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我國水資源缺口超過多少
擴展閱讀
石油中文怎麼讀 2024-03-29 02:40:03
上拉伸課應該用什麼工具 2024-03-29 02:36:18

我國水資源缺口超過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8-11 15:02:45

Ⅰ 中國缺水嚴重到何種程度

中國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中國水資源現狀 1、中國水資源流域劃分 中國按河流水系劃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龍江流域 Ⅱ遼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黃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長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東南諸河流域 Ⅸ海南諸河流域 Ⅹ內陸河流域。 2、中國水資源量評估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其成果見表5、表6。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 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 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 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現狀 中國的水貧窮到什麼地步呢?聯合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現有12億人面臨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80個國家水源不足,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預計到2025年,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缺水人口將達到28億~33億。世界銀行的官員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水將像石油一樣在全世界運轉」。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但是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們如此的窘境嗎?沒有。 就生產用水來說,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 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對莊稼有好處,倒也罷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引起土地鹽鹼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業用水方面,我國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水的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揮霍,那麼我們靠什麼維持這種虛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為例,據《望》周刊的報道,這個人均水資源比以色列還少的地區,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 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已無法補充。再有15年,石家莊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現在,華北平原已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地下復合漏斗區,達四五萬平方公里。西部的許多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嚴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樹木枯死。 專家說:我們是用慘重的代價維持苟安,虛假的綠色使我們依然悠然自得。內情與外觀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滸》中常用的一句話———好個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比我國西部的許多地方更為惡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過日子極重節水———馬桶上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產中,享譽世界的節水農業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國家之一的以色列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同時,它出口節水農業技術與設備的收入更超過出口農產品的收入。我國近年來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區領導人去以色列訪問,但除了進口一些以色列的節水設備以外並無大的收益。據說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水價過低,使節水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無利可圖。 我國目前城市自來水水價偏低,成本和水價偏離,政府實行虧損補貼。在農村,一噸水電力提灌價4至9分,自流灌溉價每噸4厘至6厘,300噸黃河水的價格頂不上一瓶礦泉水。低水價實際上鼓勵了水資源的高消費。 水費漲價,刻不容緩,這是利國利民利後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給全國人民上一堂扎扎實實的節水課。

採納哦

Ⅱ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的幾位

中國水資源十分緊缺,目前人均2200立方米,佔世界平均水平的�0�4。中國已被聯合國列為水資源緊缺國家之一。到2030年,中國的人口將達到16億,人均水資源量將跌至1000多立方米,接近貧水國家極限水平。中國的水資源總量佔世界第幾位缺乏權威數據,是排在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尼之後的。
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4,約為日本的1/2,美國
1/4,俄羅斯的1/12。

Ⅲ 我國地下水資源的情況

我國地下水資源及開發情況介紹

水資源與能源、人口、生態環境等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我國,水資源已成為城市建設規劃、工農業生產布局及國土整治規劃的制約條件之一。建國以來,國家有關部門一直重視我國地下水的數量和質量,以期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有利的數據保證。

一、我國地下水資源及開發情況

地下水資源在我國水資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其分布廣、水質好、不易被污染、調蓄能力強、供水保證程度高,正被越來越廣泛地開發利用。尤其在中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許多地區和城市,地下水成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據計算我國可更新地下淡水資源總量為8700億方,占我國水資源總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開采資源為2900億方。微鹹水開采資源130′108m3/a(見表1)。平原區(含盆地)地下水儲存量約23萬億立方米,10米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儲存量相當於840毫米,水層厚度,略大於全國平均降水量648毫米,這個比例與世界地下水儲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國地下水開發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類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廣,資源量最大,開發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數量開發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則最小。在以往調查的1243個水源地中,孔隙水類型的有846個佔68%,岩溶水類型的有315處,佔25%,而裂隙水類型的只有82處,僅佔7%。

從目前的供水情況看,全國地下水的利用量佔全國水資源利用總量的16%,其中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是華北地區,其地下水供水量佔全區總用水量的52%。預計在21世紀,我國淡水資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區仍是華北、西北、遼中南地區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國水資源及人口分布、經濟發達程度、開采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相對於區域我國城市特別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尤為突出。目前全國有近400個城市開采地下水作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個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資源缺口大約為1000萬方,據不完全統計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過60個,如: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沈陽、濟南、海口、西安、西寧、銀川、烏魯木齊、拉薩等;以地下水與地表水聯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連、哈爾濱、南京、杭州、南昌、青島、鄭州、武漢、廣州、成都、貴陽、昆明、蘭州、長春、上海等。

目前城市地下水資源遭受污染的情況較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136個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比較嚴重的有包頭、長春、鄭州、鞍山、太原、沈陽、哈爾濱、北京、西安、蘭州、烏魯木齊、上海、無錫、常州、杭州、合肥、武漢等城市。主要污染源均為工業和生活污染,局部農業區地下水也受到污染,主要分布在城近郊區的污灌區,目前有污水灌溉農田2000多萬畝,直接污染了地下水,也有的還受到農葯和化肥的污染。

二、城市開發利用分布特徵

1、地下水水資源分布及人均佔有量呈現明顯的地區性差異

南方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約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總量的71%,而佔全國國土面積60%的北方地區僅佔到29%,尤其是約佔全國三分之一面積的西北地區,地下水天然資源和開采資源分別為1100′108m3/a和300′108m3/a,只佔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和開采資源量的13%,但地下水天然資源和開采資源卻分別為2600′108m3/a和800′108m3/a,約佔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和開采資源的30%。

此外,受各地人口、耕地和經濟發達程度的不一,各地的人均、畝均地下水資源佔有量有較大的差異。其中以華北片、東北片佔有量最小,人均地下水天然資源量佔有量分別為351 m3和545 m3,畝均地下水資源量分別為228 m3和219 m3。東南和中南片地下水佔有量僅高於華北、東北片。地下水資源佔有量最高的是西南和西北片,西南片的人均地下水資源佔有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畝均地下水天然資源佔有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人均、畝均地下水資源平均佔有量的差異對各地經濟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制約作用。

2、北方地區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高

首先,地下水是北方地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中,地下水佔80-90%,農業用水中,地下水平均佔38%左右,其中河北省佔75%,山西和河南省都在50%以上。

其次,在城市供水結構上,北方地區地下水所佔份額較大,如山東省城鎮工業及生活用水中地下水供水比例高達95%,在河南省17個省轄市中有14個城市地下水的供水比例超過50%。在北方17省以地下水作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中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是城市的唯一供水水源,而鐵嶺、錦州等城市的地下水的供水比例也超過80%。

此外,北方地區的城市地下水開采強度也普遍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華北地區地下水開采程度最高,河北省高達126%,北京109.38%,其它省(區、市)都在70%以上,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大中城市處於超采或嚴重超采狀態,(據統計地下水的實際開采量與允許開采量之比大於1的城市已超過百餘個,如山東省的淄博、煙台、濰坊等城市其地下水的實際開采量與允許開采量之比均已大於1),其中,呼和浩特是以地下水為唯一供水水源的城市,該市開采總量為18351萬方/年,而該地區地下水可采資源量為9478萬方/年,開采量占可采量的193.6%,區內已嚴重超采。

3、南方地區地下水開采程度較低,開發利用的潛力較大。

南方地區雨量充沛,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區內的大中城市多以地表水為主要供水水源或以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供水,除個別城市外,地下水供水比重較低,如長沙、岳陽、昆明、南寧等其地下水供水比例均在20%以下。同時,目前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一般較低,地下水資源可采餘量較大,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如廣西的南寧、玉林等城市,地下水的開采量僅占其可采量的15%左右。

4、因地區間開采程度不平衡,引起局部超採的現象較為普遍。

在許多地區和城市,雖然總體上地下水資源的開采量並未超過允許開采量,但由於地區間開采程度不平衡造成,導致局部開采強度分布不均,特別是城區及局部地段過量集中開采,開采強度過大,導致過量開采,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例如,在北方地區雖然有37個地市處於嚴重超采,但仍有1027.16億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剩餘量,尚有較大潛力可挖。而在城市中這種現象也極為普遍,如濟寧地下水資源相對比較充沛,但在建城區水源地由於日開采34.5萬方/天,超過允許開采量22萬/天,從而造成局部地區嚴重超采,產生地面沉降及水質污染問題。

5、地下水使用中城市生活用水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目前城市地下水的使用主要包括為工業、農業及生活用水三個方面。以往工農業用水往往占據主要部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由於許多地表水飲用水源容易遭受外界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鎮居民對飲用優質地下水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使得城鎮用水中生活用水的比例正逐步增大的趨勢。如福建省福州市及浙江省的部分城市等都出現類似現象。

三、城市地下水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工農業及生活用水需求量將逐年增加,這對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的大中城市本已十分嚴峻的水資源的供需形勢帶來更大的壓力,如甘肅省天水市目前地下水可采量僅為8957′104m3/a,而其城市發展規劃預測城市總需水量達33154′104m3/a,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水資源已成為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制約因素。

2、不合理的開采布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部分城市由於缺乏科學合理開采布局和調蓄,各地區開采程度很不平衡,使得有限的地下水資源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開發利用,造成有些地區嚴重超采,而有些地區則尚未合理開發。

3、持續過量開采,降水漏斗不斷擴大

由於持續高強度的過量開采,使得地下水資源不能得到及時補充,使得降落漏斗不斷擴大,甚至造成含水層的疏干。石家莊市由於長年過量開采地下水降落漏斗逐年擴大,漏斗中心水位埋深89年為36.06m,99年已發展到為39.98m,並形成區域性水位下降。西峰市的十里灣水源地超采極為嚴重,其允許開采量為24.7′104m3/a ,而實際開采量達到206′104m3/a,是可采資源量的7倍,其開采是不斷清耗靜儲量的疏乾式開采,如不控制,含水層面臨疏乾的危險。

4、地下水資源浪費嚴重

城市遠近郊區農業生產過程中水資源浪費問題最為突出,北方地區每年灌溉用水約1400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0%左右。多數地區保持傳統的灌溉方式,灌溉定額居高不下,華北還有許多地區毛灌溉定額維持在400—600立方米/畝.年,西北內陸盆地有的高達700—1000立方米/畝.年,大水漫灌,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30—40%。我國工業用水量的浪費也很大,大部分城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平均在30—40%,遠低於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

5、地下水污染較為嚴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葯、化肥、生活污水及工業「三廢」的排放量日益增大,而這些污水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環境,構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而過量開采造成地下水位的不斷下降,客觀上為廢污水的加速入滲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發現水質污染的地區及城市已有136座,其中污染較為嚴重的有包頭、沈陽、蘭州、西安等城市。

四、過量開采引發嚴重的環境地質問題

由於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發與不合理利用,不僅加劇了供需矛盾,而且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主要有:

(1)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由於超量集中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含水介質壓密所至,在我國地面沉降比較嚴重的有北方的天津、滄州、西安、太原、南方有上海、阜陽市以及蘇錫常地區。

(2)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岩溶水分布地區,特別是城市地下水集中開采局部地段較為多見。地面塌陷問題在我國分布較廣,但受岩溶水分布的控制,南方的發生率高於北方,在南方地面塌陷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有水城、遵義、咸寧、黃石、湘潭等地,北方有臨沂、泰安、棗庄等。

(3)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我國沿海城市地區,主要是由於大量開采地下水以後,引起海入回灌,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主要有遼寧的大連市、河北的秦始島市,山東的青島市、福建的廈門市以及廣西的北海等。

此外,由於不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還有地裂縫、礦區地質災害等。

自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網

Ⅳ 我國的淡水資源是多少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總的來說就是總量多,人均少

Ⅳ 我國淡水資源是

我國淡水資源概況

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水已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水已越來越少。

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只相當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

目前,我國有200多個城市缺水。北京每年缺水10多億立方米,地下水位有的地方已降到30多米。深圳每天至少缺水10萬立方米,曾經出現過「水荒」。

江河也缺水,黃河連年出現斷流。樓蘭古城因為缺水,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羅布泊因為乾涸,成為生命禁區。

中國七大水系中日前極大部分河段污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普遍超標,全國7億多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的水,1.64億人飲用有機污染嚴重的水,3500萬人飲用硝酸鹽超標的水。

珍視水,就是珍視生命。

我國的水資源並不豐富,總擁有量約2.7Tm3,可供開發利用的淡水資源量為1—1.1Tm3,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計,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列為世界第110位。我國是嚴重的缺水大國,在40多個嚴重缺水國家中位居前列。而且,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與耕地、人口的地區分布也不相適應。在全國總量中,耕地約佔36%、人口約佔54%的南方,水資源卻佔81%,而耕地佔45%、人口佔38%的北方七省市,水資源僅佔9.7%。在時空分布上也不平衡,70%左右的雨水又集中在夏、秋兩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現。以上不利的自然因素,註定了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上世紀末對全國640個城市統計,有300個左右的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114個,月缺水1600萬噸,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損失達2000億元。
進入21世紀,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據預測,2010年全國總供水量為6200~6500億m3,相應的總需水量將達7300億m3,供需缺口近1000億m3,2030年全國總需水量將達10000億m3,全國將缺水4000~4500億m3。也就是說,在今後30年中,水資源供水量要增加4000~4500億m3,完成這項任務非常艱巨。
水資源是量與質的高度統一,水的污染降低了水資源的質量,由於污水排放量和毒性的增加,污水排放前又未能全部妥善處理,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緊
缺。

Ⅵ 中國的淡水資源佔世界的多少

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7 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

所有陸地生命歸根結底都依賴於淡水,它決定著地球上生命的分布,水蒸氣從海面升起,被氣流夾帶到內陸,隨著海拔提高,匯聚成雲層降雨,這也是淡水基本來源之一。

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只相當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6)我國水資源缺口超過多少擴展閱讀

在世界范圍內,按水資源儲備量大小排名,前幾名的國家依次是:巴西、俄羅斯、美國、印尼、加拿大、中國、孟加拉國、印度、委內瑞拉、哥倫比亞。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雖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7 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名列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擁有十三億人口,人均淡水資源低於世界平均。

隨著對淡水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在許多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淡水成為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和國家之間爭奪淡水資源的情況越來越突出。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不同功能用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越來越顯著。

Ⅶ 我國水資源及對城市發展的制約

趙侖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水與城市」是當前我國和全球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非常復雜的課題。長期以來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水資源問題使全社會感到困惑、憂慮、爭論不休,同時又是需要迫切解決的重大難題。圍繞該主題,本文認為我國水資源狀況及其對城市發展的制約作用的認識最具基礎性和關鍵意義。同時也是地球科學最有依據切入進行研究分析的問題。本文僅就這一點以北京為例進行探討,並提出解決我國華北地區水資源匱乏的一個方案。

地球是目前已知宇宙間唯一存在液態水的星球,水在地球上孕育了生命,也滋養了人類文明。水是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發展極端重要的基礎物質條件。大自然賦予了人類最寶貴的水資源,但是由於地球上的水遵循自己固有的規律循環運轉,使可利用的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很不均勻,一些內陸和乾旱國家水量匱乏,沿海地帶雨水過多,有時造成災害。我國地域遼闊、海岸線長,由於受氣候、區域地質和地形條件特殊性的制約,水資源的配置存在許多不利因素:東南沿海地帶水資源豐沛地區面積不夠大,而內陸缺水地區超過國土面積一半以上,因此總體上屬水資源不足的國家。但我國不是絕對缺水的國家,主要矛盾是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因此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快速推進,對水資源的剛性需求不斷增長,同時又有全球氣候乾旱化背景,以及水務管理方面的不足等因素,以致長期陷入「水多、水少、水渾、水臟和水不均」的尷尬局面。嚴重地影響和制約了全面建設小康事業的發展。當前,能不能充分挖掘水資源潛力和科學調配管理水利,以達到最大可能保障水源供給的目標,是對我國當代人特別是科技隊伍智慧的考驗。我們的祖先曾經給出了優異的答卷,我國歷史上在防洪、抗旱、水利灌溉及漕運上做出了值得我們驕傲的業績。當代許多發達國家也根據自己國土條件創造了先進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患防治的高效益工程。我國水資源的有效開發和科學管理只有依靠中國人的智慧和創新找出路。

一、城市發展強烈受制於水資源條件:以北京為例

(一)北京水資源開發歷史

北京城位於西山和軍都山交匯構成的山前高地,以及由4條水系沉積形成的沖積平原上,西北部高,東南低平開闊向海。古時北京地區河流泉水縱橫,湖泊濕地密集,地表及地下水資源類型齊全,儲量豐富,具備人口聚居建城的優越條件。北京建城歷史達3000年,自元代定為元大都已有近800年歷史。都城隨著人口和經濟總量的增長,每一階段都伴隨著不同性質和產狀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保障城市的需求,北京水資源開發簡史見表1。

表1 北京城市和人口發展與水資源開發歷史

續表

由表1可見,北京隨著城市規模擴展和人口增多,必須不斷開發各種類型的水資源:從地表水到地下水,直到開發超深地下水,從城近郊區到遠郊區到鄰省供水,以致引蓄遠源河水,如永定河上游的桑乾河水源於呂梁山區;以及遠調長江水。2007~2009年北京人口劇增,除超采深層地下水外,開發中水、加大人工降雨等幾乎所有的辦法都用上了。目前北京水資源開發已達極限,同時北京人均佔有水資源量持續在下降。

(二)目前北京水資源狀況和底線

據2007年報道,北京市年用水量為34億~36億立方米,目前年供水量為26億立方米,缺口為10億立方米。目前用5種辦法保證北京用水:①過度開采地下水,2000~2007年全市累計超采地下水56億立方米。造成本區地下水位下降,如圖1。②擴大循環用水,開發中水,提高利用率。③節約用水。④等外援供水,曾預計2010年調長江水進京,部分緩解北京用水困難(北京電視台,2007年2月15日)。⑤從河北、山西調水保北京。2010年南水北調到京落空,需再等5年。因此,目前北京市水資源狀況極不樂觀,2006年統計北京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85毫米,摺合降水總量為98.28億立方米,形成地表徑流17.72億立方米,蓄入地下水源量為25.59億立方米;本地自產水資源總量37.39億立方米。但近10年來北京年降雨量減少10%~20%,增加降雨的可能性不大。按北京2005年人口計算,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為248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8,全球人均水資源量的1/20;在全世界120個首都中排在100位以後。按2009年人口數計算,人均水資源量小於200立方米。

圖1 北京市城近郊區多年同期地下水位下降示意圖

(三)規劃、現實、爭議和出路

2011年1月報刊報導:2009年底北京常住人口1972萬人;按「十一五」規劃,2008年北京人口1625萬人,超約300萬人,規劃2020年北京人口到1800萬,提前10年超過規劃。「十一五」人口規劃已經是冒進的;事實結果是「十一五」期間人口年均增長54.3萬人,比「十五」期間年均多增20萬人,當前必須面對突破2000萬人口大關的考驗。目前北京正面臨人口暴增和水資源枯竭的危機局面。北京市水資源的底線在哪裡呢?據北京市地勘局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北京市150米深度范圍內地下水總儲量為600億立方米;北京2001~2008年平均年供水缺口為12.7億立方米,累計缺102億立方米。20世紀60年代打水井深度小於100米,而目前平原地區100米取水深井都已成廢井,新打井直深到150米。如按2500萬人口供水,大約20年內北京地下水將全部耗竭殆盡。這便是北京水資源的底線。

考查北京之所以發生近年來的人口暴增,與一段時期出現的似是而非的認識有關。一些經濟學家和媒體人對「城市人口承載力極限」的提法持否定態度。實踐證明,城市的發展和人口規模嚴格受自然基礎條件的制約,在我國北方首先是水資源的限制。2011年3月17日北京市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巫永平建議「將首都部分功能分散到周邊地區」,並指出這一問題應由中央政府下決心解決。筆者同意巫委員的建議。北京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人口規模應嚴格按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進行規劃。

然而,即便是嚴格按北京市原訂規劃壓縮人口,從建設「世界城市」的標准要求,也還需要給北京開辟一條具有大流量、穩定供水的廉價新水源,本文建議從解決華北區域水資源匱乏問題出發,從全國范圍尋找水源,提出從長江自流引水到京的解決方案。

二、我國水資源狀況和深入開發潛力

(一)我國水資源總體狀況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和地形復雜,受季風影響全國降水分布極不均勻;在地質構造背景上,由於自二疊紀以來青藏高原持續隆升,形成西南部地勢陡高,向東急降到低闊平原,構成階梯式偏陡地形,由此造成河流流速急,攜帶泥沙量大,同時土壤層較薄,不利於蓄存地下水和緩沖河水流速等不利因素,是造成洪、旱頻發的地質背景。據水利部年報2004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00.6毫米,摺合降水總量為56876.4億立方米,當年全國佔有水資源總量為24129.6億立方米,比近40年來平均值28124.4億立方米少12.9%,居世界第6位。我國人均佔有水資源量23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的1/4,在全世界排名第21位,被聯合國列為世界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耕地畝均佔有水資源量1770立方米,為世界平均值的3/4;中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22%,但可再生淡水佔世界總量的8%。總體上我國水資源量不夠豐富,人均和畝均水量少,水資源在地區間、年際和年內分布不均勻,屬自然條件不利的因素。我國歷史上洪、旱災害頻繁,加之近年來全球總體升溫,缺水區面積加大,目前全國655個城市中有近400個城市缺水,其中約200個城市嚴重缺水。

我國水資源匱乏狀況近年來明顯加劇,表現為:華北地區降雨量減少,2010~2011年冬春連旱,山東、河南遭遇60年來特大旱災,乾旱加劇;廣大的西北地區乾旱缺水依舊;2010年春夏雲貴高原大旱,重慶連年大旱;近年來兩廣及福建因台風減弱而降雨不足,中國南方的旱情引人關注。近年洪、旱災害頻發和擴大,除自然不可抗拒因素外,還與全國水資源管理中的某些缺位有關。

(二)我國的水資源潛力亟待重新評估

關於目前我國水資源是否還存在開發潛力的問題,多年來存在不同認識,一種意見認為我國水資源已無開發潛力,解決水問題只有靠節約用水和防治污染。大力推行節約用水,如提高農業灌溉效益、調整水價,以及治理水污染等都是必要的、有效的治水措施。但從深入開發水資源方面,一些基層水利部門的經驗值得重視和推廣。如山東省水利廳根據多年本省管理水利的實踐總結出「洪水資源化」的治水思路和一整套解決蓄洪防旱的水利管理和工程措施,保障了本省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對水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

從總體降水量來看我國不是絕對缺水的國家:全國年平均降雨量600.6毫米,人均水資源量2300立方米,問題是大量的水資源空流入海,或被蒸發。通過調查研究和一定的工程措施把無效損失的水資源找回來,即採取「開源節流」並重的方針管理水利,是我國克服水危機有效可行的出路。山東省提出的治洪與資源化相結合,化害為利的對策符合2006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世界水大會上提出的「水資源和流域綜合管理」及「可持續水管理」的當代水資源開發和保障理念。

(三)我國水資源深入開發的5個方面建議

(1)對全國大江河、大湖泊進行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評估。表2為引自《水利規劃與設計》2010年第1期《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初步研究》一文部分數據並補充。

表2 我國部分大河流域和湖泊水資源開發利用率

由表2可見,除海河和太湖水系開發利用率很高外,我國還有相當數量河湖開發利用率不高,特別是南方河湖,為解決南方頻繁出現的乾旱問題應充分規劃,並進行工程試驗,深入開發利用。我國北方因嚴重乾旱,一些水域過度開發,如黃河斷流、北京與河北超采地下水等,應及早進行研究,採取對策解決。但針對我國國情,國際上一般認為的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應不超過40%的認識需重新考慮。總之,全國大江河湖泊水域亟須進行一次水資源和污染現狀,以及深入開發潛力的調查研究與評估。

(2)把江河入海的淡水採用「御咸蓄淡」工程措施蓄洪。據水利部《中國水資源公報》,2004年長江流域降水總量為18546.8億立方米,但區內可利用的水資源量僅8754.6億立方米,在全國范圍內這組數字分別為:56876.4億立方米和24129.6億立方米。即大約有42.4%~47.2%的降水損失掉,主要是被蒸發或流入大海。2004年由長江口入海的水量為7974億立方米,全國為12921億立方米。通過一定工程調控可以分流儲蓄一部分入海淡水,輸導到北方乾旱地區,經過多年的補水將會大大增加北方水資源,緩解乾旱。這種治水思路在我國古代已有,稱為「御咸蓄淡」。為洪水資源化和以豐補歉的一種有效形式。

(3)青藏高原融雪水合理開發。青藏高原面積23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號稱「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自二疊紀2.4億年前開始隆升,形成面積達59406平方千米,總體積5590立方千米的高原冰蓋,平均水資源徑流量3590億立方米,構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由一個國家享有主權的「固體水庫」,其融雪水是7條亞洲大河的發源。由於全球升溫,高原冰蓋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溶化,長江源每年退縮50米。青藏高原是我國獨有的寶地,世界第三極冰層是我國享有主權的固體水庫。但多年來我們對青藏高原的融雪水研究開發不夠,總計冰川數達46298條,觀測過有資料的只有數百條。冰川融化是個非常復雜的現象,一方面冰雪在溶融,有的地方在繼續生長,高原還在隆升,存在某種收支平衡。最近報道高原湖泊面積正在擴張,水源來自溶融的冰雪;作為水資源的大量融雪水應當開發利用,不研究、不開發利用,絲毫不能阻止冰雪的融化,而這樣融出的水絕大部分被蒸發散失掉。高原融雪的開發和利用的前提是深入的調查研究。

(4)暴雨資源化。我國是暴雨多發的國家,暴雨的發生主要與強氣流活動和一定的地形因素有關,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如長江中下游江西、湖南等省春夏雨季頻發暴雨天氣,河北省太行山東麓如邢台等地也常出現局部強降雨。暴雨有破壞性,可能造成災害,但暴雨也是一種水資源,在暴雨多發地通過一定的工程措施,可以防止暴雨成災,並進行蓄存變害為利。我國基層水利部門已經總結積累了多年的經驗,應深入研究推廣。在這方面荷蘭用修建「水廣場」的工程措施存蓄強降雨,達到變害為利科學利用的目標,可供參考。

(5)界河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國有多條大江大河跨越國境,水資源屬兩國共有,其中在我國境內發源流出國境的水資源應引起特別關注,並研究開發,如2004年由我國流出國境或流入國際界河的水資源總量為7064億立方米,其中從西南諸河流出5855億立方米。按照國際法,我們有權根據與鄰國建立一定的協議,利用開發這些水資源。在國際關繫上界河水資源所有權屬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問題,應嚴肅認真地對待。

我國各地地理氣候條件復雜,變化多端,通過全國系統的水資源狀況普查,還可以找出更多的可開發水源。上列提出的幾個方面也應首先開展專題水況調查,在一定的工程試驗基礎上提出論證和工程規劃。

三、解決北方水資源危機的一個方案:擴建京杭大運河,實現「南洪北導」

(一)貫通我國東部繁華經濟區南北的一條黃金水道

與萬里長城齊名的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1293年元朝時期全線開通達北京,全長1794千米,是世界最長和人類歷史上開鑿最早的古老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滄桑,古運河為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而持久的促進作用,可謂是貫通我國東部繁華經濟區的一條黃金水道,也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高度的創造智慧和我國歷史上水利開發利用的先進水平。

在今天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全國全面建設小康的歷史時期,京杭大運河能起什麼作用,如何發揮運河的地理優勢,擴大開發它的航運、水利和調水等多種功能,是近年來許多專家和領導部門思考的問題。如南水北調項目的東線調水工程,以及沿河各省的航運、開發、引蓄水灌溉和運河古跡修繕等。2006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政協委員提出修繕運河文物古跡和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進行了考察。2007年山東省政府提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兼顧河道開發,達到調水航運綜合功能目標的方針,並投資10年內擴建東平湖到濟寧101.19千米高標准通航河道。全國人民的「運河熱」在持續。

今天面對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的困境,京杭運河給我們提供了一條現成的輸水通道。它的東南起點正是水資源豐沛的沿海地區,終點是華北方最缺水的北京、天津及冀、魯、豫、晉;運河所經各省屬近海平原,地形起伏不大,便於施工,原有河道可用於擴展河漕,不必擴大征地,因此擴建開發京杭運河,使之變成疏導南方汛期洪水和部分入海淡水,自流到北方乾旱區的最佳水道。擴建運河的重點是跨流域自流輸水,在大規模增加徑流的基礎上,使運河保有充足的水量,進而發揮蓄洪、抗旱等大區域水資源調配管理功能。

(二)京杭大運河擴建和開發利用目標及工程可行性依據

(1)水源。擴大運河水量的依據條件是我國東南部長江和錢塘江流域1600~2000毫米的年降雨量,和長江巨大徑流量形成的春汛期洪水。2004年通過長江流入東海的水量達7974億立方米,佔全國入海流量的61.71%,因此,長江流域是我國第一大水資源區。通過修建一定的工程分流、蓄洪,並加以疏導引入運河,使自流引到華北地區。設把長江入海水量的1/20~1/10,即約1000億~2000億立方米水引入運河,就可以使運河增加近2~4條黃河的徑流量,通過合理的工程措施運河水量還可以加大。擴建的最基礎工程是拓寬和加深運河河道,及開拓多條出口由長江引水。

(2)實現自流。設以大運河揚州到天津段為第一期工程,全程長約1150千米。兩端地面都處於低海拔,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1985)長江鎮江揚州段江底基岩面低於黃海基面10~40米,泥沙沉積層江底面低於黃海基面3~10米。南京站長江多年平均水位為5.48~4.97米,洪汛期峰值水位為10.22米,枯水期最低水位1.54米。如設天津海河入海口海拔為0米。據此計算,當運河全線河底深挖到黃海基面以下-2米(揚州)到-15米(天津),平均水位落差為15~20米,達到平水期水面比降為萬分之0.13以上,枯水期水面比降為萬分之0.10,可實現長江到天津自流引水,包括洪汛期長江高水位灌注和平水期緩慢引流。此外,運河還可以容納和消化淮河、黃河等的洪汛期洪水,蓄入運河水系,運河同時起到平原水庫的作用。

(3)運河擴建工程的相關項目。開發修建以運河為中心的包括沿河湖泊、支流、水庫、濕地,以及渠塘的大運河水系,並進行整治疏浚、清淤、深挖。並且在運河與5條大江河交匯口處修建堤、壩、閘、庫等調控運河水流向和流量的工程,還要進行運河生態環境建設和運河古跡修繕工程等,使古運河煥發新的活力和生機,綻放出21世紀華夏子孫智慧的風采。

四、結論

綜上所述,北京的發展需嚴格按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行規劃,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經濟總量及人口規模,應依據本地加外援可持續穩定供應的水資源量標准加以控制。解決京津水資源困境應從華北地區總體乾旱問題著手,可以從全國水源引水,但以自流輸水為上策。我國總體水資源還有潛力可挖,建議實行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的水利方針治水。擴建京杭大運河工程,高效利用現有的運河河道、湖泊、渠塘等已佔有的地面,不需擴大征地、不移民,建成後高效益零風險,子孫後代長遠受益。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建成一套適應我國國情、功能齊全、運行高效、技術上屬21世紀世界領先的宏偉工程。新建運河引水功能的長期運行和對我國東部大水系水資源的科學調配與管理,將會大大改變華北地區水資源匱乏狀況,有力地保障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守榮,朱川海,程磊等編著.全球水循環與水資源.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81~19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編.中國水資源公報2004.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7~16

[3]周英主編.2006中國水利發展報告.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3~91

[4]北京市水利局.北京水旱災害.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3~197

[5]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長江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長江航道局規劃設計研究所著.長江中下遊河道特性及其演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60~106

[6]劉勇毅主編.防汛與洪水資源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5~68

Ⅷ 中國飲水用緊缺的地區有哪些缺水人口有多少

我國水資源現狀及面臨形勢的分析報告
壹)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近年來我國連續遭受嚴重乾旱,旱災發生的頻率和影響范圍擴大,持續時間和遭受的損失增加。目前全國 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其中100多個嚴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經到了最嚴峻時刻。與此同時,由於人口的增長,到2030 年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將從現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資源可開發利用量,缺水問題將更加突出,因此,節約水資源,強化水資源稀缺意識已刻不容緩,大家得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每一滴水。 此外,我國水資源開發中還存在著其他問題: (1) 洪水災害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存在潛在威脅 (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3) 水資源普遍受到污染 2003年,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質污染嚴重,海河、遼河生態用水嚴重缺乏,其中內蒙古的西遼河已連續五年斷流。太湖、巢湖、滇池均為劣五類水質,總氮和總磷等有機物污染嚴重。以黃河為例,工業污染是黃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廢污水排放總量的73%,每年由於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15億元至156億元。同時,令人擔憂的是,沿黃地區許多農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給區域內居民健康帶來危害。據初步測算,區域內每年人體健康損失達22億至27億元。黃河水污染同時還帶來水資源價值損失、城鎮供水損失,並增加了處理污水的市政額外投資,每年總損失近60億元。地球上的水雖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當今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並不多。據專家估計,地球上的13.86億立方公里水資源總量中,其中 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還無法利用。而大陸上所有淡水資源總儲量只佔地球上的水量的3.3%,這3.3%里的85%集中在南極和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和高山渺無人煙的冰川中,在現階段內也難以利用。地球上實際上能為人類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河流徑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佔地球淡水總量的22.6%,為8600萬億噸,但一半的地下水資源處於800米以下的深度,難以開采,而且過量開采地下水會帶來諸多問題。河流和湖泊佔地球淡水總量的0.6%,為 230萬億噸,是陸地上的植物、動物和人類獲得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可是由於水體污染,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資源又在急劇減少。大氣中水蒸氣量為地球淡水總量的0.03%,為13萬億噸,它以降雨的形式為陸地補充淡水。目前能夠為人類開采利用的河流徑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達到40%。我國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2萬億m3,除通過土壤水直接利用於天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外,可通過水循環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 2.8萬億m3,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按1997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總量為2200m3, 人均佔有量僅有世界平均數的¼,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為世界上12個貧水國之一。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從1980年到1999年,我國社會經濟總用水量增加了約四分之一,從4437億立方米增加到 559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佔70%,工業用水佔20%,生活用水佔10.1%。新世紀面臨的重大水問題
當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但人均淡水資源卻是貧國。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畝均的水資源數量極為有限,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地區分布差異性極大,這是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基本特點。目前水資源短缺問題己成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但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從目前現狀來看,就全國而言,人均佔有淡水資源量只有2200 立方米,從地區來看,水資源總量的81%集中分布於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其中40%以上又集中於西南五省區,這是先天決定的水情。從人均佔有量來看,人均佔有淡水資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東部可以高達五、六百倍。這是我國北方屬於資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區水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由於水體污染,水質型缺水也相當嚴重。目前全國性的乾旱缺水越來越嚴重,尤其北方地區發生水危機已不是危言聳聽。
(一) 主要災情
進入90年代,中國水旱災害和水污染頻繁發生,水多、水少、水臟與水環境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1)洪澇災害:累計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了1.1萬億元,約相當於同期財政收入的1/5。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億元)、1995年(億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億元)、1998年(2684億元)。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洪澇災害損失100多億美元。
(2)乾旱災害:由於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億元,正常年份和較旱年份,糧食減產在100~250億kg(正常年份,如1996年減產100億kg,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減產糧食250億kg),但遇到嚴重乾旱年份糧食減產曾高達近500億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區乾旱持續時間長達100多天,黃河下游發生了有史以來,斷流天數、斷流河長均創歷史記錄。這一年因旱糧食減產476億kg,對糧食生產造成的損失是新個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年份)。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乾旱缺水造成的損失約為350億美元。
(3)水環境:一是水土流失,區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進程緩慢,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還很嚴重,特別是開發建設項目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劇增加。全國平均每年因開發建設活動等人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堆積的廢棄土石約30億噸,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響防洪保安。二是水體污染嚴重,由於工業廢污水排放量的急劇增長,並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導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為代表的水環境惡化。世界銀行發表的中國環境報告測算,中國僅水和大氣造成的污染,年損失為540億美元,佔中國年GDP的8%。這就表明,水環境質量在繼續惡化,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十分巨大。
以上這三大災害合計年均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佔全國年GDP的15%左右。從這三大災害損失來看,進入21世紀這三大災害,水資源源的短缺和水環境惡化將上升為主要矛盾。
(二)主要矛盾
1. 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
五十年來,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到21%。特別是近20年來,由於供水能力增長緩慢,1978~1998年全國供水能力年增長率約為1%左右,而同期國民經濟以8~12%的高速度增長,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約2.5億,更加劇了缺水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降雨與徑流關系,產流與匯流條件都在發生變化,有些江河的天然來水量己呈現衰減的趨勢。黃河下游頻頻發生斷流、海河成為季節性河流,以及內陸河部分河流乾枯,2000年發生的旱災,經濟損失嚴重,充分暴露了我國城市供水系統和農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現。
目前,全國每年缺水量近400億m3,其中,農業每年缺水300多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耕地達4億多畝,年均減產糧食200多億公斤;城市、工業年缺水60億立方米,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多億元;農村還有2400多萬人飲水困難;在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嚴重缺水。天津市由於連續四年遭受華北乾旱影響,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庫水位已接近死庫容,於橋水庫已無水可供,直接威脅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產用水,盡管採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難以保證。為此,國務院批准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黃濟津」應急輸水工程的實施方案。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生活質量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將進一步減少,而用水量卻進一步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首要制約因素。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
2.水已成為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嚴重問題
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8%,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其中黃河中上游和長江上游地區,以及海河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國每年平均損失耕地100多萬畝,流失土壤50多億噸,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河湖泥沙淤積,加劇了洪、旱和風沙災害。我國自然生態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體污染。
全國地下水由於長期超采,又不能得到回補,目前年超采量達80多億立方米,已形成了56個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導致部分地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部分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導致下遊河道斷流、河湖萎縮,下游有些尾閭與湖泊消亡,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胡楊林大面積枯死;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沙塵暴發生頻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區和綠洲,由於大水漫灌、排水不暢,導致嚴重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地質量下降,農業生產能力衰減。
1999年全國年排放廢污水總量606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佔67%,生活污水佔33%。根據1999年水質監測資料,對全國11.36萬公里河長進行評價的結果,Ⅰ、‖類水河長只佔30%,Ⅲ類水以上的河長佔70%(其中Ⅰ類水河長占 5.5%,‖類水河長佔24.5%,Ⅲ類水河長佔32.4%,Ⅳ類水河長佔12..6%,Ⅴ類水河長佔7.8%,劣Ⅴ類水河長佔17.2%)。

b)十大挑戰
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善於從戰略上看問題,要研究下世紀前五十年的發展戰略和規劃。採取有力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後勁。」水利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水利建設作為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來抓。
(一)人口增長出現峰值,人均水資源量降到低谷。我們面臨的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如果2030年人口增長達到峰值總人口就達到16億,人均佔有水資源將下降到1750立方米。人口的增長不僅增加對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對水的有效利用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未來50年中國人口的增長是對水資源和水環境最大的挑戰,也是對可持續發展最大的挑戰。
(二)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銳,開發利用更加艱難。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專家們根據國際上評估的標准認為,中國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大約為 10000-11000億立方米,1997年,我國年總用水量達到了5623億立方米。按照21世紀中葉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初步估計,我國未來水需求將達到7500-8000億立方米,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500-2200億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鑒於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可經濟開發的水源不僅受到區域性的限制,而且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中國未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更加艱難,供需矛盾將會更加尖銳。
(三)經濟快速增長相應廢污水排放量將急劇增長。未來50年,這種發展趨勢對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挑戰。基於目前廢污水的處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現狀,如果未來50年工業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鎮快速發展,廢污水的排放量將會數倍、甚至十幾倍的增加,勢必加劇水環境的惡化。因此,中國將面臨解決水資源短缺和廢污水處理、水環境治理的巨大壓力。
(四)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矛盾更加尖銳,南方地區洪澇災害可能更加嚴重。目前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資源匱乏等將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降水、水資源和地區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勢必會帶來影響,尤其是北方地區將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可以預見未來50年內,水旱災害防治任務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會更加尖銳。
(五)北方地區缺水形勢嚴峻,黃河及其以北地區河道斷流情況加劇。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是隨著人口、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加劇的。黃河斷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現。黃河斷流的原因雖然有許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經濟發展導致用水量急劇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費造成的,還包括區外引水等因素。專家們分析認為,在未來10-30年內,黃河每年將缺水40-150億m3,如果未來50年,黃河流域乾旱頻率增高,黃河中下游泥沙淤積量增加,有可能加重水資源短缺和治黃的難度。黃河以北緊鄰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兩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現用水危機。進入21世紀如果北方缺水不能未雨綢繆,我國北方地區缺水問題將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六)糧食增長主要在北方,產糧區與水資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銳。在中國歷史上水利與經濟區的形成和轉移密切相關,盛唐時期生主要經濟區在北方,當時水利設施的數量的比重佔全國41%,到宋朝主要經濟區轉移南方,北方水利建設被忽視,這時水利設施的數量只佔7%,到清朝北方又成為政治經濟中心,水利設施的數量又上升到佔全國49%。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糧食生產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糧北運」格局。然而,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下降,水利建設力度減小,糧食增長主要轉移到北方,產糧區與水資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銳,導致北方旱災更加嚴重。在1985年以前,中國長江以以南地區的糧食生產總量佔全國糧食生產總量的比重略高於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南方地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57.1—57.8%,糧食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7.2—61.5%,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南方糧食在低消費水平下,自給有餘,余糧調給北方,1953—1959年年均南方凈調給北方糧食332.97萬噸,1960—1969 年年均凈調給北方糧食174.54萬噸,1970—1975年均凈調給北方糧食192.82萬噸,從而形成「南糧北調」的格局。
由於經濟發展,南方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下降,農田水利建設比北方明顯減緩。1998年南方地區有效灌溉面積35978萬畝,比1980年只增加1679萬畝,僅增加了4.9%,其中,東南沿海地區還減少了912萬畝,減少了12.4%。而北方地區有效灌溉面積由30979萬畝增加到40554萬畝,增加9575萬畝,增加了30.9%,其中,東北地區有效灌溉面積由3242萬畝增加到6533萬畝,增加3291萬畝,增加了一倍多。蒙寧新區和華北地區灌溉面積也有很大的增加。
隨著南方農田水利建設的減緩,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糧食增產在全國的貢獻率大幅度減少。表8—17中列出了南北方1985年前後在我國糧食總產增產中貢獻率的變化。1952—1985年我國糧食增產量中,南方佔61.4%,北方佔38.4%。1985年以後,糧食生產地區格局發生了巨大逆轉,北方地區的糧食生產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9.4%,其中華北地區佔25%,而南方糧食生產增量卻下降為30.6%。全國糧食總產量中,北方地區由1985年佔40.7%上升到48.4%,南方地區由59.3%下降到51.6%。人均擁有糧食,北方由表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38.7%;而南方地區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幾乎沒有增加。
隨著南方糧食生產的減緩,導致了南方糧食總量不足。根據國家計劃委員會農村經濟司、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研究,1978—1990年平均南方糧食自給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糧食自給率下降至95.2%,1997年南方糧食自給再下降到95.9%,每年需要從北方調運糧食1400萬噸以上。糧食產銷地區格局逆轉為「北糧南運」,這種格局的急劇變化,對未來50年糧食生產總量的增長將產生嚴重的影響。目前,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己十分尖銳,如果未來年糧食生產總量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麼,未來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更加尖銳。
(七)水利工程將進入百年期,鞏固改造任務繁重。我國水利設施目前面臨著兩大威脅:一是現有水利基礎設施面臨著萎縮衰老的「危機」,二是工程保安、維修、更新、配套任務大,這是歷史遺留下的問題。到21 世紀中葉這些水利基礎設施將逐步進入百年期。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當時對自然規律認識不足,按經濟規律、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辦事不夠,設計標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幹、輕配套,重建設、輕管理。因此,許多水利基礎設施配套差、尾工大、設備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運行狀態不良,至今沒有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益。如果未來50年,現有水利基礎設施不能鞏固、提高和充分發揮效益,那麼現有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很可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因此,隨著水利基礎設施逐步進入百年期,鞏固改造任務愈加繁重。
(八)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質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務艱巨。從目前來看,我國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未來水利基礎設施效益和水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都取決於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水利領域,目前水利科技貢獻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節水技術的應用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在水利建設的指導思想上,重建設、輕管理,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人員素質普遍較低。因此,進入21世紀,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員素質的任務十分迫切,也十分艱巨。
(九)水價過低,建立水市場經濟體制任重道遠。目前水價格偏低不利於節水和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於各方面資金投入到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來。國內外經驗表明,提高供水價格,可以促進節約用水和延長工程使用年限。因此,制定有利於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經濟政策,對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至關重要。 30多年來,國家發布的收取水費和水價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們缺乏對水的認識,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識。加上農業一直是用水大戶,它更難靠市場經濟來調節。因此,從總體來看,水市場體制的建立任務十分艱巨。
(十)管理體制分割,影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實踐表明,水利涉及到農業、工業、水運交通、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水資源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澇、灌溉、水電、供水等等;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位的基礎設施。但是長期以來,無論是思想認識上、還是經濟體制上,水利只作為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沒有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對待。目前水資源分地區、分部門的管理體制,既不利於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多龍管水」的時代應當盡快結束

Ⅸ 簡要介紹一下中國的水資源及其面臨的問題

「經濟社會發展要『量水而行』。目前,有的地方不講水資源承載能力,不知道地方的『水賬』,盲目地引進國外製造業,甚至想把一個地方變成世界製造業中心,顯然不科學。過度的引進是一個陷阱。因為,如果管理不好,實質上是出口了稀缺的水資源,而換來的是污染。」12月2日至4日,在上海舉行的太湖高級論壇上,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告誡說。
我國水資源十分緊缺,目前人均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聯合國列為水資源緊缺國家之一。據翟浩輝介紹,到2030年,中國的人口將達到16億,人均水資源量將跌至1000多立方米,接近貧水國家極限水平。太湖流域是我國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但多年水資源平均量只有177億立方米,本地水資源人均、畝均僅為全國的1/5、1/2,而流域用水量已達316億立方米,供需缺口較大。近年來,由於水污染觸目驚心,本已緊缺的水資源雪上加霜。巨大的供需缺口主要依靠提高流域水資源重復利用,通過實施從長江、錢塘江調水補充解決。
「過去,我們一直強調水資源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是對的,今後還要堅持。但是,鑒於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我們同時提出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各地所進行的開發利用項目必須考慮水資源『大盤子』的容量和可用量。」翟浩輝說。
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控制要素。據財政部農經司曹廣生副司長介紹,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發動機,涉及江、浙、滬、閩、皖四省一市的太湖流域片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2003年,該區域以佔全國不到3%的土地面積、8%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1/4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其中,涉及江蘇、浙江、上海的太湖流域以佔全國0.3%的土地面積、3%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13%的國內生產總值、19%的財政收入,城市化率更高達66%。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該地區水資源供應和環境保護帶來巨大的壓力。
因此,翟浩輝認為,必須在注重水資源治理、開發和利用的同時,更加重視水資源的配置、節約、保護和水污染的治理。在水資源的配置方面,統籌考慮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如何合理分配使用,生活、生產、生態水如何協調,跨地區、跨流域的水資源如何調度和分配等問題。同時,優先考慮生態用水,以防止水資源枯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太湖流域要率先在全國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把節水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同時,要高度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加強水污染的防治,通過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污水處理和污水資源化措施,提高水環境的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