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利用區劃具有明顯的什麼
擴展閱讀
鑽石牌琉璃瓦哪裡生產的 2025-05-24 20:02:17
宜人貸哪些費用不合理 2025-05-24 19:36:32

資源利用區劃具有明顯的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16 09:49:42

Ⅰ 從屬性來看,自然資源具有什麼特點

所謂可用性,就是指可以被人們所利用,這是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自然資源通常具有多種用途,也就是多功能性。自然資源的可用性與稀缺性有極密切的關系。(2)整體性。各種自然資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復雜系統。但在這個系統中,每種資源都可以彼此獨立存在,都有其個性。(3)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嚴格的區域性。不同區域資源組合和匹配都不一樣,因地制宜是自然資源利用的一項基本原則。除了上述特點外,各類自然資源還有各自的特點,如生物資源的可再生性,水資源的可循環和可流動性,土地資源有生產能力和位置的固定性,氣候資源有明顯的季節性,礦產資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和隱含性等。

Ⅱ 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圖5-18 土地貧瘠(http://www.chetx.com)

土地資源在歷史上曾受到巨大的損失,目前仍在持續。據聯合國環境署估計,有史以來,地球上已損失了20×108hm2適宜耕種的土地,這比現在全世界耕種的土地還要多;估計目前全球每年損失的農林牧用地為(500~700)×104hm2。造成土地質量下降或損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①人類不合理地使用土地,導致土地貧瘠化(圖5-18),土地沙化(圖5-19),甚至不能耕種。②水和風的侵蝕。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水的侵蝕和水澇災害造成的土地損失大約占總損失土地的30%。③土地鹽鹼化。據統計,全世界有30%~80%的灌溉土地受到鹽鹼化的影響,由此而損失的土地每年達(20~30)×104hm2。④化學污染。由於化肥、化學殺蟲劑和除草劑的大量使用以及工業廢物的影響,部分土壤中有毒物質劇增,土地板結,土壤表層結構和肥力受到破壞,甚至被迫棄耕。⑤有些草原過度放牧,使牲畜與天然牧場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結果一些草原變為荒漠或荒漠化土地。⑥城市建築、交通、采礦、修水庫等工程活動的佔用與破壞也使土地損失很大。

圖5-19 土地沙化

另一方面,如果人類能夠正確使用,土地就不會退化,還可以向有利於耕種的方面轉化,即形成農業土壤。

如前所述,全世界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極為龐大的,但人均佔有量是有限的,尤其是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地是可以更新的資源,具豐富的生產潛力,只要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採取各種有效措施解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有限的土地資源的潛在生產能力就會充分發揮出來,成為現實的生產能力。

首先,對於土地資源必須因地制宜綜合開發利用,注意揚長避短,發揮土地的生產優勢。要做到這一點,搞好農業區劃工作是基礎和前提(圖5-20)。農業區劃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分析農業資源和農業生產的現狀,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出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合理方向和適當措施,為農業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依據。農業區劃必須從查明包括土地資源在內的各種農業資源入手,而農業區劃成果又可以為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指出方向,為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潛力提供依據。

其次,要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對低產田進行有效的改良,相當於增加了大量的耕地。必須針對不同情況,對土地進行合理改造,力爭做到改造、利用和保護密切結合。要堅持用地和養地相結合,使土壤肥力不致降低,而且有所提高,才能增加農業產量。

第三,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數量減少和質量降低。數量減少表現為表土喪失、土體毀壞或耕地的非農業佔用;質量下降表現為土地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方面的質量降低。針對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應該採取有效措施,做好水土保持,改良鹽鹼地,防止沙漠化和土地污染。

圖5-20 中國農業生態區劃示意圖(http://nxy.nxu.e.cn)

Ⅲ 農業資源利用與區劃主要講什麼內容

很高興告訴你!
分類農業自然資源可分為三類:①不可更新資源,如鐵、煤、石油等。②可更新資源,如生物、水、土壤等。③用之不盡的資源,如空氣、風力、太陽能等。農業自然資源既是農業環境要素,又是人類生存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為你解除疑惑是我的快樂!

Ⅳ 區域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區域的基本特徵:

1、區域具有一定的界線。

2、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則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3、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特色和功能。

4、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發展變化會影響到周邊和相關的地區。

(4)資源利用區劃具有明顯的什麼擴展閱讀:

區域研究的內容

1、地理志

地理志是利用文字、表格、地圖等記述或總結區域地理環境情況的書冊。它反映區域各個地理要素和地理環境的特徵,是傳統區域地理學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表達形式。

地理志為研究歷史時期和現代區域的地理環境提供比較全面的資料,對區域經濟開發和建設有重要參考價值。地理志按記述的區域范圍不同,可分為全國地理志和地方性地理志。

2、人地關系研究

把特定區域的人與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研究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和人對地理環境的適應、利用、改造。

3、景觀研究

研究區域地理景觀的特徵及其歷史發展。

4、區域地理調查

對區域地理環境進行全面了解和考察,評述自然條件和資源基礎,利用地理調查資料,進行區域特徵和區域分異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區劃和制定區域發展規劃。

5、專題性研究

研究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

6、區域綜合研究

對某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的聯系、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進行綜合研究,並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等,提出區域開發、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徑,如熱帶地理、乾旱區地理、極地地理、山地地理以及自然保護區等方面的研究。

Ⅳ 土地資源分區利用的原理是什麼

土地資源分區利用的原理是區域差異性。

我國幅員遼闊,規劃區域內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存在著區域差異性,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結構受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也具有區域差異性,即土地利用的地域分異規律。為了充分發揮各地的土地資源優勢,密切結合區域特點,提供因地制宜的科學規劃,合理利用開發土地。

必須以區域為基本單元,進行土地利用分區。從這個意義上說,土地利用分區就是根據地域分異規律,以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資源的適宜性為基礎,根據土地利用條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將規劃區內土地劃分為不同的土地利用區域,為土地利用的調控和管理提供依據。土地利用分區揭示了土地利用結構客觀發展的規律性,是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方法。



土地資源類型:

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土地、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土地棗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Ⅵ 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土地資源在歷史上曾受到巨大的損失,而且目前仍以很高的速率遭受損失。據聯合國環境署估計,有史以來,地球上已損失了20億公頃適宜耕種的土地,這比現在全世界耕種的土地還要多;估計目前全球每年損失的農林牧用地為500~700萬公頃。造成土地質量下降(或損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①人類不合理地使用土地,導致土地貧瘠化,甚至不能耕種。②水和風的侵蝕。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水的侵蝕和水澇災害造成的土地損失大約占總損失土地的30%。③土地鹽鹼化。據統計,全世界有30%~80%的灌溉土地受到鹽鹼化的影響,由此而損失的土地每年達20 萬~30 萬公頃。④化學污染。由於化肥、化學殺蟲劑和除草劑的大量使用以及工業廢物的影響,使部分土壤中有毒物質劇增,土地板結,土壤表層結構和肥力受到破壞,甚至被迫棄耕。⑤有些草原過度放牧,使牲畜與天然牧場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結果一些草原變為荒漠或荒漠化土地。⑥城市建築、交通、采礦、修水庫等工程活動的佔用與破壞也使土地損失很大。

另一方面,人類活動對土地的影響,是在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時,才會引起土地退化;如果人類長期的耕種活動能夠正確地使用土地,就不會使土地退化,還可以促使土地向有利於耕種的方面轉化,即形成農業土壤。

如前所述,全世界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極為龐大的,但人均佔有量是有限的,尤其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然而,土地是可以更新的資源,具有豐富的生產潛力,只要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採取各種有效措施解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那麼有限的土地資源的潛在生產能力就會充分發揮出來,成為現實的生產能力。

首先,對於土地資源必須因地制宜綜合開發利用,注意揚長避短,發揮土地的生產優勢。要做到這一點,搞好農業區劃工作是基礎和前提。農業區劃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分析農業資源和農業生產的現狀,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出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合理方向和適當措施,為農業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依據。農業區劃必須從查明包括土地資源在內的各種農業資源入手,反過來,農業區劃成果又可以為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指出方向,為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潛力提供依據。

其次,要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要花相當大的力量,提高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基本農田的比重。解決好旱澇危害的問題,可以盡量多地使農田成為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對低產田進行有效地改良,就相當於增加了大量的耕地。必須針對不同情況,對土地進行合理改造,力爭做到改造、利用和保護密切結合。要堅持用地和養地相結合,使土壤肥力不致降低,而且有所提高,才能增加農業產量。例如,我國南方水稻種植區用紫雲英等綠肥作物與水稻輪作,北方旱作區用豆類作物和玉米間作等,可以保持土壤肥力。要增施有機肥料,多種豆科和綠肥作物,把它們與耗地作物(玉米、高粱、小麥、水稻等)很好地搭配種植,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第三,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數量減少和土地的質量降低。數量減少表現為表土喪失、土體毀壞或耕地的非農業佔用;質量下降表現為土地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方面的質量降低。針對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應該採取有效措施,做好水土保持,改良鹽鹼地,防止沙漠化和土地污染。

Ⅶ 我國水資源在地區分布上具有明顯的不均衡性,具體表現為______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不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

1
4
.在地區分布上具有顯著的不均衡性,具體表現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
故答案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

Ⅷ 耕地資源利用特點

由於受土地資源、氣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福建省耕地資源利用表現出人均耕地少、內陸地區耕地相對較為豐富,耕地分布零散、沿海地區「耕地密度」明顯高於內陸地區,耕地利用結構和方式多樣、地域性差異較大等特點。

(一)人均耕地少,但內陸地區耕地相對較為豐富

2007 年福建省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 2.71%,而耕地面積僅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 1.10%,表現為人多、耕地少的特點。2007 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積 0.037 公頃,不及全國人均耕地水平的50%,明顯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 0.053 公頃的警戒線。從耕地人均數量的地域分布來看,由於沿海地區的人口密度更大,該地區人均耕地面積明顯低於全省和內陸地區的人均耕地水平,分別為全省和內陸地區人均耕地水平的 72.97% 和 38.57%,其中除寧德市和漳州市的人均耕地面積略高於全省人均水平外,其餘 4 市的人均耕地面積均低於全省人均水平,僅為全省人均水平的 72.97% ~ 27.03%,以廈門市和泉州市的人均耕地面積最少,僅為 0.010 公頃和0.020 公頃,是全省人地矛盾最為尖銳的區域。內陸地區的人均耕地面積則明顯高於全省的人均水平,為全省人均耕地的 189.19%,內陸 3 市的人均耕地面積比全省人均水平高 0.022 ~ 0.042公頃,其中南平市的人均耕地面積高達 0.079 公頃,是全省人均耕地最為豐富的區域。可見,福建省內陸地區的耕地相對較為豐富,而沿海地區人地矛盾則相當突出。

(二)耕地分布零散,但沿海地區「耕地密度」明顯高於內陸地區

福建省地貌復雜多樣,境內既有水網交織的沖積平原,又有曲折的海岸及星羅棋布的島嶼,更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和群峰聳峙的山地,復雜的地貌類型造就了全省耕地地塊單元破碎、分布零散等特點。從各市耕地數量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比例分布來看(表 1-5),除廈門市和莆田市的耕地數量比例較小外(分別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 1.79% 和 5.68%),其餘各設區市耕地數量所佔的比例分布均較為接近,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 11.16% ~ 17.03%,表明福建省耕地數量在多數設區市的總體分布較為均勻,但從耕地數量的地域分布來看,沿海地區土地面積僅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44.75%,而耕地面積卻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 56.62%,表明全省耕地相對集中於沿海地區。

耕地區位指數反映了區域耕地分布密度的大小,可以表徵區域耕地資源的分布集中程度,表 1-6 的統計結果表明,內陸地區的耕地區位指數明顯低於沿海地區,分別為全省和沿海地區耕地區位指數平均值的 68.70% 和 62.20%,表明福建省內陸地區的「耕地密度」明顯低於沿海地區。從各市的耕地區位指數比較來看,沿海地區除寧德市的耕地區位指數略低於全省平均值外,其餘 5 市的耕地區位指數明顯高於全省和內陸地區各地市的耕地區位指數,全省「耕地密度」較大的是莆田市、廈門市和福州市,而「耕地密度」最小的是三明市。上述結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地域分布雖較分散,但沿海地區「耕地密度」明顯高於內陸地區。

表 1-6 2007 年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積和耕地區位指數表

註:耕地區位指數 =(設區市或地域耕地面積 / 設區市或地域土地總面積)/(全省耕地面積 / 全省土地總面積)

(三)耕地利用結構和方式多樣,地域性差異較大

由於福建省地處亞熱帶地區,水熱資源豐富,加上多變的地形地貌條件所形成的復雜多樣的小氣候條件,為多種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致使全省耕地資源表現出利用結構和方式復雜多樣、地域性差異較大的特點。全省耕地利用類型包括了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旱地和菜地等所有二級地類(表 1-5),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灌溉水田和望天田的數量分布比例較為接近,其中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灌溉水田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 49.64% 和 50.36%,望天田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 50.74% 和 49.26%,但是全省水澆地、旱地和菜地則集中分布於沿海地區,分別占相應二級地類總面積的 99.70%、83.07% 和 72.93%。根據種植農作物的種類不同,全省耕地利用可分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三種利用方式,其中以種植糧食作物利用方式為主。按播種面積計算,2007 年全省耕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 65.46%,經濟作物占 8.82%,其他作物占 25.72%,播種面積之比為 7.42∶1∶2.92,與 1995 年相比,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下降 5.70%,經濟作物比例增加 0.07%,其他作物比例提高 5.77%。

表 1-7 資料表明,福建省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和馬鈴薯等,其中以水稻占絕對優勢,其次是甘薯。水稻主要分布於內陸地區的三明市、龍岩市和南平市,合計播種面積達 474.03 千公頃,佔全省水稻總播種面積的 54.57%;甘薯則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的泉州市、福州市和寧德市以及內陸地區的三明市,合計播種面積為 104.19 千公頃,佔全省甘薯總播種面積的 64.95%;馬鈴薯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的寧德市、泉州市和福州市及內陸地區的三明市和南平市,合計播種面積達 51.35 千公頃,佔全省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的 84.46%。

表 1-7 2007 年福建省各地耕地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表單位:千公頃

註:耕地農作物播種面積 = 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非耕地上播種面積

福建省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料作物(包括花生、油菜和芝麻等)、甘蔗和煙草等,其中以油料作物占優勢,其次是煙草。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和南平市,合計播種面積達 72.13 千公頃,佔全省油料作物總播種面積的 71.04%;煙草則主要分布於內陸地區的三明市、南平市和龍岩市,合計播種面積達 62.56 千公頃,佔全省煙草總播種面積的 99.33%;甘蔗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的漳州市,佔全省甘蔗總播種面積的 54.56%。全省其他作物主要有蔬菜瓜果類和綠肥等,以蔬菜占絕對優勢。蔬菜瓜果類主要分布於漳州市、福州市、南平市和三明市,合計播種面積達 412.93 千公頃,佔全省蔬菜瓜果類總播種面積的 61.61%。

Ⅸ 生態環境分區

11.2.1 生態環境類型區的劃分原則

生態環境類型區的劃分既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也取決於人類社會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作用的性質。因此,生態環境類型區的劃分應當根據生態環境本身的組成與結構、人類活動的類型與強度,遵循以下六項原則進行劃分。

(一)以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為主,兼顧社會屬性的原則

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是客觀的,是地殼歷史長期演化的結果,它決定了生態環境的類型和環境質量的基本狀況,反映了生態環境的特徵。人類社會活動對生態環境有著巨大的改造作用,對生態環境質量有著明顯的制約作用。

(二)生態環境的地帶性原則

生態環境的地帶性指的是由於有著共同的發展歷史和演變途徑,生態環境在同一類型區域中,其地貌、氣候、土壤、植被、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具有明顯的相似性,而在不同區劃內則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各環境要素組成、資源狀況、資源結構、資源分布及其開發利用,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的「地理綜合體」。

(三)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對一致性原則

同一生態類型區域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活動要有相對一致性。同一類型區域中業已形成的生態環境與生態資源開發和利用等方面有著相對一致性和較穩定的生產分布格局。

(四)生態環境綜合因素與主導因素相結合的原則

由於組成生態環境的因素很多,同時又要考慮人類社會活動因素,因此必須在綜合分析各要素後,抓住主要矛盾進行綜合與概括。

(五)生態破壞的相似性原則

生態類型區中,由於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生態平衡失調,引起資源衰竭和生態破壞,其表現形式和防治途徑基本一致。

(六)生態環境類型區空間連續性原則

不同類型區的劃分在空間分布上必須是連續成片的,是一個生態結構、功能相對統一的整體。一方面,生態環境的空間連續性是生態系統存在和長久維持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保持生態類型區空間連續性和完整性,有利於信息採集和數據統計。

根據上述原則進行生態類型區劃分,保證了生態類型區劃具有明顯的整體性、協調性、區域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特性,且有明確的社會、經濟、生態目標。

11.2.2 生態類型分區依據

景觀生態學是地理學與生態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研究一定地理單元內,一定時間階段的生態系統類群的格局、特點、綜合資源狀況、相互間物與物交流等自然規律,以及人為干預下的演化趨勢,揭示其總體效應對人類社會的現實與潛在影響的學科。一定的區域景觀具有其相適應的景觀生態。生態系統是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整體,其等級特徵使景觀生態也出現等級特徵。一般劃分景觀生態考慮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河流流域或湖泊流域、農業區劃以及界面與交接地帶等等。

衛星遙感影像圖提供了具有視域廣、直觀,又能反映客觀、真實空間的景觀生態分布。在景觀生態中地表的地貌地形是衛星遙感圖像中反映最好,表現最為直觀的一種信息,具有明顯的可判讀性和可譯性。因此,生態類型區劃分是以宏觀地貌形態在衛星圖像上所反映的不同影像特徵,並結合地面常規資料予以劃分和確定。湖南省不同地貌的遙感解譯標志見表11-1,據此,湖南省景觀地貌可劃分出 6 個大區,16 個亞區和 61 個小區(圖11-1)。

表11-1 地貌形態分類及解譯標志

圖11-1 湖南省生態環境區劃分示意圖

11.2.3 生態類型區劃方案及系統

湖南省景觀生態類型區劃是以地貌類型為格架進行劃分的。前文已述湖南省景觀地貌可劃分出大區—亞區—小區三個層次,相應的生態類型劃分為景觀生態類型區、景觀生態類型亞區和景觀生態類型小區,其中評價客體主要是景觀生態小區。全省依據地貌景觀共劃分出6個景觀生態區,16個景觀生態亞區和61個景觀生態小區,具體的景觀生態區劃系統如下:

Ⅰ.湘西北中、低山、山原生態區

Ⅰ-1.白雲山—龍山—八大公山中山、低山、山原生態亞區

Ⅰ-1-1.龍山—八大公山中山、山原生態小區

Ⅰ-1-2.白雲山—蹇家坡中山、低山生態小區

Ⅰ-1-3.塔山—涼水口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Ⅰ-2.花垣—大庸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Ⅰ-2-1.花垣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Ⅰ-2-2.桑植中山生態小區

Ⅰ-2-3.大庸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Ⅰ-2-4.武陵源中山生態小區

Ⅰ-2-5.江埡—通津鋪高丘、低山生態小區

Ⅰ-2-6.維新場中山、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Ⅰ-2-7.東風山—瓶壺山中山生態小區

Ⅰ-3.武陵山山原、中山、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Ⅰ-3-1.江山—葫蘆山原生態小區

Ⅰ-3-2.古丈—大坪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Ⅰ-3-3.龍潭河—苗市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Ⅱ.湘西雪峰山地生態區

Ⅱ-1.沅陵—麻陽—芷江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Ⅱ-1-1.新晃—芷江中低山、低山生態小區

Ⅱ-1-2.沅陵—麻陽盆地、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Ⅱ-1-3.沅水下游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Ⅱ-2.雪峰山中山、低山生態亞區

Ⅱ-2-1.靖縣—會同—洪江中低山、中山生態小區

Ⅱ-2-2.通道—黔陽中低山、中山生態小區

Ⅱ-2-3.漵浦盆地生態小區

Ⅱ-2-4.城步—綏寧中山生態小區

Ⅱ-2-5.新化中低山、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Ⅱ-2-6.安化中山、中低山、低山生態小區

Ⅲ.湘北洞庭湖濱湖平原生態區

Ⅲ-1.洞庭湖西側低丘、崗地生態亞區

Ⅲ-1-1.桃源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1-2.臨澧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1-3.黃土店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2.洞庭湖沖積平原生態亞區

Ⅲ-2-1.澧水河口沖積平原生態小區

Ⅲ-2-2.沅水河口沖積平原生態小區

Ⅲ-2-3.華容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2-4.洞庭湖平原、湖泊生態小區

Ⅲ-2-5.湘江河口沖積平原生態小區

Ⅲ-3.洞庭湖東側低丘、崗地生態亞區

Ⅲ-3-1.沅潭鎮平原、崗地生態小區

Ⅲ-3-2.岳陽—汨羅低丘生態小區

Ⅳ.湘中丘陵生態區

Ⅳ-1.漣源—邵陽丘陵生態亞區

Ⅳ-1-1.新寧—武岡—隆回丘陵、低山生態小區

Ⅳ-1-2.邵東—漣源中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Ⅳ-2.長沙—株洲—湘鄉崗地、丘陵、低山生態亞區

Ⅳ-2-1.寧鄉崗地、丘陵生態小區

Ⅳ-2-2.安沙—黃柏鎮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Ⅳ-2-3.湘鄉丘陵、低山生態小區

Ⅳ-2-4.長沙—湘潭崗地、丘陵生態小區

Ⅳ-2-5.南嶽中山、丘陵生態小區

Ⅳ-2-6.株洲丘陵、崗地生態小區

Ⅳ-3.冷水灘—衡陽—郴州崗地、高丘、低山生態亞區

Ⅳ-3-1.冷水灘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Ⅳ-3-2.祁東崗地、中低山生態小區

Ⅳ-3-3.衡陽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Ⅳ-3-4.常寧崗地、高丘生態小區

Ⅳ-3-5.永興中低山、高丘、盆地生態小區

Ⅴ.湘東盆地—山地生態區

Ⅴ-1.臨湘—平江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Ⅴ-1-1.臨湘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Ⅴ-1-2.平江中低山、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Ⅴ-1-3.幕阜山中低山、中山、丘陵生態小區

Ⅴ-1-4.安定鎮—長壽鎮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Ⅴ-2.連雲山—武功山中山、盆地生態亞區

Ⅴ-2-1.瀏陽中山、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Ⅴ-2-2.醴陵—攸縣盆地、中低山生態小區

Ⅴ-2-3.武功山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Ⅴ-2-4.茶陵盆地生態小區

Ⅵ.湘南山地生態區

Ⅵ-1.越城嶺—陽明山中山、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Ⅵ-1-1.東安中山、中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Ⅵ-1-2.雙牌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Ⅵ-2.九嶷山中山、丘陵、崗地生態亞區

Ⅵ-2-1.江永崗地、丘陵、山地生態小區

Ⅵ-2-2.嘉禾崗地、丘陵生態小區

Ⅵ-2-3.江華中山生態小區

Ⅵ-2-4.臨武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Ⅵ-3.諸廣山中山生態亞區

Ⅵ-3-1.酃縣—資興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Ⅵ-3-2.汝城—桂東中山生態小區

全省景觀生態環境各類型區劃如圖11-1。

Ⅹ 北京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如何其特點、利用手段、經濟利益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北京的西北部,北部,東北部,多山地,且為北京水源供給地,農業佔有率不多,多為山間種植果樹,平原種植農作物。
北京的西南部,南部,東南部,東部,有農業,但隨著經濟發展,多數農民已經不靠農業。
隨著城市擴大化,未來20年裡,北京農業用地會很少,取代的是現在作為郊區農業地區的新型衛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