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簡述水資源有哪些特點
擴展閱讀
精洗車成本多少錢一台 2025-07-26 08:25:23
買一隻蛋鴨需要多少成本 2025-07-26 08:25:12
btd2015年什麼價格 2025-07-26 08:24:37

簡述水資源有哪些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8-23 20:38:48

Ⅰ 水資源的概念及特性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物質之一,它以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形式存在於空中、地面與地下,組成一個統一的相互聯系的水圈。地球上水的總量約13.86×108 km3,其中97.4%是鹹水。淡水僅占總水量的2.6%,體積約0.35×108 km3,其中70%左右為固態水,儲存在兩極和高山上;30%左右為液態水,包括河水、湖泊淡水和地下淡水等。

地球上各種形態的水,在太陽輻射熱與地球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地運動循環,往復交替。徑流是地球上水循環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是指降水沿著地表或地下匯至河流後,向流域出口匯集的全部水流,其中沿著地表流動的水流稱為地表徑流,沿著地下岩土空隙流動的稱為地下徑流。廣義上說,各種水體或各種形態的水對人類都有直接或間接的使用價值,都可視為水資源。但是限於當前的經濟技術條件,對鹹水和冰川固態水進行大規模開發利用還有困難。因此,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可供生產、生活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沼和地下的淡水資源。如果從長期開發利用所需要的角度來衡量,水資源僅僅指區域內可以逐年恢復、更新的淡水量(即大致與該區年降水量相當)。而最能反映水資源數量特徵的是地表徑流量以及積極參與水循環的淺層地下徑流量,所以在水資源評價中就以這兩部分徑流量作為水資源量。

水資源具有與礦產資源不同的特性:①補給的循環性。水在循環過程中不斷得到恢復和更新,但是每年更新的水量是有限的。②變化的復雜性。一方面是地區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是變化的不穩定性,從而給開發利用和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③利用的廣泛性。④利與害的兩重性。人類生活離不開水,但過多的水(洪水)又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Ⅱ 地表水水資源有哪些特點

地表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澤四種水體的總稱,亦稱「陸地水」。它是人類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各國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地表水資源指地表水中可以逐年更新的淡水量。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冰雪水、河川水和湖沼水等。通常以還原後的天然河川徑流量表示其數量。由於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因此,在水資源評價中必須扣除地下水補給河流的那部分水量。
地表水由分布於地球表面的各種水體,如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積雪等組成。作為水資源的地表水,一般是指陸地上可實施人為控制、水量調度分配和科學管理的水。
從供水角度講,地表水資源指那些賦存於江河、湖泊和冰川中的淡水;從航運和養殖角度來講,地表水資源主要指河道和水域中所賦存的水;從能源利用角度來講,地表水資源主要指具有一定落差的河川徑流。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Ⅲ 水資源有哪些特性

水資源是可供人類直接利用,能不斷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陸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有將水資源定義為自然界任何形態的水,包括氣態水、液態水和固態水。地球上水的總儲量很大,為13.86億立方千米,但淡水儲量只佔2.5%。 水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又是自然環境的重要因素。它不同於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有其獨特的性質,只有充分了解它的特性,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防止因水資源過量利用而造成地表、地下水體枯竭。水資源的特性有: 循環性和有限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斷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開發利用後可以恢復和更新。但各種水體的補給量是不同的和有限的,為了可持續供水,水的利用量不應超過補給量。水循環過程的無限性和補給量的有限性,決定了水資源在一定數量限度內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時空分布不均勻性:水資源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年際年內變化大。為滿足各地區和各部門的用水要求,必須修建蓄水、引水、提水、水井和跨流域調水工程,對天然水資源進行時空再分配。 用途廣泛性:水資源用途廣泛,不僅用於農業灌溉、工業生產和城鄉生活,而且還用於水力發電、航運、水產養殖、旅遊娛樂等。 經濟上的兩重性:水的可供利用及可能引起的災害(如由於水資源開發利用不當,造成水體污染、地面沉降等人為災害),決定了水資源在經濟上的兩重性,即有正效益也有負效益。因此,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應達到興利、除害的雙重目的。 (摘編自《中國資源科學網路全書》)

Ⅳ 水資源的特徵

必然性和偶然性,水資源的基本規律是指水資源(包括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某一時段內的狀況,它的形成都具有其客觀原因,都是一定條件下的必然現象。但是,從人們的認識能力來講,和許多自然現象一樣,由於影響因素復雜,人們對水文與水資源發生多種變化的前因後果的認識並非十分清楚。故常把這些變化中能夠作出解釋或預測的部分稱之為必然性。例如,河流每年的洪水期和枯水期,年際間的豐水年和枯水年;地下水位的變化也具有類似的現象。由於這種必然性在時間上具有年的、月的甚至日的變化,故又稱之為周期性,相應地分別稱之為多年期間,月的或季節性周期等。而將那些還不能作出解釋或難以預測的部分,稱之為水文現象或水資源的偶然性的反映。任一河流不同年份的流量過程不會完全一致;地下水位在不同年份的變化也不盡相同,泉水流量的變化有一定差異。這種反映也可稱之為隨機性,其規律要由大量的統計資料或長系列觀測數據分析。
相似性,主要指氣候及地理條件相似的流域,其水文與水資源現象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濕潤地區河流徑流的年內分布較均勻,乾旱地區則差異較大;表現在水資源形成、分布特徵也具有這種規律。
特殊性,是指不同下墊面條件產生不同的水文和水資源的變化規律。如同一氣候區,山區河流與平原河流的洪水變化特點不同;同為半乾旱條件下河谷階地和黃土原區地下水賦存規律不同。
循環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它不停地運動且積極參與自然環境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過程。水資源與其他固體資源的本質區別在於其具有流動性,它是在水循環中形成的一種動態資源,具有循環性。水循環系統是一個龐大的自然水資源系統,水資源在開采利用後,能夠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處在不斷地開采、補給和消耗、恢復的循環之中,可以不斷地供給人類利用和滿足生態平衡的需要。在不斷的消耗和補充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水資源具有「取之不盡」的特點,恢復性強。可實際上全球淡水資源的蓄存量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淡水資源僅佔全球總水量的2.5%,且淡水資源的大部分儲存在極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夠被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僅佔全球總水量的0.796%。從水量動態平衡的觀點來看,某一期間的水量消耗量接近於該期間的水量補給量,否則將會破壞水平衡,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環境問題。可見,水循環過程是無限的,水資源的蓄存量是有限的,並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水資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是水資源的又一特性。全球水資源的分布表現為大洋洲的徑流模數為51.0L/(s·km2),亞洲為l0.5L/(s·km2),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數倍。我國水資源在區域上分布不均勻。總的說來,東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內陸少;山區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區中,不同時間分布差異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 水資源是被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廣泛利用的資源,不僅廣泛應用於農業、工業和生活,還用於發電、水運、水產、旅遊和環境改造等。在各種不同的用途中,有的是消耗用水,有的則是非消耗性或消耗很小的用水,而且對水質的要求各不相同。這是使水資源一水多用、充分發展其綜合效益的有利條件。此外,水資源與其他礦產資源相比,另一個最大區別是:水資源具有既可造福於人類,又可危害人類生存的兩重性。
水資源質、量適宜,且時空分布均勻,將為區域經濟發展、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和人類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水資源開發利用不當,又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如水利工程設計不當、管理不善,可造成垮壩事故,也可引起土壤次生鹽鹼化。水量過多或過少的季節和地區.往往又產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水量過多容易造成洪水泛濫,內澇漬水;水量過少容易形成乾旱、鹽漬化等自然災害。適量開采地下水,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無節制、不合理地抽取地下水,往往引起水位持續下降、水質惡化、水量減少、地面沉降,不僅影響生產發展,而且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正是由於水資源利害的雙重性質,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尤其強調合理利用、有序開發,以達到興利除害的目的。 海水是鹹水,不能直接飲用,所以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000立方千米。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千萬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千萬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Ⅳ 水資源具有哪些特徵

水資源具有循環可再生性、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性、應用上的不可替代性、經濟上的利害兩重性等。其循環可再生性是區別於其他資源的自然屬性。水資源始終處在降水——徑流——蒸發的自然水文循環之中,這就要求人們對水資源的利用形成一個水源——供水——用水——排水——處理回用的相銜接與相協調的系統,以維護其良好的自然屬性,進而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水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Ⅵ 與其它資源相比,水資源具有哪些特性

1、概況:我國江河眾多,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1000km2以上的約有1500多條。但受氣候和地形的影響,河流分布很不均勻,絕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國東部濕潤、多雨的季風區,西北內陸氣候乾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國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個,總面積7187 km2,約占國土面積的0.8%;湖水總儲量約為7088億m3,其中淡水量佔32%。

我國還有豐富的冰川資源,共有冰川43000餘條,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總面積58700km2,占亞洲冰川總量的一半以上,總貯量約52000億m3。

我國平均年降水量為61889億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徑流量27115億m3,合徑流深284.1mm。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補給,由冰川補給的只有500億m3左右。我國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為8287.6億m3。

根據分析計算,我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別為27115和8288億m3,扣除二者間的重復量7279億m3後,則我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8124億m3。

2、我國水資源特點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可通過降水、蒸發、徑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人均和地均擁有量少

我國多年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m3,其中河川徑流約佔94%,低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約佔全球徑流總量的5.8%,居世界第6位。平均徑流深為284mm,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可見,我國的水資源量還是比較豐富的。然而,我國人口眾多,按12億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每年佔有的河川徑流量2260m3,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分別是美國人均佔有量的1/6,前蘇聯的1/8,巴西的1/19和加拿大的1/58。我國地域遼闊,平均每公頃耕地的河川徑流佔有量約28320m3,為世界平均值的80%。所以,人我國水資源量與需要不適應的矛盾十分突出,以佔世界7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著世界上22%的人口。

2)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降水是我國河川徑流的主要補給來源,全國降水量的44%轉化為徑流,平均徑流深284.8mm。而我國降水量受海陸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在地區上分布很不平衡,年降水量和徑流深都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東南沿海徑流深為1200mm,而西北乾旱區小於50mm,甚至等於零。水資源的地區分布與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適應,南方耕地面積只佔全國的35.9%,但水資源卻占總量的81%,人均水資源約為全國平均的1.6倍,畝均水量為全國平均的2.3倍。北方黃河、淮河、海河、遼河四大流域片的耕地多、人口密,淡水資源量只有全國的19%,人均佔有水量只有全國平均的18%左右,畝均水量僅為全國均值的15%。我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降水稀少,蒸發旺盛,蒸發能力大大超過降水能力。

在西部內陸沙漠和草原地區,蒸發能力達到1600~2000mm,為我國蒸發能力最強的地區。而在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千山丘陵區和三江平原,氣溫既低、濕度又大,因此,年蒸發量較小,僅600~1000mm。

我國地表徑流隨時間的分布也很不均勻,徑流的季節性分配具有夏季豐水、冬季枯水、春秋過渡的特點,而且年際變化北方大於南方。

我國東北平原,黃河、淮河、海河平原以及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地下水補給以降雨為主;而在西北內陸盆地則主要以河川徑流補給為主。南方山區地下水補給量大,一般為20~25萬m3/(km2·a);而東北西部、內蒙和西北內陸河山丘區一般小於5萬m3/(km2·a)。

3、我國水資源主要問題

1) 我國水資源人均和畝均水量少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m3,其中河川徑流量為27115億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710 m3,約為世界人均水資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畝均水資源量也只有1770m3,相當於世界平均數的2/3左右。因此,雖然我國水資源總量並不少,但人均和畝均水量並不豐富。

2)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與耕地、人口的地區分布也不相適應。我國南方地區耕地面積只佔全國35.9%,人口數佔全國的54.7%,但水資源總量佔全國總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區水資源總量只佔全國總量的14.4%,耕地面積卻佔全國的58.3%。由於季風氣候的強烈影響,我國降水和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續出現,旱澇災害頻繁,平均約每三年發生一次較嚴重的水旱災害。

3) 水土流失嚴重,許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和長期人類活動的結果,中國森林覆蓋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150萬km2,約占國土面積1/6。結果造成許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黃河年平均含沙量為37.7kg/m3,年輸沙總量16億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區,水的利用率較低,如長江只有16%,珠江15%,浙閩地區河流不到4%,西南地區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區,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比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達到67%,遼河流域達到68%,淮河達到73%,黃河為39%,內陸河的開發利用達32%。地 下水的開發利用也是北方高於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淺層地下水利用率達83%,黃河流域為49%。

Ⅶ 水資源特點有哪些

(一)我國水資源的基本情況 我國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0000億m3,佔全球陸地降水總量的4.7%,摺合降水深為629mm,小於全球陸面降水平均值(834mm)。其中消耗於蒸發的散發的降水佔56%,約有44%的降水形成徑流,據統計,全國大小河流有6000多條,河流總長度為43萬多km,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26 500億m3,佔世界河川徑流總量的5%以上,在世界各國中居第六位(包括原蘇聯)。全國地下水總補給量為7700億m3,其中有6200億m3補給河流,長江流域及其南方地區地下水約4 800億m3,北方地區約2900億m3。 (二)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所面臨的問題 1.總量多,人均少 按人均計算,我國平均每人每年佔有水資源量不足2600m3,只相當於全世界人均佔有量10800m3的1/4,是水資源量低的國家之一。居世界各國中的第87位。按耕地每畝平均佔有水資源量計算只有1 750m3,相當於世界平均數2400m3的2/3左右。 2.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 我國陸地水資源的總的分布趨勢是東南多,西北少,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全國淡水資源中,黑龍江、遼河、海灤河、黃河、淮河及內陸諸河等北方七片總計5493億m3,長江流域為9600億m3,珠江流域為4739億m3,浙閩台諸河為2714億m3,西南諸河為4648億m3。南方四片合計為4701億m3。南方多數地區年降水量大於800mm,北方及西北地區中大多數地方降水量少於400mm,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中部,年降水量不足25mm。 水土資源配置很不平衡。全國平均每公頃耕地徑流量為2.8萬m3。長江流域為全國平均1.4倍,珠江流域為全國平均值的2.42倍,黃淮流域為全國平均的20%,遼河流域為全國平均值的29.8%,海灤河流域為全國平均值的13.4%。黃、淮、海灤河流域的耕地佔全國的36.5%,徑流量僅為全國的7.5%: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耕地只佔全國的36%,而水資源總量卻佔全國的81%,佔全國國土50%的北方,地下水只佔全國的31%。 3.年內、年際變化大 我國降水受季風氣候影響,年內變化很大,一般長江以南(3~6月份或4~7月份)的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長江以北地區6~9月的降水量常常佔全年的80%,冬春缺少雨雪。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降水量往往集中在一二次歷時很短的暴雨中降落。由於降水量過於集中,大量降水得不到利用,使可用水資源量大大減少。 我國年際降水變化也很大,僅新中國成立以來就發生數次全國范圍的特大洪水災害。有些地方還出現連續的枯水年。這給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帶來很大困難,加重了一些地區的水資源危機。 4.水污染問題嚴重 以1996年為例,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05.9億t,預計生活污水的排放量150億t左右,由於污水處理進展緩慢,達標排放率不高,我國的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少數水系支流和部分內陸河流外,水污染總體上呈加重趨勢,城市河段中78%不適宜作飲用水源,五類水質以下的佔58%;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湖泊普遍受到總磷、總 圖3-12-3 河水污染導致魚類大量死亡 氮和有機污染,富營養化、耗氧有機物污染問題嚴重。南方城市中有60%是因為水源污染造成缺水。最令人難忘的是1995—1996年淮河流域由於水污染造成的數百萬人飲水困難的事件。水污染進一步減少了可用水資源量。 5.河流含沙量大 我國平均每年被河流帶走的泥沙約35億t,年平均輸沙量大於1000萬t的河流有115 條,其中以黃河為最。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t,黃河水平均含沙量為37.6kg/m3,居世界之冠,長江水含沙量也有增無減,以至有人警告要保護長江流域植被,否則長江有成為第二條黃河的危險,河流含沙量大會造成湖庫淤積,河道淤塞,使水利設施壽命降低,洪災頻繁,泥沙也加重水污染。1998年長江洪災原因中就有上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中遊河道、湖泊泥沙淤積等因素。 6.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 目前全國水的利用系數僅0.3左右,水的重復利用率約50%,農業用水由於灌溉工程的老化以及灌溉技術落後等原因,利用率不到40%,與發達國家的80%相比差距太大,研究表明,黃河近年來的嚴重斷流問題除了流域降水量偏少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沿黃河地區春灌用量大幅度增加,用水浪費所致。 7.地下水開采過量 由於地下水具有水質好、溫差小、提取易、費用低等特點,以及用水增加等原因,人們常會超量抽取地下水,以致抽取的水量遠遠大於它的自然補給量,造成地下含水層衰竭、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惡果。如我國蘇州市區近30年內最大沉降量達到1.02m,上海、天津等城市也都發生了地面下沉問題。有些地方還造成了建築物的嚴重損毀問題。 地下水過量開采往往形成惡性循環,過度開采破壞地下水層,使地下水層供水能力下降,人們為了滿足需要還要進一步加大開采量,從而使開采量與可供水量之間的差距進一步加大,破壞進一步加劇,最終引起嚴重的生態退化,如美國得克薩斯州西部一些地區因抽水過量含水層衰竭,成為了經常遭受乾旱和沙塵暴襲擊的地區。

Ⅷ 與其他資源相比,水資源具有哪些特徵

水資源具有五個特點:一是循環性和有限性;二是時空分布不均勻性;三是用途的廣泛性和不可代替性;四是經濟上的兩重性。

Ⅸ 我國水資源的特點是什麼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我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人均水資源量為極度缺水地區,總體來說我國水資源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9)簡述水資源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中國水資源總量並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佔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排在第88位。

中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也很不平衡,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其以北地區,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9%。

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6508.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23.6%,佔全國的23.3%;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1449.9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4.5%,佔全國的76.7%。

從行政分區看,東部地區水資源總量6130.3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0.9%,佔全國的21.9%;中部地區水資源總量6748.3億立方米,與常年值接近,佔全國的24.2%;西部地區水資源總量15079.3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2.4%,佔全國的53.9%。

全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44.6%,平均單位面積產水量為29.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Ⅹ 水資源的特性包括

循環性和可再生性
水資源是一種動態資源,具有流動性。桐返茄水資源的循環主要是由太陽能推動的,太陽能量使地球表面的水分上升到天空,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球。在此過程中,一部分海洋的水分經過蒸發藉助大氣環流輸送到陸地,陸地的水又以徑流形式回到海洋。這樣的循環過程使得水資源在開采利用後,可以得到大氣的降水補充。陸地和海洋上空的水汽,只佔總水量十萬分之一。大氣庫貯水量雖然很小,但流通量大循環較快。全球平均降水量1040mm,是大氣含水量的39倍,水的循環每次在大氣庫中停留不過10天。
儲量有限
水資源雖然是可再生的,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是因為全球真正能夠被人類利用的淡水儲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水97.4%在海洋中,2%以冰雪形式貯存於極地冰帽和雪山冰川中,只有0.6%分布在陸地上,其中絕大部分是埋藏很深難以利用的地下水。在地球的總貯水量中,能被利用的水大約只有萬分之二,而在佔全球水量2.6%的淡水中,能直接利用的不到1%。
分布不均勻
水資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布,而這種分布經常是很不均勻的。每年大約有2/3的徑流以洪水形式流走,而在最需要的局察時間和地點卻得不到降水。同時,水的地氣循環特點決定了在地表水世老越多的地方降水越多,而在地表缺水的地區,由於地氣循環難以發展,降水很少。再者,在季風氣候區降水隨季風而有顯著的季節變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