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產品主義和消費者哪個好
擴展閱讀
高於均衡價格稱為什麼 2025-05-19 22:51:12

產品主義和消費者哪個好

發布時間: 2022-05-01 23:15:20

Ⅰ 中國顧客的購物理念與歐美顧客有哪些區別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中國經濟發展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市場環境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經濟正在逐漸走向市場化的道路。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行為呈現其特有的特點,既不同於原有計劃體制下的消費者行為,又不同於美國這樣的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消費者行為。

任何一種消費者行為的產生都是與其外部環境及內部環境息息相關的。而中美之間的內、外部環境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中美兩國的居消費者行為特徵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 中美兩國消費者行為的異同:
1.消費傾向
消費傾向可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前者指總消費與總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後者是指消費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率。一般來說,消費與可支配收入存在一種函數關系,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相應增加,但邊際消費傾向遞減。
根據調查,美國的邊際消費傾向現在約為0.68,中國的邊際消費傾向約為0.48。中國的邊際消費傾向比美國低了不少。為什麼中美邊際消費傾向有這種差別呢?
首先是由於中美兩國的消費觀念不同,美國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錢,中國人有節儉的傳統,一分錢要瓣成兩半花。
其次是制度和收入的不同,人們敢不敢花錢,還取決於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善,而中國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居民要為未來生病、養老、孩子上學等必需的支出進行儲蓄。同時美國居民收入穩定,又要比中國的居民收入高的多。
最後邊際消費傾向還與收入分配狀況相關。在總收入為既定時,收入分配越平等,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越低。這是因為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低而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高。中國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國嚴重,因此,邊際消費傾向低也是正常的。

2、中國居民本期消費對本期收入具有過度敏感性。 中國居民的本期收入變動對消費變動有顯著的正影響,人們受即期收入的影響較大,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環境是封閉預算約束,流動性約束很強,人們盡量不借債,當期支出都是以當期收入為基礎。
而美國由於信貸市場的發達及流動性約束弱化,人們的當期的支出不一定建立在當期收入之上,人們可以借債消費或貸款消費,流動性約束對美國居民的影響不大。因此,當期收入提高,並不同顯著帶動當期支出的增加封閉預算約束,也就是指消費者盡量不從外借錢,這種封閉預算約束是由「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傳統思想造成的。
而美國則是開放式預算約束,預算約束弱化。這一方面是由於中美國民觀念的不同,而重要的是因為美國國民收入高,而且已,反之亦然。

3.中國消費者對廣告過於依賴。
在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中,信息的來源有四個途徑:個人來源,商業來源,公眾來源,經驗來源。其中商業性來源起信息通知的作用,非商業性來源起信息驗證和評價的作用。

從中國消費者所處的市場環境來看,信息的不發達,造成消費者對商業性來源的依賴,商業性來源中又以廣告為主。 據調查,2005年我國城市消費者購物受廣告影響的群體超過80%,我國消費者目前對廣告信息依賴程度高的主要原因在於非廣告信息,尤其是個人來源信息、大眾來源信息和經驗來源信息不足,而且我國消費者普遍缺乏評價各種信息的知識和能力;另外從中國文化特點來看,中國消費者更易於相信廣告而不是很信任自己對商品的判斷。
美國由於市場經濟發達,信息發達,消費者了解商品的信息來源手段很多,廣告不是唯一的方法,非廣告信息充分,廣告只是很普通的一種的信息來源;另外美國消費者文化素質較高,具有足夠的自我評價各種信息的知識和能力;從美國文化看,美國人推崇個性,更願意相信自己的判斷,對廣告所傳授的信息則持有批判的態度,因而對廣告的依賴程度不高。
4.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崇洋媚外,極端的性價比考慮。
崇洋媚外則是認為洋的代表更好品質,在同等價位下傾向於購買國際品牌,消費者對外來產品具有很大的熱忱,如認為歐美產品必定質量好,即使價格比國貨貴些,也更傾向於買外來產品;極端的性價比則是表現為想買最好的同時又希望給出最低的價格。
這兩個特點和美國消費者正好構成了鮮明對比。美國文化有自己明確的價值核心和追求,因此美國對外來商品並沒很大的熱情,消費者不排斥外來產品消費者,但也刻意的傾向於購買外來產品。 在產品與品牌分層很清晰的前提下,美國人更樂於接受明確的價格體系,不喜歡大幅度的討價還價。這種確定性和美國人喜歡穩定的工作、穩定的社區、穩定的人際關系的價值觀一脈相承。
5.中國消費者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個人的物質慾望往往受到壓抑。 如中國傳統觀念主張「謙、良、恭、儉、讓」,在其影響下,勤儉消費成為大多數中國人所奉行的消費觀念,這一觀念雖然在現在受到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沖擊,但它依然是中國消費者所普遍持有和堅持的觀念。在勤儉節約的觀念的影響和支配下,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高檔奢侈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及其增長會相對受到限制,消費者在購買中也會更多地重視產品和服務的實際效用和價值,反對盲目攀比和鋪張浪費。
而美國消費者具有很強的自我觀念,信奉的是為自己而活,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美國人掙錢的動力是為了享受生活,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質量,美國消費者的觀念中並不存在勤儉這一意識。因此美國消費者的收入大部分都是用於消費,儲存的比例小,消費傾向高,甚至有時通過借貸提前消費,花將來的錢來滿足現在的消費需要和慾望。
你的市場調研要首先確定一個主題,也就是你所從事的行業、產品,在這個基礎上去製作市場調研計劃。如果你僅僅是以一個中美消費觀念的區別為主題的廣泛研究,這份市場調研報告估計有一本書的篇幅了,因為這其中包含了很多方面。 希望能夠幫到你,望採納!

Ⅱ 營銷引導消費還是消費引導營銷 辯論題

我認為應該是營銷引導消費。
消費是必然存在的,不管有沒有營銷,都會有消費的產生。營銷的目的就是引導消費的選擇。
通俗的例子。比如:人活著,肯定要吃東西的,不管有沒有營銷都要吃的。那麼吃什麼?到哪裡去吃?這些就是營銷要做的事情。另外一面,一些奢侈品或者非生活必需品,不通過營銷讓消費者認識產品,產生消費的慾望,就不要談消費了。

Ⅲ 以產品為中心和以客戶為中心有何區別

http://www.scude.cc/kejian/longchanpinyxx/clip_image001.gif
以產品為中心就是產品觀念,以客戶為中心就是市場營銷觀念。
科特勒提出了營銷哲學歷史發展中出現過了五種市場經營觀念:生產觀念、產品觀念、推銷觀念、市場營銷觀念和社會營銷觀念
上述五種市場經營觀可以歸並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經營觀念,包括生產觀念、產品觀念和推銷觀念;一類是新型經營觀念,包括市場營銷觀念、社會營銷觀念。
這兩類經營觀念在內容上存在著質的區別;前一類觀念的出發點是產品,是以賣方(企業)的要求為中心,其目的是將產品銷售出去以獲取利潤,這可以認為是一種「以生產者為導向」的經營觀念;後一類觀念的出發點是消費需求,是以買方(顧客群)的要求為中心,其目的是從顧客的滿足之中獲取利潤,這可以認為是一種「以消費者(用戶)為導向 」 或稱「市場導向」的經營觀念。
正因為如此,兩者實現目的的方法或途徑也是有區別的;前者主要依靠增加生產或加強推銷,企業重點考慮的是「我擅長於生產什麼」;後者則是組織以產品適銷對路為軸心的整體市場營銷活動,企業首先考慮的是「消費者(用戶)需要什麼」。

附:市場經營觀念的演變

(一)生產觀念

1. 內容 認為消費者都喜愛那些隨處得到的,價格低廉的產品。

2. 產生的條件 在賣方市場條件下,就會產生這種思想,在此觀念下,只要有生產,必要有銷路。以量取勝。

3. 企業經營中心 企業以改進增加生產為中心,生產什麼產品就銷售什麼產品。企業的中心任務就是組織所有資源,集中一切力量,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沒必要考慮不同的市場需求,因而也談不上開展市場調研活動。

4. 產生時期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時期內,由於物資短缺,需求旺盛,許多產品供不應求,因而生產觀念在企業界非常流行。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此種觀念盛行。

(二)產品觀念

1. 內容 消費者喜歡那些高質量、性能好、有特色、價合理的產品,只要做到提高產品質量、做到物美價廉,就一定會產生良好的市場反應,顧客會自動找上門來,無需花大力氣開展推銷活動。以質、廉取勝。

2. 企業經營中心 企業經營的核心在於產品,而非消費需求。容易產生產品自戀症,即營銷近視症,陷入最好的捕鼠器的陷阱。質量並不是越高越好。經久而耐用,貨真價實的產品並不一定會(永遠)暢銷。

3. 產生條件 它比生產觀念多了一層竟爭色彩。在供給不太緊缺或稍寬的條件下易產生次觀念。

(三)推銷觀念

1. 內容 企業認為如果任其自然,消費者一般不會主動購買本企業太多的產品,因此,企業十分注意運用推銷和廣告術,大力展開推銷和促銷工作,以期望壓倒競爭對手,提高市場佔有率,來取得較為豐厚的利潤。

2. 企業經營中心 企業經營的中心在於在於推銷和促銷,而非消費需求。推銷是指賣那些生產出來的東西,營銷是指生產那些能夠賣得出去的產品。

3. 產生條件 它是在企業不擔心不能大量生產,而是擔心不能全部銷售出去的情況下產生的。但依然從既有產品出發,本質上依然是生產什麼銷售什麼。

(四)市場營銷觀念( Marketing Concept )

1. 內容 消費者需要什麼產品,企業就應當生產銷售什麼產品。企業考慮的邏輯順序不是從既有的生產出發,不是以現有的產品去吸引顧客,而是正好顛倒過來,從反應的市場上 消費需求出發,按照目標顧客的需要與慾望去 組織生產和銷售。

2. 兩個導向 消費者導向和競爭者導向。

3. 經營中心 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企業十分重視市場調研,在消費需求的動態變化中不斷發現那些尚未得到滿足的市場需求,並集中一切資源和力量,千方百計地去適應和滿足這種需求,以能在顧客滿意之中不斷擴大市場銷售,長久地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

4. 產生條件 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 50 年代以來,西方先進企業的經營思想由推銷觀念發展成為市場營銷觀念。這種革命性的演變,一方面是由於買方市場形勢的出現;許多產品供過於求進一步發展,需求變化頻率進一步加快,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迫使企業不得不改弦易轍;另一方面,也是資本主義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經驗不斷總結和積累的結果。由於這種經營觀念符合生產是為了消費的基本原理,有助於緩解資本主義經濟經濟固有的基本矛盾,因而一旦提出就引起主廣泛的注意,並成為當代市場營銷學研究中的主線。

(五)社會營銷觀念( Social Marketing Concept )

1. 內容 企業提供產品,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與慾望,而且要符合消費者和社會的長遠利益。企業要關心與增進社會福利。它強調,要將企業利潤、消費需要、社會利益三者統一起來。

2. 產生原因 社會營銷觀念出現於 70 年代。在西方,它的提出一方面是基於「在一個環境惡化、爆炸性人口增長、全球性通貨膨脹和忽視社會服務的時代,單純的市場營銷觀念是否合適」這樣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對廣泛興起的、以保護消費者利益為宗旨的消費者主義運動的反思。有人認為,單純的市場營銷觀念提高了人們對需求滿足的期望和敏感,加劇了滿足眼前消費需要與長遠的社會福利之間的矛盾,導致產品過早陳舊,環境污染更加嚴重,也損害或浪費了一部分物質根源;有人則指出,「消費者主權」、「顧客至上」之類的口號對許多企業來說不過是騙人的漂亮話,它們在「為消費者謀利益」的堂皇旗號下干著種種欺騙顧客的勾當,諸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廣告欺騙等。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人們提出了社會營銷觀念。應當說,這種經營思想的正確性無可置疑,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很難得到真正徹底的貫徹。

Ⅳ 消費主義是好是壞

消費主義不好。做為對家庭而言應該有規化的開資。家庭成員的生活費,人情禮節開資,小孩的開資,儲備錢做急用的開資。為小孩教育金的儲備。等等。如果一個月工資幾天內消費了,後只能喝西北風。

Ⅳ 求市場營銷論文,題目是 試析成功營銷員素質和職業素質

樓主,給分吧!

一、營銷人為什麼會困惑與迷茫?

中國現時市場環境下的營銷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困惑與迷茫具體來說跟以下三種因素有關:

1、企業的戰略缺失:在今天中國市場大量企業缺乏戰略的現實情況下,營銷人的自身定位確實是一個難題——一方面,企業以短期內實現銷售提升為核心的完全銷售導向使營銷人的系統規劃與營銷管理能力鮮有用武之地,只能退而在營銷的後端(大多為傳播層面)靠點子勉強存在;另一方面,在企業本身缺乏清晰戰略規劃的前提下,企業內部的營銷人也自然很難將個人的發展方向及目標並入企業的發展軌道,企業外部的營銷人則大多成了對解決企業更深層問題力不從心的策劃人,出現困惑和迷茫實屬必然。

2、社會環境的浮躁:中國當前的整體社會環境是浮躁的,在快餐文化泛濫、信仰缺失、金錢成為主流的成功衡量指標的情況下,營銷人們很難更好的靜下心來研究、學習、思考營銷管理問題並進行與其對接的自我規劃,因而使營銷理論和營銷實踐大多停留在表層,營銷人自身底氣不足,對未來發展也就更缺乏把握。

3、企業及自身(或生存壓力下)的急功近利:社會環境的浮躁必然導致企業及個體的急功近利,這當然也包括眾多的營銷人。在很多中小企業確實存在著一定生存壓力(以生存壓力為借口的佔比也很高)的狀態下,營銷往往淪落成了誇大、忽悠甚至蒙騙消費者的手段,營銷人也就極易墮為「幫凶」,由此,中國的眾多營銷人無疑又要經受道德與方向感的雙重考驗。

二、營銷人之路要怎麼走?

1、營銷人的定位——設定底線、有效區隔:

在當前中國的市場環境下,營銷人的定位必須從設定底線出發,即把以貨真價實的產品為客戶創造價值(而非以假冒偽劣產品加欺騙手段獲得客戶的短期認知)作為基本的倫理和操守,這是對營銷本質的認識回歸,也是營銷人的根本立足點,只有在此基礎上,營銷人的定位才有意義,才能與「偽營銷群體」形成有效區隔。當然,從具體層面上說,營銷人的個體定位一定會千差萬別,並會隨著專業化能力的提升在不同階段有所變化,但就群體定位而言,營銷人應更側重於市場細分、對目標客戶群的共性研究與策略制定、產品的市場定位、營銷系統的規劃與流程建設及企業競爭力的打造上,如此,營銷人的整體形象方能清晰起來,也才易於真正的營銷人專注發力、鑄煉優勢,並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困惑與迷茫。

2、營銷人的發展起點從成為以下三種人開始:

①、營銷人要是產品主義者:營銷人首先要是產品主義者,這不是要我們過度追求產品的技術升級,而是以真正能為目標客戶創造價值的產品為基礎做出營銷動作,摒棄沒有根基的忽悠、欺騙等急功近利的市場行為,逐漸走出弱產品力下的「偽品牌」塑造誤區。作為一名合格的營銷人我們必須清楚,產品無論何時都是市場營銷的基礎,也是營銷要素中的難點,就中國當前的市場狀況而言尤其如此,但整體市場環境的規范與消費者的不斷成熟已成為可以預見的發展大勢,回歸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②、營銷人要是實用主義者:表層化是營銷人的陷阱,理論(很多理論本身就經不起推敲)滿天飛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營銷是沒有意義的營銷,對絕大多數市場營銷領域的人來說,工具和方法比理念更重要——市場調研的方法有哪些?市場細分怎麼做?目標客戶的行為方式如何?產品定位定什麼?營銷管理的流程設置又以什麼為基礎?諸如此類的營銷基本知識不僅要知道概念,更要掌握具體的內容和相應的工具、方法,避免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誇誇其談,以實用為原則,扎扎實實地通過學習、理解、實踐來夯實基礎能力,由高空落地,由落地到落實。大師畢竟有限,先做好一個工匠才能成為中國市場發展與企業競爭力提升的真正力量。
③、營銷人要是理想主義者:營銷的理想主義者是要從現實出發,不斷追求目標的達成與實踐的完善,這是所有中國營銷人都需要的堅持與都要面對的挑戰,我們要時常自問,我們是否能在信仰缺失的社會現實中抵制誘惑、避免急進和堅持下去,是否有不斷面對挫折的勇氣,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和學習、操作能力讓理想變成現實,這些都為時刻提醒與規范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讓我們不斷追求、前進,永不止步。另外,部分營銷人(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營銷人)還要避免現實對理想的侵蝕,在現實環境與理想狀態的巨大落差中保持平和,抱怨無濟於事,努力做到最好才能有所收獲,才能為我們的理想切實加分。

專長才是競爭力,營銷如此,營銷人的發展亦如此,專長來源於專注,專注始於集中,我們只有將有限的精力集中投入才可能造就未來發展的動力,這就要求營銷人從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對營銷人的需求層面入手,結合自身的興趣點,細致梳理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在市場營銷的基本框架下,以開放的態度有選擇的吸收、內化外部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提升進行自我管理與優勢強化,逐漸實現由廣到精、由精到專的轉變。值得注意的是,貪大求全是專注的大敵,

什麼都懂一點卻無法貫通並形成系統化與營銷人要努力的專注方向南轅北轍,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營銷人也都走過這樣的彎路,這會嚴重阻礙營銷人的進一步成長,由「虛」到「實」才是集中並專注的前提,也是很多營銷人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的必由之路。

知道營銷容易,懂營銷難,做營銷更難,真正的營銷人要知難而上,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導向,以產品為基礎,以實用為原則,不斷向目標和理想邁進,堅守底線、珍惜時間,集中精力從基礎做起,先慢後快,才能找到適合中國市場的營銷之路,為中國企業打造更強大的競爭能力並找到自我實現的價值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1.絕對地相信你的產品

千萬不要抱怨公司的產品價格太高,太缺乏創意與賣點,而為自己業績不佳去找一些看是合理的借口。我們在進入銷售這一行的時候,接受的第一課就是要對自己和所售的產品充滿自信,這種自信不是簡單的說教,而要滲透到你的行動當中,絕對地自信和不容置疑!

不要忘記你是一個銷售人,沒有無缺陷的產品,存在就是合理,缺乏創意與賣點那更多的是市場部要考慮的問題!銷售工作的本質可以粗略理解為要把已經生產出的「產品」變現為「商品」。因此我時常告誡我們的銷售團隊:當你每天離開公司的那一刻起,你什麼都不要想,不要懼怕產品已有的障礙,只要記住一點,我今天一定要把手中的產品銷售出去!

2.客戶不都是上帝

很多時候我們被教育,客戶是我們的上帝,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甚至「愚忠」地堅持:第一條:客戶永遠是對的,第二條:當客戶錯的時候,請參照第一條的「伺奉」原則。

這些實際上都沒有錯,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客戶是有類別之分,有價值有無與大小之分,不要把你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到無價值的客戶身上,要記住:客戶不都是上帝,不要害怕客戶的正常流逝與淘汰,也許我們太勢利!

3.壓力是成長的熔爐

一次總監詫異地問我(表情有些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新奇):你頭上怎麼多了許多白發?答曰:均是領導的功勞!

如果你在銷售過程中沒有感受到來自業績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那隻可能有兩種情況,一就是你已經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好壞都一個德性!或者是業績目標制定缺乏高標准,不要奢望公司給你的目標是你輕易就能夠夠到的!因為老闆永遠都是不滿足的!銷售中壓力時刻相伴,只有坦然自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壓力使人成熟,借俗語做一比喻:高壓鍋懣飯——早熟!壓力是成長的熔爐!

4.思路時刻清晰

思路(想)是行動的靈魂,清晰的思路決定你的工作開展將會有條不紊!一次負責處理一次客訴,客戶先是發表了長達半小時的譴責演說,表情憤怒不已!

半小時內我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不斷的點點頭和報以微笑表達著同情和理解,在客戶好不容易結束其話閘,我帶著微笑開起了我的總結呈辭:XX老師,我剛才仔細的聽了你所說的問題(表達我在仔細傾聽,暗示對客戶說話的尊重與對問題的重視),我簡單的總結了一下,一共有三點,一是XXXX,二是XXXX,三是XXXX,下面我就這三點逐一做一答復!

一場原本很棘手的客訴,並沒有因為客戶慷慨激動的陳辭而攪亂自己的思路,而最終順利的解決了!銷售中經常要遇到很多問題,而且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自己獨立思考,因此時刻保持清晰的思路將決定你行動的成敗!

5.我們的價值是因問題的存在而存在

一個企業需要的是一個能給企業創造實際價值的銷售人員,你過去的資歷不代表你今天就能創造多少價值。每一個企業都有一個生態系統,你在入職的時候一定要明確你未來的工作的性質。如果你進入的公司是一個系統很健全的企業,那你未來可能更多的是按照既有的程序去做一個「執行工具」,但如果你進入的公司是一個系統尚未健全的企業,那你未來可能更多的是去做「系統設計的人」!

企業是現實的經濟單元,追求利潤是其至高無上的目標,不要抱著我資歷老的思想,一定要牢記:只有我能為企業解決多少問題才能體現我能創造多少價值!我們的價值是因為問題的存在而存在,要解決的問題價值越大我們的價值也就越大!
6.忠誠職業比忠誠企業更重要

我們每一天都在忙碌而不停息,我們肩負著企業市場拓展的重擔,但我們又是一個相對矛盾體,我們要時刻小心謹慎地去平衡公司、客戶、個人的三者利益。很多時候我們為無法真正能平衡好這三者的利益而陷入苦惱。我們在進入銷售這一行業的時候就要逐步樹立起正確的職業觀,忠誠職業操守!只有忠誠你的職業才能談的上忠誠企業、客戶,也才方能保證自己應得利益的實現。

7.不要忘記業績是護身符

90%的企業執行的都是「結果導向」的管理法則,可能大家不願意去承認而已,有些企業標榜自己更重視過程,實際上這兩者並不矛盾,因為重視過程還是為了要有一個良好的結果。作為一個銷售人員一定要記住:業績是自己最根本的護身符!沒有良好的業績做基礎,談什麼都有些「底氣」不足,因此,大家不要再猶豫拉,趕快行動起來,干出一番業績來!

8.尊重你的每一個領導

我們很多業績優良的同志,有時候常犯一個「驕傲」的毛病,看不起自己的領導,實際上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立志做職業化的銷售人一定要記得尊重你的每一位領導,要去思考人家為什麼可以做你的領導?為什麼自己不能做領導?千萬不要去懷疑領導的能力!能當上領導的一定是有一些長處和資歷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應該本著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去聽其教導!從內心真正去尊重他。

有人會反駁:我的領導是XX總的親戚,通過裙帶關系而坐上現在的位置,根本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傢伙!即使是這樣你也要尊重他,因為小人更不可得罪,況且其未必坐的久遠,此種情況下名明哲保身是上上策!

Ⅵ 消費者群體有分為哪幾種

我在國外大學讀市場營銷,說說我學到的分類吧:
1)實現者。這類消費者擁有最為豐厚的收入,很高的地位,強烈的自尊,豐富的資源,這使得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隨心所欲地消費。他們位於最高層,對於他們來說,個人形象非常重要,因為這顯示了他們的品位、獨立和個性。這一類消費群體喜歡挑選名貴和個性化的產品。
2)盡職者。這類消費群體在原則型消費群體中擁有最豐富的資源。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成熟且有責任心。他們閑暇時間大多呆在家裡,但卻很關注時事,了解各種信息和社會變化。他們雖然收入頗豐,但卻持有實用主義的消費觀念。
3)信任者。在原則性消費群體中,這類消費群體擁有較少的資源。他們思想保守,消費行為易為預測。他們喜歡本國本地的品牌和產品。他們的生活圍繞著家庭、社區和國家。他們擁有中等收入的水平。
4)成就者。這類消費者在地位導向性消費者中擁有較多的資源。他們事業成功,家庭幸福。他們在政治上比較保守,尊重權威和地位。他們常會選擇同伴評價很高的產品和服務。
5)爭取者。這類消費者在地位導向性消費者中擁有較少的資源。他們的價值觀與成就者相似,但收入較低,地位較低。他們試圖模仿所尊重和喜愛人的消費行為。
6)實踐者。這類消費者在行動導向性消費者中擁有較多的資源。他們是最年輕的群體,平均年齡25歲。他們精力充沛,喜愛各類體育活動,積極從事各種社會活動。他們在服裝、快餐、音樂以及其他一些年輕人所喜愛的產品上不惜錢財,尤其熱衷於新穎的產品和服務。
7)製造者。這類消費者在行動導向性消費者中擁有較少的資源。他們講究實際,只關注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務--家庭、工作和娛樂,而對其他一切毫無興趣。作為消費者,他們更傾向於實用功能型的產品。
8)謀生者。這類消費者收入最低,他們生活在最底層,擁有最少的資源,為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奮斗。他們是年齡最大的群體,平均年齡超過60歲。在能力范圍內,他們忠誠於自己喜愛的品牌。

這是我從我的英文學習中理解到的自己用中文解釋出來的,並且加入了一些MBA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_^ 答案補充 當然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分類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剛剛的按照MM市場營銷管理學來分類的,而若按照CB消費者行為學和CRM消費者關系管理學,就分為:
1. External Customer外部消費者
這是對你的產品或服務有需求的個人或團體
2. Allies同盟者
這是你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但並非最終的購買決定者
3. Internal Customer內部消費者
這是你的同事員工或管理者,他們支持你並且讓你在外部消費者面前顯得更加出色
4. Repeat Customer重復購買的消費者(也就是通常說的回頭客)
他們應當是你營銷的至寶,因為他們會兩次或以上購買你的商品帶給你利潤,把握住他們尤其重要
5. Loyal Customer忠實消費者
當Repeat customer把握的好,他們就成為了你的忠實消費者,這些消費者不僅自己會數次長期購買你的商品,還會推薦身邊的人購買,為你創造新的消費者
6. Born-Again Customer再生消費者
這類消費者曾購買你的商品但由於某些原因而停止購買,也有可能再次購買

Ⅶ 創業時選擇最終消費者的好處

]無論是做消費類創業還是投資,對消費端的研究都有其最內核的意義,即對消費者的深度思考,對人性的思辨。而我們做消費端研究時,會重點關注人、消費價值觀、消費動向、消費行為,及其發展與變化。

成功起點:找到消費者真正渴望的
據說當年羅斯福問消費者需要什麼交通工具,得到的答案是一匹跑得更快的馬。而當汽車被發明後,很多消費者才「幡然醒悟」——原來自己渴望的是一輛汽車。

其實,喬幫主當年也說過類似的名言: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才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那麼,以上這些是否說明消費者需求研究或調研不重要呢?恰恰相反,實際上包括蘋果在內的消費品巨頭們,都非常重視消費者研究和調研,只是如何從經常「口是心非」的消費者那裡,得到真正想要的答案非常考驗人。比如,消費品公司需要關注他們的行為,而不是聽他們說什麼。

其中,掌握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也是必須的。現在有很多優秀的消費品公司,能夠利用先進的互聯網工具,形成數據反饋,並依次做出更加可量化的決策機制。

此外,消費品市場的演變和競爭格局的變化,本質上反映的是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比如同樣是常用家電,電視機和空調市場這十幾年的變化非常不同。很多知名電視機廠商早在十幾年前就已逐漸沒落,也有很多廠商近年來一直深陷價格戰的泥潭;而反觀空調市場,整體增長仍保持穩定態勢,頭部企業也一直發展穩定。

原因是什麼?正是在於消費者需求的不同。電視機的背後,本質需求是休閑和娛樂;空調的背後,本質需求則是26度的恆溫新風。因此,空調的需求是很穩定的,但休閑和娛樂的解決方案不再是電視機,未來甚至可能手機也會被替代。

最後,在研究一門生意時,大家經常喜歡做行業比較,尤其是以發達經濟體的人均使用情況為標桿,但要注意這其中的「陷阱」。

比如當人均GDP達到X美元的標准時,某品類的消費會大幅度提升,這樣的簡單推理往往會讓我們掉入「陷阱」——其實各大經濟體進入人均GDP X美元的社會平均年齡是不同的,各民族的政策環境、風俗習慣和自然環境等等都是不同的,那麼消費偏好也自然一定是不一樣的。

創業常識:不要試圖取悅所有人
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同時地域廣闊、發展不均衡,導致中國市場的消費者畫像特別復雜,特別是在收入水平、消費認知等方面差異巨大。

因此,「一個產品面向所有人」的模式基本是不可能的,更關鍵的是在如今的消費主權時代,試圖討好所有人的結果,往往是誰都取悅不了。

當然,雖然說不要試圖取悅所有人是基本准則,但盡可能的討好大多數或許是我們比較可行的聰明選擇。因為在整個消費人群結構上,切到哪個層面基本決定了你能做到什麼級別的公司,真正的大公司,切入的都是比較主流的人口行為方式。

下文,就讓我們一起區分下目前消費市場上,我們認為的幾個主流群體。

時尚新青年的引領
目前來看,我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和歐美演化路徑是一樣的,從集體主義(大家庭),到人越來越獨立(小家庭),進一步演化到單身、不婚不育。其中,新一代80、90消費群體的生活節奏快,社交屬性及群體意識強。

實際中,在一二線成熟個性化標簽明顯的小眾群體崛起,是目前創投市場關注的焦點。小眾社會的崛起,為新時代大消費創業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可能,也有足以成就一家百億級上市公司的潛力。

此外,我們也觀察到最近幾年國潮新時尚的興起。隨著中國大陸人均GDP接近1萬美金,民族自信、文化復甦直接導致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復甦,經典文化中的工藝品、古法美食等按照今天新中產、新年輕群體喜歡的調性和方式回歸,相信未來也會隨著中國文化的國際化而風靡全球。

特別是95後一代,生活在國家昂揚向上、飛速發展的時期,從一開始就對洋品牌沒有特別的感覺,這點和大多數70、80後等或許對於洋品牌還存在一定「媚外」心態非常不同。

還要注意的是,關於消費升級的大潮,很多創業者可能會有些誤解,比如認為新一代時尚潮流消費者只關注服務和產品的顏值調性等。然而實際上,顧客對要素的需求是疊加的,並非替代關系,如果產品本身不行,那麼包裝的再好看也只能是曇花一現的網紅產品。

小鎮青年的新世界
現實中,大部分的媒體和資本往往選擇把目光投向一線最潮流的業態,但事實上,廣大三四線及以下的城市才真正代表了絕大多數的中國。

我們總是過分關注於金字塔尖的高端消費群,而對於底部這個體量最大的消費群缺乏足夠的敏感。

《藏在縣城的萬億生意》用了一組數字回答這個問題:中國有約300個「城市」,2856個「縣」,41658個「鄉鎮」,662238個「村」。最後文章的結論是:一二線城市的繁榮是「冰山一角」,而三線以下的中國,擁有的是「廣袤海洋」。此外,易觀的數據也表明,2017年中國的下沉市場大約有10億人口。

最近幾年,快手、拼多多、趣頭條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源於對於下沉大眾消費市場的深刻理解。

根據Trustdata數據,2017年12月,在各地區移動互聯網用戶的MAU中,三線城市MAU位居首位,約3億;三四五線城市MAU增速遠大於一二線城市,其中四線城市MAU增速最快,為61.1%,其次是五線城市(48.5%),三線城市為35.4%。

可見,無論是在一二線城市,還是在三四線城市,中國消費者的數字化程度都較高。智能手機和支付等工具的使用非常廣泛,之前就有國外研究媒體感慨道,很多不發達地區的人群直接跳過固定電話時代,進入智能手機時代。

同時,除了可負擔的智能手機的普及、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通信運營商的「提速降費」政策、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普及等,物流快遞的「進鎮入村」布局,也加速了下沉市場的崛起。

當然,看似被移動互聯網拉平的信息差,實際上還受地域環境、收入水平、生活方式、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小鎮青年代表的三四五線消費需求,和一二線城市居民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特點,這在客觀上要求企業要針對目標市場的客群特點,推出佔領其心智的產品和服務。

不得不提的銀發經濟
筆者有一天回家的時候,竟然發現我「淘寶都不信、滴滴也不用」、年近60的老媽,竟然正在刷抖音、在拼多多上買東西,還非常熱衷於分享讓人砍價。

實際上,我國銀發經濟的潛力也不容小覷。近年來,我國中老年人群體正在發生四大變化:

1、中老年人群基數加快擴大

1960年左右,中國有過建國以後的第一次嬰兒潮,而從2020年開始,60年嬰兒潮一代即將步入60歲的退休年齡(不過女性55歲後就退休了)。

據中國國務院老齡委預測,至202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48億;2030年超過3億人;2050年超過4億,即將佔到中國人口的1/3。

2、新一代中老年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在提升

隨著60和70後逐步步入銀發群體,其在旅遊、保健等領域的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因為60和70後是改革開放紅利的受益者,實際上他們在分配財富這一塊有相當的權利,消費觀念跟60前又是非常的不一樣。

3、中老年人生活場景的重心轉變

新一代中老年群體的生活重心正在從家庭向社交轉變,聚會、健身運動、老年大學、公園廣場活動、逛街購物等外出、社交場景成為其生活主要內容。這種轉變不僅會帶來許多文化娛樂需求,也會帶來巨大的與美、時尚相關的消費品需求。

4、中老年群體正在成為新的流量窪地

根據騰訊數據,微信活躍老年用戶近些年增長迅速,很多原本連手機都不怎麼用的老年人,學會了移動支付,玩起了微信和抖音。

因此,未來5-10年,能夠更好的懂得老年用戶的心理訴求,掌握精準渠道,構建健康的商業模式的消費品創業公司,將變得非常有前景

Ⅷ (市場營銷學科問題)試述生產者導向觀念與消費者導向觀念有何不同

你這是考試題吧?
[編輯本段]什麼是消費觀念
消費觀念是人們對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導思想和態度以及對商品價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費者主體在進行或准備進行消費活動時對消費對象、消費行為方式、消費過程、消費趨勢的總體認識評價與價值判斷。消費觀念的形成和變革是與一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人們逐漸摒棄了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等傳統消費觀念,代之以量入為出、節約時間、注重消費效益、注重從消費中獲得更多的精神滿足等新型消費觀念。
[編輯本段]消費觀念的演變
第一個時代:理性消費時代
在這個時代,一方面,由於生活水平低,消費者只是注重產品本身的質量,著眼於物美價廉,經久耐用。因此,產品的「好」與「壞」成為消費者購買的標准。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剛剛啟動,生產企業和生產能力都很有限,而消費者的需求又極大,因而形成了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及慾望並不受到生產者的重視,在生產者看來,只要他們產品的價格能夠被市場接受,無論多少產品都能賣出去,根本不用擔心消費者會有其他額外要求,因而生產者只是從企業自身出發力求產品標准化,提高效率,通過大規模生產來降低成本以獲取利潤,形成了一種重生產輕市場的「以企業為中心」的市場營銷觀念。即「產品導向階段」。
第二個時代:感覺消費時代
這個時代由於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們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消費者開始注意同類產品在質量上的差異,並對創新的產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寧願花高一點的價錢去購買質量較高和比較新型的產品。「重品牌,重式樣,重使用」,成為人們消費觀念首先或主要的內容。因此,「喜歡」與「不喜歡」成為消費者的購買標准。對生產者來講,生產再多產品也能賣出去的好時光已經漸漸消逝。20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化和機械化的發展,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率和產量迅速提高,這就使大量產品充斥市場,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買賣雙方的位置也因此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市場狀態由原來的賣方市場轉化成了買方市場。買什麼、買誰的、買多少都是由消費者在更大的選擇范圍中作出決策。所以,生產者的工作重點乃是用盡一切手段去刺激消費者購買自己的產品,使公司現成的產品能盡快地大量推銷出去,成為「銷售導向」階段。他們花大力氣成立專門的銷售部門,或者不惜讓批發商、零售商們分享利潤,使用各種推銷和促銷手段,如廣告、打折、贈送禮品、推銷員上門游說等,來達到目的:實現最大的銷售量。至於產品是否真正符合消費者需要,消費者買後是否會後悔或覺得上當,則不予太多考慮。從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看到:消費者的需求開始多樣化,消費層次也越來越高了,生產者眼光也開始由生產向市場轉移,在「銷售導向」階段,盡管生產者對消費者不得不刮目相看,敬若上賓,但由於這種急迫的強銷心理,對消費者內心更為深層的需求還是處於一種漠然和忽視的狀態,從本質上來講還是屬於一種「以企業為中心」的市場營銷觀念。
第三個時代:感性消費時代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人們越來越重視心靈的充實,消費變得越來越挑剔,對商品的要求,已經不再是質量、價格,也不再是品牌。而是商品是否具有激活心靈的魅力,在購買和消費過程中是否能夠帶來心靈上的滿足。因此,「滿意」與「不滿意」成為消費者購買的標准。
此時,生產者的地位越來越變得江河日下,一個空前嚴峻的課題擺到了生產者、批發商和零售商的面前:那就是市場競爭變得日益激烈,而消費者卻變得越來越挑剔。產品的賣方不僅必須使其商品具有競爭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認清消費者的需求,根據顧客的需求來規劃自身的經營活動,生產出符合人性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激起和滿足顧客的慾望,把顧客作為整個市場活動的起點和中心,一切從顧客出發,一切為了顧客。市場由「銷售導向」階段轉化為「需求導向」階段,形成了一種「以消費者(顧客)為中心」的現代市場營銷觀念。
可見,消費觀念與市場營銷觀念的演變是相互吻合的,需求導致生產,生產促進需求,兩者隨著人性需求的梯級式的變化而不斷地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和發展。
[編輯本段]消費觀念的形成
消費觀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又是社會現實的直接反映,在影響個人消費觀念的眾多因素中,主流消費觀念和個人因素則是影響消費觀念形成的基本因素。
其一,主流消費觀念對個人消費觀念的影響。盡管西方的消費主義文化從20世紀50年代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主流,但到目前為止,並未對中國產生廣泛的直接影響。中華文化及經濟思想中「居安思危」、「量入為出」根深蒂固,而建國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長期物質生活資料的匱乏,倡導艱苦奮斗,勤儉建國,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這種保守的消費觀念。這種深受傳統影響,業已形成的保守的主流消費觀念,不會因為在改革開放短短20年,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迅速被改變。
其二,個人因素對消費觀念的影響。通過影響消費觀念各因素的建模分析,可以看出,影響消費者個人消費觀念的主要因素有收入、年齡、性別、籍貫、學歷,其中對消費觀念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學歷,高學歷由於受教育的程度相對較高,接受新觀念的速度快,在消費觀念上就更前衛,同時,這部分人由於文化程度較高,其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而籍貫的不同也引起消費觀念的差異,收入相對消費觀念指數的系數較小,說明了單純收入的增長對消費觀念並不起主導作用,或者可以說,就文化與收入對消費觀念的影響來看,收入並不是影響消費觀念的主要因素。
[編輯本段]消費觀念對消費行為的影響
消費觀念在受其他因素影響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消費行為。當然,消費行為的激發是商品本身的因素、品牌形象、消費者的主要消費動機及消費觀念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中消費觀念起主導作用。具體來看:
其一,消費觀念影響消費者的品牌偏好。調查發現,消費觀念越前衛,消費者越傾向於喜歡和選擇國際性的品牌,而保守的消費者大多根據價格、質量比而選擇國內品牌。
其二,消費觀念直接影響消費者對其消費環境的評價。通過對消費觀念指數和消費環境評價指數的相關分析,表明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越前衛,其對消費環境的要消費環境則沒有太多的關注,對消費環境的要求也不高。可以看出,促進消費,提升消費觀念必然使消費環境面對更為嚴峻的挑戰,但環境的改善卻是通過政府、企業和各界組織的努力才可完成的。
其三,消費觀念影響人們對消費場所、消費方式的選擇。目前中國市民消費的主要場所是超市,其次為大型商場。選擇超市是因為人們認為商品價格合適,且商品質量有保證,物品比較豐富,服務也比較周到,同時,物流頻率高,也保證了商品的新鮮程度和新產品的不斷投放。大型商場選擇較多主要認為它的服務和質量吸引人;自由市場、批發市場雖然價格低,但大多是流動性強的個體戶,價格失真比較嚴重且商品質量無法保證。調查顯示:有63.2%的居民選擇價格,有25.1%的居民選擇質量,有25.2%的居民選擇購物環境。學歷在大專以上者選擇第一因素為質量、服務的比例明顯高於平均水平,對價格的考慮則低於平均水平;在年齡段上,第一因素仍為價格,選擇了質量保證為第二因素,購物環境和方便程度則集中在老年和青少年群體中。
消費觀念為節約型的消費者很少去專賣店或精品店購物,比例僅為l2.9%,但選擇去批發市場和自由市場的比率卻是最高的;而具有提前消費觀念的消費者,選擇去專賣店或精品店以及大型商場的人數均超過一半,分別達N53.7%和55.2%,去批發市場和自由市場的比率又均不及其他類型的一半。
其四,消費觀念也直接影響人們的未來預期和未來消費。中國消費者未來幾年的主要消費整體上集中在住房(51.3%)、子女學業(49.4%)、旅遊(41.3%)三個方面,同時對汽車、金融、進修和家居裝修等有部分的需求,其比率分別為22.9%、22.3%、27.9%和15.9%。消費觀念越前衛,其在未來消費中住房、子女上學和傢具裝修的比重就越低,而在旅遊、汽車、金融投資和進修等方面的比重就越高;節儉型和量入為出型的消費者在未來的消費主要還是住房和子女學業;而提前消費型在未來的消費中佔比重最高的已經是旅遊、汽車和金融投資。

導向觀念 20世紀由於受到佛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出現了本能論的靈感觀。這種觀念主張靈感是個人潛意識的體現。奧斯伯那對其做了一定的修正之後,得出了自己關於靈感的說明。他認為靈感是導向觀念(guiding idea)加上直覺本領(element of intuition)以及無意識的協助作用。
在文學創造中,導向觀念明顯地內在於總體的格式塔之中,內在於熟悉事物的新景象中,內在於以一種新的方式聚集起來的具有啟示意義的可見事物之中,這種新的方式處於隱喻的核心

Ⅸ 激動先進首次提出企業營銷管理論:「產品主義,品牌唯一,用戶至上」,這是什麼又該如何理解

回復樓下:借用《後會無期》台詞: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同樣,看似企業營銷管理從產品、品牌、用戶三方下手,可真的落實到執行層面,可絕不是單純的1+1+1的概念!何解?

解:

產品:不是單獨的產品下功夫,競品是否分析?同品類產品有多少?USP有哪些?是否還有優化空間?要滿足哪部分用戶需求?(還有很多……)

品牌:品牌就是曝光量、知名度?那是以前!現在你想打知名度也可以,預算多少?你看看哪些大品牌企業,植入影視、綜藝IP……這些預算是多少?所以,品牌,也是「產品」層面,優化產品差異化空間……

用戶:呵呵呵,很多人都提用戶思維,那也是單一的角度!真的企業發展,考慮用戶,並非簡單的用戶是上帝……而是真的去考慮用戶,然後考慮自己的產品,優化產品!

簡單一句戶:通過參照用戶需求,優化產品,確立產品差異化定位,繼而品牌定位!

字數有限,真的想了解,多網路一下產品主義,品牌唯一,用戶至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