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繼宏的從業經歷
錦州晚報(記者李昭昭)提起上世紀90年代的「曙光音像」,錦州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的,那時候一說起買磁帶,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去「曙光」。因為「曙光」,喜歡音樂的人記住了老闆李繼宏,以至後來他進京發展,一些人還在惦記著「那個曙光老闆現在咋樣了」。
坐在記者對面的李繼宏氣質儒雅、彬彬有禮,談起工作、生活甚至私人情況,他都毫無芥蒂,言談中流露出足夠的真誠、智慧和幽默感,與他幾個小時的聊天是愉快的。
在北京闖盪10多年的李繼宏,一直沒脫離音樂文化這個行當,從為歌手包裝,到涉足影視拍攝,再到現在最前沿的網路業態,各方面做得紅紅火火。憑借20年音樂文化產業成功的運營經驗,他有一家經紀公司和兩家實質運營的影視音樂文化公司,還有一個為音樂愛好者打造的音樂門戶網站「原創中國網」。在李繼宏公司的麾下,推出過許多知名歌星、音樂作品及影視作品,百姓耳熟能詳的就有屠洪剛的《精忠報國》和《愛人》、劉尊的《傻妹妹》、孫悅的《祝你平安》、春雷的《吉祥》和《花兒香》、黃勇的《落花》、庄妮的《撲火的飛蛾》、雅鋒的《嫁人要嫁灰太狼》、張羽的《落葉》、陳瑞的《白狐》、格格的《火苗》、五月的《緣分》等幾百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成功導演過萬人以上的大型演出十幾場次,還曾為齊秦、劉歡、崔健、鄭鈞等人成功舉辦過個人演唱會。參與投資製作的影視作品有《情有千千劫》、《愛上單眼皮男生》、《婆家娘家》、《大宅院的女人》、《非親姐妹》、《警戒線》、《蝴蝶飛飛》、《人證》、《太陽花》、《愛你那天正下雨》等二十幾部影視作品。
回首「曙光」,有人說,錦州的李繼宏在音像行業里是「坐著直升飛機」在發展
時間回到1989年。
在錦州和平路上、文化影都的對面,有一個不太顯眼的音像店,老闆就是當時年僅24歲的李繼宏。
那時市內已有兩家規模較大的音像店,一個是新華書店,另一個是滬廣音像,對於名氣如日中天的它們,李繼宏的小店才剛剛開始,故取名為「曙光」。
開音像店源於李繼宏從小對音樂的酷愛,雖然他出自軍人家庭,但家裡很有文藝氛圍,幾乎人人會一種樂器。李繼宏擅長彈吉他,在部隊大院里還組建過一個小樂隊,名叫「仙人球樂隊」,幾個志趣相投的夥伴經常在一起演奏,自娛自樂。
開了店,進貨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最初,李繼宏都從市內進貨,但漸漸地發現銷量不太好,他總結原因有兩點,一是音樂品種不全,二是流行信息滯後。於是,他把眼光放到了進貨渠道快而新的北京。
那段日子,進貨的艱辛讓他至今都難以忘懷。「至少一周去一次北京,捨不得買卧鋪,晚上8點多上車,坐一宿硬座,第二天早上5點多到,下了車隨便吃點東西直奔廠家。為了省錢,進完貨,我當天就得返回來。」不僅如此,為省下托運費,李繼宏還要把磁帶背回來,當時他有4個專門裝磁帶的箱子,裝滿後每個15公斤,4個箱子加一起正好是他的體重。「最多時進過十幾箱,來回搬箱子要3趟,每次進貨,我的肩膀都會腫得老高。」1.7米個頭的他,整個人瘦得夠嗆。
這樣的狀態維持將近一年,李繼宏終於看到了一線曙光。「轉機是從『紅孩兒』開始的,是台灣幾個男孩的偶像組合,當時很火,僅次於『小虎隊』。我知道這個信息後,聽了他們的產品小樣,感覺非常好,就直接找到北京的生產廠家。」李繼宏一開口就訂貨5000盒,並且要求在錦州獨家經銷。「其實這個風險很大,因為當時都是現金訂貨,音像書店最多也就進600盒到800盒,如果賣不出去,磁帶就會都砸在手裡。」但也正因為此,曙光音像一下子就引起了廠家的注意。
訂貨回來的李繼宏,拿著廠家的宣傳帶到錦州電視台花錢打廣告,經過幾天的電視預熱,等到正式售賣的那一天,那場面火爆得連他自己都沒想到。「買的人排長龍,第一天排了幾百人,把我都嚇壞了,5000盒磁帶短短幾天就賣光了。」最後一算賬,賣磁帶賺的錢剛好夠廣告費,「雖然沒賺到錢,但『曙光』因此一炮打響,知名度一下子提升。」
緊接著,李繼宏又主動出擊,與電視台、電台合作點播節目,免費提供所有音樂資料。當時,他還想到了車體廣告,錦州所有公交汽車上都印上了「買磁帶到曙光」這句廣告詞,李繼宏說這在當時也算是首創。
幾年後,李繼宏在中央大街黃金地段開了一家正規的店面,面積達300平方米。此時的「曙光」已經不滿足只進貨,開始面對遼西地區開展批發業務。「做音像批發,要有廠家第一時間發貨、品種齊全,還必須有強大的資金,只有全國生產廠家供貨,才能面對遼西五市做二級批發。」於是,他一家一家去做工作,「靠銷售量、人品去打動他們,還需要一定的銷售能力。」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李繼宏與全國300多家廠家建立起關系。當時,李繼宏在全國音像界赫赫有名。有人說,錦州的李繼宏在這個行業里坐著直升飛機在發展。「後期我都不用談了,小廠家聽到我的名字就直接發貨。」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曙光音像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旗下的連鎖店發展到6家,遼西五市的音像店幾乎都從曙光進貨。
由銷售轉行做經紀人,多年「造星」經歷讓他深諳「真正的經紀人,最高境界是點石成金」
曙光音像的迅速發展,讓李繼宏曾經感到一度很迷茫,不知道下步再怎麼發展。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去北京參與了唱片製作,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自己的潛能,給了他新的希望。
1994年,李繼宏開始把部分精力放在北京,由銷售商變成製作商。聯系歌手,找音樂人進棚錄音,在資金和藝術方面,他都有參與。當年,與李繼宏合作的歌手有屠洪剛、朱樺、孫悅等,每張銷售量都在幾十萬以上。同時,他還製作了舞曲、名曲類的唱片,銷量都不錯。
李繼宏在音像界的聲名鵲起,引起了多家音像出版社的注意。1995年,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向李繼宏伸出橄欖枝,聘請他為出版社副總編,由此李繼宏正式進京。
當時VCD這種音像載體剛剛興起,由於價位比較高,人們還不太接受,但是李繼宏堅信其會在中國掀起高潮,於是任職第一年,由他主編並發行了100多個品種的VCD,銷售到全國各地。同時,他廣開思路,大膽與國外製作商合作,採用先進的製作技術,唱片效果果然與眾不同。「最厲害的時候,我製作的VCD佔全國市場份額的90%。」李繼宏說。
在出版社工作不到兩年,李繼宏辭職組建了自己的公司,成為專門打造明星的經紀人。對李繼宏而言,「發現可塑之才就好比在一堆木頭里找到好木材,如果有幸被人發現,要想成器,還必須有好的設計師畫圖、好工匠雕琢,然後送到合適的地方供人欣賞……」在他的眼裡,真正的經紀人最高境界就是點石成金,歌手張羽就是他慧眼識珠的一顆新星。
張羽原是大連一家酒吧歌手,家裡條件不好才出來唱歌,當時出場費才150元。李繼宏有一次到大連偶然聽到他唱歌,發現他聲線很好,應該有更好的發展。於是,李繼宏把張羽帶到北京,經過一年的培訓和專業包裝,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2008年,經過公司的整體打造和張羽的不懈努力,他奪得了央視《星光大道》欄目的年度總冠軍,被稱為「內地張雨生」。如今人氣大漲的張羽,出場費已達到了10萬。
同步發展影視劇,製片人李繼宏說:我們的劇很實在,收視率非常好
「造星」是李繼宏不離不棄的主業,但除此之外,他對其他一些領域也興致盎然,比如投資影視劇及製作推廣。
1997年,三十齣頭的李繼宏報名參加中國電視製片委員會考試,後又到中國傳媒大學培訓班自學編劇和導演,因為他深知「製片人必須是全才,企業管理是一方面,還有技術,比如燈光、化裝、音響,各個環節都應該熟悉,只有懂這個行業才知道誰是最優秀的」。
「拍電視劇看幾個方面,劇本的質量、國家政策法規、市場需求、演員陣容。對於製片人來說,必須具有對市場的敏銳判斷力。」談及影視劇製作,李繼宏更傾向於都市情感劇,理由是「我們的劇很實在,雖然這類電視劇很難獲大獎,但收視率非常好」。
一般情況,一部20集左右的電視劇從策劃、拍攝到後期製作至少需要半年時間,李繼宏公司每年進度是「一年兩部戲,同時進行,一套班底」。拍攝過程中,李繼宏認為團隊的團結非常重要。「作為一個影視公司,無論哪部戲製作過程中都會有很多意外,因此一個成熟的班底,就必須把准備工作做得扎實,不然的話,一旦劇組出了事,意味著劇就砸了。」
到目前為止,李繼宏公司投資製作的影視劇有20多部,其中電視劇《非親姐妹》一經播出後,在上海、黑龍江、廣東等省、市收視排名第一。與北京市公安局影視中心合作拍攝的《情有千千劫》是2000年收視率最高的十大電視劇之一,一線演員李幼斌非常高興扮演劇中的男主角,在當年就受到觀眾的熱捧。
打造中國原創音樂第一門戶網站,李繼宏身兼責任和義務
李繼宏的名片上除了「公司總裁」外,另外還有一個身份——中國互聯網協會網路聯盟秘書長。
2004年,李繼宏和著名音樂人郭峰聯合創辦了「原創中國網」,作為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所在地,整合了國內最權威的幾百位網路藝術家成員的作品,為他們搭建與網友交流、互動的平台。如今,「原創中國網」不僅是央視《原創中國》欄目「十大新人」大賽等系列活動的網路平台,而且為中國原創音樂人、原創音樂的新生力量提供了展示才華和發展音樂事業的平台。
近些年來,很多網路歌曲從這個網站火了起來,比如《兩只蝴蝶》,還有《白狐》。
2006年一首《白狐》以其凄美、幽怨的曲風傳遍大江南北。這首歌當初是以原創作品的方式發到原創中國網,李繼宏第一眼看中,當即買下版權,經過公司的全力打造使其在網路上一夜走紅。《白狐》成為李繼宏挖掘到的一座金山。
「原創中國網」又增加了一項任務,針對中國關心下一代委員會聯合十二部委提出的綠色校園健康活動,網站計劃主辦校園歌曲徵集評選活動。「這個活動比較大,任務比較艱巨,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個階段,都要親自籌劃運作。」李繼宏介紹說,他更看重的是「活動意義很重大」。
「現在的孩子們聽的都是愛情歌曲,是因為沒有貼近他們的校園歌曲,通過征歌活動是想讓全國的青少年唱自己的歌曲。」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個活動完全是自籌資金,對此,李繼宏認為,企業家雖然把利益看得很重,但是更要重視的是社會責任。「賺了錢就應該拿出一部分做有意義的事情,回報社會,企業才有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