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平均每年出口農產品多少
2021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3041.7億美元,同比增23.2%。其中,出口843.5億美元,增10.9%;進口2198.2億美元,增28.6%;貿易逆差1354.7億美元,增42.9%。
一、穀物
2021年,穀物進口6537.6萬噸,同比增82.7%,進口額200.7億美元,增1.1倍。出口262.0萬噸,增1.0%;出口額11.8億美元,增9.4%;凈進口6275.6萬噸,增89.0%。
二、棉花、食糖
棉花:2021年,進口234.2萬噸,同比增4.9%;進口額41.9億美元,增16.6%。此外,棉花替代性產品棉紗[1]進口211.8萬噸,增11.4%。
食糖:2021年,進口566.6萬噸,同比增7.5%;進口額22.8億美元,增26.7%。
三、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
食用油籽:2021年,進口10205.1萬噸,同比減3.9%,進口額580.7億美元,增34.2%;出口93.1萬噸,減10.8%,出口額15.5億美元,減3.1%;貿易逆差565.2億美元,增35.6%。
食用植物油:2021年,進口1131.5萬噸,同比減3.2%,進口額115.7億美元,增32.8%;出口12.1萬噸,減29.4%,出口額2.0億美元,減1.4%;貿易逆差113.7億美元,增33.6%。
四、蔬菜、水果
蔬菜:2021年,出口157.7億美元,同比增5.6%;進口11.9億美元,增14.8%;貿易順差145.8億美元,增4.9%。
水果:2021年,出口75.1億美元,同比減10.1%;進口145.2億美元,增31.5%;貿易逆差70.1億美元,增1.6倍。
五、畜產品、水產品
畜產品:2021年,進口523.4億美元,同比增10.0%;出口60.3億美元,增11.0%;貿易逆差463.1億美元,增9.9%。
水產品:2021年,出口219.1億美元,同比增15.1%;進口180.1億美元,增15.7%;貿易順差39.0億美元,增12.2%。
註: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數據來源為中國海關總署官網。分品種貿易數據按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分類口徑編寫。
[1] 棉紗在進出口統計歸類中屬於工業品。
相關新聞
1月份第3周畜產品和飼料集貿市場價格情況2022-01-25
2022年第3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動態2022-01-24
2021年12月大宗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2022-01-21
1月份第2周畜產品和飼料集貿市場價格情況2022-01-18
2022年第2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動態2022-01-17
❷ 中國糧食進口比例是多少
中國糧食進口比例是百分之三十左右。目前我國對於飼料糧食以及工業用糧需求量是比較大的,特別是2021年隨著生豬存欄量不斷增加,飼料用糧需求有了明顯的恢復,結果導致市場上對玉米、小麥等的需求量增加比較明顯,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國增加糧食進口量也是很正常的。
根據我國海關以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年度進口糧食大約在1.3億噸,而作為對比的是我國年度糧食總產為6.5億噸。也就是說進口糧佔到了我國國產糧食的五分之一,比例雖說不是太高,但是也說明了我國糧食供給方面存在一定的危機。
其他相關內容
中國小麥進口佔世界小麥進口的比重很大,最高時的1989年為百分之十三,較低年份也在百分之四以上。1978到97年,小麥進口20013萬噸,占同期全國糧食進口總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大米、玉米和大豆等其它糧食進口不足百分之二十。1995到1996年進口小麥占進口糧食的比重分別為百分之五十五到百分之六十就左右。
中國一年進口1億多噸,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看起來數量很大,但其實,2019年中國大米、小麥兩大主糧進口分別只有348萬噸和254萬噸,只佔消費總量的百分之二左右。相反,中國還出口了31.3萬噸小麥、274萬噸大米。之所以進口,主要是起到品種調劑作用。
❸ 中國每年大約進口多少糧食
中國每年大約進口1700萬噸糧食,糧食自給率約為95%以上。
1、中國的糧食,即穀物麵粉,進口逐年下降。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口糧食1785.1萬噸,同比下降12.8%,進口大豆8851.1萬噸,同比增長0.5%,進口食用植物油953.3萬噸,同比增長51.5%。
2、小麥進口量1978年至1997年為2.0013億噸,占同期糧食進口總量的81.06%,而大米,玉米,大豆等其他糧食進口量不足20%。進口小麥從1995年到1996年占進口糧食的比例分別為55.89%和69.75%。
3、1997年以後進口的最大變化是小麥的進口數量和比例急劇下降,而大豆的進口數量和比例急劇上升。1997年,進口小麥占進口糧食的比例下消談降到27.38%。
4、2019年,中國生產了6.6億噸糧食,用7%的耕地種植賣橋友了世界2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2019年糧食自給率95%以上,糧食年產量穩步增中槐長,中國有龐大的糧食儲備體系,中國非常重視關系國計民生的最重要的糧食。
中國一年進口1億多噸,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看起來數量很大,但其實,2019年中國大米、小麥兩大主糧進口分別只有348萬噸和254萬噸,只佔消費總量的2%左右。相反,中國還出口了31.3萬噸小麥、274萬噸大米,之所以進口,主要是起到品種調劑作用。
舉個簡單例子,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講究了,做饅頭、餃子、面條、麵包的麵粉就不一樣,我們有些小麥品種產量少,就進口點。中國糧食自給率是非常高的,中國人不過「有米一鍋」的日子。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全世界上一市場年度庫存的水稻是1.75億噸,中國就佔了近1.2億噸。
❹ 中國每年能產多少
中國有2億多農民在種地。中國一年能生產多少糧食?
202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1%達到83086億元,農業經濟平穩增長。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26%與2020年相比有所下降;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累計達到92863.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為46671.1億元,林業總產值為3841.3億元,牧業總產值為28329.0億元,漁業總產值為9129.6億元。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穩中有進。2021年,全國完成新建高標准農田1億畝,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超過了72%其中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全國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同比增長2%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十八連豐」全國糧食收獲面積為17.64億畝,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同比增長0.7%連續兩年保持了增長態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
為什麼2025年我們仍可能面臨糧食短缺?迄今為止,世界仍在試圖解決一個問題。怎麼才能養活大家?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有些人卻在目前的生活條件下吃不飽。
聯合國發布的《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鎮野輪報告》。目前,世界上大約有6.9億人在挨餓。這個數字令人難以置信。雖然我們國家沒有飢餓,但是全球戰勝飢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兩會和政府報告提出,我國糧食已經連續17年豐收,國際食品安全標准線是400公斤。雖然糧食產量不錯,但中國整體農業狀況相對落後。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當時中國農業人口約6.6億。到2019年,這一數字已經減少到5.7億,這反映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自然會越來越少。
農業勞動真的很消耗體力。看得出大量的耕地,除草,灌溉,收割,運輸都是需要體力的。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農業基本上就是這樣的小農經營,大約有2.07億農民還在承包耕地自給自足。這么多農民投入耕地,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會是多少?1.3萬億公斤。一個農戶的年產量大概在六七千斤左右。這種模式的缺點比較突出,規模小、效率低、產量低。
美國農業人口350萬,卻養活了美國3.3億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雖然我們糧食很多,但是綜合對比之後差距就出來了。《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提到,預計到2025年,可能會出現糧食短缺,這一點不難想像。到2025年,保守估計城市新增農村人口將超過8000萬。這部分人群肯定是年輕人居多,留下來的基本都是老年人。農村老齡化將進一步下降,農業生產將落在他們肩上,導致生產力、生產效率和產量下降。不僅如此,在農業勞動力減少的同時,我們的耕地面積也在減少。
「十五」期間,國家強調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主要是因為人均糧食消費、耕地質量和畝產。確保糧食安全,18億畝是底線。雖然我國目前的耕地面積很大,有18億畝,但其分布很分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耕地都在半山腰,沒有辦法在丘陵山區小范圍內利用大型設備和系統機械化作業。不能總是依靠人力和天氣。你必須有一個秤來提高產量和效率。
就像美國,人口這么少卻能取得這么高的糧食產量。這主要是由於它們的地形和廣闊的平原,非常適合大型設備作業。平時幾個人管理幾萬畝農場。上面我們提到了播種、移栽、收割,這些都是機器完成的。一個人做的工作。面對這樣的差距,我們的農業發展道路在哪裡?近幾年被提及的智慧農業是什麼概念?意味著不再單純依靠傳統的人力,而是依靠天氣。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它收集了大量的數據,並通過技術進行分析,在選擇脊鋒播種、施肥、灌溉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在輕型機械設備的輔助下,比如農用無人機,農用無人駕駛汽車,解放生產力,這是第一位的。低成本,低門檻的人工智慧技術,不然小農戶都負擔不起成本,更別說復雜設備的操作了。
中國的農業與美國的農業有很大不同。雖然美國的農業水平很高,不適合我們,但是我們可以借鑒它的做法。有些地方御信實現了機械化農業、無人化農業和一些小而美的智能農業。更獨立,更立體,更全面,產量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只有提高農業技術,降低技術成本和經營門檻,我們的農業才能真正受益。
在植物種質資源和現代育種科技領域,應堅持發展基於基因組信息的關鍵生物技術,構建中國功能植物產品技術創新體系,為中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在動物種質資源和現代育種科技領域,主要運用系統生物學、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交叉學科研究手段,採取以產品為導向的重大技術戰略,發展健康可持續的畜禽養殖業。在資源節約型農業科技龍頭城市,深入研究人工輔助能源提水利用的機理和途徑,全面建立節地農業、節水農業、節肥節能農業三大生產技術體系,實現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高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加強農產品平安生產農產品營養堅持等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突破關鍵技術、創新綜合技術集成,建立農產品病蟲害流行的智能專家管理系統,以及從源頭到餐桌的食品平安數字跟蹤系統,農業生產與食品平安科技領域。實行精確監測和防控的主動平安戰略」農業現代化與智能化農業科技領域,通過突破農業信息關鍵技術和武裝高技術,使我國農業實現「四化」並構建一個能夠推進我國農業研究不時創新的現代化平台。農業虛擬化研究網路平台的搭建,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繼續創新能力。
需要從以上幾個農業科技領域進行創新和突破。使中國農業具備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國家食物總量和質量平安得到充沛保證、農業進入現代多功能的未來新農業。
❺ 我國農產品一季度進出口總額達多少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499.2億美元,同比增10.0%。2017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進口額和出口額均創歷史新高。
基於這些數據,中國國際商會農業行業商會副秘書長、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副主任宋聚國分析認為,擴大進口是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應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適度進口」要求,立足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產品供需實際,著眼「三農」長遠發展需要,有增、有穩、有控,分行業、分品種施策,促進農產品進口健康發展。來源:經濟日報
❻ 中國一年出口多少噸青梅
中國一年核雀殲出口青梅的數量大約為2萬噸左右。改沖據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青梅出口歲伍量為1.8萬噸,出口額約為1.5億美元,出口主要目的地為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❼ 中國的糧食產量佔世界的多少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全年的糧食產量預計總量為1.3萬億斤。算上今年,中國已經連續五年站在1.3萬億斤的台階之上,穩居全球第一的位置。
除了糧食之外,我們再來看看蔬菜和水果的產量數據。
蔬菜部分:2018年,我國的蔬菜產量為7億噸。2019年,我國的蔬菜產量為7.19億噸,連續兩年的產量都超過了全球的50%,自然也是第一。
水果部分:2017年,我國的水果產量為2.52億噸。2018年,我國的水果產量為2.61億噸,雖說佔比全球總產量只有30%,但也是第一。
從數據上看,我國的糧食、蔬菜、水果都是世界第一,但這僅僅只能說明中國的農業產量大,中國人可以自給自足,跟「強」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
為什麼這么說?兩個方面。其一,我國的人口基數大,農業產量雖然大,但均分到每個人頭上就不多了。以美國為例,他們的農業產量是我們的四分之三,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他們的人口只有我們的4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農民數量只有我們10分之一。
其二,出口量。農產品出口佔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量的比重也是衡量農業強國的標准之一。2019年,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為791億美元,這個產量算大嗎?我們做個對比,同年荷蘭的出口額為1124億美元。而且,荷蘭的面積只有重慶的一半,人口也不過是1740萬左右。
❽ 中國農產品銷售總額
13098.6億元。中國農產品銷售總額達到13098.6億元。農產品(farmproce)是農業中生產的物品,如高粱逗橘團、稻子、花生、玉米、小麥以及山橘伍態各個地區土特產等。
❾ 中國各農產品產量
中國農業生產已多元化,包括穀物、棉花、油料、糖料、果品、蔬菜、水果、畜、禽、水產等。其中,糧食、棉花、豬肉、雞蛋、米、玉米、大豆、油菜籽、油料和油糖料作物是中國農業生產的關鍵。在過去幾年中,中李陪國的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其中,糧食產量始終保持在1.2億噸以上,動物養殖行業也保持了健康穩定的發展,中國豬肉、牛肉、羊肉和家禽肉、畢擾慎蛋類等的生產已與國際接軌。蔬菜、水果及水產養殖也得手敬到了持續發展。
❿ 中國每年進口糧食多少噸
根據2020年的數據,我國全年進口1.4億萬噸糧食,同比增長28%,進口金額為50832118千美元。國內對玉米和大豆的需求還是蠻旺盛的,在國家大力促進生豬生產政策的時候,對飼用玉米和大豆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所以說,我國進口糧食不是因為「國內缺」,而是為了優化糧食供給結構,來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如果中國真的一點都不從國外進口農產品的話,勉強吃飽是可以的的,但是想吃好是就很難了。如果我們只吃米飯小麥玉米這類主食和蔬菜以及少量的肉,是可以養活自己的。如果要像現在這樣人均水平的吃肉蛋奶,我們現在無法做到自給自足,而且將來更加無法自給自足。
大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是大豆第一進口國,2017年進口大豆9553萬噸,美國佔了30%。糧食進口也已經成了國際談判中的一張重要的牌,中國作為消費大國,決定買哪個國家的產品將很大程度影響該國外匯收入。但是我們出口的產品也往往會在國際摩擦時候被徵收保護性關稅,這其中要進行不斷的博弈。
一、如果不進口糧食,糧食價格平衡或被打破,從而傳導糧食價格同步上漲。
糧食進口是穩定糧食在全球價格同步的穩定計。我國當前糧食自給自足率達到95%以上,也就是說生產的糧食基本可以保障14億人的口糧需求。然而我國在個別農作物品種上還是存在較大需求的,比如大豆。大豆需求廣泛,幾乎生活中都會用的大豆。因此,若不在進口,大豆勢必率先漲價。農民看到大豆價格不錯,很可能會放棄種植小麥或玉米去種植大豆,從而傳導至小麥及玉米漲價。
二、不進口糧食勢必對浪費糧食的行為進行治理及立法。
我國糧食連年增長,好的勢頭十分明顯。然而在好的增長也經不起浪費。
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2億人的口糧需求。浪費的糧食相當於多養活總人口的14%,而我國糧食自給率需求空缺僅為5%,可以說浪費是及其嚴重的。如果不在進口糧食,那麼在現有產糧的基礎上想要保證生活需求,勢必會從浪費上開始抓起。比如對浪費嚴重的酒店,單位進行譴責,通報或批評,甚至列入黑名單。以來控制浪費的行為。甚至不排除立法控制。