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旅遊資源分類
按傳統旅遊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
按現代旅遊產業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觀光型旅遊資源、度假型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和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特種旅遊資源,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專項旅遊資源。
學術界按旅遊資源的成因或其屬性分類,將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型。前者是指地貌、水體、氣候、動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構成的、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遊活動的天然景觀,具有明顯的天賦性質。
後者內容廣泛、類型多樣,包括各種歷史古跡、古今偉大建築、民族風俗等等,是人類活動的藝術結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將其分為三類,除上述兩大類型外,還有復合型旅遊資源。
(1)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不同於傳統的土地、水和礦產等資源,它具有多樣性、獨特性、變異性和永續性等特點。多樣性表現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觀性的,又有文化性的。
既有古代遺存的,又有現代興建的;既有實物性的,又有體察性的。獨特性表現在,凡是旅遊資源,都是有與旅遊者通常的生活習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環境不同之處,這種差異越大,對旅遊者來說就越獨特,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變異性表現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並沒有被作為旅遊資源,但隨著旅遊者需求的變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反之亦然。
永續性表現在,大多數旅遊資源具有無限重復利用和不斷再生的特點,如作為旅遊資源主體的觀光、度假、特種和專項旅遊資源本身是旅遊者帶不走的,旅遊者帶走的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感受。
只要保護得當,大多數旅遊資源是可以永續利用的,而某些旅遊資源還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豐富的再生。
② 民俗旅遊分類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風情。旅遊學的理論一般把旅遊資源分為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其中,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構成人文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葬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富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雲南民族村也展示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山東省長山島「漁家文化」以及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遊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五種模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五種模式:
2.1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村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花很長時間、走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2.2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濱州市孫武公園也屬此類。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薈萃式共同的缺點。
以上兩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2.3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的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惟利是圖。
2.4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各種類型的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2.5短期表現式
以上四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態旅遊業,故不會常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3.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兩大原則
3.1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文化保存原則
旅遊開發一方面本身存在著扭曲的反映文化與真實的反映文化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的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這種現象目前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也已出現,一些旅遊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旅遊者求異求職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旅遊點的市場吸引力日趨下降。我們固然要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俗文化,聯合國把橫斷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化定位世界民族人文保護區的做法,畢竟不可能推廣到各地,也很難保證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所應當做的,一方面是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對於不同時期的民俗盡量予以時間說明;另一方面是向當地居民宣傳教育,除了極少數野蠻的、愚昧無知的民治行為外,民俗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遊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3.2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
低效益甚至負效益的旅遊開發是不可取的投資行為,對於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而言,其經濟效益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而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後者才是決策關鍵。因此,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且具體位置予依託城市之間不宜超過1小時車程,與主要客源區盡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圍內且交通便利。
4.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重點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但在全國范圍之內幾乎找不到一處相同的民俗文化。這就說明各個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為開發民俗旅遊的豐富資源。填補我國的旅遊空白區。
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重點:一是抓住宗教旅遊。宗教活動是民俗活動,牽動著中外男女的視線,宗教活動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中國著名的佛山道觀以及各種廟會,吸引著千萬名旅遊者的心,形成了「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格局。二是抓住田園式旅遊。對於煩膩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來說,通過田園式旅遊,來調節一下精神生活。田園式旅遊把勞動、生活、科技、文化、知識融為一爐的最好的實踐與體驗,不僅極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
5.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不應作秀
現在不少旅遊活動中的民俗開發,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社會與文化建設的推動造成的,而是來自另一方面的動力,即經濟因素,通過吸引眼球以招徠遊客,從而拉動消費。
民俗文化不僅僅是用來出售的,它是民眾的有序的有文化傳統的生活規則。從本質上講,民俗不是做秀給人看,而是個體自我對生活傳統的熱愛和對群體生活的參與,體現的是人與社群的和諧關系。安居樂俗是和諧生活的前提,我們的民俗文化建設要以社區群體為中心,而不能一味的用於賺錢。
綜上所述,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要因地制宜,發掘特點,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異。應就地取材,深度挖掘當地的民俗資源,並展現當地的生活現實。這才是民俗文化旅遊的根本之道。如濰坊的國際風箏會辦的就不錯,體現了當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吸引了中外旅遊者,擴大了濰坊的知名度,又增加了當地的財政收入。
好的話,選我哈~~~~~
③ 旅遊資源的含義有哪些
1、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
2、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④ 山西有哪些民俗旅遊資源
民俗旅遊資源包括飲食、建築、喜慶節日、歲時節令、手工技藝、文學藝術、土特產品等。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華遠古文化的搖籃。我們的祖先在三晉大地上創造了舉世聞名、影響久遠的歷史文化。民俗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山西民俗具有質朴的民間性、鮮明的地方性、資源的豐富多樣性等特點。飲食民俗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大自然情有獨鍾的造化,使三晉大地成為世界上生長雜糧品種最全的地域。山西人的飲食風俗,有著濃郁的黃土高原氣息和傳統的生活特色,其歷史之悠久、內涵之豐富、積淀之深厚,令世人矚目。豐富多樣的麵食山西盛產高粱、莜麥、蕎麥、豆類、玉米、小麥、穀子等數十種糧食,提供了豐富的食料。通過農家婦女的慧心巧手,可以製作出數以千計的麵食來。各種造型的麵食,既可口,又誘人。湯面類主要有刀削麵、剔尖、揪片、轉盤剔尖等十幾種,不僅外形不同,口感各異,而且和菜餚相配更加營養豐富。炸燜面類:煎餅、鍋貼水煎包、麻花、油糕等二十幾種,享有勝譽的太谷餅,冷食酥而不硬、軟而不皮。美味可口的菜餚在山西的飲食習慣中,菜餚與主食同時出現。菜餚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味美爽口,最負盛名的山西特色菜餚有:大碗蒸酥雞,入口松化而不失鮮嫩;山西的過油肉曾獲烹調比賽金獎,爽口、夠鮮;五花豬臉外觀晶瑩剔透,吃起來油而不膩;燴菜是山西特色地方菜餚,由粉條、土豆、肉丸等雜燴而成,味道十分鮮美。山西特殊的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野菜資源,野菜分布范圍廣,營養價值高,風味獨特,食法多樣,因此野菜在山西也是一種別具風味的菜餚之一。過去由於冬天沒有新鮮蔬菜,所以全靠鹹菜和酸菜佐餐,各種各樣的鹹菜和酸菜幾乎是山西百姓常年必備之物。婚喪嫁娶和歲時節令婚喪嫁娶生、婚、喪是人生的三大事,山西也不例外,長期以來形成了隆重的儀式,活動也特別講究。從出生開始,經過的節日有滿月、百天、周歲及本命年等,一般這些節日都要發請柬、收賀禮、請客聚餐。結婚是三件大事之中講究最多的,從相親、定親、娶親到拜堂鬧洞房、回門等期間的禮儀非常隆重、考究。死也是人生大事。山西的喪禮也獨具特色,儀式之多,講究也頗為復雜。就其穿來說,人在未死之前就要准備四季穿的上下身衣服,上面還綉有壽花,舉行喪禮時,子女及其小輩親戚從頭到腳一身白色,以表孝敬。敬獻的物品也很講究,12碗8桌的換飯,色澤鮮艷、品種豐富、味道獨特。歲時節令歲時節令民俗是與我國長期的農業社會緊密相連著的,隨著一年到頭的氣候變化,農作物的種植收獲及人民生活的需要逐漸形成的一系列民俗習慣。主要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雖是典型的中華歲時節令,但慶祝方式卻又獨具特色。例如晉中的「寒食節」,這一天當地不僅寒食禁火,大人還要為孩子們捏制「寒燕兒」,既能吃又能玩;五月端午吃粽子;七月十五做面人;元宵節時各地有鬧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此外山西還有一些獨特的節日,如上樑節、油糕節等。民間建築房屋與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特點、所處環境密切相關,修建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山西窯洞是最典型的代表且獨樹一幟。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零散分布在地形起伏比較大的山區,以黃土為材料,在靠山或傍土的地方挖洞成窯,擋風避沙,冬暖夏涼。山西民居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大院。大院是山西典型的特色,它們多為商賈之家的居所。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其住所多規模大,建築精美,氣勢宏偉,錯落有致。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院內房舍鱗次櫛比;從裡面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樓廳台閣與天井花園相映成趣。現存院落中隨處可見石雕、磚雕、木雕,玲瓏剔透,內容豐富,圖案精美,技藝精妙,且思想內涵豐富,體現了佛、儒、道及其民間的教育思想。如王家大院凝瑞居的石雕「魯雨躍龍門」「指日高升」,體現了儒家教育思想;而「乳姑奉親」則反映了傳統的道德觀;這些全都是對後輩的期盼和教誨。手工技藝民間刺綉,在山西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對樣、綉工精緻,且反映出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和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民間的刺綉主要是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像衣服的領口和袖口、帽子、鞋墊和被面,還有枕頭、荷包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如鞋墊上常綉有相親相愛、福海無邊、蓮花送子等圖案花紋。山西剪紙在民間也廣為流傳且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用於人生禮儀的剪紙,主要是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嚮往與追求,比如結婚時的「喜喜」字就表示喜上加喜的意思。呂梁地區的剪紙質朴、粗獷、雄渾;晉南剪紙刀筆遒勁、酣暢淋漓;雁北廣靈、靈邱剪紙凝重而艷麗,既有塞外之野趣,又有關內之雋秀;而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剪紙,則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山西麵塑也是一種民間文化,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麵塑的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可以說大自然有的無所不有,動物、植物、人等,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和睦友愛等意思。草編同樣是流傳於山西民間的一種技藝,草編材料來自大自然,有麥稈、柳條、玉米皮、藤條等。草編有生活生產用品,也有玩具飾物,在民間小的有佩帶飾物、手玩小件、籠子,還有擺放水果的竹籃;大的有籮筐、挎簍等,它們為農家用具,造型優美,形象生動。我們應該開發這些民間草編,讓它們從古代單純的實用性轉為現在的實用欣賞性,並可以延伸到編提包、掛飾、椅墊等用品進入市場。文學藝術山西,是中國戲曲發源地之一。現主要存有四大劇種:晉劇、蒲劇、上黨梆子和北路梆子。晉劇,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劇種,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蒲劇唱腔高昂,朴實奔放;上黨梆子音調高亢明朗,粗獷朴實;北路梆子有著慷慨激越的邊塞風格。另外山西的道情戲、山西的皮影戲等也深受城鄉勞動人民的喜愛。山西民歌,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地方人的心理、情感和願望。這些民歌題材廣泛,反映內容深刻,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晉西北的「山曲」、太行山的「開花調」、忻州一帶的「卷席片」都是勞動人民在山間田野或崖畔、場院隨時可唱的一種短歌,形式短小、單純;詞曲格律自由;感情真摯,無須伴奏。山曲高亢嘹亮;開花調委婉清秀;秧歌品種繁多,如河曲的「二人抬」、左權的「小花戲」、以及和順的「風台小戲」等。套曲多系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如左權的「大腔」、興縣的「崑曲」、離石的「彈唱」等。 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葯蛋派」是新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一個文學流派。他的著作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趙樹理在小說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地方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寫農民的「鐵筆聖手」。而在他的影響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群山西籍作家馬烽、西戎等實力雄厚的作家,繼承《小二黑結婚》的格調,發表了一大批風格相近的作品,形成了一個影響波及全國的作家群體。從「山葯蛋派」這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名詞中,我們就不難想像到這些作品與群眾和生活貼得有多麼近,山西文藝獨特之魅力了。
⑤ 雲南省的民俗旅遊資源有哪些
雲南素有"彩雲之南,萬綠之宗"的美譽。26個民族的歷史積淀,使得雲南的民俗文化特色鮮明,豐富多樣。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風格各異、類型多樣的民族文化。
傣族潑水節
傣族的新年,雲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潑水」的形式來慶祝,所以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潑水節「是雲南少數民族的數百種節日中,影響最廣,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之一。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區,全州各地都有「潑水節」,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舉辦的「潑水節」規模最大,盛況空前。
「潑水節」一般從傣歷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開始。這一天彬彬有禮的傣家兒女,取來清潔的水,用樹枝蘸取,互相潑灑,以示為您洗去一年的塵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裡清潔平安。現在的「潑水節「已演化成群眾性的狂歡活動,「水花放,傣家狂」,人們提桶端盆取得水來,見面就迎頭蓋瞼地潑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象徵著占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互潑出晶瑩明亮的水珠,還混合甜蜜的愛情。街市裡、廣場上到處見人們在相互追逐潑澆。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濺,大地一片歡聲笑語,「潑水節」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
景洪市的潑水節期間,還舉行極富民族特色的斗雞、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擲彩綉荷包、放高升以及在瀾滄江里進行劃龍舟比賽,放孔明燈等民族娛樂活動。
彝族火把節
雲南的彝族、白族、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共同的節日--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時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
火把節古代又稱」星回節」。關於星回節的起源,其說法各不相同:納西族是為紀念一位保護人間五穀豐收而犧牲的天將;傈僳族是為歡迎諸葛亮南征而點燃火把前去驅散前進路上的瘴氣,趕走猛獸;彝族是為除蟲害、慶豐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則是為慶賀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燒死欺壓撒尼人的魔王。
每年農歷6月24日至25日(陽歷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彈著月琴、大三弦,吹著蘆笙來參加火把節。
火把節的內容程序是:白天人們飲酒祝賀節日並進行摔跤、鬥牛活動。武定縣、祿勸告縣等地的彝族還開展射箭、賽馬、打鞦韆等活動。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長約2米、直徑約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點燃。人們高舉火把匯集在村
頭、寨邊或廣場上,然後在松林、田間賓士,表示驅除蟲害邪惡,以求豐收幸福。每年逢火把節的晚上,從昆明到路南縣石林風景區的中外遊客有數萬人至十幾萬人,每個人手持火把,與彝族人民匯集在石林風景區,把整個大地照得通紅,形成燦爛耀目的火海。為給旅遊者助興,當地政府還在石林風景區組織放禮花,整個夜空五彩繽紛,使觀者目不暇接。
白族三月街
雲南大理三月街,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開始歷時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資交流盛會,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歡聚的節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時在蒼山東麓、大理城西舉行。這期間\'諸商雲集,環貨山積\'。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藝品、土特產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優秀的文藝節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選最好的騎手參加賽馬。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三月街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及幾十個國家的外國友人參加這一盛會,在全國或雲南亦屬少見。
哈尼族長街宴
每年農歷12月初(陽歷10月10日左右),是元陽縣俄扎鄉哈播村哈尼族的春節--昂瑪突節。昂瑪突節是哈尼族人民祭護寨神、拜龍求雨的節日。每當節日的頭天,村中龍頭就到村頭的龍樹林中央擺設祭桌,宰殺無雜色毛的龍豬,敬請龍來和大家共度佳節。請龍完畢,龍頭就把龍豬肉切成與全村戶數相等的塊數分給各家各戶吃。昂瑪突節的第二天,家家戶戶要做黃糯米、三色蛋、豬、雞、魚、鴨肉、牛肉乾巴、麂子乾巴、肉鬆、花生米等近40種哈尼族風味的菜餚,准備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擺起來,一家擺一至二桌,家家戶戶桌連桌沿街擺,擺成一條700米多長的街心宴(當地人稱長龍宴或街心酒),這是中國最長的宴席。
除此之外,雲南各民族的節日還有:景頗族目腦縱歌、傈僳族刀桿節、彝族插花節、苗族花山節、瑤族盤王節、三朵節等等。
⑥ 旅遊資源的分類有哪些
按成因和屬性可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自然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形成的、能使人產生美感的自然環境和物象地域組合,如山、石、水、氣、光、動物、植物等;人文旅遊資源是指古今人類創造的、能激發人們旅遊動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如歷史古跡、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建築園林等。按資源性狀如旅遊資源的現存狀況、形態、特性、特徵來劃分,可分為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築與設施、旅遊商品、人類活動等。全國旅遊標准化委員會頒發國標GB/T18972—2003《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所採用的就是這種分類方案,它將旅遊資源分為8主類、31亞類、155個基本類型。
⑦ 非物態都市民俗旅遊資源包含什麼
1)家庭民俗,包括稱謂民俗、排行民俗、親族民俗、財產繼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鄉規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間組織民俗,包括行會民俗、社團民俗、幫會民俗等。
(4)禮儀民俗.包括生育禮俗、成年禮俗、婚嫁禮俗、壽誕禮俗、喪葬禮俗等。
(5)歲時節日民俗,包括傳統節日、公歷節日、宗教節日、二十四節氣等:
(6)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間宗教信仰、巫術星占、禮俗禁忌等;
(7)口承語言民俗,包括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諺語、方言俚語等;
(8)民間藝術民俗,包括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小戲、民間舞蹈等;
(9)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包括民間游戲、民間體育競技、民間雜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