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副產品這塊市場,如何進入電子商務平台這塊,我該找什麼樣的合作商務運做
摘要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下現在比較普遍的幾種農產品電商模式:
❷ 關於重要經濟區產品開發
梁婉娟 李景朝 王翔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要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類對現存自然環境的利用和改造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城市地質環境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本文以重要經濟區的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信息、用戶調研為主要依據,建立承載力指標體系,在新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對區域承載力的分析,模擬研究區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城鎮發展空間格局,開發重要經濟區地質資料產品,以期為研究區提出區域可持續發展建議,為中國東部重要經濟區帶經濟發展規劃、資源環境保護、城市及城市群布局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
關鍵詞 重要經濟區 承載力 產品開發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以往的一些大型工程建設中,主要是集中力量進行工程的建設,有輕視全局性地質條件的傾向,以致出現了一些因地質環境開發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不良環境後果。例如東部重要經濟區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持續加劇,迫切需要不斷提高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
從地質工作的角度來講,地質資源承載力的大小對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資源環境保護、城市及城市群布局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年來,我國對重要經濟區開展了大量的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環境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和各類地質資料信息。為了提高地質工作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同時也為加快地質資料信息的產品化進程。本項研究探索以重要經濟區為基本單元,進行承載力評價,模擬研究區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城鎮發展空間格局,以期為經濟區所在地方及區域的經濟發展規劃、資源環境保護、城市及城市群布局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
1 地質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及影響因素
1.1 概念
在我國,較成熟的「環境承載力」的概念最早是在湄洲灣規劃(1991)報告中正式提出的,被定義為某一環境狀態和結構在不發生對人類生存發展有害變化的前提下對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作用在規模、強度和速度上的限制,是環境的基本屬性和有限的自我調節能力的量度。其後,經過多次演變,定義為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地區(或國家)自然資源、地理地質、生態環境等綜合條件所能承載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最終往往以其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來表徵。這里所指的承載能力,是在維持區域內資源結構符合持續發展需要、區域內環境功能仍維持其穩態效應的前提條件下達到的水平。定義從本質上反映了地質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辯證關系,為地質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協調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1.2 影響因素
從區域承載力的角度來看,區域可持續發展是指區域發展所消耗的資源和排放的污染物,必須限定在區域資源儲量(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再生周期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資源獲取周期)以及環境容納的閾值以內。從這個意義上講,區域承載力是區域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物質資源以及容納環境污染的能力。換一個角度來看,影響承載力的因素應當既涵蓋生態地質環境系統的本底性能,又包括科技發展水平、人類自身活動影響以及區域外因素。其可以概括為三個系統:地質環境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環境系統。其中根據城市的特點和要求,城市地質環境系統可以從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資源兩個方面考慮。地質環境條件方面涉及地理位置、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質構造與地殼穩定性、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災害等方面;地質資源方面則涉及與地質環境有緊密聯系的自然資源、如土地資源、淡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和地下的能源等方面。生態環境系統的影響因素主要從植被、土壤水體、大氣等方面分析。社會環境系統主要包括人口因素、經濟因素、科學技術因素和管理與建設水平等因素。
2 產品內容
本次產品開發內容主要為經濟區環境承載力研究,其包含了承載力各項指標的現狀分析。承載力指標是指反映系統總體現象的特定概念和具體數值的綜合。任何指標都是從數量方面來標定系統的某種屬性或特徵的。進行區域承載力及承載狀況的評估,構建一套內容豐富、層次清晰、針對性強的指標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指標可以用簡練的語言來對區域進行高度概括,指標的可測度性是系統定量研究的基礎。
根據區域承載力研究的特點,通過分析建立評價模型體系,綜合國內外各種已有可持續發展及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CSD)制定的指標體系、世界銀行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採用的評價指標體系、《1999中國區域發展報告》提出的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等,同時根據已有的數據情況,建立的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值得一提的是,將經濟指標取為單位面積值,實質是一種對指標進行加權標准化的過程,使各指標數據更具空間可比性。
表1 區域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
註:荒漠化強度指標為負向指標,即其指標值越高,所體現的同化能力就越低。除荒漠化強度值外,其他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即指標值越高,所體現上層指標水平越高。
3 產品開發方法
產品的開發必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以下論述產品的開發方法,同時也是產品開發的流程。
3.1 現有地質資料產品分析
1)在針對某一類別進行地質資料產品開發之前,必須做出翔實的已有類別產品的匯總工作,形成匯總報告。
2)對開發產品所在研究區的所有資料進行成果集成表述,建立已有該類型資料產品體系,以圖件、資料庫、軟體、設備、文獻進行匯總。
3.2 產品需求對象分析
1)對開發產品所在區域進行調研,充分了解在該區域內各行業對該產品的需求(包含政府,專業地質機構,電力、水利、交通、農業等使用地質資料的機構及公眾)。
2)充分分析待開發產品的使用對象,了解產品未來服務的目標,明確產品開發目的。
3.3 產品使用說明書
1)要對產品的適用對象和服務范圍進行描述。
2)產品載體形式描述,包含圖件、資料庫、軟體、文獻報告以及格式(Arcgis、MapGIS、Jpeg、Word)等。
3)產品開發使用原有資料及數據情況說明。
4)產品內容主題及說明文檔。
5)產品涉密問題闡述。
4 經濟區產品示範
4.1 環渤海經濟區承載力現狀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環渤海經濟區包括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三省二市及渤海海域,環渤海地區土地總面積為51.45萬km2,佔全國陸地面積的5.4%,是中國最主要的城市和工業集聚區之一。為了對區域承載力及承載狀態進行更細致的分析,這里針對各評價指標現狀值(21世紀初的值)對環渤海地區的各市進行了分類統計,即分別對各市級行政區范圍內的各指標進行統計,這些統計中最有意義的是各指標在各市級行政區域內的算術平均值,算術平均值表現了該地區內該項指標的平均狀態。用來進行統計的指標包括:風速等級、降水量等級、河流密度等級、森林面積百分比、草地面積比例、荒漠化強度、荒漠化變化趨勢、濕地面積比例、濕地變化趨勢、鐵路線密度等級、公路線密度等級。此外,為了將承載力(同化能力及支撐能力)與承載狀況及各指標進行綜合對比分析,對承載力的評價結果指標(生態資源供給能力、支撐能力、同化能力及承載力)也進行了同樣的統計。各指標分布程度綜述如下:
未超載區主要分布在環渤海地區的張家口市、承德市、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阜新市、鐵嶺市、朝陽市及葫蘆島市等地區。未超載區內的各指標分布特徵綜述如下:①風速等級:丹東、承德、本溪及撫順地區平均風速最低(<2),其他地區的風速均處於中等(2~3)。②降水量等級:丹東,本溪,撫順等地區平均降水量處於最高等級(>4),葫蘆島和鐵嶺區內平均降水量處於中等水平(2~3),張家口,承德,朝陽及阜新等地區區內平均降水量最低(1~2)。③河流密度等級:葫蘆島市最低(平均1.5 左右),本溪市最高(>4),其他地區中等(2~3.5)。④公路密度等級:未超載地區內公路系統均不是非常發達,除本溪市較高外(>3.5),其他各市平均公路等密度僅為中等水平(2~3.5)。⑤鐵路密度等級:張家口市的鐵路系統最不發達,處於最低水平(平均<2),其他地區也僅為中等水平(2~3)。⑥森林面積:張家口,阜新及朝陽市是未超載區中較低的,但也到達了15%以上,其他未超載地區更高,最高達到本溪市的78%,這說明未超載區森林覆蓋面積均較高。⑦草地面積:張家口、朝陽及承德等地區最高,為近30%,這也是環渤海區域內草地覆蓋率最高的,阜新為12%左右,其他未超載地區相對較低,均在5%以下。⑧荒漠化強度:張家口,阜新及朝陽最高約為20%左右,遠超過了區域均值(9.12%),鐵嶺接近平均值為8.46%,其他地區相對較低。⑨荒漠化變化趨勢:只有張家口和朝陽市是正值,說明荒漠化在這兩個市有減弱的趨勢,其他未超載地區荒漠化變化趨勢指標均為負值,表示荒漠化有惡化跡象。⑩濕地面積比例:除丹東及葫蘆島市濕地面積接近區域平均值(9.65%),其他地區均低於區域平均值。
嚴重超載區主要分布在研究區內的北京、天津、唐山、濟南、淄博及青島地區。這些地區的發展已嚴重超出了地區的承載力范圍,是可持續發展規劃改造的重點地區,其中各指標平均值特徵綜述如下:①風速等級:北京、唐山及淄博市年平均風速最低(1~2),不利於空氣中污染物的擴散;位於沿海的青島市風速最大(>4);天津、濟南的年平均風速屬於中等(3~4)。②降水量等級:嚴重超載區內的降水量等級均處於2~3之間的中等水平。③河流密度等級:除青島市的平均水系密度處於中等水平外,其他地區均較高(>4)。④公路密度等級:除唐山外均有非常發達的公路交通系統(>4),唐山平均公路系統密度處於中等水平(3~4)。⑤鐵路密度等級:北京,天津均擁有高度密集的鐵路網(>4),其他地區中等,鐵路線密度等級處於3~4 之間,嚴重超載區整體交通體系均較完善。⑥森林面積:除北京以外,其他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均不高(淄博18%),北京為嚴重超載區最高,達到45%。⑦草地面積:嚴重超載區草地覆蓋面積均不高,除淄博為近15%外,其他地區均在全區平均水平(8.46%)以下,天津甚至只有2%的草地覆蓋率。⑧荒漠化強度:除天津和唐山接近環渤海區平均值(9.12%),其他嚴重超載區均遠低於區域平均值,嚴重超載區整體荒漠化情況較好。⑨荒漠化變化趨勢:北京,天津,淄博及青島地區荒漠化有所惡化(指標為負值),其他兩市唐山、濟南荒漠化有所減弱。⑩濕地面積比例:天津,唐山及青島等沿海城市濕地面積較大,超過了區域平均值,北京、濟南及較低,均不到平均值的一半。
4.2 可持續發展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相對而言,未超載區各項同化能力評價指標不太高造成整體同化能力較低;而嚴重超載區相對良好。由於生態足跡法(生態足跡需求主要是計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經濟規模條件下維持資源消費和廢棄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將建築用地作為調配因子最高的耕地來計算生態資源供給能力,所有城鎮化程度高的嚴重超載區的生態資源供給能力相對較高,而城鎮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未超載地區總體較低,這種計算結果有一定的片面性,這是在今後的研究中需要改進的方面。
未超載區還有如下特徵:①有極好的綠地覆蓋率(森林及草地面積比例)為今後的發展及區域生態平衡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②未超載區的荒漠化均比較嚴重,必須加強對荒漠化地區的改造和防止荒漠化的擴散。③未超載區的交通(鐵路及公路)系統整體上不太發達,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區域資源的調配,發展交通是未超載區今後發展的重要一環並且需要最先建設。
同樣,嚴重超載區有如下需要注意的地方:①應盡量少進行污染量排放大的經濟社會活動,尤其對於北京、上海及廣州等超大型城市而言要限制城市的發展規模,限制空氣污染物主要的來源的車輛數。②總體濕地在退化,灘塗在減少,因此現有濕地面積需要得到保持,以防對區域生態系統造成破壞。③嚴重超載地區的植被(森林,草地)覆蓋率均不高,必須加強這些地區的植樹造林工作,同時保護現有植被區。在區域規劃中應該根據各地區的不足和優點分別提出合適的改造和維持方案,這對可持續發展規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的預測模型實質是在現有發展狀況的趨勢下確定其發展規律來進行模擬的。從預測成果可以看出,環渤海的這種發展趨勢並不是可持續的,對可再生資源和其他資源的過度使用及對環境的污染給區域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是高於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的。持續且是逐漸增大的承載量會造成生態系統的迅速惡化,使區域系統進入全面的危機。因此根據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議:優先發展未超載區,環渤海區北部的未超載區主要有河北省的張家口、承德和遼寧省的朝陽、阜新、鐵嶺、本溪、丹東等地市。這些地區具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等自然資源,更重要的是這些地區屬於東北老工業基地,有良好的工業基礎設施,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著重改良超載「重災區」:北京、天津及石家莊、濟南等大型城市,通過對排污量大的經濟社會活動進行大力整治,可利用周邊或者國外未超載地區的天然優勢,實施戰略性轉移,同時積極培育高新科技產業,使地區發展從資源型向科技型轉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限制開發一般超載區,必須做到未雨綢繆,具體方法可以借鑒嚴重超載區,在實現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又能使發展強度與區域承載力相適應。
參考文獻
[1]任光遠,薛忠歧.基於GIS技術的生態地質環境承載力研究:以寧夏沿黃經濟區為例[J].分析評價,2014,9(2):39~40.
[2]姚治華,王紅旗,郝旭光.基於集對分析的地質環境承載力研究以大慶市為例[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10):183.
[3]余志山,馬傳明,寧立波.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地質環境承載力初步研究[J].甘肅地質,2008,17(2):81~84.
❸ 如何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現代農業
農產品加工業行業覆蓋面寬、產業關聯度高、中小微企業多、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強,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保障群眾營養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十三五」時期,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一、充分肯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伴隨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依靠市場拉動、科技驅動和政策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好勢頭。
(一)總量規模快速擴大。2011-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從13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增長11%,在工業中佔比從16%提高到18%,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從1.8∶1提高到2.2∶1。規模以上企業從6.9萬家發展到7.6萬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70家(其中超500億元的5家)。
(二)發展動力持續強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入累計達到16.8萬億元,年均增長19%,其中2015年預計達4萬億元,同比增長9.7%,高於工業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成為經濟發展新的亮點。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食用類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達52%。主要農產品加工初步形成齊全的國產化機械設備品種,如肉類加工設備國產化88.5%以上,糧油加工設備逐步替代進口。
(四)空間布局更趨合理。2015年農產品加工園區達到1600家,匯聚了3.5萬家企業(其中龍頭企業1.5萬家),成為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聚集地;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等10個畜禽大省的肉類加工總量佔到全國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貨、福建膨化、湖北冷凍、四川豆製品等形成區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發展趨勢明顯。農業經營主體接二連三融合,以資金、農產品、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發展加工和流通業,農民合作社中已有53.3%從事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前延後伸融合,將農戶、加工企業和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體,打造了農業產業化升級版。「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滲透融合,將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引入,模糊產業邊界,縮短供求距離。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實現補農建農帶農。目前農民人均收入9%以上來自農產品加工業工資性收入,加上關聯產業比重更大,每億元加工營收吸納96人就業,明顯高於工業;農業逐步從出售原字型大小農產品轉向加工製品,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都是加工製品。可以講,「十二五」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的時期。
「十二五」時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就來之不易,各地在工作中有許多好經驗。一是始終把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作為推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通過產業發展,引領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努力為農業注入資金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為農民開辟了新的就業增收渠道。二是始終把市場決定和宏觀指導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原則。通過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資源、資源服務產業,針對農產品加工薄弱環節、瓶頸制約和重點領域,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作用,形成了發展產業的合力。三是始終把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政策來推動,用規劃做引領,用標准來衡量,善於把問題變成課題,把課題變成政策,把政策變成項目,為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四是始終把創新和推廣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瞄準資源配置、人才培育、體制機制建設、成果轉化等關鍵問題,不斷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成果推廣應用、標准化進程、品牌培育、創新體系建設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支撐。五是始終把職能和隊伍建設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保障。不斷加強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整合系統資源,匯聚工作合力,形成了推進工作的新格局。
❹ 本溪市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切實加強基本農田的保護,保障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基本農田,是指用於糧食、蔬菜和農產品劃定並予以特殊保護的耕地以及名、特、優、稀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第三條市、自治縣(區)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工作;農業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面積和質量的監督管理;計劃、建設、規劃、林業、水利、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協同土地管理和農業部門實施基本農田保護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在自治縣(區)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農業部門指導下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第四條市、自治縣(區)人民政府應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指導,結合城市規劃和集鎮規劃,組織編制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劃定保護區范圍,劃定保護措施,保持基本農田面積的相對穩定。
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分別由市、自治縣(區)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會同農業、建設、規劃等有關部門編制,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對本級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進行局部調整,報原批准機關備案。第五條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經批准後,由自治縣(區)土地管理部門會同農業、水利、規劃等有關部門,組織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對保護區的耕地進行登記造冊、繪制現狀圖,按宗地埋設永久性標志,對保護區實行檔案化管理。
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工作所需經費,從耕地佔用稅地方留成部分列支。第六條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規劃標准為:除城市規劃和集鎮規劃近期預計建設用地范圍以外的,集中連片,坡度在10度以內,面積在0.33公頃(5畝)以上的旱田;水利設施配套齊全的水田;集中連片的商品菜田。山地面積較大,耕地分散的地方,自治縣(區)人民政府可根據當地人均需要,自行確定保護標准。
基本農田按土地質量等級和綜合生產能力劃分為二級。地勢平坦、集中連片、土質肥沃、高產穩產的為一級;緩坡、肥力一般的為二級。
全市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應當保持在43300公頃(65萬畝)以上。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對劃定為保護區的基本農田,在科技、資金、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要優先安排。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保持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獎勵。第八條凡劃定為保護區內的基本農田,必須嚴格管理,不得擅自改變佔用,原則上不得用於非農業建設。除國家、省、市的重點建設項目外,不得征(占)用一級基本農田;確需征(占)用其他基本農田的,必須嚴格控制佔用面積。
征(占)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耕地,應按《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規定,嚴格履行審批手續,並徵得農業主管部門同意。
自治縣(區)人民政府的用地批復,須報市人民政府備案。第九條經批准征(占)用保護區內基本農田的單位或個人,除按規定繳納有關稅費外,還應當開發改造出相應的基本農田;其中征(占)用基本農田內菜田的必須開發改造出相當於原面積二倍的菜田。無開發條件,按下列標准一次性繳納基本農田保護費:
(一)凡在一級基本農田內征(占)用菜田的,每平方米30元;徵用其它耕地的每平方米15元。
(二)凡在二級基本農田內征(占)用菜田的,每平方米20元;征(占)用其它耕地的,每平方米10元。第十條保護區的基本農田原則上不批臨時用地。因工程施工確需使用的,按《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和本條例第八條規定審批。臨時用地不準改變土地面貌,不準建永久性建築物,使用期限最多不超過二年。使用期滿,用地單位應恢復耕地的生產條件,及時歸還。
臨時使用保護區耕地,除每年向被佔地單位支付各項補償外,還應按每年每平方米3元繳納基本農田保護費。第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因排放污水、廢氣、廢渣而危害耕地。對可能造成基本農田污染的建設項目,必須有防治措施,並經有關環境保護部門批准。否則不予審批土地。
❺ 如何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
農產品生產基地就是為了滿足某種特定需求,人為確定或形成的具有一定幅員和產量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區域。它一般以某類農產品的營銷、加工企業(龍頭企業)為依託,在當地的農產品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
農產品生產基地一般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強調生產的專業化和種植的區域化,使基地盡可能成方連片,形成規模;二是在基地管理上,強調生產技術規程的組織實施,實行標准化生產,推行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統一服務;三是在運作模式上採取基地建設與日常管理相統一的運行機制,如「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公司+農戶」或「公司+合作社+農戶」等運作模式,實現基地的生產、經營、管理的一體化發展。
當前我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類型主要有以下五種:一是傳統產業提升型。主要是依託傳統優勢產業,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產品結構,通過技術更新,實施良種化工程,加強品牌建設,實現傳統產品的提質增效,帶動名優產品的規模化基地生產。二是龍頭企業與市場帶動型。通過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扶持中介組織和購銷大戶,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打開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生產與企業、市場的有機銜接,推動農產品基地建設。三是工商企業投資型。工商業主反哺農業、投資農業,憑借其先進的管理理念,通過租賃等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直接投資興辦各類特色農產品基地。四是科技人員領辦型。科技人員利用技術優勢,創辦或通過技術入股等形式創建基地。五是合作社創建型。目前,許多合作社都根據自己的經營項目建立了生產基地。
合作社在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時要注意以下六個問題: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根據市場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來選擇生產項目,發展優質、安全、生態、方便、營養的農產品,以開拓國內和國際市場為目標,不斷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二是發揮地方比較優勢。要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思路制定區域規劃,因地制宜,發揮本地的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優勢,依託優勢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區域,推進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帶,實現農產品加工與原料基地的有機結合。三是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有規模才有批量,有批量才有市場競爭力。要通過核心示範區建設,引導千家萬戶向優勢產區集中,實現小生產大規模。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要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規模和市場需求相適應,既要有龍頭骨幹企業,又要有有市場、有特色、有潛力的合作社等農民經濟組織來帶動。四是積極引進新品種,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要依靠新科技,解決產品科技含量低、單產水平低、品質質量低、綜合效益差等問題。積極引種、試種(養)和推廣國內外的高效農業產品,促進農產品品種的改良和更新換代。保護和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技術,選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和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裝備,鼓勵積極引進和開發高新技術。五是實施標准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推行標准化生產和產品質量認證,組織實施生產技術規程,實行標准化生產,做到統一培訓、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施葯、統一施肥、統一採收。規范農葯和肥料等投入品的購置、施用。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和安全監控體系。積極申報農產品質量認證,以及出口企業的各種國際認證。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農產品,提高基地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六是發展和保護相結合。生產基地建設,要堅持高標准、嚴要求,積極採取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發展可持續農業。
❻ 如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規劃
當前農產品供給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農產品市場已由對數量的要求轉變為對品種和質量的更高要求。近年來,我縣謀求工業結構轉型,先後扶持電子信息、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等產業,但收效甚微,至今仍未能尋找到承接錳、硅等傳統產業的第二支點。作為謀求農業、工業齊頭並進的秀山,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將會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一、基礎夯實,產業已具雛形
我縣農產品資源豐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條件得天獨厚。目前,全縣金銀花基地已達30.1萬畝,種植面積全國第一;年出欄土雞1000萬只以上,規模西部地區最大;茶葉基地7萬畝,高端獼猴桃基地2.7萬畝,油茶基地10萬畝,均居全市第一。形成了以金銀花、土雞舉旗,茶葉、獼猴桃、油茶為骨乾的「一朵花、一隻雞、一杯茶、一盤果、一桶油」產業發展格局。加上近年來全縣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農作物良種普及率提高,名、特、優農產品逐年增加。這些都為我縣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尤其是食品加工奠定了堅實的原材料基礎。
與周邊區縣相比,我縣農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早,較早就形成茶葉、腐乳等初級加工。近幾年來,我縣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農產品加工業初具規模,形成了以金銀花、茶葉、土雞為支柱,豆腐乳、皮蛋、魔芋精粉、優質糧油加工等為輔助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初步形成涼茶飲料、金銀花飲片、綠原酸提取等加工體系。截至2013年底,我縣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127家,紅星中葯材、鍾靈茶業、魯渝立強等35家企業發展成長為市縣級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加工產值5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助推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二、正視問題,前路任重道遠
(一)精深加工層次較低。雖然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很好,但總體上還存在「小、散、初」局面。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分布很散,很多還是作坊式生產或單台機器加工,全縣只有1戶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條件進入規上企業。大部分是初級產品加工,產業鏈延伸不夠,多停留在簡單分級、簡單包裝等粗加工狀態,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不高,對經濟效益提高及競爭力的提升產生很大的阻礙。如土雞產業,全縣從事精深加工的企業僅1家,加工量不足100萬只。
(二)載體建設特色不明。近年來,武陵山區各種園區遍地開花,為的是搭建公共服務平台,形成集群發展的孵化器。但無論是我縣,還是周邊區縣,園區建設都缺乏特色,且速度較慢,形成了「園區是個筐,是個企業都往裡面裝」的發展格局,真正形成集群發展的很少。我縣雖然在梅江鎮規劃了工業園區C區發展農產品加工,但扶持政策不足,許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都直接入駐A區綜合園,集聚和集散效應未得到有效發揮。
(三)要素制約依然存在。2011年,我縣出台三大產業三年振興規劃,其中提到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業,但產業發展依然按部就班,進展不大,特別是離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50億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其次,市場供求信息不靈通不及時,產品生產極易陷入盲目性,相互擠壓、過度競爭現象依然存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也不夠健全,只能為農戶提供一個簡單的交易場所,健全的信息網路體系還沒有形成。此外,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屬於中小企業,銀行貸款門檻高,對企業不願授信,加之農產品加工業季節性特點,導致融資十分困難。
(四)流通壁壘難以打破。雖然我縣物流發展較快,但仍處於起步階段。流通主體素質低、規模小,運銷能力低下,抗禦風險能力差。中介流通組織稀缺,產品吞吐能力有待加強。冷鏈物流發展起步較晚,沒有規模化冷鏈物流庫,農產品加工園和一些中心集鎮批發市場等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凍冷藏設施,加上我縣農產品加工業仍處於粗放式、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冷鏈物流發展面臨多重製約,影響了農產品的快速流通。
三、切准要害,破除發展瓶頸
(一)著力抓好規劃,打造加工基地。一是要合理布局。我縣特色農業分布較廣,對形成加工集群有一定影響。要形成加工集群布局必須要堅持「三靠近」原則,即靠近原料基地、靠近市場、靠近交通網路。建議在工業園區20萬平方米標准廠房中劃出部分掛牌農產品加工園,集中要素資源,作為園區主要支撐點打造,謀求做大加工集群,充分發揮標准廠房效益,幫助園區聚集人氣;或者比照工業園區運行模式和政策優惠,積極打造興隆坳農產品加工園,著力打造一個產業集群。同時,要積極鼓勵縣內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園梯度轉移,可採取廠區置換等方式解決用地問題。二是要合理分工。即不同層次的加工項目、企業之間合理分工。一般說來,小企業搞粗加工,大中型企業搞精加工。三是要形成特色。建議依靠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打造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同時,杜絕出現盲目發展、遍地開花、重復建設的現象。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轉型支撐。依託特色農產品加工打造經濟轉型的新支撐點。其重點應該是食品加工及有區域特點的特色農產品加工。一是食品加工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加工。主食加工要在搞好傳統菜油、桐油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成品熟食加工,比如清溪場鎮的豆腐乳,如能比照老乾媽模式從生產規模、營銷模式上著手打造出1個屬於秀山的熟食品牌,加工中心的集聚效應將自然形成。副食品加工包括果、菜、肉、蛋、奶、魚等「菜籃子」產品的加工。另外,近年來,各種功能食品、天然野生食品等市場旺銷,前景看好,這些都是武陵山區的優勢資源。二是以金銀花為主的特色農業加工。由於受北方金銀花排擠,南方金銀花入葯前景堪憂。銀花行業轉向飲料、食品等深加工將可以適當解決產業困局,我縣可以依託現有的涼茶加工生產線率先打造一批加工品牌,扶持1-2家行業老大,使秀山成為南方金銀花的深加工和集散中心。其次,我縣茶葉有著久遠的歷史,但目前只有鍾靈茶廠等幾家企業擁有小型生產線,做大茶葉加工產業要依託本土茶廠,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做大做強。此外,土雞、油茶等特色產業近年來都得到長足發展,但其相對應的深加工產業都還未形成氣候。
(三)集中要素資源,打造產業龍頭。一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要因勢利導地鼓勵農村能人、大戶獨資或聯戶合資興辦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項目,拉長農業產業鏈;要積極引進外資興辦加工龍頭企業,把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新建、改造和嫁接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鼓勵和爭取更多的大企業在我縣投資興辦加工項目。二是努力扶持加工企業。建議出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意見,著力扶持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重點新項目落地秀山,每年拿出部分財政資金,通過貸款貼息、以獎代拔等形式扶持重點扶持有市場前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三是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加強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積極採用高新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競爭力。此外,要積極利用校地合作優勢,研究新技術、新產品,採用現代食品工程工藝技術,並在各大高校建立後備人才資源庫,加強人才的儲備力度。加強農產品加工的科學化管理,努力走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道路。
(四)突破流通壁壘,打造集散中心。武陵山區是典型的農業地區,擁有眾多的特色農產品,受地理條件影響,如果沒有完善的流通體系,要把它們推向市場,是非常困難的。一要擴展流通渠道。構建良好的特色農產品市場流通平台,可以極大地節約流通成本,減少流通時間,對於武陵山區特色農業的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我縣物流銷售網路已初步形成規模,以物流園區為中心搶占武陵山區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有利於強化農產品加工的行業集聚和集散效應。可以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為農產品的流通搭建信息平台,及時、准確地向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提供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分析。二要發展冷鏈物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政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聯動體系,依託物流園區,以加工企業為核心,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發展區域內農產品短途冷鏈物流體系;利用第三方物流,發展跨區域的農產品長途冷鏈物流體系。三要鼓勵我縣農業龍頭企業跨區縣對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兼並與收購,對兼並收購成功的企業給予一定物質獎勵,使得因地區分割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內部化。
(本文來自六樓微論壇第3期 指導:向東木,組長:趙小波,執筆:肖鄧)
❼ 農業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的對策有哪些
農業資源保護就是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科學技術手段,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的關系,對破壞和濫用農業自然資源的行為所實行的監督管理。農業資源保護主要包括:土地資源保護、草原資源保護、森林資源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保護、野生植物資源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等。在農業資源開發中,要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立足於本地資源的優勢和現有的社會經濟基礎,實行資源優勢和市場配置相結合,揚長避短,科學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要繼續堅持「科教興農」的方針,把開發重點放到環境保護、「低荒」改造、科技創新、集約經營、挖掘資源內涵潛力上來,大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工升值,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檔次,把市場需求的產品做優、做大、做強;要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大力扶持為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的龍頭企業,推廣「公司加農戶」經驗,建立健全市場信息網路,培育中介組織,促進城鄉農、工、商企業之間的重組與聯合,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開拓大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在資源開發中,要注意資源開發與資源保護相結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並貫穿於全過程,不可偏廢;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瞻前顧後,統籌安排,不破壞資源,不污染環境,不搞掠奪式經營,做到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❽ 本溪市在哪那裡經濟條件怎麼樣
我是本溪的,從沈陽市到本溪市高速公路63公里,本溪為重工業城市,有兩大鋼鐵公司,一個是本鋼,一個是北鋼。如果你想在本溪做鋼鐵生意可以自己開一家鋼鐵加工廠(小廠),生產球團。本溪地勢為盆地,長白山余脈,遼東丘陵地區,沒有飛機場,市內有平頂山、望溪山。據《史記·匈奴列傳》載,戰國時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是時本溪市區、本溪縣(指今所轄境域,下同)為燕國遼東郡襄平境內;桓仁縣(指今所轄境域,下同)屬燕國遼東郡外徼,為高夷部族轄地。本溪地處遼東半島東南部,北界沈陽、撫順,南連丹東,西接遼陽,東與吉林通化毗鄰。 地理坐標為東經123°34』~125°46』,北緯為40°49』~4 1°35』。本溪歷史悠久, 本溪滿族自治縣的山城子廟後山古人類文化遺址表明,早在四、 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里。 本溪在我國夏、商時代就有建制,分別屬於青州、營州管轄, 戰國時代屬燕國遼東郡,唐代屬安東都護府遼城州, 清朝末設本溪縣,隸屬奉天府。民國28年(1939 年)設本溪湖市,新中國成立後,改稱本溪市。本溪市管轄兩縣四區。即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和平山區、明山區、溪湖區、南芬區。全市總面積8348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4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155.6萬人 (96年統計)其中城市人口95萬人。本溪是多民族聚居區,共有漢、滿、回、朝鮮、蒙古等20多個民族,其中滿族人口42萬人。本溪是我國的工業重地,素有「煤鐵之城」、「工業糧倉」之譽。改革開放以來,本溪的工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形成了鋼鐵、機械、化工、電子、紡織、輕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互聯體系。 本溪境內峰聳翠,重巒迭嶂, 山地約占總面積的80%。太子河縱貫全市,自東北流向西南。流經市區長達13公里。俯瞰本溪市區,工廠林立, 樓群在高崗低叢間鱗次櫛比,街道與山嶺之中縱交錯,山中有城, 城中有山,構成了「山城本溪」的獨特景觀。本溪地區物產資源和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其中已發現的礦藏達100餘種。名類植物計80個科,6200多 種,野生動物1500餘種,森林覆蓋率 62%。 人參栽培面積居全省之冠。此外,還盛產鹿茸、天麻、黃芪、細辛、五味子等260多種中葯材和山楂、黑木耳,彌猴桃、蕨菜、鳳尾磨等山菜野果。本溪物華天寶,水秀山青,游覽勝地舉不勝舉,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國家重點風景名勝本溪水洞,是世界上最長的充水溶洞,洞內鍾乳石光怪陸離,維妙維肖,姿態萬千,乘船游覽其中有置身險峻三峽、秀美灕江之感。東北地區道教興始之地九頂鐵剎山氣勢巍峨,峰聳嶺翠,疊嶂重巒,山腳與遼寧省第二大水庫觀音閣水庫相依相連,景色迷人,情趣盎然。燕東名山關門山素有「塞北小黃山」美譽,尤其是十月的楓葉滿山紅遍,令人留連忘返。五女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句麗民族曾建都於此,山峰酷似玲瓏翠屏,四周陡生懸崖峭壁,每臨絕頂,遙望渾江水庫,煙波浩渺,雲天山水渾然一體,奇絕畫卷盡收眼底。轄兩個縣,本溪滿族自治縣和桓仁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有本溪水洞、關門山公園等。桓仁有五女山等名勝。http://www.bx.gov.cn/tourism/這個網址有本溪滿族自治縣地圖。本溪滿族自治縣具體位置為本溪滿族自治縣地處遼東山區太子河上游,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3°34'53〃—124°45'42〃,北緯40°48'50〃—41°33'50〃之間,東與桓仁、寬甸相通,南與鳳城為鄰,西與本溪、遼陽毗連,北與撫順、新賓接壤,轄區面積3344.5平方公里。境內山脈縱橫,河流縈繞,風景秀麗。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桓仁滿族自治縣隸屬於本溪市。位於本溪市的東端。東與吉林省的集安縣、通化縣相連,南與寬甸滿族自治縣交界,西與本溪滿族自治縣接壤,北與新賓滿族自治縣毗鄰。地處東經124°43′至125°47′,北緯40°255至41°34′之間。全縣下轄10個鎮,8個鄉。面積約3500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1萬人。有漢、滿、蒙、回、朝鮮等民族。本縣地處長白山山脈老嶺支脈,群山綿亘,峻嶺起伏。整個地勢由四周向中部傾斜。主要山峰花脖子山位於桓仁與寬甸交界處,是遼寧境內屋脊,海拔1336米。老禿頂子山位於境內西部,是省內第二高山,海拔1325米,全縣有三座山峰超過1300米。有數十座山峰海拔超過800米。渾江是主要河流,全長150公里,由北向南注入鴨綠江。富爾江、六河、大雅河為渾江的主要支流。水資源極其豐富。本縣處在中溫帶亞濕潤區內,受山地氣候影響,冬寒夏爽,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6.2℃。一月平均氣溫-14.2℃,最低氣溫-35.7℃;七月平均氣溫22.8℃,最高氣溫37.2℃。年平均降水量895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無霜期140天左右。農業以糧為主。山間谷地為農作物耕作區,有玉米、水稻、大豆、高梁等品種。全縣有林地面積420多萬畝,盛產並松、油松、落葉松、冷杉、紫杉、雲杉、楸等。其紫杉、刺楸比較珍貴。有山參、人參、鹿茸、黨參、細辛等中草葯。蕨菜、剌嫩芽、大葉芹山野菜大量出口。山裡紅、山楂、山核桃等山野果很有地方特色。野生動物品種多,有多處被辟為保護區。木耳、蘑菇等菌類培植已形成基地。礦產有煤、菱鎂、滑石、石灰石、硅石、銅、鉛、鋅、鐵以及金屬鎳等。擁有鉛礦、鋼鐵廠、鐵選廠、石墨選廠、金屬鎂廠等企業,還有熱電、木材加工、釀灑、食品、針織、印刷等工業部門。由於水資源充分,全縣共有大小電站20座,年發電9000萬千瓦時。交通狀況近年有較大改善。國級干線鶴大線縱貫南北,省級干線公路木通線黃跨東西。省級干線公路鏵本線從西北進入境內與木通線相接,還有30餘條縣級公路及專用公路。境內水秀山美,風光宜人,有多處旅遊景點。富有傳奇色彩的五女山山勢險峻,陡峭職削;在萬壑深山中涌浪疊韻的渾江水庫煙雨蒼茫,碧波萬頃。老禿頂子山原始、朴真,人跡罕至。此外還有望天洞、冷熱洞、蓮花泡、將軍墓等。望天洞為東北最大的旱洞,位於雅河鄉彎彎村,洞內有一天然鍾乳石大溶洞,內另有積水潭、地下河、山澗泉等多處景觀。桓仁縣地圖http://www.9tour.cn/MapList/Map/MapShow_0_9375.shtml另外,本溪10月左右會有一年一度的楓葉節,那時可到關門山旅遊。本溪市氣候與遼寧省氣候相同,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平山區面積177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117000。區人民政府駐解放北路50號。溪湖區面積320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117002。區人民政府駐民主路59號。明山區面積410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117021。區人民政府駐新明街道小堡社區。南芬區面積619平方千米,人口 9萬。郵政編碼117014。區人民政府駐中心路145號。本溪滿族自治縣面積3362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1171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小市鎮。桓仁滿族自治縣面積3547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1172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桓仁鎮中心街。本溪市地圖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245228652&tn=imagedetail&word=本溪市地圖&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