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岩溶景觀屬於什麼生態旅遊資源
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官網專業怎麼填 2025-07-29 03:55:17

岩溶景觀屬於什麼生態旅遊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7-26 23:20:28

① 中國西南岩溶生態系統生態區的劃分

根據西南大地構造和地貌格局,結合碳酸鹽岩分布和岩溶發育的特徵,將西南岩溶類型劃分為5大區(圖5-15)。即以平均海拔1000m和岩溶縣集中分布的東部邊界線、平均海拔2000m、平均海拔3500m及特殊的四川盆地將西南岩溶石山區分成:Ⅰ.構造隆起帶岩溶生態區;Ⅱ.湘桂沉降帶岩溶生態區;Ⅲ.四川盆地岩溶生態區;Ⅳ.滇東斷陷盆地及周邊山地岩溶生態區;Ⅴ.川西北中高山岩溶生態區。

Ⅰ.構造隆起帶岩溶生態區

本區以平均海拔1000m和岩溶縣集中分布的東部為界線。湘西、鄂西岩溶縣的分布與平均海拔1000m界線基本吻合。在廣西境內,主要是依據了廣西碳酸鹽岩集中分布和相對分散的東部界線,結合廣西山字型構造的脊線,而生成Ⅰ區和Ⅱ區的分界線;西部界線主要以2000m的海拔高度為標准,沿雲南東南角(2個縣)、黔西、四川盆地東緣(重慶的大部分),構成Ⅰ區的西部邊界線。

該區包括183個自然縣,其中碳酸鹽岩出露面積大於30%的岩溶縣143個,佔78%,是西南岩溶區碳酸鹽岩出露最為集中的生態區,也是石漠化最嚴重、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圖5-15 中國西南岩溶生態系統生態區空間分布圖

Ⅱ.湘桂沉降帶岩溶生態區

該區有自然縣270個,岩溶縣58個,岩溶縣主要分布在南嶺山脈的南北兩側,北部主要是湘中南、鄂東;南部主要為桂東北、粵北。主要岩溶生態特徵有:

第四系覆蓋量大,耕地連片分布,面積大:地表地貌以岩溶平原、峰林平原、峰林谷地、峰叢谷地為主,石峰之間較為平坦,耕地面積分布較廣,如桂中平原耕地面積587.5萬畝;

地表、地下岩溶形態發育:碳酸鹽岩常常為碎屑岩所包圍,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質純層厚的碳酸鹽岩在經常性地受到外源水影響下,地表可形成挺拔的石峰,地下可形成大型的洞穴和暗河或岩溶大泉;

較好的岩溶水文地質條件:岩溶地下水位埋深多在10m左右,個別地方20~50m,開發利用條件較好,以分散的大口井、機井開采方式為主,單井涌水量大,普遍為1000m3/d左右。

岩溶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其一,在該地區,地下水雖然具有統一的流場特徵,但仍以管道型為主,打井取水的成井率一直不高,據有關統計,成井率僅有30%~50%;其二,岩溶地下水的抽取,容易引起地面塌陷;其三,某些地區受地形影響,地表水開發較為困難,地下水開發不夠重視,導致岩溶平原乾旱問題嚴重,乾旱片面積小者幾萬畝,大者幾十萬畝。

Ⅲ.四川盆地岩溶生態區

該區有自然縣122個,岩溶縣16個,該區的主要特徵是:

岩溶發育受盆地氣候條件的影響:如盆地中的溫度、降雨均比周邊地區高,這是盆地岩溶發育和水文循環的有利條件;

碳酸鹽岩深埋:碳酸鹽岩地層主要為震旦系燈影組(Zdn)、二疊系茅口組灰岩(P1m)、三疊系嘉陵江組(T1j)、雷口坡組灰岩白雲質灰岩(T2l),但大部分的碳酸鹽岩地層被碎屑岩地層深埋於地下,深度可達2000~3500m,如雅安周公山溫泉井、瀘定海螺溝溫泉、峨邊金岩、筠連巡司等,其三疊系含膏鹽的碳酸鹽岩岩溶,受背斜、單斜儲水構造的控制,多發育於1000~2000m的深度內。出露地表的岩溶地層則沿一系列NE向背斜軸部分布。

溫泉、熱礦泉分布廣:埋藏型岩溶地下水經過深部循環,多形成硫酸鹽型熱水,一般都具有較高水溫,多為醫療熱礦水,具有很高的經濟開發價值。如四川的安縣羅浮山溫泉、雅安周公山溫泉、大邑花水灣溫泉,重慶的南、北、西、東溫泉。

水資源開發利用以打井取水和大泉、地下河引水並重:重慶市已打井68眼,年開采量2000×104m3;大泉、地下河引水發電及工業用水20處,年引水量4.8×104m3;條件適宜地可建地下水庫,如重慶江北龍王洞地下水庫,還有江北利用煤礦平硐建地下水庫。

工程活動影響水文條件:因礦山開采等工程活動頻繁,在采礦區或巷道附近,地下水被疏干,井水位下降,地下水天然露頭逐漸消失,如中梁山煤礦、歌樂山巷道影響區。

Ⅳ.滇東斷陷盆地及周邊山地岩溶生態區

該生態區有自然縣153個,岩溶縣73個,主要集中分布在滇東和黔西北。該生態區的主要特徵是:

斷陷盆地廣布:斷陷盆地主要集中分布於滇東-攀西地區。盆地中有數十米至數千米厚的新生界鬆散層和半固結岩層,僅滇東12.52×104km2的區域內,盆底平壩面積大於30km2的盆地就有69個。

斷陷盆地成因特殊:從板塊運動看,該區處於東亞和南亞板塊活動的交匯區,其西部是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塊、東部是向西運動的揚子板塊,西北是西藏板塊,三大板塊的碰撞擠壓,使西藏板塊受力變形,向東南方向擠壓出一塊流變斷塊,這就是康滇菱形斷塊。康滇菱形斷塊的邊界由一系列的斜滑活動斷層束組成,這些斷層束可看成是大陸上的轉換斷層,斷層帶上發育的盆地一般具有斜滑拉張的性質,在盆地的周圍往往有斷塊隆升的山地,而盆地則是受斷層斜滑錯動下掉的地塹。蒙自、草壩、大庄、滇池、陽宗海、撫仙湖等均發育於康滇菱形斷塊的東部邊界上的斜滑活動帶上。至中新世,盆地雛形形成,並開始接收第三紀、第四紀的沉積物。

斷陷盆地常常是缺水區:斷陷盆地是大片耕地集中分布區,其工農業生產活動頻繁,需水量大,而盆地周邊山地岩溶發育,地下河深埋,水源漏失,加上盆地降水比山地少1/3,因此斷陷盆地常常是缺水的乾旱盆地,水資源的短缺制約著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根據岩溶含水層出露和埋藏情況以及水循環深度,滇東斷陷盆地生態區的岩溶水系統可劃分為淺循環和深循環兩個系統:

淺循環岩溶水系統主要分布於盆地的邊緣山地延伸至盆地,由裸露型過渡為覆蓋型或埋藏型,地下水循環深度相對淺,循環速度快,循環周期在一個水文年內,受降水的影響明顯,補給條件好,是目前供水勘探和開發的主要對象,而地下水深埋,勘查開發難度大,形成了「土在樓上,水在樓下」水土資源不配套的格局。如雲南蒙自斷陷盆地區,岩溶含水層以三疊系個舊組為主要含水層,在盆地四周山區以峰叢窪地為主,是岩溶水的主要補給區;斷陷盆地中沉積了300~500m厚的第三系、第四系沉積物,厚者達700~800m,下伏富水性強的岩溶含水層,因其深埋,且以管道流為主,開發利用難度大。

深循環岩溶水系統埋深在數百米至三千米以下,岩溶含水層多為下古生界和元古宇的碳酸鹽岩,富含承壓水,其富水性、水溫、水質不受氣象水文、地形地貌的影響,主要受埋深和構造的控制,地下水運動速度慢,循環周期在數十年以上,水資源量有限,但動態穩定,水質優良,多為熱礦泉水。最為典型的是昆明盆地,熱礦泉水賦存於震旦繫上統燈影組白雲岩夾硅質白雲岩及硅質岩、磷塊岩組成的岩溶裂隙含水岩組,該含水岩組厚426.96~617.88m,埋深500~3000m,水位埋深7.56~35.10m,水溫38~80℃,均為偏硅酸、鍶飲用天然礦泉水。孔深600~2752m,涌水量在800~1920m3/d,地下水年齡50a左右。

缺水問題依然嚴重:為解決城鎮供水,打井開采盆地中的岩溶水和孔隙水、跨流域引水、溶窪成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經驗,解決部分盆地的用水難題,但因開發利用難度大,還有很大一部分盆地的缺水問題未得到解決;另外,盆地周邊岩溶石山區,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嚴重,人畜飲水仍很困難。

Ⅴ.川西北中高山岩溶生態區

該生態區有自然縣40個,岩溶縣7個。其主要特徵是:

自然條件較差:地勢高,平均海拔3473m;氣溫低,年平均氣溫9.3℃,最低可到2.8℃;降雨量小,年平均降雨量792mm。

人口稀少、土地墾殖率低:該區的平均人口密度48人/km2;土地墾殖率平均為3.6%。

岩溶旅遊景觀獨特:碳酸鹽岩地層與非碳酸鹽岩地層的互層,新構造活動斷裂的存在,水、氣的深部循環,深部地幔CO2的釋放,使地表形成壯觀的鈣華沉積。如黃龍溝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自然遺產保護地。

② 地文景觀的主要類型

①典型地質構造遺跡旅遊資源
②生物化石與典型地層剖面旅遊資源
③岩石與礦物旅遊資源
④地震遺跡旅遊資源
⑤火山景觀旅遊資源
①山地景觀旅遊資源
②峽谷景觀旅遊資源
③岩溶景觀旅遊資源
④海岸與島礁旅遊資源
⑤乾旱區景觀
⑥丹霞地貌景觀旅遊資源
⑦其他地貌景觀旅遊資源

③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地質旅遊資源分類現狀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由於分類原則、標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種多樣。現將主要分類方案簡列於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專門的地質古生物遺產景點工作組,於1993年對地質遺跡類型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即把地質古生物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類中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觀類型,這是較全面的一個分類方案。

(1)古生物類,包括動物、植物、生物遺跡、層疊石等。

(2)地貌類,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風化地貌、峽灣、岩溶。

(3)古環境類,包括古氣候、全球環境變化。

(4)岩石類,包括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的結構與構造。

(5)地層類,包括地質事件、層序地層、主要地層界線。

(6)礦物類。

(7)構造類,包括主要區域構造或主要構造現象。

(8)經濟地質,包括所有礦床類型:侵入的、噴出的、接觸的,如金剛石金伯利岩管、金礦、金屬和非金屬礦坑或采礦。

(9)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景點。

(10)相關關系,板塊構造。

(11)隕石坑。

(12)大陸和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徵,包括板塊構造和它的邊界等,如大裂谷、島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陸架、海底黑煙洞、深海溝、海山、海底斷層。

——《旅遊地學概論》(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一書,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5大組15類,而地質旅遊資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遊資源和水圈旅遊資源兩大組(表2-1)。

表2-1《旅遊地學概論》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資源開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中的地質旅遊資源分為兩類(表2-2)。

表2-2《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編.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35種,即: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有特殊價值的產物,峰林地質景觀,碳酸鹽山嶽丘陵地質景觀,高山鈣化地質景觀,砂岩峰林地質景觀,土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沙漠地質景觀,花崗岩地質景觀,火山及熔岩地質景觀,變質岩山嶽丘陵地質景觀,海岸地質景觀,現代山嶽冰川地質景觀及登山地,古冰川遺跡,凍融地質景觀,峽谷,瀑布,河流地質景觀,溫泉及地熱地質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泉,地震遺跡,崩坡、滑坡、泥石流遺跡,隕石墮落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礦、古冶煉遺址,古燒瓷遺址,古窯、岩畫及摩崖題刻,其他地質景觀,多種地質景觀。

——陳安澤研究員提出一個可以滿足各類需要的綜合性地質景觀類型劃分方案,把地質景觀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

1.地質構造現象大類

(1)地質類:層形剖面、區域標准剖面、典型沉積層序剖面、事件地層剖面。

(2)構造類:典型全球性構造、典型區域性構造、典型中小型構造。

(3)岩石類:典型火成岩(區、體)、典型沉積物(區)、典型變質岩(區)。

(4)礦物類:典型金屬礦物(產地)、典型非金屬礦物(產地)。

(5)礦床類:典型金屬礦床(坑)、典型非金屬礦床(坑)。

2.古生物大類

(1)古人類:古人類遺址。

(2)古動物類:古脊椎動物埋藏地、古無脊椎動物埋藏地。

(3)古植物類: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遺植物產出地。

(4)古生物群落類: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遺跡或可疑古生物遺跡類:古生物遺跡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遺跡埋藏地。

3.環境地質現象大類

(1)地震類:古地震遺跡、歷史地震遺跡。

(2)火山類:古火山遺跡、現代火山。

(3)冰川類: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

(4)隕石坑:古隕石坑、現代隕石坑。

(5)其他環境地質現象類:滑坡遺跡、泥石流遺跡、地面沉降遺跡。

4.風景地貌景觀

(1)山石景觀類:花崗岩景區(點)、火山岩景區(點)、層狀硅鋁質岩景區(點)、碳酸鹽岩景點(點)、黃土景區(點)、沙積景區(點)、變質岩景區(點)、其他山地景區(點)。

(2)洞穴類: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峽谷類:峽谷景區。

(4)水景類:風景河流、風景湖泊、風景海灣(岸)、瀑布、泉水、溫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國地質旅遊資源》(馮天駟,1998)一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類如下:

(1)山嶽地貌旅遊資源:如①花崗岩地貌景觀;②變質岩地貌景觀;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觀;④丹霞地貌景觀;⑤砂岩峰林景觀;⑥冰山雪峰景觀;⑦岩溶山地景觀。

(2)岩溶、洞穴旅遊資源:①溶洞;②峰林、峰叢;③高山鈣華;④其他岩溶景觀。

(3)河流、峽谷旅遊資源:①風景河段;②峽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遊資源。

(5)泉水旅遊資源:①明泉、冷泉;②溫泉、礦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遊資源。

(7)海岸、海岸旅遊資源。

(8)冰川旅遊資源:①現代冰川;②古冰川遺跡。

(9)風沙地貌、黃土地貌旅遊資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黃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①重要地質剖面;②典型地質構造;③隕石坑;④地震遺跡;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遺跡。

(11)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①重要化石產地;②古人類遺址。

(12)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①典型特殊礦產地;②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畫、摩崖題刻。

(15)奇峰異石。

(16)觀賞石。

——《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一書對旅遊地質資源做了比較細致的思考,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科考/科普性、觀賞性、商品性三大類,比較具有創新意義,其具體分類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質旅遊資源

(1)地殼演化—地質遺跡類:①地質構造;②地層序列;③地質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環境。

(2)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遺跡(新構造運動):①地震遺跡;②地面沉降;③地塊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動;⑤隕石及隕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蝕溝;⑩坡面侵蝕。

(3)經濟地質—人類地質活動遺跡(人類活動對地質的干預):①典型(特色)礦床(類型);②礦產開發遺跡;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

(1)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①岩類山嶽地貌景觀;②地質構造地貌景觀;③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岩溶景觀(喀斯特)、丹霞地貌、峽谷景觀、淋溶景觀、風蝕景觀、洞穴景觀、侵蝕階地、奇峰異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質景觀:①現代冰川景觀·雪山景觀·冰川景觀·冰磧物景觀;②消亡冰川景觀(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觀:①湖泊;②河流;③峽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島;⑩沙礫石灘。

(4)文物性地質景觀:①摩崖字畫;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題(詞);⑤石質文物建築。

3.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1)觀賞石(天然)。

(2)彩石、寶玉石。

(3)觀賞石材。

(4)觀賞礦物礦石。

二、本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根據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普及價值。為了人們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景觀的科學性,本書按照成景的地質作用類型,對地質旅遊景觀分類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便讀者在游覽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根據已有的地學知識,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我們對外力地質作用採用其對地貌改造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我們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在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時,我們主要以該地質旅遊景觀所反映的地質作用過程為主要劃分依據,對各種地質旅遊景觀進行分類,其分類具體方案如表2-3。

表2-3地質旅遊景觀分類表

該分類尚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一些景觀具有雙重屬性,不易對其進行簡單分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今後的研究思考中會對其進行完善。但此分類方法,對於不具備地學素養的一般遊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質旅遊,理解景觀的科學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從而在深層次上實現寓學於游。

④ 旅遊資源分類

1、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是我國旅遊界中經常用到的概念,然而,這個概念在歐美國家卻很少提及。在大量的歐美旅遊學術文獻中,最常用到的和旅遊資源概念接近的詞是「旅遊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不管這兩個詞本身有何差異,它們在概念或是定義上的眾說紛紜卻是極其相似的。

楊振之(1997)認為,旅遊資源的結構表現為旅遊的三大要素:主體、客體和介體的相互吸引。因此,所謂旅遊資源,「除了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外,對於旅遊者來說,就是旅遊目的地及有關旅遊的一切服務和設施;對於旅遊地來說,就是客觀存在著的客源市場。旅遊資源是關於旅遊的主體、客體、介體相互間吸引性的總和」楊振之(2002)又認為,旅遊資源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它應包括以下幾大類:1、自然旅遊資源;2、人文旅遊資源;3、服務旅遊資源;4、旅遊設施和基礎設施資源;5、其他新興的資源類型。

因此,旅遊資源這一概念在邏輯上分為內涵和外延兩部分,傳統的定義,即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是它的內涵、內核。而隨著旅遊業向深度發展,旅遊資源的外延將越來越寬泛,類型將越來越多。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道理,如果仍然將它限制在一個傳統的、狹小的范圍內,就會發現,我們的觀念跟不上旅遊業的發展。今後還將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資源成為旅遊資源的一個部分。

2003年5月開始推行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國家標准(GB/T18972一2003)將旅遊資源定義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綜合這些定義,可以看到,它們的共同點正如孫文昌(1997)所說,「那就是強調了旅遊資源具有吸引旅遊者這一屬性,我們稱之為旅遊資源的理論核心」。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包括的內容方面。有些定義認為旅遊資源主要局限於旅遊目的地具有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有些定義則認為旅遊資源的定義應當寬泛一些,可以涵蓋勞務和設施等,還有的定義掙脫旅遊目的地的地域束縛,從旅遊系統的層面上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內容。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分歧本質上是對旅遊資源應該是旅遊吸引資源還是旅遊產業資源的認識差異(宋子千、黃遠水,2000)。

從規劃或是策劃角度探討的旅遊資源,更多的還是集中在具有旅遊吸引力的有形或無形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勞務、設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盡量整合各類資源使之轉化為產品,使資源的自然或人文稟賦轉化為旅遊產業的工具。這種概念上的爭論並沒有對策劃或規劃實踐中如何界定旅遊資源產生大的影響,因為概念包括的內容越多,在實踐操作中的模糊性和難度就越大,干擾也越大,而有經驗的策劃和規劃人員是很懂得挑選需要的內容的。對於策劃師與規劃師來說,最見功夫的是如何將各種旅遊資源及旅遊業各要素進行巧妙的整合和配置。

由於對旅遊資源概念認識的差異,旅遊資源分類也因此而有所差異。認為旅遊資源單純是由自然和人文因素構成的,相應地就把旅遊資源劃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或是人文、自然兼而有之的綜合類(艾萬鈺,1987;周進步、龐規荃,1998),或者以自然、人文要素中佔主導地位的因素來進行分類(孫文昌、郭偉,1997),這也是較為普遍的分類方法。而其他學者結合自身對旅遊資源的認識,分類也表現出相應的差異。如楊振之(2002)在此基礎上添加了服務旅遊資源、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資源,以及其他新興的旅遊資源等。《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GB/T18972一2003)除了一般的自然和人文類外,還添加了旅遊商品類,同時,在其若干業類中也有很多有異於傳統的認識。

除了按照資源屬性對旅遊資源進行劃分之外,還有很多學者從其他角度對旅遊資源進行了劃分。如辛建榮、杜遠生等(1996)從資源的平面展示和主體配置關系角度將資源分為聚匯型、輻散型、單線型、環線型、方矩型、疊置型、凌空型等數種,葉傷夫(1988)提出了聽覺旅遊資源的概念,傅文偉(1994)按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特徵將旅遊資源劃分為原生性和萌生性旅遊資源兩大類,郭康(1990)提出了旅遊資源的動態分類概念,即穩定類旅遊資源和可變類旅遊資源等。

盡管旅遊資源的分類方法千差萬別,但是從旅遊策劃或規劃的角度上看,實行分類後的數據應當容易管理、有意義而且易於操作。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不同分類方法的交叉使用。

2、旅遊吸引物

與旅遊資源概念類似,歐美學者對旅遊吸引物也缺乏一個權威定義。Gunn等(2002)認為吸引物就是「為了遊客的興趣、活動和享樂,通過設計、管理而開發的地方」。英國旅遊協會(EnglishTourismCouncil,ETC)對旅遊吸引物的定義就要長得多,該協會認為,旅遊吸引物是「一種永久固定的游覽目的地,它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允許公眾因娛樂、興趣或教育的需求而進入」。它不是一個主要提供體育、戲劇或電影的零售市場或地點。作為吸引物,必須在每年預先確定的時間向公眾開放,而無需事先預訂,同時,它應該能吸引本地居民、旅遊者或一日游遊客。另外,吸引物必須是獨立的,要求進行獨立管理,並直接從遊客那裡獲取收入。」許多學者認為ETC的定義已經不再符合現狀,例如,蘇格蘭的一些觀光吸引物只是可能而不是必須收取門票;英國許多景區的遊客門票預訂系統也存在缺陷等(Leask,2003)。

盡管對旅遊吸引物的定義存在很多差異,但其本質正如Swarbrooke(2000)所說「旅遊吸引物是旅遊業的核心,是人們想去一個地方旅遊的動機」。Richards(2001)也指出,旅遊吸引物「確實為很多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中心,並且是參與旅遊業競爭的各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⑤ 溶洞奇觀森林花海屬於什麼旅遊資源

摘要 下面為您介紹一下自然旅遊資源包括的范圍

⑥ 旅遊資源的資源分類

對於旅遊資源的類型,人們有多重劃分方法,但根據各國普遍的做法,旅遊資源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自然旅遊資源,一類是人文旅遊資源,還有一類是社會旅遊資源。 自然旅遊資源:主要是天然賦存的具有游覽觀光、休息療養、娛樂體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這些要素或以單體和單體組合,或以某種要素為主輔以其它要素組合構成旅遊資源。
地文景觀類——山嶽形勝、岩溶景觀、風沙地貌、海濱沙灘、特殊的地質現象和地貌類型等。
水域風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澗、冰川、濱海等
生物景觀——森林、草原、珍稀樹種、奇花異草、珍禽異獸
氣候與天象景觀——適宜於避暑避寒療養治病的氣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觀,如泰山日出、廬山雲瀑、黃山雲海以及雖可遇不可求但出現頻率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樓、極地極光等。
人文旅遊資源:是指能夠吸引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古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實體或以其為載體的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
歷史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建築遺址、石窟石刻等
民族文化及其載體——主要包括可視、可感、可參與的特殊民俗禮儀、習俗風情、節日慶典、民族藝術和工藝等。
宗教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參觀游覽型的宗教建築藝術,如壇、廟、寺、觀、帶有人格神色彩的大型塑像,以及賦予其中的裝飾、雕塑、壁畫、楹聯、碑刻等; 另一類是這些宗教建築和藝術本身營造的宗教活動場所。如各種宗教的神職人員佈道求法,現代旅遊者中也有大量專為求神拜佛而光顧宗教寺廟道觀的。
城鄉風貌:具有視覺形象的歷史文化名城、獨具特色的現代都市風光,具有清新質朴的田園風光、古鎮村落等。
現代人造設施:富有特色、具有規模、某種特殊意義和影響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設施。
有影響的國際性體育和文化事件:
飲食購物:包括各種富有特色的地方風味美食、特產名品、特色市場與著名店鋪等。 游覽鑒賞型: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著名古代建築、遺址及園林、現代城鎮景觀、山水田園、以攬勝祈福為目的的宗教寺廟等為主。
知識型:以文物古跡、博物展覽、科學技術、自然奇觀、精湛的文學藝木作品等為主。
體驗型:以民風民俗、社會時尚、節慶活動、風味飲食、宗教儀式等為主。
康樂型:以文體活動、度假療養、康復保健、人造樂園等為主。 ◎按傳統旅遊資源觀分類,中國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
◎按現代旅遊產業資源觀分類,中國旅遊資源包括觀光型旅遊資源、度假型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和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特種旅遊資源,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專項旅遊資源。
◎魏向東版按照旅遊資源基本屬性劃分為三類: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社會旅遊資源
◎按照旅遊資源質量和級別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