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農產品產量每千公頃多少
擴展閱讀
鑽石局悟空怎麼打 2025-05-20 07:11:59
資源整合怎麼去掉 2025-05-20 07:05:38
mc怎麼用指令找鑽石 2025-05-20 07:04:49

農產品產量每千公頃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4-30 08:33:00

『壹』 我國的糧食生產情況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糧食生產的總體發展趨勢是:產量增加,面積減少
,比重下降。全國糧食產量連續邁上40000萬噸(1984年40731萬噸)、45000萬噸
(1993年45649萬噸)和50000萬噸(1996年50454萬噸)三大台階。糧食播種面積,
1980年為117234千公頃(17.59億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0.1,1990年為
113466千公頃(17.02億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6.5,10年間面積減少3768千
公頃(5600多萬畝),比重下降3.6個百分點;2000年為108463千公頃(16.27億畝)
,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9.3,10年間面積又減少5000千公頃(7500萬畝),比重
下降7.2個百分點。
小麥生產發展呈現兩個特徵:一是產量增長更加迅速。全國小麥產量連續邁
上8000萬噸(1983年8139萬噸)、9000萬噸(1986年9004萬噸)、10000萬噸(1992年
10159萬噸)、11000萬噸(1996年11057萬噸)和12000萬噸(1997年12329萬噸)五個
台階。以1980年產量為100,1990年全國糧食產量指數為139,2000年為144,產量
最高的1998為160;而1990年小麥產量指數為178,2000年為180,產量最高的1997
年達223。由於小麥產量增長速度快於全部糧食產量增長速度,小麥在糧食產量中
的比重也出現上升,1980年為17.2,1990年為21.7,2000年為21.5。二是小麥播
種面積的發展呈現先升後降格局。全國小麥面積最高記錄出現在1991年,為30948
千公頃(4.64億畝)。以1991年為分水嶺,此前小麥面積有增有減,在波動中呈現
上升趨勢;此後小麥面積也是有增有減,在波動中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最近幾
年來北方春小麥和長江流域紅小麥面積下降較多。
糧食在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產量快速增長,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和價格等政策
因素有利。80年代初期土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連續大幅度提高糧食的政府收購
價格,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90年代以來逐步放鬆政府對生產的控制,引入市
場機制,提高政府收購價格,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延長土地承包期,也激勵農
民發展糧食生產。二是品種改良和栽培技術進步。雜交技術的推廣,優良品種的
不斷涌現,使糧食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糧食品種每更新換代一次,單產提高
10左右。農民已由世世代代自留種子,轉向使用商品種子。水稻旱育拋秧、小麥
精量播種、玉米地膜覆蓋等栽培技術的推廣,也有助於糧食單產提高。1980年全
國糧食單產為2745公斤/公頃,小麥為1890公斤/公頃;1990年全國糧食單產為
3930公斤/公頃,小麥為3195公斤/公頃;2000年全國糧食單產為4261公斤/公頃,
小麥為為3738公斤/公頃。三是投入增加。除國家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外,農民
自身對糧食生產的投入也在增加。以化肥為例,全國化肥使用量,1980年為
1269.4萬噸(折純,下同),1990年為2590.3萬噸,10年增長了1320.9萬噸;2000
年為4146.3萬噸,10年間又增長了1574萬噸。約70的化肥用於糧食生產,糧食生
產對化肥等的使用已形成嚴重依賴。
二、糧食生產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
(一)品種和品質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優質專用產品快速發展。各地適應市場
需求,淘汰劣質品種,壓縮大路品種,發展優質專用產品。2000年全國優質專用
小麥面積比例達到17.5,比1998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從2001年夏收情況看,優
質專用小麥面積又比上年增加1300千公頃(2000萬畝),達到6000千公頃(9000萬畝
),佔小麥面積的比重提高到22.5。優質專用小麥品種的發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一
定程度上替代了進口。通過近年來的調整,適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場滯銷的劣
質早秈稻種植面積大幅度壓縮,優質品種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水稻品質的整體
水平有較大提高。2001年全國優質稻種植面積達16000千公頃(2.5億畝),比1998
年增加8000千公頃(1.2億畝),優質稻占水稻總面積的比重已超過50。為解決玉米
越區種植、含水率高、品質較差問題,近幾年東北地區大力推廣生育期短、脫水
快的玉米品種,玉米種植區整體退出了一個積溫帶,含水量下降了10到15個百分
點,明顯提高了玉米的商品品質。同時,一些地區還因地制宜地發展飼料玉米、
加工專用玉米,初步改變了我國玉米品種結構單一的狀況,形成了飼用、食用和
加工專用玉米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主要糧食品種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按比較優勢組織糧食生產的格局正
逐步形成。以小麥為例,華北地區適宜小麥發展的優勢得到進一步揮,北京、天
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6省市小麥種植面積佔全國小麥總面積的比重從1990
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5,提高3個百分點;同期,6省市小麥產量佔全國比重從
47上升到54,提高了7個百分點(見下表)。水稻、玉米等糧食品種也逐步向優勢產
區集中。同時,一些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作物帶、產業帶逐步形成,我國東、
中、西三大區域農業發展開始出現合理分工。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的外
向型農業長足發展,目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中75來源於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發揮
糧食生產優勢,逐步成為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生
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步伐加快,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華北6省市在全國小麥生產中的地位
面積(千公頃) 佔全國比重(%) 產量(萬噸) 佔全國比重(%)
1990年 12783 42 4712 47
1999年 12852 45 6123 54
(三)以公司帶農戶的糧食生產組織形式正在形成。近幾年來,一些糧食加工
企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民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不
僅使專用的優質原料有了穩定的供應渠道,而且還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在優化農業
結構中種什麼,為誰種的難題,從而走出了一條以加工帶動生產,以生產促進加
工的糧食生產和經營新體制,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例如,鄭州第二麵粉
廠按照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培育自己的優質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民發展優質
專用小麥生產。從1995年開始,該廠在河南省選擇條件比較適宜的近10個縣(區)
、29個鄉鎮,作為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基地,每年與當地農民簽訂購銷合同,確定
小麥品種和收購價格,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引導和支持農民增加優質專用小麥
生產,取得明顯效果。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該廠分別收購優質專用
小麥600噸、2700噸、1.3萬噸和1.6萬噸,2000年超過6萬噸,呈逐年增長勢頭,
不僅較好地滿足了企業加工生產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結構
調整,優化了糧食生產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該廠已擁有13.3千公頃(20
多萬畝)的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基地,帶動3.6萬農戶發展優質小麥生產。又如,長
春大成實業集團通過定向育種、定向種植、定向收購,不僅為企業自身提供了優
質原料玉米,滿足加工需要,同時也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新的途徑。該集團成立了
原料玉米基地公司,專門負責建立生產基地,通過基地鄉鎮政府與農民簽訂產銷
合同。從1998年開始,大成集團先後在全省35個鄉鎮建立原料玉米生產基地,面
積達86千公頃(129萬畝),種植農戶達5.9萬戶。其中,特用玉米基地8個,面積30
千公頃(45萬畝),種植農戶2.3萬戶;普通玉米基地27個,面積56千公頃(84萬畝)
,種植農戶3.6萬戶。湖南省在發展優質稻過程中,也採用了類似形式。

『貳』 各種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是多少(水稻、小麥、玉米等)

通常計算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是按每畝或每公頃計算的。每公頃=15畝。各種作物產量因地力水平、栽培條件不同差異很大。一般水稻畝產500-700公斤。小麥畝產300-600公斤。玉米畝產量與小麥差不多。

『叄』 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公式

單位面積產量
單位面積產量
單位面積產量亦稱收獲率,簡稱單產.即平均每單位土地面積上所收獲的農產品數量.是綜合反映土地生產能力和農業生產工作質量的指標.單位面積產量即單位土地面積生產的農產品數量.國際通用每公頃產量.我國一般使用每畝產量,所以又稱「畝產」,是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肆』 省份里各個縣區的小麥、玉米、水稻、棉花、油菜和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的數據該怎麼找

保水稻、小麥,穩玉米,擴大豆,增油料

《2019年種植業工作要點》提出:堅持底線思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劃重點:

兩大「必保」作物:水稻、小麥

《2019年種植業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將稻穀、小麥作為必保品種,穩定玉米生產,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而且,稻穀、小麥等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還將完善最低收購價。這就給了這兩大作物的種植戶一顆「定心丸」。

兩大緊缺作物:大豆、油菜

大豆是這兩天輿論的熱議品種,因為我國今年要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了。工作要點提出,進一步提高大豆補貼標准,擴大東北、黃淮海地區大豆面積。建議東北和黃淮海地區的種植戶可以關注。

油菜是另一個被稱「市場緊缺產品」的作物,也是國家要支持發展的油料作物。

1.穩住糧食生產

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

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加強政策宣傳,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結構,力爭稻穀、小麥等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

2.提升大豆和油料供給能力

落實加強油料生產保障供給的意見,組織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推進大豆良種增產增效行動,進一步提高大豆補貼標准,擴大東北、黃淮海地區大豆面積,研發推廣高產高油高蛋白新品種。

大力發展長江流域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和全程機械化。擴大黃淮海地區花生種植。

力爭全年大豆和油料面積增加500萬畝以上。

3.保證棉糖自給水平

完善棉花、糖料扶持政策,促進棉糖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鼓勵規模化生產,力爭將棉花面積穩定在5000萬畝、糖料面積穩定在2300萬畝左右,保證必要的自給水平。

積極推廣高品質棉花、「雙高」甘蔗,因地制宜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集成推廣輕簡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

4.鞏固提高生產能力

配合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確保按期完成10.58億畝劃定任務。加快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准農田,優先建設口糧田,全年新增高標准農田8000萬畝以上,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准農田。

恢復啟動新疆優質棉生產基地建設,將糖料蔗「雙高」基地建設范圍覆蓋到劃定的所有保護區。

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加強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

5.加快技術集成創新推廣

結合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選擇325個重點縣整建制推進,聚集重點作物,突出大豆、油菜等市場緊缺產品及蠶桑、中葯材等特色作物。

聚焦重點環節,加快突破種植業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綠色投入品、農機農藝融合等領域自主創新,集成「全環節」標准化綠色高效技術模式,構建「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全鏈條」產業融合模式,引領「全縣域」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伍』 單位面積產量是什麼

單位面積可以使畝、平方米等單位面積產量就是每畝/每平方米的產量

『陸』 目前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是多少,已經各主要產區各省的種植面積

1,目前為2153萬公頃左右,產量為6.51億噸左右。

2,河南5263千公頃,山東3545千公頃,河北2394千公頃,具體如下圖:

3,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於中東新月沃土(Levant)地區,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干、面條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柒』 請問申請無公害農產品需要多大規模,具體多少畝地或是要求多少產量謝謝。

你好,50畝以上,補貼標準是固定資產投入的30%。

農場 nóngchǎng
用機械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的企業單位

農場,指農業生產單位、生產組織或生產企業,以從事農業生產或畜牧養殖為主,經營各種農產品和畜牧產品。

農場可以作為一個企業,由個人、家庭或社群所有和經營,或由聯合體、公司所有和經營,農場的規模可以從數畝到成百上千公頃不等,在美洲,一個農場的規模大的可以大到幾萬公頃或幾十萬公頃。在中國大陸的人民公社時期(1950年代~1980年代),一個大的國有農場面積相當與一個鄉或幾個鄉鎮的規模;

『捌』 單位面積產量公式是什麼

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總面積。

單位面積產量亦稱收獲率,簡稱單產。即平均每單位土地面積上所收獲的農產品數量。

單位面積產量單位面積產量亦稱收獲率,簡稱單產。即平均每單位土地面積上所收獲的農產品數量。是綜合反映土地生產能力和農業生產工作質量的指標。單位面積產量即單位土地面積生產的農產品數量。國際通用每公頃產量。我國一般使用每畝產量,所以又稱「畝產」,是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相關介紹:

土地荒漠化又稱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邊緣的乾旱與半乾旱的草原地區,由於雨量稀少,蒸發量大,氣候乾旱多風,土地失去植被後,土壤受風蝕而逐漸演變為沙漠地帶的現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產能力,沙土侵佔農田、草地和林地,威脅交通與村鎮。它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人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開墾草原,過度放牧,濫伐森林,不適當地興修水利工程,過度利用水資源,開發礦產不注意復墾和恢復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們對易荒漠化地區的不合理開發,保護植被,種樹種草,合理地調度和使用水資源等。

『玖』 中國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是多少

中國的水稻育種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1950年,我國水稻的平均單產只有2.21t/ha(噸/公頃),到1995年已達到5.93t/ha,居世界第七位。經過不到50年的努力,我國的水稻單產已提高了1.8倍。與此同時,稻穀總產量也由1950年時的5687萬噸躍升至1995年的18250萬噸。兩相比較,水稻產量的增長速率要遠遠超過我國的人口增長速率。

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年種植面積達1533萬ha以上,已佔據水稻總面積的「半壁江山」。其產量占稻穀總產的57%,單產為6.60t/ha。在1976年至1995年的這短短20年裡,雜交水稻的累計種植面積高達1.87億ha,糧食增產2.8億噸。

為了滿足21世紀所有中國人的糧食需求,農業部於1996年提出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我國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品種在2000年達到了第一階段單次水稻產量標准,即每公頃產量超過了10.5噸,一些品種已用於商業生產。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同事們的努力集中在培育第二階段的超級雜交水稻,並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其中最近開發出來的一些雜交水稻品種有每公頃13噸的潛力,最好的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已連續兩年都達到了12t/ha的水平。

農作物改進的實踐表明,到目前為止,只有改進地貌和應用雜交兩種有效方式可以通過育種增加作物的產量潛力。但是,通過單獨改進地貌提高產量的潛力非常有限,雜交育種如果不與改進地貌相結合也會出現不理想的結果。因此任何育種方法和方式,包括基因工程在內的高科技,都必須與良好的地貌特徵和雜交優勢相結合,否則不會產生能提高產量的雜交品種。

另外,在克服研究超級雜交水稻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尤其是非常低的產籽率上,科研人員已經提高雜交水平,成功地研發出一些具有較強的雜交和正常的產籽率的交互亞種雜交品種。同時,實現超級產量目標必須依賴於生物技術的進步。到目前為止,科研人員已經取得了鼓舞人心的結果,例如使用野生水稻中的優良基因、利用谷倉草中的DNA創造一個新的水稻來源、克隆玉米里相關基因並成功置入水稻。正是基於這些技術進展,袁隆平等科學家提出了第三階段的超級雜交水稻計劃的產量目標。

根據目前的技術發展進度,我國超級雜交水稻培育已提出了第三階段的超級雜交水稻計劃,將在2010年之前實現每公頃13.5噸的產量目標。

當前我國的水稻育種正在醞釀第三次大突破,即利用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已取得關鍵性進展,在兩年內,具有更強大雜種優勢的兩系法亞種間雜交水稻就能培育成功,其產量潛力要比目前生產上應用的雜交水稻高出約20%。如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利用水稻的遠緣雜種優勢,水稻產量將獲得更大的增長。通過形態改良、提高雜種優勢水平並藉助分子生物學技術等手段,可對育種技術進一步升級換代。我國雜交水稻的增產前景,無疑是極其廣闊的。

『拾』 畝產計算方法

以實物量表示的指標:

農作物畝產量=農作物總產量÷農作物播種面積(或收獲面積)

草地(牧場)畝均畜產品產量(載畜量)=畜產品總產量(飼養牲畜總頭數)÷草地(牧場)面積

每畝養殖面積水產品產量=水產品養殖產量÷養殖面積。

以貨幣量表示的指標:

每畝耕地面積種植業產值=種植業總產值(增加值)÷耕地面積

每畝土地面積農林牧漁業產值=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加值)÷土地面積

每畝土地面積農村社會總產值(農村經濟總收入)=農村社會總產值(農村經濟總收入)÷土地面積。

以貨幣量表示的土地生產率指標,除受生產結構和各部門產品的經濟價值不同的影響外,還受不同時期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

(10)農產品產量每千公頃多少擴展閱讀

土地生產率是反映土地生產能力的指標。一般用一定時期內 (多為一年) 的單位土地面積出產的產品數量或產值表示。制約土地生產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 自然條件,如土壤、地形、地勢、氣候等;

(2) 物質、能量的投入量;

(3) 科學技術水平及經營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