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類對森林在如何毀壞
造成溫室效應,使得空氣中二氧化碳過度增加的原因是人口急劇增加、工業迅速增長,再有就是森林過度砍伐。森林砍伐斷送了人類的氧氣倉庫,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並通過光合作用呼出氧氣,人類無休止地砍伐森林,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溫室氣體,它們是氯氟烴(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氣體。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
雨林是地球上巨大的有機碳庫,原始森林和森林裡的土壤都是巨大的碳存儲地。它們共存有3000億噸的碳——是每年通過燃燒化石燃料和生產水泥所釋放到大氣中的碳的25倍。每年森林和海洋要吸收48億噸二氧化碳,固碳能力是全球森林系統的2/3,相當於由森林破壞而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到了總排放量的近1/5。
今天在地球上廣大的地區,特別是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仍然覆蓋著一望無際的大片熱帶雨林。但是和8000年前相比,全球森林的面積足足減少了80%。就是說每2秒鍾,就有一片足球場大小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很多地方的熱帶雨林變成了小塊片段甚至消失殆盡。
1492年10月28日,哥倫布第一次對熱帶雨林進行記錄和描述,他將西印度群島的熱帶雨林稱為「茂密的叢林」和「伊甸園」。
在歷史上,熱帶雨林有245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主要位於南北回歸線內。1900年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雨林減少的速度在加劇,現已失去59%以上的原有雨林,倖存面積為1001萬平方千米,覆蓋了陸地總面積的6%~7%,主要存在於3個區域(美洲、非洲、亞洲),其中最大的一塊為美洲的亞馬孫雨林,還有兩塊比較大的區域是非洲的剛果雨林和亞太地區的天堂雨林。
全球熱帶雨林以每年120425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減少。這相當於1個尼泊爾的面積。在過去的20年間,僅亞馬孫雨林就以每年29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減少。按照這樣的趨勢,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再過幾十年就會消失。雨林面積減少的同時,破碎化趨勢十分明顯,其特徵是森林變得條塊分割、沒有連貫性,尤其在亞洲雨林區,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雨林已經變得支離破碎。破碎後的森林像海洋中的一個個「島嶼」,被周圍的農用地或經濟種植園所隔離,使其內物種基因得不到有效交流,進而大大降低了保護的有效性。
除了氣候對雨林造成的影響之外,人類的行為也對雨林產生著影響。當人類在吃漢堡和喝咖啡的時候,會想到這樣的行為和雨林的消失有什麼關系嗎?如果答案是吃快餐會毀掉亞馬孫森林,你會大吃一驚嗎?然而事實正是這樣的。
雨林消失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活動引起的。非法砍伐,焚燒改成農牧場,以及伐木做成各種傢具原料,同時因為開路或蓋水力發電廠等建設,往往也砍掉大面積的雨林。
最可惜的是許多雨林被燒掉改成牧場,只是為了養牛做成漢堡肉,偏偏雨林砍掉後的牧草一公頃平均養不了一頭牛,這個牧場就會廢掉,之後農人會再焚燒新的雨林。可是,被廢棄的牧場要恢復成原先的熱帶雨林,估計要400年以上的時間。
有的地方砍掉雨林,種上咖啡或者橡膠等人工林,同樣給雨林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些情況在世界三大雨林:亞馬孫雨林、剛果雨林和天堂雨林和我國的西雙版納雨林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亞馬孫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其面積相當於美國的國土面積。它的主要部分在巴西境內,是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森林面積為3億公頃,佔世界現存熱帶雨林的1/3,其中87%在巴西境內。
然而,毫無節制地開發已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
巴西境內生產的80%的木材都來源於非法採伐。近年來,巴西的企業和農場主因為受大豆出口利益的驅使而將大面積的熱帶雨林焚燒開墾為農田,更加速了對亞馬孫雨林的破壞。大豆是巴西在亞馬孫的一種主要的作物,就像附近的疏林草地生態系統。如今大豆的發展非常迅速非常快,1998~2007年,巴西增加了3000萬畝的大豆種植面積,美國的公司也在積極擴大它們與巴西農業部門的聯系,巴西將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不惜犧牲亞馬孫流域的森林資源。
受破壞的雨林用雨林的土地去種植農業證明是失敗的,因為這些森林的酸性土壤營養不足。但是,仍然有許多的經濟型農業項目在雨林土地上種植,這些土地在耗竭之後會轉變成養牛牧場。
1996~2006年間巴西亞馬孫熱帶雨林約有80%遭到砍伐變成牧牛場。一項名為《亞馬孫的牛蹄印——馬托格羅索州的毀滅》的報告證實了牧牛業是導致世界最大雨林遭砍伐的首要原因。環保組織在報告中稱巴西是世界第四大氣候污染國。報告稱森林濫伐和土地利用變遷已佔巴西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75%。其中有59%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森林覆蓋減少和亞馬孫地區的燒毀森林行為。
森林破壞不可逆轉地把森林儲存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森林破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占排放總量的20%,已經超過了全球交通系統所造成的排放。全球森林破壞導致了世界1/5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停止森林破壞是人類應對溫室效應最便宜便捷的方式之一。
亞馬孫——這片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上蒼賜予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藏。她是美麗的,而如何保存她動人的光彩,則是留給人們的永恆思考。
❷ 人類對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的破壞主要有哪幾種形式
1,對土地資源的破壞主要有:礦產資源的開采,不當的灌溉,建築用地。 2,對森林資源的破壞:毀林開荒、亂砍亂伐。
❸ 森林破壞的森林被破壞的主要原因
◇為了利用木材,大量地砍伐森林
◇燒毀田地造成的原始森林的消失
◇為放牧,確保大規模的農地而開拓森林
◇滑雪場等娛樂設施的開發
◇因酸性雨導致樹木乾枯
◇全球變暖造成的森林乾枯
◇頻繁的火山爆發
◇地殼板塊運動
1970年開始,酸雨的森林破壞備受矚目。受害嚴重的主要地區是歐洲和北美的北方林。許多國家的森林面積在減少,有的國家失去了一半以上的森林。靠近五大湖的美國,加拿大受嚴重的酸雨影響。到處可以看到樹葉掉落,乾枯的森林。在中國的工業城市周邊,也出現了針葉樹林乾枯的現象。除此之外,還有各個國家受酸雨的影響,森林在受破壞。
❹ 現在森林資源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就世界而言,工業用材、薪柴用量的增加以及農業的開墾是森林資源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
❺ 破壞森林的行為有哪些
法律分析:直接破壞森林的行為有對森林亂砍濫伐、縱火、毀林造田、毀林開礦等,不過,一般人沒有這種行為.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中對森林的破壞是間接的,如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紙杯、紙手帕、紙賀卡和浪費紙張、鉛筆等,以及過度裝修房屋等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規定的「珍貴樹木」,包括由省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或者其他部門確定的具有重大歷史紀念意義、科學研究價值或者年代久遠的古樹名木,國家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貴樹木以及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樹木。
第二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行為「情節嚴重」:
(一)非法採伐珍貴樹木二株以上或者毀壞珍貴樹木致使珍貴樹木死亡三株以上的;
(二)非法採伐珍貴樹木二立方米以上的;
(三)為首組織、策劃、指揮非法採伐或者毀壞珍貴樹木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❻ 說明世界森林資源被破壞的原因及其給人類帶來的後果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二)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佔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鹼度(PH值)低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 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佔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乾旱、半乾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The Yellow River ---黃河,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九)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十)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癒疾病或致殘的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