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旅遊資源的審美特徵會怎麼出考題
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官網專業怎麼填 2025-07-29 03:55:17

旅遊資源的審美特徵會怎麼出考題

發布時間: 2022-07-27 00:15:23

① 旅遊審美主體審美感受具有哪些層次特徵

自然景觀的審美特徵:自然景觀在旅遊資源中佔有主體地位,旅遊資源開發者要對旅遊者的審美需求和自然景觀的構景特徵作出正確分析.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應當選用適當的觀賞方法,得到美的最大享受.人文景觀的審美特徵:一般可以概括為特色文化美、歷史價值美、獨特意境美和隱秘幽玄美.這四種審美特徵中的某幾種特徵,很有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審美對象身上.所以,綜合把握、靈活使用,是人文景觀審美當中要特別注意的問題.不懂,請google之

② 結合旅遊資源知識,談談你熟悉的某一旅遊景色的審美特徵.

如果想逛大園林,建議去拙政園,蘇州園林博物館、蘇州州博物館、太平天國忠王府跟它連著的,沿園林路步行百米左右可到獅子林、蘇州民俗博物館,非常難得的景點集聚區。而且離觀前街非常近,逛街、購物、吃飯也方便。(怡園就在那邊,鬧中取靜的典型,呵呵)
想簡單看看水鄉小街的,山塘街是不錯的選擇,石路步行街離得非常近,逛街、購物、吃飯也很便利。
以上是在蘇州比較市區地方的選擇,因為古今結合,交通之類也很方便。(留園、虎丘、盤門景區什麼的都很好的,只是自助游的話路線不太好組合。)蘇州的其他小園林也非常有韻味,但是不太適合短期旅遊觀光(關鍵是您帶的人比較多)。
遠一點的,楓橋景區、石湖景區、三山島、同里、木瀆、角直、周庄......水鄉小鎮,非常好,但看大家喜好再決定......
另外,蘇州樂園是個能放鬆玩一天的地方,游戲項目很多(有點小刺激的),不用導游也能玩得很好,吃的東西建議自帶(不介意吃又貴關鍵還不太好吃的園內食物的除外)。
蘇州能玩的地方太多了,樓主如果實在沒把握,就找個旅行社,好好籌劃一下,呵呵(個人喜歡自助游,感覺特別好。

③ 旅遊資源的概念,分類,特徵,成因

一、概念:凡能吸引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並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遊活動的各種自然、人文客體或其他因素,都可稱為旅遊資源。
二、分類:
1.成因。是指旅遊資源形成的基本原因、過程。如,人文旅遊資源是人為的原因形成的;自然旅遊資源是自然界賦存,天然原因形成的。
2.屬性。屬性是指對象的特性、特徵,包括狀態、動作、關系等方面。旅遊資源的屬性是指旅遊資源的性質、特點、存在形式、狀態等。例如人文旅遊資源中的歷史古跡、古建築、陵墓、園林、宗教文化、城鎮、社會風情、文學藝術等,因為它們的屬性不同,因而可以區分為不同的類別。
3.功能。所謂旅遊資源的功能是指旅遊資源能夠滿足開展旅遊活動需求的作用和效能如觀光功能、休閑功能、度假功能等。有的旅遊資源可以滿足開展多種旅遊活動的需求,因而具有多種旅遊功能。根據旅遊資源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旅遊資源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例如觀光游覽型、保健療養型、購物型、參與型等旅遊資源。
4.時間。根據旅遊資源形成的時間不同可以把旅遊資源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例如建築類旅遊資源依據其形成的時間不同又可以劃分為古代建築與現代建築。
5.其它。根據分類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還可以有其它不同的分類依據如開發利用狀況、管理級別、旅遊資源質量高低等。
6.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3年頒布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A.以旅遊資源性質上的差異為依據分出8個主類。分別是地文景觀主類、水域風光主類、生物景觀主類、天象與氣候景觀主類、遺址遺跡主類、建築與設施主類、旅遊商品主類、人文活動主類。B2.以旅遊資源的性質、形態、功能特性、文化內涵等為依據進一步劃分出31亞類和155類。如地文景觀類可分為綜合自然旅遊地、沉積與構造、地質地貌過程形跡、自然變動遺跡、島礁等5個亞類。而地質地貌過程形跡亞類又可分為凸峰、獨峰、峰叢、石(土)林、奇特與象形山石、岩壁與岩縫、峽谷段落、溝壑地、丹霞、雅丹、堆石洞等14個基本類型。
三、特點
1.綜合性
旅遊資源的綜合性首先表現為旅遊資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組成的綜合體。如山嶽景觀是由高聳挺拔的山體與林地、雲霧等組成;峽谷景觀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組成;一些氣象、天象景觀更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彩虹、夕陽、佛光等,都是陽光光線與一定質量的大氣作用的結果。由於這些景觀形成因素都有相對不確定性,因此對其開發利用應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條件的滿足。人文旅遊資源也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如古村落作為一種旅遊資源,它是由多種物質或非物質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來可稱為生態、物態、文態、情態要素。生態要素是指影響村落與環境的關系的要素,如風水、地貌、水文條件等;物態要素指村落的建築物和構築物體系,如牌樓、民居、宗祠等;文態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藝術及思想內容,如牌匾、繪畫、雕刻等;情態要素指村落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體景觀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壞,可能導致整個景觀的破壞。
旅遊資源的綜合性還表現在旅遊資源開發上。由於單一資源的開發往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實踐過程中,常將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結合起來共同開發,以形成互補優勢。如西湖風景區雖然以湖泊為主,但還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橋等一系列資源類型。這些資源類型上雖有所不同,但開發中都應服從於一致的主題,資源類型間達到協調統一。
綜合性要求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中都應具備整體的眼光,用聯系的方法來看待問題。開發中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進行破壞式開發建設;保護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從聯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遊資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圍,存在地域差異,帶有地方色彩。旅遊資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於地域分異因素(緯度、地貌、海陸位置等)的影響,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貌、水文、動植物出現地域分異,從而導致自然旅遊資源出現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觀、溫帶大陸內部的荒漠景觀、南極的冰原景觀等分別出現於不同的地表區域。其次,由於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有緊密的聯系性,這種聯系性在農業社會及其以前的歷史時期,甚至表現為強烈的依賴性,自然景觀的地域性也導致了人文景觀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風格各異的文化活動、風俗習慣、村鎮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遊流產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與文化環境,而旅遊者天生有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這使得旅遊者在一定的條件下跨越空間限制前往異地游覽。現代旅遊開發中,要求要充分挖掘資源特色,開發獨特的旅遊產品,因為在旅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特色就是旅遊產品擁有市場的法寶。可見,正確認識和評價區域旅遊資源條件,突出自身特色,是資源開發中的重要內容。
旅遊資源地域性也受到挑戰,尤其是人文景觀的地域性正在削弱。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大工業生產中的標准化、規范化受到重視,而地方知識、地方技能、地方價值觀遭到忽視。從全球范圍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浪潮的掀起,人文景觀正在經歷景觀趨同,特色消失的過程,因此,保護現有富含人類歷史信息和地方信息的特色景觀資源迫在眉睫。
3.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
其他資源經過開發,或以其自身,或以其產品,可以輸往其它地方以供利用。但旅遊資源一般在地域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動的,這樣便形成了旅遊資源的地域壟斷性。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首先,自然旅遊資源是大自然的傑作,它們都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環境下形成的,由於其規模往往巨大或與地理環境的緊密聯系性,使其難以發生空間位移。如長江三峽、壺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資源產生於特定的地理環境,無法用人工力量來搬遷或異地再現;第二,人文旅遊資源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人類社會產物,它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包含人類社會、歷史信息的豐富性上。由於這類資源與其生成環境緊密聯系,人為割裂其環境聯系,勢必會影響到旅遊資源所承載信息的完整性、原生性和真實性,使資源的價值降低。如中國巍巍群山中蜿蜒不斷的萬里長城,義大利羅馬古城中的斗獸場,埃及茫茫沙漠中的金字塔都是與其自然和人文環境緊密聯系的;第三,在現代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在其他地方仿製有名的旅遊資源是可能的,如微縮景觀、園林建築等,但由於脫離了歷史和環境,仿製品往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義,其生命力非常有限。
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使得旅遊資源的開發一般應在當地進行,對於搬遷、移動資源,建設仿製景觀應審慎對待。由於當地開發,旅遊者必須離開常住地前往資源地才能完成旅遊活動,因此,使得旅遊地的一些服務設施、行業納入到旅遊業之中,成為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地或旅遊產品的質量除受旅遊資源質量影響外,還受到交通、住宿、接待等服務行業的影響。
4.旅遊資源可重復開發性
其他資源多數不能重復利用,在人們消費產品的同時,資源也隨之消耗掉。而旅遊資源相反,在妥善保護的情況下多可長期反復利用。旅遊者通常不能帶走旅遊資源本身(一些旅遊商品除外),所帶走的只是關於用旅遊資源所開發出的所利用產品的意念和印象。因此,旅遊資源可重復利用。開發過的旅遊資源在新一輪的開發中,或更深層次的開發中,仍可作為資源來對待。如在原有的觀光旅遊地,原來用於觀賞的懸崖,在配套一些相應的設施以後,可用於開展旅遊攀岩活動;一些河道,在水深、地形允許的條件下,可開展漂流。
導致旅遊資源重復開發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任何旅遊資源開發出的旅遊產品都存在生命周期,即存在起步、發展、平穩、衰退的發展規律,因此,當旅遊產品處於平穩或衰退期時,應積極開發新的適銷對路的產品;其次,由於旅遊業的發展,人們的旅遊需求發生變化,因此,同一旅遊資源或旅遊地必須針對市場需求不斷地進行深度開發,才能適應市場需要。從為觀光旅遊而進行的旅遊資源的開發,到為特色旅遊、專題旅遊而進行的旅遊資源開發,開發活動不斷深化、不斷發展。今後一段時間,高科技在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作用和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增加科技含量成為深化旅遊開發及旅遊開發創新的重要內容,高科技的應用可提高旅遊產品質量,並能使旅遊資源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5.旅遊資源的觀賞性
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的最主要區別,就是它的美學特徵,具有觀賞性。雖然旅遊動機因人而異、旅遊內容豐富多彩,但觀賞活動幾乎是一切旅遊過程都不可缺少的內容,有時更是全部旅遊活動的核心內容。無論是「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崆朦雨亦奇」的西湖美景,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還有多姿多彩的文物古跡、民族風情,以及美食佳餚等,都無不具有觀賞價值。觀賞性構成旅遊資源吸引力的最基本要素。觀賞性影響旅遊資源的品質,一般來說,旅遊資源的觀賞性越強,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我國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桂林山水、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的斗獸場、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日本的富士山、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等,都因觀賞性較強,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資源。
由於觀賞性的基礎地位,美學價值一般作為重要的開發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旅遊資源的開發就是將資源中蘊涵的美要充分體現出來,使遊人能夠察覺、享受,並在這一過程中發現美,提高美,創造美,從而產生愉悅感。美學效果成為衡量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及效果的主要標准之一。合理的開發應使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獲得生理、心理兩方面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性情,鍛煉意志,樹立理想,提高素質、培養情趣的作用。
由於旅遊者性格、氣質及審美能力、水平的差異以及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美感、豐度、價值、結構和布局因時因地的不同,旅遊資源欣賞也是多層次和多樣性的,旅遊開發應注意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旅遊市場的需求。旅遊審美涉及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因此,要取得好的旅遊效果,除了要對旅遊景觀進行美化外,還必須加強美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這樣才能使旅遊活動更加富有意義。
四、成因
呵呵,不好回答呀,只要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因素都可以成為旅遊資源,有自然的、人文的、有形的、無形的、現代的、古代的,各有各的成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呀。

④ 旅遊美學試題

導游書本上 都可以找到答案,自己動手。

⑤ 地理 旅遊地理的旅遊資源評價和旅遊資源開發的題怎麼答

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游覽價值:首先是資源的質量(是否具備較高的審美或歷史文化價值),其次是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第三要考慮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市場距離:旅遊經濟價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與旅遊消費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
經濟距離越長,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發達地區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價值要優於遠離發達區的旅遊資源
交通位置及通達性:直接影響其開發價值
地區接待能力:除旅遊資源本身的開發外,還要建設旅遊活動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旅遊的環境承載量: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遊活動容納能力。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遊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遊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會造成資源浪費

⑥ 旅遊資源的特點

旅遊資源特點有:有多樣性、獨特性、變異性和永續性等特徵。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

(6)旅遊資源的審美特徵會怎麼出考題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的特徵

1、多樣性表現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觀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遺存的,又有現代興建的,既有實物性的,又有體察性的。

2、獨特性表現在,凡是旅遊資源,都是有與旅遊者通常的生活習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環境不同之處,這種差異越大,對旅遊者來說就越獨特,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變異性表現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並沒有被作為旅遊資源,但隨著旅遊者需求的變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反之亦然。

4、永續性表現在,大多數旅遊資源具有無限重復利用和不斷再生的特點,如作為旅遊資源主體的觀光、度假、特種和專項旅遊資源本身是旅遊者帶不走的,旅遊者帶走的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某些旅遊資源還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豐富的再生。

⑦ 如何從旅遊美學角度欣賞歷史文化旅遊資源

自然旅遊資源又稱自然風景旅遊資源。指凡能使人們產生美感或愛好的、由各種地理環境或生物構成的自然景觀。它們通常是在某種主導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參與下,經長期的發育演變而形成。固然在歷史時期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出現了一些人工構景物體,並帶有特定時期歷史文化的某些特徵,但就構景的主體來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觀的基本特點,所有人工構物僅起著襯托和點綴作用。就旅遊建設而言,自然景觀不宜有較多的加工改造,一切人工建築都不得改變其原有景觀的基本屬性。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人們在欣賞自然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就是審美。水,覆蓋著地球面積的盡大部分,它滋潤著地球,修養土壤,潤澤空氣,養育著我們,也給人類以生的靈氣;以綠色為主的自然植物更是把人類生存的地球和我們生活的環境裝扮得妖嬈多姿,美倫美奐。自然,客觀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欣賞自然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懷,因此也就有了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之說。

自然旅遊資源接其形態特徵和成因回納為以下幾類:①地貌景觀旅遊資源。如山地景觀、喀斯特景觀、丹霞景觀、砂岩峰林景觀、風成地貌景觀、火山景觀、冰川景觀、海岸景觀等;②水體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類泉水;③生物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種野生動植物、海洋生物;④自然地帶性景觀旅遊資源。如熱帶景觀等;⑤天氣旅遊資源。如避暑、避冷勝地和四季宜人的溫帶與副熱帶游覽地;⑥天氣氣象類。極光、雲海等。⑦其他自然旅遊資源。如特殊自然現象等。在眾多的自然風景旅遊資源中,那些分別以水光山色、奇石異洞、流泉飛瀑、陽光海灘、宜人天氣和珍禽異獸、瓊花瑤草為特色的景象組合,往往形成不同風格的著名風景區,成為人們觀光攬勝、避暑消夏、度假療養和開展各種體育活動的旅遊勝地。

在大自然中,我們要如何欣賞自然能資源旅遊美,沒有哪些特點,這都是我們要把握的。首先來看看有哪些美。旅遊資源的形象,泛指地象、天象之總體形態和空間形式的綜合美。可概括為雄、奇、險、秀、幽、奧、曠、野等價值特徵。一「雄」美的旅遊資源。二「奇」美的旅遊資源。三「險」美的旅遊資源。四「秀」美的旅遊資源。五「幽」美的旅遊資源。(含義及典型景觀)六「奧」美的旅遊資源。(含義及典型景觀,並留意與「幽」美的差別)七「曠」美的旅遊資源。(含義及典型景觀)八「野」美的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的色彩極其豐富,五彩繽紛。這些色彩主要是樹木花草、江河湖海、煙霧雲霞及陽光構成,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美感。色彩美主要包括:山色、石色、天氣、水色、植物色等。

聽覺美:鳥語、風聲、鍾聲、水聲等。

嗅覺美:花的芳香、陳釀、豐美的餚饌、水果、清新的空氣等。

協調美:①物態協調美:是指人類為了審美的需要,對自然風景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如修建亭、台、樓、閣),以協調和強化整體旅遊資源的審美效應.

②心理協調美:是指通過自然風景聯繫到歷史人物,神話故事,典故傳說,名人軼事來反映崇高的風尚、道德、倫理、情操、美好的心靈等,給人以心理上美的享受,進而對遊人產生更大的感染力。

風情美:①獨特性;②神秘性;③、真實性;④體驗性。

現代人都具有崇尚自然的情結,親近大自然更是中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閑暇時間休閑旅遊已成為人們的鍾愛,中學生也需要鳥語花香的世界,渴看到大自然中與天地交流,在賞心悅目的游覽中使疲憊的身心得到調節和放鬆。高中學生已不滿足於對蜂纏蝶繞,花紅柳綠的新奇,較多地追求對自然及其生物的體驗和感受,享受自然賦予人類的聰明與靈感。更何況我們這些眼光更加犀利的大學生呢?

我想以下四點時相當重要的:預備心境、把握時間、把握角度、選定間隔

在欣賞時我們應該注重從這些方面往體驗。

一、定點――散點法。

一定點透視法――靜態觀賞。

在欣賞旅遊資源時,找到一個正確的審美視角,選擇最佳欣賞點。

二散點透視法――動態觀賞。

在運動中觀察旅遊資源,表現出旅遊資源觀賞的活動性。

二、分離欣賞法:

在旅遊資源審美中,將特定的對象從四周的現實背景中抽取、剝離出來。被當作一個獨立的相對封閉的系統來觀賞,從而獲得滿足的效果。

三、聯想――想像法:

聯想――想像法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審美方法,它可使旅遊者享受到一種「活化」的形象,使美感得到深化。

一聯想欣賞法。

主要指旅遊資源以一種「感性魅力」來觸動觀賞者的生活積累,這種觸動喚醒了觀賞者所直接感受的對象(旅遊資源)與自身的審美經驗記憶之間的某種聯系,從而產生出新的審美對象。

二想像欣賞法。

想像主要表現為,不僅感知直接作用於觀賞者的旅遊資源,而且還能在觀賞者的頭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

四、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對旅遊資源的高質量的欣賞,是旅遊資源審美中令人沉醉的境界。

一觸景生情

觀賞者在旅遊資源審美中,由於各種不同的旅遊資源的觸發,而引起的各種不同的情感反應。其特點為「因物起興」:一是不同情感對應於不同的對象形式結構;一是不同的美感有著不同的心理基礎。

二緣情擇景。

是指旅遊者,根據不同的情感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特定情感需要的旅遊資源,寓情於景,把內在的情感投射於外在的旅遊資源上。

觸景生情與緣情擇景的區別:

觸景生情使旅遊資源得到了情感形式,而緣情擇景卻使情感得到了自然形式。

那麼,走進自然看什麼,怎麼看?我國歷來把欣賞大自然以為是「外供線人之娛,內養仁智之性」的高雅文化活動,更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求知方式。在觀看名勝古跡時,可以使人感受古代文化的氣味,民族風土人情的演進和時代的變遷,從中找尋歷史發展的脈絡,探尋地方或民族發展的軌跡;看名山大川,可體驗自然的鬼斧神工,想像滄海桑田的變遷,感受大自然巨大而神奇的氣力;看自然及其植物,體驗自然生物的多樣性,想像自然物種的起伏興衰,從而感受自然創造生命的神奇過程,汲取人類生存的意義,激發孩子保護自然,珍惜環境的主人翁意識。大自然深奧神奇,賦予青少年馳騁想像的天地,激勵他們勇敢面對未來,升華自己的理想境界,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轉轉公園,那裡是微縮的自然景觀,亭台樓榭、花草樹木、小橋流水、山石景觀都有。在這里,可以欣賞到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玲瓏的假山,潺潺流淌的小溪,呈現給我們的是和諧、美麗、純凈。動物園里天鵝伸著長長的脖頸,不時展開雪白的翅膀上下翻飛,顯出高雅端莊;長頸鹿獨自傲立,儀態優雅;敦厚的大象如盤石一般穩重;靈巧的猴類動物上竄下跳,表現出靈長類動物所具有的特質;孔雀有意要與人比美,等待它展開那美麗的屏,你得煞費一番心勁;虎獅咆哮時顯示出勇猛威武之美。這一切細細品味,韻味無窮。

長廊和樓閣以及碑刻中記載著歷史,它把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題刻在裡面,並沉澱著人類文化傳承的經歷,是歷史的縮影,其價值相當厚重。

名山大川,走進自然,往欣賞城市中、公園里難以見得到的景觀。此行應有目的性,如親歷四季,感受春的盎然生機,夏的熾熱,秋的舒爽,冬日的嚴冷和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並理解四季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在變化;這些教科書上的內容,只有親身經歷了感受了,才會熟悉得更加深刻。走近大山,突兀的山石,惟妙惟肖地形成人們熟悉的桂林的象鼻山;石林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等,使人們深刻體會自然界妙手神功、倒海翻江、滴水結晶的神奇變遷。奔騰的大江大河,顯示出一種勇往直前的氣勢,永不停息;湍急的山泉,潺潺的小溪,叮叮咚咚,音樂般的韻律美妙無比;再看山間那繚繞的雲霧,似飄逸的白紗,纏繞著大山,時隱時現,會使人浮想聯翩,增強想像力。

⑧ 旅遊審美有哪些特點

旅遊是以游覽為共同目的、以旅行為手段的活動。所謂游覽,就是流動性地看,也包括聽。不管是現代的遊客,還是古代的遊客,不管他們所抱的旅遊直接目的怎樣不同,但是他們在旅遊過程都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游覽行為,看到和聽到各種各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會欣賞到其中美的形象,產生美感這種高級的情感愉悅,而且有些人還會使美感升華,進而創造出美的事物來。這就是形象意義上的旅遊審美活動。近年來,不少學者以旅遊學、旅遊美學和旅遊社會學等為理論工具,對旅遊審美活動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也瑕瑜互現。拙文不揣冒昧,本著「批判地吸收」的原則,對旅遊審美活動的特點和意義進行一次系統梳理。
一、 旅遊審美活動的特點
旅遊作為一種短期性的閑暇生活方式,從本質上說,實是一種集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之大成的綜合性審美。通過旅遊獲得精神上的審美愉悅和滿足,是所有旅遊者的共同追求,也是旅遊的本質之所在。一般而言,所謂審美,指的就是審美主體對客體之內容與形式價值(如美醜)的感知、觀察、審視和品評,是人對美的事物的一種帶有情感的認識,具體而言,旅遊審美活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歷史性
旅遊審美屬於歷史的范疇,隨著歷史變遷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人類活動。人類早期的旅遊活動中,由於人類無法通過掌握自然規律來控制自然力,因而拜倒在自然腳下,試圖通過對某些具有象徵意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朝拜以獲得上蒼的佑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隨著歷史發展,旅遊審美的目的開始向求學求知傾斜,從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到鄭和下西洋,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徐霞客的考察旅遊,旅遊審美的知識性和功利性在增加。18世紀中葉,盧梭、歌德、海涅等人掀起「回歸大自然」的熱潮,旅遊者開始真正自覺地進行自然觀光旅遊。20世紀後,旅遊者更多地渴望親身參與,甚至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現在自然界,希望通過親身體驗克服和凈化自身的渺小和平庸,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從而獲得由衷的喜悅。
個體的審美活動也是這樣。在最初的審美中,由於個人審美能力的限制,往往是匆匆忙忙,趕來趕去,到各地名勝去走馬看花,浮光掠影地看個大概,選個景點趕快攝影留念,趕任務式地疲於奔命,滿足於「曾到此一游,留個紀念,可以此身無憾矣!」後來個人閱歷的豐富和人生體驗的增加要求盡可能提高旅遊的審美文化質量,充分發掘出旅遊的審美內涵和文化意蘊,讓自己在旅遊中玩得更開心,更愜意、更有意義、更有收獲。
這些都得益於自身審美的修養和能力的不斷提高。正所謂「涉淺水者得魚蝦,潛深水者得蛟龍」。有不同審美能力的人,可以從美景的色、形、音得到悅耳悅目的愉快;也可以進而從美景的表層內容得到愉情愉意的享受;也可以進而從美景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得到暢神暢志的精神提升。
2、 休閑性
這是旅遊審美活動溶解美的體現。休閑不是空白,不是抬頭看天,不思不想,無感無情,也不只是睡覺。要休閑得快樂舒暢,有豐富充實的內容,有高尚而不低俗的品味,就要有所講究。人的生活中,不但有金戈鐵馬,艱苦奮斗,而且也該有泛舟湖上,徜徉於山水勝景之間,尋趣於茶餘飯後,花前月下,這就有了旅遊和遊玩等活動。這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審美內涵和文化意蘊的活動。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朱熹詮釋;「游者,玩物適情之謂。」(《論語集注》);王夫之說:「若藝,則與道相表裡。」(《讀四書大全說》)。孔子還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說明對山水之樂,可以體現仁知;知者仁者不僅喜歡仁禮,而且也喜歡山水。《論語•先進》載:孔子叫弟子「各言其志」,曾點說: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表示贊賞,就因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仍應有優游的生活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在事功斗爭中可以優游不迫,在生活中可以去除急功近利的束縛,在得到寬余的休閑時,可以在山水游覽中悅目賞心怡然自樂。毛澤東在其詩詞中寫道:「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調歌頭•游泳》)這種優游的生活態度,對待風浪斗爭與閑庭優游是統一的。這是說,人們有了閑心和閑趣,才能從容暢游,超越貧賤富貴的計較,到達怡然自樂的境界。休閑有不同的趣味。我們提倡的是:休閑有雅趣,生活有品味。
3、 選擇性
選擇性是人的主觀性的深刻體現。旅遊是有意識的人的主觀活動,審美主體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審美。一是對旅遊景點的選擇。二是對旅遊時機的選擇。三是對審美中介的選擇。四是對審美對象的選擇。
從美學角度講,人有兩種沖動,一種是物質沖動,一種是理性沖動。振奮性的美是兩種沖動各自保持著自己的張力,並起到緊張的作用的美。由於人實際所處的狀態不同和旅遊資源的相異性,旅遊審美也會產生兩種作用,一種是使人趨於鬆弛的作用,一種是使人趨於緊張的作用。當人處於緊張狀態時,人一般會選擇使人趨於鬆弛狀態的旅遊地,如到海濱度假地,曬曬太陽,泡泡海水,或到深山老林幽靜的環境里避避暑。這種形式的旅遊活動可以使人放鬆,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當人處於鬆弛狀態的時候,人可能會選擇一些富有刺激和挑戰性的旅遊項目,如登山、探險、漂流等等,這種需要毅力、意志,成功後會引發人戰勝大自然的豪邁壯志的旅遊形式,使人打破鬆弛狀態,使人恢復振奮。這樣通過不同形式的旅遊活動,調整人的緊張或和諧的狀態,幫助人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因此,從旅遊審美角度看,旅遊景觀可分為溶解性美的旅遊景觀和振奮美的旅遊旅遊景觀。這一點筆者深有體會,在心境低沉之時,攀登華岳,極目遠空,直抒胸臆,胸中塊壘一掃而光;心情愉快,躊躇滿志之時,覽漢唐古跡,閱世事變遷,明興衰之理,以告誡自己不可不察微知著,不可不防微杜漸。
二、 旅遊審美活動的意義
旅遊審美活動的意義與其特點是分不開的。正是這些獨特之處才成就了其在道德領域、社會領域、生態領域、哲學領域和政治領域的非凡意義。
1、 道德意義
旅遊審美是人與外部事物結成的一種特殊關系。在這種特殊關系中,美與善從來就是如影隨形般地糾纏在一起的。旅遊審美之作用於道德,從根本上講,就在於人的審美心理和道德心理的相通。一般而言,組成人的道德品質的基本要素不外乎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等幾個方面。在旅遊活動過程中,審美可能帶來的情感沖擊是時會發生的,這種審美情感往往是與道德情感密切相關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舉例說,當人們在欣賞田野上的豐收美景時,產生的審美情感總是與人們的道德情感相聯系的,雖然這種聯系有時是模糊的甚至感覺不到,但歸根到底是與豐收可能給農民帶來幸福的道德情感密不可分的。對人類道德心理和審美心理最早進行自覺而深刻研究的德國思想家康德曾說過:「我們經常把建立在道德評價基礎上的名詞應用到自然或藝術美的事物上去。我們說建築物是雄偉或壯麗的,乃至於顏色也是純潔的,謙遜的或柔和的,因為它們所引起的感覺包含某種類似道德判斷所引起的那種心情的意識。」這就是說,對建築物、樹林、平原,甚至於顏色的美感中,包含著類似於道德情感的意識。可見,這種由審美帶來的情感沖激,不僅可以激發人們高尚的審美情趣,促使人們道德情感的升華,而且還作用到道德知、意、信、行的各個方面。誠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
方誌敏同志在《可愛的中國》一書中曾寫道:「雄偉的峨眉,嫵媚的西湖,幽雅的雁盪,與夫秀甲天下的桂林山,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稱羨,——這好比我們的母親,她是一個天姿玉質的美人,她身上的每一個部分,都有令人羨慕的美。」正是通過對祖國美麗山河的欣賞,從而喚起了他對祖國母親的愛,並進而激發出他熱愛祖國的道德情感。這種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又可進一步穩固和提升愛國主義的認識、信念和意志,並化為實踐中的愛國主義行為。這一過程,正是長期穩定的愛國主義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應該說,方誌敏同志有著如此堅定的革命意志和信念,是與他對祖國的美的欣賞和熱愛是密不可分的。總之,旅遊審美常把美與善、美與社會、美與人生聯系起來,使人自覺不自覺地把只能指稱於人的「德性」內涵賦予了自然,正是這種寓道德修養於旅遊審美活動的突出表現。
2、 經濟意義
旅遊審美是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這是毋容置疑的。近現代旅遊業屬於新生的第三產業。近代旅遊業是由產業革命造就產生條件的。1845年英國人托馬斯•庫克(Thomas
Cook)首創了人類第一個旅行社,為人們提供有組織的旅遊服務。從此,旅遊業進入近代時期,旅遊由以往個人的消費活動向商品化方向發展。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旅遊業進入了現代時期。這個時期,隨著世界經濟、科技和文化的恢復與迅猛發展,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世界朝著和平民主方向前進,旅遊業便突飛猛進,在內容、形式、規模和性質上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內容上,旅遊成了人民大眾的社會活動,而且以審美為共同目的、行為和效應的傾向更為明顯;在形式上,大型客機、新型車船等現代化旅遊交通工具使旅行速度大大加快,使旅行更加安全、方便和舒適,使遊客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遠距離和長距離的旅遊;在規模上,旅遊人數大幅度增加(例如1996年在我國旅遊的國際遊客達五千多萬人,國內遊客達六億多人),旅遊范圍擴大到全球;在性質上,旅遊業成了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因此,現代旅遊審美對於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擴大經濟收入,平衡國際外匯收支,促進貨幣回籠。旅遊審美的經濟收入,包括旅遊企業向遊客收取的旅遊服務費用和旅遊商品交易的貨幣。從國外遊客那裡獲得的這種經濟收入是外匯收入,這意味著旅遊業所在國增加了財富,有利於它平衡國際外匯收支。我國的現代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