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什麼是節約型公共資源
擴展閱讀
為什麼運輸成本卻變高 2025-05-24 10:35:43
代購哪個產品最好用 2025-05-24 10:30:04

什麼是節約型公共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7-17 14:32:27

A. 節約型機關和節約型公共機構的區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8

B. 從政治生活的角度說明公民為什麼應該節約公共資源

一、從政治生活的角度說明公民應該節約公共資源:

1、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保護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公民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

2、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公民行使權利時,必須履行相應義務。公民在充分享受公共資源的同時也應該履行節約公共資源的義務。

3、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必須堅持三者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必須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只考慮個人利益,忽視國家和集體利益,浪費公共資源是錯誤的。

二、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十三五規劃:

2016年6月28日,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十三五」規劃》。該《規劃》分工作回顧和面臨的形勢,「十三五」時期節能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開展綠色行動,實施節能工程,完善保障措施5部分。開展綠色行動的主要內容是:開展綠色建築行動、綠色辦公行動、綠色出行行動、綠色食堂行動、綠色信息行動、綠色文化行動。

「十三五」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的主要量化目標是:實施能源和水資源總量與強度雙控,公共機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2.25億噸標准煤以內,用水總量控制在140億立方米以內。以2015年能源資源消費為基數,2020年人均綜合能耗下降11%、單位建築面積能耗下降10%,人均用水量下降15%。

C. 什麼是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於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D.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內容是什麼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資源不足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顯現——電力持續短缺、煤炭供應緊張、石油價格飆升、天然氣出現季節性短缺、環境污染程度加深……巨大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環保壓力迫使我們必須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道路。
第一,政府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 。
我國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不到1/2,森林不到1/7。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資源短缺都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能不考慮的一件大事。正因如此,國家把節約資源確定為基本國策。07年夏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所有公共建築內的單位,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和個體工商戶」除某些特殊情況外,「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於26攝氏度,冬季室內空調設置不得高於20攝氏度」。通過空調限溫這一細節希望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效法,再放大為全民節約資源的共同行動,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深入人心,蔚成風氣。節約資源,各級政府都應該作表率。節約資源的國策是政府定的,落實這個國策也需要政府做大量工作。身教重於言傳。政府機關在每件具體事務中注意節約,利於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培育人人節約資源的社會風尚。
第二,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
世界環境日07年新主題:冰川消融 後果堪憂 。 地球變暖是造成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有共同的義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根本上扭轉地球變暖的趨勢,保護人類的共同家園。溫室氣體其中危害巨大的是汽車的尾氣排放。 美國洛杉磯的居民,在1943年發現空氣中有一種微白的薄霧,有時 帶有黃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淚,這種薄霧日趨嚴重,但直到10年後才 找到真正的禍首——汽車。汽車排放的廢氣數量急劇增長,使汽車尾氣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而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車,提倡乘坐公共汽車、步行和騎自行車。
第三,重視垃圾的回收和處理。
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字,目前全國每年垃圾總量約5億噸,價值250億元,其中32%為生物垃圾,18%為塑料垃圾,8%為紙垃圾,4%為紡織品,3%為金屬,1.5%為玻璃製品,而這些占量2/3以上的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一噸廢紙可造紙800公斤;一噸廢塑料可煉汽油700公斤;易拉罐和玻璃瓶再生可節約物質成本的90%以上;一次性木筷可以用來造紙;生物垃圾可製成優質肥料;不能回收的紙屑、布頭等仍可燃燒發電。因此垃圾是害也是寶。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是終將有一天可以使用的原料礦藏。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實現垃圾最少排放和資源最佳循環利用,已成為世界各國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建立循環型社會形態的一種必然選擇。作為綠色校園的創建者,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行動起來,將垃圾分類存放,用實際行動保護好提供我們學習的綠色家園,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第四:減少塑料污染,提倡綠色購物。
我們去商店或農貿市場購物,幾乎每樣物品都會隨贈一個塑料袋, 回到家後,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進垃圾箱。作為垃圾,塑料袋離開了我們的家,但是它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隨處可見塑料袋在空中飛舞,降落在樹枝上、河流中,影響衛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數量,佔用耕地,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為嚴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進行焚燒,又會產生有毒氣體。如果使用更加環保的菜籃子和布袋子購物買菜,那麼不但減少了塑料製品對環境的污染,而且節約了資源。德國年輕人正以挎 布袋購物為榮,讓我們也來追隨這種 「綠色時尚」吧。
第五: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環境的保護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很多事情我們能夠做到,如:必須遵守有關禁止亂扔各種廢棄物的規定,把廢棄物扔到指定的地點或者容器內,特別是不要亂扔廢電池,因為一節廢電池中所含的重金屬,如果流到清潔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厲害的。節約用水,在刷牙時,請關閉水龍頭。 在學習中,要盡量節省文具用品,杜絕浪費,比如,鉛筆是用木材製造的,浪費了鉛筆就等於毀滅了森林。應該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飲料杯、泡沫飯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紙飯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來替代,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垃圾的產生。

E. 什麼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1資源節約型社會 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從國情出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是節約資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其中要著重考慮建設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的利用。如,目前不合理的水價是阻礙水資源基礎產業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價導致了水資源的大量浪費,使與水相關產業的經營發展面臨嚴重困難;同時,水價體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 資源節約型社會
完善產權制度
只有明晰了資源的產權,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的效益,做到物盡其用,使資源的損失浪費降到最低限度。既應明晰自然資源的產權,優化自然資源配置,節約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利用率達到最高;又應保護知識產權,提高人們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技術的積極性。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應用技術,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加快節能技術開發和推廣,目前應重點支持一批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技術改造項目,加快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節油代油、潔凈煤和節電、節水技術。大力研究和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綠色能源」的新技術和新工藝。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相協調,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文明消費,倡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生產模式,大力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此,應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鼓勵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
制訂開發和利用規劃
重點編制節電、節水、節油、資源綜合利用等專項中長期規劃,為工業節水、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化發展、牆體材料革新、散裝水泥和環保產業發展提出明確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發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發展循環經濟
加快制定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明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步驟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導全國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強化政策導向,堅持鼓勵與限制相結合;加快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相關技術體系,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術支撐。
加強法制建設
加強環境資源、糧食資源、水資源及各種主要礦產資源保護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對浪費的法律法規,為懲罰嚴重破壞環境資源者和嚴重浪費資源者提供法律依據;完善產權法律制度,規范和理順產權關系,保護各種產權權益,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完善產品質量和市場交易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坑蒙拐騙以及制假售假行為,規范市場交易,減少資源損失。

2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反過來,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准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十六屆五中全會明 環境友好型社會主題宣傳活動
確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借鑒國際先進發展理念,著力解決中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目標則是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制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通過生態環境要素的質態變化形成對生產和消費活動進入有效調控的關鍵性反饋機制,特別是通過分析代謝廢物流的產生和排放機理與途徑,對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並採取多種措施降低污染產生量、實現污染無害化,最終降低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

建設途徑:
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活動的組織方式決定了經濟基礎,進一步決定了上層建築。所以,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形態的性質和方向。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來獲得財富數量的增長,表現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徵。因此,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 環境優美的黃河濕地
首要任務是實現低資源能源消耗、高經濟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也就是說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綠色的政治制度保障。這里的綠色政治制度內容至少應包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全面的政績觀和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等三個方面。它們是保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高制度保障。只有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實好了,政府才可能進一步制定和切實實施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政績考核制度、綠色貿易政策和綠色財稅金融政策等環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綠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綠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更要憑借公眾的綠色力量,實行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在發達國家,公眾既是上世紀傳統環保運動的發起者,也是當今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策者和建設者。 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價值基礎。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先建立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使人類在經濟、科技、法律、倫理以及政治等領域建立起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對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並以生態規律來改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綠色科技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支撐。人類科技發展史充滿了對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維,已有的科技極大地延伸和豐富了人類佔有和掠奪自然的能力,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自然界對人類報復性的反應。換句話說,環境危機具有一定的技術內涵,即人類誤用技術或無節制的利用技術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突破傳統的科技進步的邏輯思維方式,科技進步的新思維應著眼和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對抗和征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續的資源范圍,而綠色科技應該是指向豐裕、清潔、可持續利用的資源范圍。

F. 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創建內容包括哪些 節能

1、建築節能,2、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3、節水和資源循環利用,4、可再生能源應用,5、綠色消費,6、監督管理。

G. 節約公共資源

1.響應國家號召,貫徹國家方針。
2.保護國有資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3.公共資源是國家提供給公民必需的資源,是為了滿足公民需要,不是給個人浪費的,也不是給某個人的。公民也應該使用其中自己所必需的,而非所有的。PS:是個6-8分的提吧,而且是高三的。

H. 開展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有什麼重要意義

通過網路查找 http://wenku..com/link?url=hTXA-j_foBYOvrM8BezOpqFZuytnkXrWjLT_ijhGgi_y_-
所謂公共機構,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財政性資金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公共機構特別是黨政機關,是經濟社會活動的管理中樞和全社會節能節約的倡議者、組織者、領導者,擔負著推動、指導全社會節能的重任。黨政機關帶頭節約資源,不僅對控制和降低資源消費增長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而且將對引導和推進全社會節約資源,起到積極的示範效應和導向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總書記、總理多次對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級公共機構特別是黨政機關要在節能工作中率先垂範,走在全社會前列。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報告指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國家《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 都將政府機構的節能列為專項重點工程,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新修訂的《 節約能源法》 還專門對公共機構節能方面作出了規定。2008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公共機構節能條例》,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節約型機關創建活動。我們省也於2009年4月出台了《山東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辦法》,這些都說明搞好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事關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節約能源資源重大決策的貫徹落實,事關節約型社會建設,我們每一個公共機構都責無旁貸。這就要求我們各級各部門必須明確各自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要充分認識推行公共機構節能不僅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公共機構加強自身建設、降低運行成本、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必然要求。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I. 簡答:什麼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含義: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各領域各環節,通過採取技術和管理等綜合措施,厲行節約,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社會發展模式。它強調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節約理念貫穿於生產、流通、消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措施,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和激勵全社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廢棄物資源,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終實現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的社會形態,其核心目標是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自然資源系統進入社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通量強度,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的物質解耦或減量化。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它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准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核心目標是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制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通過生態環境要素的質態變化形成對生產和消費活動進入有效調控的關鍵性反饋機制,特別是通過分析代謝廢物流的產生和排放機理與途徑,對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並採取多種措施降低污染產生量、實現污染無害化,最終降低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它是一個復合體,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這個復合體包括有利於環境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不利影響的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產力布局,少污染與低損耗的產業結構,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各有側重,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密不可分[5]。這一概念主要有兩層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含義:一是指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二是指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二者完整地涵蓋了社會經濟系統中物質量、能量流、廢物流等物質代謝的全過程。資源利用率高了,排放量減少了,環境污染自然就減輕了。

措施:
(一)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傳統經濟的生產模式是「資源——產品——廢物」,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就越大,最終將喪失發展的基礎和後勁。循環經濟是針對傳統經濟發展導致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惡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現形式,其發展路徑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它通過生態規劃和設計,資源循環利用,使不同企業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實現廢物綜合利用,優化配置資源,實現清潔生產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和諧型經濟模式。其主要特徵是「三低一高」,即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的資源模式。它是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另外,發展循環經濟除了可以做到資源、環境、經濟「共贏」外,還能解決就業問題。發展循環經濟是突破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瓶頸、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途徑,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模式。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應抓好四個環節:一是資源消耗環節;二是廢棄物產生環節;三是再生資源利用環節;四是消費環節。

1. 大力抓好資源節約,特別是能源資源的節約,提高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做到「物盡所用,地盡其力」。能源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資源問題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要切實把節約能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突出抓好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將節能降耗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定期公布各地區和主要行業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情況。建立健全節約能源資源的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推動生產、建築、交通等方面的節約能源資源工作,促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節約能源資源,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

2. 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要著力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推動不同行業通過產業鏈延伸和耦合,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在生產過程中採用新的工藝和設備,將各個環節產生的廢棄能源、原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降低主產品的資源消耗並生產出新的副產品,實現廢棄物的減量排放或零排放;二是對產品消費之後的廢舊物進行回收再利用,目前全世界鋼產量的45%、銅產量的62%、鋁產量的22%、紙製品的35%來自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三是對種植業、養殖業的廢棄物通過回收處理或生物工程的方法,轉化為對生產和生活有用的資源,改善生態和生活環境。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網路化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相對集中的分揀體系以及鼓勵生產企業利用廢舊物資的經濟機制,促進廢舊物資的利用。

3. 加強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戰略替代能源,對增加能源供應,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環境有重要作用,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要更加重視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發展水電、太陽能熱利用、沼氣等技術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盡快使優良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積極推進資源潛力巨大,技術基本成熟的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液化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以規模化建設帶動產業化發展。要採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包括營造市場需求、消除市場障礙、財政稅收扶持、推動技術進步、培育產業體系、加強法制建設等,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提高優質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4. 倡導節約型消費方式。目前我國浪費現象極為普遍。水、電消耗其浪費程度觸目驚心,個人消費中貪大求洋,高檔消費品「功能浪費」現象嚴重,政府管理部門決策失誤而造成消費領域的浪費以及公職人員的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構建節約型的消費方式就是要引導合理消費,反對盲目消費、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要鼓勵購買低油耗、低排量的節能環保型汽車和節能省地型住宅。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節水產品和再生利用產品。禁止過度包裝,盡可能不使用一次性產品。要提高全民族的節約意識,在全社會倡導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倡導綠色消費等現代消費方式,提高消費質量和效益。這是也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

(二)加快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建設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採取綜合措施,建立強有力的法律規章制度和管理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健全有利於節能環保的管理體制機制。

1. 加強宏觀指導和規劃,建立節約環保型國民經濟體系。要選擇和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保友好型社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的重要內容。

2. 完善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的作用,注重運用價格、財稅、金融手段和產業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外貿政策,促進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用經濟手段調節生產和消費行為,管理環境。要優化稅收體系,通過調整不同行業的稅負和優化稅種,引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研究能夠賦予環境以資源價格的政策,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要把環境保護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確保國家對公益性環境保護事業的穩定投入;積極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進重要生態功能地區的保護,促進全國經濟布局的優化。

3. 強化監督管理,堅決制止一切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要建立有公眾參與的環境評價制度和節約資源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公眾監督和輿論引導的作用。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統計制度和信息發布制度,促進各行各業改進工作,堵塞浪費資源和環境污染的漏洞。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資源環境准入、資源環境淘汰和資源開采、排污許可證三項制度。

二是建立科學完備的節能環保法律保障制度。

加快法制建設,完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要抓緊制定和修訂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解決無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問題。加快《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健全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建築節能、節約石油以及包裝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規,抓緊修訂《節約能源法》。建立執法責任制,加強執法監督,保證現有法規的有效貫徹實施。要加快國家標准制度體系的建設,制定和完善各類產業標准、行業標准和產品標准,依法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執法監督檢查的力度。對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實行嚴格的開發准入條件;對高消耗、高污染行業的新建項目,要從能源、水資源消耗以及土地、環保方面實行更為嚴格的產業准入標准。加快制定工業耗能設備、機動車、家用電器、照明器具等強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標准,修訂和完善主要耗能行業節能的設計規范,提高建築的節能標准。完善重點用水行業取水的定額標准。建立和完善高耗能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強制淘汰制度,重點耗能產品的市場准入制度,新建建築的准入制度,生產者的責任延伸制度等。

(三)開發和推廣節能環保的先進科學技術

節能是與開發既有石化燃料和新能源並舉以解決能源危機的根本途徑。節能靠節能技術來實現,節能技術是指一定量的能源投人能夠產生更大效應的技術,即提高有效利用能量與能源總體內含的能量之比。樹立節約須走技術創新之路的理念。加強技術創新是實現能源、資源節約的必由之路[25 ~27]。應把能源、資源、環境、生物技術等放在優先發展位置。首先要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技術。我國目前煤炭使用量在能源使用總量中約佔70%,提高煤炭綜合利用率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二要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技術。廢棄物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就是把放錯位置的資源重新利用好,使其走上資源循環利用之路。三是要發展太陽能、水力、地熱能以及生物質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技術。

要實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科學技術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意義重大。要努力建立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體系,以企業為基礎,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棄物排放少的生產體系,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能夠控制在生態環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圍之內。

(四)強化全民節約環保意識

社會公眾的節約環保意識仍然十分薄弱,必須樹立全民節約環保的理念[27]。正如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只有全民參與節約、人人做到環保,才能建設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樹立善待地球、保護生態資源的理念,樹立需求無限而資源有限的憂患理念,樹立全社會崇儉抑奢的理念,深刻認識到節約與環保不僅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素質、一種責任、一種公德。大力強化資源環境危機意識,提高全民的日常節約環保意識[28]。廣大公民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主體。每個公民都應具有勤儉節約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習慣,倡導節約環保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使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等節約環保具體行為,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不斷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持和協助,引導公眾從社會主義新文明的角度認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倡導環境文化,培養公眾的資源環境危機意識,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形成一種主流的社會輿論。廣泛開展國情教育,增強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和中小學生的資源憂患意識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水平高的標志,是我們的理想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