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阿以沖突什麼資源爭端
擴展閱讀
精洗車成本多少錢一台 2025-07-26 08:25:23
買一隻蛋鴨需要多少成本 2025-07-26 08:25:12
btd2015年什麼價格 2025-07-26 08:24:37

阿以沖突什麼資源爭端

發布時間: 2022-08-26 20:03:26

Ⅰ 阿以沖突的焦點是 A.石油資源 B.水資源 C.波斯灣 D.巴勒斯坦地

D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阿以沖突的相關知識。阿以沖突的焦點是巴勒斯坦地區。

Ⅱ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阿以沖突

一.中東阿以沖突的由來中東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也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中東」一般指西亞、北非國家,包括22個國家,其中18個是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人約佔中東總人口的70%。

中東位於亞、非、歐三洲匯合處和地中海、黑海、裏海、阿拉伯海、紅海五海之間,古代非、亞、歐興起的幾乎所有強國都想占據這個交通樞紐。中東石油儲量豐富,其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佔全世界的70%以上,僅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就佔世界總儲量的25%。中東石油年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4%左右,銷售量佔世界總銷售量的65%左右。石油被視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戰略資源令任何強國不能輕視中東地區。近現代歐美列強都竭力向中東擴張勢力。冷戰時期,中東成了美、蘇爭霸沖突的熱點。

中東歷史、地理、政治、宗教、民族關系復雜,沖突不斷,最嚴重的是阿拉伯人與以色列猶太人的沖突,其沖突的主要根源是民族矛盾和領土之爭。

中東阿以沖突由來已久,如果從1897年猶太復國主義者集會算起,也已超過百年了。阿以沖突包括巴勒斯坦領土之爭、耶路撒冷城歸屬問題、約旦河水資源分配問題、敘利亞戈蘭高地問題等等,其中,巴勒斯坦領土之爭是阿以沖突的焦點和核心。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聲稱自己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到底誰是主人?

巴勒斯坦位於地中海東岸,最早的居民是屬於閃族的迦南人(屬於阿拉伯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即建國。公元前14世紀,來自兩河流域南部的希伯來人(猶太人的前身)侵入並征服了迦南人,在那裡形成了以希伯來人為主的兩大部落聯盟。希伯來人到巴勒斯坦不久,一度因旱災遷往埃及,由於不堪法老的壓迫,他們又在其首領摩西率領下逃回巴勒斯坦,據說是上帝「啟示」他們回來的,巴勒斯坦是上帝為他們選中的寶地。公元前12世紀,希伯來人受到來自克里特島等地的腓力斯丁人的攻擊和驅趕,後者占據一塊地,以此為據點,他們長期與希伯來人爭奪地盤。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人打敗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統一的希伯來王國。公元前10世紀末,希伯來人國家分裂為兩個國家,即南部的猶太和北部的以色列。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國被亞述帝國征服,公元前586年,猶太國也被新巴比倫王國征服。數萬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猶太人首次大離散;公元前332年,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征服波斯,佔領巴勒斯坦,猶太人第二次大規模向外流散;公元前63年,羅馬國佔領巴勒斯坦,開始迫害猶太人。此後直至2世紀,羅馬統治者前後屠殺了150萬猶太人,倖存的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驅趕出巴勒斯坦。7世紀,阿拉伯帝國趕走羅馬人,佔領巴勒斯坦,來自半島的阿拉伯人與當地居民(迦南人、腓力斯丁人、希臘人、羅馬人等)逐漸融合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後來還與土耳其人融合)。16世紀初,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直到20世紀初。

在沖突歷史和猶太教、伊斯蘭教影響下,兩個民族都形成了「有你無我」的排他意識,這是古代阿以沖突的根源。不過,本世紀阿以的嚴重沖突,與歐美列強插手有關。

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逐漸在國際和地區貿易上活躍起來,但常常遭到僑居國的排擠、岐視甚至屠殺(英、法、西、葡、俄、德等國都曾大規模驅逐和屠殺猶太人)。因此,猶太人中逐漸興起了復國主義思潮。1897年,以赫茨爾為首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集會,通過了《世界猶太人復國主義綱領》,號召猶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園,這時猶太人國家還只是個夢。

二.五次中東戰爭和阿以沖突 1948年5月14日,猶太復國主義者本·古里安在特拉維夫宣告以色列國成立(幾分鍾後美國即宣布承認它),次日,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聯合進攻以色列,阿以第一次中東戰爭(即巴勒斯坦戰爭)爆發。由於美國大力支持以色列,加上阿拉伯國家團結協作不佳,戰爭後期以色列反攻得手,占據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此後中東槍聲、爆炸聲不斷,流血沖突事件頻頻發生。

第二次中東戰爭也稱蘇伊士戰爭。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同年10月,英國、法國和以色列聯合入侵埃及,遭到頑強抵抗。在阿拉伯各國和全世界人民的廣泛反對和美國、蘇聯干預下,侵略軍被迫退出埃及。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告成立,不久, 巴解打響反以武裝斗爭的第一槍。1967年6月,以軍在美國支持下,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連連得手,六日之內占據了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東耶路撒冷等幾乎整個巴勒斯坦和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圖5—303),百萬阿拉伯人流離失所。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撤離侵佔土地和雙方互相承認(即以「土地換和平」),阿以雙方均拒絕接受。

第四次中東戰爭也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游擊隊突然襲擊以色列,約旦、伊拉克、沙特等國也出兵助戰。阿拉伯國家首次使用石油武器,對美國和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初期阿拉伯國家軍隊進攻順利,後來以軍在戈蘭高地挫敗敘軍,南線奪回部分西奈半島並攻過運河,

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後停火。經多年談判,1979年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簽訂和約(1981年薩達特因此被伊斯蘭極端分子刺殺),1982年以軍撤出埃及。此戰使西方經濟損失慘重。此後,以、敘成為對抗的主角。

長期的沖突使阿、以雙方均損失慘重。埃及、約旦等國先後退出大規模沖突。阿、以雙方一些人逐漸認識到:誰也消滅不了誰,只有承認對方,和平共處;若再斗下去,會喪失經濟發展的機會。阿以沖突的關鍵是巴勒斯坦問題之爭。20世紀80年代中期,埃及、約旦和巴勒斯坦主流派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提出了「歸還(1967年以來佔領的)領土換取和平」的原則來解決阿以沖突。近年來,巴積極尋求和談解決途徑,巴解斷斷續續與以色列舉行多輪談判。1993年、1997年和1998年,巴以雙方在挪威、約旦、美國等國的調解下三次達成和平協議,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打擊恐怖主義、保障以色列安全的條件下,同意從約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區撤軍。但是,協議遭到巴勒斯坦強硬組織「哈馬斯」和以色列極右分子的反對。「哈馬斯」繼續製造恐怖事件,打擊猶太人;以色列極右分子也不滿協議,於1995年刺殺了鴿派總理拉賓。強硬派的內塔尼亞胡上台後,以色列繼續擴建猶太移民定居點,雖然與巴勒斯坦談判,但並不認真執行已達成的和平協議,只撤出約旦河西岸的小部分巴勒斯坦人口稠密地區的駐軍,阿以沖突仍時有發生。1999年7月,鴿派的巴拉克就任以色列新總理,以色列停止了修建移民定居點的行動,並表現出與阿拉伯人和平共處的願望。同年9月,巴以達成了執行懷伊和平協議的備忘錄,以方承諾在幾個月內使約旦河西岸42%的土地(約2300平方公里)成為巴方單獨控制或雙方聯合控制區,開通加沙至約旦河西岸的安全通道。巴以雙方還表示在一年內簽署一項永久性和平協定。中東和平再現生機。
巴勒斯坦人要收回1947年聯合國劃給的全部領土已沒有多少希望,有限的自治離獨立自主也還有很大距離。此外雙方還有難於調解的耶路撒冷之爭和水資源之爭等。巴勒斯坦人決不甘罷休,而以色列經濟實力雄厚,猶太移民不斷增多(1995年已達到457.5萬),不會輕易放棄強權。看來,阿以沖突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里難於得到解決。

Ⅲ 阿以之間的沖突,是不是中東地區一直以來不穩定的導火索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一直以來就是中東地區不穩定的導火索。雙方在領土爭端以及宗教矛盾上都有非常大的分歧以及沖突,而且雙方也發生過多次的中東戰爭。但是由於以色列他的軍事實力非常的出色,而且背後也有美國人的支持,所以每次中東戰爭的勝利者都是以色列。然而由於阿拉伯國家並不是鐵板一塊,所以經常因為利益矛盾不攻自破。

中東地區的亂局也摻雜著一些大國之間的博弈,比如說美國和俄羅斯在中東事務上的博弈。所以說現在中東地區的局勢並不單單是地區性的紛爭,而是一個全球性的紛爭,更重要的是由於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對於世界經濟太過於重要,所以也引起了很多的國家關注中東局勢。

Ⅳ 阿以戰爭原因

中東戰爭,或稱阿以戰爭、以阿戰爭,是指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等周圍阿拉伯國家所進行的5次大規模戰爭(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阿以沖突交織著民族、宗教和利益等矛盾,在外來干預下就更加錯綜復雜。無論戰爭還是和談、軍事或是政治,不過是反復較量的手段。談不下去便打,打不下去了便再談,民族和解之途起伏曲折,矛盾積累必然會爆發。這個緩慢轉換過程有長有短,取決於國際環境、突發事件等偶然性,但大致為8年。這個必然性是阿以基本矛盾所決定的。

Ⅳ 阿以沖突原因是什麼

阿以沖突的歷史根源

歷史上的猶太人 阿以沖突自然是從以色列國建立後才開始的,但其歷史根源卻可以追溯到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甚至更久遠的年代。
據《聖經》記載,亞伯拉罕是希伯來人的始祖,生於迦勒底的烏爾。 後隨其家族遷往哈蘭。 公元前1900—1850年,亞伯拉罕帶領家人和隨從來到迦南。公元前1720年,喜克索斯統治埃及時期,迦南發生特大災荒,雅各(亞伯拉罕之孫)率希伯來人進入埃及,居住在尼羅河三角洲附近的歌珊地區。約在公元1290年,希伯來人在摩西帶領下出埃及輾轉來到迦南,後在迦南南方形成了原始的以色列聯盟。公元前1200年—1020年為士師時期,希伯來人征服了迦南許多地區,但直到大衛王(公元前1000—961年)時代也未能實現對迦南的完全控制。 所羅門(公元前961—922年)時代是古以色列的極盛時期,在耶路撒冷建立了聖殿,它逐漸成為猶太人的宗教中心、精神生活中心。以後王國瓦解,分裂成以色列王國(公元前922年—722年)和猶太王國(公元前922年—586年),又先後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耶路撒冷和聖殿均被摧毀,猶太人也成了「巴比倫之囚」。當巴比倫為居魯士所陷時,猶太人又處於波斯人的統治下。直到公元前166年猶太人解放了耶路撒冷,建立了馬卡比王國。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先後佔領了耶路撒冷和整個巴勒斯坦。為鎮壓猶太人的反抗,羅馬皇帝摧毀了耶路撒冷,聖殿遺址被翻耕成田,幾十萬猶太人被殺害,倖存者也被迫離開巴勒斯坦,逃亡到歐洲、北非和世界各地。從此猶太人結束了在巴勒斯坦的生活,開始了猶太歷史上的大流散時期。(從那時起)「猶太人的歷史早已不再是巴勒斯坦的歷史,……」。
巴勒斯坦在此後的不同歷史時期,又依次為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產生、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始於19世紀末。1897年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召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標志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有組織的政治運動。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產生在19世紀並在進入20世紀後能進一步發展決非偶然,其原因是極其復雜的,但最主要的是:
1.反猶排猶的社會背景及由來以久的回鄉觀念。歷史上的反猶排猶浪潮最初主要是源於宗教上的分歧及由此產生的宗教歧視和迫害。猶太教徒認為猶太教是高於一切的宗教,耶和華是神力無比的唯一真神,猶太人則是上帝的特選子民,是最優秀的種族。而基督教徒卻認為,猶太人對基督之死犯有罪行。早期基督教神父聖約翰.克里蘇斯敦就宣布,猶太人是永遠背叛了上帝,終於被上帝所拋棄的人。 這種宗教上的尖銳對立必然導致各種各樣的迫害。久而久之,對猶太人的各種禁令和限制便「漸漸的編進了中世紀法律和憲章的結構中了。」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發布法令,宣布猶太人和其他異教徒在公訴中不能成為有效證人;5世紀,提奧多西二世的法典也包括了反猶太人的內容;兩次特蘭特會議後,猶太人不能再擔任公職,還必須佩戴醒目的標志;多明我會建立的宗教裁判所更加深了猶太人的苦難。在苦難中掙扎的猶太人更加相信從宗教中得到的啟示,篤信加路特(GALUTH)和苟拉(GEULLAH)的觀念, 相信猶太人終將在彌賽亞(MAHSIAH)解救下,回到上帝應允的土地。在長期的流散生活中,每當猶太人的境遇變壞和遭到迫害時,這種回鄉觀念就愈強烈。反之也就比較淡薄。例如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大屠殺,數百萬猶太人慘遭殺害的血腥現實就使更多的猶太人投身於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2.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歐洲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直到法國大革命前,佔世界猶太人口大多數的歐洲猶太人是在「格都」(GHETTO)里生活的,幾乎與非猶太社會隔絕。保守的猶太人不僅滿足格都內的生活,還把格都當作抵制同化的堡壘。法國大革命以後,歐洲猶太人逐步得到解放、爭取到人權。獲得解放的猶太人,尤其是猶太知識分子階層在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歐洲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通過著書立說提出了建立猶太國家的主張和理論,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興起做了思想和理論准備。對復國運動影響最大的是摩西·海斯、平斯克、西奧多·赫茨爾 等人的理論與主張,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
猶太民族是優秀的種族,猶太人不應也不可能與非猶太人融合,以保持猶太人優秀的種族屬性;反猶排猶不是個別的歷史現象,而是根深蒂固的,永遠不會消失;猶太人問題涉及許多國家的猶太人,它不是社會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種族問題;由於具有優秀種族特性的猶太人不應、也不能與其他民族融合,那麼擺脫迫害的唯一途徑就是建立猶太國家;建立猶太國是猶太人的歷史性權利,這種歷史性的權利只有在歷史性的國家(巴勒斯坦)才能實現。猶太復國主義者還利用《聖經》和《猶太法典》中的某些記述作為復國並在巴勒斯坦建國的理論依據。
3.大國政治游戲中的賭注。19世紀末,資本主義體系在全世界已經確立,歐洲大部分國家已完成民族民主運動,自由資本主義基本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世界三大矛盾空前尖銳。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誕生與投靠迎和了西方列強爭奪、保護海外殖民地的需要,因此,它得到大國的支持和庇護,同時也成為大國政治游戲中的賭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成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同西方大國「結盟」的開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袖錢姆.魏茨曼曾在1914年向英國政府獻媚說,「巴勒斯坦將落入英國的勢力范圍……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在此後的50至60年內向巴勒斯坦移入100萬猶太人,這樣英國就將有一道堅強而有效的防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組織了大批猶太人參加英國軍隊,為帝國主義戰爭充當炮灰。英國為了拉攏、控制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於1917年發表了《貝爾福宣言》,使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得到一個大國的公開承認和支持。在服務於大國利益的同時,復國運動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復國運動的發展與以色列國的建立 如前所述,曾在巴勒斯坦生活過的猶太人已有二千多年的流散史,與巴勒斯坦已經沒有什麼聯系。因此,從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召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20多年中,雖然先後召開了6次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並做了大量的「思想」和組織工作,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並沒有什麼「實質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巴勒斯坦人口約有100萬,其中猶太人約有2.5萬(為當時世界猶太人口總數的0.2%),約占巴勒斯坦人口總數的2.5%,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人口比例為1:40。盡管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極力組織向巴勒斯坦移民,但直到1918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也才增長到5萬人。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投靠大國,使大國看到它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而正是在大國的庇護和支持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最終實現了其政治目標——建立猶太國。1918年英國佔領了巴勒斯坦全境,並在1920年得到國際聯盟給予的「委任統治權」。在此之後的20多年中,在英國殖民當局的支持和鼓勵下,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規模迅速擴大。到1946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已經達到60.8萬,與19世紀末相比增長了20多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人口總數中佔31.4%, 與阿拉伯人的比例為約為1:2,改變了巴勒斯坦的人口結構,使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有了「實質性內容」。美國作為「後起的、爆發的」帝國主義為同老殖民主義爭奪勢力范圍也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利用猶太人問題作為其插手中東事務的契機。復國主義運動領袖也看到「美國已獲得世界領導地位」,便從英國的懷抱轉向美國。1942年5月,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紐約開會,通過了旨在結束英國的統治,建立猶太軍隊和猶太國的「比爾特摩爾綱領」。它很快得到美國的支持。1945年杜魯門又兩次致函英國政府,要求英撤消對猶太人遷入巴勒斯坦的限制,允許10萬猶太人立即遷往巴勒斯坦。第二年又發表「贖罪日聲明」,支持猶太建國會關於建國的要求。
與此同時,進入二十世紀的中東社會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從「中東的覺醒」到中東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中東地區相繼出現了一批民族獨立國家。中東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發展使一些躊躇滿志的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再次萌發了統一阿拉伯世界的構想。當然,這種統一構想往往伴隨著統治者擴張勢力的個人慾望,例如,沙特家族的崛起和統一阿拉伯半島的活動,外約旦埃米爾阿卜杜拉的「大敘利亞計劃」,伊拉克的「肥沃新月計劃」等,但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成立(1945年)在客觀上加強了阿拉伯各國之間的團結合作及自身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作用,對日後中東地區政治局勢的發展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西方大國的支持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具體安排下,大批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引起阿拉伯國家的恐慌,於1931年、1937年先後在耶路撒冷和布盧丹召開會議,商討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對策。當時剛剛取得獨立的阿拉伯國家(有的尚未取得獨立)還沒有來得及組成反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統一陣線,但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必然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形成尖銳對抗。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的操縱下通過了181號決議即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分支決議。分治決議無視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民族權利,卻使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巴勒斯坦建國的活動「合法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告成立,僅16分鍾之後美國就宣布承認以色列,其速度之快在外交史上是罕見的。英國甚至認為,以色列「這個新國家……可以說是在紐約誕生的」。

Ⅵ 阿以沖突 和 巴以沖突(關系搞不懂)

阿以沖突簡介 阿以沖突即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沖突實質是領土問題的矛盾,雙方的領土爭端由來已久,主要是在過去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

巴以沖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沖突,領土,民族,宗教的沖突

巴以沖突可是說是阿以沖突的一部分

Ⅶ 阿以沖突時怎麼回事,簡練些,謝

一.中東阿以沖突的由來中東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也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中東」一般指西亞、北非國家,包括22個國家,其中18個是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人約佔中東總人口的70%。 中東位於亞、非、歐三洲匯合處和地中海、黑海、裏海、阿拉伯海、紅海五海之間,古代非、亞、歐興起的幾乎所有強國都想占據這個交通樞紐。中東石油儲量豐富,其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佔全世界的70%以上,僅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就佔世界總儲量的25%。中東石油年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4%左右,銷售量佔世界總銷售量的65%左右。石油被視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戰略資源令任何強國不能輕視中東地區。近現代歐美列強都竭力向中東擴張勢力。冷戰時期,中東成了美、蘇爭霸沖突的熱點。 中東歷史、地理、政治、宗教、民族關系復雜,沖突不斷,最嚴重的是阿拉伯人與以色列猶太人的沖突,其沖突的主要根源是民族矛盾和領土之爭。 中東阿以沖突由來已久,如果從1897年猶太復國主義者集會算起,也已超過百年了。阿以沖突包括巴勒斯坦領土之爭、耶路撒冷城歸屬問題、約旦河水資源分配問題、敘利亞戈蘭高地問題等等,其中,巴勒斯坦領土之爭是阿以沖突的焦點和核心。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聲稱自己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到底誰是主人?長期的沖突使阿、以雙方均損失慘重。埃及、約旦等國先後退出大規模沖突。阿、以雙方一些人逐漸認識到:誰也消滅不了誰,只有承認對方,和平共處;若再斗下去,會喪失經濟發展的機會。阿以沖突的關鍵是巴勒斯坦問題之爭。20世紀80年代中期,埃及、約旦和巴勒斯坦主流派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提出了「歸還(1967年以來佔領的)領土換取和平」的原則來解決阿以沖突。近年來,巴積極尋求和談解決途徑,巴解斷斷續續與以色列舉行多輪談判。1993年、1997年和1998年,巴以雙方在挪威、約旦、美國等國的調解下三次達成和平協議,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打擊恐怖主義、保障以色列安全的條件下,同意從約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區撤軍。但是,協議遭到巴勒斯坦強硬組織「哈馬斯」和以色列極右分子的反對。「哈馬斯」繼續製造恐怖事件,打擊猶太人;以色列極右分子也不滿協議,於1995年刺殺了鴿派總理拉賓。強硬派的內塔尼亞胡上台後,以色列繼續擴建猶太移民定居點,雖然與巴勒斯坦談判,但並不認真執行已達成的和平協議,只撤出約旦河西岸的小部分巴勒斯坦人口稠密地區的駐軍,阿以沖突仍時有發生。1999年7月,鴿派的巴拉克就任以色列新總理,以色列停止了修建移民定居點的行動,並表現出與阿拉伯人和平共處的願望。同年9月,巴以達成了執行懷伊和平協議的備忘錄,以方承諾在幾個月內使約旦河西岸42%的土地(約2300平方公里)成為巴方單獨控制或雙方聯合控制區,開通加沙至約旦河西岸的安全通道。巴以雙方還表示在一年內簽署一項永久性和平協定。中東和平再現生機。

Ⅷ 阿以沖突的由來、經過及前景

一.中東阿以沖突的由來
中東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也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中東」一般指西亞、北非國家,包括22個國家,其中18個是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人約佔中東總人口的70%。

中東位於亞、非、歐三洲匯合處和地中海、黑海、裏海、阿拉伯海、紅海五海之間,古代非、亞、歐興起的幾乎所有強國都想占據這個交通樞紐。中東石油儲量豐富,其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佔全世界的70%以上,僅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就佔世界總儲量的25%。中東石油年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4%左右,銷售量佔世界總銷售量的65%左右。石油被視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戰略資源令任何強國不能輕視中東地區。近現代歐美列強都竭力向中東擴張勢力。冷戰時期,中東成了美、蘇爭霸沖突的熱點。

中東歷史、地理、政治、宗教、民族關系復雜,沖突不斷,最嚴重的是阿拉伯人與以色列猶太人的沖突,其沖突的主要根源是民族矛盾和領土之爭。

中東阿以沖突由來已久,如果從1897年猶太復國主義者集會算起,也已超過百年了。阿以沖突包括巴勒斯坦領土之爭、耶路撒冷城歸屬問題、約旦河水資源分配問題、敘利亞戈蘭高地問題等等,其中,巴勒斯坦領土之爭是阿以沖突的焦點和核心。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聲稱自己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到底誰是主人?

巴勒斯坦位於地中海東岸,最早的居民是屬於閃族的迦南人(屬於阿拉伯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即建國。公元前14世紀 ,來自兩河流域南部的希伯來人(猶太人的前身)侵入並征服了迦南人,在那裡形成了以希伯來人為主的兩大部落聯盟。希伯來人到巴勒斯坦不久,一度因旱災遷往埃及,由於不堪法老的壓迫,他們又在其首領摩西率領下逃回巴勒斯坦,據說是上帝「啟示」他們回來的,巴勒斯坦是上帝為他們選中的寶地。公元前12世紀,希伯來人受到來自克里特島等地的腓力斯丁人的攻擊和驅趕,後者占據一塊地,以此為據點,他們長期與希伯來人爭奪地盤。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人打敗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統一的希伯來王國。公元前10世紀末,希伯來人國家分裂為兩個國家,即南部的猶太和北部的以色列。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國被亞述帝國征服, 公元前586年,猶太國 也被新巴比倫王國征服。數萬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猶太人首次大離散;公元前332年,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征服波斯,佔領巴勒斯坦,猶太人第二次大規模向外流散;公元前63年,羅馬國佔領巴勒斯坦,開始迫害猶太人。此後直至2世紀,羅馬統治者前後屠殺了150萬猶太人,倖存的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驅趕出巴勒斯坦。7世紀,阿拉伯帝國趕走羅馬人,佔領巴勒斯坦,來自半島的阿拉伯人與當地居民(迦南人、腓力斯丁人、希臘人、羅馬人等)逐漸融合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後來還與土耳其人融合)。16世紀初,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直到20世紀初。

在沖突歷史和猶太教、伊斯蘭教影響下,兩個民族都形成了「有你無我」的排他意識,這是古代阿以沖突的根源。不過,本世紀阿以的嚴重沖突,與歐美列強插手有關。

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逐漸在國際和地區貿易上活躍起來,但常常遭到僑居國的排擠、岐視甚至屠殺(英、法、西、葡、俄、德等國都曾大規模驅逐和屠殺猶太人)。因此,猶太人中逐漸興起了復國主義思潮。1897年,以赫茨爾為首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集會,通過了《世界猶太人復國主義綱領》,號召猶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園,這時猶太人國家還只是個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借口對土耳其作戰,侵佔了土屬巴勒斯坦。為了利用猶太人力量鞏固自己在中東的地位,英國採取「扶猶壓阿」的方針,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1917年11月,英國政府發表《貝爾福宣言》,表示「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土耳其戰敗後,許多領土被瓜分,1922年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一方面支持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一方面將巴勒斯坦分為兩塊:巴勒斯坦和外約旦酋長國(1949年定名「約旦哈希姆王國」)。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使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遷移再次達到高潮。巴勒斯坦猶太人從1918年的5萬人增至1948年的65萬人 圖5-102 1947年聯合國建議分治的巴勒斯坦

(占巴勒斯坦人口的31.5%)。

美國為了插足中東,也竭力扶植猶太復國主義勢力,並逐漸取代英國成為猶太人的主要支持者。 美國為了插足中東,也竭力扶植猶太復國主義勢力,並逐漸取代英國成為猶太人的主要支持者。1947年,在美、英操縱下,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建立阿拉伯國和以色列國的決議(60萬猶太人獲57%土地而120萬巴勒斯坦人僅有43%土地,參見圖5—102—102),這一決議遭到阿拉伯各國的反對,次年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多個阿拉伯國家即向以色列發動進攻,阿以大規模沖突全面爆發。

二.五次中東戰爭和阿以沖突
1948年5月14日,猶太復國主義者本·古里安在特拉維夫宣告以色列國成立(幾分鍾後美國即宣布承認它),次日,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聯合進攻以色列,阿以第一次中東戰爭(即巴勒斯坦戰爭)爆發。由於美國大力支持以色列,加上阿拉伯國家團結協作不佳,戰爭後期以色列反攻得手,占據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此後中東槍聲、爆炸聲不斷,流血沖突事件頻頻發生。

第二次中東戰爭也稱蘇伊士戰爭。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同年10月,英國、法國和以色列聯合入侵埃及,遭到頑強抵抗。在阿拉伯各國和全世界人民的廣泛反對和美國、蘇聯干預下,侵略軍被迫退出埃及。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告成立,不久, 巴解打響反以武裝斗爭的第一槍。1967年6月,以軍在美國支持下,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連連得手,六日之內占據了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東耶路撒冷等幾乎整個巴勒斯坦和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圖5—303),百萬阿拉伯人流離失所。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撤離侵佔土地和雙方互相承認(即以「土地換和平」),阿以雙方均拒絕接受。

第四次中東戰爭也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游擊隊突然襲擊以色列,約旦、伊拉克、沙特等國也出兵助戰。阿拉伯國家首次使用石油武器,對美國和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初期阿拉伯國家軍隊進攻順利,後來以軍在戈蘭高地挫敗敘軍,南線奪回部分西奈半島並攻過運河,

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後停火。經多年談判,1979年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簽訂和約(1981年薩達特因此被伊斯蘭極端分子刺殺),1982年以軍撤出埃及。此戰使西方經濟損失慘重。此後,以、敘成為對抗的主角。

第五次中東戰爭也叫黎巴嫩戰爭。1982年,以色列為徹底摧毀巴解在黎巴嫩的武裝力量,出兵侵略黎巴嫩。最後,敘利亞支持下的黎巴嫩失敗,被迫趕走境內的巴解(巴解總部遷往突尼西亞)。1985年以軍撤出黎巴嫩,並強行把黎巴嫩南部邊境線以北10公里范圍劃為「安全區」。

除五次中東戰爭以外,阿以之間中小規模的沖突數不勝數。阿拉伯人的宗教文化和政治意識與西方迥異,如果阿拉伯人團結一致,西方列強就無機可趁,故西方列強為了自身利益,利用支持以色列、製造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兩種手段,設法保持在中東的存在,控制中東戰略要地和資源。這是阿以沖突久久不能解決的重要原因。

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名義上有57%的土地,實際僅控制6%。經過五次中東戰爭,以佔領了整個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控制了黎巴嫩南部。為什麼以色列能戰勝眾多的阿拉伯國家?首先,以色列和整個猶太民族較團結,他們深感沒有祖國而寄人籬下的痛苦,復國、強國慾望特別強烈,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界、科技界、政治界中有不少猶太巨頭,他們以各種形式支持以色列。其次,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大力支持以色列。其三,阿拉伯人不夠團結,不能經常協調一致,甚至想利用以色列和西方力量來遏制地區強國或維持本家族在國內的統治地位。連巴勒斯坦人也「窩里斗」,其抵抗組織分成很多支,如一盤散沙,從未統一。1946年獨立的約旦這個巴勒斯坦人佔六成的國家在1970年因與寄居約旦的巴解分歧擴大,竟出兵重創巴解游擊隊並驅逐其出境;1982年巴解又被敘利亞、黎巴嫩拋棄,被迫撤出黎巴嫩;1983年,困境中的巴解又發生內部爭戰,一些成員主張用強硬的甚至用恐怖手段對付以色列和西方,而阿拉法特為代表的溫和派主張走向和談。1988年約、巴重歸於好,但仍有分歧。不管誰是誰非,阿拉伯人不團結起來,就難斗贏西方勢力。

長期的沖突使阿、以雙方均損失慘重。埃及、約旦等國先後退出大規模沖突。阿、以雙方一些人逐漸認識到:誰也消滅不了誰,只有承認對方,和平共處;若再斗下去,會喪失經濟發展的機會。阿以沖突的關鍵是巴勒斯坦問題之爭。20世紀80年代中期,埃及、約旦和巴勒斯坦主流派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提出了「歸還(1967年以來佔領的)領土換取和平」的原則來解決阿以沖突。近年來,巴積極尋求和談解決途徑,巴解斷斷續續與以色列舉行多輪談判。1993年、1997年和1998年,巴以雙方在挪威、約旦、美國等國的調解下三次達成和平協議,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打擊恐怖主義、保障以色列安全的條件下,同意從約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區撤軍。但是,協議遭到巴勒斯坦強硬組織「哈馬斯」和以色列極右分子的反對。「哈馬斯」繼續製造恐怖事件,打擊猶太人;以色列極右分子也不滿協議,於1995年刺殺了鴿派總理拉賓。強硬派的內塔尼亞胡上台後,以色列繼續擴建猶太移民定居點,雖然與巴勒斯坦談判,但並不認真執行已達成的和平協議,只撤出約旦河西岸的小部分巴勒斯坦人口稠密地區的駐軍,阿以沖突仍時有發生。1999年7月,鴿派的巴拉克就任以色列新總理,以色列停止了修建移民定居點的行動,並表現出與阿拉伯人和平共處的願望。同年9月,巴以達成了執行懷伊和平協議的備忘錄,以方承諾在幾個月內使約旦河西岸42%的土地(約2300平方公里)成為巴方單獨控制或雙方聯合控制區,開通加沙至約旦河西岸的安全通道。巴以雙方還表示在一年內簽署一項永久性和平協定。中東和平再現生機。

巴勒斯坦人要收回1947年聯合國劃給的全部領土已沒有多少希望,有限的自治離獨立自主也還有很大距離。此外雙方還有難於調解的耶路撒冷之爭和水資源之爭等。巴勒斯坦人決不甘罷休,而以色列經濟實力雄厚,猶太移民不斷增多(1995年已達到457.5萬),不會輕易放棄強權。看來,阿以沖突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里難於得到解決。

Ⅸ "巴以沖突"指什麼它與"阿以沖突"有什麼區別

巴以是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他是由於二戰之後世界因為對猶太人的愧疚所以應猶太人的要求將巴勒斯坦人的一片區域劃給了猶太人建國,也就是今天的以色列。而這片區域里有個地方叫耶路撒冷,好像是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聖地,所以雙方都要爭,結果就成了現在這個狀況。阿以可能是指阿富汗和以色列,雙方的沖突應該是因為石油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