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中國資源問題是什麼
擴展閱讀
鑽石店工作怎麼做 2025-05-14 18:28:13

中國資源問題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17 15:20:06

Ⅰ 中國的土地資源存在著哪些問題

(1)土地資源退化 主要表現在大面積的土壤侵蝕、土地沙化和鹽鹼化不斷發展,還有分布在工業比較集中的城鎮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體廢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現在水土流失愈益嚴重。據粗略估計,建國之初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為116萬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擴展到180萬平方公里,幾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6。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積500~600萬畝。全國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過6億畝,相當於耕地總面積的1/3。據估計,全國每年流失土壤達50億噸,約佔世界總流失量600億噸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約20億噸,亦佔世界陸地每年入海泥沙總量240億噸的1/12。比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均隨之流失。情況最嚴重的是黃土高原和長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區、華南紅壤丘陵區和東北黑土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公里,占高原總面積的70%,每年土壤侵蝕量高達16.3億噸,其中在侵蝕最嚴重的溝壑區的侵蝕模數可達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噸。近十多年來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情況有所緩和。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在50年代為36萬平方公里,到80年代擴展達74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總面積的41%,創年侵蝕量達30億噸的驚人記錄。所以益趨嚴重的原因,一是開墾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過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設缺乏水保措施。現已引起注意,加強了防護林和水土保持林的營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積不斷擴大。中國是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約33.4萬平方公里,其中在人類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約佔12萬平方公里,近50年來形成的現代沙漠化土地有5萬平方公里,還有潛在沙化危險的土地約16萬平方公里。若和沙漠、戈壁合計,則有153.3萬平方公里,佔到全國土地面積的15.9%。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繼續發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擴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在西北、華北和東北11個省區有5900萬畝耕地和7395萬畝草場經常處在沙漠化威脅之下。沙漠化之形成,自然因素(氣候乾旱,植被稀少,地表組成物質鬆散等)只是提供了可能,而人為的強度活動和不合理利用方式(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採等),則是主要促成因素。近年來著力營造「三北」防護林,開始調整半農半牧地帶的產業結構和改進土地利用方式,以求遏制沙漠化的惡性蔓延。 鹽鹼化也是影響土質的重要問題。全國鹽漬化土地約有14.87億畝(包括現代鹽漬土壤5.54億畝和潛在鹽漬化土壤2.6億畝)。全國耕地中受鹽漬化制約的有1億多畝,佔5%強。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工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的興起以及大量施用農葯等原因,土地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據估計,全國受大工礦業「三廢」物質污染的耕地達6000萬畝,受鄉鎮企業污染的耕地有2800萬畝,受農葯嚴重污染的農田有2.4億畝,三者合計達3.28億畝。若不及早採取措施,土地污染問題將造成嚴重後果。 (2)耕地嚴重流失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自古以來有「惜土如金」的傳統,這是因為「有土斯有糧」,要滿足人民吃糧,必須愛惜耕地。但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開發建設需要和受市場經濟驅動影響,各行各業都伸手要地,在這股洪流沖擊下,全國各地區的大量耕地紛紛被轉作他用。耕地銳減直接削弱了糧食生產能力。據調查,1980~1985年間平均每年減少738萬畝;1986~1990年間平均每年流失耕地353萬畝;1990年以後由於土地審批權層層下放,多頭批地,造成管理失控,以致1991~1995年間每年流失量上升到500萬畝,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各省市。總計,自1980~1995年間共流失耕地約8100萬畝,如按75%的耕地用於種糧,畝產以400公斤計,則相當於每年削減糧食生產能力250億公斤之多。 (3)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中國人口佔世界22%,而耕地佔世界7%,是人口大國而相對來說耕地偏少。特別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非農業用地增加,耕地逐年減少,與此同時人口則逐年增加,於是人口和耕地供需之間的矛盾加劇。

Ⅱ 中國資源問題

中國資源現狀可以有兩句話可以概括,一從中國的歷史和資源應用的效果來看資源利用效率取得了明顯的提高。二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資源利用效率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從單位的GDP能耗來說,我們從1980年到2000年,單位GDP能耗明顯下降。20年期間,我們累計下降64%,而世界同期的平均水平是下降了19%,OECD國家下降20%,也就是說中國的單位GDP能耗取得了明顯結果。但是,從2002年開始,單位GDP能耗出現上升。
我們來說一下萬元GDP的用水量。在1980年的時候,萬元GDP的用水量是9800立方米,到了2004年我們的萬元GDP用水量只有448立方米,下降的非常的明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引起用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用水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3年農業用水佔全社會用水的比重由1980年的83%下降到了64%,用水結構發生的明顯的變化。第二,從工業用水來看,實現增產不增水。特別是在1999年到2002年期間,工業用水量是零增長,盡管這個期間工業增加值增長很快。
從上面一組數據可以支持剛才我說第一個結論,從歷史來看,中國的資源利用有明確的進步,但是問題依然突出,挑戰依然嚴峻。主要的問題概括下來有三點:
第一個問題,是資源利用效率明顯偏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從工業能源效應來看,八個主要耗能工業,單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了40%以上,而這個八個主要工業部門占工業GDP能效的73%;第二個例子,我們的糧食作物平均水分生產率,一立方米產多少糧食,僅是發達國家的一半。我們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要比發達國家低15~25個百分點。另外,我們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大概是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了20個百分點。比如建築節能、建築高能耗問題十分突出。單位面積採暖能耗相當於氣候相近發達國家2~3倍。我認為在這樣一個快速城市化的初期發展中,這個問題不解決,將來再改變現在所付出的代價和難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個問題,近年來的資源需求增長加快,資源約束矛盾不斷加大。剛才談到能源的密度,單位GDP能耗從2002年開始又出現了增長。也就是說,在2002年的時候一直到現在,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大於GDP增長的速度,在1980年—2000年的時候,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不到0.5,現在超過1。電力消費的彈性系數,從2000年開始就大於1,電力消費增長快於GDP增長。資源的約束矛盾不斷加大,中國的人均資源佔有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的資源總量是居世界第三位置,但是人均資源佔有量是世界第53位,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一半。中國的淡水資源佔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人均的淡水資源量將會越來越少,我們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列入嚴重缺水國家。從2002年開始為什麼說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快於GDP,最重要的問題是產業結構的發生了一些明確的變化。
大家可以看到,重工業的比重前些年快速增長,到2004年重工業已經超過67%,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63%,63%中近3/4是來自於重工業。從主要高耗能產品的單耗來看,產品能耗不是提高了,而是在逐漸下降,產品的能源消耗還是在提高。因此,近幾年造成資源需求快速造成的主要原因,我們認為是結構性的問題,是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因此,要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改變這樣偏離資源節約方式軌道的發展方式,要在經濟結構上做大文章。
第三個問題,環境污染嚴重,並沒有擺脫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並對公眾健康產生明顯的損害,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的3%~7%。目前已經存在著環境「透支」,以二氧化硫為例如果中國的城市空氣質量都能夠達到國家二級空氣質量標准,二氧化硫空氣質量應該在1200萬噸左右,我們去年已經超過了2000萬噸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預計2020年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達到3100萬噸~3900萬噸。環境約束非常明顯,面對這樣一些問題,怎麼辦?中國政府提出要建設節約型社會,這是帶有長遠意義的發展戰略。我們認為建設節約型社會與控制人口、環境保護一道作為新時期基本國策。並把這樣原則體現在政府各項工作當中,包括政府規劃、產業政策、標准等等方面。

Ⅲ 中國資源問題有哪些

中國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脊椎動物6347種,分別約佔世界總數的10%和14%;陸生生態系統類型有599類。中國不但野生物種和生態系統類型眾多,而且具有繁多的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品種及其野生近緣種。此外,中國生物特有屬、特有種多,動植物區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種豐富。 中國具有豐富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它有如下特點: (1)物種豐富。中國有高等植物3萬余種,其中在全世界裸子植物15科850種中,中國就有10科,約250種,是世界上裸上植物最多的國家。中國有脊椎動物6347種,佔世界種數近14%。 (2)特有屬、種繁多。高等植物中特有種最多,約173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種數的57%以上。6347種脊椎動物中,特有種667種,佔10.5%。 (3)區系起源古老。由於中生代末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上升為陸地,第四紀冰期又未遭受大陸冰川的影響,許多地區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堊紀、第三紀的古老殘遺部分。如松杉類世界現存7個科中,中國有6個科。動物中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等都是古老孑遺物種。 (4)栽培植物、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親緣的種質資源非常豐富。中國是水稻和大豆的原產地,品種分別達5萬個和2萬個。中國有葯用植物11000多種,牧草4215種,原產中國的重要觀賞花卉超過30屬2238種。中國是世界上家養動物品種和類群最豐富的國家,共有1938個品種和類群。 (5)生態系統豐富多彩。中國具有地球陸生生態系統,如森林、灌叢、草原和稀樹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凍原等各種類型,由於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又分各種亞類型599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類型也很齊全,目前尚無統計數據。

Ⅳ 目前我國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哪些

目前我國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與沙漠化、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空氣質量惡化與大氣環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在我國目前正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環境問題,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來自人口的壓力,構成了對中國生態環境最大的威脅。加之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晚、起點低,而且面臨快速發展的形勢容易使人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注重經濟而忽視生態,以損害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繁榮。

(4)中國資源問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因此需要根據我國環境的狀況,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刻不容緩對這些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環境保護策略與措施。

也就是說,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把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之中,實現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的發展。

Ⅳ 中國資源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資源問題主要是指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過量開采和不合理開發利用而產生的影響資源質量的一系列問題。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一樣,資源問題說到底也是發展問題。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以及生態危機等一系列的世界性問題,已經直接威脅到我們和子孫後代的生存。

(5)中國資源問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世界森林衰退問題嚴重,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近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土壤退化問題不容樂觀,土壤退化導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減少,據聯合國統計,1975年至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大約減少一半;水資源問題日趨嚴峻。

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為當代世界最嚴重和最重大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也是未來人類將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

聯合國在發布2015年《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時指出,從目前的走勢來看,到了2030年,世界各地面對的「全球水虧缺」,即對水的需求和補水之間的差距,可能高達40%。

Ⅵ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問題

我國面臨嚴重的能源短缺危機
我國是一個能源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擁有豐富的化石能源資源。2006年,煤炭保有資源量為10345億噸,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約佔全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但是中國的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較低,煤炭和水力資源人均擁有量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能源資源賦存不均衡,開發難度較大,已探明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儲量嚴重不足。
再加上能源利用技術落後,利用低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下,我國能源的消耗速度比其他國家更快,能源枯竭的威脅可能來得更早、更嚴重。因而,日益增長的對外能源需求造成的能源壓力迫使我們不得不尋找解決能源危機的突圍之路。
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引發嚴重的環境危機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一次性能源生產和消費65%左右為煤炭,大量使用煤炭,使 66%的中國城市大氣中顆粒物含量以及22%的城市空氣二氧化硫含量超過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
長期以來這種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單一的能源消費模式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Ⅶ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有什麼

1、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戶生產效益低

在農村,目前大都按人口或勞動力平均分配土地,這種方式雖能調動農戶的積極性,但是形成了分散、細碎、小規模的土地經營方式。

這種以農戶為基本單位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方式與市場經濟要求的大規模集約化經營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

據測算,每個農村勞動力耕種15畝以上土地,收益才可以超過務工收入,但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遠遠達不到這個標准,再加上主要農產品價格不合理,糧食價格有下跌趨勢,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直線上升,農民負擔增長速度超過收入增長速度。

2、農地非農化問題嚴重,耕地數量、質量均有所下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六五」期間,我國凈減少耕地235萬公頃,年均減少47萬公頃;「七五」期間,全國凈減少耕地123萬公頃,年均減少25萬公頃。

今後30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工業化的重要發展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居住、工業乃至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耕地;同時,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實施也將減少耕地.67萬公頃。此外,每年因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積也有4541萬公頃。

3、不合理、違法用地嚴重

在發展小城鎮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往往用行政化的辦法來推動,小城鎮建設規模過大,在蠶食耕地的同時又沒有發揮出城市化的作用。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對農村目前存在的土地問題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但各地對「路邊店的整治」、對在「耕地上建磚瓦窯廠」及鄉鎮企業所佔耕地等諸多問題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措施。

4、違法興建和超占宅基地現象突出

隨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興建攀比之風在廣大農村盛行,導致居民點周圍良田被人為蠶食。

未批先建、少批多佔現象十分突出。有的農戶為了自家方便,打圍牆,搭豬圈,也有的在門前屋後建廂房或附屬設施,妨礙了左鄰右舍的交通及通風透光。

更有甚者無限制地佔用耕地,想方設法在地理位置好的地段建房,形成了原住宅無人居住又無法復墾的「空心村」。

(7)中國資源問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為更合理利用土地、優化產業布局,必須進行土地利用的調查,也就是要對土地資源進行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的調查。

自然屬性調查要依據一定的原則劃分土地類型,著重土地的自然綜合特性,調查土地的數量、質量和分布規律及其分異、演化的動態過程。社會經濟屬性調查涉及土地利用現狀、土地生產水平、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等。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土地資源的生產力,包括土地的現實生產力和潛在生產力。對土地的調查研究首先從土地類型研究人手。對土地利用的調查著重於農業用地和非農業用地兩方面。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是最基礎的一項工作,也是地籍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必須建立在准確完整的土地利用調查基礎上。

土地利用調查也是實現土地資源動態監測的中心環節,所以說這是一項科學性、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是要弄清土地利用狀況的各種特徵及規律,摸清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質量及分布格局,並結合區域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自然環境特點、土地利用結構、開發程度、利用水平等,分析現狀土地利用的存在問題。

著重了解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結構,提出今後一定階段土地合理利用的措施和建議。

作為一項基礎工作,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應具有現勢性,因此,應對調查結果不斷補充更新,並開展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目前全國開展的縣級1:1萬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的建庫工作為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更新提供了條件。

Ⅷ 我國水資源存在突出問題是什麼

一、我國水資源存在的問題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特殊資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然而在人與水長期相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棘手的環境問題。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水體污染等水問題比較突出。
1.水資源短缺問題。我國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4,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供水不足。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我國用水總量將進一步增加,估計到2030年左右將出現用水高峰,到那時我們將進入嚴重缺水時代。
2.水旱災害問題。水在哺育生靈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災害,水旱災害對人類生存和發展造成極大的挑戰。全國約有10%的土地受洪水威脅,特別是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及濱海地區,水災害頻繁發生。因為洪災,全國年均經濟損失1100多億元,每年受災耕地面積達2億多畝。同時,我國旱災也比較嚴重。據分析統計,現在全國每年缺水總量為300~400億立方米,許多地區工農業爭水、城鄉爭水、超采地下水和擠占生態用水現象越來越突出。每年造成成千上萬人飲水困難,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多億元。
3.水體污染問題。水資源的污染更是驚人。據了解,全國每年直接排入江河的廢水達360億噸,50%的水源因污染不能飲用;全國2/3的河流污染,七大水系中黃河、松花江、遼河三大流域污染嚴重;四大海區中渤海、東海污染嚴重。去年全國七大江河水系及太湖、滇池和巢湖中,達到或優於地面水環境質量三類標準的河段只有36.9%;水質為四類、五類的河段達63.1%,其中劣五類水質達到37.7%;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為中度污染;75%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一些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
這些都提醒我們,我國的水資源問題不僅僅在於缺水和污染的蔓延,而是整體水生態環境變得相當脆弱,足以威脅到我國經濟的發展。

Ⅸ 造成我國資源問題(能源短缺)的原因很多,分別從自然因素和認為因素的分析三點是什麼

自然因素:

一、我國能源總量大,但人口多,人均佔有量少

二、我國資源地域分配不均衡,存在西多東少等情況.

人為原因:

一、我國能源效耗量大。

二、我國的科技水平較低,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多。

三、資源開采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