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理解果品全資源利用
擴展閱讀
海悅石油的油怎麼樣 2024-03-29 13:35:01

如何理解果品全資源利用

發布時間: 2022-07-05 03:04:11

㈠ 3000字論文:目前我國果樹生產中存在哪些問題 如何提高果品質量

自1984年果品購銷改革以來,我國果樹生產有了飛速發展,果樹總面積、總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在果樹單產、果品質量、國際市場佔有率和經濟效益等方面遠遜於先進國家,其核心問題是果品質量欠佳,高檔果品太少,成為制約果品增效、果農增收的瓶頸,必須充分認識、認真對待。

一、我國果品質量的現狀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果品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如蘋果,良種比率已達70%以上,優質果率已逾1/3,重點蘋果產區如山東半島,蘋果優質果率已高達80%以上。在國家、省、市果品評優和農業博覽會評獎中,評出金銀獎牌數以百計。果品出口也在逐年增加,蘋果年出口已達200kt,果品總出口量達700kt,較以往有了極大進步與提高。但是,仍未擺脫重栽輕管、重產量輕質量、重采前輕采後、重直銷輕加工的被動局面。管理中盲目密植,片面施肥,單純用化學農葯防治病蟲害等,以致於許多園片產量雖高,而質量較差,出口率極低,用於加工的數量很少。許多果品尤其大宗果之中低檔果出現了地區性、季節性、結構性過剩,導致了嚴重的價格下滑,連續幾年出現了賣果難的現象。

果品質量不佳主要表現為果實個小(低於標准)、果形不正(偏斜)、果形指數低(太扁)、果面不光潔(污漬、銹斑)、著色不良,色澤不艷;果肉硬度小、含糖量不足、不耐貯運、污染嚴重,加之采後處理(分級、洗果、塗蠟、包裝等)跟不上,致使商品質量下降。

二、提高果品質量是大勢所趨

產量形勢使然;近年來,由於果樹面積的迅速擴大,果品產量猛增,人均佔有量較改革開放初期提高近5倍。但果品已由"產量時代"跨入了"質量時代",要求優質果品、保健果品已是時代的潮流。

大國地位所激:果品質量低下與總產量世界第一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貿易量不足世界的2%,而進口則頗多,且售價較國產果品高出數倍。必須急起直追,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效益。

市場形勢所迫:我國已由計劃經濟步入了商品經濟時代,一切產品要經市場這?quot;法官"明斷。優質優價,優勝劣汰,是市場的無情法則,提高果品質量刻不容緩。

生活提高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食物構成的改變,對果品的數量、質量、安全性、營養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結構調整之重點:結構調整是主線,果樹方面不僅要從樹種、品種、布局上,更要從質量結構上進行調整、優化與提高,只有果品質量上檔次,才能扭轉價格下滑的被動局面,重新振興果樹產業。

入世後的沖擊: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即,果品同樣面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面臨著洋水果大量進口的沖擊,我國的果品只有質優,並且成本低廉,才能與之抗衡。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即要保住與本國內市場,更要努力沖出國門,在世界果品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只有靠過硬的質量,靠與國際標准接軌,靠我們獨特的果樹資源和名牌優質產品,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三、改進與提高果品質量的途徑和措施

改進與提高果品質量,尤其是商品質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以良種為前提,從立地環境入手,重點抓好生產過程,配合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強化產後處理,並與營銷過程密切配合,走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路子。

1、抓種性優良:種性是查樹的基因型,是內因,是優質的前提。必須選用良種。果樹生命周期長,更須特別重視良種,並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趨利避害、注重銷路"。

2、抓樹體健壯:樹健才能獲高產,壯樹才能出優質。樹體健壯是綜合管理水平高的標志,也是多種營養協調充實的結果。管理中應抓住主要矛盾向壯樹方向積極轉化。

3、抓改土養根:"根深才能葉茂,養根才能壯樹"。而根生於土壤中,改土(達到深、肥、暄、溫、潤)才能養根。只有狠抓土壤管理,尤其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最好能達1%-2%或更高),改良土壤結構,多施有機肥(質)、大抓種草、覆草、埋草、實施"沃土工程",才能真正實現高產、穩產、優質。

4、抓施肥配方:通過平衡配方施肥,保證元素協調供應,減少甚至杜絕缺素生理障礙。具體應重施有機肥,或有機復混肥及高效生物肥,適當減少氮素化肥,以減少果品中的亞硝酸鹽含量。

5、抓病蟲殘毒:必須高度重視農葯的毒性與殘留,提倡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減少甚至不用劇毒、高殘留、廣譜和易產生抗生的農葯;注重休眠期和萌芽前的清理和鏟除性防治;遵照有關規定,采前一個月慎用農葯,嚴防果品污染和殘毒超標。

6、抓"套摘轉鋪":即精心進行果實管理,在進行人工授粉和疏花疏果的前提下,提倡與推廣果實套袋,既可防污減毒,又能隔絕病蟲,更可光潔果面,促進果實鮮艷著色。同時,配合拆袋後的適當摘葉,必要時輔以轉果,鋪銀色反光膜,以增加著色面積和提高著色度,改善和提高果實的外觀質量。

7、抓合理負荷:在綜合調整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相對平衡的基礎上,通過肥水及修剪,尤其通過授粉和疏花疏果,既保證提高平均單產,又要堅決防止結果過多,制訂一個合理的產量標准,理論上依據葉果比,實踐上可根據干周或距離或果枝類型,限產定果,既保證樹體健壯達到高產穩產,又能保證負荷合理,使果實發育良好,個大質優。

8、抓激素調控:主要指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隨著生物科技和有機化學工業的發展,激素在果樹上的應用日益擴大,尤其在果樹矮化、促花、疏花、疏果、提高坐果率、防止采前落果、催熟、克服大小年、增強樹體抗性、提高果實硬度、增加耐貯性、增色、增糧、改善果形、提高果實品質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可視情況和目標選擇應用。但生長調節劑不是萬能的,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負面影響,只有在加強綜合管理的基礎上,嚴格使用規程,才能獲得較滿意的效果。

9、抓采貯運裝:採收是果樹栽培中影響質量的最後環節,必須更加關注。依據成熟度、果品用途、銷地距離、運輸工具等因素確定採收時期。依果實發育天數、生長積溫、果面色澤、種子顏色、果肉澱粉檢測等確定成熟度。提倡分期採收,嚴格採收容器和技術操作,避免或減少機械損傷,防止過早或過晚採收。重視與強化采後處理,尤其要搞好預冷、分級、洗果、烘乾、塗蠟、包裝和入貯冷藏。運輸最好採用冷藏車船,條件不允許時也可先入冷庫1-2天降溫,再裝車船覆蓋保溫運輸,即使難以貯運的漿、核果類也能保證途中一周內升溫不高。還要講究果品的包裝裝璜,一是保護果品防碰磨擠壓污損,二是對包裝容器要科學設計,做到美觀實用、潔凈衛生、獨具魅力。

四、關於"綠色果品"的生產

所謂"綠色果品"指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果品,即專指無污染、優質、安全、營養為基礎的現代農產品。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要求,"綠色食品"應具備下列條件:1、產地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並且必須經農業部農墾環境檢測中心審定。2、原料作物的生產過程及生產操作過程必須符合無公害標准,並接受監督。3、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包裝貯運都需符合衛生標准,最終產品需經國家檢測。達到以上標準的產品,在其外包裝上允許標貼特定的"綠色食品"標志。

鑒於當今世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市場迫切需要綠色果品。食品衛生標准中對果品中有害物質的安全指標作了一些規定。如要求鋅≤5mg/kg,銅≤4mg/kg,鈀≤1mg/kg,砷、氟≤0.5mg/kg,"六六六"≤0.2mg/kg,滴滴涕≤0.1mg/kg,鎘≤0.03mg/kg,汞≤0.01ng/kg等。另外,還規定了有機磷、亞硝酸等物質的最低含量標准。

果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主要來源於環境污染、生產污染和貯銷污染,因此,生產綠色果品"應遵循下列原則:

1、選擇良好的生態環境建園,防止大氣、水、土壤受廢氣、廢水、廢渣及一些天然有害物質污染,最好能遠離城區、工業區及交通要道。

2、強調重施有機肥和有益復合菌肥(如EM 及CM等),提倡種草、覆草、埋草,減少化肥尤其是氮素化肥的用量和比例。採用無污染水源灌溉,應用滴、噴、管、溝灌等方式合理清潔供水。

3、大果類樹種推廣套袋栽培,最好全國全樹皆套。為降低成本,可將雙層袋、單層袋甚至合格塑膜袋結合應用,解袋後忌噴毒性和污染性農葯。

4、防治病蟲以農業措施、人工防治、利用於敵和增加樹體抗性為主,盡量使用無毒害的植物源、礦物源及生物農葯和農葯增效劑。嚴禁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葯,減少噴葯次數,做到不用含重金屬的農葯(如福美砷等)、劇毒農葯(如1605等)、高殘留農葯(如殺蟲脒等)和全殺性農葯(如滅掃利等)。

5、在包裝貯保鮮過程中嚴防果品污染,對取得綠色證書的果品進行商標注冊,掛牌銷售,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總之,提高果品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各部門、各要素、各環節入手,合作協調、環環相扣、緊密配合。要強化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商品意識、效益意識、尤其是質量意識和名牌意識。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求效益,以穩定的優質和名牌果品開拓大市場、佔領大市場,使我國這一果品生產大國真正成為果品生產強國。

㈡ 我國果樹栽培的現狀和特點是怎麼樣的

1.資源豐富多彩。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自北向南,橫跨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等七個不同熱量帶。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加上千百萬年來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選育,在全國各地,形成了極其豐富多彩的果樹品種。據全國調查統計,目前我國栽培的果樹品種達1萬多個,分屬51科,293種,約佔全世界果樹總科數的85%。在這繁多的品種中,有很多是載譽中外的優良品種:如梨有,河北省定縣的鴨梨,山東省萊陽的慈梨,安徽省碭山縣的酥梨;桃有,山東肥城蜜桃,甘肅寧縣的黃肉桃,上海郊區撒花紅中番桃;棗有,山東樂陵的無核棗,金絲小棗,河南靈寶的圓棗、新鄭的灰棗,陝西邠縣的晉棗;柑桔有,廣東新會橙、柳橙、椪柑、蕉柑,四川江津的錦橙,廣西容縣的沙田柚,江西南豐的蜜桔等。另外,還有福建普明庵龍眼,新疆吐魯番的牛奶葡萄、無核白葡萄,江蘇吳縣洞庭山的早黃白沙枇杷等,都是全國果樹中的著名品種。

我國果樹資源豐富的另一表現是,在全國許多地區還保存著各種各樣的野生果樹。如四川省境內的邛崍山區,分布著大片的野生海棠,丹巴、瀘定、會理等縣有野生的櫻桃、梅、杜梨、葡萄、油柿、李、草莓等多種果樹;甘肅天水地區有酸梨、大石棗、大白棗、三葉海棠、野葡萄、山枇杷、山桃、山梅、山杏、獼猴桃、野石榴等近20種;在新疆的伊犁河和鞏乃斯河兩岸地區也生長著大片的原始果樹。如野生蘋果、海棠、山楂、櫻桃等,面積約16萬畝。在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和廣西等省、區,則分布著相當數量的常綠果樹野生品種。

我們祖國不僅擁有許許多多優良的果樹品種,而且還有各種適宜作果樹的砧木。如南方的枳是柑桔類的抗寒、矮化的良好砧木;華北的海棠,東北的山定子則是各地區蘋果樹的優良砧木。豐富多彩的果樹資源,是我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但是,在解放前,並沒有真正造福於人民,卻成為帝國主義掠奪的對象。只有到解放後,人民當家做主人,我國豐富的果樹資源才真正得到開發利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2.產量波浪式增長。據聯合國統計,從1965年到1979年間,世界水果產量增長1.55倍。同期,我國水果產量增長2.08倍,比世界平均增長率高53%。這種增長速度,在亞洲僅次於泰國、巴基斯坦和菲律賓,名列第四。但是,就整個發展過程來看,果品產量的增長是上下起伏,呈波浪式前進的。建國以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1950-1959年,是果品產量持續上升的階段。在此期間內,由於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果樹資源調查、收集和保存工作,並充分利用我國的果樹資源和優良品種,積極發展果樹生產,擴大種植面積,促進果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到1959年,全國果樹面積達2621.7萬畝,比1952年增長1.5倍,同期果品產量增長74%。

(2)1960-1971年的12年間,是我國果樹生產趨於下降的階段。若以1971年為例,全國果樹面積和產量分別比1959年減少67%和33%,平均每年果園面積縮小5.6%、產量下降2.8%。造成果樹生產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忽視多種經營,因而全國各地普遍出現了以糧擠果,毀果種糧的偏向,使果樹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下降。

(3)1972年以來,是我國果品生產的復興階段。特別是1980年以後,由於貫徹「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正確方針,並廣泛應用先進科學技術,引進、推廣優良品種,實行區域良種化,還依靠落實承包責任制,調動億萬果農的生產積極性,使我國果業生產蒸蒸日上,面積不斷擴大,產量逐年上升。到1982年,全國果品產量比1971年翻一番,到1985年,全國果品產量又比1982年增長50.9%。但是,各省、市、自治區果品生產的發展很不平衡。若以1985年與1971年相比,產量增長在2倍以上的有: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山東、天津、江西、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陝西、新疆和寧夏等省(市、自治區)。其中,尤以天津、四川、湖南發展最快,分別增長15倍、4.3倍、3.3倍。

3.蘋果、梨及柑桔是我國的三大水果。據1985年統計,在我國整個果品產量構成中,以蘋果、梨和柑桔為大宗,其中尤以蘋果的產量最多,約佔全國水果總產量的31.5%,梨佔18.4%,柑桔佔18.5%,其次還有柿子、紅棗和葡萄,分別約佔全國水果總產量5.84%、3.7%和3.1%。至於香蕉、荔枝、龍眼、菠蘿等熱帶、亞熱帶水果佔有比重很小。見表1-1。

表1-1全國歷年主要果品產量構成(萬擔、%)

歷年來,我國各種果品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由於增長速度的差異,因而使果品的整個構成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蘋果和柑桔增長較快,在我國水果總產量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若以1982年與1971年相比,蘋果產量増長3.2倍,由佔全國水果總產量的22.11%,上升為31.5%,柑桔產量增長1.1倍,佔有比重由6.02%提高到15.5%。相反,柿子、紅棗產量的增長速度緩慢,因此,它們的佔有比重略有下降。只有梨的發展較平穩,佔有比重保持在占水果總產量的20%上下。近年來,為了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我國的果品生產又從單一以蘋果、梨、柑桔為主,開始轉移到鮮果、乾果和小果品全面發展的方向。

我國的果品構成,在地區分布上也各具特色。北方以蘋果、梨、葡萄、柿子、紅棗等溫帶水果為主,而在北方的各省、區(市)中,尤以山東、河北、遼寧最為集中。其中,山東省的果品產量佔全國左右,居全國首位;河北省佔全國12.7%,位於全國第二位;遼寧省約佔全國9.8%,居第三位。在我國的南方,則以盛產柑桔、香蕉、菠蘿、荔枝、龍眼等居多,其主要產區為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

㈢ 果品蔬菜加工的意義。

果品蔬菜加工的意義

1、更利用消化吸收。

2、殺滅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蟲。

3、便於食用和儲存。

4、提高商品價值。

5、清洗、去皮、切分和熱燙等預處理蔬菜。

6、排除部分空氣、密封和殺菌。

原理分析

蔬菜中含有的糖、澱粉和酸等有機物質因被氧化成為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斷消耗。同時,蔬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各種營養物質,是微生物生長發育和繁殖極為有利的條件;而微生物的活動,又是蔬菜敗壞的主要原因。

蔬菜的生產是有季節性和地區性的,將旺季過剩的新鮮蔬菜和一些地區的特產蔬菜進行適當的加工,有利於調節蔬菜生產的淡旺季和不同地區蔬菜市場的需求。

㈣ 果樹種質資源的直接利用是怎麼樣的

通過調查、收集、保存、鑒定、研究和評價,了解種質性狀,並從中篩選出具有優良性狀的種質,而直接用於生產或觀賞。

1.生產用途

對果樹,尤其是大多數落葉果樹而言,直接用於生產的種質內涵有兩方面。一是具有高產、優質、多抗或果品具有良好加工性能的地方品種或優良株系,經鑒定、研究和評價後,直接推廣利用,服務於生產。另一方面,對野生種、近緣野生種或半栽培種,經鑒定、研究和評價後,對具有風土適應性強或矮化等性狀,且與優良栽培品種的嫁接親和力強的資源,可直接作為砧木而推廣應用於生產。如英國Kent國家品種試驗站對其收集保存的283個早熟蘋果品種中的16個進行鑒定、研究和評價後,將其中四個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Vista Bella、Stark Earlist、Redstart、Discovery)直接推薦給栽培者用於生產。

2.觀賞用途

有些果樹資源(種或品種),從生產和經濟角度看,並無栽培實用價值,但其樹姿、葉、花、果等極具觀賞價值。經鑒定、研究和評價後,也可直接用於公園、庭院或行道樹栽植,以供人觀賞、美化環境。如蘋果屬的海棠花(Malus spectabilis Borkh)廣泛栽植於北京的公園和庭院內。英國選育的蘋果品種舞美(Maypole)也以其觀賞價值而向公園、庭院等景地推廣。

㈤ 果品怎樣進行加工

以新鮮果品為原料,製成各種水果製品的技術。主要方法有罐藏、制汁、干制、糖藏、釀酒和速凍等,與之相對應的加工品有果品罐頭、果汁、果乾、果醬類、蜜餞、葡萄酒和果酒,以及冷凍水果等。果品加工與果樹生產和食品工業有密切關系,發展果品加工生產,有利於充分利用現有果品資源,減少果品損失,豐富食品市場,促進果品生產和發展商品經濟。

發展概況

中國果品加工歷史悠久,遠在漢代就已有蜜餞、果乾和葡萄酒等加工品,但歷代長期處於手工操作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果品加工的工業生產水平甚低,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才有顯著進展。

干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食品保藏法,果品在人工乾燥條件下的工業生產,卻遲至18世紀末才有。罐頭生產始於19世紀初,果汁和速凍就更遲。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水果加工品中的果汁及其飲料發展很快,發展迅速遠遠超過了其他加工品。與此同時,世界葡萄酒工業也有長足的進展。

果品加工屬農產品加工或食品加工范疇,以植物學、化學、物理學、植物生理、植物生物化學、果樹育種、食品營養、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食品衛生檢驗以及果樹栽培等學科作為廣泛基礎。20世紀由於基礎學科的發展,加速了果品加工的發展。諸如果品加工原料的貯藏和原料基地的建立,水果罐藏品種、制汁品種和葡萄釀酒品種的選育,層壓塑料罐和二片罐等包裝容器的開發,果品資源的綜合利用,罐頭的無菌操作工藝,水靜壓和高溫短時殺菌等新工藝,成套高效加工設備的設計製造,產品的質量管理和檢測,生產的自動化程度,新一代食品添加劑的開發,以及現代新食品新工藝的開發等方面都有顯著進展。

加工原理和方法

水果為易腐食品,極易敗壞,水果通過加工才得以長期保藏,在這意義上,果品加工實質也是一種保藏方法,常稱之加工保藏。因此加工保藏原理包含果品加工原料、果品敗壞的原因和果品加工保藏措施三個方面。

加工原料

果品種類和品種眾多,質量屬性不一,加工適性也不同。選用適於加工的種類和品種為原料,方能有優質、高產、低耗的加工品。果品加工原料的選擇是以果實的質量屬性,包括感觀特性、隱蔽特性和數量特性為依據。感官特性主要是色澤、大小、形狀、缺陷、氣味和風味等,是能憑人的感覺器官進行評價的特性。隱蔽特性是指不能憑感覺器官作出評價的特性,包括營養價值和農葯殘毒。數量特性包括果樹品種的豐產性和加工成品的產量。具有優良加工適性,專用於加工的品種,稱為加工用種或加工專用種。

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製品對原料均有一定的質量要求。一般要求果品種類和品種適宜,果實成熟度適當,且具有新鮮完好的狀態。干制要求的果品種類和品種,須是干物質高,水分低,大小合適、糖、酸含量高,風味良好,果實廢棄部分少,果肉豐厚,粗纖維少,酶褐變輕微等。釀酒和制汁要求果實多汁,取汁容易,糖、酸含量高,果膠適宜,色香味好,風味有特色。罐藏要求果實肉質豐滿,可食部比例高,質地緊密,耐煮制,糖、酸比例適當,色香味好,果實加工後不變形,不軟爛。冷凍水果的要求與罐藏基本相同,但要求解凍後汁液流失少。果醬類製品要求果實肉質豐滿,色香味好,糖、酸含量高和比例適當,果膠物質豐富。蜜餞類製品要求果實肉質豐滿,富粘性,糖分高,色澤好,耐煮制。

罐藏果實成熟度要求堅熟(熟而不軟),果汁和果酒要求達到完熟,干制以充分成熟為好,果醬類要求成熟,蜜餞以堅熟為宜。

果品和加工品的敗壞

食品的敗壞含義較廣,凡變質、變味、分解和腐爛都屬敗壞。一種果品或加工品凡是改變了原來的性質和狀態,不符合質量要求就是敗壞。引起敗壞的原因主要是有害微生物和化學因素的影響。由微生物引起的敗壞通常表現為生霉、酸敗、發酵、軟化、腐爛、膨脹、產氣、變色和混濁等。微生物種類繁多,而且在加工用水、原料和加工設備上均有存在,加之果品營養豐富,極易滋生微生物。引起果品敗壞的微生物有細菌、黴菌和酵母等。其中新鮮水果主要有抗酸性黴菌,包括青黴屬(Penicillium)、葡萄孢霉屬(Botrytis)、根霉屬(Rhizopus)、麯霉屬(Aspergillus)、芽孢霉屬(Cladosporium)、交鏈孢霉屬(Alternaria)和木霉屬(Trichoderum)的一部分。果乾和果醬類中主要是一些耐滲酵母,包括接合酵母屬(Zygosaccharomyces)和串狀酵母屬(Torula)。水果罐頭中有抗酸桿菌、如巴氏固氮梭狀孢桿菌(Clustri-dium pasteurianum)、凝結芽孢桿菌(Bacillus coa-gulans)、短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brevis)和酪酸梭狀芽抱桿菌(Clustridium butyricium)等。不管什麼製品,一旦被有害微生物感染,往往產生嚴重後果,輕者產品變質,重者不能食用,誤食甚至中毒死亡。加工中引起微生物感染的原因很多,製品殺菌不完全,衛生條件不符合要求,加工用水及原料被污染,某些製品密封不嚴,以及保藏濃度不足等,均會造成感染。

造成加工品敗壞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加工和成品貯存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不良的化學變化,氧化、還原、分解、合成和溶解等。這類變化或者由於其內部本身化學物質的水解,或由於果實與大氣氧接觸發生氧化,或與加工設備、包裝容器、加工用水接觸發生作用。這類敗壞常表現為成品的變色、變味、軟爛、維生素損失等。與微生物敗壞相比,化學敗壞程度較輕,但也普遍存在,常使製品不合標准。主要的化學敗壞有①酶褐變。是水果體內的酚酶催化酚類物質氧化成醌及其聚合物的結果。②非酶褐變。包括蛋白質和氨基酸與糖作用產生糖胺型褐變,以及有機酸與糖、有機酸與含氮物、有機酸及糖本身的焦化等,其中以糖胺型褐變最為重要。③葉綠素的褐變是果塊在酸性介質中,所含葉綠素的四吡咯環中的鎂離子被氫離子取代,生成褐色的脫鎂葉綠素之故。④花色苷的變色常受介質酸鹼度的影響,花色苷在酸性條件下呈紅色,在中性和微鹼性下為紫色,鹼性條件下變為藍色。花色營遇光也不穩定,久之會引起退色。⑤金屬變色是水果加工時與金屬接觸所致,例如水果中的單寧物質遇鐵變黑褐色,與錫長時間加熱顯玫瑰色等;又如馬口鐵罐內壁腐蝕生成的硫化鐵和硫化銅也會使罐頭內容物變色。⑥變味是果品的天然風味物質在加工過程中引起損失或產生不良變化的結果。例如柑橘汁的苦味是柚皮苷溶出之故,烯味是所含d-薴烯氧化生成萜類物質之故,而後顯苦味是有檸鹼生成之故。⑦軟爛是果塊中的果膠物質過度水解的結果。⑧維生素的損失往往是加熱、氧化和介質酸鹼度所引起。

果品加工保藏措施

果品加工保藏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消滅果品中存在的微生物,並防止外界微生物的繼發感染,或是改變環境條件,以抑制原存在微生物的活動。果品加工所採取的加工保藏措施,主要有低溫和乾燥、真空和密封、冷凍、熱力殺菌以及應用防腐劑等。由於加工品種類不同,具體的加工保藏措施也有差異,水果罐頭和果汁常用加熱殺菌,並結合真空密封以隔絕外界微生物的繼發感染。果乾採取排除果實中的水分,以改變微生物的環境條件,使之缺乏水而不能生長。果醬和蜜餞是加用多量食糖以提高濃度,造成強大的滲透壓,使微生物因生理乾燥而不能活動。冷凍水果是利用低於果實冰點的低溫,凍結果實,使微生物處於低溫環境而不能活動。果酒是利用酵母及其酶類的發酵作用,將果實中的糖分代謝為乙醇,並結合他種殺菌措施以抑制有害微生物。

低溫和乾燥

保藏加工原料或成品於適當低溫下,能使微生物活動受阻,各種化學變化也因而減弱,生霉、腐敗、物質分解就不易發生,食品得以保持良好狀態。所謂低溫均不達到結冰的溫度。除去果品中多餘的水分,保持一定程度的乾燥狀態,或相對地增大加工品的固形物含量,使微生物缺乏水分而不能生長繁殖,並且乾燥也降低了果品的水分活性,使微生物不能利用果品的剩餘水分。果乾的含水量愈低,水分活性愈小,愈易保藏。含水量15~20%,水分活性0.60~0.65的果乾,除了耐滲透酵母外,其他微生物都被抑制,含水量約15%,水分活性低於0.60的葡萄乾,能抑制一切微生物(見果乾)。

真空和密封

在某些果品加工操作過程和加工品的保藏上,應用真空處理具有重要意義。真空處理不僅可以防止由氧化引起的種種不良變化,有助於加工品的保藏,而且在干制和加熱濃縮時,可以縮短加熱時間,並能在較低溫度下完成其加工過程,使加工品品質得以提高。密封是保證加工品與外界空氣隔絕的一種必要措施。包裝食品的容器要保持一定的真空度,也必須在密封條件下才有可能。不論何種加工品,如能很好地密封和殺菌,大氣中的水蒸汽、氧和微生物均無法與之作用,因而可以久貯不壞。

冷凍

指低於果品冰點的凍結過程,果品速凍常取-18℃或更低一些的膠體結合水凍結溫度。果品凍結後失去生命,化學變化微弱,微生物極大部分死亡,少數倖存的也被抑制,因而可以長期貯藏。果品速凍常加用適量食糖,用以降低冰點和增進風味。

殺菌

是保藏加工品最重要的方法。加工品的殺菌以熱力殺菌為主。熱力殺菌時,因微生物對熱的抵抗性不同,致死溫度有較大差異,同時加工品的性質也影響微生物的致死溫度。此外,還要考慮加熱對加工品品質的影響,所以殺菌溫度和時間須依具體情況而定。熱力殺菌依殺菌條件分為巴氏殺菌和高溫殺菌兩法。巴氏殺菌溫度在水的沸點以下,一般使用范圍為60~90℃,須與殺菌時間相適應。溫度高時間要短,溫度低時間可延長。此法只能殺滅細菌的營養體,不能殺滅芽孢,只適用於果汁和果酒等液態食品和果醬、蜜餞等用糖保藏的濃厚食品。高溫殺菌溫度在水的沸點以上,為100~120℃,常用於水果罐頭,使罐內不存在致病菌和敗壞食品的微生物,即達到所謂商業無菌狀態。此法因殺菌溫度和處理方法不同,又分為常壓殺菌和加壓殺菌。常壓殺菌是在大氣下進行,溫度一般為水的沸點。在增加大氣壓力下進行的稱為加壓殺菌,殺菌溫度通常是115~200℃。

添加防腐刑

熱力殺菌雖是保藏食品的重要方法,但有些加工品,例如果汁及其飲料等,為了保存原來的品質,殺菌常不能採用很高的溫度,以致殺菌不易完全,那麼可以考慮加用適量防腐劑以增進保藏作用。防腐劑的作用在於毒殺微生物,使之在加熱殺菌時易於致死。防腐劑種類較多,效力和性質也不相同,須按規定劑量使用,不可濫用。常用的防腐劑有苯甲酸及其鹽類、二氧化硫、亞硫酸及其鹽類、己二烯酸、維生素K5和脫氫醋酸等。這幾種防腐劑都是在低酸鹼度時效果顯著,用於酸性的水果加工品十分適宜。

生物發酵

水果中含有的糖類在食品微生物作用下進行發酵,生成有保藏作用的產物,如酒精和醋酸等,以之加強食品的保藏性,果酒和果醋就是利用這類發酵製成的加工品,但只有酒精或醋酸還不夠,尚須結合應用其他措施才能作長期保藏。

㈥ 果樹種質資源考察的內容和方法是怎麼樣的

(一)考察前的准備

1.資源考察的組織工作果樹種質資源的考察應在統一組織下,以聯合考察組或各參加單位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考察前應統一考察的目的、考察的內容和考察方法。考察單位一般應是科研教學單位及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和熟悉情況的群眾,必要時除果樹專業人員外,還應有植物、土壤、氣象方面的專業人員參加。

2.考察的安全准備工作

考察時除帶必須的衣、食、住、行等用品和考察工具外,在考察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地區時,一定要有當地的向導,還要攜帶一些必要的防身武器如槍支等,在考察氣候變化無常的高山、峽谷時,還要帶些防雨、防寒和防洪等設備。

3.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情況的考察

在實地考察前,要由當地有關行政部門介紹,通過抄錄統計部門的資料,查閱地方誌等對當地的農業生產概況、人口組成、自然條件、植被、社會經濟情況有所了解,最好有當地的地形圖、林相圖、植被圖、草場圖、航空片、衛星片等圖象和有關的文字資料。也可通過訪問,了解更多的情況。

(二)環境與生態條件的考察

果樹的生長和發育離不開外界的環境條件,任何一種果樹的分布和生態特性,都是適應並同化了外界條件而形成的。所以,進行種質資源考察時,首先要對果樹所在地的環境條件進行考察,以了解果樹的分布規律和生物學特性,為適地適栽、品種的區域化和引種提供資料。考察內容如下。

1.地形考察

資源考察所在地的地形變化對植被、土壤和氣象等因素有很大影響,也影響果樹的垂直分布帶和小氣候,所以要了解地形結構特點,以確定果樹的生長特性和適應范圍。地形考察包括地形類型(山地、平地、沼澤地、丘陵地、沖擊地)、環境范圍(自然界及行政區界)、山系(山系名稱、海拔高度、走向、支脈及結構特點、耕地及果樹所處最高和最低海拔高度。山頂、山坡構造,土層、岩石分布等)、水系(河流名稱,支流、位置、流域面積,河谷類型、比降、沖擊扇情況等)和平川(類型、地勢、地面平整情況和范圍)等。

2.土壤考察

土壤是果樹生長的基地,因此,土壤的性質、理化特性將直接影響果樹的生長發育和自然分布。土壤考察主要包括土壤形態特徵(土壤類型、成土母岩、土層厚度,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土壤中新生體和侵入體、土壤水位等)和土壤理化特性(土壤酸鹼度、土壤緊密度和空隙度、土壤有效成分、土壤含水量等)等。

3.氣象資料考察

氣象材料的考察主要從當地氣象部門收集,除考察一般氣象要素外,還應特別注意災害性天氣,這方面還可以訪問當地群眾。氣象資料考察主要包括氣溫(年平均溫度,1月和7月份平均氣溫,絕對最高和最低溫度,有效積溫)、地溫(0、20cm、40cm深度的月平均地溫,土壤開始結凍和解凍日期,凍土天數,土壤凍結深度)、相對濕度(年平均濕度,全年相對濕度≤30%、≤50%和≤80%的天數)、日照(各月日照時數,年平均時數,最大值)、蒸發量(最大蒸發量,出現的日期,年平均蒸發量)、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降雪天數,積雪天數和期限,降水集中月份,最長連續降水天數,最長連續乾旱天數)、風(冬季和夏季最多風向,最大風速發生時間)及災害天氣(暴風日數、每次持續時間、強度。冰雹發生月份、年均發生次數、危害程度。早、晚霜出現日期、最低溫度、持續時間、無霜期天數。冷、凍害最低溫度、持續時間及危害程度。大風種類、風力風向、常發生時間和危害程度)。

(三)植被考察

自然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結構、一定的種類和顯著的指示特徵。這些特徵常能反應所在環境的外界條件。對果樹栽培環境的考察,還應包括對果樹分布區植被群落的特徵以及具有指示特徵的植物分布情況的考察。考察植被時,木本植物群落應記載優勢種類、高度、直徑、密度、所佔比例等。草本植物群落應記載優勢科屬的覆蓋度、根系及生長情況等。

(四)果樹概況考察

對落葉果樹種質資源考察前,應對考察地區的果樹生產情況進行訪問、考察,可作為深入考察的基礎。具體考察項目有:

1.果樹概況

包括果樹栽培歷史、樹種或品種的來源,果樹栽培株數、面積,果樹分布地區和分布特點,現有品種及其比例。

2.栽培技術

包括繁殖方法、砧木種類,栽培時期、栽植方式、品種配置,施肥方法、種類和數量,灌水時期、數量和方法,間作情況及對果樹的影響,修剪方法和時間,水土保持措施和病蟲害防治等。

3.果品的貯藏、運輸、銷售和加工情況

包括採收期,貯藏方法,銷售地區及銷售量的近年情況,收購數量和價格,商業部門對果品購銷的具體措施和政策,各個種類和品種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成品的銷售情況等。

4.當地果樹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小年及克服辦法,肥水來源及解決辦法,品種優劣、改良和區域化問題,影響果樹產量和品質的限制性因子等。

(五)果樹種類和品種考察

這是果樹種質資源考察最關鍵的一環,主要記載種類和品種的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物性,經濟器官的利用價值和某些潛在的可利用價值等,記載內容有:

1.整體概況

包括種類、品種名稱、別名、生長地點、編號,生長條件、海拔高度、地勢、坡向、坡度、土壤類型、土壤厚度、植被、間作物、栽植形式,品種來源、栽植年限、比重、分布、當地最大樹齡。

2.植株情況

包括樹齡、生物學年齡時期、繁殖方法、砧木、種類,枝、葉、花、果實、種子形態特徵,樹勢、樹形、樹高、枝展、干周、主枝數目。

3.生物學特性

包括生長習性、結果習性、主要物候期、適應性與抗逆性。

4.經濟性狀和利用價值

包括產量、品質、用途、貯運性及潛在的利用價值。

5.品種和種類的評價

包括優缺點和發展前途。

(六)果樹種質資源考察記載項目表

落葉果樹種類繁多,在進行種質資源考察時應有統一的表格,統一記載項目,以便進行資料的整理和總結分析。下面引用《果樹研究法》一書中列出的幾種有代表性落葉果樹的考察結果,並加以修改(表2-3-1),供資源考察時參考,具體考察時可根據樹種(野生或栽培)進行適當的項目增減。

表2-3-1 落葉果樹資源品種調查項目(續)-1

表2-3-1 落葉果樹資源品種調查項目(續)-2

㈦ 什麼是果樹業

開發利用可提供干鮮果品(果實或種仁)的多年生木本或多年生草本果樹,進行大規模商品生產的種植業;是農業生產的組成部分。

表2以單一樹種看,蘋果1988年產量4086萬噸,較1979~1981年平均年產量增長18.26%。以歐洲產量最高,達1538.5萬噸,依次為亞洲1128.5萬噸,美洲719.3萬噸(其中,中、北美洲499.8萬噸;南美219.5萬噸)。在水果中,以葡萄栽植面積最大,1988年達8358萬公頃,較1979~1981年平均面積減少11.3%。產量僅次於香蕉,居世界水果總產第二位。1988年產量為5977.6萬噸,較1979~1981年平均產量減少10.38%。其中以歐洲產量最高,達3098.2萬噸;美洲次之,1126.4萬噸(其中,中、北美洲576.3萬噸;南美洲550.1萬噸)。梨,除中國、日本為東方梨外,西方國家都是西洋梨。1988年梨產量987.3萬噸,較1979~1981年平均產量增長15.35%;以亞洲產量最高,達395.4萬噸,依次為歐洲367.6萬噸;美洲125.8萬噸(其中,中、北美洲87.0萬噸,南美洲38.8萬噸)。寬皮橘,1988年產量837.5萬噸,較1979~1981年增長8.82%;以亞洲產量最高達430.1萬噸;依次為歐洲172.9萬噸,美洲121.5萬噸(其中,中、北美洲70.6萬噸,南美洲50.9萬噸),非洲56.2萬噸,大洋洲4.5萬噸。香蕉(不包括大蕉),1988年產量4191.3萬噸,較1979~1981年平均產量增長14.19%;以美洲最高,達1226.9萬噸(其中,中、北美洲156.2萬噸;南美洲1070.7萬噸)。椰子,1988年產量3680.2萬噸,較1979~1981年平均產量增長59%;以亞洲產量最高,達2990萬噸;依次為美洲270.7萬噸(其中,中、北美洲167.8萬噸,南美洲102.9萬噸),大洋洲231.5萬噸。忙果,1988年產量1496.1萬噸,較1979~1981年平均產量增長14.54%;以亞洲產量最高,達1172.8萬噸;依次為美洲222.9萬噸(其中,中、北美洲156.2萬噸;南美洲66.7萬噸),非洲98.9萬噸。核桃1988年產量84.29萬噸,較1979~1981年平均產量增長8.63%;以亞洲產量最高,達32.83萬噸,依次為歐洲22.45萬噸,美洲19.88萬噸。栗,1988年產量57.7萬噸,較1979~1981年平均產量減少26.5%。扁桃,1988年117萬噸,較1979~1981年平均產量增長15.8%。

由於世界果品生產的發展和市場條件的變化,土地和勞力費用的增加,消費者對果品質量的要求日益增高,國際果品市場競爭日益加劇。20世紀60年代起到80年代的20多年間,世界果樹生產栽培形成了一個共同的趨勢,就是致力於商品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發展。人們不僅從果園經營要求,把果園投資降低到最小限度,果品經濟收益達到最高限度,而且也要求從果樹品種、砧木、栽培管理直到採收、加工運輸、貯藏、包裝等環節一整套生產管理,都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改善和提高果品質量和生產效益。採取的改革措施和管理技術雖各有具體的內容和要求,但總的說來,有如下幾個方面:①選用和推廣新的優良品種;②用組織培養、熱處理脫毒,培育無病毒苗木;③把採用緊湊型品種或矮化砧作為集約栽培的基本內容強調合理的矮化密植;④簡化整形修剪技術(見果樹整形,果樹修剪);⑤健全土壤管理制度、行間生草、株間除草或全園除草免耕或覆蓋制。完善水利設施,採用噴灌、滴灌,按果樹生長發育、定量供水、節約用水;⑥根據營養診斷和土壤診斷的結果,決定合理施肥用量;⑦廣泛採用適於不同目的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特別是旨在促進樹體矮化和花芽形成的pp333的應用;⑧改善貯藏、加工設施技術,興建冷藏庫、氣調庫,發展制罐、制汁和制灑加工業;⑨加強病蟲防治,除化學防治外,推行綜合防治體系以減少食品和環境污染:⑩提高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⑾實行產供銷統一的聯合企業組織形式,向更集約化、專業化、托拉斯方向發展。

中國果品生產

中國果樹栽培歷史悠久,素以種類齊全、品種豐富著稱於世。原產中國的計有:東方梨(白梨、沙梨、新疆梨)、山楂、桃、中國李、烏蘇里李、杏李、杏、梅、中國櫻桃、棗、柿、栗、山核桃、榛(平榛)、香榧、銀杏、橄欖、果桑、獼猴桃、柑橘(甜橙、紅橘、柚、黃皮等)、荔枝、龍眼、枇杷、楊梅、羅漢果等30多種特產果樹;還引入有葡萄、蘋果、西洋梨、榲桲、歐洲李、美國李、西洋櫻桃、無花果、石榴、核桃、長山核桃、阿月渾子、油橄欖、歐洲榛、葡萄柚、檸檬、萊檬、菠蘿梨、椰子、番荔枝、番石榴、番木瓜、鱷梨(油梨)、腰果等20多種外來果樹,特產果樹與外來果樹總計在50種以上。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少,為了不與棉糧爭地,果樹生產栽培絕大多數是從丘陵山區發展起來的。除丘陵山區外,還在沙荒、灘地、海塗發展果樹。1985年以來,在山地、沙荒、灘地、海塗開辟的果園面積約佔全國果園面積的85%,其中山地果園比重尤大。

1949年以來,特別是80年代,中國果樹獲得很大的發展。據《中國農業統計資料》(1988年),果樹面積506.6萬公頃;總產1666萬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3.1倍和2.5倍。遠遠超過了前30年增長的總和,尤其是在1984年以後4年中,發展更為迅速。人均佔有量相應提高,由1978年的6.8千克上升到15千克。在各種果樹中,蘋果由於歷年發展規模大,速度快,成為全國最大宗的果品。1988年蘋果種植總面積166萬公頃,佔全國32.77%;總產434.4萬噸,佔全國20.28%,均居各種果樹之冠。梨的發展比較平穩,1988年種植面積48.7萬公頃,佔全國9.62%,少於柑橘居第三位;總產272.1萬噸佔全國17.18%,高於柑橘居第二位。柑橘從20世紀70年代起發展速度較快,1988年種植面積95.5萬公頃,佔全國18.82%,僅次於蘋果;由於許多幼樹尚未結果,總產256.0萬噸,佔全國11.81%,居第三位。但1989年各種果樹產量位置則有新的變化,柑橘產量已超過蘋果,而躍居各種果樹的第一位(見中國果樹業),其它果樹產量均在幾十萬噸以內。其中葡萄79.2萬噸,柿73.3萬噸;菠蘿48.5萬噸,荔枝11.9萬噸;龍眼7.87萬噸。各種果樹分省、區、市的面積和產量參見中國果樹業。

中國果樹生產在20世紀50~60年代都是喬砧稀植栽培。至70年代初期,曾經有過喬砧密植栽培。借鑒國外果樹生產技術,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除少數喬砧密植栽培外,積極推行了以矮砧和短枝型品種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矮化密植集約栽培。此外,在山地果園管理中一直側重興建等高梯田或撩壕工程,以防止水土流失。推行深翻改土,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質肥料一系列措施,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側重整形修剪技術,以調節樹體生殖生長,營養生長的養分分配。貯藏方面,在引進冷庫、氣調庫的同時,著重利用經改造的民間貯藏設施,實行產地貯藏並創造了以節能為主的貯藏體系。在加工方面,除發展制罐、制汁、制酒等現代加工業外,還發展干制、糖制的民間傳統加工業,增加了加工食品的花色品種。

果樹研究

是果樹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果品生產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世界果樹研究

研究涉及的范圍和內容很廣泛,主要為4個方面:①種質資源研究。為了適應果樹育種需要,20世紀60年代以來,果樹種質資源研究發展很快,已經建立起收集、保存、評價鑒定和利用的一整套研究體系。在收集保存方面,許多國家建有規模大小不等的國家果樹種質圃或種質庫,一方面標志著果樹發展和品種改良的成就:同時保存有一旦需要就可使用的基因源。例如蘇聯全蘇植物栽培研究所(簡稱VIR)所屬11個試驗站收集保存的果樹種質材料共3.1萬份;美國有國家果樹營養系種質庫7個,收集有各種果樹種質材料6000餘份。在全部研究中,以性狀鑒定和遺傳評價為最重要,旨在通過細胞遺傳學測定出具有特定性狀種質材料的遺傳行為,發掘具有潛在育種價值的基因源。美國、英國都曾先後研究鑒定出不同性狀基因源的蘋果和梨等育種材料多份。②育種研究。當前世界果樹育種仍以雜交育種、芽變選種為主,兼及輻射育種、化學誘變和多倍體育種,育成品種數量之多,質量之好,是前30年所不及的。其中很多已普遍應用於生產。雜交育種中為了縮短育種周期,亦著重研究實生苗提前結果、早期鑒定、預先選擇的理論、技術方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更將生物技術應用於果樹育種中,有關離體突變體的篩選利用、原生質體培養、基因重組的遺傳工程已取得初步結果。③栽培生理研究。除開展以推進集約化、矮化密植為目的的結實管理研究、樹體管理研究、果園土壤與生產力關系研究、果園水水管理研究,其中營養生理研究,主要研究碳素營養中有關光合性能、光合產物的分配;果樹的碳素貯藏營養,單一營養元素在土壤中的轉化、移動和樹體的吸收、運轉、分配;營養元素間的生理平衡、營養障礙研究,著重對果樹缺鈣、硼、鐵、鎂引起的生理失調所表現的生理病害,提出了各種矯治措施,已在生產中應用。此外還開展有植物生長素的應用機理,其中pp333的應用機制研究最受注意。

中國果樹研究

始於1902年直隸農事試驗場園藝科從事的果樹栽培試驗。本世紀20~40年代中葉,中國果樹科研的主要內容有品種調查、形態分類、結果習性、引種栽培、良種繁育,對當時果樹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由於不受重視,科研進展遲緩。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果樹科研列入了國家和省、市、自治區的議事日程,建立了相應的果樹研究所(見中國果樹科研機構)。同時,實行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多學科、多樹種、單項或綜合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主要的成就和進展為以下五個方面:①種質資源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展的全國性果樹資源調查,持續到70年代,先後發現一批蘋果、核桃、扁桃、柑橘、枇杷、荔枝野生林和柑橘、梨、桃、蘋果新種或新變種,發掘出一批珍貴的品種(系)和砧木類型,已先後用於生產。1982年進行了西藏果樹綜合資源考察,查明全國果樹有1/4的種在西藏均有分布。其中原生種佔90.6%,說明西藏高原是中國果樹起源中心之一。此外,在雲南發現了柑橘新野生種——紅河大翼橙,在廣東發現了野生香蕉二倍體類型,證明中國也是甜橙、香蕉原產地之一。所有這些,關於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果樹起源中心的論點,提供了新的依據。繼20世紀50年代規劃建立果樹原始材料圃之後,80年代在不同生態地理區域建立了15個國家果樹種質圃(見國家果樹種質資源圃),為果樹種質資源系統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相繼開展了生理學、細胞學、孢粉學等方面的微觀探索,發現了蘋果屬、梨屬、山楂屬、中國李、普通杏的多倍體種和品種,其中梨野生種——木梨(Pyrus xerophyl-la)與蘋果許多野生種一樣,具有多倍體類型,證明梨的進化也有染色體數目的變化。通過果樹性狀鑒定研究,篩選出一批種或品種資源的同時,還通過孢粉、同工酶、核型等研究手段對柑橘、梨、桃、蘋果一些種或品種間相互的親緣關系進行了觀察鑒定,為果樹遺傳、分類、起源、進化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線索。②育種研究。20世紀50年代初,許多地區先後開展了柑橘、梨的地方品種選擇研究,以及桃、葡萄的芽變選擇研究。同時還開創了國內雜交育種的新紀元,一直持續到現在,包括蘋果、梨、桃、葡萄、柑橘、枇杷、菠蘿等10多個樹種,先後育成70多個新品種及蘋果、梨的一些新砧木類型,一些單位還進行了輻射育種,選出蘋果、梨、柑橘的優良突變體。所有這些經選育的新品種和砧木,對豐富和改善果樹品種組成,發展果樹生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對縮短果樹童期、早期鑒定、預先選擇的原理和技術方法進行了探索研究,特別是把生物技術應用於果樹研究中,對蘋果、柑橘原生質體培養和蘋果、柑橘等的花葯培養獲得了成功。③果樹區劃、栽培技術及生理研究。及時地進行了果樹區劃研究,提出了相應的商品生產基地規劃建設方案,為提高果樹產量和果實商品質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總結果農經驗基礎上,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經驗,通過示範推廣,使各主要產區的單產和品質相應提高。20世紀7)年代以來,鑒於世界果樹生產走向以矮化密植為中心的集約化栽培,出現栽培模式化的趨勢,更進一步開展了矮化密植的栽培制度綜合研究,總結提出矮砧蘋果、柑橘、桃的適宜品種、砧木,栽植方式和密度,整形修剪技術等的配套綜合技術措施。與此同時,還開展了果樹營養診斷的土壤分析,葉分析研究和包括pp333在內的各種生長調節劑的應用研究。在缺鈣引起蘋果水心病、缺硼引起果樹失綠的機理研究中,已經提出了相應的矯治技術措施;在蘋果花芽分化機理研究中,初步發現內源激素平衡、遺傳基因表達與花芽分化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提出復剪、噴布促花激素,可以使幼樹提早結果、成齡低產樹多成花結果。④植保研究。對果樹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生態特性等基礎研究作了大量工作,如如蘋果腐爛病在20世紀50年代明確其潛伏侵染的基礎上,對其發病和侵染規律又有新的發現,用以指導防治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果樹病毒方面,20世紀50年代起曾先後對蘋果銹果病、柑橘黃龍病、棗瘋病進行了研究。明確了柑橘黃龍病及棗瘋病的病原均為類菌質體及其傳播途徑,並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80年代又開展了蘋果、草莓病毒研究。通過病蟲綜合防治研究,已經篩選出一批高效、低毒、具有選擇性的農葯。對蘋果果園天敵資源種類、消長規律、利用技術及人工培養技術進行了許多調查研究,建立了蘋果病蟲綜合防治示範果園,使蘋果的施葯次數由原來的7~8次,減少為3~4次。在節省勞力、資金的同時,收到明顯的防治效果。⑤貯藏研究。根據不同果品的特點,分別對蘋果、梨、柑橘、香蕉、荔枝進行冷藏和氣調貯藏試驗,已經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在北方地區,還對民間傳統貯藏技術經驗進行了調查和總結。在具有天然冷源的土窖、土窯洞、半地下通風庫等民間傳統貯藏場所內,增設製冷塑料帳棚或塑料小包裝袋設施,把利用天然冷源與氣調原理結合在一起,創造提出低投資,低耗能的果品簡易氣調貯藏方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果品貯藏體系。節約電力消耗;達到與氣調貯藏相似的貯藏效果。由於當今世界能源緊張、資金短缺,已受到國內外的矚目。此外,還進行了果實採收期及采後生理變化,在不同CO2、O2濃度指標和不同溫度條件下對果實呼吸強度影響,以及生理病害發病機理等的貯藏生理研究,對改進果品貯藏技術起到積極的作用。

㈧ 果樹生產的重要性是怎麼樣的

我國有句諺語,稱「民以食為天」。實際上自古以來,果品就包括在「食」類中;我國農村以板栗、棗等充飢的現象比比皆是,尤其在貧困地區或貧窮年代更是如此。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的改良,果品的消費量和重要性明顯提高。而果品生產是果樹業的主體,並對果樹業的發展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果樹生產的作用和重要性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是國家發展經濟、積累資金、謀取外匯的途徑之一

大多數干鮮果品都可為工業提供原料,製成各種加工品,如果脯、果醬、果汁、罐頭、果酒、果茶等;從有些果品中還可以製取香精;從核桃的枝、葉、果皮,石榴的果皮,板栗的枝、葉中可以提取單寧;柿可製取柿漆,作為雨傘、魚網的防腐劑。諸如核桃、梨、荔枝等果樹的木材堅韌,紋理緻密美觀,可作為傢具、軍工、建築材料。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都將發展果樹生產作為經濟建設中積累資金、增加外匯收入的一個途徑。我國也是如此,歷來將出口果品作為換取外匯的主要農副產品之一。近些年來,我國干鮮果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占糧、油、菜總出口額的1/3。

2.是增加農村經濟收入和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自古以來,果樹生產就是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史記》稱,「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桔」,「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果農的地位和經濟收入。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和農民也將果樹生產作為增加和積累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即使在一般果產區,果樹業在農業總收益中所佔比重也在10%左右;而在主產區,該比重可達50%—70%。故而產生「要想富,種果樹」的新諺語。

3.是人民生活必需的副食品

果品歷來在人們的膳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第一部醫學專著《內經·素問》中提出人類合理的膳食結構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現在日本每年人均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來自果品的比例為鈣30%,磷7.6%,鐵73%,維生素C85%。營養專家認為,為維持人體的健康發育,一人一年要吃70—80kg果品,才能滿足一個人生理的需要。表1-1-1為人均佔有水果量。由此可以看出,在經濟發達國家,水果的消費水平較高;在他們的食物構成中,水果占著重要的地位。可喜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果品在我國人民食物結構中的比重也愈來愈大。盡管我國人口基數很大,但人均果品年佔有量已增加到18kg(1989年)。而且品消費結構也從原來較單一的「南方柑桔、香蕉,北方蘋果、梨」的狀態逐漸趨向於多種水果合理搭配的局面(圖1-1-1)。

圖1-1-1 我國果品消費結構

4.具有一定的醫療保健價值

干鮮果品的醫療保健功效是眾所周知的。我國的醫葯遺產早就肯定了核桃仁、龍眼、荔枝、紅棗等為良好的滋補品,杏仁、桔皮、秋梨膏等具有化痰止咳的療效,山楂丸助消化,酸棗仁可鎮靜。《內經·素問》中指出「腎宜桃、心宜李、肺宜杏、脾宜栗」。而明代《本草綱目》果部中陳述的果品竟達60多種。隨著研究的深入和醫學的發展,諸如刺梨、沙棘、山楂、獼猴桃等的醫療功能,甚至在預防癌症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受重視。

5.改造自然,美化環境,有益人類

果樹是適應性較強的經濟作物,因此,除在農田種植外,還可利用荒地、丘陵、海塗、輕鹽鹼區及沙荒地栽植,從而起到防風固沙、蓄水保墒、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作用。據研究,一公頃林果樹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氣達1000L,放出氧氣730L,因而可保持空氣的新鮮、凈化空氣。果樹優美的樹姿,色彩鮮麗的花朵,色、香、味皆佳的果實,適於各種造型的特性以及房前屋後、城市公園種植的自由,都顯示了其為美化環境的適宜材料。此外,果林還可有效地消除噪音,對保證人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㈨ 果樹種質資源考察的目的和意義是怎麼樣的

我國土地遼闊,自然條件錯綜復雜,落葉果樹種質資源極其豐富,有溫帶、亞寒帶果樹如蘋果、梨、葡萄、核桃、柿、棗等,還有耐寒的秋子梨、李、樹莓、醋栗等;有長期以來經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培育出的許多地方名優品種,如河北鴨梨、山東肥城桃等,也有遍及叢山峻嶺的野生果樹種質資源,如東北的山葡萄、天山的原始蘋果林等。資源考察的目的是要摸清資源的情況,包括起源、種類、數量、分布、利用價值等,這是果樹資源開發利用前必須進行的工作,從而為果樹生產、育種及果品加工利用提供種質。

(1)通過資源考察,摸清當地的果樹資源,包括總儲量、經濟儲量和經營儲量,可以直接或間接應用於生產。有的可以直接利用,如長白山的山葡萄經採集後用於製造優質的山葡萄酒,並且已經人工馴化栽培成功。有的可用作砧木,目前果樹生產中所用的砧木多來自野生種。有的還可用作雜交親本,培育新品種。除野生果樹外,對當地的優良栽培品種、品系或樹種經鑒定後,有推廣價值的可直接推廣或作育種的原始材料。

(2)資源考察可為果樹發展規劃或品種區域化提供資料。通過考察可了解和掌握目前果樹生產概況,當地與果樹栽培有關的自然條件,各有關樹種和品種在當地的表現,從而可以確定今後發展什麼樹種,制定開發利用和發展果樹規劃,包括現在、近期和遠期開發的種質等。另外通過考察有關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樹種或品種的表現後,還可為引進品種提供有關資料,加大引種成功的可能性。

(3)通過資源考察,可以研究果樹的起源和演化。如在雲南的西雙版納發現紅河大翼橙,證明我國西南河谷地區有野生柑桔原始種,柑桔的原生中樞在中國。

(4)通過資源考察,經過鑒定、整理,可編寫成果樹志,或整理成文章發表,這不僅為本地進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了資料,也為其它地區引種,或選用育種的原始材料提供了基因資源信息。

㈩ 果樹栽培學的果品生產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果樹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國家經濟結構的轉變,果品生產變得日益重要,它對振興農村經濟、促進糧食生產,繁榮市場、發展外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展果樹生產不僅能因地制宜利用山地、丘陵、旱塬和沙荒,也有利於保持水土與改善生態環境,使這些地盡早脫貧致富。
三、果品營養豐富,是人民生活的必須品,富含各種營養物質。
四、許多果品中的活性物質可預防與治療疾病,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長壽。
五、果品除可鮮食外,還可進行加工和提煉有效成分,一些果樹還可用於木材加工,增加收益。
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類身心健康。(觀光果園、綠化與有害氣體吸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