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幼兒園如何收集區域活動資源
擴展閱讀
雲南標准雕塑什麼價格 2025-05-16 07:03:52

幼兒園如何收集區域活動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8-06 18:25:50

㈠ 農村幼兒園怎樣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

區域活動中的材料就像不會說話的老師,它為孩子和知識之間搭起了橋梁,是孩子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兒進行各類學習活動的有效載體。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只有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要相適應的材料,才能激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在不斷的主動操作材料的過程中,幼兒才能獲取信息、積累經驗、豐富情感, 從而獲得發展。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一個被動的觀察者無法得到知識,必須通過在分析種種活動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識,幼兒的主動活動與教師根據目標精心設計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環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可見,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是決定幼兒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玩耍中鞏固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習的效果。
但在農村幼兒園卻存在以下狀況:
1.區域材料以效仿城市園為主
2.材料投放流於形式,固定的多,變化的少3.教師一手准備材料,爾後幼兒進行中「依樣畫葫蘆」地實施.還有的老師甚至以農村校窮,難以開展區域活動為借口,只是表面上安排區域活動,實際上以集中活動所替代.如何改變這一現狀,讓農村孩子也享受智慧和個性的學習,一種真正有意義的學習。那麼鄉土材料如何選擇和投放呢? 我園正處於城鄉結合地段,周圍有大片的菜園、蔬菜基地,砂石場等,物品豐富,自然材料更是取之不盡。這些都是極好的鄉土材料,既能反映家鄉特色,又貼近幼兒生活。豐富的鄉土材料使區域活動蘊藏了豐富的知識和奧秘,為區域活動增添更多的活力。從而讓幼兒在愉快、輕松、快樂的環境中游戲、操作和享受成功。近年來我們充分挖掘身邊資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投放於區域活動
一、材料的選擇。
1.幼兒感興趣的
首先是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有一次,一位小朋友帶來了自家種的番茄,幾個粘在一起很特別,吸引大家的注意.我表揚了他有奇特的東西能想到小夥伴,獎給他"愛心桃".並把番茄置於展示台.還鼓勵其他幼兒也可將自己的「寶貝」帶到幼兒園,漸漸地展示台多了造型別致的石頭、蘿卜、番茄、紐扣、野花、番薯及各種新奇物,它們都是很好的科學材料,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難得的機會,引導幼兒觀察、玩耍。
2.幼兒主動收集的
其次是幼兒主動收集的。這幾年,我們經常帶領孩子到附近的沙石場玩,幼兒很喜歡,每次都能摘一些野花、拾一些樹葉回來。有一次當我們再去沙石場時,滿地都是石頭,而且被雨水沖刷得乾乾靜靜,孩子們見了很興奮,他們邊撿邊數,我馬上找個袋子供他們存放,並問他們:「這么多石頭,我們拿回去怎麼玩?」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回答:「可以跳房子,可以練習數數、也可以擺圖案,還可以在石頭上畫畫。回園後,孩子們對這些石頭百玩不厭。 再有就是教師引發孩子注意的。有一次,配班老師從家裡拿來一個畸形蘿卜,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把它做了一個小兔子,孩子看了很喜歡也想做,於是孩子收集自家畸形蔬菜水果進行製作。

㈡ 如何科學地投放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通過操作材料來感知和獲取知識的自主性活動,是一種以幼兒為主體,以教師的支持為輔的活動。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自主地操作、自由地交往、自由地發揮想像,激發創造潛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主要是通過與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發展,因此,區域活動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媒介。區域活動實施與開展的核心是活動材料的投放,活動材料是區域活動的靈魂,是幼兒學習內容的載體。但是目前,在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上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材料投放流於形式,固定的多,變化的少,有的甚至一成不變,不能讓幼兒感到新鮮、有趣;投放的材料只求多,而目的性和針對性不夠,缺乏層次性和動態性;對部分材料的教育價值挖掘不夠等等。 那麼,應該怎樣科學地投放區域活動材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激發幼兒創造潛能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投放具有層次性及動態性的材料 區域活動能滿足興趣、能力各異的幼兒的需要,為其提供豐富的、適合其發展的活動環境,這是區域活動最大的優勢。無論是性格活潑還是沉默寡言的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都能找到適合的活動形式,自主地交往,充分發揮積極主動性。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材料的提供上應注意材料的層次性和動態性,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 (一)材料的層次性 一方面在活動區域中投放具有層次性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給幼兒探索的空間,滿足個體和能力有差異的幼兒獲得不同的認知體驗。比如:在美工區提供給小班幼兒不同類型的紙:如果是畫,有動物輪廓邊的和沒有動物輪廓邊的兩種紙;如果是撕紙,提供的紙條可以由寬變窄,又短變長,由隨意撕到沿痕跡撕,由撕面條到撕餅干直到撕小動物,由單一撕到粘貼組合撕。能力不同的幼兒可任選一個層次來練習,這樣既滿足幼兒的一般發展需要,又滿足了個別幼兒特殊發展的需要,讓缺乏信心的幼兒看到成功,讓已成功的幼兒不斷看到新的方向。又如,在科學區 「有趣的泡泡」 活動中我們投放了三個層次的材料,第一層次的材料有現成的泡泡水、清水、洗滌劑,可以滿足第一層次幼兒的發展水平,學習吹泡泡,區分清水和洗滌;第二層次的材料有各種粗細長短質地不同的工具(鉛網、紗網、等)吸管,可以滿足達到第二層次的幼兒的發展水平,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比較泡泡的不同;第三層次的材料有有刻度的透明容器、小印章等,可以滿足達到第三層次幼兒的發展水平,探究泡泡水的配製方法,體驗濃度關系,並用印章進行簡單的記錄。可見,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幼兒發展的水平,一種材料多種玩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的需求,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層次的材料,只考慮大多數幼兒的發展水平,這樣就會阻礙了一部分能力較強的幼兒的發展。 另一方面從材料的加工程度來講,可為同一個活動區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如美工區,教師可為幼兒提供製作好的不倒翁讓幼兒裝飾,也可以提供蛋殼、沙子、石蠟讓幼兒自己來製作不倒翁,這樣才有利於幼兒的分層次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勵幼兒的自主學習。 (二)材料的動態性 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能力的不斷提高及時地進行調整和補充。無論多麼有趣的材料,如果總是一成不變,也會失去其原有的魅力。當幼兒對原先投放的材料興趣減弱時,應該及時進行補充、調整,根據幼兒新的興趣和需要,改進和摒棄不適合的材料,開發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針對性,更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如:幼兒喜歡剪貼,教師就在美工區投放彩色手工紙和剪貼工具,隨著幼兒興趣的減弱和轉移,增加一次性的紙杯、盒子、彩色條、粘紙等材料,以提高幼兒興趣。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以幼兒的興趣和發展水平為依據,不斷提供適應教育內容和目標的可操作材料,使幼兒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循序漸進的得到發展。材料的動態性還體現在各平行班之間的互動上,各班教師應及時溝通、交流幼兒區域活動的情況,做到材料的互補,資源共享,讓材料真正地為幼兒的活動服務。 二、投放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的材料 (一)材料的目標性 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和我們教育目標緊密相連的。材料投放應有目標性,教師在投放操作材料時,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考慮材料是否符合本年齡段的幼兒,同時,使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現階段的實際發展需要。在材料投放時有針對性地選擇、投放那些對幼兒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的操作材料。例如,幼兒在探索物體的沉浮時,幼兒們對沉浮的現象非常感興趣,教師提供了多種操作材料,如瓶子、彈珠、木頭、泡沫、回形針等,我們還設計了記錄表(如圖),讓幼兒記錄活動結果。

㈢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發揮農村地域優勢,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是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推進農村幼教課程改革、優化幼教質量、提高農村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不少農村幼兒園存在教育經費緊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問題,為此農村幼兒園應根據區域活動的新理念、結合本園的環境,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 一、鄉土材料的收集 "兒童的智慧源於操作",材料對活動區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的各種農作物、野花、野草、野果,根據季節變換各不相同,它們均是農村孩子的天然玩具。它們既是引發幼兒探索活動的刺激物,也是幼兒主動建構、認識周圍世界的中介。如何收集具有教育價值的鄉土資源,我們組織教師共同研究,從以下兩方面開展了收集活動: 一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展現自己的收集品,並通過相互交流、研討,擴展活動思路,明確收集范圍與收集的多種途徑。既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分類。我們根據當地農村特色,把鄉土材料分成:植物類、沙石類、民間勞動工具類、昆蟲動物類和其他廢舊日用品類,為開展農村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奠定物質基礎。 二是拓展收集途徑,發動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收集活動。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收集各種材料對孩子進行區域活動的重要價值,讓他們真正了解各種物品的再造性功能與作用。同時,讓家長欣賞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製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發家長的積極性。在親子活動中,讓家長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開展各類創作活動,也能大大激發家長共同參與幼兒園活動的興趣。 二、鄉土材料的利用 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它為孩子和知識之間搭起了橋梁,是孩子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兒在區域中進行各類學習活動的有效載體。適宜的材料能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開發幼兒的智力,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的過程中會不斷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向自己挑戰。因此,教師應非常重視材料的提供與利用。 一是植物資源的利用。我們在幼兒園里專門開辟了種植區,種一些簡單易長的蔬菜與農作物,讓幼兒了解蔬菜、農作物的生長特性,了解其生長環境及生長過程,並引導幼兒做好觀察記錄。教師還組織幼兒采、摘、挖,並且帶領幼兒燒菜、品菜,這樣不僅能讓幼兒體會到勞動的收獲,更能知道怎樣珍惜勞動的成果。我們還把采來的勞動成果陳列在自然角,讓幼兒觀察、比較、識別、分類,並對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的各種種子、野果、樹葉、竹子、稻草、松果等進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區給種子貼上"五官"製成種子娃娃,或進行種子、果核、果殼貼畫;進行蔬菜瓜果創意製作,塑造一些活潑可愛的娃娃、小動物、小玩具等;用稻草製作稻草人、草帽、鳥窩等;表演區利用葉子、野草、野花編成頭飾、服裝,玩一玩"我的時裝秀":操作區讓幼兒學大人用竹篾編斗笠、竹籃、竹筐等竹編工藝品;體育區利用竹製玩具開展豐富的體育鍛煉活動,如跳竹竿、爬竹梯、抬轎子、竹棒接力等。 二是動物資源的利用。對幼兒來講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動物特別具有探究性。春天我們把小蝌蚪帶進了自然角,教師與幼兒探索了蝌蚪生長變化過程。孩子們一來幼兒園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們會在每天的觀察中發現小蝌蚪先長出後腿,再長出前腿,再蛻去尾巴。對每個發現,孩子都會奔走相告,並在自然角的記錄紙上記下這一變化。幼兒對知了、蚯蚓、蛐蛐、蝸牛、螞蟻,以及家禽、家畜等進行探索,觀察這些動物的特點,並產生好奇、提出問題,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探索結果和與同伴分享。

㈣ 如何有效投放 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幼兒在活動區中自由選擇、自由探索、操作擺弄的自主游戲和學習活動,是教師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組織幼兒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與游戲的活動。有效的材料投放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社會交往、動手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下面筆者談談如何有效地投放區域活動材料。 一、 把握年齡特點,拓展幼兒興趣 在班級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為每個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材料,並讓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和意願決定玩什麼、和誰玩、怎麼玩、用什麼玩,從而積極地與同伴、材料互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及活動的持久性與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有著直接的聯系。為使材料具有教育價值,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教師應提供能夠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兒興趣的材料,讓材料與幼兒積極「對話」。這也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本班幼兒的階段培養目標為主要依據,同時考慮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與學習興趣。只有材料越豐富,形式更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才會變得積極主動。 二、 明確材料蘊涵,凸顯教育價值 首先,應凸顯活動材料的教育價值。教師應明確什麼樣的材料可以引發什麼樣的活動,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這就是說,活動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而必須與具體目標相聯系,並能保證幼兒與材料的互動。其次,在材料的旁邊應放置圖書和其他資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時附上圖像或文字,有助於幼兒在真實物體和圖片、圖畫以及與材料有關的故事之間建立聯系,從而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探索與學習資源。如在區域中提供簡單的操作圖,或將幼兒活動材料的相關畫頁張貼在牆壁上,都能增加幼兒探索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從而更易完成操作活動。再次,可以利用材料強調某個學習領域。有效的材料投放也可以作為突出某個學習領域的工具。例如在科學區提供有趣的、能激發幼兒探索慾望的材料,包括有趣的多棱鏡、會變的顏色、磁鐵、沙漏、天平、奇妙的轉盤等;在「生活區」添置剪刀、針線等多種生活、勞動工具,讓幼兒學習穿針、縫線等基本生活實用技能。 三、 提供組合材料,創新操作方式 教師應能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對材料進行優化組合,通過資源共享、設置情境、分層呈現等各種方法使材料實現物盡所用。對幼兒來說,只有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才能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因此教師在調整材料時不必匆忙撤換材料,而應對材料進行分析。在肯定目標合適的前提下,可考慮調整投放的形式,如將材料從教室中的一個區角移至另一個區角,或者把材料和幼兒之前從來沒有使用過的物品放在一起,或者通過新舊材料的承上啟下的組合產生新的游戲情境、思維方式、操作方式等,促進幼兒將新舊經驗相連,從而使操作活動更具延續性與連貫性。 四、 支持、啟發、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 孩子自己選擇材料,決定用材料做什麼,能極大地激發幼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從而使材料得到有效使用。因此,教師可以將環境創設和材料搜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與幼兒一起設計、准備和製作材料。幼兒可以根據需要,通過想(利用已有的經驗)、問(如家長、鄰里等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看(書、畫報)去獲得有關的信息,通過自己動手和求得他人的幫助去獲得所需的材料。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發展了設計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發展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有關的知識經驗。

㈤ 如何豐富幼兒活動區材料並適時投放

他山之玉:

幼兒園大班區域材料的投放

皮亞傑指出:「兒童的智慧源於材料。」區域活動的開展正是迎合了幼兒發展的需要,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進入活動區,大膽而真實地表現自己。

幼兒在這一個開放學習的環境中,根據自己的需求 、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夥伴、學習進程,逐步形成學習的積極態度,積累學習的經驗和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而活動材料是幼兒探索和學習的橋梁。活動發展的目標、內容都蘊涵在所提供的材料中,這就需要教師合理調配,結合主題的進度、孩子的需要等等合理地投放材料。

大班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積極的求知探索態度,總是愛提問,渴望得到科學的答案,並且能尋找周圍所不熟悉的因果關系。

首先,針對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在區域環境創設中也突現著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探究性。讓區域材料能激發幼兒主動提出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一種探索途徑。如:我們在益智發現區投放了「磁鐵能吸誰」,讓幼兒自己通過操作,自己去發現磁鐵能吸什麼物體,不能吸什麼物體;自己去探索為什麼有的會被吸住,有的不會被吸住。他們還提出一些老師沒有提供的材料會不會被吸住,這時,我的任務不是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引導他們:你去把那些材料找來試一試就知道啦。孩子們一聽,都自己動手操作了,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決問題。

其次,大班的孩子思維敏捷,愛學好問,動手能力強,有極強的求知慾望。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在提供的材料上應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多提供一些半成品、廢舊的物品及原材料。如我們班級的「智力大沖浪」中的「動手小製作」中,我們給幼兒提供了以下一些材料:各種包裝盒、易拉罐、光碟、塑料瓶等廢舊物品做主要材料,還提供了各種彩紙、皺紙;毛線、絲線、絲帶等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幼兒還可自由選用質地柔軟的絨布、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我們還提供了一些教師做好的一些半成品及成品樓房、汽車等等。孩子在操作時利用這些材料進行再次加工、創作,作成了各種各樣的高樓大廈、儲蓄罐、筆筒……促進了幼兒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也有利於幼兒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勵幼兒的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可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再次,提供的材料要有多樣性、層次性、挑戰性。

材料的提供並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及發展水平能力,適時提供相應的材料。例如在饞嘴棒棒糖中,最開始我投放了各種顏色、材質的紙張,絲帶,毛線,廢舊紐扣,珠子,各種豆類等等,游戲剛開始,孩子對這些材料都很感興趣,每一種都想去嘗試,於是常常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後來我在每次游戲時只提供一種材質類型的材料,等幼兒基本都掌握了再換另一種材料,這樣一來孩子們每次都能認真地、仔細的製作棒棒,每一種製作方法都能掌握得很好。待所有幼兒都掌握後,我們在根據幼兒情況提供多種材料與活動中,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我們還提供各種紙張讓幼兒自己設計棒棒糖的形狀、大小,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材料的動態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進行調整、補充。如教師發現前階段備受幼兒喜愛的語言區無人問津了,通過對幼兒區域活動的觀察和了解,發現語言區域里的圖書因投放時間長,造成破損嚴重和內容陳舊。於是,教師動員幼兒把家裡的新圖書帶到幼兒園一起分享。同時,根據近期課程有目的地投放一些用於幼兒查閱資料的科技書籍。果然,語言區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非凡,孩子們相互講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紹自己的新書,並時常光顧新到的科技書籍。材料的動態性還體現在各年齡段及平行班之間的互動上,各班教師應及時溝通、交流幼兒區域活動的情況,做到材料的互補,資源共享,讓材料真正地為活動提供服務。

最後,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區域活動材料。家長資源是不可多得的資源,我們區域活動所需的多種材料(紙盒、塑料瓶、鈕扣、毛線等廢舊物品)很多是家長多提供的。我們要讓家長參與到我們的區域活動中,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

以上是我在實踐當中得出的有關大班區域材料投放的一些經驗。要真正做到合理性地投放區域活動材料,發揮材料最大的教育功能,還有待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㈥ 幼兒園如何投放區域材料

幼兒園投放區域材料首先要對於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做出一個規劃,對於不同區域的區域設施情況也要做出相映的管理,然後再根據不同區域需要的材料去進行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