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買保險要通過家人審核
你問的這個情況保險公司不會主動理賠。
要得到保險公司理賠首先要滿足兩個條件。
1、發生保險事故之後向保險公司報案,這樣保險公司才能知道被保險人出險。
2、保險受益人向保險公司提交理賠申請,經保險公司審核沒有問題才能賠付。
向你說的這個情況,如果家人都不知道是否買了保險,又何來理賠一說呢。
再者投保人不一定就是被保險人,投保險如意外身故,家人想了解是否有投保記錄只能通過找尋遺物中是否有投保保單或向保險公司打電話咨詢。
在保險行業主動理賠將會是一種趨勢,但這一定是在發現被保險人出險之後才能操作。
比如地震、比如溫州動車事故等等等等,保監局以及保險公司都會積極主動去尋找是否有事故者購買了保險,如果有就會主動賠付。
像你說的這種個人情況,只能是向保險公司報案,保險人會告知你在有效時間內進行理賠申請。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2. 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出售前需要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審核嗎
銀監會審核過。
3. 互聯網保險產品審核
通過互聯網購買的保險,後續理賠也是靠譜的。可通過以下方式申請。
一是跟傳統渠道購買的保險一樣。可以直接撥打保險公司或者第三方保險銷售平台的客服電話報案,准備好相關材料後,直接到保險公司櫃面申請理賠。
二是不少保險公司開通了互聯網申請理賠的功能,可直接通過官網或者官方微信申請理賠。將所需的資料按要求上傳,保險公司即會進行申請審核,後續有問題,保險公司也會與您聯系。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4. 保險監管的方式可能有
保險監管主要分成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的監控,通常保險監管機構是會選擇將兩種監管方式相結合的手段來對保險業進行監督管理的,這樣更能達到監管的效果。
一、保險監管的方式有哪些?
1、非現場監控與公開信息披露
2、現場檢查
二、具體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保險法》
第一百三十三條 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遵循依法、公開、公正的原則,對保險業實施監督管理,維護保險市場秩序,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
第一百三十四條 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制定並發布有關保險業監督管理的規章。
第一百三十五條 關系社會公眾利益的保險險種、依法實行強制保險的險種和新開發的人壽保險險種等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准。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審批時,應當遵循保護社會公眾利益和防止不正當競爭的原則。其他保險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備案。
三、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監管
《保險法》規定,對於保險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監管分為審批和備案兩條軌道。
從產品備案上看,1年期以上的保證保險產品不再需要先行獲得銀保監會審批,融資性保證保險產品亦無需如此。保證保險產品在經營使用後,須由財產保險公司總公司作為產品備案申報主體,向總公司營業場所所在地銀保監局 (產品使用范圍超過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或產品使用地銀保監局(產品僅在某一省/自治區/直轄市使用)備案。具體而言,保證保
險產品首先通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財產保險公司備案產品自主注冊平台"報送,平台對提交的注冊材料進行自 動審核,對材料完整的實時予以注冊,產品注冊完成後即可使用;而後方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通過"保險產品電子化報備和管理信息系統"向銀保監局備案,由該系統進行備案及發放備案號等後續操作。
從產品監管上看,融資性保證保險產品無需由銀保監會監管, 保證保險產品將由銀保監局進行屬地監管,統一由銀保監局跟蹤監測、防範潛在風險、實施非現場檢查。
從審批制到備案制,險種報備從產品審批轉為自主、在線、實時的產品注冊,險種監管也由事前審批改為事中、事後監管。圍繞事中監管,通知要求銀保監局對問題產品及時採取監管措施,並引導銀保監局強化其對於條款費率、風險控制等的事中監管,不斷提高產品監管專業化能力和水平,如從資產負債匹配、信息披露、內部控制等方面進行保險資金運用監管。
5. 怎麼知道保險有沒有審核通過
保險審核通過後會有手機簡訊提示。買保險需要經過保險公司的審核,只有被保險人符合投保規則審核通過,才能真正的買上,要查詢有沒有買上可以撥打承保保險公司客服電話咨詢,也可以找保險代理人問,或者在投保渠道線上查詢。在買保險時,一定要填寫正確的信息,若是健康險還需要如實告知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不能帶病投保,否則會影響理賠。
拓展資料:
一、保險應該怎樣買
1、要比較險種,看是否適合自己,不要盲目購買。如領取生存養老金,有的是月月領取,有的是定額領取;一定要看清楚、弄明白,針對個人情況,自己拿主意。
2、對於投保人來說,應該先研究條款中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這兩部分,以明確這些保單能為你提供什麼樣的保障,再和你的保險需求相對照,沒根沒據的承諾或解釋是沒任何法律效力的。
3、首先考慮自己或家庭的需要是什麼,比如擔心患病時醫療費負擔太重而難以承受的人,可以考慮購買醫療保險;弄清保險需要再去投保是非常重要的。
5、保險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不能因營銷員是熟人或親友,出於情面,還沒搞清條款,就硬著頭皮買下,以後發現買到的是不完全適合自己需要的保險險種,結果是不退難受,退了經濟受損失也難受。
二、購買保險的五大原則
1)先大人後小孩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因此當一個家庭考慮配置保險時,父母往往會先為孩子配置。 這里就犯了第一個錯誤! 保險是為了保障家庭經濟支柱出現意外時,能有足夠的錢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孩子本身不是一個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優先會孩子購置保險,只會讓父母處於一個裸奔狀態。
2)先規劃後產品 當一個人想要買保險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找保險銷售咨詢,讓他們推薦產品。但是這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絕大多數保險銷售往往只服務於一家公司,只會推自己公司的保險產品,而這款產品往往不是最適合你的。 因此我們在購買保險時要先根據自己的家庭狀況進行保險規劃,找到適合自己的保額,能承受的保費等條件,在進行保險產品的選擇。
3)先保額後保費 在購買保險時,很多消費者都會先看價格,根據自己的購買力購買保險產品。其實保險購買與其他商品的購買不同,市場上數以千計的產品中同等價格的產品保障內容往往千差萬別。 很多性價比高的產品往往需要我們努力尋找。 所以在購買保險時,我們可以先根據自己的需求計算出保額後,在找到低保費,高保額的產品。 保額的計算方式:保額=金融負債(欠款、房貸、車貸等)+責任負債(子女教育、贍養老人、家庭日常開支等)
4)先保障後理財 國人選購保險最大的誤區就是喜歡買返還型、理財型的保險產品。其實這類產品在設計之初,保險公司就已經計算好了保費與保額的比例,這類產品的保費往往過高而保額過低,最後獲得理財收益也很低。 一味追求理財、返還,最終達不到理財的目的,而且還會導致保障不夠全面,失去購買保險的意義。
5)先人身後財產 這一點大家都比較熟知,先購買人身險再購買財產險,只有先保障好自身的安危健康,再保障財產才有意義,否則人都沒了,還要錢做什麼呢?
6. 保險公司的壽險產品要不要經過保監會審核
保險公司的財產險,壽險產品都是要經過保監會審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