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建文帝由於什麼原因而失去皇位
敵對行動爆發於1399年7月末;那時有個忠於建文朝的軍官抓到了屬於燕王藩國的兩名下級官員,並把他們送往南京以煽惑罪處死。燕王抓到了把柄,利用這個機會在8月5日向鄰近幾個州縣發動軍事進攻,借口要清除朝廷里的奸佞官員。這標志著在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三年的軍事對抗;後來這場戰爭被掩飾而說成是「靖難」之役。② 為了給他的叛亂設詞辯解,燕王在後來幾個月內精心策劃了幾篇文告:它們包括在1399年8月和12月致朝廷的兩封信,以及後來給官民一體知照的宣言。這位藩王堅持說,他正在進行的是終止內亂的正義行動,而且無論衡之以儒家的孝道,還是衡之以規定諸藩王義務的《祖訓錄》中的條款,他的行為都是對的。①他指責皇帝,特別是指責他沒有把他父皇的病情告知他,沒有讓他奔臨喪葬;另外,還指責他毀壞先皇所居之宮室,從而背棄了洪武帝的祖訓。 他還指責皇帝受齊泰、黃子澄等宵小之臣的誘惑,對諸皇子進行了迫害,並且錯誤地指控他在做軍事准備來反對皇帝。他爭辯說,他所採取的行動是正當的自衛,同時他要求皇帝去掉左右的奸詐顧問們,恢復太祖皇帝的法律和制度。除此之外他還聲稱,他有義務來執行這次懲戒使命,因為他是馬皇後所生的最年長的健在兒子,就責無旁貸;他指天誓日地否認他對帝位感興趣,只是說他是本諸《祖訓錄》中的規定而開始清除朝廷中的小人官員的。 根據現代歷史學家所提供的材料,他的任何指責是否有充分的事實根據,或者他是否真正能夠在當時就把這些論點公諸於世,是值得懷疑的。可是,這些指責對燕王來說卻是關系成敗的問題;最終地它們要使他對抗朝廷的行動站得住腳,並且還可幫助他糾集能夠抗命的人馬。這就是為什麼這位藩王在篡奪皇位以後要竄改歷史記述,把那些和他的言論相矛盾的記載統統去掉,換上支持他的合法繼承權利的一些歷史說詞。①
編輯本段明惠帝朱允炆的下落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時,他已21歲了。繼位後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但在位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後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壇。主要有: 自焚說。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後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並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後,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削發為僧說。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則認為燕軍破城後,建文帝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里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麼知道我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發為僧,繼承了祖業。 此外,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里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後,對建文帝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後的,建文帝削發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建文帝離開紫禁宮後,削發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御溝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 綜上,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歷史事實。但他的真實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編輯本段內戰:1399年8月—1402年7月
在叛亂開始的時期,燕王尚不佔兵力上的優勢。他的軍隊只有10萬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沒有能夠控制任何其他領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於燕王軍隊的常備軍,擁有豐富的資源,並且已經廢除了幾個封建藩國。但是,這種簡單的比較會把人引入歧途。燕王的強大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他自己有領導能力;他的軍隊素質高——包括來自兀良哈諸衛的蒙古騎兵大隊人馬;他的戰略高超;他又有不可動搖的必勝的決心。反之,皇帝的軍隊因指揮上無決斷和協同作戰不好而大受損害;同時朝廷又分散精力去搞那些甚非急務的政府改組工作,這當然也影響了戰局。② 從1399年末到1401年中葉是戰爭的開始階段,它主要限制在北京(北平)府的附近州縣和山東濟南附近的據點。戰爭正式開始於8月末,那時建文帝派遣耿炳文(約1339—1404年)這位退休的高級軍官為大將軍去平定叛亂。9月11日,耿炳文想把叛軍限制在北京附近,便在北京西南的真定部署了13萬人的大軍,但在兩個星期之後便受了重創,被打敗了。①於是已故的將軍李文忠(1139—1184年)之長子李景隆接過了指揮權;但是,他也同樣無能。10月中旬,燕王離開他的封地去尋求新兵;李景隆便乘他不在北京的機會率領討伐軍從南京地區開往北京。他在11月12日合圍北京,但是燕王馬上回師並擊敗了李景隆;因為李景隆的士卒大多數是南方人,不耐北方的苦寒,因此他被迫在三個星期以後退兵到山東西北的德州。② 12月6日,燕王又送了一封信給朝廷,指責齊泰和黃子澄。作為戰略上的姿態,皇帝正式罷免了他們兩人的官職,用茹瑺(1409年死)代替了齊泰。可是,事實上他繼續依靠他們出謀劃策。在1400年1月月中,燕王又在西北發動了攻勢,攻入山西;他在山西攻取了一個關鍵的府城之後就直趨首府大同。李景隆拖延了時日。當他的援兵在3月份到達大同時,燕王已經回師北京,李景隆便拖著疲憊和深受北方寒凍之害的軍隊返回德州。① 1400年5月,雙方在北直隸中部保定附近的白溝河岸上展開了一場大戰。李景隆這一次想用鉗形攻勢一舉粉碎燕王的軍隊,但是他在5月14日因大暴雨和洪水而失敗了。四天以後,兩軍約60萬人馬打了一場對陣戰。李景隆的軍隊擁有火器裝備;但是他再一次受重創而潰敗,在5月30日先退到德州,然後又退到濟南。燕王現在卻受到平安將軍(1409年死)部下一支帝國騎兵隊伍的威脅;幸而他的次子朱高煦從北京率援軍來到才救他脫離了險境。 6月1日,燕王恢復了攻勢,第一步進攻德州。在開赴德州的途中他擊敗了李景隆勞頓不堪的軍隊,並於6月8日圍困了該城。德州由平安和盛庸(1403年死)防守;後者是帝國最能征善戰的將領之一。燕王對守軍的攻勢沒有取得什麼進展,而且在帝國軍隊手下連吃幾次敗仗,因為皇帝的部隊有時出城襲擊他的後方。9月4日,當燕王得知從南京正在開來一支救援部隊時,他解圍而去,退回了北京。皇帝的軍隊再次控制了德州。朝廷對李景隆的表現不佳感到沮喪,就在6月後期免了他的職,而以盛庸為大將軍來負責平定叛軍。②在1400年秋天到1401年春天之間,燕王從逃離南京的宦官和將軍們那裡得了些消息,他便藉此機會決定打一場消耗戰。他採用游擊戰術,在北直隸的南部和山東西部進行一些牽制戰和佯攻戰,同時他找出了能繞過許多設防據點的南進路線。這就揭開了內戰的新的一頁。 1401年1月9日和10日,燕王進攻山東境內運河之西的東昌,但遭受了重大的失敗。帝國的大將軍盛庸這一次又使用了火器,打死了燕王軍隊中的幾名將領和數萬士兵。燕王在撤退回北京的時候,幾乎被平安的騎兵所生擒。皇帝被這次捷報所鼓舞,在1月31日又恢復了齊泰和黃子澄的職務。燕王下決心要控制北直隸的南部,他在2月28日恢復了攻勢。4月5日和6日,他的軍隊重創了德州附近滹沱河以北夾河上的盛庸的軍隊。這個月的晚些時候,燕王又擊潰了平安的援兵。皇帝在失望之中於4月17日重新罷免了齊泰和黃子澄,而以茹瑺取代齊泰——茹瑺和遭貶的李景隆現在是朝廷里的主和派領袖人物。 這種重新組合的方式形成了人們熟悉的格局。當勝利似乎在望時,齊泰和黃子澄被官復原職;當戰局不利時,他們又被罷了官。這不僅是意在安撫燕王的一種只有象徵意義的人事變動;它表現了皇帝周圍存在著嚴重的派系斗爭。在政府新班子的領導下,皇帝向燕王做了一些最後遭致夭折的和平試探。但是,他繼續支持他的這兩位主要的顧問,而且委託他們去長江中游組織民兵隊伍,以取得對他的帝業的支持。 在整個這個夏天,燕王不斷襲擊通往真定和德州的運河供應線,搗毀了從北直隸南部到山東南部的倉庫和運輸設施。1401年7月初,盛庸未能切斷燕王沿運河的供應線;這條線路使山東北部的帝國部隊面臨很大危險。8月末,平安從真定對北京發動一次勝利的反擊,迫使燕王又一次回師北上。但是,平安和他的僚屬們在10日末又被遏阻,燕王則在11月底回到了北京。與此同時,建文朝廷從朝鮮輸入戰馬,想以此增強它的戰鬥力,因為朝鮮國王李芳遠(1400—1418年在位)公開表示支持皇帝打燕王。但是這些辦法未能影響戰爭的結局,因為軍事領導太無能了。③1402年1月,燕王離開他的封國,開始對南京發動一次新攻勢。他聽了給他當間諜的皇帝宮內太監們的勸告,繞過了運河沿岸、安徽和南直隸的淮河沿岸的設防堡壘,集中進攻那些防禦甚差的城市和縣。他的部隊繞過了德州,渡過了黃河,並在一個月之內拿下了山東西北部的幾個咽喉據點,完全切斷了帝國政府通往北方的供應線。朝廷馬上派已故徐達將軍的長子、同時又是燕王妃的兄弟徐輝祖帶兵增援山東;但是他沒有能夠擋住燕王的軍隊。燕王一直南進,在3月3日拿下了南直隸西北部的徐州。這時,皇帝的軍隊從北京地區和德州撤回,想保住南京畿輔地區。 1402年4月初,燕王進入安徽北部的宿州,打敗了平安的騎兵,後者是被派來攔截他的。但是,5月23日燕王在安徽靈壁南面的祁門山受到嚴重挫折,被徐輝祖所率皇帝方面的優勢兵力打敗。燕王在這次戰事失利中倖免於難,在5天以後,他利用徐輝祖突然被召回和援軍到來的機會,對在靈壁駐兵的平安發動突襲,拿獲了平安本人和其他幾個重要將官。他的軍隊在6月7日攻破了淮河上盛庸的防線,並在繞過了淮河附近的鳳陽和運河上的淮安(在洪澤湖附近)這兩座堅固設防城市之後,以閃電的速度直下淮河,於6月17日攻佔了揚州。7月1日,燕王的部隊被盛庸的水軍擋在南京對岸的浦子口。兩天以後,指揮長江舟師的都督僉事陳瑄(1365—1433年)叛投燕王,因此燕王的軍隊有了渡過長江的船隻。他們馬上過了江,未遇抵抗地直抵南京城郊。① 在此以前,建文帝曾經把他的軍隊從北方召還,並糾集南京附近的新兵來保衛京師,但是朝廷的政策迄至最後一刻也沒有定下來。6月20日被召回的齊泰和黃子澄力主不惜一切代價保衛京師;李景隆和茹瑺則傾向於通過談判解決問題。7月9日,皇帝派李景隆和洪武帝的第19子朱橞(1379—1417年)到南京城外的龍潭向燕王提出議和。他們回來報告說談判失敗,但是他們顯然利用這次使命想用別的辦法終止戰爭。5天以後,即7月13日,李景隆和當時防守金川門的朱橞私下密謀;他們不經戰斗,大開城門,歡迎燕王入城。 在燕王軍隊抵達後的一場混戰中,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後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屍體,據說它們是皇帝、馬皇後(於1395年結婚)和他的長子朱文奎(1396年生)的屍體。皇帝最後的真正命運仍然是一個謎。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後來對他的帝業抱同情心的歷史學家們都說他喬裝成和尚逃離南京。官方歷史學家當然只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於難中;否則,燕王就不可能稱帝了。皇帝的第二個兒子朱文圭當時只有兩歲,他和皇帝家中其餘倖存的成員一起被生擒。他被免於一死,但和其他家人一起被長期監禁,直到1457年他56歲時才重獲自由。② 燕王在禮儀上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復勸進之後的幾天,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繼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次日,他下令給據說是建文帝及其家屬的遺體安葬如儀,但是,他沒有給這位死去的皇帝以謚號。接著他發了幾道文告,把他的登極遍告國內和國外。1402年剩下的幾個月被稱為洪武35年。新皇帝用這種辦法明確地否定了建文帝的合法性;他把次年稱為永樂元年。開國皇帝的所有法律和制度一概予以恢復。另外,新皇帝命令銷毀建文時期的檔案,只留下關於財政和軍事問題的檔案,同時他又禁止關於這個時期的事件的一切論述。③ 新皇帝把最暴烈的手段專門用來對待忠於建文帝的官員們——像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他曾經希望那個不易收買的方孝孺現在會俯首承認他的勝利並給他效命,以此操縱士大夫階級來支持他的事業。方孝孺對他破口大罵,因此他和另外一些人一起被殘酷地處死,他被說成是曾經錯誤地引導皇帝的大奸臣。這是一次恐嚇中國有獨立思想的知識分子的血腥行動。在此期間,和從前建文皇帝的官員有牽連的成千上萬無辜的人民都或者被處死,或者被監押,或者被流放;這一次血腥清洗的猛烈程度只有明太祖所實行的暴政可與之相比。
編輯本段建文帝的遺產
不管建文帝是被焚而死還是為了逃避而喬裝成和尚,他的結局很凄慘,失掉了九五之尊。為了實行報復,永樂時期的官方歷史掩蓋了建文的年號而人為地把明太祖的統治時期延長了4年,即從洪武32年延長到洪武35年(1399—1402年):這個時期曾經被歷史學家稱之為「革除」時期。①建文的年號遲至1595年10月才被萬曆皇帝恢復,那是作為編纂明王朝歷史的流產的計劃的一部分提出來的。可是,要到242年以後的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1646年死)才定建文帝的廟號為「惠宗」,謚號為「讓皇帝」。這後一個尊號之所以被選用是為了適應民間傳說,即建文帝並未死於宮中大火,而是為了解除內戰的普遍苦難而自願遜位給他的叔父的。 福王的統治不過一年,這個統治及其敕令均未被清政權所承認。只是到了1736年9月當乾隆帝(1736—1796年在位)封建文帝為「恭愍惠帝」時,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復。由於這種種情況,他在明王朝的正史(《明史》,1736年)中被稱為「恭愍惠帝」,但在由王鴻緒(1645—1723年)在1723年完成的更早一些的《明史稿》中還是直截了當地被稱為「建文帝」。② 建文皇帝和他的顧問們在他們的真誠而勇敢地致力於提倡仁慈的文官統治和推進群眾福利方面,留下了一筆重要的遺產。他們放棄了明太祖的政策,並且與燕王發生了沖突,因為他們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掌權的,同時又公開承認有不同的統治概念。燕王的權力是建立在北方邊境上,而且依靠的是軍官們的支持;建文帝及其左右與此不同,他們是以南京為基地,他們依靠的是長江下游的儒家精英階層。他們認為搞像洪武帝時期那樣的極權主義的和軍國主義的統治,會大大地危及王朝,因此他們相信只有提高儒家價值觀和文官的權威,去掉有權勢的和半自治的諸藩封王子,才能使之得到糾正。他們沒有成功,倒不是因為他們在兵力上次於燕王,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多少實際經驗,在戰場上缺乏果斷的領導、周密的計劃和首尾一貫的戰略方針。① 這次內戰對於明王朝所產生的結果已經超出了爭奪帝位的鬩牆之爭。洪武帝封建半自治的藩王已經對王朝的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同時,用軍事勢力壓過文官制度的辦法來支撐獨裁統治,這就在無意中挖了皇帝權力的牆腳。燕王的勝利不僅是一個藩王對皇帝朝廷的勝利;它也是軍人權力對文官政府的勝利。燕王——即永樂帝——無限期地延續了開國皇帝的軍事遺產;這份遺產使文官政府黯然失色,還使帝國達到了權力和影響的頂峰。可是,建文帝的文官之治的理想並未喪失殆盡。它仍被繼續在永樂帝手下供職的前洪武帝和建文帝時期的官員們所珍惜;而且當永樂帝死後,他們再一次提倡儒家關於文官政府的原則,並在洪熙和宣德兩朝取得了具體結果。 在通俗性的歷史著作中,建文之治通過關於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大量傳奇故事而受到人們的懷念——這些傳奇之所以產生是由於人們同情他的苦難遭遇,以及被他的有神秘色彩的命運所吸引。這一傳統最初之所以形成,是因為人們天真地相信,在南京陷落時皇帝並沒有死於宮中之火,而是喬裝成和尚設法逃離了京師;後來情節變得越來越復雜了。②1440年末的一個稀奇古怪的事件表明了這個傳說有多少人信以為真。有一個90歲的老和尚利用這個傳說來到了正統皇帝的朝廷,自稱他是從前的皇帝。這個騙子後來被揭露並處死了,但這個事件卻助長了人們的幻想,也激發了其他相關傳說的產生。 在16世紀以後關於這個題材的小說演義中,建文帝和他的殉難的隨從人士都逐漸變成了悲劇式的英雄人物。③這些作品都把這位皇帝描寫成為一位勤於政事的和仁慈的君主,對他的叔父慷慨大度,並自動地提出把皇位讓給了後者。它們還渲染一個故事,說在京師失守之日他逃脫了叛變者的耳目,當了一位高壽的和尚,死後仍然留有後代。它們也同情地描述建文的殉節者,如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說他們是忠臣義士,聲稱他們的身後也仍有許多後嗣,盡管他們受到迫害。這些無奇不有的傳奇故事不僅反映了人們對建文帝及其所信奉的理想的同情;它們還表明了對於永樂皇帝的不公正所要傾泄的被壓抑的憤怒以及對他的暴虐政策的不滿情緒,同時也是對他篡奪合法繼承權的否定。 說建文帝自動地讓位給燕王,這種故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此說甚至被鄭曉(1499—1566年)認為有可信的歷史真實性,並把它收於他的《建文遜國記》(約1566年)中。它因此助長了人們給建文帝重新樹立形象的心理,並導致在1595年正式恢復了他的年號的行動。①關於建文朝代的幻想故事和傳聞軼事在下一個世紀仍然不斷地出現。這些傳說變成了人們發泄壓抑情緒的通風口,是他們在極權統治下對要求仁慈和正義的呼籲。它們不僅戲劇化了這位皇帝的英雄業跡,使他成了悲劇式的人物;由於它們進而想糾正不公正,它們譴責永樂皇帝及其支持者們是一夥叛賊和惡棍。人民群眾對這位先前的皇帝的同情是如此普遍,致使它被明末清初的許多叛亂領袖所利用,他們都偽稱自己是他的合法的後代。在學者精英階層中,從明代中葉和末葉起,也一直增長著這種譴責永樂皇帝的傾向(雖然只是用掩蓋的詞句來寫的),因為他們把社會問題看成是他的專制政策的後果;所以在這種傾向中也存在著類似的對他的同情心。乾隆皇帝在1736年決定恢復建文帝的合法地位,其部分原因便是人民和士大夫精英懷有這樣的情緒。
Ⅱ 明朝建文帝的歷史下落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時,他已21歲了。繼位後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但在位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後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壇。主要有:
自焚說。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後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並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後,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削發為僧說。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則認為燕軍破城後,建文帝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里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麼知道我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發為僧,繼承了祖業。
此外,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里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後,對建文帝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後的,建文帝削發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建文帝離開紫禁宮後,削發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御溝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
綜上,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歷史事實。但他的真實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各類詞書字典,也只好註明;「建文帝不知所終」。
Ⅲ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究竟去了哪裡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將「洪武」改為「建文」.然而可悲的是,建文帝在位僅僅四年,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推翻,又將建文帝在位的四年依次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洪武三十六年,洪武三十七年,洪武三十八年,而下台後的建文帝的去向,卻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紜,那建文帝究竟去了哪呢?
說法一:自焚
此外,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里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後,對建文帝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後的,建文帝削發為僧外逃了。
他就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
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單獨召見。
胡濙訪得建文帝離開紫禁宮後,削發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
然而,歷史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建文帝的死因究竟是如何?至今仍沒有一個權威的答案。
Ⅳ 關於明朝建文帝的史實資料在哪些書上能獲得比較詳細的記錄
生平簡介
朱允炆(1377~1402?),1377年12月5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是朱標。他是明太祖的孫子。朱允炆在位4年,年號建文。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明太祖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太祖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逝世。朱允炆即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從年號來看,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建文帝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重視農業生產,興辦學校,考察官吏,任用賢能, 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情。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藩,當時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藩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備造反,對建文帝造成嚴重威脅。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藩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即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准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但由於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於兵力所限,燕軍佔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涌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
於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於被佔領,朱棣到了皇宮,看見宮中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靖難之役」宣告成功,朱棣稱帝,改年號永樂,朱棣就是明成祖。
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建文帝的下落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於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仁宗朱高熾御制長陵後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余燼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馬皇後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麼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
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死後葬於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察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
Ⅳ 明朝建文帝的政績如何
沒什麼政績,他當政的四年基本上都在和他四叔搶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