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M中的關鍵技術有哪些
BIM中的關鍵技術至少包括一下兩點:
1. 基於IFC 數據交換標准
建設工程項目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的經營活動,它具有參與方多、生命周期長、軟體產品雜等特點。而BIM要支持能夠支持上百上千項目參與者和紛雜眾多的軟體產品一起協同工作,首先面對的就是建築信息的交換和共享。而解決信息交換和共享問題的出爐在於標准,有了統一的標准,也就有了系統之間交流的共同語言,基於這樣的需求,才有了Instry Foundation Class(IFC)標准。
IFC數據模型是一個不受某一個或某一組供應商控制的中興和公開的標准,是一個由buildingSMART開發用來幫助工程建設行業數據互用的基於數據模型的面向對象文件格式,是一個BIM普遍使用的格式。IFC的提出為建築行業提供了一個不依賴於任何具體軟體系統的,適用於描述貫穿整個建築項目生命周期內產品數據的中間數據標准,應用於建築物生命周期中各個階段內以及個階段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共享。
IFC標准對信息模型的描述可以劃分為四個功能層次:即資源層、核心層、交互層和領域層。每個層次都包含一些信息描述模塊,並且模塊間遵守 「重力原則」,即每個層次只能引用同層次和下層的信息資源,而不能引用上層資源。這樣上層資源變動時,下層資源不受影響,保證信息描述的穩定。
2. 三維圖形平台
三維圖形支撐平台是支撐BIM建模,以及基於BIM的相關產品的底層支撐平台。在數據容量、顯示速度、模型建造和編輯效率、渲染速度和質量等方面滿足BIM應用的各種支撐。核心關鍵技術有:
圖形資料庫技術(幾何數據與空間索引支持、模型數據協同編輯支持、數據緩存與動態載入支持)、實體布爾運算技術、參數化模型描述技術(基於約束的參數化模型模板實例化建模技術)、大模型數據顯示技術、大場景數據高效組織與渲染技術。
由於BIM建模軟體也有多家產品,需要基於IFC數據標准,實現不同專業和業務模型之間的數據交換。以及不同建模軟體產品間的數據交換。
2. 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有哪些
雲計算與大數據概述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雲是網路、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雲來表示電信網,後來也用來表示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狹義雲計算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廣義雲計算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體、互聯網相關,也可是其他服務。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作為一種商品通過互聯網進行流通。
大數據(big data),或稱海量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的4V特點: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
從技術上看,大數據與雲計算的關系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大數據必然無法用單台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必須採用分布式計算架構。它的特色在於對海量數據的挖掘,但它必須依託雲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資料庫、雲存儲和虛擬化技術。
大數據管理,分布式進行文件系統,如Hadoop、Maprece數據分割與訪問執行;同時SQL支持,以Hive+HADOOP為代表的SQL界面支持,在大數據技術上用雲計算構建下一代數據倉庫成為熱門話題。從系統需求來看,大數據的架構對系統提出了新的挑戰:
1、集成度更高。一個標准機箱最大限度完成特定任務。
2、配置更合理、速度更快。存儲、控制器、I/O通道、內存、CPU、網路均衡設計,針對數據倉庫訪問最優設計,比傳統類似平台高出一個數量級以上。
3、整體能耗更低。同等計算任務,能耗最低。
4、系統更加穩定可靠。能夠消除各種單點故障環節,統一一個部件、器件的品質和標准。
5、管理維護費用低。數據藏的常規管理全部集成。
6、可規劃和預見的系統擴容、升級路線圖。
雲計算與大數據的關系
簡單來說:雲計算是硬體資源的虛擬化,而大數據是海量數據的高效處理。雖然從這個解釋來看也不是完全貼切,但是卻可以幫助對這兩個名字不太明白的人很快理解其區別。當然,如果解釋更形象一點的話,雲計算相當於我們的計算機和操作系統,將大量的硬體資源虛擬化後在進行分配使用。
可以說,大數據相當於海量數據的「資料庫」,通觀大數據領域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看出,當前的大數據發展一直在向著近似於傳統資料庫體驗的方向發展,一句話就是,傳統資料庫給大數據的發展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
大數據的總體架構包括三層: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數據先要通過存儲層存儲下來,然後根據數據需求和目標來建立相應的數據模型和數據分析指標體系對數據進行分析產生價值。
而中間的時效性又通過中間數據處理層提供的強大的並行計算和分布式計算能力來完成。三者相互配合,這讓大數據產生最終價值。
不看現在雲計算發展情況,未來的趨勢是:雲計算作為計算資源的底層,支撐著上層的大數據處理,而大數據的發展趨勢是,實時互動式的查詢效率和分析能力,借用Google一篇技術論文中的話:「動一下滑鼠就可以在妙極操作PB級別的數據」,確實讓人興奮不能止。
3. 空間信息網格框架及關鍵技術
1.2.4.1空間信息網格框架
空間信息網格提供了一體化的空間信息獲取、處理與應用服務的基本技術框架以及智能化的空間信息處理平台和基本應用環境,在該網格中,各種空間信息資源被統一管理和使用,空間信息處理是分布式協同和智能化的,用戶可以通過單一的邏輯門戶透明地訪問所有空間信息資源(杜娟等,2005)。
美國Globus項目提出的網路體系結構,採用網格結構層、網格服務層、網格應用工具層和網格應用層的四層結構。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芝加哥大學、南加州大學以及IBM公司共同倡議的開放網格服務體系結構(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OGSA),採用構造層、連接層、資源層、協作層和應用層的五層沙漏型結構。
國內對於空間信息網格框架的研究,大多是在網格技術發展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應用需求進行探討。《網格計算與GridGIS體系結構與關鍵技術探討》一文從GIS集成運算與數據共享的角度概括了GridGIS的框架,主要包括應用層、中間件層與資源層(姜永發等,2005)。方金雲等(2002)在分析網路空間數據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了網格GIS的5層體系結構模型,並分析了空間(元)數據標准、空間服務標准、分布空間對象技術、構件與構件庫技術、基於框架的互操作技術、中間件技術等(圖1.4)。夏曙東等(2002)在CARBA的基礎上提出基於空間智能體(GeoAgent)的空間信息格網體系結構(圖1.5),空間信息格網系統中的格網界面Agent(GIAgent)負責獲取用戶的應用服務請求,記錄用戶個性化信息,以便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格網資源信息獲取Agent(GSICAgent)負責獲取各個格網節點的計算資源描述信息,格網系統中的格網資源分配Agent(GSDA-gent)負責把計算資源分配到各個格網計算Agent(GCAgent),格網計算Agent分別處理不同的用戶應用服務請求,由數據智能體(DataAgent)通過元資料庫到相應的資料庫提取數據,提供給計算智能體,最後由格網界面Agent(GI—Agent)負責為用戶提供一致的處理結果。空間信息格網系統中的格網管理智能體(GMAgent)負責智能體注冊、命名、訪問控制、生命周期管理等。沈占鋒等(2003)結合中間件技術,給出了網格GIS的應用架構(圖1.6),整個系統由五層組成,層與層之間有著明顯的層次關系,而每一層內的各單元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順序關系。從底層向上分別是基礎層、資源層、控制層、實現層及應用層組成。基礎層包括網路基礎結構,同時需在此層規定適合網格GIS體系的特定協議;資源層指當前系統可用的各種資源,包括本地資源及異地已注冊可利用資源;控制層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它指導著系統正確地運行;實現層是系統的具體的實現部分,由各種中間件來協助完成,各中間件通過可擴展的特定介面與系統連接;最上層是應用層,由具體的用戶應用界面組成。
圖1.4 五層結構模型(據方金雲等,2002)
圖 1.5 基於空間智能體(GeoAgent)的空間信息格網體系結構(據夏曙東等,2002)
圖 1.6 網格 GIS 五層體系架構
空間信息網格框架是指空間信息網格的運行體系,在網格系統中,其架構體系決定了整個網格的運行穩定性與可擴展性。網格架構定義了網格內及網格結點間的各種協議及API,用以指導網格系統及相應應用程序間的操作(Foster et al.,1999)。雖然目前對體系結構較多的提法,但體系結構的實踐與證明較為缺乏。目前實踐較多的則是由資源層、服務層和應用層構成的三層體系結構(圖 1.7)。
(1)資源層構成空間信息網格的硬體基礎。該層主要包括各種空間信息獲取儀器(例如航空/航天遙感器、地面遙測設備等)、存儲設備(例如大型磁碟陣列)、空間資料庫(例如基礎地理資料庫、地物光譜資料庫等)、信息處理設備(例如超級計算機、PC、PDA 等),它們通過 Internet 或各種無線通信設備實現物理連接。
(2)服務層提供一個空間信息一體化管理與處理平台,通過屏蔽資源層中分散、動態、異構的各種資源,從而實現空間信息資源的共享、集成和互操作,為應用層提供透明的、一致使用介面,以支持用戶在應用層上的開發。該層主要包括: 遙感信息處理軟體、大型地理信息系統、空間信息搜索引擎、空間數據和信息的整合與組織管理、空間信息的在線分析和智能處理以及各種協議軟體和服務規范等。
圖 1.7 網格 GIS 三層體系結構
(3)應用層提供一個面向應用領域的空間信息集成應用環境。在服務層的基礎上,用戶可以根據各自具體的應用領域,針對空間信息的使用模式和使用特點,運用相應的應用軟體工具、應用開發平台以及空間信息使用政策和協議等,開發適用於該領域的應用系統。
1.2.4.2 空間信息網格關鍵技術
(1)網格計算結點的構建: 地理空間信息網格計算結點的構建技術是重要的支撐技術。地理空間信息網格計算結點主要包括: 計算、通信、存儲等多種技術組合。為了實現真正意義的資源共享,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介面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在接入網格的每個結點上應運行一個支持網格機制的網格管理軟體,利用此軟體將網格分布於不同地點、鬆散置放的資源相對緊密地聯系起來。網格管理軟體應定義一系列標准介面,所有實體只要遵循網格管理軟體定義的標准介面,就可以方便地接入網格,成為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一個部分。網格管理軟體應包括從硬體到應用幾乎所有的協議、標准、規范、實現程序、檢驗等,與中間件相比,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要遠遠超出前者。
(2)空間信息語義互操作: 不同領域中廣泛存在的信息語義沖突,極大地限制了空間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交流。建立空間信息語義網格,把不同領域里已經存在的空間信息系統有機地集成一個無縫虛擬的邏輯組織,進而將其擴展並與其他領域的信息系統集成和融合。在利用現有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空間信息網路協議規范的基礎上,需引入描述空間信息語義的本體系統,為用戶提供基於語義的一體化空間信息應用服務的信息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空間信息處理是基於語義和分布式協作的,用戶可以在空間信息的語義層上,從單一的邏輯門戶透明地對所有空間信息資源實現基於語義的訪問。最終把 Internet 上的空間信息服務站點在語義層上連接起來,實現基於語義的集成和互操作。
(3)空間信息網格服務: 空間信息網格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服務,對於用戶提出的信息訪問與處理需求,雖然要通過並發、並行以及先後分離的多個環節來共同完成,但對用戶而言,卻只是通過一次請求便可以實現。一體化服務實現的重要條件是建立空間信息網格服務規范,該規范能夠提供標準的服務體系結構和公共的介面交換協議(杜娟等,2005)。
(4)元數據管理:良好的表示、存儲、訪問和使用大量資源信息是空間信息網格運行的基本前提。由於空間信息網格中的各種資源在物理上是健分布的,因此需要使用元數據來命名、描述、收集、組織和管理。空間信息網格中的所有元數據構成元數據目錄。該目錄應為空間數據的統一管理打下基礎,為空間信息網格中的各種實體對象建立統一邏輯視圖,為用戶身份認證、數據定位、訪問控制、數據復制等提供支持。元數據目錄應採用具有良好擴展性的層次分布式結構,保證空間信息網格在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仍能提供高效的元數據服務。
(5)安全機制:由於地理空間信息網格與網路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而網路的開放性又在客觀上導致了網上信息的竊取、篡改、偽裝身份、非法佔用等都有成為現實的可能,因此,計算機網路遇到的安全或安全威脅,地理空間信息網格也同樣會遇到。如用戶認證、訪問控制、內部泄漏、非法入侵,以及數據方面(數據精度保證、數據完整性、數據不可否認性、數據保密性等)的問題。此外,地理空間信息網格還要面對自身特徵帶來的安全威脅。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充分共享性特徵、虛擬抽象性特徵、有機集成性特徵、合理協商性特徵以及多方參與性特徵等決定了該系統除了需要網路通信技術、存儲技術、網路協議技術支持外,還有地理空間信息網格自身的介面技術。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介面技術相對於一般的計算機介面技術來說要復雜得多。這是因為在地理空間信息網格資源上還要運行用戶程序,這雖是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優勢和特點所在,但也帶來了安全問題。隨著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構建、節點的增加、規模的擴大和應用的普及,注冊用戶會越來越多,安全問題也會越發顯現出來,因此對地理信息網格安全機制的研究也就顯得越發重要。
4. 人工智慧的基礎層是什麼發展前景如何
人工智慧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人工智慧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網路網路(BAIIDU)、騰訊(TCTZF)、阿里巴巴(BAIBAI)、科大訊飛(002230)等。
本文核心數據:人工智慧基礎層分類,人工智慧基礎層市場規模,人工智慧基礎層融資情況,人工智慧基礎層融資輪次分布情況,工智能基礎層細分賽道融資情況
1、人工智慧基礎層規模增長較快
人工智慧基礎層是支撐各類分工智能應用開發與運行的資源平台,主要包括演算法、算力和數據三大要素。人工智慧基礎層主要包括智能計算集群、智能模型敏捷開發工具、數據基礎服務與治理平台三個板塊。
智能計算集群提供支AI模型開發、訓練或推理的算力資源,包括系統級AI晶元和異構智能計算伺服器,以及下游的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等;
智能模型敏捷開發工具模塊主要實現AI應用模型的生產,包括開源演算法框架,提供語音、圖像等AI技術能力調用的AI開放平台和AI應用模型效率化生產平台;
數據基礎服務與治理平台模塊則實現應用所需的數據資源生產與治理,提供AI基礎數據服務及面向AI的數據治理平台。AI基礎層企業通過提供AI算力、開發工具或數據資源助力人工智慧應用在各行業領堿、各應用場景落地,支撐人工智慧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5. 從基礎支撐技術面對大數據智能本身基礎關鍵體系術體系進行研究主要有哪些技術
摘要 包括隱私與安全、邊緣計算節點軟/硬體異構、邊緣資源受限、數據樣本少,模型冷啟動、邊緣數據異構。
6. 以下屬於基礎資源層的技術有哪些
D 本題考查自然資源的分類。指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類生產與生活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的總稱。它們是支持人類生存、支持社會可持續發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非可再生資源(如化石燃料、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等),可再生資源(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稀土資源屬於礦產資源。所以本題選擇D選項。
7. iaas基礎設施資源包括哪些
iaas基礎設施資源包括公共的和私有的。
在基礎設施雲中使用公共伺服器池。更加私有化的服務會使用企業內部數據中心的一組公用或私有伺服器池。如果在企業數據中心環境中開發軟體,這兩種類型都能使用,而且使用臨時擴展資源的成本也很低 — 比方說測試。結合使用兩者可以更快地開發應用程序和服務,縮短開發和測試周期。
概述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是指把IT基礎設施作為一種服務通過網路對外提供。在這種服務模型中,用戶不用自己構建一個數據中心,而是通過租用的方式來使用基礎設施服務,包括伺服器、存儲和網路等。在使用模式上,IaaS與傳統的主機託管有相似之處,但是在服務的靈活性、擴展性和成本等方面IaaS具有很強的優勢。
8. 軍事高技術基礎技術主要包括
關鍵詞:軍事技術學;跨學科學;體系對抗
軍事技術,又稱軍事科技或國防科技,是在軍事領域內研究、發展和應用的技術的總稱。它是建設武裝力量、鞏固國防、進行戰爭和遏制戰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軍事技術的創新構成了國防科技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事業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逐步進入信息社會,信息化戰爭的模式也從實驗室迅速進入實際戰場。海灣戰爭、波黑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最近的伊拉克戰爭,以美軍為首的西方軍隊憑借功能強大、可靠性高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將遍布太空、空中、地面、海上的作戰單元聯結成一個整體,發揮了前所未有的戰爭能力。
所以,在信息社會的大背景下,戰場體系對抗的軍事需求引導著各種武器裝備系統形成體系,進而影響了整個軍事技術體系的運行進程。軍事技術體系化的趨勢從來沒有這么明顯過,使得呈現在世人面前的軍事技術已經成為了一個整體。於是,一個賦予了新含義的名詞——軍事技術學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1戰場體系對抗視野中的軍事技術體系
將一支軍隊的作戰人員、武器裝備緊密的聯系起來,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如手之使臂,臂之使指,是千百年來無數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夢想。如劉邦就評價張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但是在信息技術極不發達的古代,不可能真正做到聯合作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戰場上指揮和控制逐漸實現了自動化,戰場的體系對抗特徵就凸現出來。
戰場體系對抗,即利用信息化武器裝備特別是c4IsR系統超強的信息獲取、信息處理和橫向組網能力,將戰場上的各種作戰單元(如各軍兵種的作戰部隊、各類武器裝備、作戰力量和保障力量等)和各種作戰要素(如火力和信息能力、進攻能力和防禦能力、機動能力和隱蔽能力等)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利用該整體對敵作戰的一種作戰思想。體系對抗的思想使戰場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1體系對抗的需求
戰場體系對抗的作戰思想主要表現為:地面、海上、空中和空間力量的協調配套(或軍種結構以及同一軍種中不同兵種的合理配置與協調);武器裝備配置和使用要綜合構成完整的體系,如火力與信息力的綜合,進攻和防禦武器的體系化,硬殺傷和軟破壞的體系化等;裝備與人員的配套;作戰力量與保障力量的配套等。美軍專家稱戰場體系對抗為「系統的系統」,類似於計算機網路技術中系統集成概念。它的理想境界是:體系內的各種探測器(從偵察衛星到艦載雷達、從無人駕駛飛行器到水下遙感聲納裝置)藉助信息化的互聯網路,為所有需要信息的用戶(如飛行員、坦克手、戰地指揮官等)提供它們所採集到的信息。用戶可以按照體系內統一的作戰指揮序列和程序要求,對目標和環境做出實時、准確和恰如其分的反應。
戰場體系對抗的思想屜正在進行的新軍事變革的一部分。美國作為這次軍事變革的中心,走在了各國的前列,率先提出了聯合作戰的觀點。從指導美軍聯合作戰和聯軍作戰的綱領性文件——第1號聯合出版物《美國武裝部隊的聯合作戰》中可以看出,美軍聯合作戰的精髓是「共同行動達成共同目標」,即美軍與盟軍在統一的思想的指導下,在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共同行動,形成整體合力,奪取聯合、聯軍作戰的勝利。
聯合作戰是由兩個以上軍種共同進行的行動,其本質就是在「共同作戰」思想指導下的作戰。此外,武器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現代戰場環境日趨復雜化,軍事行動由過去的少數軍兵種在單維空間進行爭奪,發展成為目前由多個軍兵種在多維空間共同作戰;作戰手段日趨多樣化,軍事行動由過去主要靠兵力打擊、火力突擊,發展成為兵力、火力打擊與電磁、信息、心理等攻擊行動並重,多種手段共同運用的作戰行動;作戰樣式日趨多樣化,軍事行動由過去的兵力攻防發展為導彈戰、火力戰、電子戰、指揮控制戰及計算機網路戰等多種樣式同時或交替運用的作戰。美軍把聯合作戰作為其基本的作戰樣式,是基於現代作戰就是聯合作戰,即體系對抗的認識。
在海灣戰爭後,我軍也高度關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進展,發展了體系對抗的思想。如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原國防科工委領導和許多軍事技術專家在深化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根據海灣戰爭與科索沃戰爭的經驗,提出了高技術戰爭不是單件武器與單件武器之間的對抗,而是作戰雙方武器裝備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的觀點。
1 2武器裝備體系的構建
各國在戰場體系對抗思想的引導下,積極推進武器裝備系統的體系化工作。
美軍基於戰場體系對抗的思想,積極構建以信息化武器裝備為中心的武器裝備體系。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軍不但在《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2叭0年聯合構想》、《2020年聯合構想》中規劃了武器裝備體系建設的藍圖,還先後提出了陸海空三軍的武器裝備體系建設的方略,制定了各軍種武器裝備體系建設的計劃:
(1)陸軍制定丁《21世紀部隊》、《2010年陸軍構想》、《後天的陸軍》等戰略性文件,提出了應完成的7類任務和建立6太作戰能力,經過努力將在20年左右的時問內建立以「未來戰斗系統」為核心的陸軍武器裝備體系的基本構架,實現各種裝備的高度融合,以最終把陸軍作戰部隊建成為數字化的「目標部隊」。
(2)海軍制定了「海軍作戰概念」以及《海軍遠期計劃目標》,提出作戰海域將從大洋前推到各國的近海海岸,從奪取制海權到打擊陸地縱深目標;確定了「由海到陸」和從平台中心戰轉向網路中心戰的作戰概念與作戰思想。為此,海軍重點發展以數據鏈和網路化的c4IsR系統以及信息化主戰平台和信息化彈葯為主體的裝備體系,以形成更強大的聯合作戰能力。
(3)空軍制定了「2l世紀的空軍」、「2025年的空軍」等發展戰略指南,將大力發展機載和星載電子信息系統以及高性能的主戰飛機和包括作戰航天器在內的軍用航天器,以便共同構成新的航空航滅武器裝備體系,逐步實現空軍由傳統的較為單純的「航空77部隊向「航空航天」部隊轉型,並最終實現建立嶄新的「航滅航空」部隊的目標。
除了美國之外,包括俄羅斯、日本、印度和西歐國家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也在採取措施,建立新型的武器裝備體系。如俄羅斯從本國國情和需要出發,提出將建立以戰略核武器為核心的武器裝備體系等。
我國軍事技術專家也通過研究提出我軍應建立由主戰裝備、電子信息系統和支援保障裝籍共同組成的武器裝備體系。
1.3軍事技術體系的重組
武器裝備體系以軍事技術為基礎。我國軍事技術專家在長期的技術研究實踐中,總結出了軍事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軍事需求牽引,技術、經濟和管理支撐。正在進行的軍事技術體系的重紐電符合這2 軍事技術學學科體系的形成個規律,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軍事需求發生了變化。
如上文所述,戰場體系對抗的思想要求建立協調配套的武器裝備體系,進而對軍事技術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2)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大科學、大工程時代。
軍事技術體系以國家科學技術體系為基礎。經過力學革命、電磁學革命、相對論、量子力學、原子核物理、航天技術革命、計算機技術興起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後,當今的科學技術已經進人大科學、大工程的時代。學科之間的綜台剖新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需要指出的是,科學技術綜合化的趨勢主要是起源於軍事技術領域,如曼哈頓工程、北極星導彈計劃、彈道導彈防禦技術等,同時又對軍事技術體系化趨勢產生重大影響。
(3)經濟實力使復雜的武器裝備體系成為可能。
軍事技術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資源,除了需要科學技術支撐之外,還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即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經濟實力顯然是能否以及怎樣發展軍事技術或武器裝備的又一個決定性因素。經過蒸汽機革命、電力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後,社會生產力得到宅前發展,有實力支持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的武器裝備系統的研製和裝備部隊。
(4)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復雜軍事技術能夠協調發展。
隨著軍事技術研究的深入和范同的擴大,專門研究資源配置的管理科學和技術就成為了軍事技術研究順利運行的保汪。在軍事技術的論證、預研、具體研製階段,管理科學與技術發揮了巨大白勺作用,其本身也成為軍事技術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復雜的武器裝備系統的研製過程中,如果沒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是小可能在經費、時間和質量的嚴格約束下取得成功的。
軍事技術在以上四個方面的推動下,已經並將進一步向體系化方向發展,也由此帶來了觀念上的革命。專門研究軍事技術體系發展規律的軍事技術學也就浮出水面了。
2 軍事技術學學科體系的形成
按照《中同人民解放軍軍語》的說法,軍事技術學可以按照武器裝備的種類建立體系,分為槍械、火炮、坦克、彈葯、軍用飛機、艦艇、導彈等技術學;也可以按照軍兵種建立體系,分為海軍、空軍、戰略導彈部隊、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技術學。
顯然,軍事技術學是一個包含眾多軍事技術學科的學科群,內部各學科的關系比較復雜。同時軍事技術學又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新的技術學科一隻進人軍事領域,就會成為軍事技術學的一部分。下面從三個方面展開軍事技術學的學科體系。
2.1 基礎研究一應用研究一發展研究體系
從軍事技術發展或變革的角度考察,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社會活動,軍事技術實際卜主要是指國防科研,在美國則更具體地稱為研究、發展、試驗與鑒定(RDT&E)。根據國際通用的科研結構的分類,按照研究項目或課題的類型,國防科研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美國還按照研究活動的類型或發展階段的不同,進一步將國防科研劃分為理論研究、探索性發展、先期發展(分為先期技術發展和先期系統發展兩部分)、工程發展和作戰系統發展等五個方面。我國則常分為目防預研、型號研製、試驗與鑒定等三個方面。不管是五個方面還足三個方面,都可歸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這一結構中。
基礎研究(對虛於美國的理論研究,或我國國防預研的一部分)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自然現象、掌握科學原理、進行知識儲備,為新概念、新方法在軍事上的應用尋求科學依據,而不在於直接解決當前特定的軍事應用問題。其研究內容廣泛,多涉及諸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空氣動力學、彈道學等,甚至還涉及行為科學和社會學等學科領域。
應用研究(對應於美國的探索性發展和先期技術發展,或我國國防預研的一部分)的任務是探索基礎研究成果在軍事上應用的可能性,以及對可能的技術應用進行預研。其研究內容包括:為解決特定的軍事需要進行模擬試驗與模擬、原理性部件的製造與試驗;對軍事應用的各種先進技術方案的可行性與現實性進行鑒定和論證;按實際使用條件研製驗證用的部件、分系統和原理性產品,以審查各項技術在實際條件下的可行性。應用研究帶有通用性,一般不與武器裝備具體型號的研製直接相聯系。所謂「先期技術演示」(ATD)和「先期概念技術演示」(AcTD)均屬於應用研究的范圍。
發展研究(對應於美國的先期系統發展、工程發展和作戰系統發展三個方面,或我國的型號研製、試驗與鑒定兩個方面)的任務是開發出町實際供部隊使用的武器裝備。其具體內容包括:對特定型號的武器裝備系統進行全系統的方案設計、驗證和審定;對武器裝備進行詳細的具體設計和試制;完成研製試驗和作戰使用試驗;對使用中的武器裝備系統進行改進。
由此可見,國防科技在學科專業門類上主要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也包括社會科學。國防科技在科研結構上全麵包括三種類型的研究,但大量和主要的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重點是發展研究。以美國為例,幾乎在整個70年代和80年代,國防科研總經費中,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佔96%左右,而發展研究約佔70%。另外,國防科技的發展也包括對已有武器裝備的技術改造,同時還包括新研製的武器裝備投入批量生產後技術問題的解決。顯然,國防科技包括國防工業發展中有關武器裝備製造方面的技術。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國防科技是在科學指導下的技術,其最後歸屬是技術。從這種意義上看,軍事技術實際上就是國防建設所需要的技術及尋求這些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活動。
2.2共性基礎技術一應用技術體系
第二種看法認為,軍事技術包含兩個層面的技術類型:共性基礎軍事技術和應用性軍事技術。相應的,軍事技術學的學科體系應該是一個兩層的結構。底層是共性基礎軍事技術學科群,包括軍用微電子技術、軍川光電子技術、軍用計算機技術、軍用材料技術、軍用動力技術、軍用製造技術、軍用模擬技術以及管理科學與技術等軍事技術學科;頂層是應用性軍事技術學科群,包括偵察監視技術、通信技術、導航與定位技術、偽裝與隱身技術、信息戰技術、精確制導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核武器和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技術、新概念武器技術、軍事工程技術、指揮自動化系統技術等軍事技術學科。這就是軍事技術學的兩層結構。
兩層結構是一個較好的分析框架。眾所周知,一國的軍事技術水平以其整個技術體系為基礎,因此在學科體繫上,軍事技術學科與一般的技術學科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而共性基礎軍事技術學科群正是聯系軍事技術與一般技術之間的紐帶。另一方面,軍事技術的指向是武器裝備與軍事工程,軍事性作為軍事技術體系的涌現特徵,是一般技術體系所不能擁有的;而應用性軍事技術學科群上接各種類型的武器裝備和軍事工程,為軍事技術的實際應用開辟的道路。可以用下圖1表示軍事技術學的學科體系兩層結構。
圖1 現代軍事技術學的兩層學科體系結構
2.3帶頭學科
帶頭學科是在一定時期內擔當整個科學技術發展主導、處於領先地位的學科。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力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量子物理學、原子能科學、航天科學等學科曾經先後成為帶頭學科。軍事技術學作為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中的發展和應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學科群,其中也有帶頭學科的問題。一般而言,軍事技術學的帶頭學科與科學技術領域的帶頭學科是重合的。這是因為,第一,軍事技術學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一部分,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血脈相連;第二,由於軍事斗爭的緊迫性和統治者對軍事技術的關注,新技術往往先用於軍事領域,故應運而生的、有生命力的帶頭學科往往在軍事技術學領域內立足,如計算機科學;第三,一些科學技術往往是因為在軍事領域內有了充分的應用,得到了允分的研究,岡而能在民用領域內獲得應用,典型的如原子能科學。
一般認為,在機械化戰爭時代,軍事技術學的帶頭學科主要是發動機技術和機械製造技術;而信息化戰爭時代,軍事技術學的帶頭學科主要是信息科學技術。當今時代,軍事技術較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已經將信息化建設作為軍隊建設的主要方向,因此信息科學的研究也就成為軍事技術學研究的主體。而我國的軍事技術相對比較落後,離實現信息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抓住今後20年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加快我軍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變,全面提高我軍的威懾能力和實戰能力。因此,我國軍事技術學的帶頭學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應是機械製造技術、發動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等。當然,信息技術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重要。預計到2020年前後,這個局面不會改變。
9. 網路和雲計算的物理基礎架構組成的是
由網路和雲計算的物理基礎架構組成的是資源層。
雲計算分為3個層次:
1、 資源層:這是IaaS提供服務的物理基礎,主要包括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路資源,以及必要的電力資源、IP資源等。這一層主要通過規模采購和資源復用的模式來賺錢利潤,利潤不高。
2、 產品層:這是IaaS的核心,IaaS運營商根據客戶的各種不同需求,在資源層的基礎上,開發出各種各樣的產品。比如存儲產品、消息產品、CDN(內容分 發網路)產品、監控產品,而每一種產品又會根據場景和需求的不一樣,做針對性的改造優化,形成特定類型的產品。
產品層是不同IaaS的競爭力體現之處,這 些產品在不同角度滿足了用戶的不同需求。這些產品是IaaS利潤的主要來源,也是IaaS的重要黏性。
3、 服務層:在產品層之上,IaaS運營商還會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一些更多的增值服務,這部分從商業角度不一定賺錢,但卻是用戶使用IaaS的重要條件。比如為用戶提供數據快遞服務,在中國則必須包含網站備案服務,還有安全服務等等。
(9)屬於基礎資源層的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雲計算的資源層是IaaS提供服務的物理基礎。IaaS指基礎設施即服務,消費者通過Internet可 以從完善的計算機基礎設施獲得服務。基於Internet的服務(如存儲和資料庫)是IaaS的一部分。Internet上其他類型的服務包括平台即服務 (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和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
PaaS提供了用戶可以訪問的完整或部分的應用程序開發,SaaS則提供了完整的可直接使用的應用程序,比如通過 Internet管理企業資源。
雲計算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伺服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與互聯網更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好比是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