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如何綜合利用
擴展閱讀
會計專業成本大概多少錢 2025-05-16 04:21:06
外賬如何配比成本 2025-05-16 04:06:04

資源如何綜合利用

發布時間: 2022-08-06 19:04:39

『壹』 (二)資源利用建議

稀有稀土金屬具有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是發展高科技產業,如信息技術、航空航天、電子產業、石油裂化、超導材料以及冶金、化工、陶瓷等的重要原料。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工業相對滯後。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鼓勵大力發展高新科技,對稀有稀土金屬原料會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必須了解這個代表國家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重要意義。對於資源利用有如下幾點建議:

1.找尋更好更富的稀有稀土金屬礦

已有資料告訴人們,世界稀有稀土元素資源豐富,可以保證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工農業發展的需要,我國資源也能滿足目前工農業的需要。這是國內一些學者不必再安排找礦工作的認識根據。這只是有關資源利用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正如第一節資源概況中所指出的,相對於國外礦床,國內礦床礦石品位偏低,從而采選成本較高,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優勝劣汰,這是商業活動的自然法則。我國現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礦產品市場競爭將更激烈。找尋更好更富的礦床,是一個不容爭議的問題。在這方面以我國礦床和國外礦床作些對比研究,大有裨益。

以稀土金屬礦來說,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芒廷帕斯礦床是世界最大的內生稀土金屬礦產地。該礦礦石稀土元素品位較高[w(RE2O3)為5%~10%],礦石組成較簡單,氟碳鈰礦等稀土元素礦物易於采選回收,1984年生產了約25300噸稀土精礦。隨著我國稀土元素工業的發展和產品的進入國際市場,該礦不得不讓出世界內生稀土礦產品銷售和利用的霸主地位。進入90年代,世界各國競相找尋更富的易採掘和易利用的稀土金屬礦,也找到了一些新的好礦、富礦,為目前正在開採的礦山帶來了競爭上的壓力。澳大利亞在拉沃頓附近的韋爾德山找到了一個邊界品位5%,工業品位11.2%(RE2O3,包括Y2O3),礦石儲量1540萬噸的大型稀土元素礦床。該礦還擁有Nb2O5品位1.86%的鈮礦石儲量2200萬噸,Ta2O5品位0.099%的鉭礦石儲量200萬噸。以鈮礦為例,俄羅斯90年代在西伯利亞托姆托爾探明一個超大型富鈮礦床,Nb2O5品位為2%~3%。而我國已知礦床的Nb2O5品位不過0.2%,相比之下,差距太大。鋯是目前世界上供不應求的稀有金屬礦產,據1987~1988年統計,年短缺2萬~5萬噸。我國鋯也是供不應求,常從澳大利亞進口。相對於澳大利亞、印度等國,我國鋯資源相對貧乏。目前工業利用的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但礦石品位較低,放射性偏高,質量稍次。其他鋰、鈹、銫、鉭礦等,我國也沒有多少優勢。因此,認為我國稀有稀土金屬礦產豐富,已能滿足需要,不必計劃找礦工作,是不恰當的。有人說,國外礦產品便宜,找礦開礦不如到國外去買礦。這首先要問國外為什麼便宜?其原因上面已作了部分回答。其次,如各行各業都這樣用大量外匯去國外購買產品,國家如何負擔得了?買礦的觀點只有在國內確無資源,無找礦希望的情況下才適用。

2.開展綜合利用研究

我國稀有稀土金屬礦常是多種礦產共同產出,礦石綜合利用研究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績。礦石綜合利用能大大提高礦床利用價值,增強礦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江西宜春「414」礦床富鉭,如單純開采和利用鉭礦,無利可圖。在綜合利用鋰、鈹,甚至石英、長石、雲母等礦產後,礦山方扭虧為盈,繼續生產。國內還有許多礦床未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大量有用資源被丟棄,甚至破壞環境。目前國內一些單位經費困難,無力開展綜合利用研究,而擁有財力的企事業單位又不了解這方面的信息,需要有人溝通,進行組織協調,更需要國家有相應的優惠和鼓勵政策。

3.改進工藝,提高產品質量

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稀有稀土金屬資源,它們常以原料或初加工產品出售給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將這些產品進一步深加工提純,可直接運用於工業技術部門,包括要求較高的高新技術部門。在發達國家,這些產品除自用外,有的轉為外銷,獲取高額利潤。如法國和日本是生產高純稀土金屬的重要國家,原材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來自澳大利亞、南非、印度及我國。美國和日本有世界上許多知名的鋰、鈹、鈮、鉭生產廠家,其原材料大多依賴進口,其中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屬鋰、鈹及其化合物、合金等的出口國。

以我國投入力量最多,開發利用研究最深的稀土金屬為例,目前已能生產上百種,數百個規格的稀土金屬產品,最高純度可達99.999%,但這與國外有的產品相比仍有差距。世界上每一次稀土金屬分離提純方法的改進都促進世界稀土金屬用量的大幅度增加,致使稀土金屬價格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改進稀有稀土金屬分離提純技術的重要意義。

4.加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

保護資源是我國礦產開發方面的重要決策。但這一重要決策並未得到徹底貫徹。目前在我國的大小稀有稀土金屬礦山,參與采礦的企業既有國家或全民性質的,也有集體和個人性質的,好些是集體性質的鄉鎮企業。這些企業采礦,常常采前沒有設計,采後沒有檢查總結,哪裡礦好就往哪裡挖,常常是你在我頭上挖,我在你腳下采。地表采坑星羅棋布,地下采礦坑道彎彎扭扭。廢石或尾礦隨處堆放,采富棄貧現象十分普遍,嚴重影響了礦山的進一步開發。南方某些離子型稀土金屬礦山,前幾年個體農民在戶前戶後即可采礦,丟掉的和埋掉的礦比開采出來出售的要多。資源不能再生,開采一點少一點,經不住浪費和破壞。

稀有稀土金屬是國家或全民的財產,集體或個人不能無償開采。一些人正是本著有賺無賠,不擔任何風險而上山采礦的。如規定一個合理的有償使用價格,可避免許多人一哄而上。另外,國家可在較高層次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和協調機構,確定一個不能再低的回採率和回收率,規定開采量和出售價格,各家共同遵守,於大家都有利。

保護環境也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決策,但至今一些礦山環境仍遭到破壞。我們先後去過的一個礦山,原來青山綠水,景色十分秀麗,現在成了光禿禿的山頭。颳起風來,滿天黃沙。一場大雨,泥石橫流。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影響十分深遠,後果十分嚴重。

健全法制,對破壞資源和破壞環境者嚴格執法。可惜,國內出現的大量破壞資源和破壞環境的事件未聽說有幾個人被繩之以法的。貪污10萬元就可判刑,人見人恨。破壞資源和環境,後果要比這嚴重得多,為何多是不了了之?

5.不可忽視人才培養

最後一個問題是人才培養問題。熟悉稀有稀土金屬礦床地質及找礦評價方法,掌握有關資源的國內外現狀,了解資源研究和開發的動態,組織和管理資源的開發利用等,需要具有豐富知識和專門技能的人才。盡管這類專門人才所需不多,但不可缺少。近年來,我國地質工作不景氣,稀有稀土金屬礦床地質和資源研究也受到影響。這方面工作的研究經費相對來說愈來愈少。加上當前「出國」和「下海」熱潮的沖擊,好些有能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幹改行經商或直接出國改攻其他專業。這樣,稀有稀土金屬礦床地質和資源研究工作可能有中斷之慮。我國地域遼闊,稀有稀土金屬礦床多種多樣,研究和評價方法也不同於一般礦床,不能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希望有關領導能統籌兼顧,培養人才,尤其是給予研究人員以研究條件和經費支持,讓其專心致志地工作。這方面工作投入不多,如有收獲則將很大。

『貳』 如何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指可以重新利用的資源或者在短時期內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生物資源(可再生)、土地資源、水能、氣候資源等。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利用太陽能: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光化轉換和光電轉換三種方式,是一種使可再生能源被利用的新興方式。使用太陽電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
二、充分利用核能。核能最大的用途是發電,還可以用作其它類型的動力源、熱源等。
三、充分利用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運用地熱能最簡單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運用鑽探的手段來獲取地熱能。地熱能的利用可分為地熱發電和直接利用兩大類。
四、充分利用水力資源。通過水力發電工程開發利用,將水流體中含有的能量天然資源,轉化為人類可以利用的能源,例如水力發電。
五、充分利用風能。風力發電就是應用風能的一個典型例子,風能本身環保,低碳,但是地域限制較大,如何利用好風能一直是我們需要探討的課題。風能可為溫室氣體減排帶來巨大潛力。陸上風能已在許多國家得到迅速推廣,更多風能並入供電系統在技術上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
六、充分利用生物質能。依據來源的不同,可以將適合於能源利用的生物質生物質分為林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活污水和工業有機廢水、城市固體廢物及畜禽糞便等五大類。其蘊藏量極大,僅地球上的植物,生產量就像當於人類消耗礦物能的20倍。在各種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是貯存的太陽能,更是一種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轉化成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 。
七、充分利用海洋能。海洋能是海水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溫差能、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鹽差能等。
八、充分利用地熱能。
九、充分利用潮汐能。
十、充分利用鹽差能。 鹽差能是兩種含鹽度不同的水體相混時放出的一種能量。其廣泛分布於陸地江河入海處。兩種水體的含鹽濃度相差越大,它們之間產生的鹽差能就越多。
十一、可燃冰。因其外觀象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可燃冰是替代石油、天然氣的一種重要能源。但暫時不可大范圍使用,還在研究中。
十二、細菌發電,即利用細菌的能量發電。作為一種綠色無污染的新型能源,細菌發電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逐步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叄』 什麼是資源的綜合利用

【什麼是資源綜合利用】
資源綜合利用是指在礦產資源開采中對共生、伴生礦綜合開發與合理利用和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液、廢氣、余熱、余壓等或再生資源為主要原料,進行回收和利用.
【(一)在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對共生礦、伴生石礦進行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對尾礦的再次開發利用;
(二)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液)、廢氣、余熱、余壓等進行回收和合理利用;
(三)對城市垃圾、農林廢棄物等資源進行綜合利用;
(四)對社會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其他廢舊物資進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希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肆』 如何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既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 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人類若想永續利用和保護好自 然資源,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鑒於可再生資源的周期性和不 可再生資源的有限性,為達到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我們必須堅 持適度、科學的原則。

適度就是要合理利用,即可承受的開發強度、避免浪費和破壞, 同時兼顧當代人和後代人的需求。科學就是要用科學的技術保證最大 限度地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用科學的理念保證以最正確的方式利用自 然資源。例如,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應在滿足涉及國計 民生需求的情況下,盡量少開采,多開發清潔、可持續利用的風能、 太陽能等替代能源。對漁業資源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要通過限制漁 獲量、規定禁漁區和禁漁期等措施。

『伍』 地下水是國家寶貴資源,如何綜合高效利用

據相關數據顯示,地球上目前所有的液態淡水中,地下水的佔比達到99%。而且就目前而言,地下水優質較為優良,無需經過復雜的過濾處理就可以安全使用,對於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來說,地下水源是既經濟又干凈的水源。那麼作為如此寶貴的淡水資源,我們應該如何高效利用地下水資源呢?

第三,加強相應的環境監測及水質水位監測。在對於地址環境的保護中,相關部門應該特別關注水資源匹配及相關災害的防控。如在南水北工程中,應該預留出足夠的水源,優先用於回灌地下水源,保持地下水位平衡。並且應該加強地質環境的監督和監測,保證地下水源與生態環境的綜合價值。

綜上所述,地下水源是地球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元素,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清晰認識到這種隱藏水資源的重要性,科學合理的使用和利用好地下水資源。

『陸』 如何有效利用水資源

1、大力發展綠化,增加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森林有涵養水源、減少無效蒸發及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具有節流意義。林區和林區邊緣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開源意義。

2、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間是有綜合利用的特點。水庫可以蓄洪,也可以養殖水生動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體還可開辟旅遊。水力發電用過的水,可以用於灌溉。

3、城市開發利用污水資源,發展中水處理,污水回用技術。城市中部分工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優質雜排水經處理凈化後,可以達到一定的水質標准,做為非飲用水使用在綠化、衛生用水等方面。

4、發展和推廣節水器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萬套和大量的其它衛生器具,每年因馬桶水箱漏水損失水量上億立方米等。

(6)資源如何綜合利用擴展閱讀

水資源開發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個方面,其目的是發展社會經濟。最初開發利用目標比較單一,以需定供。隨著工農業不斷發展,逐漸變為多目的、綜合、以供定用、有計劃有控制地開發利用。

在地球上,人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水資源包括河川徑流、地下水、積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澤水、海水。按水質劃分為淡水和鹹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極大陸冰的利用等。

『柒』 怎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1、加強環境意識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

公眾的環境意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有極大影響,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社會基礎還相當薄弱,盡快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其意義十分重大。

必須大力加強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宣傳與教育,採取多種形式努力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各種宣傳輿論媒介應十分注意引導民眾自覺地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逐步使保護資源與環境成為每個企業、每個社會組織和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2、把保護自然資源提到國策的高度來認識

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好環境就是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這是我們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應有的最基本認識。在生產力中,生產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自然資源,它是發展經濟的物質基礎。

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要大力保護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努力開展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很好地結合起來。

3、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強執法力度

為了避免自然資源和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之間的交叉、重復和矛盾,要盡快著手制定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或基本法律,以構成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典。

在健全完善法制的同時,應徹底糾正目前較為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繼續加大力度對環境執法進行有效監督。

4、加快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損失的研究,並將其計入生產成本

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計算和統計上,應該把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程度,以環境資本折舊的形式表現和反映出來。這種價值觀念的轉變,要求實現真正的價值和價格,即把在生產、消費和處理過程中,為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而消耗的全部費用真實地反映出來。

5、環境管理中的評價、「三同時」、限期治理等制度在實施中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現有環境評價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和需要,應加以完善,在環境評價工作中對資源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應明確界限。

成立由掌握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分析方法的專業人員組成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評價隊伍,對建設項目的自然資源利用率和生態環境影響作出評價和定價,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程度超過生態閾限的建設項目應堅決杜絕上馬。

6、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利用高新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知識經濟,使我國經濟社會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7)資源如何綜合利用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特徵

1、數量的有限性。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2、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某些可再生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

3、資源間的聯系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

4、利用的發展性。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將進一步拓展或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捌』 怎麼有效利用資源

中國可持續發展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國家保護整個生命支撐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解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資源的可持續供給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態系統;發展森林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預防和控制環境破壞和污染,積極治理和恢復已遭破壞和污染的環境;同時積極參與保護全球環境、生態方面的國際合作活動。到2000年,使環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態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逐步使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互協調。到2000年的具體目標如下:(a)工業廢水排放量控制在300億噸左右,工業廢水處理率達到84%,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20%左右;(b)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00~2300萬噸,工業廢氣處理率達到90%,城市居民燃氣化率達60%,集中供熱面積達到4.7億平方米;(c)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45%-50%,控制有毒有害廢物污染;(d)交通干線雜訊等效聲級維持1990年水平,城市環境雜訊達標率比1990年提高15~20個百分點;(e)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大力植樹造林,1991~2000年凈增有林地面積1900萬公頃左右,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5%~16%左右;(f)預防和控制荒漠化擴展;加強水土保持工作,今後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萬平方公里;(g)保護耕地資源,控制建設佔用耕地,200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於1.22億公頃,擴大耕地面積,1991~2000年新增耕地面積330萬公頃;(h)全國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1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7%;同時注意保護所有自然生態系統。2.4保證上述目標實現的主要對策應包括:(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b)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特別是規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行為的政策體系、法律法規體系、戰略目標指標體系的建設,以及資源環境、生態綜合動態監測和管理系統、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統計系統,信息支撐系統,以及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實施能力在內的能力建設;(c)實行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控制人口數量,改善人口結構;(d)因地制宜,有步驟地推廣可持續農業技術;(e)重點開發清潔煤技術,大力發展可再生和清潔能源;(f)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推動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產業發展對交通運輸的壓力;(g)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努力實現廢物產出最小量化和再資源化,節約資源、能源,提高效率;(h)加速「小康住宅」建設,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條件;(i)組織開發、推廣重大環境污染控制技術與裝備;(j)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和污水處理,保護、擴大植被資源,以生物資源合理利用支持物種保護和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努力提高土地生產力,減少自然災害。

『玖』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缺與嚴重浪費土地而出現人地矛盾,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1、總體規劃,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由縣政府組織,聯合農業、國土資源、工信、財政等部門,聘請相關專家,召集各鄉鎮相關負責人,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認真分析,科學對全縣的農村土地資源利用進行總體規劃,各鄉鎮對其土地資源使用進行詳細規劃。

規劃過程應堅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因地制宜,科學發展與合理布局,同時考慮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2、嚴格永久基本農田保護

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重點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佔用或者改變用途。一般建設項目不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對佔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嚴格論證,報自然資源部預審

3、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使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現代科技支撐,而農民在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引進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合作方式,農民負責按標准生產,並按合理價格定向售出,這樣能有效發揮各自優勢。

4、加強土地整治與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整治主要是針對溝系交錯、地類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現狀,進行水利設施配置、道路和林網建設,從而改變農業生產基礎條件,降低生產成本,使其易於實現機械化生產,擴大農田面積,實現農業增產增效。



目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資源流失現象嚴重

土地資源作為一種有限的資源,一旦對其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則會導致土地資源數量減少。當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土地資源流失的現象,這是由於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地面上植被減少,造成水土嚴重流失。

同時城鎮化和工業的快速發展,人類過度開發,導致耕地和基本農田被佔用,使耕地面積銳減。

2、土地資源的質量不斷下降

當前工業的快速發展及人口數量的增多,導致廢棄物的排放量不斷增加,這對土地資源帶來較大的污染,造成土地資源質量下降。再加之農業、林業和牧業發展過程中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導致土地資源流失、鹽漬化和荒漠化現象不斷出現,影響了土地的生產能力和收益。

3、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在當前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非法佔用耕地和土地空置浪費的現象,這不僅無法有效的發揮出土地資源的價值,而且還會造成土地資源後備不足問題,會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制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