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治通沒資源怎麼辦
擴展閱讀
無錫不銹鋼板什麼價格 2025-07-25 23:11:36
玉門石油怎麼樣 2025-07-25 23:10:32

資治通沒資源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2-07-06 13:04:40

❶ 《資治通鑒》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資治通鑒》(司馬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AH3nulIrjDpScJBssCEoSQ

提取碼: gamv

書名:資治通鑒

作者:司馬光

豆瓣評分:9.5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9-1

頁數:3679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及其助劉攽、劉怒、范祖禹等根據大量的史料編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訖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書中描繪了戰略至五代期間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的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生動地刻畫了帝王將相們的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旋渦中的生死悲歡。時至今日,《資治通鑒》仍是一本了解和學習中國歷史的必讀之書。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愛好歷史,出仕以後,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撰成一部戰國至秦共八卷本的編年史,名為《通志》,進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設局續修。此後,司馬光無論在政治上如何進退沉浮,書局一直隨身而設。1067年神宗即位,開經筵,司馬光進讀《通志》,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時,司馬光竭力反對,被任命為樞密事使而堅辭不就,於熙寧三年(1070年)出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陽,專心編撰《資治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從治平三年開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時間。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❷ 《資治通鑒》二十講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資治通鑒》二十講》(劉後濱)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SbkXjUondoTpmxAs5hLJbQ

提取碼: 9jn8

書名:《資治通鑒》二十講

作者:劉後濱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11-15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史學史上的傑作,堪稱對大學生進行通識教育的經典讀本。本書是劉後濱教授、李曉菊教授主編的歷史讀本,選編、解析《資治通鑒》關於中國古代歷史重大問題的記載,旨在普及大學生與歷史愛好者的歷史知識,培養其具有一定的文獻閱讀能力與歷史賞析水準。

作者簡介:

劉後濱,1966年出生,江西吉水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兼歷史系主任、中國古代史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曾訪學於美國哈佛燕京學社、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歷史系等。講授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隋唐五代史、唐詩與唐史等課程,代表作有《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大唐開國》、《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合著)等.2004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9年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10年人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

李曉菊,1960年出生,遼寧沈陽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講授中國歷史文選、中國歷史文獻學、歷史文獻學概論、版本目錄學研究等課程。


❸ 哪位大佬有 《 資治通鑒全本》電子版書籍百度網盤資源下載

《資治通鑒全本》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提取碼:dwyk

簡單地說,《資治通鑒》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度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包括了戰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

❹ 《資治通鑒》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資治通鑒(全二十冊)》([宋] 司馬光 編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M7a_Dvy1QT1LdDMpAFYUNQ

提取碼: iaw9

書名:資治通鑒(全二十冊)

作者:[宋] 司馬光 編著

譯者:標點資治通鑒小組 校點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1956-6

頁數:9612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全20冊)》是一部集體編寫的歷史巨著,主編是司馬光,協修是劉恕、劉攽和范祖禹,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原欲定名為《通志》,神宗即位後,把《通志》改名為《資治通鑒》,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分為294卷,共計300多萬字;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編成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時間。司馬光是為了鞏固當時的封建政權,才編寫《資治通鑒》,這就決定了此書的內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歷史上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為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資治通鑒》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譴責,以為後世君主的鑒戒。《資治通鑒》還有許多很有價值的關於軍事、經濟、文化、學術思想、史學等方面的歷史記載。《資治通鑒》所搜集的材料十分豐富,據估計,《資治通鑒》所引之書多達300多種。《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極為重要的編年史,不僅為封建統治階級提供了統治經驗,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全書體例嚴謹,前後脈絡分明,語言文字也極為簡練。這些對後世史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❺ 怎麼找不到《史記》《資治通鑒》之類的史書下載,是什麼原因

呵呵 想給大腦加油了哦 我前幾天剛下載了個 裡面原文白話文都有 把地址給你哦 這裡面很多的 選一個下載就可以了 不過你有些小氣哦 懸賞零分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8%B5%84%E6%B2%BB%E9%80%9A%E9%89%B4&id=0

❻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華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ZIGyemJsroOlZjW-P8Z6ug

提取碼: dx67

書名:華杉講透資治通鑒

作者:華杉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9

頁數:256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從戰國寫到五代十國,生動展現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和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和「超級案例集」。我們今天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無論是個人的還是國家的,歷史先輩們都遇到過、處理過,有經驗教訓。

本書作者華杉用「通篇大白話」翻譯整部《資治通鑒》,並盡量保留原文的韻味,讓人像讀小說一樣拿起來就放不下。同時結合歷代名家觀點,加上華杉本人的點評,講透《資治通鑒》中對21世紀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讓人看一遍就會,看完就能用得上。

作者簡介:

華杉,1971年生於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上壩土家族鄉新田壩村。現居上海。

中國著名廣告人、企業家、兵法家、超級暢銷書作家。

❼ 求《中華經典藏書資治通鑒》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中華經典藏書資治通鑒》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_QpXX8TNHkrM59gmjj430A

?pwd=8zm1 提取碼:8zm1
簡介:是中國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全面總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智慧,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歷史發展的軌跡。展示了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里,曾經出現的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

❽ 資治通鑒怎麼學

應該怎樣讀《資治通鑒》?
--讀《資治通鑒介紹》產生的問題
《資治通鑒》是文史類讀書人的必讀書,其價值自不必贅述。但是,這樣一部大書,該怎樣去讀呢?
《資治通鑒》我看過一遍--只能算看過而已,不敢說讀過--正文大致都無遺漏,但比較短的考異和一半左右的胡注都跳過去沒看。至於卷末的《通鑒釋文辯誤》,則一頁沒翻。
近來計劃秋後認真讀一遍《資治通鑒》,帶著「該怎樣去讀?」這個問題,作了些准備工作。其間,讀了柴徳賡先生的《資治通鑒介紹》,我覺得此書對我的幫助很大。讀後,進一步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故在此向大家請教。
《介紹》是本小冊子,性質為面向初學者的普及讀物,正與我的水平相稱,故而受到的教益特別大。這是一九六三年柴徳賡先生的講課記錄稿,講得深入淺出,非八十年代以來很多堂堂的「通鑒學」著作可比。讀此書時有親炙傳授的感覺,師承傳授所授受的治學方法本質就是一些讀書的經驗體會,這一般在哪裡都找不到,故而格外值得珍視。
其中第九節正是「怎樣讀《通鑒》」。概述如下,〔*〕是我的感想。
一、基本方法:
首先,「不是翻書,而是念書,就是一句一句地念。」〔是念,而非看〕而不能一行行地看。
念的過程中要點〔現在的標點本其實也可以照樣點的,況且標點本的正文和胡注都有個別錯誤〕,重要或感興趣的內容要圈〔可用劃線代替〕。
念的過程中,心要閑,多思考。不能趕任務。
二、手頭准備好工具書:
《二十史閏朔表》〔此表漢太初前那段是錯誤的,可參用《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
《通鑒地理今釋》、《地名大辭典》、《中國地圖集》〔今天可以偷懶了,用八卷本《中國歷史地圖集》。甚至可以用2CD的電子版,查詢效率會提高很多〕
《辭源》
三、整體起碼要讀三遍:
第一遍:一句一句點完,加眉批標題。〔這樣自然放慢了速度,讀時就仔細,且有概況有理解,讀得扎實〕要十目一行,不能一目十行。
第二遍:查正史(主要是列傳)核對資料。核對中理解《通鑒》的書法,同時對歷史了解得更豐富全面。
第三遍:對《通鑒》有自己的心得,有議論。
鈔卡片,為了整理保存資料方便,且加深理解。〔鈔書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不單為了整理資料,同時也是對重要段落的精讀。鈔書實為最精的精讀,甚至有過於背誦之處。看是一行行看,念則是一句句念,鈔乃是一字字鈔,很多精微之處往往在鈔寫中有所發現領悟。〕
以上就是我對《介紹》第九節的概括。
柴先生出於陳垣先生門下。精讀重要典籍,查溯史料來源,這都是陳垣先生對後學大力提倡的治學入門方法。
為什麼讀第一遍不要去過多思考議論呢?陳垣先生說:「讀書少的人,好發議論。」以我的經驗,當日讀第一遍時也加了些評點考據,現在再看,多是淺薄可笑的,自以為創見的地方,往往是出於孤陋寡聞或是誤會了文意導致的。
我的第一遍比柴先生要求的第一遍差得太遠,但不甘心再把第一遍的工作重作一次,而想把一二兩遍中的任務合在我的此次重讀中完成。由此,我產生的新問題就是:第二遍究竟該怎麼讀?細節柴先生沒說。有些問題可以預想:核對材料的過程中如何保證《通鑒》的主線呢?是僅僅查相關的一點,還是通讀全篇呢?全篇地讀,無法保證通鑒的主線;部分地讀,效率太低。前四史比較熟悉還好說,《晉書》以下則會很難辦。
陳垣先生談查證前人著作說:「一、看其根據是否正確:版本異同、記載先後、徵引繁簡;二、看其引證是否充分;三、看其敘述有無錯誤:人名、地名、年代、數目、官名;四、看其判斷是否正確。」這可以作為參考,但我還是不清楚在讀《通鑒》對讀正史時,具體該怎麼做。
我向大家請教的問題就是:查正史核對資料,這種「橫通」的讀法,究竟具體如何操作?
近日還看了一些書:可巧其中有個具體用《通鑒》對讀正史的例證--《資治通鑒唐紀勘誤》,周紹良著。
作者和柴徳賡先生一樣,也是陳垣先生的門人,但他只在門下學了一年。在此書的後序里作者說,陳先生在入門時要求他精讀《通鑒》,一字一句不能放過,必須徹底讀通,不能有一個破句。看來他們這種研讀《通鑒》的方法同出於陳門。(近世名家授徒,大多從點讀某種大部頭古籍開始。)
作者採取了一種簡易的辦法:《通鑒》,他只選讀了史料價值最高的《唐紀》;參讀《兩唐書》,他只用了本紀對讀,根本沒有涉及列傳。
限於條件,選讀固然無可厚非,但他僅用本紀對讀的方法雖然簡明易行,但我覺得這種參讀意思不大,和單讀《通鑒》差不多。本紀當日作通鑒長編時必曾作為主要的參考資料,其異同當是司馬溫公去取的結果。
書名《勘誤》有些名不副實。雖有千餘條,多為異同而已,恐多是溫公所刊正之處。作者非但沒有理解通鑒的去取之道,反而以之為可疑,因作勘誤。此書十分之九以上都是此類,真正的勘誤,不過數十條,(序中列舉了其中的主要部分)其餘都是價值不高的「本紀考異」。(遠不如《通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岑仲勉)此書只讀那篇長序就可以了,精華盡在其中。
我覺得,作者對陳先生的第一個作業完成得不好,這部書雖經修訂,整體的確只是學生筆記的水平。作者的成績不好,從反面說明只用本紀對讀是不恰當的,起碼要旁通列傳。
這個具體對讀的例子總體是不成功的,所以還是沒能幫我解決「怎樣對讀」的問題。
小弟獻上一疑:司馬光當年撰書是為了讓大家這么來讀的嗎?竊以為陳先生的讀法是學人的讀法,這種讀法當然不可廢,而且是非常有必要。但是恐怕不符合著者的本意。
下面列出近期讀的幾種關於《通鑒》的書籍,必然遺漏了很多重要著作。如是民國以來的著作,希望大家指出,我好趕緊去補課。
《通鑒胡注表微》(1945)陳垣
此為近世名著,雖其中多有陳垣先生寄寓時事感慨的話,並非純粹的學術著作,但畢竟作者功力深厚,讀此書對理解胡注幫助巨大,徹底解決了怎麼讀胡注的問題。此書同時對通鑒正文的書法也頗有闡發。
《通鑒學》(1946)張煦侯
為近人早期的「通鑒學」著作。此書有整理排比之功,少獨斷創獲之見,其第五章和第三章相對較有參考價值。作者讀書不少,但似乎范圍頗有限制,且見識較舊,眼界不高。其整理工作雖平常,但可謂扎實而全面。今人通鑒學的格局幾乎全依此書,不過稍加增補而已。多半內容不過將此書翻譯為白話。如此,此書於今日學者拼湊論文著作功勞甚大。
《資治通鑒疑年錄》(1994)吳玉貴;尚未讀
此次重讀擬將此書過錄於正文間。
《通鑒嚴補輯要》馮惠民輯;尚未讀
嚴衍《資治通鑒補》不易得,以此代之。其校正部分多通過章校間接收入今標點本。但補正為章校所棄去,此次讀時將嚴補過錄,同時核對一下嚴補的出處,也是很好玩的。
《資治通鑒目錄》司馬光
家有商務舊印本,可惜不在身邊。胡注曾指出過目錄所記偶有與正文不同之處。
《稽古錄》司馬光,
可以借來讀,溫公的這兩種作品偶與《通鑒》有異同,應該參讀。
近人還有崔萬秋的《通鑒研究》(1934年)沒能找到。
至於今人的「通鑒學」作品,相對較多。似乎都未能超出前人著作,故而沒讀。

最後還有一部名著,
《讀通鑒論》王夫之(此書昔日看過一部分,未能通讀。)
此書寫得非常好看,讀之令人忘倦。但正因其過於好看,讓我總感覺心裡不踏實。能獨斷而無考索,此為空疏之論。沒有考索的獨斷之論,往往都類似書生談兵,貌似有理,實是妄說。但此書作者見識卓異,不可以通常的空疏史論視之。作者能將自己置身於歷史之中,代入當時情狀以體味歷史中的人事,往往對隱昧之處頗有發明。此書初學者不宜讀,非對通鑒讀數過,深思精辨之後方可讀此書,其時必有裨益。初學者讀此書,無益反損,所以我打算等幾年再說。
著者本意我無從揣測。對於博通之士,自然不必用這么笨的讀法;但陳垣先生的讀法對初學者還是很合適的。
初學者隨便翻看,固然開卷有益,但讀書的收獲和付出往往是成正比的。
查到一套書:《通鑒史料別裁》
輯錄宋元以來有關《資治通鑒》及通鑒類史書的注釋、辨誤、考訂、校補等著述為一編。包括:《資治通鑒補》、《資治通鑒外紀》、《資治通鑒地理今釋》、《看鑒偶評》、《陸狀元增節音注釋義資治通鑒》、《校刊資治通鑒全書》(錄考異、釋例、問疑、釋文辨誤部分)、《通鑒要刪》、《通鑒韻書》、《通鑒纂要》、《通鑒綱目引義》、《綱鑒總紀》、《綱鑒釋語》、《鑒撮》、《兩朝御批合璧》、《鑒史輯要圖說》、《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通鑒答問》、《通鑒可法錄》等數十種,為一部匯編歷代通鑒學著述的集大成之作。《資治通鑒》原書及《通鑒綱目》等常見書,則不予收錄。
精裝,16開,20冊,學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定價:4980元。
太貴了。
另,散見於各書的校正,如《困學紀聞》、《日知錄》等,查起來麻煩。要是有人輯錄出來做個「《資治通鑒》研究資料匯編」就好了。(「通鑒學」數十年,這種基本工作還沒做。)
當小說讀,越讀越有味。第一遍往往摸不清頭緒,某個重要人物剛剛出場時只是和龍套一略提一筆,後來發現此人重要了,再想找他的來歷已經不知在前幾卷了。讀第二遍時,就會預先有所警覺,情況好得多。

至於說報著一堆資料讀通鑒,赫赫,還不如直接讀十七史呢。砸缸先生寫書本就是要讓人快速通覽的。
歡迎和我一樣的初學者來探討,或是讀過數次的過來人指教。

至於那些淹通古今的高人就不必賜教了,因為我不能象諸位那樣能將歷代地名官職瞭然於胸。水平差距太大,想受教也無從設法,故而不敢煩勞諸位。

近來又讀了些書:
1-發覺嚴衍的《資治通鑒》補非常重要,乃是必讀書。對此書的貶低似乎是陳垣一門學者的偏見。
但這書只在《續修四庫》里見到影印本,沒有單行。

2-《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中華標點本說已經收入其重要部分,這話是靠不住的。
3-岑仲勉的《通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很值得參讀,比他的《隋唐史》嚴謹得多。聯想到周紹良的《唐紀勘誤》內容不但不成,其實看書名就可知其妄誕。
另,前面說:要是有人輯錄出來做個「《資治通鑒》研究資料匯編」就好了。
這個工作已經有人做了,據說陳國本的《通鑒大辭典》中共收集了九百餘條各家對胡注指出的錯誤或補充。只是書還沒見到,不知是否出版了?
今天去圖書館,讀了崔萬秋的《通鑒研究》。(七十年來沒再版,只得去圖書館看。)
還借出初印的《通鑒胡注表微》,卻很有點意思。
封面題「一山老先生正陳垣謹呈」,應是援庵先生手澤。這位「一山老先生」可能是章一山先生吧?
書中夾著一張拉丁文處方,為咳嗽葯水。看葯房地址讓我感到很親切「興亞二區26號路」,雖無地名,可以肯定是天津,原英租界在戰後接收,改名「興亞二區」。原來都是英文路名,後來則用各地城市名稱來命名街道。這時正在兩者之間,用編號作路名,這是我所不知道的,史料中也少有記載。
其時為47年3月,章一山先生可能剛得到這冊贈書,帶著它去了葯房,這時他已經快九十歲了。
不知這冊書是怎樣從天津輾轉來到杭州的。
《二十史朔閏表》從漢高祖元年開始,你大約真的沒見過此書吧:)
此表存在一些錯誤,分兩類:漢太初前-由於推算方法的錯誤全錯了;太初後-存在個別的局部錯誤。
太初前的錯誤已經被史學界大致公認,可能你不太熟悉情況,八十年代以來出的幾種歷日表都改正了這個錯誤。
非常的全了 尋找很不容易 望採納

❾ 資治通鑒txt 文白對照,要全集

《資治通鑒》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1cNxqrUTdQJxrxsnjWZjMA

提取碼: xn5i

沈志華張宏儒主編資治通鑒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