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什麼是資源型布局
擴展閱讀
工資掛什麼費用 2025-05-17 13:21:25

什麼是資源型布局

發布時間: 2022-08-03 08:23:46

① 世界鋼鐵工業布局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求答案

鋼鐵工業生產有兩大原材料:煤炭(能源)、鐵礦(原料)。
1、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利用水力來帶動機器轉動,所以,當時的分布主要是沿著河流。
2、工業革命後,可以利用蒸汽來帶動機器,於是鋼鐵工業向煤炭產地趨近;
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在生產中所需的煤炭量逐漸減少,這樣,鐵礦運輸所佔的成本比重加大,於是鋼鐵工業向鐵礦產地靠近;
此兩種類型均稱為「資源型」,如:英國的伯明翰,德國的魯爾區、法國的洛林地區,美國的五大湖工業區,中國的鞍本鋼鐵工業等等。
3、二戰後,由於大型(海洋)運輸船的出現,使煤鐵的運輸成本逐漸降低,鋼鐵工業開始布局在海港,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義大利的塔蘭托,法國的敦刻爾克,中國的上海等。

② 資源型工業布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寶鋼北臨長江,東頻吳淞口,臨近我國最大的海港.加上巨型礦石運輸船的出現,既能將產品遠銷海外,又能從水路取得國外的廉價原料,降低成本.寶鋼以大城市為依託,充分利用了我國最大工業城市上海及其周圍的工業城市群的市場,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成為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生產基地

③ 資源型城市的確定依據

范圍確定遵循定量界定為主、定性判斷為輔的原則。首先,設定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資源市場佔有率三項指標,滿足其中一項的城市作為礦業城市。其次,設定森林資源潛力和資源開發能力兩項指標,同時滿足這兩項指標的作為森工城市。在定量界定基礎上,綜合考慮資源開發歷史悠久和布局有國家重點資源型企業的城市,由此界定出262個資源型城市
發生學原則
即考察資源型城市必須關注它的全過程,既要看它的過去,更要看它的現今。因為有些城市曾經是資源型城市,但通過若干年的經濟轉型後,資源性產業在城市經濟中所佔比重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了,城市經濟對資源性產業的依賴度不大或者說很低了,這類城市在過去某個時段可以叫資源型城市,但轉型後已不再是資源型城市了,它的本質特徵已與資源型城市相距甚遠了。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僅從定性角度去確定資源型城市,主觀因素太多,難以做到科學、准確;同理,僅從定量角度去確定資源型城市,過於機械,難以將很多不宜用數據表示的復雜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難免偏離現實。因此,科學的方法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為主,定性為輔。

④ 「資源型」城市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歸納起來,中國資源型城市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資源性企業負擔重、部分城市經濟增長緩慢、下崗失業人員多、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城市區位不佳和基礎設施欠賬多以及城市管理條塊分割等。
一、 資源性企業負擔重
資源性企業是指開采礦產資源、森林資源以及對這些資源進行加工的企業,主要包括煤炭企業、石油企業、冶金企業和森工企業等。這些企業基本上均為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多經營期在40年以上,現在相當一部分企業已背上了沉重的負擔,主要包括離退休人員多、企業辦社會支出大、稅費負擔重以及債務負擔重。
(一) 離退休人員多
資源型城市中的資源性企業,有的是在解放前就已建立,有的則是在「一五」、「二五」時期建立,少則40年,多則近百年,至今形成了大量的離退休人員。
(二)企業辦社會支出大
與中國其他類型國有大中型企業一樣,資源型企業都自己辦有學校、醫院甚至派出所、消防隊等社會事業。並且由於資源型企業初辦時,大多沒有城市依託,因而企業辦社會的內容比其他類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更多、更全。
(三) 稅費負擔重
中國資源性企業的稅賦一般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如攀鋼集團公司,2002年所繳各項稅收為14.8億元,占當年銷售收入的10.6%;通化礦務局,目前的綜合稅率為9%;遼寧省的有色礦目前的稅費占銷售收入的10.1%,化學礦稅費占銷售收入的11%。據有關資料,目前中國礦山企業的稅賦比其他工業企業高1倍,比國外同行業高出6個百分點。
我們認為,造成資源性企業稅賦重的深層次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將資源性產業其列入第二產業,設計稅收政策時與製造業同等對待,因而也徵收了增值稅,盡管採用的是 13%的低欄稅率,但由於資源性企業的進項抵扣少,故而增值稅的實際稅賦重。同時,資源性企業還要比其他類企業多繳納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如大同煤業集團現行的資源稅徵收標准為每噸2.4元,礦產資源補償費約為銷售收入的1%,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兩項合計約為每噸煤炭3.5元。
(四) 債務負擔重
由於體制、歷史、管理、資源、市場等方面的原因,有不少資源型企業生產經營效益差,造成了大量的債務負擔。例如,雞西礦業集團1985年~1994年10年總承包期間,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1992年後,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成為全行業最為困難的企業之一。總承包10年中,上級給公司核定的虧損指標為102470萬元,而該公司實際虧損334372萬元。為了彌補虧損指標的不足,公司將國家所給的各項增收政策135758萬元和企業自有資金26734萬元,加上國家給予的水災補貼2404萬元,總計165896萬元,全部彌補了超虧,即使這樣,公司仍超虧66066萬元。1995年和1996年,即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虧損指標,但那是在大量拖欠工資、減少生產經營投入和增加還貸基礎上完成的。由此以來,1997年就進一步加劇了困難,特別是1998年,全公司大井原煤產量僅完成521萬噸,虧損高達101379萬元,多年累計超虧約18億元。截止1998年末,資產負債率達97.7%,流動資金貸款11億多元,基建貸款19.5億元,人欠、欠人逆差12.5億元,欠發工資37671萬元。
又如葫蘆島的楊家杖子礦,原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局,為大型鉬金屬釆選企業,位於楊家杖子鎮。始建於1899年,「一五」期間的全國156個重點項目之一,曾經是全國最大、世界聞名的鉬生產基地。由於礦產資源逐漸萎縮、歷史包袱不斷增加等多種原因,該礦從70年代中後期開始虧損,到1999年10月末,累計虧損掛賬達2.6億元,只能依靠國家財政補貼維持運轉。總資產4.36億元(不含土地),總負債6.12億元,資產負債率為140%。1998年秋,朱總理在大連聽取國有大中型企業匯報時,將該礦確定為遼寧省7戶關閉的有色金屬礦山企業之一。1999年11月,該礦宣布關閉,2000年2月,按法律程序正式宣布破產。
二、部分城市經濟增長緩慢
石油、煤炭、冶金、森工等資源性企業,大多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老國有企業,不僅存在上述提到的負擔重的問題,而且有機制不活、設備老化、冗員過多等一般老大型國有企業所擁有的共同弊端。此外,還面臨著一些特有的困難,主要包括:一是一些地區面臨不同程度的資源衰竭。如遼寧省北票市煤炭開采已有120年歷史,目前基本沒有可采儲量,礦務局已整體破產。有的雖有一定儲量,但大多埋藏深、品質差、地質條件復雜,開采難度大,在現有條件下企業難以取得效益。如黑龍江省鶴崗市雖有煤炭可采儲量近20億噸,但大多為深層煤,開采成本高,連年虧損,難以為繼。二是新資源、新材料和新能源對傳統能源、原材料替代的加快導致資源性產品的市場萎縮。三是長期以來,中國對資源型產品定價過低,使得資源型企業積累較少。四是由於進入資源型產品生產的門檻較低,近十多年來,一些鄉鎮和個體私營企業都加入了開采資源的行列,使得煤炭等資源型產品的市場供大於求,大型資源型企業面臨著小企業的競爭壓力。五是出於生態保護的要求,森林採伐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上述各種原因疊加在一起,使得相當部分資源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具體表現為:生產規模出現萎縮,下崗失業職工增加;企業長期虧損,生產經營效益低下;資金周轉困難,生產經營難以為繼。
資源型城市是依託資源性企業而形成和發展的,資源性企業在資源型城市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其工業產值、稅收、從業人員等指標基本都在40%以上,有的由高達80%~90%。因此,資源性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必然直接影響城市的經濟增長活力。從投資看,大型資源性企業的投資一般要佔全市投資總量的30%~50%,有的甚至達70%以上。資源性企業陷入了困境,企業的投資能力肯定上不去,全市的投資能力也必然上不去;從消費看,大型資源性企業的職工及家屬要佔全市城鎮居民的1/5至1/3,資源性企業陷入了困境,職工及家屬的消費水平定會下降,全市消費水平也必將下降,在絕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中,資源性企業的收入水平是全市消費水平的「晴雨表」;從財政收入看,資源性企業所繳納的稅收一般要佔全市財政收入的1/3以上,如黑龍江省的鶴崗礦業集團繳納的稅收佔全市財政收入60%,資源性企業陷入了困境,城市財政也必然大幅度下降。同時,資源性企業的不景氣還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資源型城市中,有相當多的企業直接或間接地為大型資源性企業配套,資源性企業陷入了困境,相關企業則無一倖免,從而對城市發展和穩定形成全面沖擊。
還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資源型城市經濟出現衰退,導致了區域性經濟增長緩慢。例如,「九五」期間,佔全國資源型城市總量1/4的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個多百分點,資源型城市約佔全國八分之一的山西省,其經濟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2個百分點。
三、 下崗失業人員多
資源型城市的下崗失業人員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於資源的枯竭或資產組建而造成的資源性企業減員;另一部分是因資源性企業的萎縮而蕭條的關聯企業和缺乏競爭力的其他企業所產生的失業人員;還有一部分則是因城市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而形成的新增勞動力的失業。
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資源型城市除了一般城市所具有的「三廢」污染外,還存在一些特有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土地塌陷
這是所有煤炭城市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據1998年調查,每采萬噸煤形成下沉地面3畝。中國每年煤炭開采形成的塌陷土地1.5萬一2萬公頃。截止2001年,雙鴨山煤炭采空區面積達116.6平方公里,塌陷區面積為62平方公里,涉及居民2.1萬戶,6.8萬人。大同市50年累計生產煤炭20億噸,形成采空區近4.5萬公頃。山西省孝義市也現有土地塌陷面積達到1.5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16%。安徽省的淮北市和淮南市土地塌陷面積分別達到1.47和0.65萬公頃。
(二) 固體廢棄物的堆放
主要包括冶金城市的礦石堆放和煤炭城市的煤矸石堆放及電廠的粉煤灰堆放。據有關資料,全國歷年積存的廢石、尾礦累計佔地6.7萬公頃。據1998年調查,每形成萬噸鐵生產能力,需佔地3.5公頃;每采萬噸礦石壓占土地0.5~1公頃。如黑龍江省的雞西市,煤炭開采產生的煤矸石達1億多噸,每年正以600萬噸左右的速度增加,不僅佔用了大片土地,且嚴重污染了環境;陝西省銅川市現有煤矸石堆放量達51.6萬噸;四川省的攀枝花年產生工業廢渣1200萬噸,佔四川省的1/2,目前累計儲存量達1.7億噸,佔地面積152萬平方米。
(三) 水資源破壞
在中國資源型城市當中,水資源破壞現象較為嚴重,許多城市的水體多次受到污染,嚴重影響了作為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解決水污染問題已迫在眉睫。山西八大礦務局有40%的礦區嚴重缺水,60%的礦區水質不佳。山西省大同市,是全國100個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均佔有量為22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人均量2400立方米的十分之一,是山西省人均量570立方米的39%。市區年均超采地下水0.8億立方米,造成市區地下水位以年均l~1.5米的速度下降,已形成總面積1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區。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13個鄉鎮、110多個村莊、11萬多人、2萬多頭大牲畜,因水位下降、水井乾涸而不得不到幾十里外拉水。山西省孝義市也因採煤導致11.4萬人飲水困難。
五、 城市區位不佳和基礎設施欠賬多
眾所周知,在資源開發中,中國長期以來是採用「一礦一城」的模式,即要開發哪兒的礦產或森林資源,就在哪兒建一座城市,這樣一來,資源型城市大多是在資源開發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資源的稟賦及分布狀況決定了資源型城市的宏觀區位。據有關資料,全國約80%的資源型城市分布在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相當多的城市是在窮鄉僻壤或戈壁荒灘上建立起來的,不少城市如大慶、鶴崗、伊春、玉門、克拉瑪依、個舊、烏海等深處內陸或邊遠的荒漠地區,而中國的經濟重心則位於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因此,這種宏觀區位條件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具體分析起來,這種不利,一方面表現在它們離主要的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較遠,或者說離主要的市場較遠,增大了產品外銷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難以接受經濟中心的輻射,接受從發達地區流出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等生產要素。
從微觀建城條件看,「一礦一城」模式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大多數資源型城市緣礦而建,礦開到哪兒,城則建到哪兒。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礦區的建城條件很難滿足一個正常城市對地形、交通、供水等方面的要求,有不少城市是建在低山丘陵上,如黑龍江省的鶴崗市、雙鴨山市、七台河,甘肅省的白銀市、四川省的攀枝花市等;有些城市因為緣礦而建而形成了一個非常分散的城市布局,典型的例子是黑龍江伊春市、大慶市和安徽省的淮南市。無論是城建山丘上還是分散的城市布局,都大大增加了城市建設的成本,使單位長度或面積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較一般城市高得多。與此同時,由於當時不注意或不重視城市規劃,導致一些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極不合理,現在要改造起來已非易事。
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在各個領域基本上都是遵循「先生產、後生活」的指導思想,在資源開發過程中,重視直接進行生產的礦山建設,而忽視了人們生活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資源性企業與地方政府實行「政企合一」時,處於青年期的資源性企業有能力投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但由於受「先生產、後生活」的指導思想影響而沒有花多少錢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已意識到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時,「政企合一」的體制已被「條塊分割」所取代,資源性企業沒有義務花錢建城,而本該負責城市建設的地方政府因為財力有限而「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樣一來,資源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在所難免,遠遠落後於城市發展的基本要求。
六、 條塊分割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長期以來,作為資源型城市最主要經濟主體的大型資源性企業,如石油管理局、礦業集團、鋼鐵或銅業公司等,一直由「條條」管理。近幾年,除石油企業外,基本上都下放由省里有關部門管理。不管是歸中央管,還是歸省里管,對資源性企業所在的城市而言,條塊分割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表現為企業生產經營行為的短期化與城市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沖突。近幾年,大多資源性企業雖然名稱上都進行了改制,如原來的「礦務局」改為「礦業集團」,但實際情況遠沒有達到現代企業制度所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等條件,企業作為政府附屬物的情況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過去是中央某部門的附屬物,現在變成了省級政府某部門的附屬物,企業領導仍然是隨著主管部門考核指揮棒轉動。例如,目前,某省有關部門對一個任期內煤礦企業領導的考核主要有兩項指標:一是利潤指標;二是安全指標。這種管理辦法逼得企業管理者急功近利和淘空企業,必然使企業失去持續發展能力。而對城市來講,盡管現行的幹部體制也有令「書記」、「市長」為快出政績而採取短期行為的因素,但就城市發展本身來說,則是要求實現長期的繁榮,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表現為城市的供水、供氣等公用設施和學校、醫院等教育、醫療設施分屬於資源性企業和城市政府,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由於絕大多數資源型城市都是由「政企合一」體制演變過來的,因此,資源性企業都辦有供水、供氣等城市公用設施和各種層次的學校及醫院。在目前形勢下,將資源性企業所屬的供水、供氣等單位移交當地政府,政府有積極性但企業積極性不高。因為城市的供水、供氣等單位現在效益都不錯,將其移交當地政府,資源性企業擔心利益受損,即使是採取股份制的形式將資源性企業與城市所屬的供水、供氣單位合並起來,資源性企業也不積極。將資源性企業的學校移交當地政府,企業有積極性但政府沒積極,原因是政府要增加教育支出。學校移交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種是移交後資源性企業不再支付教育經費;另一種是移交後若干年內資源性企業繼續支付等額的教育經費。如果是前一種,很顯然,當地政府要增加原企業所屬學校的開支。如果是後一種,盡管資源性企業繼續支付等額的教育經費,但由於目前絕大多數資源性企業特別是煤炭企業的所屬學校的教職工待遇均比當地政府所屬學校低,政府接收後,則原資源性企業所屬學校教職工必然要提高待遇,資源性企業原有的教育經費則不夠用,需要政府額外增加經費,這對財力有限的當地政府來說也是難以承擔的。將醫院移交當地政府,資源性企業與當地政府都比較積極,因而進展比較順利。這是因為大多數的資源性企業所屬醫院基本上處於收支平衡狀況,由誰管理都一樣。
城市公用設施和學校的「條塊分割」使得當地政府無法對其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造成資源浪費。如西北的某冶金城市,供水一直主要由資源性企業承擔,但由於時間過長,設備已經老化,打算從國外貸款進口設備進行改造。與此同時,當地政府於上世紀90年代建了一水廠因為沒有用戶設備一直在閑置。又如東北某一煤礦城市,一方面,礦業集團的學校因為最近幾年投入較少、質量較差而使學生紛紛轉向當地政府的學校,出現校舍閑置;另一方面,當地政府舉辦的學校因為學生增加較快而不得不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新建校舍。等到將來的某一天,礦業集團所屬學校與當地政府的學校合並後,很可能出現校舍總量過剩局面。

⑤ 簡要分析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的幾種主要空間布局模式

1、旅遊資源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2、旅遊資源單體
可作為獨立觀賞或利用的旅遊資源基本類型的單獨個體,包括"獨立型旅遊資源單體"和由同一類型的獨立單體結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遊資源單體"。

3、旅遊資源開發
為發揮、提升旅遊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使得潛在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成現實的經濟效益,並使旅遊活動得以實現的技術經濟行為。

4、旅遊資源地域分異規律
指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異或分布的規律性現象,它表明旅遊資源的空間分布差異性。

5、非逆性原理
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其形成過程是不可逆轉的,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修復到原來的狀態。

6、星月定律
在一定區域,旅遊吸引力的大小主要由最具體色、觀賞遊憩價值或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最大的旅遊資源決定,這一規律被稱為最高因子限定律或星月定律。

7、林德曼定律
能量沿營養級移動時,逐級遞減,後一營養級只能是前一營養級能量的1/10左右,該定律即為「十分之一定律」或「林德曼定律」。

8、旅遊資源評價
從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旅遊資源及取得最大社會效益的角度出發,運用某種方法,在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對一定區域的具有一定旅遊資源價值特徵、環境氣氛及開發利用基礎的社會經濟條件進行深入剖析和研究的過程和結論。

9、舞台化
以旅遊為舞台,在經濟等關系的作用下,旅遊主題成員間充分交流,從而賦予旅遊地以「故事」,使得成員以旅遊地為道具和載體,獲取經濟關系以外的收獲。

10、文化的物化
是將客源市場對旅遊目的地的認識中尚未有具體形態表示物的部分以物質的形式在旅遊地表現出來。

11、旅遊資源承載力
在保證旅遊環境系統的一定生態功能和民族歷史文化不至於消失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的配置措施,所能支持的旅遊業規模及接納遊客人口限度。

12、直接市場法
可以直接運用市場價格對可以觀察和度量的旅遊資源價值變動進行測量的一種方法。

13、替代性市場法
當所研究的旅遊資源本身沒有市場價格來直接衡量時,可以尋找替代物的市場價格來衡量。

14、假象市場法
在替代性市場難以找到的情況下,以人為創造假想的市場來衡量旅遊資源的價值,這種方法稱為假象市場法。

15、初始原風景
是對人們成年之前所居住環境的總體概括,它影響著旅遊者選擇旅遊地的取向。

16、旅遊資源的三個特點。
1) 包括自然界形成的,也包括社會創造的,其存在是客觀的;
2) 與旅遊者直接相聯系的,能激起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是旅遊者旅遊活動的對象物,能滿足旅遊者的特定需要;
3) 與旅遊業直接相聯系,能為旅遊業所開發利用,並產生一定的效益。

17、簡述《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中的旅遊資源的主類。
可以分為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築與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等八大主類。

18、旅遊資源分類的原則
1) 同質性與差異性原則;
2) 對應性原則;
3) 第次性原則。

19、旅遊資源分類的步驟
1) 在大量收集各種旅遊資源資料的基礎上,確定旅遊資源分類的目的和要求;
2) 通過比較分析,初步建立分類系統,把各類旅遊資源歸入不同類型;
3) 通過補充、調整,完善分類系統;
4) 在完成前述工作的基礎上,寫出分類說明。

20、人文旅遊資源的景觀特性
1) 突出的人造性
2) 顯著的時代性
3) 豐富的文化性

21、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特徵
1) 木構架為主的框架式結構;
2) 優美柔和的輪廓造型;
3) 整齊而靈活的庭院式平面布局;
4) 豐富絢麗的建築裝飾;
5) 天人合一的環境藝術。

22、簡述園林景觀的構景原則和造景手法
構景原則有:
1) 貴在自然
2) 重在曲折
3) 精在特色
造景手法有:
借景、框景、抑景、對景、漏景

23、人文活動類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
1) 非物質性;
2) 民族文化性;
3) 地域性;
4) 多樣性;
5) 體驗性。

24、旅遊資源普查的意義
1) 有利於掌握資源賦存現狀;
2) 有利於明確資源開發方向;
3) 有利於資源的科學保護;
4) 有利於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25、旅遊資源普查的成果形式
1) 旅遊資源普查表格;
2) 旅遊資源普查報告;
3) 旅遊資源信息查詢系統;
4) 相關圖件等。

26、旅遊資源普查中的「十字」方針和「五定」原則分別是什麼
「十字」方針指科學、客觀、准確、量化、簡潔;
「五定」原則指定位、定性、定量、定級、定影。

27、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和原則
評價的目的:
1) 明確旅遊資源的質量;
2) 確定旅遊地的性質;
3) 提供開發利用的科學依據;
4) 反映旅遊資源的演化發展情況。
評價的原則:
1) 全面系統原則;
2) 動態發展原則;
3) 客觀實際原則;
4) 綜合效益原則;
5)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28、《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中旅遊資源評價的內容包括哪些?
1) 觀賞遊憩使用價值;
2) 珍稀奇特程度;
3) 規模、豐度與幾率;
4) 完整性;
5) 知名度和影響力;
6) 遊憩期或使用范圍;
7) 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

29、簡述「三三六」評價法
即「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條件」。
三大價值指歷史文化價值、藝術欣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三大效益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六大條件指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旅遊資源的類型和地域組合條件、旅遊資源的容量條件、客源市場條件、旅遊開發投資條件和施工難易條件。

30、旅遊資源分類的步驟
1) 在大量收集各種旅遊資源資料的基礎上,確定旅遊資源分類的目的和要求;
2) 通過比較分析,初步建立分類系統,把各類旅遊資源歸入不同類型;
3) 通過補充、調整,完善分類系統;
4) 在完成前述工作的基礎上,寫出分類說明。

31、旅遊商品的主要特點是什麼,針對每一種特點,我們在旅遊資源開發中應注意什麼?
1) 相對可移動性。一方面導致了美食旅遊和購物旅遊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導致全國各地美食和旅遊紀念品日益趨同的現象。因此,從開發旅遊商品的角度來看,應該有意識地限制旅遊商品的移動,使其始終保持地域特色。
2) 地域性。沒有地域性的商品不具有壟斷性且容易被市場所淘汰。因此在旅遊商品開發過程中,一定要依託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特徵,開發壟斷性強、地域特色突出的旅遊商品。
3) 再造性。相關的旅遊開發不是受到旅遊資源本身容量的約束,而是受到旅遊市場發展規模的限制。為此,作為比較成熟的旅遊目的地,需要重視旅遊商品的開發,提高購物、飲食在遊客消費中的比重,為地方旅遊收入增長開辟一條新的途徑。

32、試從旅遊目的地的規模角度談談旅遊資源的開發模式
根據開發規模、開發對象功能,以及開發組織形式不同,對開發類型的劃分是不同的。從旅遊目的地的規模來看可以分為跨區域開發、區域開發和小區域開發,甚至產品開發。
1) 跨區域開發涉及空間范圍巨大,應在高位政府主導下以及不同地域政府的協作下進行。為避免出現重大失誤,必須進行規劃研究,並在開發過程中對規劃對調整。
2) 區域開發是指市級開發。由於管理機構唯一,行政意志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因此區域開發是政府指導並控制下的開發。根據旅遊資源的等級、區位條件和區域經濟背景的組合,對區域旅遊開發方向進行判定。
3) 小區域開發是指村鎮級別的開發。確定開發方向,注重與周邊村鎮的差異性發展,提倡差異競爭。小區域開發所涉及的空間有限,對開發資金規模要求不高,當地可自主開發。開發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決定於開發者的意志和理念。

33、試述地質地貌類旅遊資源的開發要點。
1)開展地學專業旅遊
此類資源具有十分突出的科學意義,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學教育功能。
2)開展觀光旅遊
一要保持地質地貌原貌,盡可能避免人為的修飾和改動;
二要向遊客提供各方便的配套服務,滿足遊客的各種旅遊需要;
三要注意對資源及環境的保護。
3)開展體育健身旅遊
利用地表的地勢起伏,配以其他必要的自然要素,通過旅遊者自身運動,達到體育健身的目的。
注意線路的選擇、設計,同時要盡可能消除各種危險因素,最大限度保證遊客的人身安全。
4)開展療養和度假旅遊
在一些地質地貌景觀奇特、優美,其他自然要素配合良好的地區,可建成療養院或度假區。
5)發揮地質地貌在風景區中的襯景作用
有些風景區雖然不是以地質和地貌風景為主,但它離不開地質地貌這個基礎,所以如何充分發揮地質地貌的襯景作用是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一個重要技巧。

34、試述遺址遺跡類旅遊資源的開發要點
1)分析遺址遺跡的全貌和內涵,選擇開發的具體對象
要以考古發掘及其科研成果為依據,分析遺址遺跡的全貌和內涵。
就某一地區而言,應從宏觀上把握遺址遺跡的分布狀況、類型、特徵、蘊藏量及相應的聯系與區別;從微觀上選擇重點遺址,弄清其時代、類型、文化屬性、文物藏量和歷史科學價值,為選擇具體開發對象提供依據。
2)確定開發目標,因地制宜進行開發
a對自成系列的遺址群的開發:在遺址群所在地建立綜合性的游覽區。
b對范圍小、獨立存在的遺址的開發:可建立專題博物館。還有些價值重大、特點突出,但尚不具備單獨開發條件的獨立遺址,則以保護為主,對其價值與范圍樹立標牌,作為參觀點納入該地的旅遊產品中。
c對廣泛分布的同類遺址的開發:開辟為旅遊線路,開發特色旅遊產品。如三國旅遊線路
d對歷史文化名城內的古遺址的開發,應納入名城總體建設規劃之中。歷史文化名城的開發有再現型和展示型兩種
e對革命軍事遺址的開發:以國內旅遊者為重點,以向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教育為中心任務,貫徹寓教於游、寓教於樂的方針,根據具體對象因物而異,採取不同方式進行開發。
3)遺址遺跡的開發應該融入遊客的體驗
如北京順義區焦庄戶地道戰遺址將實施新保護規劃方案,建成以展示地道戰革命歷史文化為主題,綜合參觀、體驗活動、休閑旅遊為一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綜合活動區。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展覽,了解地道戰的歷史;鑽地道,參觀抗戰民居,吃抗戰飯,看抗戰電影,甚至可以親自打一場「地道戰」,真實體驗抗戰時期的戰斗生活。

⑥ 《部落沖突》9本陣型是什麼

《部落沖突》9本陣型是如下:

操作工具:vivo X9

操作系統:Funtouch OS 7.127

軟體:部落沖突v8.2

1、資源型一

陣型適用:九本初前期

陣型說明:資源&護黑陣,還未建成X連弩的村莊,請大膽使用此陣。

⑦ 跪求美國鋼鐵業發展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一、美國鋼鐵工業歷程

美國鋼鐵上業自1868年就開始了現代化進程,1868—1880年產業革命時期,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從而使美國鋼鐵工業具有了龐大的生產能力,並日產品品種齊全,產品質量好,生產技術比較先進。

1881—1920年初期工業化過程中,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比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都要快。1899年美國粗鋼年產量達到了1081萬噸。

1920—1955年上業化中期,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7%的速度增長。1953年,突破了年產鋼億噸大關,在世界范圍內長期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1956—1975年工業化完成和以後的時期,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0.5%的速度微幅增長。1973年其年產鋼達到13680萬噸,是目前為止美國鋼鐵工業歷史上最高的產鋼紀錄。

自此以後,美國粗鋼產量開始滑落,再也沒有恢復到這一水平。可以說,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鋼鐵工業一直足美國經濟中的重要支柱產業;20世紀70年代以後,鋼鐵工業已演變為美國經濟中的重要基礎產業,一直受到美國政府的貿易保護。因此,鋼鐵工業有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之稱。

二、工業化進程中美國鋼鐵工業所具有的發展優勢

發展優勢可以分為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本質都是生產力的國際比較,所不同的僅僅是比較優勢強調的是各國不同產業之間或同一產業不同的生產環節之間生產率的比較,而競爭優勢強調的則是各國相同產業之間、相同產業生產環節生產奉的比較。

1.美國鋼鐵工業在資源稟賦方面的具有以下幾方面比較優勢

①美國發展鋼鐵工業有著較為有利的資源條什,有著豐富的鐵礦石資源,品位也非常高,礦山工業發達,原料和燃料有充足的供應。如阿巴拉契亞山區有豐富的煉焦煤,蘇比利爾湖西部有豐富的鐵礦(目前富鐵礦已趨枯竭,但含鐵22%—35%的貧礦儲量巨大,以五大湖沿岸的梅薩比鐵礦最為著名)。

②發達的鐵路和水運,為鋼鐵工業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什。1910年美國的鐵路里程即達到近40萬公里,是世界上鐵路里程最長的國家。鐵路的大量修建與鋼鐵上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鐵路建沒需要消耗大量鋼材,刺激了鋼鐵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完善鐵路交通網為鋼鐵工業的原料、燃料和產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同時,美國的五大湖地區的水運和海運也為鋼鐵工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2.美國鋼鐵工業在工業化進程中所具有的競爭優勢

①政府高度重視並支持鋼鐵工業發展。工業化過程中,各個產業都處在高速增長過程中,作為基礎性行業的鋼鐵工業在產業構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既要滿足大規模基礎設施和基本建設的需要,又要為裝備工業、機械工業、耐用消費品製造業提供各種高質量、高檔次的鋼材產品,以提高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因此,為了促進:正業進步,各國只有通過大力發展鋼鐵工業,增加鋼鐵工業的經濟規模,生產高質量、高技術鋼鐵產品,才能充分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對這種基礎原材料的需要。如果不能實現鋼鐵自給,那麼就需要花費大量的外匯進口鋼鐵產品,這對本已經資本稀缺的工業化進程來說,會加劇其他行業的資本緊張狀況,提高鋼鐵產品需求行業的投入成本,從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來看,這是一種不經濟的選擇。美國政府在「二戰」前後一直把鋼鐵作為戰略性資源來對待,對鋼鐵工業給予的必要的政策支持。通過大力發展本國的鋼鐵工業,實現鋼鐵上業的規模經濟效應,提高鋼鐵企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產品檔次,從而提高了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質量。

②保持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在早期比較重視新技術的引進和採用,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和創新。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盡管比英國和法國晚得多,但是在其工業化初期,就充分利用了國外的先進技術成果,如煉焦、熱風爐、平爐、型鋼軋機、鍍錫薄板等技術都是從英國引進的。引進以後,又加以改進,創造出許多新工藝和新設備。

③規模化生產。在生產體制上,實現企業聯合化和專業化並舉的發展模式,發揮了不同產品種類的規模經濟優勢。「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是第一個在鋼鐵加工中充分利用新技術的規模經濟優勢的企業家。1867年,他在匹茲堡建立了一座龐大的一體化的貝斯麥鋼軌用煉鋼廠即埃德加·湯姆森煉鋼廠,該廠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一直是世界是最大的煉鋼廠。到20世紀初,匹茲堡軋鋼廠每年用人只有1800人。隨著產量的增加,成本及價格大幅度下降,同時也給鋼鐵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利潤。因此,美國開始組建起巨型的公司,把煉鐵、煉鋼、軋鋼等工序集中在一起,聯合企業的形式成為鋼鐵生產中的基本形式,其中美國鋼鐵公司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工業公司。與此同時,在產品的生產上,這些聯合企業卻趨向於專業化,從而減少了機械設備的種類,便於採用先進的技術和合理的經營管理,提高了規模經濟的效率。在1935年,至少有44個美國鋼鐵廠的生產能力超過40萬噸,是當時英國最大鋼鐵企業斯圖爾特——勞埃德公司的2倍,其中美國有18家企業的鋼鐵生產能力超過了100萬噸。

④運用資本的手段實現規模經濟。鋼鐵工業是規模經濟比較顯著的行業,需要籌集大量資本進行設備的更新和新技術的開發,因此,發展鋼鐵工業最需要建立現代股份公司制度以滿足上述要求。在工業化過程中,美國政府鼓勵發展大規模的製造業企業,企業之間的兼並、重組經常發生,只要是生產上需要,有實力的大公司就會義無返顧地去收購所需的公司。這種體制環境,客觀上有助於鋼鐵企業利用鋼鐵工業的規模經濟優勢,發展一體化的鋼鐵企業。

三、美國鋼鐵工業布局上的演變

1.資源型布局

美國鋼鐵工業發端於東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最初是利用當地木炭和小鐵礦發展起來的分散小廠。隨著木炭被無煙煤代替,冶金中心向西遷移到靠近無煙煤產地的貝斯力赫姆(伯利恆)和斯克蘭頓一帶。焦煤煉鐵技術推廣以後,其中心繼續西移,轉移到生產焦煤的匹茲堡地區。匹茲堡在近代產業史上曾被稱為美國的「鋼都」。20世紀初,蘇比利爾湖區的鐵礦開發以後,在沿湖地帶又興起了許多新的鋼鐵工業中心,比如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和布法羅等,在全國最大的鋼鐵消費區—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也建成了大規模的鋼鐵廠。

2.消費型布局

二戰期間和二戰後,美國鋼鐵工業呈現出向沿湖、沿海消費區域集中的趨勢,新建鋼鐵廠大部分分布在芝加哥區和大西洋沿岸,匹茲堡地區的地位則相對大大削弱,有些鋼廠甚至倒閉。其主要原因是:①鋼鐵生產所需要的煤和鐵礦石等原料可以通過廉價水運的方式異地獲取,由於是大規模運送,鋼鐵企業還可享受低運價的優惠,而通過鐵路運送鋼材的運價卻很高;②20世紀50年代以後,蘇必利爾湖區富鐵石產量在不斷減少,從加拿大、委內瑞拉等國進口的優質廉價鐵礦石數量卻在日益增加。為了便於鐵礦石進口,美國在沿海地區新建了伯恩斯港鋼鐵廠和費爾利斯鋼鐵廠,擴建了巴爾的摩附近的斯伯羅斯伯特鋼鐵廠;③電爐煉鋼的比例在不斷提高。電爐煉鋼需要消耗大量廢鋼鐵(在美國約佔2/5),而廢鋼主要來自鋼材消費區。20世紀50年代以後,美國在消費區興建了幾十家小型鋼鐵廠,它們以廢鋼為原料,在消費區煉鋼,並軋制當地需要的鋼材,目前小型鋼廠生產了美國全國20%左右的鋼材,這對平衡鋼鐵工業的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美國鋼鐵工業「衰而不退」

美國的鋼鐵工業在經過了20世紀初期、中期的高速發展之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陷入了衰退的境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鋼鐵工業已經退出美國國內主導產業的地位。衰退的表現形式:一是鋼鐵工業的增加值在美國28個製造行業中一直處於平均水平之下;二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雖然保持了10年的增長,但是鋼鐵工業依然缺乏增長的動力,鋼鐵企業所承擔的生產成本、環境成本都比較高,無法與進口鋼材進行有效的價格競爭。衰退的原因有如下幾方面因素:

1.美國國內鋼材需求總量發生了變化

一國的鋼鐵產品的消費需求狀況,影響著該國鋼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即國內需求是提高中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源動力,國內需求狀況的不同會導致各國競爭優勢的差異。隨著美國工業化的實現,美國經濟對大型鋼鐵產品需求量的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如1900年,機器製造業在西進運動中飛速發展,鐵路就業人口躍居美國首位;到1940年,汽車業已追至第二位;到1980年,信息業上升至第三位,到1990年信息業終於取代汽車業成為美國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上世紀末,美國信息產業的年增長率已相當於其傳統產業的3—5倍。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鋼鐵的需求總量、需求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所以美國鋼鐵的生產量趨於平穩,而不會達到之前的高產出。

2.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鋼鐵工業競爭力明顯下降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鋼鐵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突出體現為以下幾點:

①設備投資周期沒有與技術進步同步,導致生產設備老化。美國鋼鐵工業投資的第一次高峰是在「二戰」後的50年代和60年代。LD轉爐、連鑄、大型高爐、計算機控制軋機等鋼鐵工業現代化技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進入實用階段,由此導致美國鋼鐵工業的設備投資和國際上鋼鐵工業技術革新不同步。與這相反,日本及部分歐洲國家則是同步將這些鋼鐵工業新技術進行應用與創新。

②設備結構落後,特別是軋制加工工序當中有相當多的設備無法滿足用戶的「小批量、多元化」需求。

③為了防止罷工,提高了工人工資,導致成本中工資比例提高。

④美國鋼鐵企業在出現困境時,選擇了「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導致投資資金等多種資源的分散。

⑤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內由於反托拉斯法嚴格執行,美國沒有出現同日本一樣強有力的鋼鐵聯盟、產業研究會等業界團體,加之早期企業的兼並重組方案也沒能通過議會審核,導致美國工業在產業調整方面缺乏有效的執行力及靈活性,自接影響了美國鋼鐵企業對落後產能的淘汰及新產能的形成。

3.日本鋼鐵工業的崛起加速了美國鋼鐵工業的衰退

美國鋼鐵企業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以其完善的公司組織結構、鋼鐵廠和單個生產設備的規模大、經濟規模合理而著稱,並在這方面長期保持了領先地位。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其他國家和美國在這方面的差距正在縮小,日本開始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美國(主要是在工資和基建成本方面)。隨著技術的進步,世界范圍內鋼鐵工業燃料的消耗在大大降低,美國五大湖和內陸地區的鋼鐵企業原有的資源優勢在50年代後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大規模海運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沿海地區興建大型鋼鐵企業成為更具有優勢的一種產業布局選擇,這也使沿海建廠的日本鋼鐵企業在產品價格方面更具有競爭力;再者,日本鋼鐵工業是「外向型」產業,即鋼材產量的30%左右用於出口,美國是其重要的出口國,這也使美國鋼鐵工業直接面對日本鋼鐵工業的競爭,而美國鋼鐵產品成本要遠遠高於日本鋼鐵產品的成本,從而使美國鋼鐵企業失去競爭優勢。可以說,自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鋼鐵企業在技術創新、技術應用、設備投資、生產規模等方面開始落後於日本鋼鐵工業。

4.藉助貿易保護措施給美國鋼鐵工業提供發展的空間

美國長期以來認為自己的經濟體制是世界上最白由的,其他國家的工業或多或少都會得到政府的保護。伯利恆鋼鐵公司董事長早在1968年就對股東們說過:「在世界上,我國的鋼鐵:工業是唯一完全私營的鋼鐵工業。不論在哪個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鋼鐵工業看作是政府政策的左膀右臂,並接受政府的資助,或者這些企業部分或全部地歸國家所有。這樣,這些外國政府一直採取旨在保護國內市場的措施,限制進口並鼓勵鋼鐵出口。近年來的趨勢如果任其繼續自流的話,那麼國內鋼鐵工業將遭受嚴重銷弱,從而威脅到國家的安全」。基於這種認識,美國鋼鐵企業在形勢迅速惡化時,美國鋼鐵工業通常會把許多困難及問題的症結歸為不同國家的工業體制,並將其上升為政治問題,藉助政府的保護性政策措施,躲避外國鋼鐵企業的競爭。

美國政府迫於鋼鐵企業的強大壓力,會對美國的鋼鐵貿易進行干預。1969年,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美國鋼鐵企業與歐洲、日本的鋼鐵企業就自願限制進口鋼材達成了一致協、議。2002年迫於國內鋼鐵企業的壓力,美國布希政府啟動201條款對美國的汽車製造商和其他鋼鐵用戶徵收高額的關稅來制裁企業從國外進口鋼鐵,以求救助長期不景氣的國內鋼鐵產業。從長期來看,保護主義措施對美國鋼鐵工業發展的作用是弊大於利。

5.美國鋼鐵工業「衰而不退」

美國政府對鋼鐵工業一直給予必要的扶持。如政府為保證國防用鋼和在尖端金屬材料研究及應用的領先性,將一些重點鋼鐵企業的研究和開發工作納入到國防預算當中加以保護,並以此支持美國鋼鐵工業在核心技術上的領先性。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逐步替代製造業成為美國競爭力的核心。但同時應看到,伴隨著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美國鋼鐵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管理及技術改革,通過高技術的擴散和滲透,促進鋼鐵工業有效地實行技術革新、結構重組,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生存與發展。近幾年,美國鋼鐵工業的經濟效益在不斷提高,競爭能力有所改善,粗鋼年產量一直保持在9000萬噸左右。可以說,美國的鋼鐵企業重新成為世界鋼鐵技術革命中心與工藝改革的領先者,美國鋼鐵工業伴隨著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做到了「衰而不退」。

當前美國及世界許多鋼公司普遍面臨經營和財務危機,及時找到正確的戰略解決方案是擺脫因境的關鍵,而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是解決的基礎。美國鋼工業目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鋼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但經常出現資金使用的不明智舉措,而且市場產能始終處於過剩狀態。
對於鋼工業產能過剩的不利監督和管理是造成世界許多鋼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產能過剩問題究其根本是錯誤的戰略決策和資金借貸。許多項目的上馬缺乏對市場的正確預測,其結果是鋼公司財務陷入困境,市場價格反復無常,價格對開工率和市場匯率的變動反應極其敏感,國內及出口市場競爭激烈,貿易磨擦和貿易保護措施不斷升級。
明智運用資金的能力對於一個公司的成敗至關重要。但遺憾的是,近些年來,在幾乎相似的兩個投資項目中,資金成本差異甚至超過了100%。在新項目中克服單位資本費用的超標及項目籌備時間拖延問題十分困難。
非常多的鋼廠和它們新項目的貸款機構都缺乏對以下核心市場定位問題的充分認識:
1、公司應當明確,在它們即將打入的國內或國際市場中所需建立的生產能力及開工率的准確數字,並且究竟要取得多大市場份額。
2、准確判斷哪些市場以及為什麼產品在這些市場能夠賺錢或賠錢。
3、准確分的公司所服務顧客群的規模和結構組成。
4、明確哪些是鋼材的過渡性市場,進口鋼材的最終使用地在何處。
5、准確分析公司的原有增長率及新進入市場的預期成長率。
二、雖然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鋼工業需要合並,但說來容易做時難。
美國鋼鐵業合並所面臨的障礙非常大。自從1998年,鋼材價格降低、鋼公司利潤下降,使美國的鋼公司及鋼鐵業相關的公司根本沒有資金20世紀進行大規模收購。另外,由於20世紀90年代實施的一些錯誤擴張、合並和收購計劃,鋼鐵業已成為投資界極力迴避的產業。同時,鋼鐵業的合並還需要先解決歷史遺留的成本問題,只有問題解決了,才有可能形成大規模合並。美國鋼工業的合並還受到歷史失敗教訓的影響,如已兩次破產的美國LTV鋼公司就曾是Jones& Laughlin鋼公司和Repubic鋼公司在1984年合並成立的。在1988-1992年,加拿大的多法斯科鋼公司和阿爾戈馬鋼公司的合並也以失敗告終。
三、鋼工業曾經地宇強調生產和掠奪性擴張,忽視了應當認真研究市場戰略。
許多鋼公司為了加強對市場的佔領和掠奪,拚命擴大生產。注重生產對於任何一個產業都是至關重要的,各產業都應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行掠奪性擴張,但如果過度強調生產,勢必會忽視對市場及市場戰略的分析。
一些過度擴張項目、合並及收購已嚴重損害了鋼工業在投資界的信譽。而且,過去那個通過建聯合鋼鐵企業或聯合小型鋼廠面輕易佔領市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許多市場反映的是一種在相對平等基礎上的競爭。
四、鋼公司在對代貸水平的控制和平衡系統上出現了故障,尤其是在一些急需建設的新項目上。
高層管理者會初步批准建設新項目,但這此項目經常會失敗。從項目的籌備開始,公司對來自於非決策層的不同意見部是極力排斥。通常,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總是過於強調工程、設備、廠址選擇、地域銷售反饋以及領導層的意見,忽視了對市場、戰略和競爭的細微分析。而借貸機構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評估鋼工業市場的微小差異。而且一旦資金到位,公司內部根本聽不進對項目持謹慎態度的不同意見。
五、現今鋼材產品、終端用戶市場和鋼工業動態的變化速度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候,而過去用於人析市場的經濟和工業數據的質量卻在下降。
統計數據需要經常不斷的整理和增加,但是美國鋼工業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向工業統計機構報告,並且許多公司的報告也僅僅是簡單合計,從這些數據中根本無法分析鋼材終端用戶的消費情況。
數據信息整理僅僅是市場評估過程的第一步。鋼工業和鋼材消費產業的市場大小、結構及其它一些因素正在快速變化,基於這一原因,對市場的評估和對以往市場的研究通常顯得過於滯後,從而造成了信息的不準確,這直接導致了錯誤的戰略決策。
六、應當考慮國際市場的影響因素,尤其是亞洲的發展。許多美國鋼公司總是忽視或弱化這些因素。
鋼材是一種全球性商品。美國市場不可能獨立於世界市場之外。亞洲鋼材市場佔世界鋼消費的一半,預計新的消費增長2/3在亞洲,亞洲將會對定價、貿易和產能利用率產生極在影響。匯率的變動可能會給鋼材定價及企業的生產成本結構帶來災難。不適宜的匯率變動,如升值20%-30%或更高,將會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極其不利的境地。美國鋼工業近期的成本結構惡化就是不適宜匯率變動的直接結果。曾經被稱為明星企業的柯羅斯集團在英國的生產廠,在短短幾年中,由於不適宜的匯率變動,使企業嚴重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