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培養整合資源
擴展閱讀
京東上架產品多久搜索到 2025-05-22 03:40:11
如何獲取資源製作課件 2025-05-22 03:09:03
印刷後期加工具有哪些 2025-05-22 03:04:56

如何培養整合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7-20 18:12:24

『壹』 怎麼整合自己的職場資源

第一,改變觀念
如今社會,競爭的不是一個人積累知識的速度,而是比的一個人整合資源的能力。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把自己變成「稀缺資源」,通過讀書通過積累人脈,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使自己在某一行業或領域中的佼佼者,使自己成為真正的人才,鋪墊堅實的知識結構基礎與基本工作技能過硬。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人才資源,很多事物很多人之所以還沒有表現出他/她的個人價值,主要原因不是沒有價值,而是發揮長處,而是放錯了地方,開發與發揮每一個人的潛在能力,開闊眼界,培養自身整合資源的能力還應表現在,具有創新與發現生產力增長的新亮點,善於抓住時代發展的浪潮與經濟發展的機會點。
這個世界,已經不是任何一個單個個人可以成就大事的時代,學會團隊合作與團隊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海浪的潮水湧起,只有那些智慧勇敢的團隊,才可能踏上浪尖,從一個浪潮跳躍到更高的浪潮,不斷前進。
第二,開拓眼界
世界很大,宇宙很寬闊。開闊的視野和獨到的眼光,善於整合資源的獨具慧眼與創新創意。
當今社會每一個人要掌握的兩樣最基本的技能就是:外語、計算機、業務知識,學會互聯網與計算機基本知識,學會網路檢索與搜索,這個有助於學習中提供更加快捷的查詢與獲得。除了一半以上的互聯網是英文,文化的傳播,很多的書籍、電子音像、各種文化媒體等都是外文,有了外文閱讀的能力,將有助於迅速獲得或閱讀到最原點的資源。
隨著世界各個國家各行業各領域的深入交往與交流,更多的外國人回到中國來,學會外語的溝通有助於您的直接溝通與交流。
第三,拓展人脈
整合資源,包括你的人脈,俗話說,你身邊的朋友的素質或許可以判斷你的素質與品味。所以,不斷拓展自己的人脈資源也是一種重要的生存能力。主動接近比你強的朋友,發現不如你的朋友的閃光點,多與比你強的人做朋友,潛移默化,你自己會進步。擴大自己的人脈圈子,首先你要讓自己有更多的愛好興趣或特長,從人脈圈子的跨度也可以看出你個人的綜合能力。
校園學習,你要學習某一領域或專業的知識,快速積累知識是必須要做的,生活工作學習,提高整合資源的能力或許是一種幸福,職場中,提高自己整合資源的能力更重要。

『貳』 如何培養自己的資源整合能力

在領導工作實踐中,領導者要提高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必須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1、在觀念上,必須樹立任何資源都是可用的現代管理理念。整合資源,首先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意識和觀念。在一位優秀領導者的思想意識中,任何事物都是有價值的,尤其是人才資源。很多事物、很多人才之所以還沒有表現出它的價值,沒有充分發揮出作用,主要原因,不是它沒有價值,而是放錯了地方,或者沒有給其發揮作用的空間和舞台。只有打破思維上的定勢,才能進一步開闊眼界,培養自身進行資源整合的能力。

2、在眼界上,要具有開闊的視野和獨到的眼光。善於整合資源的領導者往往獨具慧眼,能夠從一件事物、一個人身上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價值,並且具有開闊的眼界和豐富的想像力,能夠把似乎毫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為實現同一個目標、完成同一項任務做出貢獻。就像在前面的故事中,這位商人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他能夠將農村青年的優秀品質、洛克菲勒的女婿、世界銀行的副總裁這三個似乎相隔十萬八千里的事物聯系起來,能夠看到他們各自獨特的價值所在,從而提出資源整合的思路與方案。

3、在領導行為上,要注意克服「比試心理」的影響。對於領導者而言,整合組織內外部的人才資源,往往是其最重要的一項資源整合能力。但很多領導在這方面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往往是其內心深處的「比試心理」在作怪。不少領導,尤其是干業務出身、業務能力較強的領導,很容易產生一種「比試心理」,即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業務專長和業務水平和他人做比較,這往往會帶來負面效應。


整合資源的能力是領導者的一門必修課,值得領導者高度重視、深入研究、不斷提升。所謂資源整合,就是將一些看起來彼此不相關的事物加以組合,創造出一種新生事物,使各種資源自身的價值得到增值的過程。從現代領導科學的研究來看,資源整合能力的高與低,往往是衡量一位領導者領導水平高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善於整合資源的領導者,本身並不擁有太多資源,但卻具有獨到的眼光,能夠看出這些資源背後潛藏的價值,能夠從這種價值增值中獲取自己的收益。

『叄』 如何進行初中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一、教學資源整合的本質

筆者認為,廣義的教學資源還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本身。因此,從本質上講,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可以視為教學職員之間的「對話」和「匹配」的過程。即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教學資源之間通過「對話」的形式「匹配」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的過程。

1. 作為「對話」的過程。

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實際上是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正確解讀,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資源、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課程目標和教學資源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課程標准,了解教學資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境對資源進行取捨和調整。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資源之間,學生與資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對話」空間(圖1)。

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更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完善個人的理解,建構自己的知識。

2. 作為「匹配」的過程。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含著整齊劃一的教學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統籌,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對具體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即「匹配」或「適應」。

因為課程目標的達成是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匹配」是指資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教師(包括教法、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學生(學習基礎、方法、風格等)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匹配,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圖2)。也就是說,選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某些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其關鍵是要合理整合教學的具體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的《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英語》(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塊的目標是達到課程標准7級要求。每模塊由五個單元組成,每單元由三個核心部分組成(圖3),這三大部分構成了一個從語言輸入 (Input) 到語言輸出 (Output) 的學習過程。這樣的編排符合語言學習先「輸入」然後「輸出」的習得規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較好地鞏固了學到的語言知識,持續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根據每個單元的序列設計,認識到教材強化聽力和閱讀的傾向,強化教師對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強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突出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和教師專業化發展。

事實上,「Warming
up」是「聽說」結合的語言學習,「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為Language
study)是「讀」的延續,「Using Language」(SEFC中為Integrating skills)則重在「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應用。「聽說讀寫」的教學序列符合母語學習的心理過程,而對外語學習來說,卻只適合於外語學習的入門階段或初級階段,因此對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而言則有待於改進。有研究認為,外語學習的學習順序應該是「讀聽說寫」或「讀聽寫說」,這一過程同樣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順序和「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應根據所任教學生的學習水平,調整並設計合理的教學順序,以期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

二、教學資源整合的目標

在教學資源整合過程中,怎樣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這就需要制定教學資源整合的一系列具體目標。但從教學資源整合的出發點來分析——教學資源不是教學中的規范,而應是為教學服務,特別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因此,筆者藉助自然生態中的適應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提出教學生態中教學資源的整合的總體原則是適應性——「適者有效,不適者無效」,即以是否「適應」「學生的學習」為判斷教學資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

在「適應性」這一總體原則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應該實現「四化」,這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整合的操作標准:①本地化,即應以更好地滿足特定教學情境的需要為宗旨;②個性化,即應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知識水平;③個別化,即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和班級的學習風格;④現代化,即要改變一些過時的教學內容。

1. 根據學生實際,調整教學體系。

教材體系的構建往往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不同群體間認識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進行教學,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

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教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學中,由於當前學生中,城市學生不知道農業生產到底在做什麼,即使是農村學生,接觸農業生活實際的機會也甚少,因此,他們也無法想像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鑒於此,筆者認為,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深入農村、親近農民、了解農業」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農村、體驗農村生活、學習種植農作物,從而使學生對農村、農民、農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只有這樣,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尊重農民的勞動、尊重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成果。

2. 聯系生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

新教材不再是學生必須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它僅僅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案例或範例。這就意味著實現同一個課程目標可以採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識是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遠離所教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並明確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即要從更廣闊的視野范圍來考察(因為課程目標決定了課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緊密聯系當地實際和學生經驗,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增加、或替換、或重組,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

例如,可以根據學校工作實際對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SEFC)做一些調整(表1)。

表1:根據學校實際對SEFC中的教學內容調整

時間

主題

單元

時間

主題

單元

開學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藝術節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遊黃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節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節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運動會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資源,挖掘多重價值。

知識不是獨立於認知主體而存在的,它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和研究過程,其中蘊含著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因此,知識具有多重價值,主要表現為遷移價值、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學資源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說明文的方式呈現了大量的科學邊緣知識,如地球生命的起源、萬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論。在這些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英語,不僅體現人文價值,也體現了科學價值,真可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其中蘊含了許多科學價值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學發現,等等,同時也蘊含了珍愛生命、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人文價值。

4. 關注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

符合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必然是開放性的,這種開放必然會增加教學中的非預期因素。這些非預期因素正是學生高層次思維的參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真實反映,是教學資源動態生成的重要部分,擁有無窮的教育和教學價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學中,在熟悉了不同身體語言的含義和使用場合之後,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內參與表演,設計了「你演我猜」的簡單身體語言表演,但是,由於節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間,因此在表演和猜測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從而讓課堂超越了原本設想的課堂,學生的思維空間也超越了教師原本預想的思維空間。

因為每個學生的潛力都很巨大,所以當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得到充分發揮時,類似的非預期因素在教學中是大量存在的(圖4)。教師要善於捕捉每一個非預期因素,並且要努力發現每一個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使之在轉化為當堂課的教學資源的同時,成為後續教學中教學資源生成的動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就是從更廣闊的視野(人的發展)和更高的目標層次(課程目標、教育目標)分析學與教的需要,從而確定教學的內容(課程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並准確把握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以此為出發點,整合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使教學過程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三、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的實際需要,因而,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重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對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的重組和整合往往基於自己的直覺和經驗,而且僅限於局部的修修補補。那麼,教師究竟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教學資源進行怎樣的整合呢?

筆者認為,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時,教師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對教材,包括對知識的編排順序、教學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體目標的要求等做詳細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體的整合方法有兩種:

1. 利用替換思想,提高教學的適應性。

加減:添加與刪減。添加是指補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兩種——延伸和拓展。所謂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類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變化。擴展則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對學生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因而它主要是質上的變化。同樣道理,刪減也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在質量上對教學資源進行增減時,還應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即調整教學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對科學、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成為真正科學家所必須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教學: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個問題進行引導;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導;第三,利用以下四個問題進行引導,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雖然這三種方式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但選擇的關鍵依據是適應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只有這樣,才體現教師教學的個性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如果時間允許,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會在更大程度上適應學生的學習。

修改:詳寫與簡寫。可以將教學活動與學生自身的背景和興趣聯系起來,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的真實的語言,可以設計更多地解決問題的任務,也可以將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簡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閱讀技巧,辨別文章中的人物分別來自哪些地區和國家,分別使用了哪些身體語言等,並通過完成圖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體語言。同時,教師還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從而讓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問題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2. 利用重組思想,提高教學的邏輯性。

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排序。如調整章節內知識呈現的先後順序,或重新安排章節的教學順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節內的教學內容調整以適應教學需要比較可取,過多和過大范圍內的調整則未必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即這種調整應有一定的幅度和頻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體上是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編排學習內容的,不適合中、高級的英語學習,並且有些單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難度太大,作為單元的起始內容,聽說學習難以順利有效地進行。尤其是「說」的質量停留在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話題內容太難,學生對話題相關的語言積累少。如果改變教學序列為「讀聽寫說」,即將「寫」和「說」放在「讀」和「聽」的後面,先有相當量的語言輸入和積累,語言輸出就有了「活水源頭」,這既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又符合「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積累規律,同時,把難度較大的「說」和「寫」放在難度較小的「讀」和「聽」之後,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

又如,在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節英語課時,筆者將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調整到第一課時,學生作自我介紹時,運用教材中的各種表達愛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學生作自我介紹時句式單一和語言呆板的現象。更重要的是,經調整而創設的真實語言環境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使得他們樂於開口,使整個課堂乃至整個學期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肆』 有效資源整合的技能與技巧有哪些

第一步:必須具備的資源。

未來民營企業無論如何發展,都只有三條道路:第一是整合別人、做大做強;第二是被人整合、退休養老;第三則是淘汰倒閉、遺憾終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對資源的整合能力,對資源的整合能力越強,核心競爭力越強。因此,企業如何走出狹隘的發展空間,做大做強,與領導者的思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這就需要領導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整合能力。

第二步:分析已有資源

資源整合的前提是要善於發現資源,培養一雙善於發現資源的眼睛,及時捕捉到所需的財富資源,就能比競爭對手多走一步。將自己的資源列出一張清單,包括資金、團隊、渠道、客戶、品牌、專業、人脈等方面,對這些資源進行精確分析,給自己的資源定性。這樣,我們才知道該如何運用資源:一方面讓自己的資源升值,實現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詢問自己需要哪些資源,並為如何獲得這些資源制定策略。

第三步:明確目標

在一九五三年時,哈佛大學曾對當時的應屆畢業生做過一次追蹤研究,在這個研究中詢問當時那些畢業生是否對未來有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書面計劃,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學生有肯定的答復。而在二十年後,一九七三年時,再次訪問了當年接受調查的畢業生,結果發現那些有明確目標及計劃的百分之三的學生,在二十年後他們不論在事業成就,快樂及幸福程度上都高於其他的人。尤有甚者,這百分之三的人的財富總和。居然大於另外百分之九十七的所有學生的財富總和,而這就是設定目標的力量。

設定目標後接下來就必須擬定一個執行的計劃。一個有效的計劃時常影響了目標是否能如期完成,但你知道如何才能擬定出一個完整且有效的計劃嗎 ?答案是你得先知道為什麼要達成這個目標的原因,一旦你對目的和原因瞭然於胸,一旦你知道為何去做,你自然會找出如何去做的方法和步驟了。而你也自動地會產生強大且持續的推動力,努力不懈地去完成這個目標。

第四步:還缺哪些資源資源類型,明白你缺的資源

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所有的資源都掌握在人的手裡,你要從別人那裡拿到你想要的資源,就必須配合別人的價值觀,給他所想要的,別人才會給你想要的。

如何判斷你缺的資源?

方法一,在微小曲線上找出我們所需要的上下遊方面的資源:假如我們是製造企業,那麼上游我們需要產品研發、原輔材料等資源,下游我們需要客戶、品牌、物流等資源。這些上下游配套資源就是我們想要的資源。

方法二,列出資源表,將資源分門別類,看看需要什麼。

一個人在知道自己想要的資源以後,整合思維是以對方為中心,研究對方想要什麼,然後給對方想要的,獲得對方的信任和認可,對方自願給你想要的。

歸納起來,知道自己想要的自願,了解別人想要的資源,給別人他所想要的資源,他就給你想要的資源,這就是整合思維。

第五步:缺少的資源在誰手裡

資源短缺是每個企業都會面臨的問題。在資源整合中,你缺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缺少的資源在誰手裡?對於中小企業來說,要解決當前各種資源短缺的困境,就要及時出擊,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再對症下葯:或強強聯手,或引進外來的設備、人才,或向銀行貸款,或藉助政策支持,等等。

第六步:如何將缺少的資源整合回來

如何將別人的資源整合過來?這就涉及到一個「捨得」的思維,中國的中小企業經營者往往礙於傳統觀念,重「得」輕「舍」,導致企業在遇到困境時固步自封,最後只能以倒閉收場。其實,「舍」與「得」就像一個完整的圓圈,只要你願意為更多人服務,首先奉上自己的資源,別人也能給你回報對等甚至更多的資源。所以,整合的關鍵是互補,只有資源互補,才可能實現資源的整合,達到共贏的狀態。

一旦了解了對方擁有的資源和缺少的資源,就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資源整合。但是,如果不與對方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就不能順利地進一步整合。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誠信」在整合中的重要性。如果你的誠信記錄非常良好,必然會大大增加整合的成功率,相反,就會大大減低整合的成功率。

第七步:資源整合方式

1、學會拼湊。很多創業者都是拼湊高手,通過加入一些新元素,與已有的元素重新組合,形成在資源利用方面的創新行為,進而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創業者通常利用身邊能夠找到的一切資源進行創業活動,有些資源對他人來說也許是無用的、廢棄的,但創業者可以通過自己的獨有經驗和技巧,加以整合創造。

2、整合已有的資源,快速應對新情況,是創業的利器之一。拼湊者善於用發現的眼光,洞悉身邊各種資源的屬性,將它們創造性地整合起來。這種整合很多時候甚至不是事前仔細計劃好的,而往往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摸著石頭過河」的產物。

3、發揮資源杠桿效應

成功的創業者善於利用關鍵資源的杠桿效應,利用他人或者別的企業的資源來完成自己創業的目的:用一種資源補足另一種資源,產生更高的復合價值;或者利用一種資源撬動和獲得其他資源。其實,大公司也不只是一味地積累資源,他們更擅長於資源互換,進行資源結構更新和調整,積累戰略性資源,這是創業者需要學習的經驗。

對創業者來說,容易產生杠桿效應的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非物質資源。創業者的人力資本由一般人力資本與特殊人力資本構成,一般人力資本包括受教育背景、以往的工作經驗及個性品質特徵等。

『伍』 如何提高自身資源整合的能力

要具有開闊的視野和獨到的眼光。善於整合資源的領導者往往獨具慧眼,能夠從一件事物、一個人身上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價值,並且具有開闊的眼界和豐富的想像力,能夠把似乎毫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為實現同一個目標、完成同一項任務做出貢獻。

『陸』 如何提高個人整合資源的能力

管理的實質在於創新

管理是人類各種活動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人類社會面對著一對尖銳的矛盾:一方面可供利用的各種資源都是稀缺的;另一方面,人類的慾望是無限的,不會停留在某一水平上。因此,經濟的本質就是作出選擇,來恰當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出產品,並分配給社會集團和成員,以滿足其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慾望。從這樣的思路出發來看管理,我們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所謂管理,是適應組織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可得到的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以實現本組織既定目標的動態的創造性活動。這種創造性的整合活動包括了目標組織、制度、市場諸方面的內容。

『柒』 如何提高職場整合資源的能力

當我們在為工作而努力奔忙的時候,你是否想過可以採用哪些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永保熱誠,全心投入工作對工作一直保持熱誠,在職場上展現活力和企圖心,甚至在團體里能激起同事、下屬工作鬥志的人,是企業最想留住或網羅的對象,精英人力資源公司總經理專家說。並且,讓老闆認為你總是全心投入工作,不計較多做一些事,更且是自動自發多做一點,而不是每天上班、下班,只把份內工作做好。 二、發展多職能力而且,只擁有一種專業能力已經過時,現在職場需要「七十二變」的孫悟空。過去認為,只要不斷精進自己的核心專業能力,就能牢牢捧住飯碗,但現在這種想法可能讓你在職場上升遷受阻,甚至被淘汰出局。專家指出,外界環境變化太快,企業為求生存,必須不斷調整經營方向,因此,今天企業重視的某些專業能力,明天可能變得不重要。這種情況下,只固守一種專業職能的人,如果無法符合企業未來的發展需求,當組織重整,精簡人力時,很可能就被裁掉。 三、培養領導能力領導能力好,不僅可抱牢工作,也助你在職場更上一層樓。領導能力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內整合公司的人力資源,適才適所,安置每個下屬在最適合他的職位,整合團隊一起達成公司訂定的目標;另一方面則是對外整合客戶的能力,和客戶建立良好關系,為公司創造最大利益。 四、確實的執行力訂出一個好策略固然重要,但是光有策略不夠,更重要是能執行出成效,專家認為。執行力好的人能將策略馬上赴諸執行,並且過程中不斷追蹤確認,如果發現偏離了企業訂定的目標,就盡快調整修正執行內容,以避免離目標愈來愈遠,浪費公司資源。 五、良好的溝通力不論什麼職務和職位,都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而且藉由溝通表達,提高你在職場的能見度,讓你的工作能力和績效容易被主管和其他人看見,溝通能力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其他專業能力,尤其關系升遷機會。 六、持續不斷學習所有企業領導人、趨勢大師都會認同,優秀人才必備的條件之一,就是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尤其大環境不停變動,現有知識很快就不足以應付明日的工作挑戰,所以,不斷重新學習絕對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