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開發學生作文資源
擴展閱讀
企業賠償費用屬於什麼 2025-05-15 04:36:41
抖音哪個工具可以寫字 2025-05-15 04:19:39

如何開發學生作文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8-10 05:13:21

A. 如何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的作文通常分為自由作文和命題作文,前者是主動作文,後者是被動作文。現在學生的問題是,缺乏感悟的自覺性,缺乏寫作的沖動,不能進入作文的自覺狀態。絕大多數作家的成長歷程和寫作經驗說明,只有本人進入了作文的自覺後,他的寫作成為他生命的釋放口,成為他的人生重要支撐,才能在寫作上投入更多的感情和時間,才能取得寫作的進步。而學生由於缺乏這種感悟和創作沖動,很難主動進行作文,他的生活感受不能及時地轉化為一篇文章。
而在面對命題作文時,大多數學生又覺得無話可說。也就是說那些作文命題與學生的經驗和情感沒有發生共鳴,沒有成為開啟學生作文思路的鑰匙。既然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一份生活,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內心世界,有自己的苦樂喜惡,那麼只要找到適當的鑰匙,就能打開學生自己積累的庫房。
現代資訊理論為我們認識作文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作文是一個信息的輸入、儲存、加工輸出與反饋的過程。學生作文是信息轉化的「結果」,同時又是信息轉化的「過程」。學生作文的全過程是這樣的:信息積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饋。
信息積累就是學生對外部世界的信息進行感知,並進行編碼、儲存,以備作文之用。生活感悟和讀書經驗都有助於學生把眼中之「竹」化為胸中之「竹」。這包括直接生活經驗(生活閱歷、感受與思考)和間接生活經驗(耳聞目睹、閱讀)。
信息同化指某一作文命題與學生的信息積累相碰撞後找到了切合點,這一沖突過程,決定著作文腹稿的成敗與質量。
信息同化完成後,再藉助於「得心應手」的作文技能,學生就可把胸中之「竹」外化為紙上之「竹」。
因此,要解決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當然要先正本清源,即組織學生一方面積極投入生活,增加閱歷,增長經驗,另一方面多讀書,多體驗,多感知。從而豐富感情,磨礪思想。作文能力,從很大程度上講,不是依靠教師喋喋不休的質的分析,而是依靠學生自己信息數量的積累。而豐富學生的信息,就得面向生活、面向經典以及電腦網路,廣泛地、有效地開發信息資源。
但是,並不是閱歷豐富、博覽群書的人就能寫出好文章。這里還有一個能否將個人體驗順利「同化」和「外化」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刺激物――命題,並要事先為學生准備豐富的作文模型。
首先,要按照信息與作文命題平衡的規律,把握作文命題與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作文命題的質量。成功的作文命題要保持學生原有信息與命題之間的距離,才能具有信度和效度。作文命題,就是一個刺激物,只有被信息同化時,這樣的作文命題才能進入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其作文的興趣和動機。當學生遇到新的刺激物但不能被同化時,就會修改原有圖式以使刺激物能夠符合於這種圖式,或創造一個能夠容納這一刺激物的新圖式。同化會豐富和加強原有圖式,順應則導致圖式的變化和發展。「平衡」就是通過同化或順應來達到學生原有信息與刺激物的均衡或調節,它是推動認知和創作發生並發展的動力。
依據這一原理,作文命題要盡量滿足學生的信息積累,也要有一定的難度,進而促使學生能創造新的條件進行解題,達到發展其作文能力的目的。
至於學生在作文之前閱讀過的大量範文,會對學生作文的模仿、創新提供「圖式借鑒功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作文是一種書面語言,它的生成要經歷三個基本階段,實現兩次轉換。第一階段是構思階段,在認知的基礎上,因「交流需要」而做出選擇,是「意」的初步形成。第二階段是轉換階段,即選擇表達「意」的言語形式,將要表達的內容轉化為言語信息。這是第一次轉換,即內部語言開始生成。第三階段是執行階段,就是把頭腦中的言語信息轉換為文字元號系統,變成書面作文。根據波里特「表達過程」圖示模型,我們可以知道,影響甚至決定書面語生成的是兩類知識:一類是寫作基礎知識,包括文章體裁和文章布局結構等各種知識,另一類是作者平時掌握和積累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各種知識。其中後者是決定性的。有了這兩種知識,才能在包括文題在內的各種「需要」的刺激下,利用由「主題」和「題材」構成的「搜索器」對「記憶」進行信息搜索,取得信息,並確定其價值,決定對其的取捨。也就是說,構思的成功取決於「記憶」知識的豐厚和「搜索」意識的明確。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和範文模型。因為學生作文雖不排斥一定的創新,但畢竟還是一種訓練和嘗試,只要能達到「觀點鮮明正確,中心突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句通順,標點正確,並有一定的寫作速度」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作為學習者,其行為必定帶有一定的模仿性。
綜上所述,要解決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的問題,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精心設計作文題目,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喚醒學生積累信息中庫存的有效信息。
二、在平時,應該著重訓練學生面對一個命題時,迅速從命題提供的一些信息點理出命題要求,在這一范圍內搜索自己的庫存信息,在檢查自己的信息佔有量後,決定作文的主題取向。同時,回憶自己看到過的這類主題所需要的文本模型,進行一番取捨後確定文體。伴隨這個思索過程,學生要列出一個簡括的提綱,理出文章思路,提取所需的材料。這個構思過程當然是越短越好。
三、為達成這種寫作能力,教師要安排好自己的教學計劃,整個學段的,每個學年的,每個學期的,每個專題的。每一專題的相關信息積累,要盡量全面豐富,既有自己的親身體驗,又有他人的經驗之談。每一專題的文本(包括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要全面涉獵,並盡量掌握,這樣在作文時有一個參照,表達起來更會加得心應手。

B. 如何讓學生有效積累作文素材

一、最常見的積累方法:背誦中積累。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優美語句,是積累作文材料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強化一下記憶,不要只是簡單地看看。

二、從現實生活中吸收積累。俗話說,生活有多廣,語文就有多廣。要想在生活中很好的積累,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學習、休息、文娛體育活動,還是走街串巷,還是旅遊觀賞、社會實踐、社區活動中,都要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多看、多聽、多想、多吸收。

三、最豐富的積累方法:閱讀中積累。書籍、報刊等是作文材料的一個豐富資源。書籍報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古今中外,無論是歷史的文學的、哲學的、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學的,大量的書籍應有盡有,無所不有,而且這些材料又相對比較集中,只要你喜歡的,就有可能得到它。

我讀書、學習、積累知識一般是用快速閱讀法,這里說的快速閱讀不是簡單地閱讀速度快,跟略讀、跳讀掃讀等有著本質的區別。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

掌握速讀記憶之後,可以把閱讀效率提高很多倍,無論是閱讀素材積累還是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的,特別是對於時間緊張的高中生來說,非常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我自己用的是這個。

閱讀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是非常必要的,閱讀從大的作用來說,滋養著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養,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終生收益,從小的方面來說,中學生閱讀可以增加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尤其對於寫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C. 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並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教師在注重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呢?對此,我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教材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有序開展和成功實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台。其中,教科書依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立足學生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以求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從四年級開始設置了「詞語盤點」,其目的是讓學生及時復習本組課文學過的新詞,積累詞語,落實《語文新課程標准》關於「豐富語言積累」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多讀、多抄、聽寫,如此機械的操作枯燥乏味,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較差,「詞語盤點」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我認為,可以採用編故事、小組賽等有趣的方式讓學生樂於記詞、善於記詞,以此有效地利用「詞語盤點」這一教材資源,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二、多媒體資源的引入與利用
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優化教學資源,豐富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合理開發與利用多媒體資源。
如在教學《女媧補天》災難降臨這一片段時,出於對學生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風順,沒有經歷過什麼災難,與文本的對話存在障礙這一方面考慮,我改變以往口頭表述的方法,藉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天塌地裂、水深火熱的災難視頻,通過創設課文情境,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災難的可怕,懷著震驚、恐懼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讀課文。學生藉此真正地走入文本,朗讀得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
三、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自然資源是語文課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我們的周圍有花草、樹木、江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有效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益處。
如在教學完《爬山虎的腳》一文後,我馬上布置學生回家後用一周左右的時間留心觀察一種植物,並適當提醒觀察時的要點,囑咐學生做好觀察記錄;然後,在全班交流,並展示一些寫植物的文章,供學生學習借鑒;最後布置學生選取印象最深的內容寫下來。結果,多數學生寫出的觀察作文都真實生動。
語文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總之,只要我們站在課程改革的前沿,懷著滿腔的熱情,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永葆生機與活力!

D. 如何挖掘農村初中作文素材

【摘 要】本文探討農村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並縱深分析原因,就如何開發和利用農村作文資源尋找有效途徑,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方法。結合農村特點,理論聯系實際,大力挖掘農村素材,發揮農村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筆者根據長期的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實踐,力圖使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得以突破。

【關鍵詞】農村初中 作文教學 資源開發 策略方法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學生語文水平和素質的重要尺度和綜合表現。然而,一直以來作文教學是農村語文教學的一個瓶頸,很多教師都為之頭痛困惑,認為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的視野窄見識少、信息貧乏,所寫起來的文章題材單一、語言貧乏。事實上,農村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優美的自然風光、淳厚的風土人情和豐富的人文底蘊,這些都是城市所無法比擬的。這些豐富的本土資源為農村學校的初中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我們該如何發揮利用本土資源,幫助學生尋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讓習作之花在農村希望的田野上盛開呢?根據農村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及新課程特徵,筆者認為立足農村拓展素材,對當前農村初中作文教學這塊土地,將會是一場「及時雨」。
一、親近自然活動,在泥土草香中活躍思維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農村孩子的搖籃:田壟、菜畦、野花、雜草、稻場、炊煙、竹林、果園、籬笆、石路、小溪、板橋、池塘、水庫、蛙噪、犬吠、鳥啼、蟲鳴等皆可如詩如畫般結成文字,讀來賞心悅目。現在農村學生的課外活動也越來越少了,因安全問題不敢或不肯多開展課外活動,「因溺而不泳,因噎而廢食」了。但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應當敢於放開手腳,多開展課外活動,多組織學生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這樣,以活動導趣,又以活動誘寫,使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到樂趣也學會了寫作,受益匪淺。
二、參加多彩農活,在勞動實踐中體驗甘苦
「農活」是我們農村學校特有的教育資源,農村學生在家鄉也別有一片天地。平時可以引導學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觀察充滿泥土氣息的、獨特的農村事物,搜集寫作素材,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所見、所聞、所感。如:春暖花開之時,讓學生跟隨父母在田間鋤草;麥收季節,組織學生在地里拾麥穗;金秋季節,摘棉花、刨花生、收葵花;雙休日,喂牲口、養家禽、種蔬菜……事後趁熱打鐵,指導學生寫簡短的敘事、狀物文章。因為寫作素材與學生密切相關,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有情可發,有味可感,既學會了農技知識,培養了勞動熱情,又擴大了寫作的范圍。
三、體驗純美鄉情,在社會活動中了解民俗
農村有著流傳已久的鄉土文化、約定俗成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如除夕的煙花爛漫、春節的拜年走親、清明節掃墓拜墳、端午節的粽子飄香、中秋節的一家團圓、公期祭祖、男婚女嫁、移風易俗……帶給學生們許多歡樂。「遠親不如近鄰」的和睦相處之情、勤儉節約之風、吃苦耐勞之德……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們。這些方面生動的事例層出不窮,活生生地發生在同學們的身邊。像我們漢中洋縣,一年一度的春節、萬家團圓的中秋節、古樸厚重的蔡倫文化節,萬畝飄香的梨花節……無不帶給同學們許多歡樂,這些都是同學們喜聞樂道的,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題材,教師要善於抓住契機,藉助生動的情境讓學生感受鄉情、親情、師生情,秉承美德,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親身體驗其中濃濃的鄉情親情和勞動人民的朴實情懷,習作指導便迎刃而解。這何嘗不是一種習作教學的創新?
四、感受先輩精神,在參與中學習優良傳統
洋縣的華陽鎮是革命老區,這里傳誦著許多關於革命先輩們的事跡,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展示出一幅幅昂揚奮發、堅貞不屈的精神畫卷。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讓學生采訪當地老人、了解烈士的英雄事跡、拜訪目睹革命前輩、參觀烈士陵園、查閱資料、聽老紅軍講那過去的事情等活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種種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繼而產生了強烈的習作慾望。此時,進行習作練習,學生語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間充滿了感情,習作的過程再次升華了同學們的感情,凈化了同學們的心靈。
五、目睹家鄉發展變化,在親歷中抒發振奮之情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經濟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農村的各種產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已經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個最美的小鎮、小康村、工業區、生態村、旅遊點等,這又是作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極好素材。讓學生參觀養殖、種植場,參觀社區建設等,通過了解家鄉的過去,目睹家鄉的現在,在過去與現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飛速發展。接著,開展討論會,讓學生說說家鄉的變化:有的從自己家裡的生活變化談起,有的從門前這條「路」的更新說起……「我手寫我口」。同學們還情不自禁地張開了想像的翅膀,帶著夢想飛向未來,這時提出作文的要求,就會促使學生把這種振奮之情流於筆端,同時激發愛鄉之情,受到情感和道德的熏陶。
葉聖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章。」農村是個大天地,這里的世界是樸素的,但也是豐富的,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教學中,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善於發現,體驗感悟,並不斷積累,延伸觸角,也能讓農村學生的作文色彩斑斕、異樣精彩。涓涓細流只需老師輕輕點撥就會激起文思波瀾,點點花蕾只要有生活之泉的滋潤,必能使農村初中習作芬芳滿園、繁花似錦。

E. 如何挖掘學生的寫作源泉

挖掘生活源泉 譜寫七彩作文

生活是五彩繽紛的。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時時把握「惟有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的宗旨,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審視生活、積累素材、引發激情,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學習作文和評閱作文,在作文中學會做人。「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筆者認為:提高學生對生活水平的觀察、品味,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平凡之美,是激發學生寫好作文的必由之路。
一、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書寫生活百味
在學生眼裡,作文最大的困難不是寫作技巧,而是題材的匱乏。這當然不是說學生已經掌握了寫作技巧,現實是相當部分的學生對作文技巧或是無暇顧及或是根本沒有體會。如果學生連文章都寫不出來,那些技巧豈不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首先,我專門利用了一節班會課,冒冒失失在學生沒准備的情況下做了一個小游戲:找一位同學上台表演小品,請其餘同學仔細觀察。由於這位表演的同學事先沒做准備,我就讓別的同學來形容一下此時的情景,說說自己看到了什麼。這時,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有的說:「他的臉漲得通紅,像一隻紅龍蝦,一會兒用手撓撓頭,又低頭想了一會兒,一會兒又把手放在嘴裡咬了幾下,再抬起頭看看老師,又像一隻猴子……」有的說:……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接著我又不失時機地引導:「看到他的這些動作,你想到了什麼詞?」「很茫然」、「難堪」、「狼狽」……同學都說了許多。於是,我又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有的說:「從他的表演看出來的。」有的說:「從他的動作、神態看出來的。」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之後,我讓學生把這些寫下來。評講時,我及時表揚了同學們,然後告訴他們:「這就是作文,作文就是要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用心想,用腦思考,然後把他用語言表述出來。」課後,我布置同學寫一位自己熟悉的人,大家都寫得很形象、很有特點。這樣逐步引導,很快解決了學生提出的「沒材料」的問題。有了材料,我再教給學生如何積累材料,要求學生每天用簡短的話寫觀察心得,也就是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特別強調學生一定要把時間、事件、人物說清楚,以及由這件事你想到了什麼,可以是一名話、兩句話或者是一、兩段話。這樣,通過平時觀察和練筆,使學生人人有話說,解決了「寫什麼 」的問題,並且有組織、有指導地觀察和練筆,使學生嘗到了甜頭,懂得了作文不神秘,是用語言文字再現生活,只要注意觀察你身邊的人和事,作文就有話說。
二、審視生活,體驗感悟,引發真情實感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語)。作文教學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審視生活,抓住契機,感悟生活;要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滿腔熱忱地去觀察、感受周圍的生活,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讓他們在生活中寫作,因生活而作文,在作文中學會做人,使學生作文真正走出「輕描淡寫,沒有深度,為了中心而中心」的困境,有一個新的飛躍。 在一次以《愛的教育》為主題的作文指導課中,我巧妙地運用了現成的教材:本校有一位學生,在六年前因一場車禍失去了爸爸,家中的媽媽也身患重疾,生活窘迫。為了能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種場景,我特意組織大家到這位學生家中采訪。來到這位學生家中,眼前的情景令同學們喟然:三間低矮的房子,家中除了一台黑白電視機,再也沒有什麼值錢的傢具了。同學們目睹卧在床上含著熱淚講述不幸的母親,個個眼中噙滿了淚水……回到學校,我沒有讓學生馬上動筆,而是先讓他們說說采訪後的感受。我讓學生圍繞下列問題來談:看到這種情況你有何感想?現在你最想說的話是什麼?最想乾的事是什麼?學生紛紛發言,課堂氣氛十分熱烈。最後通過老師聲情並茂的總結、點撥,學生「動之以情」,豐富的感情流於筆端,結果《人間自有真情在》、《同在一片藍天下》、《感動在一瞬間》、《關愛無限》等優秀習作誕生了。
三、融於生活,創造作文,體驗成功的快樂
《標准》中指出: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學生的生活積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有限的,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拓寬視野、感受生活、積累知識的機會。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裡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極少幫父母做家務,油瓶倒了也懶得扶。調查表明,能主動幫父母做家務的佔15%,會做簡單的飯菜的幾乎沒有。於是,我決定把「包餃子」這個活動搬進課堂。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擀的麵皮有圓的、橢圓的、長方形的和不規則形的;包得餃子更不用說了,可以用奇形怪狀來形容,孩子們還給它們起了許多有趣的名字。在燒水下餃子這一環節就更有意思了,有的孩子被煙熏得眼淚直流,有的臉上沾了許多灰,一個個變成了「花臉貓」。但品嘗到自己親手包的餃子,那種發自內心的樂和美,從孩子們洋溢的表情可以看出。學生親身經歷了,作文寫得有血有肉,好得沒法說,並且他們也從中懂得了做家長的不容易,一舉兩得。
小小童心,大千世界。只要我們讓學生走進生活、關注生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在作文中注入生活的細流,學生就能在作文的土壤中孕育亮麗的風景、滋生鮮活的生命力。這樣,他們的文章才會千姿百態,才會「橫看成嶺側成峰」、「淡妝濃抹總相宜」,才會達到在生活中學習作文和做人的目的,才會使作文教學變成豐富有趣、生動活潑、真情可喜、令人嚮往、其樂無窮的現實生活。

F. 如何開發小學語文課外學習資源

《小學語文》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碼:1234

一、識字與寫字

二、閱讀

三、寫話

四、口語交際

五、綜合性學習

G. 如何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背景和意義
新課程是以改革傳統教育教學的弊端為出發點,其核心理念是「促進人(學生)的發展」。要求改變傳統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新課程總體理念,體現「教育面向現代化、現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終身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它要求由「學科本位、知識本位、教師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歷史轉變;要求師生角色、行為的轉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與學的過程成為師生與生生對話、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實現以上新課程理念的基本條件。隨著人們對新課程觀的理解,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
從課程改革的目標來看,要改變過於注重教科書、機械訓練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就必須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課程資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環境。
當前,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應當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發揮課程資源的作用,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為一體,更好地為教育發展服務。學生應該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自身的學習、實踐、探索性活動服務,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同時,教師還應當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提高利用率。
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基本認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對此,我們可以對語文課程資源形成這樣的認識,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及教學本身的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配套讀本、教學掛圖、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教材資源本身的內容豐富性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
教學本身的資源包括師生人際交往、作業及批改、各種教學案例等。(甚至學生也是一種資源)
2、傳媒資源
信息技術使我們身在學校能知天下事,因此對網路資源進行有效開發是開發課程資源的重要環節。近幾年,我校逐步建成了校園區域網,連通了網際網路,並已接入寬頻,進入了市教育系統區域網。而且,教師的電腦操作水平和常規軟體的使用有了提高;學生上網的基本技能也用的不錯。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為新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必要而良好的物質條件。
3、學校資源
學校是課程活動的舞台,是課程資源最為集中的場所。這里學校資源主要是指館藏資料、校園建設、各類活動以及教師經驗、學生經驗等。例如: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等等。
4、社會自然資源
關心社會和關心自然是人類發展的兩個重大主題。社會性資源是指生活世界中的生產勞動和人際交往,語文課程以認識社會為主線,沿著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的認識思路。自然性資源是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態(日月星辰、風霜雨雪、高原山嶺、平原大海、江河湖泊等)和人工形態(海堤水庫、農田果園、園林花卉、特種養殖、基礎設施等)。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本地以及周邊地區的社會自然資源,為我所用。
5、家庭資源
家庭的語文課程資源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它包括家長和親友、家庭藏書、報刊雜志、音像資料、家用電器,以及家庭文化環境、親友人際交往、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等。如果我們能把家庭語文課程資源利用起來將是很具有親和力的一部分。
三、如何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逐課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大膽的進行單元學習,求同存異: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殊不知愛好讀書的學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來學習如同嚼蠟。我們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的避開這種現象,對編寫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的改編,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探險」單元時,學生可能早已把本單元的課文讀過好幾遍了,當你做老師的講到「探險」話題時,同學們可能並沒有被那些「探險」家的精神所感動,反而對探險的刺激津津樂道(如攀岩、公園水渠沖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勢利導,給予一定時間讓他們探討這個問題,還可設計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嗎?魯濱孫呢?誇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學們寫出你認為真正的英雄應該是怎樣的?緊接著還可趁機設計了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講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評心中的英雄人物,寫身邊的英雄事跡 ……這樣雖然改變了編寫者的意圖,卻也可以創造性地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二)充分運用網路媒體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面。
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瞬息萬變。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電視、電影、網路、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特別是互聯網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互聯網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生活面,為語文學習積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跡》一文,請學生進行《探索月球的奧秘》的綜合性學習,如果僅以課本資料作為活動材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好在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三個網址,於是就先引導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收集相關材料,相互交流,然後再開展知識競賽,最後再動筆,這樣學生的思路就開闊多了,也可以寫出較好的想像作文。
此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中各種學習論壇和E—mail的形式與校內外的同學、老師進行交流,使得語文學習打破「學校圍牆」的限制,使同學們不斷增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語文水平。
(三)有效利用學校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滲透。
應該說學校生活中,可開發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但是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留心處處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因此關注體驗學校生活是學習積累的捷徑。如,結合「名著欣賞」課,指導同學們自編自演,先由同學們討論、確定劇本的主題、內容、人物,然後再分工協作準備資料,豐滿人物形象和相關情景;再由同學們分頭執筆寫出自己負責的章節或片斷,在試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試演,如是反復幾次,最終創作出自認為不錯的作品來。學生們能在創作中體會出艱辛與樂趣,更加體會出那些名篇巨著並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如《紅樓夢》般「增刪十載」而成,由是更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閱讀中去尋找靈感與體味美感了。
除此以外,還可利用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訓練,最大限度地開辟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時間,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從而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比如開設書法課、歌詞鑒賞會、詩文朗誦、讀書報告會、口才課、佳作欣賞課、賽詩會、故事會、講演會、讀書筆記交流會、課本劇表演會、時事討論會、辯論會、辦手抄報等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社會化,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習的開放性,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長足的發展。
(四)留心大自然,開展實踐活動。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因此語文教學要突破教室、課堂生活圈,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在這廣泛的空間里吸納獨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形成態度,認識價值。旅遊、參觀、訪問、調查都是學習語文的形式。 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街頭、書攤、市場,假期隨父母旅遊一些知名景點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現實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即是語文學習。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人與人的交往,使學生對現實、對生活、對價值的認識不斷的改變和加深,讓學生把社會的體驗表達出來,這就走向了與做人相結合的道路。社會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態度的交往,是價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語文學習也應重視交往的過程。在這交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獨特的體驗。學生很願意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實,又反映了人生的態度。 如,為了上好《漫遊語文世界》,學生通過走上街頭,學來活生生的街頭語言,並能把它們再現於舞台,批評指正人們不規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語,也能對他們鑒賞品評;並且學以致用,寫出很好的廣告用語及標牌、對聯等。
(五)結合家庭生活,滲透親情體悟。
「家」是活動的環境和感情的載體,家庭生活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庫。但是學生卻常常覺得無內容可寫。即使寫了,筆下的文字也是一個個被「擠」出來的,缺乏情感激盪。的確,「感人心者,莫乎於情」。如果不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情,習作時,他們往往會以局外人的身份應付寫作。因此,引導學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動與父母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將提供了有利條件。設想一下,《我愛我家》的學習活動會是怎樣展開:
為了搞好這次學習活動,學生觀察並記錄:爸爸媽媽下班回來後所做的事;詢問白天工作的情況;了解父母的煩惱;回憶父母關心照顧自己的幾件事;訪談父母的成長經歷。接著讓學生把這次活動通過適當的形式表現出來。結果,平時不在意的小事被回憶起來了,原來不敏感的心弦被撥動了,真情被喚醒了,學生寫出了情真意切的文章和給爸爸媽媽的一封長信(建議學生把信放在父母能看到的地方,暗中觀察父母的表現);有的同學還會把家裡收藏的照片,收集整理成《我愛我家》為主題的相冊,每一張照片下都寫上充滿詩意的話語,並為冊子配上了前言、後記。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宣講自己的感受。結果將是幾乎每一位孩子的心靈都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學生的作品中同樣透出父母亦受到強烈的震顫,父母孩子間溝通的橋梁架設起來了,親情進一步被激發了,孩子的寫作感悟力更強了。
總之,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利於學生在開放式的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陶行知先生說:「社會即學校」。劉國正先生也說過,「語言是軀殼,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靈魂,他們水乳交融,難分難解」。因而在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語文,在實踐中運用語文,讓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開語文學習的各種渠道,實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實踐化、社會化。

H. 如何做好小學生作文指導實施方案

鏈接: https://pan..com/s/1BuMZ23u5UxwKxHJfa1xF2Q

提取碼: usef

I. 如何活用初中語文課文中的作文資源

一、內容提要
本課題在課程改革理論的指導下,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寫作資源,運用行動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在平時的教學中,認真研讀文本,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尋找適當的方法和途徑,具體研究活用課文中的作文資源進行寫作指導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習者主動探究和建構,不斷內化所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規范和提高寫作水平。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活用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以下基本操作策略:①研讀文本,滲透寫作指導;②在模寫中提升,在提升中模寫;③從文章中來,到文章中去。運用這些教學策略,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水平,也提高自己研讀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促進了專業發展。
二、課題的界定
課文中的作文資源:主要是指教材中的課文。①「課文」即「美文」,習作的典範。課文中隱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獨特的情感魅力,以及優美生動的語言、靈活精緻的表達、獨具匠心的布局謀篇,為每一個閱讀者提供了習作的範本。②「課文」即「源泉」,習作的舞台。課文中的情境、課文中的「空白」、課文中的插圖等等都是學生習作練筆的好材料。③「課文」即「寶典」,習作的秘笈。課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寫作方法,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年級特點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這些方法。
活用:是指教師靈活使用教材中的課文,挖掘作文資源,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寫作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本課題的內涵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靈活使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並根據學情進行寫作方面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實踐。
三、課題研究的政策或理論依據
1、課程改革理論。《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實行課程改革要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自身的課程資源;「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課程的目標主要在於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即讀寫聽說的能力,而寫作是重要的語文能力,教師要活用資源加強寫作指導,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2、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發揮學生的寫作特長,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3、建構主義理論。學習者對知識的接收只能由他們自己的建構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鮮活的文本中的作文資源,獲得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寫作的興趣和能力。
四、課題論證
(一)相關研究的文獻綜述
2008年10月,我確立了這個研究的課題,並搜集整理國內外與此相關的資料,了解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現狀,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形成課題研究方案。
我首先對文獻資料進行學習,如我閱讀了《寫作與閱讀的關系》《語文資源的開發與運用》等文章,還閱讀了《餘映潮老師講語文》《黃厚江老師講語文》《聽餘映潮老師講課》《胡明道老師講語文》等名師系列書籍,了解到本課題的研究早就有人進行,不少名師早就關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並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運用,也總結了他們自己的一些操作方法。但是一般老師這方面缺少考慮,不少教師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人為地分割開來,在課文教學中只顧講授閱讀理解,而沒有注意到和寫作教學的有機融合;在作文教學時又撇開教材中的佳作例文,另起爐灶,花了很多氣力去查找合適的優秀範文,使可貴的文本教學資源沒有能夠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非常可惜。
(二)課題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師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這個對話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感悟文本的內容,同時也要讓學生在感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所採用的寫法,理解文本所蘊含的寫作資源。這就要正確理解並處理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和寫作是互為因果的關系,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會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提高了,又會促使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強閱讀、學習文本對提高寫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兩者要注意密切結合、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開發課程資源,不少語文教師重視了生活中的語文資源,而忽視了教材中的語文資源。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少教師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人為地分割開來,可貴的文本教學資源沒有能夠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這些文章可讀性強,語言規范優美,寫法靈活多樣,是學生習作的典範,在語言的表達上、段落的銜接上和全文的謀篇布局上有很多值得學生借鑒的地方。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若能充分挖掘文中的寫作資源,可以為學生尋求到仿寫的好基點,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像和創新能力,激發寫作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該課題研究,我的研讀文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教學觀念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開發運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加強了,在平時的教學中能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活用課文中的寫作資源進行作文指導和寫作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很快。
五、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
1、初中語文課文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2、初中語文教學中活用課文中的作文資源進行寫作指導的內涵、特徵
3、初中語文教學中活用課文中的作文資源進行寫作指導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研究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活用課文中的作文資源進行寫作指導?
本課題的研究,通過提出問題、分析思考,實施研究、探究策略,總結反思、指導教學等幾個環節,研究初中語文課文教學中運用課文中的作文資源進行教學的現狀,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活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探究寫作指導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一)提出問題,分析思考
課題申報立項後,我首先進行現狀分析,通過聽課、訪談、案例研究等方法,了解初中語文教師運用教材中的資源進行作文指導教學的情況,探究語文教學中活用課文中的作文因素進行寫作指導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

J. 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小學語文》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

提取碼:1234

一、識字與寫字

二、閱讀

三、寫話

四、口語交際

五、綜合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