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受全球局勢影響,原油價格出現了劇烈波動,業內人士對此有何表示
因為受到全球局勢的影響,原油價格在近期出現比較大的波動。業內人士表示,在未來幾個月,可能原油的價格還會出現大幅度的上漲。原油作為一個重要的化工原材料,被很多媒體稱為21世紀的黑色血液。但是因為它是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再加上開采難度越來越大,所以原油的價格一直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而這一次原油價格的上漲將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
第三,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多長時間?
我認為這樣的情況最起碼會持續到今年的年末。因為在短時間內根本就難以改變目前原有短缺的現象,只有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能夠放開自己的原油出口,才能夠確保全球的原油產量供給。同時波蘭和俄羅斯之間的對峙情況也需要有所緩和,才能夠通過天然氣來緩解其他領域的能源短缺。而目前絕大多數的國家已經開始在新能源領域加的投資,避免在原油方面被卡脖子。
Ⅱ 中葯資源的保護方法
中葯資源的保護方法一般分為就地保護、異地保護和離體保護三種方法。 A.就地保護 中葯資源就地保護,簡單來說就是將中葯資源及其自然環境就地維護起來。這種方法可以使葯用動、植物在已適應的環境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建立保護中國珍、稀、瀕危和遭受嚴重破壞的中葯資源的區域和研究、開發基地。 a.建立中葯資源保護區 根據中葯資源保護的性質和目的,可將中葯資源保護區劃分為三種類型,即中葯資源綜合研究保護區,中葯資源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區和中葯資源生產性保護區。 ①中葯資源綜合研究保護區,為中葯資源絕對保護區,是供科研和教學而設置的綜會性保護區。要求選擇未受或少受人為活動干擾的、具有國家保護意義的、中葯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保護區。其目的在於保持天然生態系統和豐富的葯用種質資源,供科研和監測之用。保護面積取決於所要維護的生態系統和科研需要。保護區可單獨建立,也可和自然保護區結合。此類保護區一般不允許進行開發或旅遊活動。 ②中葯資源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區,是針對重要的葯用物種而建立的絕對保護區。保護區內可設有研究機構或研究設施。保護對象為具有國家保護意義的珍貴、稀少、瀕臨絕滅的重要中葯資源。該區可在具有原始生態系統條件下或已開發的地區設置,保護手段除自然維護外,可結合人工種、養,藉以擴大野生種群,恢復和發展中葯資源。此類保護區也不允許自由進行開發和旅遊活動。 ③中葯資源生產性保護區,這類保護區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又能提供部分中葯材產品,達到在保護中葯資源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中葯資源的目的,實行合理控制、限量采獵,發展資源的保護原則。此類保護區可分為:輪采輪獵區、人工粗管散養(植)區和野轉家種區。 Ⅰ.輪采輪獵區,是根據葯用動,植物資源的承受能力和中葯材的合理採收季節劃定的定時采獵保護地,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據中葯資源的生產能力制定合理的資源保護基數標准和開發指標。當該區中葯資源達到一定生產能力時,限量開發,反之當生產能力下降到一定指標時,轉為保護狀態。一般是幾個這樣的保護地輪換進行,以達到養護資源、發展生產的目的;二是根據中葯材的採收季節,在保證葯材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避開葯用動、植物的繁殖季節(包括動物的哺乳季節)、葯用部位的成熟時間等易阻礙中葯資源發展的階段,劃定的保護區。將上述不利於發展資源和不能保證葯用質量的時間劃為臨時禁獵或禁采季節,以保護中葯資源。 Ⅱ.人工粗管散養(植)區是一種帶有人工維持和發展中葯資源的保護區。保護區可採取人工繁育,野外放養或種植、粗管等措施發展野生中葯資源,當資源量達到一定指標時,適時適量采獵和挖掘。 Ⅲ.野轉家種、家養研究基地是一種兼有保護、研究和開發性質的保護地,在維持野生葯用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野生轉家種、家養的研究試驗,試驗成功逐步推廣生產。 b.採用有效的生產性保護手段 採用有效的生產性保護手段,處理好開發和利用的關系,在中葯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中,對中葯資源也會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 ①就地撫育。實質上就是在葯材產地恢復和發展資源。它與保護區的主要區別在於沒有明顯的保護區界,或是將保護的手段直接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如各地普遍採用的封山育林、保護林葯;在原適生地播種或將葯用動物放歸山林,恢復資源;應控制某地葯材和采獵季節等。 這種保護的特點是:①不脫離原有的適生地;②資源自然更新和人工護育結合。如新疆在肉蓯蓉產地大力營造紅柳林和梭梭林,發展肉蓯蓉的寄主資源;江西在鹽膚木生長區施放五倍子蚜蟲;黑龍江在尚志、五常等地區進行林蛙半野生半家養,並將林蛙放歸山林;西藏收購貝母種子,撒播到貝母原適生地,任其自然生長等都是促進原產地增加資源的重要手段。寧夏採用碾米機粗碾處理甘草種子,使其發芽率由6%提高到90%左右,方法簡便。如果能在各甘草主產區推廣,將處理後的種子,撒播到適生地,將對恢復和發展甘草資源發揮巨大作用,另外,中國活麝取香和活捕獵具。捕獵技術已趨完善,促進這兩項技術的結合與推廣,並限制或取締殺傷性狩獵器具的使用,對搞好中國麝香產區的生產與護育具有積極的作用。 ②合理採收。這種生產性保護的特點,主要是突出了採收的合理性。表現在採收、方法,採收季節和採收量。 Ⅰ.採收方法:葯材的採收除獲得葯用部位外,還要保證葯材原動、植物的再生能力和保證資源的良勝循環。目前,一些地區採用邊挖邊育、挖大留小、挖密留疏等採收方法,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的。過去收購胡黃連時,都把莖苗作為廢棄物。西藏洛扎縣、定日縣用胡黃連的莖苗在當地繁殖成功,為保護胡黃連資源奠定了基礎。吉林省在採收刺五加時,採取留幼株並保留部分根莖留存土內的方法,保護刺五加資源,取得了成效。目前,黃柏、杜仲、厚朴、肉桂等品種的環剝技術已在部分產區得到了應用,產生了較好的保護效果。另外,像活麝取香、活熊取膽汁、牛黃埋核和活蚌植珠等都對發展生產、保護資源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Ⅱ.採收季節:避開葯用動、植物的繁殖期,在葯用部位有效成分積累到一定程度時, 適時採收。葯材的合理採收,在葯材生產中,提前或延後採收都有可能影響葯材質量和原動、植物的休養生息,造成資源的質與量的下降。 Ⅲ.採收量:每一種葯用生物資源都受本身再生能力的限制,超負荷採收,得不到及時補充和恢復,就會導致資源下降,甚至消亡。合理的採收量應控制在資源再生量之內,保證葯材常采常有,永續利用。 B.異地保護 異地保護又稱遷地保護,即將瀕危種類遷出其自然生長地,保存在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苗圃、種植園內,變野生種類為家種家養種類。通過引種、飼養,動物園和植物園不僅保護了許多珍、稀、瀕危物種,而且擴大了種源。如: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引種葯用植物坡壘、沉香和海南龍血樹等,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海南龍血樹的成功引種,對發展血竭生產,保護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有些地區還建立了許多葯用植物園或在植物園內設立了專門的葯用植物苗圃,如杭州葯用植物園、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用資源開發研究所植物園、四川南川葯用植物場、南寧葯用植物園等,引種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葯用植物,為研究異地引種、保護葯用植物奠定了基礎。 動物園在保護中國的葯用動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東北虎、華南虎、麋鹿、梅花鹿、長臂猿、雲豹、獼猴、海狸鼠、環頸雉等葯用動物的養殖技術已得到不斷提高,有的種類還突破了繁殖關,向品種選育邁進,初步實現了異地保護動物、擴大種群的目的。 發展大規模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也是保護中葯資源的重要途徑。如國內著名中葯材川芎,現在江西、湖北、陝西、貴州、雲南等地引種栽培,並形成了較大的生產能力。三七為常用中葯材,歷史上野生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於過度採集,野生種質消失得非常迅速,如果沒有人工栽培,早就沒有資源可提供了。同樣,人參、杜仲、厚朴、巴戟天等中葯材,其野生資源已寥寥無幾,現在廣泛應用的均為栽培品,菊花經過長期的栽培選育,已從一種野生菊花形成具有不同特點的多種栽培品系,野生商品已退出市場。這表明中葯材引種栽培、野轉家種、家養的方法,不僅是發展葯材生產的重要手段,也是異地保護中葯資源的積極而又靈活的手段,目前,中國各省、市、區引種試種、野轉家種、家養成功的品種,分別在20一40種以上。其中四川野轉家種、家養有麝香、天麻、貝母、天冬等20多種,引種省外品種成功的有白術、雲木香、玄參、延胡索、廣藿香等30多種;雲南野轉家種的品種有雲黃連、黃柏、茯苓、胡黃連、牡丹皮、蔓荊子等37種,引種試種成功的品種主要有附子、潞黨參、地黃、懷牛膝、白芷、玄參、黃芪等20餘種。中國南部沿海一帶引種的南葯如兒茶、千年健、訶子、蘆薈、蘇木、益智、肉桂、安息香、馬錢子、白豆蔻、砂仁、血竭、檳榔等對緩解市場發揮了作用。數以百計的野生葯用動、植物,通過引種,野轉家種、家養,擴大了葯用資源,相應地對野生資源起到了保護作用。 C.離體保護 離體保護是目前生物種質保護的較先進手段。離體保護就是利用先進技術,保存並研究攜帶全部遺傳信息的物質片段,即保存葯用動、植物的某一部分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等,以達到長期保留葯用動、植物的種質基因,鞏固和發展中葯資源的目的。 當前,採用離體保護的主要方法有: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和組織培養等。 1)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 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其直接作用就在於收集和保存葯用動、植物遺傳物質攜 帶體及其本身,免於毀滅性的破壞或造成基因流失。建立中葯資源基因庫有利於保持優良葯用種性和培育適合各種條件的優良品種,提供豐富的遺傳資源和研究材料。中國幅員廣闊,多樣性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道葯材。這些葯材的優良特性,主要是由內在的遺傳特性所決定的。這種由遺傳基因控制的葯用優良性狀,在人們的栽培、選育和自然條件的影響下,是可以逐步發生改變或消失的。長期保存這種優良基因的載體,就可以為研究和維持優良遺傳種性提供先決條件。例如,抗倒伏和抗病基因在葯用植物上的應用,就是在掌握了大量優良基因的基礎上,應用選育技術或高科技(如基因工程)實現的。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可以為將來實現葯用原料工廠化大生產提供條件,同時,在發展國際間的交往方面也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的葯用植物種質保存工作已經廣泛開展,杭州葯用植物種質基因庫已基本建成。在動物葯研究方面,中國麝的精液保存已經取得成功,為人工授精。發展優良麝群奠定了基礎。 2)組織培養 組織培養是將動、植物體的某一部分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通過人工無菌離體培養,定向誘導分化獲得產品的一種技術方法。應用組織培養技術不僅使繁殖種群的速度加快,而且能盡快實現野生物種的栽培養殖和人工育種。應用組織培養技術,可以消除植株的病毒感染,培養無病毒植株,如山東用地黃莖尖培養無病毒植株獲得成功。中國很多科研、生產單位開展了植物葯的組織培養技術研究,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成績。當歸、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白芨、菊花、黨參、延胡索、山楂、番紅花、浙貝母、條葉龍膽、龍膽、絞股藍、川芎、枸杞、厚朴、羅漢果、人參、三七、西洋參、半夏、桔梗、懷地黃、雲南蘿芙木、玄參、景天等葯用植物的組織培養都取得了成功。通過組織培養還可以直接生產葯用成分或代謝中間產物,提取葯用生理活性物質,開展工廠化大生產。目前,已能從人參組織培養中獲得較高含量的人參皂甙;從芸香培養物中獲得呋喃香豆素;從薯蕷、山萆薢培養物中提取薯蕷皂甙元;從喜樹莖培養物中提取喜樹鹼。組織培養還能從培養物中獲得新的化合物或應用於生物轉化。如在芸香組織培養中,發現合成和積累了芸香素(這是原植物無法檢測到的新化合物)。
Ⅲ 葡萄酒原產地保護是什麼啊
你好!!
葡萄酒原產地保護有二個層面的含義: 一是葡萄產地的自然保護, 另一個就是葡萄酒地域性品牌的保護。
一:葡萄就原產地的自然保護:
葡萄酒的品質主要取決於釀酒葡萄,業內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藝」之說,可見釀制葡萄酒的原料--葡萄對葡萄酒品質的重要性。
而葡萄的品質又主要取決於葡萄產地的氣候和土壤等自然資源條件。不同的區域適合栽種不同種類和檔次的葡萄,而不同種類的葡萄分別適用於不同品種的葡萄酒的釀造,即使同一區域同一品種的葡萄在不同年份也有品質的區分。
比如,西班牙的世界名酒「雪利酒(Sherry)」因產於西班牙西端的雪利市得名,而釀制雪利酒的葡萄則必須是產於這一帶的葡萄,其它地區的葡萄是不可以的。
因此,需要對葡萄的源產地進行自然的保護。
二:葡萄酒(地域性)品牌的源產地保護:
凡是認為在一種天然的或加工的產品上使用了一種原產地名稱,直接或間接地侵害了他的利益並侵犯了其權力,並且該產品並非屬原產地名稱,這時,此人可以起訴以達到禁止使用這種原產地名稱的目的。
比如,我上面提到的「雪利酒」, 因為已經注冊,因此世界其它任何地方不可以使用雪利酒作為開發其它種類葡萄酒的名稱。
這個和侵犯專利還不一樣,專利產品的名字不見得就是地域的名字,而「雪利酒」本身帶有地域性質的名稱。
比如,我國的「張裕葡萄酒」,其它地方是不可以隨便命名為「張裕什麼什麼」。
謝謝!!
Ⅳ 江西省野生植物資源保護管理暫行辦法(2019修正)
第一條為了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資源,改善自然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省境內從事野生植物採挖、經營、研究和其他涉及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本辦法規定保護的野生植物,是指珍貴、稀有、瀕危和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植物;所稱野生植物產品,是指野生植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水生野生植物的保護管理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城市規劃區、風景名勝區內的野生植物資源和野生葯村植物資源的保護管理,同時適用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第三條國家保護依法開發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引種、培育和發展野生珍稀植物。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建立資源檔案,掌握資源消長情況。第五條野生植物保護經費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安排。第六條對珍貴、稀有、瀕危的野生植物實行重點保護。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實行名錄管理。
重點保護的植物名錄及其調整,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制訂公布,並報省人民政府備案。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需要,在下列地域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不同自然地理條件有代表性的、天然植被保存較好的適當區域;
(二)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和省級重點保護植物自然分布集中的區域;
(三)已無天然植被,次生植被保存較好,通過各種管理措施,能夠恢復原來植被的區域;
(四)重要的野生葯用植物、野生經濟植物集中分布地,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植物品種野生種源的原產地,以及對保護野生植物資源有重要意義,適於劃定自然保護區的其他區域。
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和管理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八條零散分布的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以及古樹所在地人民政府應當劃出保護區域,制定具體措施,負責管理。第九條嚴格防止工礦企業及城市生活的廢水、廢氣、廢渣、農葯及其他有害物質對野生植物的污染和破壞。產生污染、可能造成野生植物資源破壞的單位要限期治理。已經造成了野生植物損害的,按本辦法有關規定處理。第十條禁止採集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因特殊情況需要採集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第十一條法律法規規定經營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應當取得許可證的,必須取得許可證後,方可從事經營活動。第十二條進行森林採伐和造林、撫育等營林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注意保護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採挖野生植物,應當采大留小,適時採挖。禁止採用滅絕性的採集方法採集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十三條任何人都有責任檢舉、揭發、監督、制止破壞野生植物資源的行為。
持有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自然保護檢查證的工作人員有權對一切採集重點保護植物及其產品的交易和加工進行檢查、監督,有權制止和扣留非法採集的野生植物。第十四條進出口野生植物及其製品,必須先向縣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家主管部門批准。
野生植物及其製品的進出口,必須按國家有關規定交納進出口管理費。第十五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給予表彰和物質獎勵:
(一)建立和管理自然保護區、樹木園、植物園等,在保護和發展野生植物資源中做出顯著成績者;
(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資源,做出顯著成績者;
(三)發現新的植物種和新的用途者;
(四)宣傳保護野生植物資源做出顯著成績者。第十六條對違反本辦法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按下列規定給予行政處罰;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處罰;觸犯刑律的,提請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破壞、毀損野生植物或違反本辦法採集野生植物的,沒收採集的全部植物或超采部分的植物以及所使用的工具,並處以100-500元的罰款。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賠償責任包括支付補償損失和排除損害的各項費用。
(二)非法經營、運輸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其產品的,除沒收野生植物及其產品外,對當事人處以500-3000元的罰款。
(三)阻礙自然保護管理人員和林政管理人員執行任務或容留、窩藏非法採挖野生植物人員的,除批評教育外,視情節輕重處以500元以下的罰款。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亞太貿易協定》項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正確確定《亞太貿易協定》項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促進我國與《亞太貿易協定》其他成員國的經貿往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以下簡稱《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亞太貿易協定》的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我國與《亞太貿易協定》其他成員國(成員國名單見附件1)之間的《亞太貿易協定》項下進出口貨物,但是以加工貿易方式保稅進口和內銷的貨物不適用本辦法。
《亞太貿易協定》成員國發生變化的,由海關總署另行公告。第三條從《亞太貿易協定》成員國直接運輸進口的貨物,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其原產地為該成員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以下簡稱《稅則》)中的《亞太貿易協定》協定稅率或者特惠稅率:
(一)在該成員國完全獲得或者生產的;
(二)該成員國非完全獲得或者生產,但符合本辦法第五條、第六條或者第七條規定的。第四條本辦法第三條第(一)項所稱「完全獲得或者生產」的貨物是指:
(一)在該成員國的領土、領水或者海床中開采或者提取的原材料或者礦產品;
(二)在該成員國收獲的農產品;
(三)在該成員國出生並飼養的動物;
(四)在該成員國從上述第(三)項動物獲得的產品;
(五)在該成員國狩獵或者捕撈所獲得的產品;
(六)由該國船隻在公海捕撈獲得的漁產品和其他海產品;
(七)在該國的加工船上僅由上述第(六)項的產品加工製造所得的產品;
(八)在該成員國從既不能用於原用途,也不能再使用的舊物品上回收的零件或者原材料;
(九)在該成員國收集的既不能用於原用途,也不能恢復或者修理,僅適合棄置、用作回收零件或者原材料的舊物品;
(十)在該成員國境內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碎料;
(十一)在該成員國僅由上述第(一)項至第(十)項所列產品加工獲得的產品。第五條某一成員國非原產材料成分不超過55%,且最後生產工序在該國境內完成的貨物,其原產地為該國。非原產材料包括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進口非原產材料和不明原產地材料。
本條第一款非原產材料成分計算公式如下:
進口非原產材料價值+不明原產地材料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55%
船上交貨價格(FOB)
其中,進口非原產材料價值是指能夠證實的原材料、零件或者產物進口時的成本、運費和保險費(CIF價格);不明原產地材料價值是指在生產或者加工貨物的該成員國境內最早可以確定的為不明原產地原材料、零件或者產物所支付的價格。
該成員國為最不發達國家的,非原產材料成分不超過65%。
本條規定中非原產材料成分的計算應當符合公認的會計准則及《海關估價協定》。第六條在《亞太貿易協定》成員國加工、製造的貨物,符合《亞太貿易協定》項下產品特定原產地標準的,應當視為原產於《亞太貿易協定》成員國。該標準是本辦法的組成部分,由海關總署另行公告。第七條符合第三條要求的原產貨物,在某一成員國境內用作生產享受關稅減讓優惠最終產品的原材料,如果各成員國材料的累計成分在該最終產品中不低於其船上交貨價格的60%,則可視為製造或者加工該最終產品的成員國的原產貨物。
符合第三條要求的原產貨物,如果製造或者加工該最終產品的成員國為最不發達成員國,各成員國材料的累計成分在該最終產品中不低於其船上交貨價格的50%,則可視為該最不發達成員國的原產貨物。第八條下列微小加工或者處理不影響貨物原產地確定:
(一)為使貨物在運輸或者貯存中保持良好狀態而作的處理,包括通風、攤開、乾燥、冷凍、鹽漬、硫化或者其他水溶液處理、去除壞損部分等;
(二)除塵、篩選、分類、分級、搭配(包括部件的組拼)的簡單處理,洗滌、油漆和切碎;
(三)改換包裝、拆解和包裹;
(四)簡單的切片、剪切和再包裝,或者裝瓶、裝袋、裝盒、固定於紙板或者木板等;
(五)在貨物或者其包裝上粘貼標志、標簽或者其它類似的用於區別的標記;
(六)簡單混合;
(七)將物品的各個部件簡單組裝成一個完整品;
(八)屠宰動物;
(九)去皮、皮革粒面處理、去骨;
(十)第(一)項至第(九)項中的兩項或者多項加工或者處理的組合。
Ⅵ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項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正確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以下簡稱《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項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促進我國與新加坡的經貿往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以下簡稱《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的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我國與新加坡之間的《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項下進出口貨物的原產地管理。第三條從新加坡直接運輸進口的貨物,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其原產國為新加坡,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以下簡稱《稅則》)中的《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協定稅率:
(一)在新加坡完全獲得或者生產的;
(二)新加坡非完全獲得或者生產,但符合本辦法第五條、第六條或者第七條規定的。第四條本辦法第三條第(一)項所稱「在新加坡完全獲得或者生產」的貨物是指:
(一)在新加坡境內收獲、採摘或者收集的植物及植物產品;
(二)在新加坡境內出生並飼養的活動物;
(三)在新加坡境內從上述第(二)項活動物中獲得的產品;
(四)在新加坡境內狩獵、誘捕、捕撈、水產養殖、收集或者捕獲所得的產品;
(五)從新加坡領土、領水、海床或者海床底土開采或者提取的除上述第(一)項至第(四)項以外的礦物或者其他天然生成物質;
(六)在新加坡領水以外的水域、海床或者海床底土獲得的產品,只要按照國際法的規定,新加坡有權開發上述水域、海床及海床底土;
(七)在新加坡注冊或者有權懸掛新加坡國旗的船隻在公海捕撈獲得的魚類及其他海產品;
(八)在新加坡注冊或者有權懸掛新加坡國旗的加工船上加工、製造上述第(七)項所述產品獲得的產品;
(九)在新加坡收集的既不能用於原用途,也不能恢復或者修復,僅適於棄置或者回收部分原材料,或者僅適於再生用途的物品;
(十)在新加坡完全採用上述第(一)項至第(九)項所列產品獲得或者生產的產品。第五條在新加坡經過實質性加工的貨物,應當視為原產於新加坡。
本條第一款所稱「在新加坡經過實質性加工」是指該貨物符合《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項下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該規則是本辦法的組成部分,由海關總署另行公布。第六條除適用本辦法第五條規定的貨物外,新加坡非完全獲得或者生產的貨物,如果其區域價值成分不低於40%,應當視為原產於新加坡的貨物。
本條第一款中的區域價值成分應當按照下列方法計算:
貨物船上交貨價格(FOB) -非原產材料價格
區域價值成分=---------------------×100%
貨物船上交貨價格(FOB)
其中:
非原產材料價格,是指非新加坡原產材料的進口成本、運至目的港口或者地點的運費和保險費(CIF),不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為生產原產材料而使用的非原產材料價值;生產商在新加坡境內獲得的非原產材料的價格不包括將該材料從供應商倉庫運抵生產商所在地產生的運費、保險費、包裝費或者任何其他費用。原產地不明的材料按照最早可以確定的在新加坡境內為該材料支付的價格計算。
本條規定中貨物船上交貨價格(FOB)和非原產材料價格的計算應當符合《海關估價協定》及公認會計原則。第七條原產於中國的貨物或者材料在新加坡境內被用於生產另一貨物,並構成另一貨物組成部分的,該貨物或者材料應當視為原產於新加坡境內。第八條適用《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項下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稅則歸類改變標准確定原產地的貨物,其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部分非新加坡原產材料未能滿足該稅則歸類改變標准,但是這部分非新加坡原產材料的價格未超過該貨物船上交貨價格10%的,該貨物的原產地應當為新加坡。第九條下列微小加工或者處理不影響貨物原產地的確定:
(一)為確保貨物在運輸或者貯藏過程中完好無損而進行的處理;
(二)包裝的拆解和組裝;
(三)洗滌、清潔、除塵、除去氧化物、除油、除漆或者去除其他塗層;
(四)紡織品的熨燙或者壓平;
(五)簡單的上漆及磨光處理;
(六)穀物及大米的去殼、部分或者完全漂白、拋光及上光;
(七)食糖上色或者加工成糖塊的工序;
(八)水果、堅果及蔬菜的去皮、去核及去殼;
(九)削尖、簡單研磨或者簡單切割;
(十)過濾、篩選、挑選、分類、分級、匹配 (包括成套物品的組合);
(十一)簡單的裝瓶、裝罐、裝袋、裝箱、裝盒、固定於紙板或者木板等簡單包裝處理;
(十二)在貨物或者其包裝上粘貼或者印刷標志、標簽、標識等用於區別的標記;
(十三)對貨物進行簡單混合,無論其是否為不同種類的貨物;
(十四)把貨物零部件組裝成完整品或者將產品拆解成零部件等簡單操作;
(十五)僅為方便港口裝卸所進行的處理;
(十六)屠宰動物;
(十七)第(一)項至第(十五)項中的兩項以上處理的組合。
Ⅶ 種質資源怎樣進行保存
使果樹種質資源不至散失,並能延續下去的資源研究工作內容之一。當自然環境發生劇烈變化,諸如洪澇、乾旱、嚴寒、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等,都能夠導致種質資源的散失以至滅絕。人類的社會活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特別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加速了對自然界的開發,環境污染,濫伐森林,過度墾荒等又進一步加重生態環境的惡化,加劇了種質資源的散失。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出於集約化的管理和對產量、品質等方面的要求,良種化程度越來越高,使用的品種日趨減少,許多地方品種以及野生資源被閑置或淘汰,也造成了種質資源的大量散失。為了進一步改良現有栽培品種和不斷發掘新作物的需要,必須重視種質資源的保存。
保存的范圍
包括:①國內外栽培品種中的新、老品種和地方品種;②近緣野生種;③有潛在利用價值的野生種、變種、品系。一些地方品種或野生種,盡管品質或產量不夠理想,但具有某些突出的特性,如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等,都是寶貴的種質資源,應該妥善保存。對一些瀕危的種質資源,更要及時收集,避免失去。
保存的方法
大多數果樹用無性繁殖,這與用種子進行繁殖的糧食和蔬菜等作物、在種質資源的保存方法上有很大不同。果樹種質資源的保存可分為植株保存和離體保存。
植株保存
又分為就地保存和遷地保存。就地保存是在種質資源原來所處的生態環境中,不經遷移,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如劃定各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適於保存成片或瀕危的野生資源。又如人工圈護適於保存稀有的良種單株;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古樹。就地保存的優點在於可以使種質資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繼續生存下去,利於保持種質的穩定和延續;所用成本較少,保存個體較多,同時在研究其起源、演變、發展、生態條件等方面都有參考價值。缺點在於其所處環境往往偏僻,管理、調查都不方便。遷地保存是將種質資源從原產地或次生地引出,置於種質庫、種質資源圃、品種資源圃、原始材料圃等圃地加以保存。以種質資源圃栽植保存果樹種質資源,可以相對集中地保存較多數量,採用良好的栽培措施,妥善管理和保護。在保存的同時可以進行系統觀察和鑒定,積累數據資料,可以提供培育新品種的雜交親本;以及繁育良種用於生產。對多年生的果樹種質資源來說,栽植保存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但是,圃地栽植保存因果樹植株高大,佔地廣,樹種、品種之間性狀不一,不易管理,投資較多;每一品種(系)只能保存少數植株,容易受自然災害或病蟲害的威脅而造成重大損失;為長期保存起見,在栽植一定年份後(多年生果樹植物15~20年)需要進行更新。
資源圃選址應考慮:①具有適合該樹種生存的氣候和土條件,無環境污染和嚴重病蟲為害;②有果樹栽培的基礎和設備條件:③交通便利,便於科研、教學活動和交流。資源圃的建園規劃如道路、灌溉系統、防風林的設計等,按果園建園(見果園規劃)的要求進行。株行距根據該樹種盛果期樹的冠徑、土壤條件、栽培方式等綜合考慮確定。如果通過修剪控制樹冠,可適當密植。保存株數因樹種和品種而異,喬木果樹每品種保存3~5株,灌木和藤本果樹6~8株,草本的20~25株,珍貴資源還可以適當增加株數。植株要按樹種、栽培品種、野生種類等分門別類進行定植。同一樹種當中按成熟期的順序排列,以便管理和觀察。為了節約土地、便於管理,國外曾試驗用矮化砧高度密植保存品種,但發現高度密植時根系交錯,病毒病、根部病害構成危害,如何在實際上應用,尚需研究解決。利用盆栽或者直接栽植於溫室或網室,可以使種質資源避開不利條件和病毒及某些病蟲害的侵襲。由於溫室、網室成本高,空間有限,管理費工,只適於保存少數珍稀的種質資源,難以保存大量種質資源。
離體保存
是在適宜的條件下,用種子、花粉、休眠枝條、分生組織等保存種質資源。離體保存具有保存數量多,便於繁殖,節約土地和勞力,避免不良條件影響等優點。但是有許多實際困難還需要研究解決。
種子保存
簡便易行,但大多數栽培果樹用種子繁殖不能保持種質穩定不變。因此,除少數樹種(包括實生砧木及野生果樹種子)可保存種子之外,多數樹種靠種子保存種質資源尚無實際意義。一部分以種子繁殖的果樹如核桃、山核桃、栗、榛、人心果、香榧等,當它們的種子含水量降低到12~31%(因種類而不同)時,生活力即下降,這類種子被稱為頑拗型(recal-ci trant)種子,尚無妥當的長期保存方法。
花粉保存
在適宜條件下,存貯花粉以達到保存種質的目的。影響花粉生活力的因素與種子類似,主要是溫度與水分。花粉的貯存年限遠較種子為短。薔薇科(Rosaceae)、松科(Pinaceae)等的花粉壽命較長。日本的後澤、澀川報道(1951年)蘋果花粉在-20℃條件下貯藏達9年。維塞(Tys Visser 1955年)將蘋果花粉貯藏在液態空氣中(-190℃)經2年花粉仍保持新鮮。由於貯藏條件了解不夠,用花粉長期保存種質資源在目前還有困難。貯藏的花粉用來進行果樹品種的改良雖具有實際意義,但花粉並不能保持原來種質的穩定延續,還存在著如何用花粉重新組合成原來二倍體植株的難題。
營養體保存
休眠期的枝條在低溫(-2~2℃)保濕(相對濕度96~98%,可包塑料薄膜保持適宜范圍)條件下可以短期貯藏。但是,保存種質資源起碼要求貯藏10年,果樹營養體長期冷凍貯藏的技術,現時還未達到實用階段。日本曾開展了多年生木本果樹種質資源長期保存的研究,1976年報道在5℃條件下,已成功地將葡萄、梨等的插條、接穗保存2年。酒井昭(1977年)發現:將蘋果枝條通過逐步降溫至-40℃的預冷,然後置於液氮(-70~-90℃)中冷凍保存,木質部在-40℃即受凍,但韌皮部和休眠芽在-90℃仍能生存,枝條融解後芽接成活率可達80%,長期貯存時的條件,適宜貯藏的營養體,貯藏期間的安全性、以及如何進行再繁殖等都有待深入研究。
分生組織保存
高等植物的分生組織有胚的特性,可以分化出新的組織和器官。這種特性及組織培養技術的發展,為使用分生組織保存種質資源提供了可能(見組織培養、莖尖培養)。利用分生組織繁殖新的個體,可以有很高的繁殖系數,並能提供無病毒、無病蟲的個體。由分生組織育出的幼小植株、培養在瓊脂培養基上面生長緩慢。每隔半年或一年轉移帶有適當葉片的莖段,能夠使之不斷延續下去,這樣的植株稱為分生無性系(mericlones)。這一技術對於保存那些有頑拗型種子的果樹很有價值。
總括來說,如果單純以保存種質資源為目的,離體保存開辟了一些新的途徑,但如果同時要對種質資源進行觀察和評價,則仍要進行栽植保存。在栽植保存中可以對種質資源的植物學特徵、生物學特性、果實經濟性狀等進行系統觀察,並按統一表格記載。無論何種保存方式都要有詳細的記載檔案(見資源記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