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湘鄉工業園有新進項目嗎
湖南省湘鄉工業園於2005年8月正式啟動,是湘鄉市重點發展的工業新區,屬省級工業園。園區紅侖片南起湘黔鐵路,北至上瑞高速公路,西鄰湘壺線往西600米,東接市主幹道望春路,規劃面積7.91平方公里;園區東郊片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達0.3平方公里,入園企業七家。紅侖片和東郊片以相黔鐵路為界,形成一區二片集約發展。
一、功能布局 :
工業園紅侖片區以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以工業配套物流、倉儲建設為輔的城市綜合功能區。工業用地性質以一類工業為主,適當考慮二類工業用地。園區規劃為管委會行政中心和湘鄉市物流中心;產業定位為:電子信息醫療器械工業產區,工藝品製造工業產區,醫葯、食品加工業產區,冶金、機械製造工業產區。
二、奮斗目標:
通過努力,到2010年底,園區建成面積達3平方公里;引進入園企業95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0家;新增園區投資總額達到3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3.5億元,道路建設完成「三縱四橫」,綠地面積占建成區面積達30%以上;實現產值55億元,利稅3億元;實現技工貿總收入90億元,工業增加值1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250萬美元,出口創匯總額3.5億美元;提供35000多人就業崗位。
三、建設進展:
園區地勢平坦,交通便捷,基礎設施配套現已基本完成四通一平。目前,前來洽談的企業達30多家,已簽訂意向協議26家,動工建設企業達10多家。
四、發展前景:
近年來,國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偉大戰略,這標志著中部六省的春天已經來臨,「泛珠三角」經濟圈正在加速形成,區域合作更為緊密,沿海地區的產業也正在向中部地區梯次轉移。隨著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湘潭市打造先進製造業中心也給我市帶來契機。湘鄉工業園位於高速公路連接線兩側,是國道、省道、鐵路、高速公路的交匯點,區位優勢明顯。我市經過多年發展,產業基礎好,已形成了冶金機電、建材化工、食品、皮革四大支柱產業,工業園可作為延伸產業鏈的基地。工業園以潭邵高速公路連接線湘鄉大道作為園區主幹道,控制兩廂土地,規劃范圍大多為荒山坡地,開發成本較低。這占盡天時地利的優越條件,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增強了建設園區的必勝信心。
五、地理位置
湘鄉工業園紅侖片中心區位於湘鄉大道和203號道路交匯處,公共活動中心布局形式採用街道主導型,以中心街道湘鄉大道和203號道路為主導,組織公共活動中心空間布局形式。
規劃將工業園區分為二中心、四工業產區。 二中心:即紅侖新區行政中心、湘鄉市物流中心; 四工業產區:即電子信息工業產區、工藝品製造工業產區、醫葯工業 產區、機械製造工業產 區。 以203號道路為景觀軸線,組織公共活動中心 ,行政中心和會展中心對稱布置。交通組織集中在203號道路。
六、工業用地規劃
市區工業用地分為三個組團布置:
(1)舊城區西部現狀工業組團在現有工業用地基礎上不再擴建,對新的建設進行嚴格控制,並逐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遠期考慮將這部分產業用地置換為居住和三產用地,原有企業另擇新址搬遷。
(2)規劃湘鄉工業園紅侖片區選址在北乾渠與上瑞高速公路之間地區,位於規劃城區北部出入口附近,交通便利。選擇適合湘鄉市條件的環保科技技術產業起步,園區規劃面積7.91平方公里。
(3)規劃湘鄉工業園東效片區選址距城區東部3公里,位於320國道與漣水河之間的地區,園區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
湘鄉工業園紅侖片區主要用地經濟指標
紅侖片區用地767公頃,其中,居住用地101.77公頃,商業金融79.39公頃,行政辦公用地12公頃,工業用地178.09公頃,倉儲、物流用地40.97公頃,道路廣場用地89.51公頃,綠化用地202.27公頃,其他用地40.90公頃。
可 出 讓 地:居住用地+商業金融用地+倉儲物流用地+其他用地=263.03公頃
基礎設施用地:市政+道路廣場=112.74公頃
綠 化 用 地:202.27公頃
工 業 用 地:178.09公頃
七、豐富的人力資源
湘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全市90萬人口中,農業人口就有71萬之多,佔了近80%,擁有農村富餘勞動力人數28萬人。近年來,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為湘鄉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目前,全市有職業教育學校10所,常年招生規模在6000人左右,年畢業學生4000多人。學校開設專業主要有模具設計、電腦文秘、計算機應用、電子電器、機電、旅遊管理、國際貿易、汽車駕駛、電算會計、商務英語、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維護及程序設計、機械加工技術、漢語言文學等15個專業,涵蓋面廣,涉及領域寬。近十年來,全市職校共向省內大中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上海、北京、天津等在和索尼、富士康、三星、塞格日立、中興通訊、三美電機、偉創力、南太等名牌企業輸送畢業生10萬餘人。 按照「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制定了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資金投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立了就業服務中心,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勞動力市場日臻完善,湘鄉正邁著堅實的步伐,朝著更高的要求前進。 還沒有新項目
㈡ 湘鄉市和汨羅市哪個好
湘鄉市隸屬於湖南省湘潭市。汨羅隸屬湖南省岳陽市。
湘鄉市,隸屬於湖南省湘潭市,居湘中偏東,東臨韶山市和湘潭縣,南接雙峰縣,西與婁底市毗鄰,北界寧鄉市,總面積2003.64平方千米 ,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0.95%。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湘鄉常住人口為730103人。湘鄉是湘軍的策源地。「自古無湘不成軍,天下湘軍出湘鄉」。湘鄉曾「以百里之地薈萃群才,以一軍之威維系全局」,「以一縣之兵,征伐十八省」,歷經半個多世紀,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書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發現戰國以來的古墓葬5000多座及大量文物。文廟、伏虎井、褚公祠、觀音閣、狀元塔、宋窯遺址等20多處古跡保存完好。紅色旅遊資源豐富,毛澤東主席母校——東山書院,陳賡、譚政大將故居,楊尚昆題詞的黃公略故居,江澤民、李鵬題詞的黃公略銅像。2019年,湘鄉市下轄4個街道、15個鎮、3個鄉 ,常住人口81.21萬人。2019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83億元,同比增長7.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9233元,同比增長8.4%。 2020年,湘鄉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為500.24 億元,同比增長4.1 %。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汨羅,簡稱羅城,隸屬湖南省岳陽市,地處湖南省東北部,緊靠洞庭湖東畔、汨羅江下游。汨羅市東部、東南部分別與長沙市長沙縣、望城區接壤,西鄰湘陰縣和沅江市,北接岳陽縣,東北與平江縣交界。因境內有汨水、羅水會合,其下游名汨羅江,因以名市,總面積1562平方公里,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汨羅常住人口為632246人。 擁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樂抬閣故事會」,是「中國龍舟名城」。 中華詩詞之鄉,被譽為「端午源頭、龍舟故里、詩歌原鄉」「藍墨水的上游、文化人的聖地」。
汨羅市交通發達,京廣鐵路,京廣高鐵,107國道,京珠高速縱貫市境。汨羅江是戰國時期文學家屈原自沉之地,現有屈子祠、屈原墓等紀念屈原的古跡建築。
汨羅農業基礎堅實,汨羅市是中國商品糧基地縣(市);再生資源集散市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衛生先進城市。2012年,汨羅入選年度湖南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汨羅市名列其中。
2020年,汨羅地區生產總值426.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46.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9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6206元、20908元。
㈢ 農業農村局有實權嗎
法律分析:縣農業局局長掌管全縣與農業有關的所有事宜。農業局是我國地級市、縣級市、縣一級分管與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政府行政機構。農業局職責如下所示: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種植業、畜牧業、農業機械化和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規章;研究擬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經批准後組織實施;擬訂農業綜合開發規劃並監督實施。
(二)研究擬訂當地農業有關產業方面的管理辦法、規定等,引導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農產品品質的改善;研究提出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及財政補貼的政策建議。
(三)研究提出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和政策,指導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和集體資產管理,調節農村經濟利益關系;管理農業勞動力和指導其合理轉移;指導、監督減輕農民負擔和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工作。
(四)擬訂農業產業化經營有關措施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組織協調和實施"菜籃子工程"建設;研究提出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的進出口和農業利用外資的建議;組織、指導農業展覽活動;預測並發布農業生產、農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求情況等農村經濟信息。
(五)組織農業資源區劃、農業環境和生態資源保護、生態農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工作;指導農用地、農村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農業生物物種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六)擬訂農業科研、教育、技術推廣及其隊伍建設的發展規劃、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組織重大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項目的遴選及實施;指導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基地建設;指導農業教育和農業職業技能開發工作。
(七)做好農業有關產業技術標準的組織實施;組織實施農業有關產業產品及綠色食品的質量監督、認證和農業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工作;擬訂飼料生產的規劃並指導實施;組織協調種子、種苗、農葯、肥料、獸葯、飼料、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監測、鑒定和執法監督管理;組織市內生產及進口種子、種苗、農葯、肥料、獸葯、飼料、飼料添加劑等產品的登記工作。
(八)負責種畜禽管理、獸醫醫政、獸葯葯政葯檢工作;組織實施對市內動植物的防疫和檢疫工作,組織對疫情的監督、控制和疫病的撲滅工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第八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規劃、指導、管理、協調、監督、服務職責,依法行政,公正執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其職責范圍內健全行政執法隊伍,實行綜合執法,提高執法效率和水平。
㈣ 湘鄉是怎麼樣的
湘鄉市 位於 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漣水中游。人口81.73萬,漢族為主。東漢置湘鄉縣,屬零陵郡。三 國吳改屬衡陽郡。南朝宋省連道縣入湘鄉縣,隋省湘鄉縣入衡山縣,屬長沙郡。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湘鄉縣,屬潭州。1952年析西南境置雙峰縣,析西境入藍田縣(因與陝西省藍田縣同名,後更名漣源縣,再更名漣源市)。1983年後屬湘潭市,1986年9月撤縣置湘鄉市,為省直轄行政單位。林產有松、杉、油茶、木瓜。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薴麻、黃花菜等。養豬、養魚普遍。主要礦產有石膏、錳砂、磷礦、鉀長石、高嶺土等。工業有冶金、建材、化工、電子、電力、機械等。主要產品有水泥、鐵合金、三氯化鋁、化肥等。名勝古跡有東山書院、岱子坪遺址、雲門寺等。
優越的區位條件:湘鄉位於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地帶,總面積2011平方公里,總人口90萬。湘黔鐵路橫貫東西,320國道穿市而過,正在修建的上瑞(上海---瑞麗)高速公路在湘鄉境內經過57公里。公路網路鄉村,通信聯結世界。
完備的工業體系:全市擁有企業3000多家、工業產品4000多種。七水硫酸鋅、氟氯苯胺、除塵器、皮革等工業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市正形成以建材、水泥、啤酒、機械、冶金、化工、電子、製革為龍頭的地方工業格局。
堅實的農業基礎:湘鄉屬亞熱帶暖溫季風氣候,光熱充足,四季分明。糧豬產量躍入全國「百強」,「一優兩高」農業初具規模,現有水產、水果、優質稻、經濟林、畜牧業5大類10多個省級以上商品基地。經濟作物主要有曬黃煙、蠶桑、棉花、桃、李、梨、西瓜、湘蓮、茶葉、大豆等。已探明礦藏有30多種,「棋梓灰岩」馳名中外,白雲石、礦石、石膏、鐵、錳等質優量多,還有金、銀、銅、海泡石等珍稀寶藏亟待開發。
豐富的旅遊資源:建於宋朝的雲門寺內有漢白玉石雕十八羅漢,栩栩如生;11米高的千手千眼鍍金觀音塑像,世所罕見,聲名遠播東南亞;「東台起風」的東台山已建成國家森林公園,使人流連忘返;孔廟大成殿、伏虎井、觀音閣等20多處古跡思幽;湖面達47平方公里的水府廟水庫風光秀麗。湘鄉豐富的旅遊資源已與韶山、南嶽山連成一條得天獨厚的旅遊熱線。
為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者,湘鄉市政府制定了《關於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的若干規定》、《關於加快工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規定》,發布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招商項目,如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綜合開發高蛋白飼料稻、年產30萬噸啤酒、礦泉水擴建工程、水府廟庫區綜合開發等,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優惠的政策、寬松的環境、優質的服務,讓投資者高興而來,載利而歸。
湘鄉市總面積2003平方千米。總人口89萬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駐地郵編:411400。行政區劃代碼:430381。區號:0732。拼音:Xiangxiang Shi。
㈤ 湖南湘鄉工業園區的園區簡介
近年來,園區以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總體要求,秉承「高位謀劃、後發趕超、快速崛起」的建設理念,全力打造現代工業新城。 園區概況
1、「一園兩區」初具規模。中工招商網是國內專業的廠房租售信息服務平台,覆蓋東莞等一線生產發達城市,每天更新數萬條廠房信息,每天數十萬企業客戶訪問查詢廠房租售信息。工業園區2005年8月正式組建,實施「一園兩區」發展戰略,規劃總面積12.41平方公里。其中紅侖新型產業區定位為醫療器械、機械製造及產品配套服務、精細綠色食品產業,規劃面積10.41平方公里;東郊皮革產業區定位為製革及皮革深加工產業,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到2009年9月,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開發面積3.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園區建設的基本框架,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2、支柱產業蓄勢待發。一是醫療器械產業優勢明顯。湖南埃普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血管吻合器(夾)、介入器材、醫用高分子材料及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項目總投資1.5億元,分三期建成。2007年4月開始一期土建工程建設,2008年4月竣工,完成生產設備調試進入試產階段。通過和美國強生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系,形成了成熟的產品技術儲備和強大的營銷網路,具備了代表亞洲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正式投產後,將形成電生理電級導管、可控射頻消融電級導管、封堵器、球囊導管、球囊支架、遠端保護器、房間隔穿刺系統和帶止血閥導管鞘等產品10萬套(件)的生產能力,年銷售收入8000萬元,上交稅金1200萬元,創利1500萬元以上,五年之內將成為亞洲最大的環保型介入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二是皮革加工產業獨具特色。皮革是湘鄉精心培育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由原來單一的製革發展到以豬、牛皮製革為主、皮革製品、化工、機械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布局。皮革產業區入園製革企業8家,明膠企業2家,相關企業2家,形成了年加工豬皮1050萬張以上,年產明膠2000噸,年創產值11億元以上,上交稅金4500萬元以上,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就業3000人以上的規模,成為了目前中南地區最大的豬皮製革基地。三是機械製造及配套產業錯位發展。以炳煥建機、三聯環保、捷駿眼鏡、卓力電源等項目為代表的機械製造企業,充分利用我市傳統工業的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勢,形成單個產品集成度較高的機械製造小區,成為湘潭市機械製造產業群大型企業的合作夥伴。四是綠色農產品產業前景喜人。華龍米業米胚油、大米蛋白生產線和香雪園、鴻興食品、農之源等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建成投產,有力地帶動了我市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了發展前景看好的精細綠色食品產業。
3、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按照「拉開框架,道路先行」的建設思路,完成了湘鄉大道、紅侖大道一期工程、引鳳路一、二期工程、創業路二期等主幹道建設,硬化路面8.3公里。22萬伏變電站開始籌建,供水、通訊、排水、綠化亮化等設施同步建設。11萬伏城東專用變電站建成交付使用,日處理污水1.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2006年4月建成運行。今年,園區以「四路三區一系統一規劃」建設為重心,超常規、快速度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承載能力。完成皮革產業區定托至懷其道路工程建設;振湘路一期300米和二期500米正在緊張建設;綜合服務樓主體工程已完成勘測、設計、預算編制,正在組織征地拆遷;標准廠房15000平方米已完成征地拆遷、勘測、建築設計、預算編制,正在進行土地平整;安置區第二期已完成場地平整、支路路基建設、排水工程,目前正在進行層面建設;紅侖大道三期1300米已完成勘測、設計,正在進行預算編制,即將組織工程招投標,正在進行征地拆遷工作。通過加強園區道路管網、通信網路、污水處理等基礎配套建設,抓好標准廠房建設,確保水、電、氣等生產要素供應,提高園區吸納功能和承載能力,使園區成為推動產業聚集、產業升級的基地。
4、入園企業活力彰顯。到目前止,入園企業47家,其中正式投產企業34家,試產企業6家,在建企業7家。一是優勢企業引領科技創新。積極引導和扶持園區企業和國內科研院所、大型企業進行技術對接和創新。成功實現了埃普特與美國強生公司、華龍米業與江南大學、香雪園與盼盼集團、鴻興食品與香港冷其、農之源與重慶邦恩的技術對接和合作,入園企業生產技術和工藝提升到了同行先進水平。二是投產企業產銷兩旺。金子箱包製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日本索尼、佳能等公司所配套使用的箱包、背帶等外包裝250個品種,產品全部銷往國際市場。炳煥機械製造有限公司主動融入湖南工程機械產業群,生產SS100/100單柱雙籠貨用施工升降機,SS150型門式貨用施工升降機系列產品,打入國內10多個省市,並參與國際競爭。磐峰水泥日產水泥1000噸,產銷兩旺。三聯環保專業生產除塵設備,產品銷往湘鋼、漣鋼、新鋼、南鋼以及金昌鐵業、馬坑鐵業、中石化等單位。湖南亞帝總投資1億元,佔地30畝,今年4月正式試產,可實現年產值8000萬元,稅收2000萬元以上。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省懷其皮革集團擁有現代化生產車間7棟,標准廠房5萬多平方米,機械設備近300台,形成了年加工豬皮450萬張的規模。2008年實現產值2.78億元,上交稅金720萬元,今年上半年訂單充足,日加工豬皮3000張以上。三是在建企業來勢看好。農之源、 紅球防水、深思電工等入園企業正在緊張建設之中,東方冶金、鼎好塑材等項目基本完成廠房建設,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年內均可建成投產。山東拜爾、雅泰萊、金農飼料、香雪園等多家企業也加大投入續建。
5、招商引資成效明顯。通過成功舉辦2007湘鄉首屆皮革節暨經貿洽談會、2008年皮革產業高峰論壇和2008中國製革年會暨環保研討會,不僅大大提升了園區企業的影響,加強了行業的交流合作,還有力地推進了招商引資工作。先後成功引進了捷駿眼鏡、山東拜爾、浙江金橋等項目,開始了與「長三角」、「珠三角」等產業轉移重點區域的主動承接。由浙江蕭山金橋混凝土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在我市新建的年產80萬立方商品混凝土生產基地實現了該行業在我市的突破。今年1—9月,園區通過參加了湘潭籍人士新春聯誼會和中國上海首屆區域間中小企業推介及產業轉移承接大會,廣泛捕捉信息,走訪台商會,成功簽約紅球防水、匯景選礦、雅德利建材製品、現代物流園、汽車配件內飾產品、冶金材料、紅茶精加工、低微碳錳鐵、雙鶴葯業配套、瑞克橡膠、強聯鐵路配件11個項目,合同引進資金4.28億元。8月20日,園區與南車集團湖南強聯鐵路機械有限公司達成入園投資協議,在工業園投資1.2億元佔地150畝,建設軌道交通產業園區,發展城軌車輛、交傳電力機車、電機和變壓器等軌道交通配件的製造與銷售,擬定10月份動工建設。該項目建成投產後,將有力拉動湘鄉機械加工、電子電器等配套產業發展,為加速推進湘鄉新型工業化、建設工業強市進一步夯實平台,壯大基礎。紅球防水、深思電工、農之源、雅得利、電鍍中心等5家新入園企業已全面開工建設。
6、園區效益快速提升。2007年,園區實現產值8.1億元,銷售收入8億元,工業增加值2.29億元,財政總收入2080萬元。2008年,園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3.5億元,同比增長154%;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3.5億元,同比增長154%;實現財稅總收入5056萬元,同比增長192%,其中工業企業實繳稅金3530萬元,同比增長10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168萬元,同比增長46%。
㈥ 簡述現階段我國農業資源狀況如何
一號文件發布後,很多人非常看好我國農業的發展。可以說農業以後的發展是一個利好的階段,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如今的農業相比七八十年代,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當然是進步了很多,更多的農業設備是現代化的,更多的農活是機械化、智能化的。
我國的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可是我們依然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因為我們的比較是自身的一個縱向比較,然而,當我們打開國門的時候會發現,我國的現代化農業和別的國家的現代化農業,依然差距很大。世界那麼大,我們一起來看看!一起來看看國外農業的發展狀況!我們可以吸取精華,借鑒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來增強我們的農業技術!
㈦ 湖南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湖南具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和良好的環境,它的跨世紀發展,已經有了一個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現在正是湖南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重要時期。21世紀的湖南農業,將是以現代化的工業裝備的農業,以現代科技武裝的農業,以現代管理方式經營的農業。或者說是要建立現代農業的新體系,即要依託現代技術和改良品種而建立起高科技農業,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實現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的高效農業,並努力發展產供銷、科工貿一體化的農村產業集團。為此,就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資源為依託,按照自然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配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以提高農業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重點,開創湖南農業新局面。近期內,主要是在全省組織實施好十二大農業工程,包括:以建設八大種苗龍頭為主的種苗體系建設工程;以推廣兩系雜交早稻為主的早秈稻品改工程;以開發1000萬畝高檔優質稻、800萬畝玉米為主的糧食結構優化工程;以高接換種為主的10萬畝柑桔品改工程等,從而促進農業結構的優化,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高,促進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在21世紀,使湖南農業贏得更快的發展速度和更好的效益,朝著現代化的目標前進。
其一、綜合生產能力逐步跨上新台階,由溫飽農業提升為小康農業。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糧食總產翻了兩番多,不僅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而且促進了整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全面提高,全省農業出現了歷史性的進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1998年農民人均收入已增加到2064.85元。農村的住宅條件以及其他物質條件和文化娛樂設施大為改觀。盡管還有一定數量的農民尚未脫貧,不少人剛剛解決溫飽問題,但農民生活正在由溫飽向小康邁進,溫飽農業向小康農業發展的趨勢,是十分明顯的。
其二、市場適應能力逐步增強,由數量農業提升為效益農業。積極面向市場調整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適應能力,農業正在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在這個轉變中,農村經濟中的非農產業比重上升,二、三產業發展加快。在農業內部,種植業比重下降,養殖業比重上升。種植業由過去的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逐步向糧食、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三元結構轉變。糧食結構正逐步優化,近幾年玉米發展速度快,優質稻米開發形成規模,高檔優質稻面積達到800多萬畝。經濟作物逐步優質化,優質棉面積達80%,「雙低」油菜比重提高到50%以上,優質烤煙達60%,名茶比重明顯提高,優質時鮮水果成倍增長。草食牲畜和禽蛋奶也有較大發展,二、三元雜交瘦肉型豬占出欄總數的82%,特種水產養殖面積不斷擴大。湖南農業正在向優質、高產、高效轉變,有力地推動著農業產業化經營。全省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45個。產業化基地建設逐步擴大,一些骨幹拳頭產品通過大戶帶動和國家投入建設基地,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區域化商品生產格局。特別是種子種苗產業化建設和技術服務產業化頗具特色。
其三、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由粗放農業提升為科技農業。隨著農田基本建設的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和化肥工業的發展,全省的農業生產物質條件不斷改善,農業已經轉移到了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全省農業科研、教學、推廣網路初具規模。目前全省擁有農業科研院所、 大專院校等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教育機構100多個,農技推廣體系基本健全。近10多年來,在農業方面,研究開發科技成果達1400多項,先後有1000多項榮獲國家和部省級科技進步獎。尤其是雜交優勢的開發利用卓有成效,雜交棉、雜交玉米、雜交小麥、雜交鯽鯉、雜交豬、雜交高梁、雜交蔬菜等開發利用、推廣,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農業機械化的應用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技進步,對未來湖南農業的發展,將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其四、對外開放逐步擴大,由封閉農業提升為開放農業。農產品的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大宗農產品出口顯著增加,年出口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宗產品已突破20種,產品銷往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總額達10億美元以上。農業外資利用擴展快、效益好。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領域拓寬,市場擴大,成效顯著。湖南不但從國外引進了一批新品種、新技術,而且承建了中國政府援助亞洲、非洲、拉丁美洲18個國家的28個農業項目。應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有關國家的聘請, 全省先後向15個國家派出了水稻、蔬菜種植、農田水利、淡水養殖和沼氣利用技術人員進行有償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
總之,湖南農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這是因為湖南農業有著良好的發展環境、豐富的農業資源、穩固的支柱產品、雄厚的技術基礎和巨大的創匯潛力。21世紀的湖南農業,必將是以現代工業裝備、以現代科技武裝、以現代管理方式經營的效益型的、開放型的現代化農業。
㈧ 農業水資源現狀
我國的農業資源現狀還是非常好的,有效灌溉面積佔48%,達到8億多畝,佔世界的1/5,排在世界的首位,所以,我國在農業水利方面有了飛速的發展,在節水和水資源的利用方面都是大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