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徐州水產品養殖面積有多少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徐州水產品養殖面積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5-07 02:38:11

⑴ 江蘇省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有關風的方面的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
江蘇地形
江蘇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州,地形以平原為主,主要有蘇南平原、江淮平原、黃淮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組成。其地形地勢低平,河湖眾多,平原、水面所佔比例之大,在全國居首位,成為江蘇一大地理優勢。
江蘇山脈
江蘇是全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佔全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雲台山脈。
連雲港的市郊雲台山玉女峰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江蘇第二高山:大洞山。
位於徐州市區東北40公里賈汪區境內的大洞山,海拔361米,又名茱萸山、九十九頂蓮花山,屬淮陰山脈,周圍大小100餘山頭,幾乎峰峰有名,連成一氣,森林、灌叢、灌節叢、衡疏四種植被300多種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綠濤洶涌,被徐州市列為生態自然保護區。
江蘇水文
江蘇跨江濱海,平原遼闊,水網密布,湖泊眾多。海岸線954公里,長江橫穿東西425公里,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公里。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蘇北灌溉總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條。全國五大淡水湖,江蘇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澤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還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平原、水域面積分別佔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國首位。
太湖
在江蘇省南部,鄰接浙江省,為我國第三淡水湖,湖面海拔3.33米,最深達48米,面積2338平方公里。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稱笠澤、五湖。為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灣而成。太湖最後注人長江。
湖中大小島嶼48個,連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島,號稱「七十二峰」。以洞庭東山、西山、馬跡山、三山、競頭諸為最著,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山巒連綿,層次重疊的壯麗天然圖畫。沿湖有著名的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古吳名跡、宜興洞天世界,形成了聞名中外的太湖風景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區。
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窪地,後瀦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里,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泄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鯉、鯽、鱅、青、草、鰱等為主;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馳名的。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蘆葦幾乎遍布全湖,繁茂處連船隻也難以航行。蓮藕、芡實、菱角在歷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
江蘇氣候
江蘇省各地平均氣溫介於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7月份為最熱月,沿海部分地區和里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
全省春季升溫西部快於東部,東西相差4-7天;秋季降溫中慢於北部,南北相差3-6天。
江蘇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省耕地面積7353萬畝,佔全國的3.97%,人均佔有耕地0.99畝。沿海灘塗890多萬畝,是重要的土地後備資源。
水資源
江蘇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降雨年徑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間。本省地處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上游,長江橫穿本省南部,江水系本省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有太湖、洪澤湖、高寶湖、駱馬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運河、淮沭河、串場河、鹽河、通榆運河、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等各支河,河渠縱橫,水網稠密。本省平原地區廣泛分布著深厚的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下水源豐富。全省地下水總量對農灌具有開采意義的是徐淮淺層水約29.57億立方米/年,供墾區及海塗開發,人畜飲用的沿海深層地下水5.85億立方米/年。
礦產資源
本省地跨華北地和揚子准台兩大地質構造單元,有色金屬類、粘土類、建材和稀有金屬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源的特色和優勢。目前已發現的礦產品種有133種,已探明儲量的65種,其中建材、粘土等34種單礦儲量列全國前十位,鈮鉭礦、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8種礦產保有儲量列全國第一位。
生物資源
本省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50多種,尚有可利用和開發前途的野生植物資源600多種。水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東部沿海漁場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呂四、海州灣等四大漁場,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水產品。內陸水面有2600多萬畝,養殖面積1200萬畝。有淡水魚類140餘種,是全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被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魚、銀魚、白蝦,都是水中珍品。
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糧食、棉花、油料等農作物幾乎遍布全省。種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蔬菜80多個種類、1000多個品種,江蘇蠶桑聞名全國,名茶有「碧螺春」等。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
旅遊資源
江蘇旅遊資源豐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較多的省份。抗日戰爭遺址、革命遺址有徐州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等。風景名勝遍布大江南北,太湖、雲台山、南京鍾化遺產名錄。
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蘇州城,享有「東方威尼斯」之美稱,城內小橋、流水、巷深、人家,充滿水鄉情調。江蘇的水兼江湖河海之美,長江橫穿東西,江面遼闊,一瀉千里。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連雲港海闊天空,太湖煙波浩瀚,洪澤湖碧波萬頃,揚州的瘦西湖,南京的玄武湖、莫愁湖,徐州的雲龍湖,溧陽的天目湖等都是著名的游覽湖泊。江蘇的名泉極多,有「天下第一泉」鎮江中泠泉,「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天下第三泉」蘇州虎丘憨憨泉;南京湯山溫泉;東海湯廟泉等。江蘇的山雖不高,但多負盛名。南京鍾山、清涼山,鎮江北固山、金山、焦山,句容和金壇交界處的茅山,南通狼山,蘇州天平山,吳縣的靈岩山,徐州雲龍山和連雲港的花果山等等。
江蘇流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武進春秋淹城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地面城池遺址。連雲港將軍崖上的石刻岩畫反映了原始社會農業部落的生活。孔望山上佛教摩崖石刻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還早200年,堪稱「神州第一窟」。徐州東南部獅子山西漢楚王陵氣勢恢宏,漢兵馬俑表情生動,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是繼咸陽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陶俑和臨潼秦兵馬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棲霞山的千佛岩有「南國雲崗」之譽。南京的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盱眙縣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朱元璋祖父陵墓、淮安韓信故居、淮安城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徐州淮海戰役烈士陵園。
古都名城和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名勝古跡如此集中和眾多,以及特別的江南風姿,使江蘇成為全國七個重點旅遊省之一。目前全省共有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省級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9個省級名勝區和29個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南京、蘇州、揚州、鎮江、徐州、淮安、常熟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至於風
有夏季風和冬季風經過

⑵ 江蘇的簡介

江蘇簡介:

江蘇,簡稱「蘇」,是中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南京,以「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得名。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長江下游,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西接安徽,北接山東,地跨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遠古人類、吳越文化、長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便是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省區之一。江蘇擁有江淮、金陵、吳、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共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江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名勝古跡遍布全省,全省13個城市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同時也是中國5A級景區最多的省份 。

江蘇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昌盛,素有「山水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地理上跨越南北,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 。地形以平原為主,陸地面積10.32萬平方千米[6],佔全國的1.08%。人均國土面積在全國各省區中最少,是中國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

江蘇地處長江經濟帶,下轄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百強,是唯一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8],截至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90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7189元,常住人口8029.3萬人。江蘇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中國各省第一 ,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已步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

江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與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2)徐州水產品養殖面積有多少擴展閱讀

江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有古鎮水鄉,有千年名剎,有古典園林,有湖光山色,有帝王陵寢,有都城遺址,可謂是「吳韻漢風,各擅所長」。

旅遊景區

截至2016年8月,江蘇有6處世界遺產(其中3處正申遺中)、5A級景區22家、4A級景區超100家、2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處國家級地質公園、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8座全國優秀旅遊城市、1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⑶ 建立( )

行政區劃

目錄
• 基本概況
• 自然地理
• 風土人情
• 經濟概況
• 行政區劃
• 政區沿革

基本概況
[編輯本段]
泗洪縣位於江蘇西部,淮河中游,洪澤湖西岸。縣域總面積2729.6平方公里,居全省縣級最大之一(數第二),轄26個鄉鎮場。縣人民政府駐青陽鎮。
泗洪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人類祖先的發源地之一,早在五萬年前下草灣人就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時為徐國中心,南北文化交匯處,與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滲透、融合,形成璀璨奪目的古徐國文化之主體。後為泗州本州。境內分布著呂布猿門射戟台、魯肅故里子敬泉、隋朝開鑿的通濟渠等古跡名勝。抗戰時期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中心,淮北蘇皖邊區黨委、行政公署、新四軍四師師部均駐於此。彭雪楓、江上青等3000多位烈士長眠於此。
泗洪物產豐饒,生態優越。現有耕地206萬畝,水面166萬畝,轄煙波浩淼、日出斗金的洪澤湖48%的水面,湖岸線165公里,可開發灘塗50萬畝。擁有省級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和亞洲最大的美洲黑楊種質資源庫,是中國螃蟹之鄉、全國水產百強縣、生態示範縣、商品糧基地縣、平原綠化先進縣。雙溝、分金亭、雙洋三大名酒享有盛譽,金水牌洪澤湖大閘蟹、蟹園牌無公害大米等特色產品暢銷大江南北。地下蘊藏有石英砂、金剛石、鐵錳礦、天然礦泉水等礦產資源。洪澤湖百里生態旅遊風光帶景色怡人,美不勝收。
泗洪區位良好,交通便捷。位於南京、徐州兩大都市圈交匯處,寧宿徐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至南京不到2小時,到徐州觀音機場僅需1小時。境內河道縱橫,水路暢通,經洪澤湖可通江達海。縣工業園區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已有46家企業進入園區,32家企業建成投產。
近年來,泗洪堅持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三化並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形成了食品、機械、化工、建材、紡織、印刷等工業支柱行業,水產、林木、瓜果、蠶桑、蔬菜、畜禽等農業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城市、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服務環境不斷優化。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
泗洪縣位於蘇北平原西部,洪澤湖西岸,地理坐標為北緯33°08』-33°44』,東經117°56』-118°46』,屬於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縣境南北最大縱距69.1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8.2公里。
泗洪縣境內地形以平原、崗地為主,亦有零星丘陵,崗、坡、平、窪蜿蜒交錯,地形起伏,形如姜狀。西南和西部有零星殘丘蟄伏於寬廣崗地之上,北部為黃泛平原,南部和西南部為崗地與平原相間排列地形。總地勢是西南、西部高,東南、南部低,最高點海拔62.8米,最低點海拔12.1米。全縣總面積272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6萬畝,水面166萬畝。
泗洪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淮河、懷洪新河、新汴河、濉河、汴河、徐洪河、民便河等,都從西北向東南流入洪湖。
淮河
淮河是中國東部的主要河流之一。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南以大別山和江淮丘陵與長江流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分界。流域東西長約700公里,南北平均寬約400公里,面積27萬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為19萬平方公里,泗、沂、沭河水系為8萬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由淮河與泗、沂、沭河兩大水系組成。淮河幹流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北麓,流經豫、皖至江蘇揚州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196米。豫皖兩省交界的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里,比降0.5‰;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處的三河閘為中游,長490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洪澤湖以下為下游,面積3萬平方公里,入江水道長150公里。淮河中上游流域有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21條,其中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有16條。
懷洪新河
懷洪新河是1991年後在淮河中游興建的一項戰略性骨幹工程,流經安徽懷遠、固鎮、五河縣和江蘇泗洪縣,干河全長121公里。
新 汴 河
新汴河起於安徽宿州市,入洪澤湖。排澇為主,全長127.1公里。
汴河
汴河,亦即通濟渠。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黃河,經黃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運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達淮水。故運河主幹在汴水一段,習慣上也呼之為汴河。
徐洪河
徐洪河在江蘇境內,全長120公里。現為南水北調東線支線輸水線路。
泗洪屬東亞季風區,又屬北亞熱帶和北暖溫帶的過渡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4.3度,年均降水量893.9mm,年均日照總時數2356.4小時,無霜期213天,降雪日9.2天,年均風速3.7m/s。

風土人情
[編輯本段]
從前,洪澤湖有家漁民老夫婦,很窮,只有一條破劃子和一隻破鍋。一天,老兩口過洪澤湖,想到集市上買點口糧,再買口小鍋。小船靠岸到集市上買東西時,但見店裡和雜貨攤的人都不答話。老頭很生氣,眼看天已傍晚,一急之下,便到糧行里抓了一把小穀米,又在雜貨店裡拿了一口小鍋,轉身就往船上走,賣東西的人並不追趕向他要錢,漁夫很是奇怪。
上船以後,只見四周茫茫一片全是水。老兩口這才明白這是泗州城。第二天早晨,漁夫發現帶回來的小穀米變成了鮮魚。老兩口喜出望外隨即將魚抬到市上賣了,又買回此米,高高興興回到船上准備燒飯後,揭開鍋蓋一看,鍋里飯菜都有,老兩口靠這口鍋生活好長時間。 一天,老漁婦將鍋放到水裡想刷個干凈,可是,鍋一入水就不見了。因此,洪澤湖的漁民刷鍋不再把鍋放到湖裡刷了。這種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經濟概況
[編輯本段]
2005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75億元,增長14.5% ,其中,一產增加值23.3億元、二產增加值29.3億元、三產增加值22.15億元,一、二、三產結構比重為31.2:39.2:29.6 ;實現財政收入4.42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89億元,增長47.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億元,增長3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37元,分別增長8.9%和10.0%。年末各項存款余額42.21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1.0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7.01億元。
2005年全縣現有耕地201.6萬畝,水面166萬畝,可開發灘塗50萬畝。2005年度,全年糧食作物面積222.8 萬畝,總產60萬噸,人均佔有量750公斤,商品率50%以上;常年小麥種植面積100萬畝,總產30000萬公斤;水稻80萬畝,總產4億公斤;玉米20萬畝,總產8000萬公斤;山芋18萬畝,總產45000萬公斤;花生15萬畝,總產6000萬公斤;棉花8萬畝,皮棉總產500萬公斤。豬、牛、羊、家禽年出欄量分別為55萬頭、 2萬頭、 25萬頭、800萬羽。水產養殖面積54萬畝,水產品產量7萬噸,其中年產螃蟹2.5萬噸以上,1995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螃蟹之鄉」。
200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10個,實現增加值9.3億元,涉及糧食加工、白酒製造、紡織服裝、木材加工、印刷包裝、機械製造等行業。個體工商戶累計達13294戶,新增5925戶;私營企業累計達1650戶,新增338戶。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人數18.2萬人。2005年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人數3.1萬人。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泗洪縣位於宿遷市西南,淮河下游,東臨洪澤湖,西與安徽接壤。縣域總面積2808平方公里,總人口105萬。
Sihong Xian
0527
321324
223900
縣人民政府駐青陽鎮
2004年底轄14個鎮、11個鄉。

青陽鎮 面積108.64平方千米,人口151174人。
雙溝鎮 面積 86.00平方千米,人口 50646人。
上塘鎮 面積132.99平方千米,人口 51690人。
魏營鎮 面積106.15平方千米,人口 35008人。
臨淮鎮 面積 47.16平方千米,人口 12416人。
半城鎮 面積 83.00平方千米,人口 17571人。
孫園鎮 面積101.00平方千米,人口 44768人。
梅花鎮 面積 96.00平方千米,人口 30187人。
歸仁鎮 面積117.00平方千米,人口 54411人。
金鎖鎮 面積 78.00平方千米,人口 40152人。
朱湖鎮 面積 73.70平方千米,人口 36329人。
界集鎮 面積 89.60平方千米,人口 40008人。
太平鎮 面積 72.51平方千米,人口 31983人。
龍集鎮 面積 87.42平方千米,人口 39288人。
四河鄉 面積 62.22平方千米,人口 33392人。
峰山鄉 面積 56.83平方千米,人口 24802人。
天崗湖鄉 面積 84.53平方千米,人口 31549人。
車門鄉 面積 78.02平方千米,人口 28185人。
瑤溝鄉 面積 56.64平方千米,人口 23518人。
石集鄉 面積 89.40平方千米,人口 21205人。
城頭鄉 面積143.00平方千米,人口 18169人。
陳圩鄉 面積 88.22平方千米,人口 35498人。
大樓鄉 面積 71.27平方千米,人口 24400人。
重崗鄉 面積 87.38平方千米,人口 27045人。
曹廟鄉 面積 86.66平方千米,人口 35500人。

政區沿革
[編輯本段]

殷商時,境內屬徐。

西周至春秋末期,因徐都遷入而成為徐國政治中心。

西漢以前,曾隸屬徐、吳、越、楚、西楚等諸侯國。

東漢至南北朝,屬臨淮、淮陵、安遠、朱沛等郡;繼屬北徐州、南徐州、東徐州、東楚州等州地。

北周以後,大體為泗州本州(即泗州直管區)。

中華民國建元,改泗州為泗縣,境內之。

1940年10月,中共皖東北地委和專署(後改為淮北蘇皖邊區黨委和行政公署)建立,境內先後設置了泗南、泗宿、泗陽、洪澤等敵後抗日根據地邊區縣。

今泗洪縣域濉河以南屬泗南縣,濉河以北屬泗宿縣,東北部屬泗陽縣,沿洪澤湖部分鄉鎮屬洪澤縣。

1947年6月,泗南縣與洪澤縣湖西部分合並,建立泗洪縣,至11月撤銷,恢復泗南縣和洪澤湖管理局建制。

1949年4月29日,以泗南縣、泗宿縣的大部分區域及洪澤湖管理局、泗陽縣龍集、界集區等地合並正式建立泗洪縣。

1955年3月,泗洪縣由安徽省宿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

1970年屬淮陰地區。

1983年屬淮陰市。

1996年8月後屬宿遷市。縣政府所在地為青陽鎮。

2003年泗洪縣行政區劃一覽(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青陽鎮(居委會:城東、城西、城中、城南、青陽、青南、橋南、新村、健康、藍天、綠園、府苑、洪盛、洪泵、新星、孫何、三里、北新集、早陳、董溝、老莊、阮庄、黃台;村委會:大劉庄、鄧庄、汴河、徐溝、秦溝、洪橋、周李、宏偉、小樓、大新;原種場)
雙溝鎮(居委會:雙溝、雙東、雙南、雙北、雙淮、苗庄、西崗、花園;村委會:李庄、羅崗、毛嘴、草灣、高套、周沖、湯南、劉符套)
上塘鎮(居委會:上塘;村委會:馬庄、石庄、墊湖、谷墩、胡橋、響橋、鄭集、馬巷、桑園、大向、大周、大傅、向陽、陳吳、瓦坊)
魏營鎮(居委會:魏營、前營;村委會:劉營、歐崗、澗圩、龐塘、宋橋、陳沖、豆沖、澗東、澗北、王拐;紅旗水庫管理所)
臨淮鎮(居委會:臨淮、小街;村委會:二河、溧河、徐圩、駢台、團結台、洪勝、勝利)
半城鎮(居委會:半城、雪北、雪南;村委會:唐庄、前窪、洪安、穆墩島、安河口)
孫園鎮(居委會:孫園;村委會:大李庄、梁圩、薛崗、崔集、張塘、雙橋、李廟、洋井、中窪、只頭、張王、孫樓、大江、大盛)
梅花鎮(居委會:梅花;村委會:趙庄、從庄、段庄、郭嘴、鳳墩、川城、大羅、萬全、前老)
歸仁鎮(居委會:歸仁、富仁路;村委會:劉大庄、沙庄、楊圩、黃八圩、泗河、安河、山河、潘山、蘇窪、七里、陳懷、姜馮、墩倫、凌汪、張宅、江韓、大口)
陳集鎮(居委會:陳集、陳盛;村委會:王莊、廟庄、倉圩、陸圩、閘塘、鮑河、紅廟、閘口、徐園、龍潭、陳中、王堡、河東、伏堯、旗桿、倉王)
金鎖鎮(居委會:金鎖;村委會:金鎮、沈庄、徐庄、孟橋、周河、新河、何宅、曹宅、河南、白廟、韓灣、大門、雙喬)
朱湖鎮(居委會:朱湖;村委會:朱北、許圩、黃圩、庄塘、臧橋、太山、馬宅、吳灣、魚行、新行、苗圃、新洪)
界集鎮(居委會:界集;村委會:楊崗、呂崗、曹圩、顏圩、王墩、杜墩、李塘、王灘、姬樓、山頭、安東、黃泥)
太平鎮(居委會:太平、太河、太興;村委會:周嘴、謝嘴、許台、高集、洋溝、香城、橋口、裴南、南謝、沉澇;娥眉養殖場、陳門養殖場)
龍集鎮(居委會:尚嘴、濱湖;村委會:龍集、孫庄、金圩、東嘴、河口、應山、洪湖、楊邵、姚興、勒東)
四河鄉(村委會:淮豐、淮勝、淮建、新淮、迎淮、中潼、潼河、雪一、雪二、雪三、雪四、雪五村委會;養殖一場、養殖二場)
峰山鄉(居委會:峰山;村委會:前窯、吳庄、宋庄、黃崗、周王、塔河、後窯、張郭、王套)
天崗湖鄉(村委會:王集、潘崗、湯庄、大陳嘴、姚宋、陳宋、上錢、崇潼、趙馬、沈行、聯淮)
車門鄉(村委會:車門、朱庄、王溝、崗朱、陳龍、團結、大劉、馬公)
瑤溝鄉(村委會:瑤溝、崔庄、大庄、秦橋、傅圩、官塘、周塘;畜牧隊、專業隊、石庄隊、石橋隊、五隊、六隊、七隊)
石集鄉(村委會:石集、孫台、張圩、柳山、毛山、湯楊、瓦房、新汴;李台養殖場)
城頭鄉(村委會:城頭、戚台、邱台、姚台、湖灘、徐莫、馬樓;林業一場、林業二場、林業三場、林業四場、林業五場、林業六場、林業七場、林業八場、林業九場、迎湖示範園)
陳圩鄉(村委會:陳圩、穆庄、王崗、劉西嘴、顏蓮、陳南、張秦、顧北、大王、祖姚、何邵、劉宋;馬浪湖林場)
大樓鄉(村委會:大樓、花庄、周庄、陳嘴、豐湖、侯路、黃吳、面西、宏圖)
重崗鄉(村委會:袁集、余庄、朱圩、順河、梁廟、後陳、英李、中韓)
曹廟鄉(村委會:曹廟、瓦廟、陳大庄、尤崗、武崗、朱家崗、盛圩、畢溝、梨園、後鍾窪、唐楊)
江蘇省五里江農場
江蘇省洪澤湖農場

2004年,將泗洪縣的陳集鎮劃歸宿城區管轄。
2004年底泗洪縣行政區劃一覽:轄14個鎮、11個鄉。
青陽鎮 面積108.64平方千米,人口151174人。 雙溝鎮 面積 86.00平方千米,人口 50646人。
上塘鎮 面積132.99平方千米,人口 51690人。 魏營鎮 面積106.15平方千米,人口 35008人。
臨淮鎮 面積 47.16平方千米,人口 12416人。 半城鎮 面積 83.00平方千米,人口 17571人。
孫園鎮 面積101.00平方千米,人口 44768人。 梅花鎮 面積 96.00平方千米,人口 30187人。
歸仁鎮 面積117.00平方千米,人口 54411人。 金鎖鎮 面積 78.00平方千米,人口 40152人。
朱湖鎮 面積 73.70平方千米,人口 36329人。 界集鎮 面積 89.60平方千米,人口 40008人。
太平鎮 面積 72.51平方千米,人口 31983人。 龍集鎮 面積 87.42平方千米,人口 39288人。
四河鄉 面積 62.22平方千米,人口 33392人。 峰山鄉 面積 56.83平方千米,人口 24802人。
天崗湖鄉 面積 84.53平方千米,人口 31549人。 車門鄉 面積 78.02平方千米,人口 28185人。
瑤溝鄉 面積 56.64平方千米,人口 23518人。 石集鄉 面積 89.40平方千米,人口 21205人。
城頭鄉 面積143.00平方千米,人口 18169人。 陳圩鄉 面積 88.22平方千米,人口 35498人。
大樓鄉 面積 71.27平方千米,人口 24400人。 重崗鄉 面積 87.38平方千米,人口 27045人。
曹廟鄉 面積 86.66平方千米,人口 35500人。
2005年8月7日,泗洪縣人民政府《關於部分鄉(場)鎮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洪政辦發[2005]50號):將大樓鄉、重崗鄉與青陽鎮合並設立青陽鎮,鎮政府駐青陽;將五里江農場劃入青陽鎮行政區域。行政區劃調整後,青陽鎮行政區域面積283.48平方千米,人口21.05萬,轄24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

⑷ 江蘇省水產養殖 分布

江蘇省水產養殖主要分布在:連雲港市、鹽城市、南通市
連雲港市位於中國沿海中部,江蘇省東北部,東瀕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北與山東日照市接壤,西與山東臨沂市和江蘇徐州市毗鄰,南連江蘇宿遷市、淮安市和鹽城市。轄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和新浦區、海州區、連雲區,全市共有53個鎮、30個鄉、17個街道辦事處,220個居民委員會、1432個村。新浦區為市政府所在地。江蘇省境內11個島嶼有9個分布在連雲港海域,其中東西連島為江蘇第一大島,面積7.57平方千米。擁有全國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漁場、全國四大海鹽產區之一的淮北鹽場、全國最大的紫菜養殖加工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和對蝦養殖基地。前三島海區為江蘇省唯一的海珍品基地,贛榆縣是中國沿海海水養殖名縣,擁有全省第一家以海洋產業為主的省級海洋經濟開發區。
鹽城市東臨黃海,南與南通市、泰州市接壤,西與淮安市、揚州市毗鄰,北隔灌河與連雲港市相望。鹽城有著得天獨厚的土地、海洋、灘塗資源,是江蘇省土地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的地級市。全市土地總面積1.70萬平方公里,其中沿海灘塗面積45.53萬公頃,佔全省沿海灘塗面積的70%;海岸線長582公里,佔全省海岸線總長度的56%。目前,射陽河口以南沿海地段還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稱之為「黃金海岸」,是江蘇最大、最具潛力的土地後備資源。全市下轄東台、大豐2個縣級市和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5個縣,市區下設鹽都區、亭湖區、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南新區。是江蘇面積第一、人口第二的大市。 海洋和灘塗資源 鹽城擁有豐富的灘塗海洋資源,沿海灘塗面積45.53萬公頃,其中潮上帶1677平方公里,潮間帶1610平方公里,分別佔全省的67%、64.6%、60.8%。隸屬於東台、大豐、射陽、濱海、響水等縣(市)的沿海灘塗,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面積達1300平方公里。
南通市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我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南通市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現轄如皋、海門、啟東3市(縣級),海安、如東2縣,崇川、港閘、通州3區和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146個鄉鎮。全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⑸ 江蘇省的主要產業是什麼

糧食業。

2018年,糧食播種面積547.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5.1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7萬公頃,減少0.4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6.3萬公頃,減少0.5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2.5萬公頃,增加1.7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3660.3萬噸,比上年增產49.5萬噸,增長1.4%。

其中,夏糧1326.4萬噸,下降0.7%;秋糧2333.9萬噸,增長2.6%。糧食畝產445.6公斤,比上年增加10.1公斤,增長2.3%。

(5)徐州水產品養殖面積有多少擴展閱讀

2018年,江蘇造林面積4.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7.6%。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21.9萬噸,比上年下降4.0%;禽蛋產量178萬噸,下降3.0%;牛奶總產量50萬噸,增長2.1%。

水產品總產量493.4萬噸(不含遠洋捕撈),下降2.1%,其中,淡水產品354.0萬噸、海水產品139.3萬噸,分別下降1.1%、4.6%。

2018年,全省高效設施農業面積佔比達19.6%,高標准農田佔比達61%,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4%,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8%。

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418萬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8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3萬公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3.4萬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504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0%。

⑹ 江蘇的相關資料

江蘇
江蘇省簡介
江蘇簡稱蘇,位於我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東瀕黃海,西連安徽,北接山東,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

江蘇省——中國古代吳越文化、長江文化的發祥地。江蘇南京湯山直立人化石將這塊富饒土地的文明史追溯到距今35萬年前的遠古時期。早在公元七世紀的中國盛唐時期,江蘇就為那悠長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美綾玉帛,省會所在地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創造了推進中國歷史進程的長江文明。

江蘇省概貌

江蘇省,簡稱「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位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地居長江、淮河下游,東臨黃海,西連安徽,北與山東接壤,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全省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1.05%。總人口7500多萬人,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漢族為主要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99.8%,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全省轄13個地級市,27個縣級市,25個縣,省會南京市,其他省轄市有:有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鹽城、淮安、揚州、鎮江、泰州、宿遷。

江蘇行政區劃

江蘇現設13個省轄市,下轄106個縣(市、區),其中27個縣級市,25個縣,54個市轄區。共有1201個鄉鎮(民族鄉1個),其中建制鎮1078個,行政村18073個。

經國務院批准,全省對省轄市行政區劃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1996年,揚泰分設,撤縣級泰州市,設地級泰州市;淮宿分設,撤縣級宿遷市,設地級宿遷市。2000年底以來,全省調整了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揚州、南通、徐州、淮安、連雲港、鹽城、宿遷12個省轄市的行政區劃,共撤並14個縣(市、區)、新設立12個區,基本解決了市縣同城問題。

近年來,全省對布局不合理和規模偏小的鄉鎮、村進行了撤並。1999年至2004年底,共撤並鄉鎮773個,撤並村17185個,撤並率分別達到39.2%和48.7%。目前,全省鄉鎮平均面積達80.77平方公里,平均人口規模達5.14萬人。

政區沿革

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蘇是《尚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徐、揚兩州的一部分。西周時分屬魯、宋、楚、吳等國。春秋戰國時分屬吳、宋、楚、越、齊等國。秦代屬九江、會稽、彰、泗水及東海等郡的一部分。漢代分屬揚州、徐州刺史部。隋開皇年間設蘇州、揚州、徐州。大業年間改為吳、毗陵、丹陽、江都、下邱、彭城、東海諸郡。唐初分屬江南、淮南、河南三道。北宋時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和京東西路。南宋時,淮北屬金。元代分屬江浙、河南二行中書省。明代江蘇與安徽同屬應天府,直隸南京。清初屬於江南省。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太平天國先後設江南省、天浦省、蘇福省。民國17年(1928年),南京為特別市。解放後,設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區,南京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3年合並,成立江蘇省,省會南京。

地方傳統文化

江蘇是歷史上多個朝代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文化藝術歷史悠久,文化遺產極為豐厚。江蘇的地方戲曲表演藝術品種眾多,名家迭出。現存的戲種有20餘個,影響較大的有昆劇、錫劇、淮劇、揚劇、滑稽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戲等。昆劇,又稱崑腔,崑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有"百戲之祖"的美稱。帶有江蘇地方特色的曲藝有15種,各具特色,大多源遠流長,其中蘇州評彈、蘇州評話、揚州評彈、揚州評話,徐州琴書、淮海鑼鼓,南京白局等影響較大。江蘇的音樂、舞蹈藝術基礎深厚,各地山歌、民謠多不勝數,美不勝收。「江南絲竹」是最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蘇南民歌《太湖美》,蘇北民歌《茉莉花》,《拔根蘆柴花》,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等廣為流傳,歷久不衰。民間舞蹈《鬧花燈》、《花扇舞》等也都為廣大觀眾所喜愛。

地理

江蘇是全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佔全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雲台山脈。連雲港的市郊雲台山玉女峰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江蘇省河湖水面約佔十分之二,尤其蘇南早有「水鄉澤國」之稱,大量河渠湖塘是勞動人民長期與自然作斗爭的結果。解放後蘇北淮河,里下河地區開辟了大量排灌泄洪渠道,使全省都成了名副其實的水鄉。息息相通的河湖港汊和排灌渠道為發展農業排灌,航運,發電,水產養殖提供了優良條件。

河流與湖泊

全省主要河流湖泊大致可分為沂沭泗水系、淮河下游水系、長江和太湖水系等三大流域系統,全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條,湖泊近300個,水庫1100多座,由江河湖泊組成的水面面積1.7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6.8%,比重之大居全國之冠,故以魚米之鄉而著稱。

氣候

江蘇屬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具有寒暑變化顯著、四季分明的特徵,全省年平均氣溫為13℃-16℃,春季升溫西部快於東部,東西相差4-7天;秋季降溫中慢於北部,南北相差3-6天。全年日照時數(絕對日照)平均為2000-2600小時,≥0℃的日照時數平均為1800-2240小時;日照百分率(相對日照)介於48-59%之間。全省各地日照時數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佔全年的29.0-32.8%、20.1-21.3%。由於受季風氣候影響,江蘇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24-1210毫米,但地區差異明顯,東部多於西部,南部多於北部,全省年蒸發力為900-1050毫米,因受海洋潮濕氣流影響,蒸發力明顯自東向西遞增。全省年平均風速為3.5米/秒,江蘇災害氣象主要有乾旱、雨澇、熱帶風暴(台風)、霜凍、冰雹等。

資源

礦產資源
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非金屬礦產有硫、磷、鈉鹽、水晶、藍晶石、寶石、金剛石、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陶瓷粘土等,金屬礦產有鐵、銅、鉛、鋅、銀、金等。粘土類礦產、建材類礦產、化工原料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和特種用途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料的優勢,其中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保溫材料粘土、水泥用輝綠岩、水泥混合材料用閃長玢岩等6種礦產的保有儲藏量列全國第一位。

水產資源
江蘇東臨黃海,海岸線長1040公里,海水可養殖面積139.00千公頃。地處長江、淮、沂、沭、泗等河流下游,湖庫河塘溝密布,水域面積大,類型多,有著便利的海洋漁業和內陸漁業,水產資源豐富。內陸水面2600多萬畝,有淡水魚類140餘種,經濟魚類30-40種,主要是鯉魚、鯽魚、黃鱔等。有近海魚類150多種,其中多獲性魚類在25種以上,主要是黃鯽、銀鯧、帶魚等,除魚類外青蝦、百蝦、螃蟹等甲殼類水產品的產量也很高,內陸水域和沿海灘塗有豐富的貝類資源。水生植物資源也是江蘇水產的一大優勢,主要品種有蘆葦、蓮藕、茨菇、茭白、荸薺、菱等等。

水利與電力
江蘇地處長江、淮、沂、泗諸河下游,承接長江、淮河、沂沭三大水系15個省區200多萬平方公里的來水,解放後在歷代水利工程的基礎上,進行維護加固、新建重大水利工程,提高治淮、治太和江海河湖堤岸防洪標准,建成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調水、排水的工程,全省已初步形成防洪、防澇、防旱、防漬、防潮綜合治理,大中小工程結合的水利網,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擴大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電力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蘇北地區。徹底改變了過去電廠基本上集中在蘇南地區的狀況,全省擁有500千瓦及以上發電裝機容量1338萬千瓦,年均遞增11%。裝機容量在全國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在500千瓦及以上機組中,主要是高溫高壓、超高壓、亞臨界壓力級機組,約占容量的80%左右。全省發電量達751億千瓦時,名列全國第三位。

動植物資源
省內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50多種,此外尚有可開發利用的野生植物600多種。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還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

工業

江蘇的工業發達,輕、重工業門類齊全,技術先進。主要工業有機械、電子、電力、石化、紡織、食品、建材、造紙等。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徐州、南通為主要工業中心,其中紡織和絲綢工業居全國首位。機械、電子、石化、汽車正在成為江蘇省新的支柱產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格局正在改變,工業產品品種結構不斷優化,產品質量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熊貓、小天鵝、常柴、紅豆、森達被認定為全國馳名商標。

農業

江蘇是我國農業發達的省區之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全省共有耕地面積4448.3千公頃。水田約佔60%,旱地約佔40%。

糧食作物以水稻、麥類為主,大部分地區宜於一年二'熟,旱糧兩年三熟,或一年幾熟套作。水稻主產於蘇南。麥類(小麥、大麥、元麥)集中產於徐淮地區,蘇北地區還產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黃麻、蠶桑等。沿江、沿海平原和徐淮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產棉區之一。油類作物的花生主產於徐淮地區,油菜則以太湖流域為多。

南通、海門一帶為我國薄荷、留蘭香等特種經濟作物重要產區。太湖流域為我國三大桑蠶基地之一。江蘇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蘇南地區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蘇北地區農業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已成為江蘇省糧棉有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

全省的農業多種經營包括畜牧、水產、林業、園藝、蠶桑等。

畜牧以太湖豬、海門山羊、海子水牛、南通狼山雞、高郵麻鴨、崑山麻鴨等著名。水產以太湖銀魚、長江鰣魚和刀魚、陽澄湖大蟹為名產,還有養殖河蚌人工培育珍珠,著名的漁港有呂四港、連雲港等。園藝業包括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瓜類、食用菌,其中江蘇的商品盆景產量在全國園藝業中名列前茅;江蘇已建成五大園藝產品生產基地:淮北果品生產基地以產蘋果、梨為主。太湖名特優果品基地主產柑桔、枇杷、楊梅、水蜜桃、青梅。城郊一線、農區二線傳統產區名特優三線蔬菜生產基地,如豐縣蘆筍、連雲港牛蒡邳縣與太倉的白蒜、南京郊區的野生蔬菜、里下河生蔬菜生產基地等,宜興、溧陽、寧鎮丘陵山區茶葉生產基地。南通、南京、揚州、蘇州、無錫、常州是花木盆景生產基地。

旅遊資源

江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水秀美,風光旖旎,加上歷史悠久,城市密集,文化發達,人文薈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遍布全省各地。

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蘇州城,享有"東方威尼斯"之美稱,城內小橋、流水、巷深、人家,充滿水鄉情調。江蘇的水兼江湖河海之美,長江橫穿東西,江面遼闊,一瀉千里。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連雲港海闊天空,太湖煙波浩瀚,洪澤湖碧波萬頃,揚州的瘦西湖,南京的玄武湖、莫愁湖,徐州的雲龍湖,溧陽的天目湖等都是著名的游覽湖泊。江蘇的名泉極多,有"天下第一泉"鎮江中泠泉,"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天下第三泉"蘇州虎丘憨憨泉;南京湯山溫泉;東海湯廟泉等。江蘇的山雖不高,但多負盛名。南京鍾山、清涼山,鎮江北固山、金山、焦山,句容和金壇交界處的茅山,南通狼山,蘇州天平山和靈岩山,徐州雲龍山和連雲港的花果山等等。

江蘇流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武進春秋淹城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地面城池遺址。連雲港將軍崖上的石刻岩畫反映了原始社會農業部落的生活。孔望山上佛教摩崖石刻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還早200年,堪稱"神州第一窟"。徐州東南部獅子山西漢楚王陵氣勢恢宏,漢兵馬俑表情生動,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是繼咸陽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陶俑和臨潼秦兵馬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棲霞山的千佛岩有"南國雲崗"之譽。南京的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淮安城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徐州淮海戰役烈士陵園。

古都名城和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名勝古跡如此集中和眾多,以及特別的江南風姿,使江蘇成為全國七個重點旅遊省之一。目前全省共有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省級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9個省級名勝區和29個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南京、蘇州、揚州、鎮江、徐州、淮安、常熟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地方特色與特產

地方特產:江蘇特產風味多姿多彩,琳琅滿目。有殼薄色清,個大體肥,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連雲港東方對蝦"。有生產上百年歷史,色濃味鮮,香而微甜,酸而不澀的鎮江香醋。我國10大名茶之一,綠茶中的佼佼者--碧螺春茶。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南京板鴨是以高郵、邵伯及當地的麻鴨為原料腌制而成的,其以肉嫩、膘肥、脂白食之味美而聞名。河湖產品有"太湖三珍"太湖珍珠、太湖銀魚和蒓菜;長江三鮮:鰣魚、刀魚(又稱鱭魚)、河豚。陽澄湖的大閘蟹被譽為"蟹中之王"。泰興黃橋鎮的"黃橋燒餅"、和橋老油豆乾以及揚州的富春包子,蘇式糕點,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廟的小吃等都是江蘇有名的風味食品。

江蘇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形式多樣,許多藝技堪稱一絕。我國"三大名錦",江蘇占其二,南京雲錦,蘇州宋錦。無錫惠山泥人,傳統產品"大阿福"是它的代表作。宜興紫砂陶瓷,揚州玉雕,蘇州刺綉,南通風箏,揚州漆器,常州梳篦,南京雨花石,東海水晶,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等手工藝品都展現了江蘇燦爛的傳統文化。

地方佳餚:江蘇菜餚主要由淮揚(淮安、揚州)〔包括鹽城、南通、泰州地區〕、金陵(南京)〔包括鎮江地區〕、蘇錫(蘇州、無錫)〔包括常州地區〕、徐海(徐州、連雲港)〔包括宿遷地區〕等四大地方風味組成。江蘇菜擅烹制鮮活淡水產品,選料精細,講究刀工,工藝精湛,造型精美,以燉、燜、煨、蒸、燒等方法為多,調味重清鮮,善用糖,醇和宜人。其中淮揚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又稱維揚菜、揚州菜。傳統的淮揚菜有:將軍過橋、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干絲、清燉狼山雞、三套鴨、肺湯等。金陵風味代表菜有:鹽水鴨、美人肝。蘇錫風味的傳統菜有:松鼠魚、無錫肉骨頭、叫化雞、清燴鱸魚片、太湖銀魚。徐海風味菜有: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等。

⑺ 江蘇省城市人口數量

江蘇省簡介

江蘇省概貌
江蘇省,簡稱"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位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地居長江、淮河下游,東臨黃海,西連安徽,北與山東接壤,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全省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1.05%。總人口7000多萬人,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漢族為主要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99.8%,還有回、滿、蒙古、等少數民族。全省轄13個地級市,31個縣級市,33個縣,省會南京市。主要有無錫、徐州、蘇州、常州等城市。

地方傳統文化 江蘇是歷史上許多朝代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文化藝術歷史悠久,文化遺產極為豐厚。江蘇的地方戲曲表演藝術品種眾多,名家迭出。現存的戲種有20餘個,影響較大的有昆劇、錫劇、淮劇、揚劇、滑稽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戲等。昆劇,又稱崑腔,崑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鋸種之一,有"百戲之祖"的美稱。帶有江蘇地方特色的曲藝有15種,各具特色,大多源遠流長,其中蘇州評彈、蘇州評話、揚州評彈、揚州評話,徐州琴書、淮海鑼鼓,南京白局等影響較大。江蘇的音樂、舞蹈藝術基礎深厚,各地山歌、民謠多不勝數,美不勝收。"江南絲竹"是最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蘇南民歌《好一朵茉莉花》,蘇北民歌《撥根蘆柴花》,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等廣為流傳,歷久不衰。民間舞蹈《鬧花燈》、《花扇舞》等也都為廣大觀眾所喜愛。

地理:江蘇是全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佔全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雲台山脈。連雲港的市郊雲台山玉女峰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河流與湖泊:全省主要河流湖泊大致可分為沂沭泗水系、淮河下游水系、長江和太湖水系等三大流域系統,全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條,湖泊近300個,水庫1100多座,由江河湖泊組成的水面面積1.7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6.8%,比重之大居全國之冠,故以魚米之鄉而著稱。

氣候:江蘇屬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具有寒暑變化顯著、四季分明的特徵,全省年平均氣溫為13℃-16℃,春季升溫西部快於東部,東西相差4-7天;秋季降溫中慢於北部,南北相差3-6天。全年日照時數(絕對日照)平均為2000-2600小時,≥0℃的日照時數平均為1800-2240小時;日照百分率(相對日照)介於48-59%之間。全省各地日照時數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佔全年的29.0-32.8%、20.1-21.3%。由於受季風氣候影響,江蘇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24-1210毫米,但地區差異明顯,東部多於西部,南部多於北部,全省年蒸發力為900-1050毫米,因受海洋潮濕氣流影響,蒸發力明顯自東向西遞增。全省年平均風速為3.5米/秒,江蘇災害氣象主要有乾旱、雨澇、熱帶風暴(台風)、霜凍、冰雹等。

資源:
礦產資源 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非金屬礦產有硫、磷、鈉鹽、水晶、蘭晶石、寶石、金剛石、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陶瓷粘土等,金屬礦產有鐵、銅、鉛、鋅、銀、金等。粘土類礦產、建材類礦產、化工原料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和特種用途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料的優勢,其中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保溫材料粘土、水泥用輝綠岩、水泥混合材料用閃長玢岩等6種礦產的保有儲藏量列全國第一位。

水產資源 江蘇東臨黃海,海岸線長1040公里,海水可養殖面積139.00千公頃。地處長江、淮、沂、沭、泗等河流下游,湖庫河塘溝密布,水域面積大,類型多,有著便利的海洋漁業和內陸漁業,水產資源豐富。內陸水面2600多萬畝,有淡水魚類140餘種,經濟魚類30-40種,主要是鯉魚、鯽魚、黃鱔等。有近海魚類150多種,其中多獲性魚類在25種以上,主要是黃鯽、銀鯧、帶魚等,除魚類外青蝦、百蝦、螃蟹等甲殼類水產品的產量也很高,內陸水域和沿海灘塗有豐富的貝類資源。水生植物資源也是江蘇水產的一大優勢,主要品種有蘆葦、蓮藕、茨菇、茭白、荸薺、菱等等。

水利與電力 江蘇地處長江、淮、沂、泗諸河下游,承接長江、淮河、沂沭三大水系15個省區200多萬平方公里的來水,解放後在歷代水利工程的基礎上,進行維護加固、新建重大水利工程,提高治淮、治太和江海河湖堤岸防洪標准,建成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調水、排水的工程,全省已初步形成防洪、防澇、防旱、防漬、防潮綜合治理,大中小工程結合的水利網,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擴大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電力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蘇北地區。徹底改變了過去電廠基本上集中在蘇南地區的狀況,全省擁有500千瓦及以上發電裝機容量1338萬千瓦,年均遞增11%。裝機容量在全國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在500千瓦及以上機組中,主要是高溫高壓、超高壓、亞臨界壓力級機組,約占容量的80%左右。全省發電量達751億千瓦時,名列全國第三位。

動植物資源 省內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50多種,此外尚有可開發利用的野生植物600多種。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還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

工業:
江蘇的工業發達,輕、重工業門類齊全,技術先進。主要工業有機械、電子、電力、石化、紡織、食品、建材、造紙等。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南通為主要工業中心,其中紡織和絲綢工業居全國首位。機械、電子、石化、汽車正在成為江蘇省新的支柱產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格局正在改變,工業產品品種結構不斷優化,產品質量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熊貓、小天鵝、常柴、紅豆、森達被認定為全國馳名商標。

農業:
江蘇是我國農業發達的省區之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全省共有耕地面積4448.3千公頃。水田約佔60%,旱地約佔40%。

糧食作物以水稻、麥類為主,大部分地區宜於一年二'熟,旱糧兩年三熟,或一年幾熟套作。水稻主產於蘇南。麥類(小麥、大麥、元麥)集中產於徐淮地區,蘇北地區還產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黃麻、蠶桑等。沿江、沿海平原和徐淮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產棉區之一。油類作物的花生主產於徐淮地區,油菜則以太湖流域為多。

南通、海門一帶為我國薄荷、留蘭香等特種經濟作物重要產區。太湖流域為我國三大桑蠶基地之一。江蘇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蘇南地區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蘇北地區農業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已成為江蘇省糧棉有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

全省的農業多種經營包括畜牧、水產、林業、園藝、蠶桑等。

畜牧以太湖豬、海門山羊、海子水牛、南通狼山雞、高郵麻鴨、崑山麻鴨等著名。水產以太湖銀魚、長江鰣魚和刀魚、陽澄湖大蟹為名產,還有養殖河蚌人工培育珍珠,著名的漁港有呂四港、連雲港等。園藝業包括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瓜類、食用菌,其中江蘇的商品盆景產量在全國園藝業中名列前茅;江蘇已建成五大園藝產品生產基地:淮北果品生產基地以產蘋果、梨為主。太湖名特優果品基地主產柑桔、枇杷、楊梅、水蜜桃、青梅。城郊一線、農區二線傳統產區名特優三線蔬菜生產基地,如豐縣蘆筍、連雲港牛蒡邳縣與太倉的白蒜、南京郊區的野生蔬菜、里下河生蔬菜生產基地等,宜興、溧陽、寧鎮丘陵山區茶葉生產基地。南通、南京、揚州、蘇州、無錫、常州是花木盆景生產基地。

旅遊資源
江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水秀美,風光旖旎,加上歷史悠久,城市密集,文化發達,人文薈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遍布全省各地。

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蘇州城,享有"東方威尼斯"之美稱,城內小橋、流水、巷深、人家,充滿水鄉情調。江蘇的水兼江湖河海之美,長江橫穿東西,江面遼闊,一瀉千里。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連雲港海闊天空,太湖煙波浩瀚,洪澤湖碧波萬頃,揚州的瘦西湖,南京的玄武湖、莫愁湖,徐州的雲龍湖,溧陽的天目湖等都是著名的游覽湖泊。江蘇的名泉極多,有"天下第一泉"鎮江中泠泉,"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天下第三泉"蘇州虎丘憨憨泉;南京湯山溫泉;東海湯廟泉等。江蘇的山雖不高,但多負盛名。南京鍾山、清涼山,鎮江北固山、金山、焦山,句容和金壇交界處的茅山,南通狼山,蘇州天平山,吳縣的靈岩山,徐州雲龍山和連雲港的花果山等等。

江蘇流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武進春秋淹城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地面城池遺址。連雲港將軍崖上的石刻岩畫反映了原始社會農業部落的生活。孔望山上佛教摩崖石刻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還早200年,堪稱"神州第一窟"。徐州東南部獅子山西漢楚王陵氣勢恢宏,漢兵馬俑表情生動,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是繼咸陽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陶俑和臨潼秦兵馬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棲霞山的千佛岩有"南國雲崗"之譽。南京的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淮安城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徐州淮海戰役烈士陵園。

古都名城和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名勝古跡如此集中和眾多,以及特別的江南風姿,使江蘇成為全國七個重點旅遊省之一。目前全省共有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省級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9個省級名勝區和29個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南京、蘇州、揚州、鎮江、徐州、淮安、常熟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地方特色與特產
地方特產:江蘇特產風味多姿多彩,琳琅滿目。有殼薄色清,個大體肥,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連雲港東方對蝦"。有生產上百年歷史,色濃味鮮,香而微甜,酸而不澀的鎮江香醋。我國10大名茶之一,綠茶中的佼佼者--碧螺春茶。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南京板鴨是以高郵、邵伯及當地的麻鴨為原料腌制而成的,其以肉嫩、膘肥、脂白食之味美而聞名。河湖產品有"太湖三珍"太湖珍珠、太湖銀魚和蒓菜;長江三鮮:鰣魚、刀魚(又稱鱭魚)、河豚。陽澄湖的大閘蟹被譽為"蟹中之王"。泰興黃橋鎮的"黃橋燒餅"、和橋老油豆乾以及揚州的富春包子,蘇式糕點,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廟的小吃等都是江蘇有名的風味食品。

江蘇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形式多樣,許多藝技堪稱一絕。我國"三大名錦",江蘇占其二,南京雲錦,蘇州宋錦。無錫惠山泥人,傳統產品"大阿福"是它的代表作。宜興紫砂陶瓷,揚州玉雕,蘇州刺綉,南通風箏,揚州漆器,常州梳篦,南京雨花石,東海水晶,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等手工藝品都展現了江蘇燦爛的傳統文化。

地方佳餚:江蘇菜餚主要由淮揚(淮安、揚州)、金陵(南京)、蘇錫(蘇州、無錫)、徐海(徐州、連雲港)等四大地方風味組成。江蘇菜擅烹制鮮活淡水產品,選料精細,講究刀工,工藝精湛,造型精美,以燉、燜、煨、蒸、燒等方法為多,調味重清鮮,善用糖,醇和宜人。其中淮揚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又稱維揚菜、揚州菜。傳統的淮揚菜有:將軍過橋、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干絲、清燉狼山雞、三套鴨、肺湯等。金陵風味代表菜有:鹽水鴨、美人肝。蘇錫風味的傳統菜有:松鼠魚、無錫肉骨頭、叫化雞、清燴鱸魚片、太湖銀魚。徐海風味菜有: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等。

交通與郵電

江蘇是我國交通運輸便利的省區之一。

鐵路:境內主要干線有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寧蕪鐵路等,南京、徐州為鐵路樞紐,聯系南北各地。鐵路營業里程為757公里,正線延長里程為1440公里。京滬鐵路已提速,現列車運行最大時速達140公里,平均時速100公里以上。

公路:全省擁有公路2733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1公里,等級公路25610公里,一級公路1942公里,全省99%的鄉鎮和90%的村通了公路。

水運:江蘇是全國著名的舟楫之鄉,在古代水運交通就比較發達,現擁有內河航道23908公里,其中等級航道6329公里,均位居全國第一。擁有眾多內河港口碼頭泊位、客運站點。沿海和沿江設有南京、鎮江、張家港、南通、連雲港、揚州、高港、江陰、常熟、太倉等一類開放港口。港口年吞吐量超過3億噸。

航空:全省通航機場有南京大校場、無錫碩放、常州奔牛、蘇州光福、連雲港白塔阜等9個機場,以及新建的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通航航線62條,每周出港航班316個,連接著全國36個城市和沿海開放地區;開辟了南京至香港航線。

現在江蘇省以公路、鐵路為主骨架,以長江、大運河、沿海為主通道,以中心港為樞紐,各種運輸方式互相銜接,功能較完備的綜合運輸體系已初步形成。

郵電與通訊

江蘇是中國郵電的發祥地之一,高郵傳通是中國最古老的驛站。省郵電管理局統轄14個地市郵電局和20個直屬單位綜合通信實力居全國第二位。市話交換機容量1292.37萬門,電話機用戶為1300.52萬戶,居全國第二位。移動通信覆蓋全省並實現與全國31個省市的大部分地區自動漫遊。無線電尋呼用戶303.95萬戶,居全國第三位。

科教文衛

江蘇是我國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地區,科技事業發達,科技人才薈萃。普通高校66所,中專校218所。普通高中895所,成人高校48所。全省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總數3.14萬人,科學研究開發機構319個。全省依靠科技促進經濟建設,提高經濟效益。1998年江蘇省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6人,占兩院總數的6.7%,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7項,其中國家發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5項;獲省科技進步獎299項,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醫療衛生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全省擁有各類衛生機構13364個,病床17.0萬張,衛生技術人員25.7萬人。初步形成比較健全的醫療保健網,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得到了較好的保證。

http://www.silkroad.org.cn/lb_view/nation/city/jiangsu.htm

⑻ 江蘇是哪裡

江蘇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沿海的省份,簡稱「蘇」,位於華東地區。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原明代南直隸)東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蘇州府(今江蘇蘇州)兩府首字。中華民國沿襲清代建置,仍置江蘇省。2011年江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604.3億元,僅次於廣東5.3萬億元,位居中國第二,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增幅高於全國平均增幅1.8個百分點。人均GDP首次突破6萬元,按當年匯率計算,達到9545美元。

中文名稱: 江蘇
外文名稱: Jiangsu Province
別名: 吳韻漢風,江南
行政區類別: 省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1副省級市12地級市55區25縣26市
政府駐地: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北京西路68號
電話區號: 025,0510至0527
郵政區碼: 210000至223800
地理位置: 中國東部沿海,長江、淮河下游
面積: 10.26萬平方公里
人口: 7898.8萬(2011年底)
方言: 江淮官話、吳語、中原官話
氣候條件: 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
著名景點: 中山陵、黿頭渚、徐州漢楚王陵墓群、蘇州園林、揚州瘦西湖等
機場: 祿口機場、碩放機場、奔牛機場等
火車站: 南京南站、徐州東站、蘇州北站等
車牌代碼: 蘇A至蘇N
簡稱: 蘇
現任省長: 李學勇
省會: 南京市
省名來源: 江寧府、蘇州府兩府取首字而來
2011年GDP: 48604.3億元

江蘇省行政區劃
副省級市 ▪ 南京市

地級市 ▪ 無錫市 ▪ 徐州市 ▪ 常州市 ▪ 蘇州市 ▪ 南通市 ▪ 連雲港市
▪ 淮安市 ▪ 鹽城市 ▪ 揚州市 ▪ 鎮江市 ▪ 泰州市 ▪ 宿遷市

目錄

基本省情省名由來
歷史文化
人文薈萃
建省建置
經濟實力
省情總括
自然地理地形
水文
氣候
自然資源
歷史沿革
交通運輸公路
鐵路
航空
航運
橋梁
長江隧道
軌道交通
旅遊資源綜述
長江旅遊區
太湖旅遊區
徐海旅遊區
著名旅遊景區
人口民族
經濟發展產業優化升級
城市化
區域發展
人民生活
行政區劃
歷史名人古代
近代
現代
民間藝術綜述
南京雲錦
蘇州蘇綉
蘇州崑曲
惠山泥人
常州梳篦
宜興紫砂壺
徐州琴書
鹽城淮劇
淮安淮海戲
無錫錫劇
蘇州蘇劇
南京白曲
揚州揚劇
文化節日
飲食文化
江蘇特產
各地語言綜述
官話
方言
高等院校基本省情 省名由來
歷史文化
人文薈萃
建省建置
經濟實力
省情總括
自然地理 地形
水文
氣候
自然資源
歷史沿革
交通運輸 公路
鐵路
航空
航運
橋梁
長江隧道
軌道交通
旅遊資源 綜述
長江旅遊區
太湖旅遊區
徐海旅遊區
著名旅遊景區
人口民族
經濟發展 產業優化升級
城市化
區域發展
人民生活
行政區劃歷史名人
古代 近代 現代民間藝術
綜述 南京雲錦 蘇州蘇綉 蘇州崑曲 惠山泥人 常州梳篦 宜興紫砂壺 徐州琴書 鹽城淮劇 淮安淮海戲 無錫錫劇 蘇州蘇劇 南京白曲 揚州揚劇文化節日飲食文化江蘇特產各地語言
綜述 官話 方言高等院校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省情
省名由來
江蘇版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江蘇,自古便是富饒之地、魚米之鄉。而今,江蘇又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自1978年以來,江蘇經濟年均增長16%,在這片僅佔全國1%的土地上,創造著約佔全國十分之一的GDP總量。江蘇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兼具南北色彩,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清代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江蘇」名稱是在清康熙時組建江蘇省時取區域南部兩個府即江寧府(今南京市)之「江」字和蘇州府之「蘇」字合成省名。江蘇省的簡稱「蘇」的繁體字就很形象的詮釋了江蘇的含義,「蘇」由草、水、魚、禾四字組成,象徵著江蘇自古就是魚米之鄉。
歷史文化
中原古徐國經過了夏、商、周三代,歷時千餘年,徐國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樸的徐國民風。光輝的徐國歷史和燦爛的徐文化似晶瑩的寶石,永遠放射出不朽的光芒。淮河流域的徐國史和長江流域的吳國史,共同組成了江蘇地區的上古史,徐文化、吳文化和徐吳過渡地帶的文化,共同組成了江蘇地區的古文化。這里是中國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數十萬年前江蘇就已經是人類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太湖附近以及徐州和洪澤湖附近就已經出現了原始村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3000多年前,江蘇青銅器的冶煉和鍛造,已達到很高的技術水平。公元3-6世紀,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經濟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紀以後,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有所謂「天下大計,仰於東南」的說法,揚州成為南北交往要沖的城市。公元14-17世紀中葉以後,蘇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都會和文化中心,南京、蘇州等地成為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祥地。19世紀末葉,絲織、繅絲、紡織、麵粉、採煤等近代工業,在無錫、蘇州、常州等地陸續興起,蘇州的絲織業,更是享有世界盛譽。
人文薈萃
夕陽下南京壯麗的天際線
江蘇「文物淵藪」素享「人文薈萃」的佳譽。自古以來,江蘇籍以及在江蘇活動的名人眾多,著名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王安石、吳偉業為代表的歷代詩人,在江蘇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這里還產生過眾多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如書畫家顧愷之、張僧繇、龔開、米芾、黃公望、沈周、唐寅、邊壽民、鄭板橋、龔賢、吳歷、王石谷,書法家張旭、孫過庭、文徵明、祝允明,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三言」的作者馮夢龍,劇作家梁辰魚、李玉,以及朱自清、柳亞子、葉聖陶、錢鍾書、周瘦鵑,當代作家蘇童、黃蓓佳、范小青、畢飛宇、金曾豪、何建明;當代詩人和編輯家丁芒、葉千華;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周信芳、江其虎等。以吳大澄、吳湖帆、徐悲鴻、劉海粟、陳之佛、李可染、傅抱石、錢松喦、林散之、費新我、肖嫻、程大利、亞明、宋文治、袁振西、恭達、黃學江、湯永、徐培晨、劉繼青、周矩敏、楊明義等為代表的書畫藝術大師;還有音樂家馬可、麥新、劉天華、阿炳;以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彭越、陸遜、張昭、范仲淹、朱紈等一批歷史名人婦孺皆知。
建省建置

江蘇城市風貌(40張)江蘇省正式建制始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原江南省析分為江蘇,安徽兩省,兩江總督駐南京,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江蘇巡撫衙門設在蘇州,蘇州為省會,直至1912年。1983年起江蘇實行市管縣行政體制。現設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宿遷13個省轄市,26個縣級市,24個縣以及55個市轄區。
經濟實力
江蘇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全省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一直處於前列。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廣東,位居大陸第二;全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700美元,名列全國各省區第一。 江蘇對外開放日益擴大。2007年進出口總額3182.3億美元,增長24.1%;其中出口1849.5億美元,增長28%。外商直接投資158億美元,增長52.4%。全年新批境外企業33家,投資額5404.7萬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合同額20.9億美元,營業額19.8億美元。各具特色的開發區遍布全省,其整體規模和發展水平均居全國前列。對外友好關系不斷發展。
省情總括
現代繁華、高樓林立的無錫
江蘇簡稱蘇,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州,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東瀕黃海,西連安徽,北接山東,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全省總面積10.26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1%。其中平原面積7.06萬平方千米,水面面積1.73萬平方千米。 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截至2009年末,全省轄1副省級城市,12個地級市,55個市轄區、26個縣級市、25個縣。在2010年國家規劃中,省會南京為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東地區)。 江蘇以地形地勢低平,河湖眾多為特點,平原、水面所佔比例之大,在全國居首位。主要有蘇南平原,江淮平原、黃淮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全省耕地面積474萬公傾(2006年)。全省境內河川交錯,水網密布,長江橫穿東西400多千米,大運河縱貫南北690千米,西南部有秦淮河,北部有蘇北灌溉總渠、新沭河、通揚運河等。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太湖和洪澤湖為全國五大淡水湖。全省海岸線長954千米。 全省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徵,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大致以淮河—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形
江蘇地處江淮平原,地形以平原為主,江蘇省的平原面積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70%以上,主要有蘇南平原、蘇中江淮平原、蘇北黃淮平原組成。江蘇地形地勢低平,河湖較多,平原、水面所佔比例較大,成為江蘇一大地理特點。 江蘇是全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佔全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雲台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連雲港的市郊雲台山玉女峰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江蘇第二高山:宜興市張渚鎮嶺下村黃塔頂,最高峰海拔611.5米,蘇南山區第一高峰。位於徐州市區東北40公里賈汪區境內的大洞山,海拔361米,又名茱萸山、九十九頂蓮花山,屬淮陰山脈,周圍大小100餘山頭,連成一氣,森林、灌叢、灌節叢、衡疏四種植被300多種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綠濤洶涌,被徐州市列為生態自然保護區。
水文
江蘇跨江濱海,河湖眾多,水網密布,素有「水鄉江蘇」之稱。 全省大部分地區水系相當發達,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條,陸域水面面積達1.73萬平方公里,水面所佔比例之大,在全國各省中居首位。其中尤其以長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長江以北的里下河平原,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網狀,分布極為稠密,為大面積的水網密集地帶。 長江是流經江蘇最大的河流,呈東西向橫穿江蘇,省境內長度425公里,將江蘇省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在江蘇省境內,長江的支流有江蘇省西南部的秦淮河,在南京市匯入長江。 在歷史上,淮河曾經流過江蘇省北部,注入黃海,也是中國傳統的南北分界線。不過,自1194年以後黃河奪取淮河河道入海,雖然黃河在1855年又再度向北注入渤海,但是淮河已經無法經由原河道入海,而是主要由洪澤湖、高郵湖、京杭大運河注入長江。淮河故道(也是黃河故道)今日水量不大,其南側不遠處開鑿了蘇北灌溉總渠。
氣候
江蘇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基本以淮河為界。江蘇省各地平均氣溫介於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7月份為最熱月,沿海部分地區和里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全省春季升溫西部快於東部,東西相差4-7天;秋季降溫南部慢於北部,南北相差3-6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省耕地面積7353萬畝,佔全國的3.97%,人均佔有耕地0.99畝。沿海灘塗890多萬畝,是重要的土地後備資源。 水資源 江蘇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降雨年徑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間。本省地處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長江橫穿本省南部,江水系本省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有太湖、洪澤湖、雲龍湖、高寶湖、駱馬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運河、淮沭河、串場河、灌河、鹽河、通榆運河、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等各支河,河渠縱橫,水網稠密。本省平原地區廣泛分布著深厚的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下水源豐富。全省地下水總量對農灌具有開采意義的是徐淮淺層水約29.57億立方米/年,供墾區及海塗開發,人畜飲用的沿海深層地下水5.85億立方米/年。 礦產資源 繁華美麗、多姿多彩的徐州
全省地跨華北地和揚子准台兩大地質構造單元,有色金屬類、粘土類、建材和稀有金屬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源的特色和優勢。目前已發現的礦產品種有133種,已探明儲量的65種,其中建材、粘土等34種單礦儲量列全國前十位,鈮鉭礦、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8種礦產保有儲量列全國第一位,連雲港市東海縣被稱為「中國水晶之都」。 生物資源 全省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50多種,尚有可利用和開發前途的野生植物資源600多種。蘇北邳州地區有全國最大的銀杏樹種植區。水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東部沿海漁場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呂四、海州灣等四大漁場,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水產品。內陸水面有2600多萬畝,養殖面積1200萬畝。有淡水魚類140餘種,是全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被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魚、銀魚、白蝦,都是水中珍品,盱眙更是被稱為「龍蝦之都」。 魚米之鄉 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糧食、棉花、油料等農作物幾乎遍布全省。種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蔬菜80多個種類、1000多個品種,江蘇蠶桑聞名全國,名茶有「碧螺春」、「雲台山雲霧茶」、"蘆蒿茶"、「雨花茶」等。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分江南省(明南直隸布政使司)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取江寧、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蘇是《尚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徐、揚兩州的一部分。 江蘇地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從遠古時代起,在江蘇這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四五十萬年以前,江蘇境內就生活著丹徒「高資猿人」;在距今四萬至一萬年前,「泗洪下草灣人」、「丹徒人」、「溧水人」、「宜興人」等遠古居民,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廣大區域,分布著許多原始的氏族部落。從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炭化小米,吳縣草鞋山文化跨越中發現的炭化秈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纖維織成的羅紋葛布線片以及「桿欄式」房屋建築遺存,崑山千墩、吳縣張陵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來看,江蘇境內古人類創造的文化位居當時其他地區的前列。 春秋時期,江蘇分屬吳、宋等國,戰國時為楚、越、齊國的一部分。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分屬九江、會稽等郡。西漢時分屬下邳郡、彭城郡、廣陵郡、丹陽郡和吳郡。 三國時,蘇南屬吳,蘇北歸魏,南京當時為「建鄴」是吳國國都。 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分管 宋代屬淮南東路的一部分。 元朝時,蘇北屬河南江北行省,蘇南屬江浙行省。 明朝,初年改元朝「集慶路」(南京)為「京師」,建應天府;成祖遷都北平,改北平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同時置南直隸(南京),管轄南京、江蘇其它區域和安徽全省,明永樂以後都歸南直隸(南京)管轄。 清朝初年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江蘇省當時為江南省的一部分。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江蘇省(巡撫衙門駐蘇州)轄江寧府、蘇州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通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上海),其范圍大致與現在相同。 1927年(民國16年),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同年將南京、上海改為「特別市」分出江蘇,南京稱為中國首都(至此中國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稱呼)。 省的體制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發動和領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解放。6月2日,江蘇全境解放。後分設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兩署一市合並,成立江蘇省人民政府。 1955年2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出由47名委員組成的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 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松江專區九縣和南通的崇明縣劃歸上海市管轄。 1966年1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中斷。 1980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 1983年,江蘇省開始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陰(今淮安),鹽城,揚州,鎮江11個省轄市。 1996年,增設泰州,宿遷兩個地級市。至此江蘇省共管轄13個省轄市。 2011年,崑山、泰興、沭陽被列入省直管縣(市)試點。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公路
古今交輝的「龍城」常州
江蘇高速公路總里程目前居全國前列。2008年底,江蘇的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了3725公里,密度為3. 27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前列,首輪規劃的「四縱四橫四聯」高速公路網主骨架全面建成。計劃到2010年底,江蘇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4000公里,包括滬寧高速公路(1996年通車)、京滬高速公路(2000年通車)、蘇嘉杭高速公路、連徐高速公路、寧靖鹽高速公路、寧宿徐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寧高高速公路、鹽徐高速公路、徐濟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寧連高速公路等,蘇南高速公路業已成網,蘇北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至2015年,通車里程將達到5200公里基本建成「五縱五橫五聯」的江蘇高速公路網
鐵路
江蘇鐵路交通發達,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兩條鐵路干線經過境內,京滬鐵路主要呈東西向穿越江蘇的南部,隴海鐵路也呈東西向經過江蘇的最北部,徐州則為兩大幹線交匯的樞紐。京滬鐵路南京至上海段為中國最繁忙的鐵路之一,高峰時段平均每5分鍾就有列車通過。 滬寧城際客運專線進一步縮短了南京和上海的時空距離。除此之外,還有新長鐵路、寧蕪鐵路、寧啟鐵路、寧西鐵路(在建)、寧連鐵路、沿海鐵路(在建)等。規劃在建中還將有京滬客運專線、寧杭城際軌道交通。
航空
截至目前為止,共有9個民用機場投入使用,分別為: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常州奔牛國際機場、無錫碩放國際機場、南通興東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鹽城南洋機場、徐州觀音機場、淮安漣水機場、揚州泰州機場
航運
江蘇省東瀕黃海,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呈十字形貫穿全省,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水網密布,水運歷來在江蘇省的交通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江蘇省絕大部分城市歷史上均是依託水運優勢得以發展繁榮。 南京港是全省最大的港口,亦為中國內河航運第一大港。 主要港口: 海洋港口 1.連雲港港(連雲港) 2.大豐港(鹽城) 3.洋口港(南通) 4.呂四港(南通) 長江港口 1.南京港 2.鎮江港 3.常州港 4.江陰港 5.太倉港 6.南通港 8.泰州港 7.揚州港
橋梁
由於長江流經江蘇省腹地,跨江橋梁的建設對於蘇北蘇南交通體系至關重要。 目前已經建成的跨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1968年通車) 江陰長江大橋(1999年通車) 南京長江二橋(2001年通車) 潤揚長江大橋(2005年通車) 南京長江三橋(2005年通車) 蘇通長江大橋(2008年通車) 崇啟長江大橋(2011年通車) 大勝關長江大橋(京滬高鐵、滬漢蓉、南京地鐵) 正在或即將建設的跨江大橋有: 泰州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四橋 滬通鐵路過江公鐵兩用橋大橋 其中只有南京長江大橋和滬通鐵路長江大橋是公路、鐵路兩用橋。
長江隧道
1.南京長江隧道(2010年通車) 2.南京緯三路長江隧道 (在建)
軌道交通
南京地鐵規劃圖
1.南京地鐵 南京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為17條線,總長度達到了647公里。目前,南京地鐵有地鐵1號線、地鐵2號線等共57座車站進行商業運營,總里程達到85公里。 2.蘇州軌道交通 蘇州將規劃建成9條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總里程(含延伸段總長)380公里,目前蘇州軌道交通1號線已經通車。 3.無錫軌道交通 4.常州軌道交通 5.徐州軌道交通 6.上海地鐵11號線崑山段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綜述

江蘇旅遊 美好江蘇 歡迎您(40張)江蘇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這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鎮水鄉,有眾口頌傳的千年名剎,有精巧雅緻的古典園林,有煙波浩渺的湖光山色,有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寢,有雄偉壯觀的都城遺址,纖巧清秀與粗獷雄渾交匯融合,可謂是「吳風漢韻,各擅所長」。 江蘇十三座城市,每一座都有其極具代表性的旅遊資源: 南京的六朝勝跡;徐州的兩漢遺韻 蘇州的園林古鎮;無錫的太湖風光 常州的主題公園;鎮江的寺院山林 揚州的漢唐文化;泰州的國粹風采 鹽城的珍禽靈獸;南通的江濤海潮 淮安的偉人故居;宿遷的田園風景 連雲港的海域仙境 江蘇的山雖不高,但多負盛名,其中有南京鍾山,鎮江北固山、金山,句容和金壇交界處的茅山,南通狼山,蘇州天平山,徐州雲龍山和連雲港花果山等。 江蘇的水兼江河湖海,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橫穿東西,江面遼闊。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及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煙波浩瀚,碧波萬頃。連雲港的海濱浴場,南通鹽城的濕地灘塗則是江蘇的沿海旅遊資源。江蘇的名泉極多,有「天下第一泉」鎮江中泠泉,「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蘇州虎丘的「天下第三泉」及憨憨泉。
長江旅遊區
長江旅遊區山川秀麗,古跡眾多,包括寧鎮揚通泰五市。主要景點有 南京: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秦淮風光帶、夫子廟、江南貢院、莫愁湖、燕子磯 鎮江:金山、焦山、北固山、茅山、寶華山 揚州:瘦西湖、大明寺、個園、仙鶴寺、揚州漢陵苑 泰州:梅蘭芳紀念館、溱湖濕地公園、溱潼古鎮、興化垛田風光帶 南通:狼山景區
太湖旅遊區
太湖旅遊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明水秀,包括蘇錫常三市。主要景點有 蘇州: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獅子林、滄浪亭、環秀山莊、退思園、周庄鎮、同里鎮、甪直鎮、木瀆鎮、虎丘、寒山寺、蘇州樂園、玄妙觀、盤門三景 無錫:黿頭渚風景區、錫惠公園、無錫影視基地、靈山勝境、善卷洞、竹海 常州:武進太湖灣旅遊度假區、環球動漫嬉戲谷、中華孝道園、中國春秋淹城旅遊區、環球恐龍城、中華恐龍園、天寧寺、天寧寶塔、紅梅公園、武進新天地公園、天目湖、南山竹海、金壇茅山風景名勝區
徐海旅遊區
遠望蘇州工業園區漂亮的天際線
徐海旅遊區歷史悠久,名勝眾多,包括徐淮連鹽宿五市。主要景點有 徐州:漢文化景區,漢皇祖陵,龜山漢墓,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茅村漢畫像石墓,徐州博物館,徐州漢城,沛縣漢城;雲龍山水、泉山國家森林公園;九里山古戰場;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林 淮安: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淮安府衙、吳承恩紀念館、堯帝公園、金湖荷花盪、嵇圩林場、鎮淮樓、韓信故里 鹽城: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鹽城灘塗珍禽自然保護區、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連雲港:大伊山、花果山、東西連島、墟溝海濱浴場 宿遷:皂河安瀾龍王廟、駱馬湖旅遊風景區
著名旅遊景區
全省有2處世界遺產、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5A級景區9家、4A級景區101家、2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處國家級地質公園、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9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8座全國優秀旅遊城市、1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 非遺:崑曲、古琴、南京雲錦織造技藝、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剪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端午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南京鍾山、雲台山、蜀崗瘦西湖、三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蘇州、揚州、淮安、南通、鎮江、常熟、徐州、無錫、宜興 5A級旅遊景區: 南京:中山陵園風景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景區 無錫:影視基地景區、靈山景區 揚州:瘦西湖風景區 蘇州:周庄古鎮、同里古鎮、蘇州園林景區 常州:環球恐龍城、武進太湖灣旅遊渡假區、中國春秋淹城旅遊區、溧陽天目湖旅遊度假區 南通:濠河風景區
編輯本段人口民族

⑼ 2021年評價水產養殖面積的標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5

⑽ 水產行業現狀與發展

總產量增長逐漸趨穩

水產品是海洋和淡水漁業生產的水產動植物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總稱。據國家漁業統計數據披露,
2015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峰值,隨後於2016年跌至6379萬噸;2016-2019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逐年增長,產量變化逐漸趨穩。2019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實現6480萬噸,較2018年增長0.34%。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水產養殖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