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護海洋魚類資源的措施主要是
第一,國家採取漁業政策保護,教導民眾執行
第二,國家制定法律規則,實行定期捕魚,還要實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魚
第三,在魚類繁殖期間停止捕魚同時加大魚類繁殖力度
第四,國家也可以對飼養魚類有成效的人實施獎勵,鼓勵其投資魚類繁殖產業
Ⅱ 十年禁魚,能否挽回長江流域的魚類種類豐富呢
種群恢復不可能,就算白鱀豚沒有滅絕,以殘存的極少個體也無法在10年之內恢復種群。最好的結果是長江十年禁漁之後能夠發現白鱀豚活體,而且是確切發現,不是疑似。
2018年4月18日,在安徽省蕪湖市水域拍攝到疑似白鰭豚照片,綠發會也公布了這一消息,但圖片顯示的信息有限,無法確認。
後來網上還有很多號稱拍攝到白鱀豚的小視頻,但大多數是中華白海豚、江豚和亞馬遜河豚,即使是真的白鱀豚,也是很久之前的。
目前還有很多專家和志願者在為尋找白鱀豚而努力,他們有些堅信白鱀豚沒有滅絕,希望有朝一日白鱀豚能夠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總之還是希望奇跡能夠發生吧。
Ⅲ 海洋是一神秘的寶庫我們應該怎麼保護它呢
1、海洋的開發要統籌規劃與管理
海洋擁有生物、化學、礦產、動力及海洋空間等多種資源,這些資源處於同—環境之中,在開發利用時涉及眾多部門,彼此既緊密關聯,又互相制約,應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從全局觀點與長遠利益出發,統籌安排海洋的開發與管理,制定海洋的開發規劃,監督執行有關海洋的法規。
2、加強海洋環境及資源的調查研究
中國海洋環境復雜,資源儲量還不是很清楚,這給海洋的保護與利用帶來—定困難。為此,應進—步加強海洋水文、氣象、化學、生物及地質等基礎情況的調查研究。當前調查研究應以近岸與淺海大陸架海域為主,也要組織適當力量對大洋進行考察。為今後開發大洋公有資源作好准備。在海岸帶資源調查中,除對各類資源儲量進行清查外,還應重視生態系統功能與結構調查與研究。要加強災害性天氣的分析與預報,以便順利地與合理地利用各類資源。
3、大力發展沿海水產養殖業,保護近海漁業資源,逐步發展外海與遠洋漁業
近海主要經濟魚類資源已嚴重衰退,必須堅決採取保護措施。對於資源已遭嚴重破壞的種類,除應保護產卵場、設立幼魚保護區之外,對其中某些種類要採取禁捕與增殖的措施,以恢復資源。對於尚有—定資源數量的種類,則應加強管理,合理安排生產,控制捕撈強度,使其持續利用。對於與鄰國共同捕撈的對象,則有必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加以保護。
海洋水產增殖、養殖是今後增加水產品產量的重要途徑。中國有廣闊的淺海水域可利用,也有相當的技術力量,發展養殖可以減輕近海的捕撈壓力。發展外海與遠洋漁業,是開創海洋漁業新局面的—個重要步驟,應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力爭近期內取得較大的進展。
4、加強海洋環保,防止海洋污染
1) 加強海洋污染監測。根據中國海洋環境及資源的特點,劃定各海區所屬類別、范圍及界線,進行監視、監測。對已污染的海區,不僅要了解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水平,更應注意是否產生污染損害。
2) 控制陸地污染,實行對陸源污染總量控制。應確定沿海排污口與可接受的排放量水平,對陸源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可採用污水處理措施,消除與減少有可能在海洋環境中富集到危險水平的有機鹵化物與其他有機化合物以及引起沿海水域富營養化或赤潮的氮磷污染物的排放;開發實施無害環境的土地利用技術與方法,減少水道與港灣產生污染海洋環境的徑流量。
3) 控制與管理海上活動引起的海洋污染。應要求海運企業或海上活動作業者具備防治油污染與核放射事故的應急能力與設施。在港灣地區設立收集船上廢油、化學品廢物與垃圾的設施,逐步禁止在海上傾棄與焚燒危險物質。
5、加強海岸帶、海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 根據海岸帶與海島資源的種類、分布、集中程度與開發價值,優先開發綜合價值高的海洋資源。
2) 加快島嶼經濟開發建設,開發海島港的資源,盡快暢通交通,使之成為大陸港港口的衛星港。
3) 有計劃地開展海岸帶與島嶼生態研究。要積極開展海岸線與島嶼的生態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全面規劃,制定海岸帶與島嶼保護開發方案。在不同的區域中,選擇典型的海岸帶與島嶼建立自然保護區,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以便取得基礎數據,為海岸帶與島嶼的自然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要注意防止由各種工程建設而引起的海岸帶與島嶼生態環境的惡化。
Ⅳ 長江禁漁10年,預期目標其生態會恢復成什麼樣子
禁漁將為物種帶來恢復周期,給瀕臨滅絕的長江特殊物種爭取時間,讓長江水域生態圈恢復到生物多樣化。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也是我國的母親河之一。歷史上長江捕撈魚類產量最高的年份達到45萬噸,占據當年全年淡水捕撈產量的60%,捕獲的魚類物種豐富且產量大。隨著歷年捕撈,長江漁業遭受嚴重破壞,可捕撈魚了減少到20種左右,產量更是年年往下跌。保護已經迫不及待。
政府報告中有寫到,將會推動江湖聯通,進行產卵場的重建和修復。我覺得還不夠,單單調動長江流域內河流和湖泊是不夠的,還需要調動長江流域周邊的省份參與。 還有對珍稀物種進行遷地保護,對瀕危物種建立救護中心,保護我國生態的多樣性 。
很多長江流域內的省份將長江當成一個巨大的排污溝渠,什麼東西都往長江那排放。政府需要管控污染物的排放,加大對長江周邊企業的排查,那些明管暗管都應該得到拔除。當然這些政府一直都在做,很多地方都實行了湖長制、河長制。以後來個長江江長制吧。
最後我由衷的祝福長江十年禁漁期能的得到預期內的成效,甚至超過預期的恢復。畢竟中國兩條母親水域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不可能讓我們的後代在教科書上學習曾經長江流域有哪些物種?我們應該帶著我們的後代帶到長江去看長江有什麼物種。
Ⅳ 魚類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
做為一名業余釣魚愛好者,除了平時喜歡在休閑的時候垂釣外,自然而然對所有有關魚類的報道、文章、新聞也比較感興趣。結合自己垂釣時的所見所聞,深感魚類生活在我們這個社會的不易。就像大多數動物一樣,生存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它們時時刻刻感受到來自人類的威脅。作為大自然中的一員,人類本應該和其它動物和平相處,共同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裡。這也是自然界中共同鏈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作為高級動物中的人類卻恰恰忽視了這一點,為了自身利益能得到極大的滿足,而不惜採取任何方法和手段,進行著瘋狂的掠奪。長年累月的人為破壞,使這個世界變得飽經滄桑。人類得到了滿足,而其它動植物卻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今天單說說魚類的情況。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對魚類資源的保護程度目前還遠遠落後於許多其它國家。以前對魚類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是最近幾年隨著魚類資源的嚴重枯萎和破壞,才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雖然不錯,但落實起來卻是難上加難。有的是因為國家利益、有的是地方利益、有的是部門利益、有的是個人利益。在不涉及到利益的前提下,個個講得都是頭頭是道,讓人很是感動。似乎都非常重視魚類資源。但一涉及到各自的利益時,這種情況便不復存在。制定的各種法律法規便顯得蒼白無力,往往最終的結局是犧牲了魚類,讓位於其它利益。過去是無法可依,現在是有法不依,或者是採取變相的辦法。這種現象不在少數,可以說有一定的普遍性。魚類資源到底受到了哪些威脅?這里我們可以簡單歸納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壞:
(1)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
這些自然發生的突發現象對地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力,任何動植物均無法逃脫,魚類也一樣受到災難性的打擊和破壞。
(2)長久的乾旱和大澇
連續數年的乾旱,造成河水斷流、湖泊乾涸、對生活在水中的魚類來說是毀滅性的。經歷一次,需要經過長時間才能恢復過來。同樣大澇也會給魚類帶來災難。
(3)氣溫的急劇變化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許多地方常年形成的固有溫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同樣這些變化也會影響到魚類的正常生長.
(4)另外的其它各種原因
二、人為因素造成的破壞:
(1)水利工程
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的建設對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起到了明顯的改善作用。但對魚類來說卻是災難性的。水庫、水壩等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設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力是巨大的,有的甚至是觸目驚心的。它們將千百年來自然完整的江河湖溪人為地斷隔開來,阻隔了魚類的自然洄遊和上溯,破壞了魚類形成已久的去上游交配、產卵的習慣。使祖祖輩輩生活在水裡的各種魚類及水生物受到了致命的傷害。
(2)建築工程
隨著人類數量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城市越建越大、工廠越建越多、需要更多的地方解決居住和其它各類問題。而資源是有限的,只好不斷地開辟新的地方以適應人類的生存。大量的原始森林及原始土地被開發利用。原本屬於其它動植物的領域被人類不停地蠶食和並吞。它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化。人類就是這樣以犧牲其它寶貴的資源來換取和達到自己的目的。
(3)水資源污染
城市隨著人口的增加而不斷地發展和壯大,帶來的便是更多的水污染。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劇增加。而相應的污水處理系統卻遠遠跟不上發展。大量的污水便被排放進了江河湖泊。特別是一些工業污水裡特有的化學物質嚴重危及到魚類的健康發展。許多大江河流、湖泊變成了死水、臭水、哪裡還能見到魚的蹤跡。
(4)水土流失
對土地掠奪性地開墾、陡坡、草原植被的破壞、過量的砍伐林木、使得地表植被大量消失,地表直接裸露在外,無節制的採石、挖沙等等所作所為,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長久下去,便產生了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破壞了魚類的棲息和繁殖環境,其結果對魚類來講也是災難性的。
(5)惡性捕撈
先前的祖祖輩輩無論是出海捕魚,還是在大江大河中捕魚,使用的都是原始的捕澇方法,不管如何捕澇,也不會對魚類資源的自然生長構成威脅。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現在使用的捕澇方法是層出不窮,捕魚的手段是越來越精、機動船的馬力是越來越大、船隻的數量是越來越多、出海的距離是越來越遠、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貪得無厭,沒有節制,更沒有滿足的時候。過量的惡性捕澇造成了魚類資源的嚴重枯萎,以前一網打上幾百斤、上千斤甚至幾千斤的情景已成為美好的回憶。魚的種類是越來越稀、魚的數量是越來越少、魚的個頭是越來越小、魚的質量是越來越差。許多江河已形不成捕澇的條件,更有一些江河湖泊已到了無魚可捕的地步。這是魚類的悲傷,也是人類的悲傷。形成了兩傷俱敗的結局。
(6)非法捕撈
現在一些人受利益驅動,不擇手段,採取了各種方法對魚類進行毀滅性的圍剿。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是電魚、毒魚、炸魚。他們不分季節、不分大小、不分種類、統統是趕盡殺絕,絕不手軟。人人都知道它的危害性,可誰又能管得住他們?光靠有關部門及漁政部門那點微不足道的人力、物力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部門之間、上下之間的種種內耗,其所在力量又消耗了不少。
以上不精確的統計就足已讓魚類感到了極大的恐懼,生活在現今這個世界是它們的不幸。如果人類再不加以節制,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護魚類資源,那麼用不了多久,許多種魚類便會滅絕,後人只能在書本中、圖像中、檔案中、標本中、各種收藏館中看到它們。所以說,保護魚類資源人人有責,絕不能袖手旁觀,我們作為釣魚愛好者更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對保護魚類資源有益的事情。這樣,我們才真正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釣魚人,一個稱職的釣魚人、一個真心愛護魚類資源的釣魚人
Ⅵ 為啥以前在農村河裡常見的桂魚,現在越來越少了
作為小漁民一枚,我對這個問題還是由一定發言權的。我們湖裡的狀況根題主所說的基本吻合。我們湖裡本地的野生鱖魚資源也接近枯竭。本地菜場基本很難見到大個體的野生鱖魚了,偶爾有2-3兩一條的小鱖魚,價格也高達150+一斤,而養殖的鱖魚才45塊一斤。結合我們這邊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兩個,而這兩個原因估計也適用於國內的其它水域。
如果不能改變上述兩個因素,野生鱖魚的種群和其它魚類資源基本是不可能恢復的。長江流域禁漁十年的政令推出,也意味著國家有關部門已開始全力著手扭轉這一嚴重的生態困境。如果濫捕的現狀無法改變,結局將不只是無魚可捕,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將會因為失去野生魚類而面臨無法預料的復雜局面。
Ⅶ 採取哪些保護漁業資源的措施
一是加大對漁業水體污染整治。水質嚴重污染,是漁業資源的致命「殺手」,應重點加強污染源治理,加快建設沿海城鎮、沿江兩岸污水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完善江河、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與評價體系;加強對江河、海洋研究、監控和預報,建立江河、海洋監控區;鼓勵非政府組織開展江河、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加強江河、海洋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建立健全江河、海洋漁業資源監測制度,等等。近年已多次發生因工礦企業排污造成嚴重的漁業水質污染事故,有的地方是每年重復發生,致使江河區域性的河段或魚塘魚類大批死亡。由於工廠的排污是不定期的,漁政或環保部門的取證難度較大。因此要建立漁政機構 「快速反應」機制,加大對事故單位和責任人的處罰力度,確保漁業自然資源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是控制近海水域捕撈,養護漁業資源 。政府和漁業主管部門要重視近海漁業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將近海漁業管理列入議事日程。要從實際出發,積極調整產業和作業結構,鼓勵開發外海新漁場、新資源。對近海水域捕撈生產實行限制政策。要嚴格執行國家下達的漁船馬力控制指標,不得突破。嚴格執行捕撈漁船更新、改造的審批和檢驗制度,對未經批准擅自建造的無船名號、無船籍港、無船舶證書的漁船,要堅決查處。加強捕撈許可證管理,嚴格制止非漁業生產者從事近海水域捕撈生產。要切實採取措施改善漁場環境,保護漁業資源。
三是加大漁政執法力度。建立健全漁政巡航執法體系。統籌安排漁政船的出航巡邏,提高漁政船的巡航執法次數和擴大巡航執法的覆蓋面,特別是加強對禁止底拖網線內的水域的執法力度。實行聯合執法和常規執法相結合,每季度組織全市漁政艦艇進行一至二次的聯合執法行動,必要時可聯系當地政府、公安、邊防、工商等部門聯合執法,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的問題,吃掉擋在我們面前的硬骨頭。一是組織力量查處「電、炸、毒」魚的行為,些類案件從嚴處理。二是徹底的清拆灘邊定置作業,全部沒收定置作業工具,集中給予消毀,三是嚴格控制漁業船舶在禁漁區線內進行拖網作業,建議逐步取蒂底拖網捕撈方式,為漁業資源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四是加快建設魚類自然保護區。政府和漁業主管部門應正視自然保護區建設滯後的事實,組織專家和學者及管理人員認真做好有關調研工作,以科學的態度,從保護漁業資源的角度出發,制定魚類自然保護區建設規劃,並盡快組織實施。
五是繼續做好人工放流增殖工作。為了保護和增殖漁業資源,已連續多年開展了江河魚類增殖放流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從放流的對象看,多是一些常規品種,缺乏針對性。要組織力量加強對一些江河名優魚類的人工繁殖研究,以增加增殖放流品種的選擇性。此外,要針對部分江河污染嚴重的實際,有重點地投放一些濾食性魚類,通過生物治理的方法 ,遏制江河水質的富營養化。
六是加大漁業法律、法規宣傳力度。進一步加大漁業法規宣傳教育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廣大群眾法制觀念。一是向全社會廣大群眾宣傳保護漁業資源的重要意義,將范圍擴大到水產流通領域。通過新聞媒體、宣傳畫冊、廣告欄等多種形式,使廣大群眾尤其是水產品消費者,了解有關保護漁業資源的常識。二是加強宣傳各種保護品種和經濟魚類可捕標准,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共同抵制違法捕撈水產品的銷售,形成保護漁業資源人人有責的輿論氛圍。三是不斷增強漁工漁民依法興漁的法律意識,提高廣大漁民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