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農產品供應鏈難在哪裡以水果為例

農產品供應鏈難在哪裡以水果為例

發布時間: 2022-04-18 15:51:35

㈠ 如何建立蔬菜供應鏈

單純從蔬菜經營的角度來講,超市蔬菜經營最直接、最根本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農貿市場、早市以及小商販。果蔬產品不同於服裝、家電等其他耐消費品,顧客會多跑幾家超市,好貨比三家。每個生鮮超市都有自己的服務半徑,為了采購的便利性,顧客一般都會就近購買。因此,由於服務半徑的影響,同行不是主要競爭對手,其他超市並構不成太大競爭。可以說,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超市蔬菜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鮮度控制不好與過大的物損。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在的超市蔬菜經營管理者,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生鮮課的內部考核管理上,或者採取聯營,甚至出租場地的方式,來轉嫁管理的難度與經營的風險。但是,以上方法並不是從根本上解決鮮度與物損問題的最有效途徑,因為:無論超市的指標管理做的多麼好,員工的責任心與認真程度不可能超越小商販;即使採取聯營或者場地出租,供應商或者租賃經營者的貨物來源還是批發市場。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鮮度與物損的問題,首先要認真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深層次的原因:

1、 采購渠道存在的弊端。

貨物采購的方式與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銷售。現在超市蔬菜絕大部分的貨物來源還是批發市場,不管是超市的自采還是供應商供貨。大家都知道,批發市場批發的果蔬類生鮮產品,都是「通貨」,產品沒有經過嚴格的分級。而對於超市生鮮的零售來講,沒有經過嚴格分級的產品,在銷售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浪費。因為,在開放式的貨架銷售中,沒有那個顧客會去選擇品質、級別不好的產品,如果貨物不嚴格分級,不僅會影響到貨物的整體美觀度,而且品性不好的產品,總歸會被「揀剩」下來,耽誤了處理的最佳時機,造成巨大的浪費。如果把產品的嚴格分級由連鎖企業自己的配送中心來完成,或者轉嫁給供應商、配送商,一樣會增加成本。另外,從批發市場來的貨物,由於環節的增加,其新鮮度會大打折扣,也增加了成本。

其次,流通過程中的質量承諾機制無法建立,批發市場來的貨物,由於其產品來源的不確定性與流通的隨意性,其無公害、綠色品質很難保障。現在依託批發市場的鬆散型、不定向型的流通方式,同時形成了采購方式隨意性,無品牌、無包裝,法人不明確,責任就不明確,生產環節造成的污染在無控制地進入流通環節後,仍然會面臨二次污染的威脅,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質量判斷基本上停留在形狀、色澤、新鮮程度等為主的感官判斷上,質量追溯機制無從談起。消費者對超市銷售的產品質量有信心,從根本上講是如果采購的貨物出了問題,可以找到銷售的主體——超市,可是蔬菜出了質量問題,如果超市或者配送企業是從批發市場上隨機采購的,又去找誰來承擔責任呢?

2、二次包裝與配送中的不合理因素。

為了便於管理與降低成本,現在規模較大的連鎖超市一般都建立了自己的生鮮品配送中心。生鮮配送中心的主要職能有(針對蔬菜類):統一采購,依靠規模采購降低采購成本與堵塞采購漏洞;對采購的蔬菜進行初步分級與加工;蔬菜的臨時保鮮儲存;根據各個門店的需求將蔬菜配送到各個門店等。可以說,生鮮配送中心的設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作用也是非常顯著的。但是,在分裝與二次配送的時候,卻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沒有引起管理者足夠注意的物損的問題。在二次包裝的過程中,對蔬菜進行初加工,剔除殘次果、爛葉是必須的,但是對大部分蔬菜二次包裝,包裹保鮮膜的工序是沒有必要的無奈之舉、多此一舉。

包裹保鮮膜的主要目的是蔬菜的保鮮與防止顧客隨意挑選帶來物損。其實蔬菜本身是鮮銷產品,依靠保鮮膜來保鮮,根本就不是一個好辦法,還沒有加濕的效果好,保鮮的最好方式就是及時把蔬菜銷售出去。雖然沒有包保鮮膜,小商販的菜大都比超市的新鮮,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另外,消費者在采購產品的時候,都有一種主動挑揀的慾望,你把產品都給他捆好了,讓他被動去消費,缺少了一種挑揀的樂趣,豈不讓他非常的不爽。有過超市促銷經驗的人都知道,對於大堆頭的隨意挑揀促銷產品,場面一般都會異常的火暴,價格是一個方面,隨意挑揀的心理因素也是一個原因。歸根結底,採取這種包裝方式主要的原因還是對自己的產品質量與管理水平沒有信心,產品如果比較統一、標准,看上去都很新鮮,銷售人員的責任心再強一點,像小商販那樣,難道還怕顧客挑選?

同時,二次包裝對蔬菜的損害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蔬菜非常怕摩擦與磕碰。在運輸過程中,些須的摩擦與磕碰是難免的,但是,在二次包裝的過程中,又會出現二次的磨損,甚至更大的磨損。就拿黃瓜來說,在第一次運輸過程中,瓜與瓜之間的接觸面會有輕微的壓痕,這是必然的,當在第二次包裝時,瓜與瓜之間的接觸面必然發生了變化,不可避免的又會出現第二次壓痕。更糟糕的是,當進行了二次包裝後,重新裝箱配送,裝箱一定不會緊密,會比較蓬鬆,而蔬菜運輸時最怕的就是裝箱不緊實,這樣在運輸過程的顛簸中,給蔬菜帶來的磨損是致命的。大家可以觀察農貿市場商販的蔬菜,怕磨損的蔬菜一般都是原箱包裝,販賣者會象呵護嬰兒那樣的保護蔬菜,這也是黃瓜可以保持「頂花帶刺」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二次包裹保鮮膜必然會增加成本,同時,還容易出現二次污染,現在的「有毒保鮮膜」風波,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從這個角度來講,二次包裝是得不償失。

3、偏重設施建設,忽略了與上游蔬菜供應環節的緊密聯系與協作。

連鎖超市的蔬菜經營管理,一般都會比較關注面對顧客銷售的蔬菜經營形式,包括經營品種項目、賣場布局、設備配置等。在進行蔬菜經營管理流程的設計時,也會更多地考慮蔬菜加工和經營過程本身,而對蔬菜供應上游的采購環節、來源和物流配送對銷售的影響,卻沒有認真考察與應對,實際上蔬菜流通渠道及采購配送現狀等外部因素對超市蔬菜經營的影響非常之大。

對於生鮮產品來講,商品的產品化程度越高,管理的難度就越小,例如麵食、分割冷凍肉等。如果蔬菜產品在進入流通與銷售之前已經最大限度地標准化和產品化了,超市蔬菜的經營者就會大大減少為蔬菜產品加工核算,以及損耗控制之類的問題所困擾的程度。這就要求現在的超市經營管理者,要重視與加強與上游的蔬菜供應商的協作,借鑒供應鏈管理思想與「零庫存」准時化配送思想,把蔬菜的產品化程度盡量前移,向基地化采購、加工方向發展,真正的與種植基地或者供應商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而非單純的競價打壓政策。傳統的購買運作與現代采購戰略在觀點上的差異,可以集中歸納為致力於所有權總成本最低而不是購買價格。盡管生鮮商品的購買價格仍然直接影響著采購成本,但是這僅僅是蔬菜總成本公式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企業還應該考慮蔬菜的二次配送、成本核算等服務成本和產品壽命周期成本。產品周期壽命成本應該對生鮮商品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例如,如果從批發市場進貨,和競爭對手處於同樣的起跑線上,如果能夠從蔬菜種植基地直接進貨,就可以節省1-2天的貨物周轉期,這1-2天的時間對蔬菜的保鮮是非常關鍵的,這樣,就具備了比競爭對手更大的優勢。

4、價格虛高,依靠高價格彌補管理與 采購供應鏈 的弊端,犧牲了大批顧客群體。

超市明亮、干凈、衛生的整體形象是傳統農貿市場無法比擬的,這本來是超市經營重要的優勢所在,但幾乎所有的超市都沒有好好利用這一優勢,在經營上基本走入了一個「怪圈」。由於受場地設施分攤成本與管理成本的影響,在還沒有把顧客群體從農貿市場爭取過來,銷量還沒有上去的前提下,超市蔬菜的平均銷售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幾乎大部分超市的價格定位都定在高端上:超市的環境好,干凈衛生,所以蔬菜的價格理應就高一點,掙的就是有錢人的錢。殊不知,這樣會趕走大部分的顧客,從而造成銷量不能在一個階段內有一個明顯的上升,銷量上不去,蔬菜不能夠及時的銷售出去,必然會不新鮮,越不新鮮越沒人買。同時,銷量小,平均銷售成本必然會居高不下,更需要用高菜價來維持成本,甚至更加逼著去走高端,出現了天價的無公害與綠色、有機蔬菜,試問:無公害與綠色、有機蔬菜的生產種植成本真有那麼高嗎?這樣,必然會造成惡性循環,把好端端的經營項目變成了「雞肋」。其實,大家都應該知道,只要降低了流通配送成本,提高必要的管理水平,把物損降下來,把銷售數量做上去,即使價格和農貿市場持平,蔬菜經營的毛利率也是非常高的。同時,蔬菜經營的銷量如果有一個明顯的上升,對其他商品的銷售,會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會提升超市的綜合經營效益。

㈡ 農產品供應鏈的痛楚是什麼

供應鏈的痛點在於基礎薄弱,冷鏈物流,包裝品牌等等都跟不上。

由於傳統流通環節標准化程度低,農產品經過層層環節的儲存、運輸、裝卸,損耗嚴重;在價格上,農產品本身產品價值較低,疊加各流通層級所承擔的物業租金、人工成本、包裝物流以及經營所需利潤,層層加價,導致產銷兩地差價較大,且生鮮零售終端毛利低。

㈢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涉及哪些方面

五、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

(一)明確顧客服務水平

在優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機制時,首要的任務應以顧客需求為基礎,根據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進行市場細分,開展產品差異化,確定合理的顧客服務水平,並通過供應鏈實現對顧客要求的快速響應,使供應鏈結構適應市場變化,同時按照市場的要求完善農產品物流網路的顧客化改造,以實現既定的服務水平並確保贏利。

(二)圍繞核心企業,組織供應鏈資源

資源是組織擁有和控制的實物資產、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集合。在進行農產品供應鏈優化時,應根據市場動態對整個供應鏈資源實施戰略管理,使整個供應鏈成為一體,保證資源的最優配置。具體來說,就是要根據供應鏈的產品流、信息流、資金流、服務流組織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內部資源包括生產物流資源(如土地、倉庫等)、信息技術資源(如土地信息系統、通信網路)、市場資源(如產品品牌、信譽、產品質量認證),外部資源包括供應商資源、客戶資源和技術服務企業等。

(三)建立信息共享激勵機制

共享信息涉及訂單/交貨、市場需求預測、庫存水平、生產計劃等內容。實現信息共享,可以提高需求信息的准確度,加快對市場需求的響應速度,降低交易活動的處理周期和成本,促進供應鏈夥伴之間的緊密合作,改善夥伴間信任度,提高供應鏈效率。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由於信息共享會造成供應鏈成員之間重新分配信息資源,改變彼此談判優勢地位,重新分配供應鏈利潤,使得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障礙和困難,因此需要建立一種信息共享激勵機制,對信息供給者給予適當的獎勵和補償。這種機制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實現:第一,節支,減支成本的合理讓渡。由於信息共享後,可以減少不確定因素,降低農產品生產、庫存、運輸等環節的成本,農戶可以通過定價折讓向下游環節讓渡一部分節約成本形成的利潤,構成下游環節的利潤補償;第二,增收,增加銷售後的利潤合理分配。下游環節准確預測需求,通過信息共享,使農戶在生產環節及時響應需求,下游環節擴大銷售後對生產環節做出利潤的合理讓渡。

(四)建立協調的、利益一體化的供應鏈合作夥伴關系

良好的夥伴關系有助於改善成員之間的交流,有利於實現共同的期望和目標,減少外在因素的影響和相應造成的風險,增強沖突解決能力,實現規模效益在合作夥伴選擇。首先要根據市場競爭環境和資源約束,從合同履約、信用、合作願望、生產、服務、營銷能力、參與動機等方面綜合評價合作夥伴,確保夥伴的利益一致性,並能適應合作的管理協調機制,逐步從普通合作夥伴關系發展到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http://cfnet.org.cn/ask/view-35072.html

㈣ 目前生鮮電商的供應鏈存在哪些問題

問題一:生鮮種類繁多。每種生鮮又按產區、季節、規格、品質分為不同的品種,每一品種都有特定的區域市場、客戶群以及銷售渠道。生鮮零售從產品源頭就註定是一樁對精細化管理要求極高的生意。問題二:鏈條長。從農業生產的產後加工環節開始,生鮮供應鏈管理的難度急劇上升。按照生鮮農產品品類,清洗、篩選、分揀、產品化加工、包裝加工、保鮮加工、儲存加工、食品化加工流程、產出要求各有不同,鏈條普遍偏長。問題三:易耗損。農產品進入流轉環節後,按農產品保質期,流轉路徑規劃、物流網點布局都得靈活處理。生鮮農產品易耗損,菜場、超市、生鮮電商、社區電商對配送的時效性要求極高,直接影響著售賣期限,從而影響售賣速度和破損率。問題四:管理缺位。冷鏈物流建設涉及冷庫搭建、冷藏車配備、信息化流程化管理,提升冷凍加工、冷凍貯藏、冷藏運輸的時效性。而且冷鏈設備資金佔用較大,生鮮零售對配送商的資金實力要求較高。流程環節多,如果環節管理不到位,非常影響供應鏈效率 。

㈤ 我國農業物流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不健全
我國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不健全,廣大農產品生產者了解產品信息的渠道非常少,甚至連政府所擁有的信息資源都不易獲得。由於不同的企業和監管環節具有不同的標准體系,不同企業和監管部門之間對流動的農產品的控制和監管信息缺乏共享機制,使下游機構或最終消費者難以對農產品生產情況等上游監管信息進行回溯性反饋,上游機構也無法對農產品流向進行跟蹤,監管缺乏系統性和集成性。同時,由於農產品供應缺乏統一的物流標准和質量安全標准,導致了農產品交易的高成本、低效率,不利於整體效益的提高,也不利於農產品安全質量監控。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生產者不能充分掌握農產品流通信息,不能根據相關信息安排生產,導致了供應鏈中的產銷脫節。
2.農產品物流環節浪費嚴重
與工業品不同,農產品是有生命的動物性或植物性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存在包裝難、裝卸難、運輸難、倉儲難等問題。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多以常溫物流或自然形態物流形式為主,缺乏冷凍冷藏設備和技術,導致我國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的損失率達25%~30%,每年約有總值750億元的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腐爛、損失,而發達國家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蔬菜水果物流更為典型,產品一直處於其采後生理需要的低溫狀態,即形成了一條冷凍鏈:田間採摘後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部冷庫-超市冷櫃-消費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環節的損失率僅為1%~2%。
3.農產品物流成本高
2003年,我國糧食的物流成本在整個成本構成中佔40%以上,鮮活產品佔60%左右甚至更多,而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以2006年7月西瓜上市價格為例,各原產地收購價格普遍較低,約為每公斤0.3元-0.7元,安徽毫州甚至更低,為每公斤0.2元,而同期北京、深圳等城市的西瓜批發價則在每公斤1.6元~2.4元左右。其中存在大量不合理運輸(如無貨運輸、對流運輸、迂迴運輸、重復運輸、倒流運輸等)及不合理包裝問題(如保護功能欠缺、包裝規格不統一、回收利用率低等),致使農產品物流成本過高。
4.物流過程增值能力弱
從農產品產業化整體來看,我國對農產品生產非常重視,投入較多,但產後投入明顯不足。如果能夠更多關注生產、流通、加工一條龍的產業鏈經營,大力提升物流過程增值能力,將有巨大的利潤空間。
例如,我國出口到日本的蔬菜,被其物流公司在日本碼頭迅速拆分成小包裝,兩根大蔥一個塑料袋,兩三個青椒一個小塑料盒,立刻送到超市甚至居民家裡。這樣賺的利潤就是我們生產、出口企業的10倍。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值與農產品加工產值的比值為1:3~1:4,而中國僅為1:1或稍多一些。水果採摘後經過儲藏加工,國外增值比例為1:3.8,我國僅為1:1.8。我國蔬菜采後商品化處理比例為1%,保鮮儲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農產品附加值的真正實現是在物流過程中,我國的農產品絕大多數在生產地以原始產品的形式銷售,農產品物流過程增值能力非常弱。

㈥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的現狀

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供應鏈理論正在受到廣泛的關注,其實踐運用在全球范圍內亦呈日益深化的趨勢。但就農產品供應鏈而言,目前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一方面是由於農產品供應鏈涉及到農業(農副產品生產)、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流通業(農副產品流通)三個產業領域,使供應鏈中各環節的銜接問題比較復雜。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對農產品供應鏈的重視還不夠。事實上,一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經開始了供應鏈實踐,並將其作為知識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獲取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武器。因此,將供應鏈理論應用到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必將對我國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 供應鏈的涵義及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作用

2.1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異同

產業鏈是指一種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所涉及的各個相關環節和組織載體構成的一個網路狀結構。它是一個產業成長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該產業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並將隨著該產業的消亡而自動消失。以農產品產業鏈為例,其主鏈由產前——產中——產後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構成,每個環節又涉及到各自的相關子環節和不同的組織載體。例如,產前環節包括種子、飼料等生產資料的供應環節(涉及種子、飼料供應商);產中環節包括田間管理和農用物資供應環節(涉及農戶或生產企業、農資供應商);產後加工環節包括產品分級、包裝、加工、貯藏(涉及加工企業);流通環節包括產品的儲運、批發、零售(涉及儲運商、批發商、零售商)。

在國外,這個產業鏈被形象地比喻為「種子——食品(feed——food)」,在我國通常被稱為「田頭——餐桌」。可見,不論國內、國外,也不論產銷體制有多少區別,農產品的產業鏈都是客觀存在的。

而供應鏈則是現代物流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的一個產物,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管理理念,並已在製造業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美國供應鏈協會對供應鏈的概念有這樣的解釋:「供應鏈——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一個術語,囊括了涉及生產與交付最終產品和服務的一切努力,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換句話說,企業從原材料的采購、運輸、加工製造、分銷直至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業務流程,被看著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由於相鄰節點的企業間表現出一種需求與供應的關系,當把所有相鄰企業依次連接起來,便形成了供應鏈(Supply Chain)。在這條鏈上,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沿著兩個方向在不同環節間流動,因此,供應鏈又是動態的。一個典型的供應鏈涉及許多環節,包括原材料/配件供應商、製造商、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履行不同的職責,並與其它環節相互作用。事實上,一個製造商可能從幾個供應商那裡采購原材料,並給幾個分銷商供貨。因此,大多數供應鏈實際上是一個網路結構,或者叫供應網路或網鏈更為准確。供應鏈不僅是一條聯結供應商到消費者的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都帶來收益。但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必須同步、協調運行,才有可能使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能受益。

從表面上看,供應鏈與產業鏈非常相似,但是,供應鏈概念從早期的提出就非常注重供應鏈的整體觀,並逐步發展到強調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戰略夥伴關系。應該說,產業鏈是供應鏈的一個物質基礎,即供應鏈是針對某一產業鏈而言的。一個供應鏈能否構成或能否有效運作,取決於供應鏈上的各個參與者能否建立起穩定的戰略夥伴關系。若沒有建立起穩定的戰略聯盟,則產業鏈依然存在,而供應鏈會處於一種斷裂狀態,鏈上的各個企業互不合作,各自為政,這時,即使某個企業的運作效率較高,但從系統的角度來看,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卻較低。

由此可以看出,供應鏈的目的是最大化供應鏈的總體效益。對於任何供應鏈來講,其收入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最終消費者為最終產品所支付的費用,但鏈內所有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都要產生成本,對它們的管理是供應鏈成功的關鍵所在。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SCM)就是對整個供應鏈中各參與者之間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計劃、協調和控制,通過貿易夥伴間的密切合作,以最小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大的價值和最好的服務,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收益,並通過一定的利益分配機制使供應鏈上所有貿易夥伴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訂單管理」,即以消費者需求引導整個供應鏈的運作,因此,暢通的信息流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

2.2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作用

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都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各企業之間沒有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它們各自都有不同的利益和觀念,因此相互間必然存在利益沖突。供應鏈管理的實質就是要彌合企業間的矛盾和沖突,協調好參與者的個人利益與供應鏈的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使鏈上各個貿易夥伴從以前單純的競爭關系發展到「競爭——合作——協調」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協調合作是主,競爭為次,或者說,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協調為主,競爭為次,以謀求長期利益為重。這種協調與合作關系不僅要實現利益共享,而且要共擔風險,因此有一定難度。換言之,這一協調工作是需要成本的,只有協調的成本小於協調所帶來的收益,供應鏈管理模式才是可行的。當供應鏈涉及的企業眾多時,一個完全對等的協調機制可能是最平等的,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甚至不一定是可行的,因為這可能造成很高的交易成本,致使供應鏈無法實現。

實踐表明,在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中,總有一個企業(可以是製造商、供應商或零售商企業)充當發起者,成為供應鏈的核心。因此可以說,供應鏈是圍繞著核心企業建立起來的,是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乃至一切向前的關系,以及核心企業與分銷商、分銷商的分銷商及一切向後的關系所形成的網鏈結構。如果將供應鏈看作一種企業聯盟的話,核心企業就是整個供應鏈的盟主。這種結構方式有利於企業間達成合作協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應鏈的運行效率。當然,核心企業的這種領導地位也有可能會損害其它成員的利益,產生不平等的合作協議。但是應當看到,在競爭性行業中一般存在多條供應鏈,各供應鏈之間是一個單純的競爭關系,整體效率低的供應鏈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因此,任何一條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都必須認真考慮本鏈上其它成員的利益,並與它們攜手同盟,共同去擊敗真正的競爭者——其它供應鏈。所以,協調合作才是供應鏈的關鍵。

㈦ 水果的供應鏈條

水果的供應鏈條,如果從最開始說應該是種子商人或者是苗木商人,然後,就是那個果農,下一個應該是,批發水果的人,或者是果農直銷,銷售水果的人在賣給,菜場上面的銷售人員,或者是在網上銷售

㈧ 農產品供應鏈有哪些痛點

由於農產品品種繁多,缺乏標准,不易保存等諸多不確定因素,難以一家獨大。

㈨ 什麼是農產品供應鏈有哪些痛點

痛點很多。比如農民生產資金不足,農產品庫存壓貨導致資金周轉不順等等。需要的金融服務也很多了,整個供應鏈的角度來講,最好是做供應鏈金融
金融如果不能夠服務於產業,這樣的金融就是曇花一現,危害企業和社會。銀行貸款很難發放給中小企業,因為中小企業資信狀況差,財務制度不健全,抗風險能力也弱,銀行為了減少呆賬壞賬,往往惜貸,懼貸,即使放貸也是成本高昂。所以,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各個產業尋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管理變革的研究對象。但是這一趨勢的背後有很多值得警惕和關注的問題,特使是在實踐中出現很多「偽供應鏈金融」現象,或者說是打著互聯網金融和供應鏈金融的旗號,干著套利套匯的事情。好的供應鏈金融綜合服務難找,雲圖@供應鏈金融%算是不錯的。關注「雲圖金融」每天獲取供應鏈金融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