳥類,230種魚類,95種哺乳動物和167種爬行動物,以及35種兩棲動物。由於潘塔納爾沼澤地自然條件特殊,生物種類繁多,2000年11月,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同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自然遺產名單。

⑤ 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有哪些

建立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管理協調機制。目前我國的濕地管理主體較多,涉及農業、林業、國土、水利和環保等多個政府部門,而多部門管理的結果又往往是管理混亂,缺乏協調性。由於我國在濕地管理工作中缺乏相應的政策,再加上各管理機構的管理許可權沖突、協調能力差,濕地管理的難度非常大。因此要加強濕地資源的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濕地保護與管理協調機制是關鍵。為此有必要在政府部門設置一個能夠促進各管理部門協調發展的功能,以便於對濕地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在實際操作中還要強化濕地資源的統一和綜合管理,並採取統一管理和分類分層管理相結合、一般管理和重點管理相結合的措施,切實做好濕地資源的分類管理和重點管理工作。

建立並完善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政策和法制體系。我國的濕地管理工作起步較晚,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而相應政策體系也不完善。近20年來,我國雖然制定了一些與濕地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地方條例,如2000年我國發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2004年國家林業局公布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但總的來講,我國濕地法律和政策的保護力度仍然不夠,至今尚未有專門的濕地保護法規出台。可以說,我國濕地資源的保護仍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因此,加快濕地保護的立法進度、制定完善的法制體系是有效保護濕地和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而建立有效的濕地管理經濟政策對於中國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也有著重要意義。為此,要評估現行政策和法律法規在濕地保護中的作用,及時建立並完善與濕地有關的政策和法規,並在國土資源利用的整體經濟運行機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勵並引導人們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限制破壞濕地的經濟政策體系。要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各濕地管理機構的許可權和分工,並規范其管理程序。

加強濕地資源的綜合保護,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與重建。鑒於中國濕地資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採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加強濕地資源的綜合保護,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和重建,減輕人為因素對濕地的負面影響就顯得非常必要。為此,要將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納入到國家、省區的土地利用、生態治理、資源恢復等方面的管理規劃中,通過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評估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並以此來尋求解決方案。要加大退耕還湖和還沼的力度,強化各級管理部門的責任感,並通過營造生態保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河湖淤積。要制定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水資源管理戰略,加強水資源開發對濕地生態環境影響的預測和監測,並通過建立最優河流水量分配方式來維持流域重要濕地的自然狀態及生態功能。要嚴格控制濕地周圍的污染源、污染物數量和排污途徑,而對於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和河流等,要有計劃地進行治理並恢復其生態功能。此外,在不同地區要有重點地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退化濕地,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和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